这部剧围绕了两个字“孝顺”,但是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孝道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是传统中国家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父母的老去和赡养,我们该怎么做以及作为晚辈想要给予的和能给予,和父母想要的之间的区别。
纵观整部剧,开始你会觉得老太太的折腾与不讲理,越到后面越能感受和理解老人要强和别扭。
大女儿的婚姻危机,二儿子的生意艰难,三女儿的生活艰苦,四儿子的远在他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生活的难,生活的不如意,自己脑梗的瘫痪,老头子的心脏病,这些都让这个大家庭充满危机四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困境。
作为我们终究是要面对老去的父母,生病的父母,父母的离世,面对死亡,父母不仅是温暖港湾,也是我们自己面对死亡时,中间的那一道屏障,因为有了这道屏障,才让我们觉得死亡离的不是那么远。
剧中的刘英从老伴过世以后,她仿佛看开了一切,不在要求着要求哪儿的,仿佛失去了灵魂,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爱情。
谢言在养老院与老太太告别时候,谢言和老太太的不舍,老太太眼里的无助,悲伤。
我们无论是作为父母的子女,还是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的,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这部剧是2006年上映的,讲的是2005年的事情。
现在这种现实主义取向的家庭伦理剧越来越少了。
现在的家庭剧服道化越来越好了,滤镜越来越多了,但是剧情越来越不真实了,演员演技越来越浮夸了。
这部剧的感觉,真的就像是在过日子。
每顿饭演得都特别真实。
表现了2005年左右真实的中国。
最后几集老太太转变了,最后一集的录音带,简直让我哭死了。
无意间看到电视剧《孝子》的最后两集,深深被触动。
当老母亲孤零零地坐在养老院的窗前,当她自己拔掉插在喉管的呼吸机,当已故母亲的声音从录音机中缓缓飘出...... 上网浏览了前34集的内容简介,都是老母亲瘫痪后轮番住在儿女家的琐事,一句话概括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大儿子生意遭遇重创,大儿媳早产;大女婿身居高位,与大女儿貌合神离;二女婿下岗,二女儿生活拮据;小儿子刚从美国回来,带着个美国味十足的单亲妈妈。
其实四个孩子都很孝顺,包括大儿媳和二女婿,但在生活重压和无法调和的矛盾下,各种冲突和争执不断,一片混乱。
老父亲猝死后,母亲的情绪更加低落。
刚回来的小儿子为了争取尽孝,坚持把母亲接到上海,结果不到一个月,就不得已把母亲送到养老院。
老母亲住进养老院之后,我们才看到,养老院作为老人的归宿,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即便是意识开放的海外老人,也日思夜盼地想和女儿见上一面。
亲情的抚慰和欢乐,在养老院里是永远得不到的。
何况老母亲是北方人,根本听不懂周围老人说的上海话,唱的越剧,更吃不惯甜兮兮的上海菜。
就在儿女们纷纷想把母亲接回去的时候,老人脑溢血复发,生命垂危。
老人清楚自己的境况,要儿女们答应自己,如果再晕过去,千万不要做手术让自己受罪。
可是看着等待急救的母亲,孩子们还是在手术单上签了字。
老太太被抢救过来了,痛苦难当,终于在儿女们不在的时候悄悄拔掉了呼吸机。
又是一年春节,兄弟姐妹四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意外发现母亲生前录好的磁带。
当漫天烟花升起,儿女们在心中默默怀念母亲,希望来世还能做母亲的孩子...... 怎样才是真正地对老人尽孝,如何对待安乐死,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因为小欢喜,知道了咏梅,顺便知道了"孝子"这部剧,是我喜欢的家庭伦理剧,于是就追着过来了。
特别欣赏剧中媳妇谢言的通情达理,但对于儿子海洋所说,"孝顺=孝+顺",因此,尽管是老太太各种作、各种无理取闹,都百依百顺,而完全不顾自己小家庭的感受和小孩的健康,实在难以接受。
虽然不会与父母对着来,但应该也还是需要沟通自己小家庭的需要的。
这部剧的前半部分,老太太实在是太能作了,各种折腾自己的儿女,把我气得哟。
于是,将原本下载好的删除了,发誓要弃剧。
后来有一天,又看网上评论,说是老太太在老爷子去世后,性情突然变好。
于是,我就跳过了中间几集,重新开始看,今天追完。
后半部分确实是非常温馨、催泪的。
想想我自己,工作后的这十多年来,少有回去,每年能陪父母的时间其实很少,读博这几年来,更是如此。
对于这点,内心愧疚得很。
所以,尽管确实因读博而没了收入,但在给老人生活费方面,反倒比以前更多了一点。
这其实也就是为我自己寻求一点内心的安稳、减少一点内疚感。
读博如此努力、希望能早点毕业,部分原因也是,我实在害怕,我的父母能留给我的时间不会太多。
我只希望,我自己能走快点、再快点,能尽快完成未完成的任务。
希望二老能够脚步慢一点,多等等你们的儿子,等等……
刘英和乔战勇生有二男二女,大女儿乔水兰已到了不惑之年,小儿子乔海明为而立了。
儿女们都有了各自的家庭,过得都不容易。
好强的刘英是这个家庭的支柱,几十年来她全权掌管着这个家庭的大小事宜,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这个家庭都被她管得井井有条,相安太平。
故事是从大儿子乔海洋的媳妇谢言怀孕开始。
过了三十 水兰参加晚会演出,在后台遇到了刘主任,得知水兰帮着把钱还上了,沈致公帮水兰拍了片子,带回家给二老看,沈致公把自己发生的事情如实地写在了给沈林的信里面,让水兰颇为感动,老太太要去买月饼,沈致公背老太太下楼,老太太在乔战勇的帮助下,帮沈致公缝上了扣子。
水兰去单位开会,因为腿伤,下楼十分不方便,沈致公坚持要背水兰下楼,水兰终于接受了沈致公的援手。
海洋的新工程开工了,海洋打听到马自立的消息
因为迟迟不能开学,深夜会和妈妈一起看剧,这部剧是我妈找来看的,属于我一般不会接触的老剧。
《孝子》这部剧,编剧真的很厉害,他让一个角色可恨的时候大家都恨他,可怜的时候大家都同情他。
我把这部剧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老爷子在世时,后半部分是老爷子去世后。
在前半部分,我能看到的是一位恶婆婆,刁蛮又自以为是,走到哪在哪惹麻烦,尤其是挤兑走大儿子家朴实小保姆的时候,气得我对着电视打空气拳,怎么会有这么讨厌的人!!!
后半部分,老爷子去世之后,老太太也“懂事” 了很多,很善解人意,不愿给儿女添麻烦,看她在小儿子家里孤单寂寞受委屈,又忍不住同情她,忍不住把仇恨发泄在小儿子身上(对小儿子打空气拳),大儿媳妇真的太好了😭😭谢言真的太好了,又细心又能干。
看她给老太太送煎饼小葱,离别时和老太太依依不舍各自掉泪的时候我哭的要上不来气了,其实不把老太太送去上海,肯定还能多活几年的……大结局的时候,新年大家整理了遗物,发现了老太太的遗书,我猜想到房子应该是留给了小女儿一家,我当时还在叹息,老房子留给小女儿,她怎么舍得卖呢,也改善不了她一家的生活条件,结果后面听到了老太太的安排,老房子留给小女儿一家住,小女儿原来的临街,可以改成小饭馆,范垒做饭好吃,也许是个长久的营生,我又开始爆哭,老太太自己就帮忙谋划了儿女的未来,她对家里每个人的了解,体现了对儿女的爱😭😭她真的很爱自己的儿女。
如果坚持着看完整部剧,我觉得这是家庭剧中难得的佳作。
(没错我就是在拉踩dth)
因为喜欢演员赵亮,所以搜到了孝子这部剧,结果四十岁的我用两天就全看完了,看得泪流满面,百感交集。
我认为是我看过的最 好的国产电视剧,没有之一。
本剧主题明确,就是中国人对孝道的坚持,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社会问题,我们已经进入老年社会,养老究竟如何实施,当病人承受巨大痛苦且没有治愈希望时,我们作为家属是应该尊重病人意志房弃治疗还是为求 自己以后不后悔继续让病人治疗忍受折磨,都值得反思。
整剧编排合理,没有为煽情编一些太过,狗血剧情,个人认为唯一有些不合理的是老太太性格到海明家会如此巨变,不但不折腾了,还很隐忍。
剧中人物饱满鲜明,儿女们几乎个个孝顺,但最令人感动是谢言和范垒,作为儿女尽孝是理所应该的, 但作为儿媳和女婿就真的是大孝大善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桥段也是这两人物留下的:一是范垒说我给自己买了三块钱的皮带帮你妈买了五十块钱的螃蟹,二是谢言从养老院走时的情节,真的让人泪崩。
演员表演都扎实过硬,真实自然。
个人觉得老太太,水兰,范垒,谢言四个表现的更突出一些。
从人物性格和生动性上说最鲜活的无疑是范垒这个角色,善良、有点小聪明,有点小缺点,又让人心疼人物。
赵亮没让人失望,几场重点戏相当精彩 ,感觉 赵亮最适合这类有点缺点的小人物了。
我想这部剧之所以能打到9.4分也是应该的,值得多看几遍。
好剧就是让你在时光长廊的不同位置,不同的心境,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初次看〈孝子〉这部剧,是10年前临近春节,那会才上高中。
对生活的酸甜苦辣,没有太深刻的概念,仅仅是看剧情,少年时代的我,无忧无虑,乐观自信,觉得谢言好懂事,水灵很温柔善解人意,心里想着,等我长大,也可以成为她们那样的人。
13年怀大宝,在家待了阵子,陪父母看了一遍,那会成家了,初步懂得白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老年人和年青人的,不适合长期生活在一起。
经历过婆媳过招,明白遇到明事理懂体谅,会疼人,能处理家庭关系的婆家人,可遇不可求。
最近几年,经历了二胎带娃,老公创业等生活的磨砺,开始慢慢明白生活的真谛。
但是重温这部剧,很惊讶,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让我佩服不已。
导演对生活的感悟细致入微,演员对个性的把握也是丝丝入扣,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在几个子女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先是海洋的创业,做生意的,都没有一番风顺,要求老板有强大的心理和创业背景,还有需要家里人的支持。
海洋在关键时刻,不能为家里带来收益,还要不断往里面砸,一点点从家里往外掏,直到卖了车,借了高利贷,把两家老人养老钱全部砸进去了。
面对现状,他也很痛苦,无耐,但又没有退路可走,家里靠谢言的工资度日。
在剧情的发展中,我们看到,这种困难持续了一年多,(从一个春节到另一个春节,工人来讨要工资回去过年).谢言生完孩子一阵子,就回到职场,她也想在家把孩子多带些日子,但考虑到家庭的现状,为了给老公承担,做起了背奶妈妈。
难能可贵的是,谢言一直都没有抱怨过,虽然有困难,和海洋也是理智地分析,有商有量,只要用得到她的地方,再难为自己,也毫不犹豫地去执行。
比如给王总推荐的王小雨补课这事,也搭上了自己的导师。
家庭在困难的时候,,快揭不开锅的时候,仍然为了老公,让婆家的人到北京过年。
正因为她的无私和大度,婆婆也看在眼里,自己出了生活费用,而且因为她的善良,挽救了海洋的生意,大姐夫在整理人脉关系的时候,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因为我老公和我,正处在生活的困顿里面,面对困境,我特别感同身受,那种压抑和无望,体会的真真切切。
也许现实比剧里面来的更加深层次,但我觉得我自己做不到,我会为了一日三餐去规划,尤其是快断炊的时候,我自己无所谓,但我的孩子,我不愿意把生活的艰辛过早地让孩子体会。
在城市里生活不比农村,一旦交不上费用,就得露宿街头,那种危机感,电视里没有表现,但从谢言的叹息和无奈中,隐约看到自己的影子。
因为都是穷人的孩子,从小经历过贫穷带来的自卑压抑和孤独。
这让我想起一首歌《父亲写的散文诗》,里面有句词,不要让日子过得如此艰难,可我正在经历,也为了不让孩子们过得那么艰难,去努力。
在中国家庭,各种亲情关系交织,生活都有矛盾,难能可贵的是,四个子女,在处理家庭矛盾,都很理智。
无论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家关系,还是亲戚之间,媳妇从来不把自己在婆家的处境抱怨给娘家,只是有了困难会和他们商量求助,经常很多难解的局面,在商量中事情慢慢就顺了,在带孩子的过程中,谢言经常会寻求爸妈的帮助,他的父母是文化人,话不在多,只要女儿开口,做父母的全力支持,很让人动容。
所以在父母子女问题上,能遇到善解人意的父母,是缘分,达不到合拍,只能和解,父母操劳大半辈子,老了还来受子女的指摘,能健康地陪伴着我们,也是大家的福气,不必太苛求。
对娘家父母这样,婆家父母呢,学不来谢言,也要做到美欣的程度。
美欣是海明的媳妇,理智善良,也许海外的经历,让她少了点人情味,但是对老人客气谦恭,真诚的态度,现实中也难找到几个。
虽然我们和娘家父母,是因为婚姻关系才有了联系,但平时该客气要客气,该忍让要学会忍让,人毕竟是老人,无论什么原因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我们都要从老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凡事不必过于苛求,只要不太离谱的老人家,年青人就少计较些。
但很重要的一点,这些关系维系里,有几个重要的纽带,一是海洋,他在处理婆媳矛盾里,做的虽然不太好,可以说很差,但有一点,他懂得体谅老婆的心情,会主动地找老婆谈,无论什么时候,都主动积极地去解决问题,他知道自己的愚孝委屈了老婆,但又没法在自己母亲面前去拒绝母亲有理无理的请求。
谢言虽然有怨言,但是也知书达理,老公亲自来找她谈,嘴上没有说道歉的话,但谢言也没有多追究,事情过去就过去,她理解丈夫,也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做,算是给了一个台阶。
一个是老父亲,父亲性情平和,是个明白人,在出现矛盾的时候,都是他在里面说合,所以事情才没那么糟糕。
还有水灵和范垒,家里都是他们照顾的比较多,面对一个行动不便的老太太,一个有心脏病的老父亲,没有范垒和水灵的照顾,兄弟姐妹们也没有那么放心。
毕竟平凡的生活是最琐碎的,他们也没有过抱怨,而且范垒为人老实没本事,丈母娘看不惯他,经常挤兑,看不顺眼,但他也还是在伺候他们的饮食起居,处处为他们着想。
作为一个血性男儿,如果不是为了老婆,是不会这么委屈求全尽力讨好老头老太太。
孝子这部剧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海洋和谢言,是夫妻相处的典范,海洋和谢言,是面对公司创业困难的典范,谢言父母和谢言,是独身子女和父母相处的典范,海洋是女婿的典范,海洋也是老板的典范,大姐和沈致公,是小县城夫妻,为了孩子,处理家庭矛盾的典范,虽然一般人做不到。
水灵和范垒,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的典范
实实在在是一部亲情片,实实在在是一部教育片,你会突然觉着自己原来还会感动到眼眶含泪,这确实是部好片子!
妈妈24.2.5出院回家,和妈妈看《老大的幸福》,妈妈和我都认为剧情真实偏压抑,快乐爆点少,演员演技好 24年2月底看完《老大的幸福后》,每晚和妈妈一起看,2024.02.23 0点25分和妈妈看完大结局 24.03.24 23点和妈妈一起看完〈父母爱情〉就看《当家的女人》敢于说真话的剧,说真话在第十二集24分58秒 24.04.01 23点半左右和妈妈一起看完(当家的女人),然后看(我的“丑娘”)24.04.16 快0点的时候和妈妈一起看完(我的“丑娘”),然后暂时看(我家有喜),剧冇爆点,妈妈不喜欢 2024.04.19看到第五集妈妈又喜欢啦 今天24.4.24妈妈看到十七了,为什么豆瓣只有6.7?
转眼24年5.11妈妈都看到60集了,5.13看完结局 2024.05.13和妈妈看《永不回头》,看到第二集了2024.05.26妈妈看完大结局 2024.05.28 妈妈开始看《孝子》,令我惭愧的剧名,妈妈在7号0点出头看到18集了,全员演技在 妈妈24.2.5出院回家,和妈妈看《老大的幸福》,妈妈和我都认为剧情真实偏压抑,快乐爆点少,演员演技好 24年2月底看完《老大的幸福后》,每晚和妈妈一起看,2024.02.23 0点25分和妈妈看完大结局 24.03.24 23点和妈妈一起看完〈父母爱情〉就看《当家的女人》敢于说真话的剧,说真话在第十二集24分58秒 24.04.01 23点半左右和妈妈一起看完(当家的女人),然后看(我的“丑娘”)24.04.16 快0点的时候和妈妈一起看完(我的“丑娘”),然后暂时看(我家有喜),剧冇爆点,妈妈不喜欢 2024.04.19看到第五集妈妈又喜欢啦 今天24.4.24妈妈看到十七了,为什么豆瓣只有6.7?
转眼24年5.11妈妈都看到60集了,5.13看完结局 2024.05.13和妈妈看《永不回头》,看到第二集了2024.05.26妈妈看完大结局 2024.05.28 妈妈开始看《孝子》,令我惭愧的剧名,妈妈在7号0点出头看到18集了,全员演技在线
在家陪妈妈看的 里面老太太那作劲儿简直跟外婆一模一样 太写实了 但是老头儿去世 老太太去养老院住 到最后老太太去世真的又太催泪 最难得的是电视剧只有三十多集 放现在不拍个五六十都不好意思叫电视剧
7.2
大结局把我和老爸感动的稀里哗啦,不能看这种家庭温馨煽情。😭😭
愚孝,我妈要是这么耍,我一天能打她八遍,敢惹我谁也没有面子
最讨厌这种男人,自己没本事,还在父母面前装,全家人都看不起儿媳妇,以为自己的儿子多了不起,实际上啥也不是。
谢言一家最好了~~~感觉评分总体好高,作为家庭群像剧,虽然演员都不错,但和家有九凤都无法比
还行
奶奶她老人家说好看,那就是好啊
一部让人反思和非常感慨万千的剧,希望我们不是别人眼里的不肖子孙,如果现实不允许,至少要做到问心无愧。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现在都是大团圆结局了。
中国式家庭伦理的集大成之剧…另外翻看豆瓣内地剧评分排行榜,02到08年真是国剧鼎盛的井喷时期,看看豆瓣8分以上的国剧的时间段吧,,本来国剧的深度,广度以及对现实人间的关照度可以再上一个台阶,达到亚洲一流水平。。可惜08年以后,一些东西悄悄改变了,一些东西入侵了,观众的评判标准改变了,电视台购剧的标准不同了,慢慢的创作者的心态也改变了。
“陪老妈看的”系列之一
好真实,病床被关系户顶了,工地工人嫖娼被抓得送钱赎人,工程款拖欠工人罢工
小时候记得看哭了,温馨,都是生活的味道
一家人每个人都很有自己的性格
真的很好看
可以代表国产剧巅峰,老百姓真正的喜怒哀乐都在这里了!
当年读高中的时候放学很晚,回到家里没啥可看的,就指地方台播的这部电视剧解闷了。
完胜《都挺好》
毒舌老太太,20集以后就不太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