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我看的是87分钟删节版的缘故吧,我想问王导演的是:这叫什么事啊,结婚仅相处一年的原配男人(在台湾老婆死后)几十年后突然冒了出来,竟然开口提出来要带走原配女人,而这子孙满堂、老公和祥的原配女人竟也与之眉来眼去的,老手摸摸弄弄的,一口答应跟着走……这叫什么事啊,导演你差了给我们必要的铺垫: 比如:女人一直记挂着男人,但迫于孤儿寡母的无奈,或在政治压力下,再选择了一场不情愿的婚姻,并且,婚后,因为后来男人的粗暴,虽是子孙满堂,但始终念着破瓜男人;或那男人冰清玉洁一直挂念着女人和孩子,而在台湾不娶几十年,就为等着两岸融冰的一天…… 那如此,我们还好理解一些,认为他们是真爱,是大时代造成的悲剧,而反之,我们倒认为老太太的轻浮,歪嘴老头子贪心(毕竟台湾老婆才死没多久吧,你就急吼吼地带大陆老婆来向台湾子女“示威”?
)总之,看来看去,就是一对狗男女为了自私的自己而对周围所有人的伤害…… 诚然,照导演现有所展示的, 确也是时代弄人形成的悲剧,但几十年的岁月难道还不足以冲淡年轻时的懵懂“爱情”或干柴烈火?
继而不敌几十年来相濡以沫、共度难关的涓涓“亲情”吗?
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会认为维持现状是最好的对策,不是吗,最不济,也可以原配男人(照他的说法)既然在台了无牵挂,大可选择定居在魔都,借老陆的不排斥,继续在沪上的“ 三人行”?!
码头的一场戏拍得尤其莫名,找那么多僵尸装的打酱油拖行李鬼,有意思吗且不说,(这么多人还未上船,怎么广播就叫最后一遍催促了?
)、单说那卢燕老阿姨哭得梨花带雨还与歪嘴凌峰头顶着一副“悲痛欲绝我欲随君去”状,当自己还小啊,当自己是大学生在暑期火车站的吻别啊?
有意思吗?
美吗?
会感动到人吗?
俗话说:君子之交,发乎情而止乎礼,王全安还是国学素养太差,硬要拍上这一段,也可以处理成卢燕虽是不舍内心澎湃但外表不显山不露水仍尽在不言中的含蓄而内敛来,(同时,反衬了时代的无奈与某组织当年的恶之花),岂不是令人愉悦些啊,王导导?
另外,要吐槽的是,可否不要让莫小棋讲上海咸话,太难听了,我们有马晓晴姐姐的听听就蛮好了……
一个有着古旧窗棂普通人家的窗口,挂着黄地素花的朴素窗帘,平视出去,近景是鳞次栉比的上海老旧建筑和街景,有人在其间流动,远景是逆光中的上海摩天大楼的剪影,里边有着著名的东方明珠,很具东方色彩的中国红的两个字“团圆”出现在银幕画面的正中。
这是一个新旧共存并交替着的上海,这是一个冷静客观的视角——上海人的普通家庭,这里正发生着《团圆》这一古老而又千百年来不变的、寄托着中国人美好幸福观的人间故事。
导演王全安一开篇就用非常安静的一桢画面,将他冷静客观的立场、观察社会的角度和关注的文化命题,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一封来自海峡对岸外婆月娥年轻时的恋人回大陆寻亲的信,就像一块巨石,掉入了这个普通的上海人家,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是在王全安的电影里,你却在表面上看不到任何浪花,石头并没有沉到大海,它在自己激起的深层浪花漩涡里旋转,变成一股股的暗涌,冲击着这个普通上海人家里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
月娥年轻时的恋人刘燕生,在1949年,与月娥失散分离,现在台湾的妻子过世,他随台湾老兵返乡团回到上海。
失散那年月娥已有身孕,就是现在这个家庭的大儿子,其他孩子都是月娥与后来收留月娥的共产党员陆善民所生。
刘燕生的归来,让这个家庭的每个人面临着一种选择,大女儿选择了直接的不解和愤怒,大儿子内心复杂持观望态度,孙女选择了对外婆最贴心的关注和同情。
而和这个事件最直接相关的陆善民和月娥,却选择了缄默不语,这就是中国人,非常中国式的反应和表达。
王全安在讲述这个平凡上海人家情感故事的时候,安静得就像卧在镜头后的一只灵豹,时刻通过冷静地观察,让他的电影猎物随人物情节的自然的发展,客观地呈现出一种与故事环境相匹配的,必然的而又颇富人情味的生机画面。
画面的构图极其唯美,而且静止不动,让我想到塞尚的静物画,但你却觉得有什么在动,非常的心理,那是一种心灵的流动,在每一个人物之间,对应流转,构成一个很大的心理场,或剑拔驽张,或伤心失意,或尴尬难堪,或温馨缠绵,或是很多情绪的杂糅……而这种情绪心理之复杂微妙,如中国人的曲水长廊。
东方式的典雅,在《团圆》里被一点一滴地通过王全安的电影表达温情脉脉地流泻了出来,而这种富有安静客观之美感的电影,在现代社会的喧嚣繁华中,在文明的进展中已经越来越少了,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力量,这就是安静的力量!王全安,在回归,整个中国人民都在回归,回归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30年来,认知发扬着我们身上的东方之美!在这个东方文明崛起的时代场里边,王全安的电影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团圆》中的月娥、陆善民、刘燕生、大儿子建国等,每一个人物的情感表达都是那么的克制、含蓄和隐忍,就像王全安的情感节制、不动的镜头一样。
刘燕生的到来,全家忙碌准备酒席接待客人,当窗外乐声响起,画外一声客人来了,全体家人和楼道的居民都跑出去迎接,锅台前的月娥,却陷入一种很自然的无语状态,诺大的厨房里只剩下她一个人默默地摘着围裙和套袖,一生的等待抽空了她所有的力气,她缓缓地坐了下去,坐在了厨房的板凳上,一束温暖的阳光倾泻到她的脸上。
接下来的一幕是我在这部电影中最喜欢的,极富张力,可爱得很的欢迎场面。
家人们陆续冲到了楼外站满观看人群的最前端,画面右侧是吹着小号敲着鼓、穿着色彩鲜艳服装的儿童鼓乐队,代表着街道,用民间隆重的方式欢迎着归来的台湾老兵,凌峰饰演的刘燕生饱含沧桑的一张脸,委委屈屈的身形站在出租车门口,对面卢燕饰演的月娥带着犹存的大家闺秀的风韵,带着一生的情感在身上,在眼中,分开众人走到最前面,这一幕团圆,情感饱满,意味深远,此处无声胜有声。
这完完全全是一种东方独有的景致,而且是海峡两岸分隔的大环境背景下,平民所有的独有景致。
在《团圆》中我读出了王全安以家庭为主体,以外在大的不可变更的历史事件和现代社会的变迁为背景,客观地呈现民族性和文化感的意图,这让我想起了两位有着异曲同工的电影大师,他们的视角甚至不动的镜头,都相当的一致,或者说我在王全安的电影里,看到了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一般的东方独有的美和雅致!还有我国的电影大师费穆《小城之春》所呈现的中国式的写意诗话的美感。
王全安和这两位大师一样,用他们卓越的电影艺术完美地体现了东方的美学思想。
可是王全安又有着与这两位大师的不同,这种不同在西化了的外部形式美和色彩美上,这是时代技术进步了的结果。
《团圆》的美术和摄影在王全安导演的控制下,都内敛含蓄不张扬,用有丰富层次的构图、色彩、光线恰到好处地传扬了王全安想传扬的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王全安一直是个对社会环境的变迁有着超极敏感的导演,他目光深邃,表达细腻含蓄,很具东方气质,他的作品也总是以大地基调最根本的代表——女性为主角,不论是《月蚀》里的雅男/佳娘,《惊蛰》里的关二妹,还有《图雅的婚事》里的图雅,还有这部《团圆》里的月娥,这些新中国的女性们都在通过自身的性格命运带动着王全安想呈现的时间和空间,社会环境的变迁通过王全安冷静的双眼,节制的表达,以一部部电影的方式,一帧帧一幅幅画面的形式客观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人物命运与环境交融。
可以这样说,王全安的宏大环境观,和刻画入微的细腻电影表达的统一,让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当代电影世界少有的极其宽广的格局。
除了形式的美感和宏大的格局下的显微,一个几乎走过一生的女性与国民党老兵和收留了她和儿子一辈子的共产党老兵之间的情感流动、心理冲突,又宛若溪流江河时缓时急。
当了一辈子好人的陆善民在外来的台湾老兵刘燕生要带自己相伴一生的妻子月娥回台湾时,他呈现了一种看似奇怪,但是却是非常符合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观的东西,礼让为先,他克制自己,努力成人之美,这种隐忍让他自己呈现出一种像喝了酒似的亢奋状态。
他积极地带着月娥去办理离婚手续,结果得先办结婚证后再办离婚证,折腾一圈,两个人的事实婚姻终于在多年后变成了一个合法的结婚证,再离婚时却因财产分割而那么复杂难办,两位老人拿着红映映的结婚证这个场面真让人哭笑不得。
终于,陆善民这位善良的老人挺不住了,他在酒席间异常的亢奋中说:如果你们俩之间是感情的话,那我们这么多年又算是什么呢?他娶了一个带着孩子的可怜的国民党遗属之后历经磨难的委屈全涌了让来,让这位坚强的老人因情绪抑郁亢奋与他人在酒桌干仗,倒下了。
陆善民的中风,让月娥和刘燕生反思自己想成全一辈子因历史而撕裂的感情的处理。
“发乎情止乎礼”,不光1948年拍摄的费穆的《小城之春》是这样,中国人一直都这样,发展中的当代中国社会依然有着这样的传统的美德。
当月娥和刘燕生反思后,都有了自己暗暗的决定,老人们的情感就只能用一首首的旧歌老曲来抒发了。
酒后唱歌是中国人惯有的娱乐方式,当三位老人在饭桌上唱起那个年代的“香槟酒,满场飞”,回忆着转移的那一天的天气,月娥是爱人失散,便觉雷电交加,国民党老兵兵败转移,便觉是阴云密布,共产党老兵是解放了,是大大的艳阳天。
人生所共有的就是回忆,但人们的回忆里有着多少的情感色彩,到此刻,我不觉得泪含眼眶。
逝去的怆然,那不可挽回的历史的创伤和隔离,负载在百姓的身上,却又被王全安处理得如此轻描淡写,这就是生活的最真实!王全安是一个能够去掉外界渲染,露出生活真容的导演,但王全安决不让你哭,他只是无数次地让你含泪不掉下来而已。
因为生活就是这样笑中含泪,不大喜大悲是中国人的品性。
刘燕生和月娥,最终都选择月娥留下,这“发乎情止乎礼”的结果是那么的自然。
刘燕生离去后,月娥和中了风的陆善民的日子又复归平静,但是他们在搬迁后的楼房新居里又见证着孙女和孙女婿的再度分离,孙女婿要出国留学,让孙女成为无奈的留守人士。
中国人祈望的团圆里又能有多少圆满?这老少的新一轮轮回又让人心悲怆伤感!这就是人生!王全安是冷静的,他的情感含得很深,《团圆》里有着“言有尽意无穷”的中国韵味;王全安是客观的,《团圆》里,你看不到任何对政治人性的评说,他只是客观地呈现;王全安是宿命的,他的《团圆》,其实只是中国人的一个愿望,而生活却有着它自有规律和宿命。
这种冷静、客观和宿命让他的电影展开了翅膀,让他的电影有了一种安静的力量,让他的电影很东方。
《团圆》,安静的力量,东方的美!作者:紫语 2010/2/18
这个老死太太,抛开想表达的想法不说,就单从她想和前任去台湾来讲这月娥就不是啥好货,老陆为了她付出了一辈子,年轻时被批斗,工作时被说成政治有问题,可以说为了这个老娘们一辈子就这么废了。
更可气的几十年对她的感情都不如当面跟台湾人快活的一年,这几十年对于她白活啦?
几十年里的亲人都是空气?
台湾那个如果不是老伴死了估计永远不会想死这个月娥,这个老死太太竟然这么任性。
王全安是尊重叙事传统的导演,他的电影一般讲述在特定环境里的特殊人群,有封闭感,有猎奇性。
但这次《团圆》却突破了他的以往,他将视角放大,描述出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的族群的离散,以三个老人、一个家庭为核心来呈现。
全文看这里吧,豆瓣老是要审:(http://ent.sina.com.cn/r/m/2010-02-13/09042875818.shtml
电影放映之前是王全安导演的现场交流会,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导演这条路遇到困难才会实现突破,我们要享受困难。
”其实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初中写的议论文都不知用过多少次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之类的论点,但是听到导演亲口说出来还是觉得很励志!!
这部片子看的时候觉得不错,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不自觉地面带笑容观看着很多小idea让人哭笑并存,尤其是三个人围坐在桌边聊天唱歌的桥段(海报),巧妙极了。
但是看完后,电影带给我内心的感动在一瞬间就荡然无存。
走出影院的时候我无话可说,就是我毫发无伤,什么也没有带走,没有玄机暗线引我猜测,没有模糊段落唤我深思,影片在恰当却不完美的时候结束,单薄无力,我内心只剩空虚,似还掺杂一丝失望。
原有的触动似划在沙滩上的痕,浅并且微弱。
无法与昨晚同一时刻在MOMA看的《碧落雪山》相比。
那我的感动转瞬即逝,我想是出于表达感情和表现时代上的缺陷。
表达感情上:整部片子对于两个老人旧时生情的部分没有任何描述,企图全部由观众自行感受,至使我这样粗枝大叶的人很难对这份爱的产生认同感,爱就变得苍白,对爱的执着在我眼里也只是自私的玩笑。
爱情已不动人,亲情的分量就更显贵重。
所以我们都在期待着源于亲情的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时,期待着导演对《团圆》这个题目做一个交代时,导演却给我们当头一棒,他好像根本就忽视了亲情且单单把它当做恩情。
所以就男女主共赴宝岛而老陆却不反对这件事上,我觉得完全不合逻辑。
对亲情的表现其实只存在于结尾那一点儿,好在有了那一点儿,让我获得了一丝观影情绪上的慰藉,也让我联想到自己在世或不在世的亲人。
表现时代上:导演把电影展的名字起为“消逝的中国”,我自然而然地期待影片具有厚重的历史、政治感。
可是事实太不尽人意了,片子对于时代的表现力很不足,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但是导演却总是在用普遍性一带而过。
例如其中说老陆在文革受过好多罪,可是没有具体描述,哪怕只一件都没有,就激不起我的同情和哀怜。
同样包括台湾沦陷、大陆解放。
改革开放的成果、经济发展的超速。
太浅。
我这样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学识相当浅薄,该片子却没有让我产生疑点,也没有使我对现有的史实产生反思,更没有影响到我对社会政治的态度。
若以我为标尺,无一不表明了片子所表现历史文化没达到它应该达的深度。
既然名“消逝的中国”,便意在号召观众关注国家的进与退,既无深度又无力,电影在这点上的没表现出号召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没去过上海,我对那里也没有什么好感。
但是这部片子非常有地域风格,把上海市井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生动平易,还在此基础上让我对上海这个城市产生了好的印象演员表演很棒,加分,三分
在我看过的国产片里,评的上8分了,一部好电影看完总是会给你留下点什么,不是一哭一笑即逝的,情感共鸣的享受只是基础,带出来是这部电影背后给人思考反省的东西,内容只是讲了一对相隔许久的三角恋如何发展,一对相隔四十年恋情的团圆,带出了国共两党分裂四十年的愈合,大陆两岸对立四十年的妥协故事路线不复杂,情感却是很浓烈的,还带有十足味的时代悲剧色彩,不过就是喜欢这种以小见大的隐喻,刚开始看不懂,只是觉得两个相恋的人为什么就因为走失就不去相见,一个女人为何不爱就得将就随便找个人苦了半生害了一个家,细思极恐,表面是一对相隔四十年终究对峙的三角恋,是忠于自己选择初恋还是迫于现实选择将就,实则是解放前国共两党对立战争导致两岸分裂和建国后文化革命压迫对他们仨的摧残, 爱而得不到,不爱必须凑
据“看台海”公众号3月20日消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海之声即将开播。
3月20日,台海之声开始曲、结束曲正式发布。
台海之声开始曲以钢琴版《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旋律为基调,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男女播音员用普通话、闽南话、客家话三种语言娓娓道来,声音穿越海峡,共话两岸一家。
台海之声结束曲以小提琴版《在银色月光下》的旋律为基调,用最熟悉的乡音与海峡对岸的骨肉天亲道一声晚安。
对王全安的欣赏。
是源自《图雅的婚事》。
当时他说,任何一个导演都没有让大家在电影院里郁闷的权利。
而今天,他尽情的让我郁闷了一把。
泥垢了。
很早就知道《团圆》。
这个题材非常容易出彩,原本以为是另外一个像《上海夏天》或者《饮食男女》一样温暖细腻又发人深省的片子。
结果整篇充斥着编剧对于上海的臆想,对于老人的臆想,对于情感的臆想。
开篇,2005年,在上海居然还有街道因为有台湾老兵的探亲而准备的鼓号队。
瞬间错位。
这事情发生在1995年还有人信。
1986年就有古北了。
2005年在上海的台湾人已经是非常大的人群了。
而且90年代已经形成小三通,台湾老兵2005年回内地已经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了,这根本就不合逻辑。
随后,三个老人的表现,根本不像是经历了岁月磨难,历尽时代变革的老人,而是三个披着老人外衣的年轻人。
玉娥轻轻松松的就答应了燕生跟他回台湾的要求。
编剧虽然年轻,总也有长辈吧?
写这段的时候没问过家里的长辈如果遇到这问题会怎么处理吗?
老陆的价值观根本就不成立。
49年结婚到了05年也有50多年了,50多年的婚姻说放弃就放弃?
而且表情一直阳光?
上海男人再温柔体贴也不至于心这么大吧?
更别说在饭店喝酒那一段,居然还动手打人,而且是两个上海人打起来。
王全安不认识上海人吧?
还有还有,两个老人事实婚姻,没有结婚证。
那孩子的户口怎么报上去的?
这片子是拍给老外看的吧?
中国人的户籍制度之复杂王全安还没领教过?
最后一段最吐血。
两岸直航是2008年。
在这之前,台湾往返内地是要通过香港或澳门转机的。
邮轮旅游在中国也是这几年才兴起的。
燕生回台湾的时候怎么就坐邮轮回去了?
浦东机场太贵拍不起吗?
还有,莫小棋到底是谁的女儿?
是大女儿的?
她管马晓晴叫阿姨。
是二女儿的?
二女儿还有一个儿子。
在两个双非家庭居然还超生?
大女儿跟大儿子一样单身?
其实这片子不至于烂到小时代,富春山居图的地步。
但毕竟是王全安。
还是有很大的期待的。
更何况集结了这么多优秀的演员。
可能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吧。
瞬间累感不爱。
柏林乡愁柏林一向是王全安的福地。
2000年,王全安带着自己的处女作[月蚀]首次丈量这片土地,在“青年论坛”单元展映;2004年,[惊蛰]到来,这次是鼓励小成本和独立制作的全景单元;2007年,[图雅的婚事]擒熊成功,终于让国内影迷大规模识“王全安”这个名字的中文版本。
今年一月,[团圆]开幕柏林电影节的消息传开来,给人第一感觉往往是“应景”,柏林做寿,难免需要“团圆”添点喜庆,但[团圆]不仅破了“开幕片不拿奖”的惯例,还用实干精神刷新了德国人的味蕾,掀起“佛跳墙”热,终于让人明白,王全安的柏林探亲之行,从来都是“不客气”的。
小城款曲[团圆]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1987年,台湾地区开放大陆探亲政策,同年12月,第一批老兵踏上返乡之路。
1993年,载着老兵董万华的飞机降落上海虹桥机场,让他与阔别近四十年的昔日恋人邵玉华重逢,整个过程被跟拍成纪录片,在电视上热映时,引起坊间热议,大家都在关心邵老太太的去留。
[团圆]既是演绎了这段颇耐人寻味的现实:大家都在猜测陆善民不会同意离婚时,他同意了,大家都在敲定玉娥一定会和刘燕生走时,她却又留下了。
现实中的邵老太太并没什么文化,对人生的理解也简单直接,比如,她会戴上董万华带给他的金饰一脸幸福,大谈过去的苦日子,显然是对自己跟着董万华去台湾的选择畏人言、有心虚,最终决定留下也带了点怨气。
而电影中卢燕扮演的玉娥却娴静、内敛,双眼藏住了精气神,常淡淡地望向一边,显得心思没那么活络,让人遥想起古城墙头上悠悠散步的周玉纹——表面上看,[团圆]的故事好似[小城之春]现代版,同样是归人、旧情与中间隔着的丈夫,也正是这种相像第一时间触动了导演王全安。
可以说,[团圆]是董、邵纪录片与[小城之春]的奇妙结合,出来的却是迥异于二者的不同光景。
在现实版中,利益是故事的一个引子,最终形成的因果还是落在道义二字上,从这个层面看,[团圆]对现实进行了很好的还原。
片中玉娥将一干儿女、外子召集在一起摊牌后,引起全家激烈争吵,激出许多不该说的话,大女儿攻击大儿子没用,总归排斥他这个同母异父的“外人”,二女婿从生意人的角度夹枪带棒,潜台词是“怎么和钞票不相干”。
幸好讲故事的人是王全安,让电影并未纠结于一大家子的鸡零狗碎,终究要落力的点都在人物的心理需求,显然在剧作上显出几分过人之处。
玉娥与周玉纹境况类似,刘燕生的到来带给他“为自己而活”的一次机会,但在心绪上,她却不似周玉纹死灰复燃的大喜大悲。
她要淡然许多,克制许多,对两个男人的恩情和感情都显得十分干净,这也正是经历了太多起伏的岁月教会她的。
而相比刘燕生面对一大家人“理亏”之下的和悦,对应[小城之春]中戴礼言角色的陆善民却成了最抢戏的一个。
[小城之春]的三人纠葛中,患病抑郁的戴礼言居于弱势,与半毁的老屋一起,将玉纹禁锢住,代表生活中最为死气沉沉的部分,而[团圆]的老陆,站在“成人之美”的道德制高点上,爽快答应了卢燕的离婚请求,却很快觉得心里不对味,用王全安的话说,就是“那我成什么了?
”从酒桌大侃特侃、和陌生人吵架昏厥、到脑出血入院,这种微妙的心态渐渐放大,终于在一坛佛跳墙和二十年老酒的激发下,成为三人餐桌上最张扬的一位,不但时时抢话头,还把玉娥和刘燕生定情的一首[满场飞]抢过来唱得不成调,可是,极尽癫狂的表面之下,却是这位老人心中的憋屈不平,自己和她四十年的厮守,不及他和她一年的回忆?
该释放了,毕竟大家已是耄耋老人。
如[小城之春]一般,[团圆]也精心选择了几首小曲,玉娥一首[天涯歌女]分别用“小妹妹想郎直到今”和“患难之交恩爱深”望向左右两个男人,给了他们情感和道义上的均分;幼儿园课室里,孩子们清亮的声音把“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唱了一遍又一遍,仿佛预示着二人不得不再度分离的结局,而在玉娥和刘燕生回到当初第一次约会的小旅馆叙旧后,镜头略过成片老房的屋顶,响起不知谁家录音机放出的[花好月圆],“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醉”,至少,在再度初见时,团圆是个多么美好的愿望。
鱼丽之宴团圆是中国人的老讲究,在[团圆]中由一场场宴席兑现。
影片开场,便是孙女在饭桌上念着刘燕生的来信,家人围坐磕牙;随即镜头落在上海里弄热火朝天的共用厨房,在邻居“你们今天烧这么多菜呀,比过年吃得还好”的调侃中,满桌食材,煎、炸、焖、炒,一场家宴拉开序幕。
《诗经·小雅·鱼丽》云“鱼丽于罶,鲿鲨。
君子有酒,旨且多。
”说的便是周代士人燕飧宾客的情景。
[团圆]发生在上海,正是江海汇源之地,因此几场重头宴戏便重现了“鱼丽于罶,鲿鲨。
”的热闹境况,为刘燕生接风的是松江鱼和清蒸河鳗,陪席的街道大妈一句“愿天下有情人……”说走了嘴,尴尬得弯下了腰,好似一句谶语,戳穿了一个秘密;老陆独自去街上买菜,末了提四只个头顶大的青蟹回来,被玉娥不住嗔怪“穷人买不起你买得起”,然后咽下嘴边本打算摊牌离婚的话,这是小门小户人家最为淳朴的待客之道,可见老陆是个不该受到伤害的善良人;三个人的面上和内里兜兜转转,最后在一道“佛跳墙”面前达成真正的和解——这回换作刘燕生专程跑遍上海最大的水产市场,挑来正宗野生甲鱼、上等海参、金钱鲍,然后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汇聚一罐之中。
但医理上来说,鲍鱼与鸡、野鸡与葱蒜同食是忌讳,刘燕生一句被删掉的对白是这样说的“佛跳墙的好处就是它把不同的东西、好东西都炖到一起,然后花时间一点点火、慢慢炖,要有耐心,一直给它炖化了”,好似在说这三个本性纯良的人,只是被命运反复捉弄,到头来总要有人不得不受到伤害,但彼此终究真诚以待,因此,无论老陆的不平,玉娥和未偿和刘燕生的相愧,最终还是释然了。
片中最为难堪的一幕当属刘燕生的饯别宴,一段庄重的开场白,一首精心准备的“压轴曲”,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散,大家匆忙离席躲到屋檐下,却无人抢救那一桌几乎未动筷的菜肴,好似在说,这场宴席根本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满怀希望的“团圆”以这种尴尬的方式悄然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所有的家宴都是在长形方桌前进行的,好似循古礼排座次,并不合“阖家团圆”的传统,暗示了“团圆”之难。
[团圆]是王全安首次大规模启用专业演员,也是首次套用一个明确的形式——颇具古典特色的百姓宴文化,终究要传达的,还是他一贯崇尚的古朴道德观和婚姻观。
[图雅的婚事]中,有带着半瘫丈夫征婚的图雅,[纺织姑娘]中,是木讷的丈夫对绝症妻子不离不弃,到了如今的[团圆],玉娥本意要争取“为自己而活”,却最终无法割舍急火攻心、中风入院的丈夫。
这是属于传统中国人的婚姻理念,责任重于爱,重于回忆,重于自我,看似与这个西化严重的现代社会脱节,却是这片土地万千寻常百姓家婚姻的最常态。
依旧是戏剧上的减法,理念上的低姿态,王全安与大多数作者导演一样,在多少无奈的物是人非中,讲的仍是那同一个故事。
原文载于《看电影》
這部剛摘得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的《團圓》,不期然令我想到當年李安的成名作《喜宴》,故事內容上當然沒什麽相似的地方,不過它們都不約而同觸及到,大家庭,甚至大國情,在上一輩中國人的愛情有何其大的影響力,而更有趣的是逆其道而行的愛,更見可貴。
話説一個國民黨退伍老兵前往上海尋找失散多年的妻子,並盼望重逢後帶她回台灣生活,卻為妻子在上海的家庭帶來動蕩,晚了數十年的重逢,讓妻子重拾共偕連理的冀盼,愛得義無反顧,又不忍家庭團圓的苦衷,三個「老戲骨」(特別是飾演妻子的盧燕及上海丈夫的演員)多場對戲都演得精彩,正是全片亮點所在。
刘燕生的问和玉娥的应都太草率,缺乏一个顺理成章的过渡,后来的情感堆砌也都较刻意。国共势力迫在眉睫,和平谈判的筹码是玉娥在“一条心”和“见真情”之间的思量。王全安用了太多心思来借喻:对应“时间值钱”的酒、领结婚证办离婚的荒唐、望远镜的旁观者身份、毛毛雨和散之筵席的尴尬等。
想起了自己的外婆和外公了,虽然没有类似的经历,但还是有很多感触,尤其结尾那些对话 比如 以前房子小 很热闹 房子大了 反倒没人来了 真是扎心了。外孙女是要重蹈外婆的覆辙么?
現實的生活 真實的情感
很难过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太太还是觉得台湾人好
臺灣老兵劉燕生跟著老兵回鄉團回上海想和他撤退到臺灣前在大陸的對象玉娥團圆和好,玉娥的老伴老陸大氣地同意玉娥跟老劉回臺灣,但玉娥的子女們卻不同意,最終沒能團圆;片尾一年後老陸和玉娥搬進新房居住,過年的時候玉娥打了一圈電話幾個子女也沒能回家吃團圆飯,雖是一家人卻連年夜飯都沒能聚在一起
无法理解刘燕生怎么就能开口说带玉娥走,也无法理解玉娥怎么就立马答应,老大教育说这就是地域人文差别
编剧讨巧,如同大家所说有些做作,戏骨支撑,诚而不精。
这是个两难的处境
总有离岸的船,靠不了岸;总有想家的人,回不了头。
前紧后松,半部好片,中国电影为什么结不好尾呢?
一年和四十年,情何以堪
故事还不错,没拍好,完全可以再展开一点。。这编剧水平也得柏林最佳编剧,08年王小帅的《左右》也得过,柏林的最佳编剧未免也太好拿了吧。。--2010年第60届柏林最佳编剧
三星半
不尽渲染克制到家
戏剧化情节,生活化演绎,终究回归人生的真谛。
淡淡的,很真挚~
假
有一种魂在,却没有出彩。
有些事情,不谈是个结,谈开了是个疤。
【中影】大影节。本片开创了自费穆先生《小城之春》以来最好的格局。饱满的固定机位,对称的叙事结构,地道的中国伦理,精致的表演对白。全场观众一起大声笑小声泣,这种景象在电影院里很难见了。另外,若是王全安知道乔羽老爷子创作《思念》的缘起,完全可以拿它做片尾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