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合法副本

Copie conforme,似是有缘人(港),爱情对白(台),原样复制,原型复制,完美仿品,Certified Copy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威廉姆·西梅尔,让-克劳德·卡里埃尔,阿加特·纳坦松,詹纳·贾凯蒂,阿德里安·穆尔,安杰洛·巴尔巴加洛,安德烈亚·劳伦齐,菲利波·特罗亚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伊朗语言: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年份:2010

《合法副本》剧照

合法副本 剧照 NO.1合法副本 剧照 NO.2合法副本 剧照 NO.3合法副本 剧照 NO.4合法副本 剧照 NO.5合法副本 剧照 NO.6合法副本 剧照 NO.13合法副本 剧照 NO.14合法副本 剧照 NO.15合法副本 剧照 NO.16合法副本 剧照 NO.17合法副本 剧照 NO.18合法副本 剧照 NO.19合法副本 剧照 NO.20

《合法副本》剧情介绍

合法副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英国作家詹姆斯·米勒(威廉·施梅尔 William Shimell 饰)来到意大利城市托斯卡纳为新作《合法副本》举办讲座。他与读者讨论书中的观点:关于艺术创作真实性的议论是毫无必要的,因为复制品本身即是原作,原作也是由其他作品复制而来。一个做古董买卖的法国女人(朱丽叶· 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饰)带着11岁的儿子参与了讨论会,想为刚买的书索要签名。中途因为儿子饿了她提前离开,临走时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 米勒和女人在她的古董店再次相遇,他们驱车去郊外看一样东西。她开着车载着米勒无目的游荡,谈论书的主题,参观博物馆,谈论她叛逆的儿子,两人一路上争吵不休。在一个咖啡馆,女老板以为米勒是女人的丈夫,就开始和她围绕米勒讨论起婚姻。于是他们将错就错,米勒开始扮演女人的丈夫,两人约会,去宾馆。但是副本只是复制,而非原作,米勒结束复制身份,独自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排球少年:VS“不及格”魔鬼联队我的灿烂人生毁坏第一季局中人第三季念念相忘亡命地中海匿爱我就是歌手德里女孩第二季丧尸足球实习医生格蕾第十八季夺宝同盟之凤凰宝藏战链绝地猎杀滑头鬼之孙零·泪·雪BBC:第三次世界大战模拟没关系,是青春啊!少年如歌妖神令X档案第十一季精卫填海否认无辜的罪犯战狼特攻队一生倾情午夜编年史卧底跑男黑塔利亚第5季你好,之华世上的扒手

《合法副本》长篇影评

 1 ) 《似是有緣人》電影觀後感

英國作家James在意大利的小鎮托斯卡尼(Tuscany)舉行新書發佈會, 他扼要說明著作要旨, 中年女子Elle到場, 坐於把英文譯為意大利文的譯者身旁, 互有交談, 身份不是普通聽眾, 演講期間, James的手提電話作響, 常人一般的應對方法是看來電號碼, 關掉電話, 向在座各位道歉, 待散場後找人小的地方回覆, 演講者的處理手法與別不同, 他接聽, 說了[I'm busy.]沒有關掉, 繼續邊與來電者對話邊向聽眾說對不起, 仿似是大家相識多年老朋友的淡然若定, 來賓沒有報以噓聲, 以陣陣笑聲替首次見面的紳士解侃。

在公開場合關掉電話, 或是設定震機模式是人要有的通識, 大眾認為樣貌不堪、擠眉弄眼、頭髮油膩, 衣服發黃的人會在公眾場所出醜的, 情況相反, 作家James學養豐沛, 外貌像已故的奧地利指揮家卡拉揚(Karajan)一樣高傲偉岸, 他偏偏就是那個不論在外觀及學養比常人優勝, 但是做了令人發噱的事情。

坐席的中年女人攜帶兒子聽講, 兒子不想亦沒有興趣理解拷本的真假關係, 他盯著母親, 指了需要食物補給的腹部, 他倚在角落柱邊, 母親打手勢著他安靜, 旁人看在眼裡, 沒有責怪卑視, 她忍不住了, 與身邊譯者交待數句後帶了兒子離開。

James風度翩翩, 講章到題, 倫敦口音娓娓動聽, 銀髮積聚了人生閱歷、知識沉淀, 台下藝術畫廊女店主嘴角淺笑, 深深受到學者氣質吸引, 自然眉宇流露豐年歲月條紋, 加添的風韻襯托James的風釆, 台上講者, 台下聽眾有違公德, 過人魅力補過, 大家對俊男美女特別寬大為懷, 外表散發的光環, 掩蓋了本尊實相, 內裡不一, 實有落差。

Elle駕駛車輛載James沿途觀光, James說了一個燈神三個願望的故事, Elle未待作家揭曉, 搶先一步說了主人翁要喝多兩枝可口可樂的結局, 男人, 不論是市井老粗, 還是淵博之士, 要在女士面前顯出高人一等的雄性動物威風, 並要在聽回來, 或是杜撰的動腦筋猜謎裡早著先機, 所謂的對手(大多是女性)大叫的原來如此答案是男人心甜淺笑的勝利。

Elle見多識廣, 以她鑑別藝術品真偽的能力要找到謎底是易事, 弊在她太急於表現自己搏取傾慕對象的好勝心, 兒子在戶外餐廳取笑經常與男人閒聊的母親, 母親手托香腮的用發情視線定睛看著演講者, 不太理會悶得發慌的兒子可見端倪, James今次在與女方的遊戲落敗, 擺出一副不服氣的臭臉, 打消了先前主動在車廂後座以不就手態勢取著作簽名的殷勤。

他們遊覽美術館, 碰到拍攝結婚照的準新人, 新娘請James合照, 他不允, 寧可坐下小休; Elle熱情答應, 硬拉了James入內拍照, Elle對愛情是有寄望的, 女性對愛情的終站: 婚姻絲毫沒有抵抗力, 她要James一同與新人合照是意識想要緊抱身份地位相稱的英國學者填補十五年的獨守空幃。

Elle在洗手間佩帶耳環、抹上口紅, 對著鏡子的對影顧盼生姿, 風情萬種, 她與James因為紅酒餐點拌嘴, James依舊我行我素, 不會隱藏心中不快, 不喜歡是不喜歡, 不會裝出欣然妥協的假臉孔, 他投訴認為是發霉的紅酒, Elle凝視怒容男人身後的白紗麗人, 恰巧, 他們正是在美術館合照的準新人, Elle笑了, James的身體是一條通往陽光遍灑, 紗擺飄揚的幸福通道, Elle在新婚下榻的酒店二樓套房輕椅枕頭, 她倦了, 發出要心愛男人同眠的明示, James在洗手間照鏡子, 接受, 還是拒絕老闆娘的愛? 鐘聲響亮, 似是提醒他要儘早決定, 也是要我判斷James與Elle是早已相識, 給合離異的夫妻, 還是Elle補遺十五年感情空白的贗品? 真真假假, 是複製品勝過原品? 答案取決Elle, 床位靜態美婦人的原地等待, 是給予自己感情的一次重生。

Patrick Chan寫於2011年7月1日

 2 ) 前妻来的那一夜

我是同前妻一起看的这部电影。

昨天前妻来送还钥匙,于是约了下班后见面,一起在家附近简单吃了晚饭,饭后散步时她搔搔耳朵难以启齿似的说,“好像有东西忘了拿”。

于是我邀她上楼喝一杯,她没拒绝。

到家打开空调,我把冰箱里现成的乌龙茶拧开递给她。

她接过来喝一口,很高兴地样子,就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刚聊没两句她电话响了,她抱歉地看了我一眼。

“喂?

”她说。

那是一个漫长而无聊的通话,似乎是某个她的闺蜜打来的。

我从不认识她的闺蜜们。

在她打电话的时间里,我去拉了屎,刻意坐足了时间。

出来她还在打。

我有些不耐烦,就挑电影,翻来翻去,翻来翻去,最后摸了这个片子出来。

还没拆封。

我咯吱吱撕掉塑料薄膜,取出碟片扔到DVD机里头,拿来啤酒和烟灰缸,随后也大喇喇在她旁边坐下。

电影开场的时候她急乎乎地挂断电话,“先不跟你聊了我看电影了啊”,她跟闺蜜笑道,这句话她说了两遍才挂断。

一个作家在开新书发布会。

我和她过去常一起看电影打发晚上的时间。

“空调有点冷,”她抱着双腿蜷成一团。

“我去拿毯子给你,”我站起来,“不用,不用暂停。

”小男孩一边打电玩一边坏笑着把他妈妈拆穿,“你让他给我签名的时候,干嘛不让他签我的姓?

我有名有姓,朱利安 ... ”他妈妈一脸愠怒摔桌而去。

“她怕他知道她有孩子了。

”我转过脸去对前妻肯定地说。

“对的,”前妻咯咯笑道,“要不然就是她怕他认识她丈夫。

”她补充道。

她坐在一个离我恰好礼貌的距离,腿上盖着我给她拿的毯子。

看到中间的时候有点不对劲了。

我有点困惑,就跟她讲了,“他们是在演么?

”“应该是吧...”前妻也不确定起来,“不过要是演的话也入戏太深了吧?

”“他怎么就突然听不懂意大利语了?

”“他本来就听不懂吧?

”“一开始他说意大利语来着,在发布会上,”我有点不耐烦起来,“感谢翻译他书的人的时候。

”“那是意大利语么?

”“是...吧...?

”我也不确定了。

那是意大利语么?

“也可能刚才那个是方言?

”她指的是博物馆里的解说。

“可能。

”我同意道,“接着看吧。

”“五年前什么鬼!?

”看到俩人在饭馆里吵架的时候,作家拿五年前开车睡觉的事反驳,我实在忍不住了,“他们以前真是一对儿?

”“我也...搞不懂了...”前妻说,“但是不能吧?

你想他们刚见面的时候,她开车让他签名的时候,多紧张啊。

”“那也有可能是久别重逢,离婚好多年再见,他已经是著名作家了,所以紧张。

”“那他没必要连她表姐叫玛、玛、玛、玛丽都不知道。

”“也是哦,”我说,“那要是演的话,他们演的也太....”“毫无PS痕迹,”她帮我找到词。

“真的,太特么能演了,”我叼着烟笑起来,“关键是他们为什么不笑场啊?

哪怕露个忍不住想笑的意思也行啊。

他们是在斗戏么?

”“也许他们歪果仁就爱谁先笑就输了系列。

”“我感觉我的智商被完爆了,等会看完倒回去重看一下开头。

”“嗯。

”她的眼睛在我脸上停了那么一两秒钟。

我感觉到了。

我感觉如果在过去她会悄悄捏住我的手摇一摇。

现在不能捏了,所以用盯视来代替。

之后就到了作家对她说:“我两天刮一次胡子。

”我抢过遥控器按了暂停。

“卧槽!

”我喊道。

“卧槽!

”她喊道。

“他没听见!

他当时!

”我喘着粗气说。

“他当时在外面打电话!

”“对的,绝对是的!

”我简直一脸懵逼。

“而且她当时就是跟咖啡店老板娘随便讲的!

她说那段的时候他们还没开始演!

”“对啊!

绝对是的!

我们肯定没记错!

”“天了噜!

怎么回事?

”她把手里的塑料瓶子捏来捏去,“我感觉脑回路不够用了呢!

”“难道说,说到底,”我艰难地吞了一口口水,“他们以前还真是一对儿?

”“嗯!

而且儿子也是他们俩的。

我现在觉得。

”“儿子肯定不是他们俩的,儿子应该是她和他分开以后跟另外的人生的,”我肯定地说,“然后她又离婚了。

”说完我也觉得滑稽。

“我觉的不是。

”她把身体坐直。

她认真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

“否则没有意义。

否则小孩就没有意义了。

”“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导演安排儿子这个角色就没有意义了。

你想想看。

”“不,你想想看。

”我纠正他,“她不让作家给儿子签姓——”“——是怕作家知道孩子跟他姓!

”“卧槽!

”“是不是很有道理?

”“可是...”我绞尽脑汁地说,“可是儿子不知道那是他爹,他爹也不知道啊,还是不合理!

”“呃...啊哆...”“所以儿子还是不是他的。

”“不对,是有可能的,你想想。

儿子确实不知道那是他爹,他们分手时候他太小。

他妈也没告诉他。

也可能还没出生。

如果他还没出生他们就分手了,那作家也可能不知道。

对,还没出生。

有没有可能?

而且你想想,刚才她打电话管儿子的时候,她把电话递给作家让他来管,说,‘也许你跟他讲会比较管用’。

这难道不是本能反应?

让爹来管。

那时候他们还没开始演。

”她一口气总结道,“而且也许他知道。

也许他知道那是他儿子。

”“... ...我们继续看吧。

”戏毕,我们又激烈地讨论了两句,关于主题。

赝品之争,对的,就这么个意思,真的夫妇或者赝品夫妇,作者写了一本书,论述赝品的价值,导演讲了个亦真亦假的故事,完成这论证。

我说,必须重新看一下开头。

然后快进到发布会现场。

主持人说我很想说塞车但他就住在楼上。

作家入场。

(原来在那时就)在门口先给母子俩签了名。

作家说,很抱歉来晚了我很想怪塞车,但我是走着来的。

说法很微妙的不同,一个小小的谎话,还是怪翻译?

作家用意大利语感谢了他的译者(也就是主持人)。

“这里很关键,”我跟前妻说,她正在玩手机,“他会讲意大利语”。

“唔。

”她应道。

母亲在名片上写了什么递给译者,然后离场。

作家当众接电话。

她停下脚步笑着看他的洋相。

母亲在麦当劳接受儿子的嘲讽,“我好歹边打电动一边在听,你只是一脸花痴地看着他。

”,“你喜欢他,那个作家。

你想和他谈恋爱。

你给他留了电话。

”“那个儿子确实不知道他是他爸,”我评论说,“哪怕他真的是的话。

”“嗯嗯。

”“你在看什么?

”“我在刷豆瓣。

”“一言不和看影评。

”作家应邀前往古董店。

我快进过他下台阶的镜头。

“你好,”他说。

“你好,”她说。

俩人拘谨地握手。

“他们俩绝壁以前不认识。

”我总结道,松了一口气,“最多就是工作关系,泛泛之交。

她是邀请方。

之前肯定没见过面。

你在认真看吗?

”“我在看。

”前妻是水瓶座,她永远可以一心多用,而我永远不行。

我对此常常气恼。

作家上了她的车,她慌慌张张地掏钥匙,差点打不着火。

他把她的红凉鞋从脚下拎起来,而她都忘了抱歉。

车里的气氛弥漫着恰到好处地尴尬,初识者特有的那一款尴尬。

“哦对了在我忘了之前请帮我给这些书签名,”她慌慌张张边开车边从后座够书。

我按下停止键。

“所以我们只能说,这俩人后来就是在演。

如果必须追究的话。

他们真是第一次约会。

但你想想这个故事的主题,”我突然开窍了的说,“所以如果必须追究的话,我们只能认为作家说出‘我两天刮一次胡子’只是个巧合。

”“而且导演就是要故意安排这么个矛盾。

”“你还在刷豆瓣吗?

豆瓣怎么说?

”“没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豆瓣都是一群白痴——”她烦躁地把手机递给我看。

她是个小个子姑娘,声音尖尖细细的。

“除了这一篇还讲的像回事。

”“谁的...艾小柯哦?

”我接过手机,趁势把她揽在怀里。

她没有任何反对,完全没有不自在。

“你没必要非得看豆瓣嘛,”我顺着她的话说,手顺着她的衬衫,摸到了她的肚皮上。

她的皮肤凉凉的。

“豆瓣那帮人,写影评的大都不看电影。

他们根本读不懂自己在写什么。

”“可是居然有人说他们看不下去呢!

你看这里,居然有人要五次看完。

”“亲爱的,如果你没在这儿陪我,”我在她头发上蹭着鼻子轻言轻语地说,“我也要五次才能看完。

”“臭讨厌的...”她甩甩脖子,“你才不是呢... 走开...你说,你说,他们为什么都没发现这里面的矛盾呀?

我觉得他们好多人都只看了剧情介绍就心安理得的认为,他们只是在演。

”“唔...因为,”我把手机丢在茶几上,然后手钻到毯子下面去。

她的腿型妙极了。

“因为,大概他们看片不专心吧,而我们,嗯,很专心。

同样的一些人,他们看《八恶人》还觉得林肯的信就是假的呢。

你看过《八恶人》吗?

”“没有...”“值得一看。

值得一看,而且,如果像侦探一样分析,我们也只好承认他们确实在演。

但如果不当侦探,导演倒希望我们觉得,他们是真的也未尝不可呢。

”“毕竟我们不是侦探。

”“毕竟我们不是。

我们去卧室吧?

”“嗯,”她松开我的脖子,尖尖细细地说,“我想先洗个澡。

都是汗。

”“好啊。

”“那你能教给我,”她站起来的时候把头发往耳后顺了顺,“你家的浴室怎么用吗?

”完事之后,等我也洗完澡,她正靠在床上光着长腿刷手机呢,两只脚搭在一起,比例好像学跳的羚羊。

我就这么着夸了她一下。

她冲我眯眼笑,拍拍旁边的枕头。

我靠过去松垮垮地搂住她。

“还在刷豆瓣呢?

”“才不是。

”她锁上屏幕放下手机,“不过噢,就刚才你去洗澡那会儿,我又想了一下。

”“嗯?

”“就是,我觉得这个电影非常了不起。

”“怎么说?

”“怎么说呢?

”她清清嗓子,“我试着描述一下哦。

你把手拿开。

你看,导演是想讲‘赝品和真迹都很有价值’这个事儿吧?

”“差不多。

”“但他其实没真的想讲这个事儿。

”“哦?

这又怎么说。

”“就是,我们看完以后,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他们的婚姻是真,那这部电影就是在讲婚姻的绝望啦,讲男女的不同啦,交流的困境还有单亲问题有的没的,那这个主题就算是拍的还不错,对吧?

”“对。

”“嗯。

而如果他们的婚姻是假,那这片子说的就是一个单亲妈妈和她的花痴对象演了一出关于15年婚姻的戏,她以这种方式追求他,他也陪她玩了一下午。

在戏的末尾她想留下他,而作家拒绝了。

表白失败。

那,这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呃,怎么说,两个人很默契——也不是说很默契——”“——心照不宣”“对!

心照不宣的追求和被追求,男人有时会被旁人左右,给予虚幻的殷情,女人期望的燃起又熄灭,男人的清醒和犹豫,以及某种钝重的残酷。

对不对?

”“某种看不见的残酷,下雨前很闷一样。

”“是你比较会讲了啦。

总之我们会觉得,喏,这个主题也拍的很好,对吧?

甚至更好。

”“没错啦,说重点。

”我捏了一下她的乳头。

“重点是,”她尖着嗓子说,拨开我的手,“我们会得出结论说,赝品和真迹一样好。

然而这个结论是得不出来的。

”“哦?

何以见得呢?

”“因为这是一个限定在电影里的自证。

仅限在电影里。

电影里编了一个故事,故事里提出了一个观点,这个故事反过来证实了这个观点——就到此为止了。

一个周全的小世界,一个完备的证明。

然而这个证明只应用在那个世界当中,超出电影即无效。

而这又恰恰是电影的高明之所在。

一个“自证体”的完美范例。

”“你让我想一想。

”“嗯。

”我深吸一口气,拨弄了几下自己软下去的鸡巴。

“就是说,对永恒的追求都是速朽的,而用一个小聪明可以解决大问题。

就是把不朽封闭在一个小小的莫比乌斯环里。

”“真聪明,”她亲了我一下,“喜欢你!

”“我觉得你可以去写影评了。

你快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快达到那些影评人的水平了。

”“臭讨厌的,”她朝我腹下打去,我赶紧护住。

“你替我写。

”“好。

”“还有一个问题。

”“什么?

”“就是如果导演拍两个版本就好了,只有微小区别的两个版本,”她用手指在我的肋下划出两条长长的平行线,“几个细节不同,真相正好相反。

而其他部分全一样。

”“哇!

”我打了个响指,“就像《哈扎尔辞典》的阴本阳本一样,还花不了几个钱!

”“这个也务必写进去。

”“遵命。

”今天早上,我被她从睡梦中摇醒。

“亲爱的,帮我跟Uber司机说一下怎么开过来。

我快迟到啦。

”我接过电话,迷迷糊糊对着话筒一顿指挥。

放下电话,我意识到嗓子干得很。

“你要走啦?

”我环住她的腿,然后坐起来。

“嗯,我快迟到啦。

”她强调说。

“等一下,”我光着脚腾腾腾走到玄关,摸了摸放备用钥匙的地方。

“喏,拿着这个。

不,没事,万一你忘了什么东西呢?

我一会儿也要出门。

”“不用啦,我从来不落东西的。

”她笑着说,“我记性好得很。

”“那你还记得我的名字么?

”“当然记得,这、这、这、这姆斯。

”她敷衍着一笑,匆匆关上了门。

 3 ) 生活本是一场游戏

在这个偌大的蓝色星球上,一个又一个的人类乐此不疲地开启新地图,重复着生活的游戏。

一幅名画的复制品被放在博物馆里堂而皇之当做“艺术品”展示数百年,而它的“真迹”却在另一个地方。

对于这个地方的人来说,这个复制品就是他们的真迹。

这或许看起来是荒唐的。

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说复制品就不值得登堂入室被欣赏呢。

《罗马假日》里,公主不堪重负而出逃,和怀有企图的记者度过了放肆快乐的一夜一天......《小说》里,一对昔日的校园恋人在各自成家立业多年后偶遇,重温了一夜美好的回忆......《合法副本》里,素不相识的读者和作者,以萍水相逢为始,以匆忙赶行程为尾,做为期一天的限定夫妻。

这些情节虽有所不同,却又是如此相似。

这是“副本”吗?

的确是。

可是我们依然愿意去欣赏一个又一个的副本。

你又能否认什么不是副本呢?

赝品是对名画的复刻,名画是对名场面的复刻,而每一个经典的场面也并非空穴来风,必然有现实为依托或者为灵感来源。

我们过的所有的生活,都必然以前人的生活为蓝本。

我们的喜怒哀乐,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各种情绪的一个小小切面。

我们所见过的风景、音乐、文艺作品,无一不是取材于、受启发于真实的生活。

如其言,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

对于具体的地方、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本就没法用“真假”“原本/赝品”去判别衡量。

梵高只画过一幅《星空》,可是世界上各个角落却遍布他的画作。

在中国深圳有个地方叫大芬村。

在这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星空》被临摹出来,销往世界各地。

这些所谓的“赝品”,在装点购买者的生活场所、带给他们快乐和幸福的同时,也改变了无数农民工的命运。

一些喜欢绘画的工人因缘际会来到这里,开始临摹名画。

对于他们来说,临摹不仅仅是一门谋生的手艺,何尝不是一种实现绘画梦想的路径。

通过临摹名画,他们也有了独立创作的机会和被看见的可能。

我们口中的“副本”,却是使这些人改变了人生与命运的“蓝本”。

退一万步讲,你可以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但这正是当下属于你的生活。

没有什么副本一说。

再回到电影情节。

读者和作家一直在争吵的问题是,读者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很痛苦,且寄希望于这个男人,希望他能给她一双肩膀去依靠,改变她的生活,拯救她的无望。

而作家觉得,不是某种生活属于副本,而是你的观点将它定义为了副本,这种观点是使我们痛苦的根源。

指望一个人去改变一个人无异于饮鸩止渴。

我不禁想起那句话,“不是风动,而是心动”。

其实,影响我们、让我们开心或是难过的真的是我们的生活本身吗?

也许只是我们自己的态度和视角。

境随心转即如来。

女主一直在暗示男主,暗示的那么明显,那么卑微,那么绝望,可是他却不为所动。

他并不是不理解、不怜惜。

他其实一直在告诉她,当下的生活正是她的“原本”,一味向外寻求改变反倒是无望的。

玛丽的会口吃的丈夫不是也很可爱吗,倔驴一般的儿子不也是很天真纯粹的吗。

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琐碎到甚至令人恼火的日常小事,构筑起了庸常平淡却温暖的生活。

生活不在别处,生活就在此间。

如果生活是一场考试,生活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生活是一场游戏,生活没有存档,没法重新开始。

没必要非得看我们是不是拿了一手好牌,没必要和别人对比。

在沉浸于心流的当下,那些我们切身体会到的快乐,才是最大的收获。

我们拥有的当下,正是生活的正本。

或许,我们可以不必纠结于那些无聊的道理、无意义的身份,我们可以不必那样啰嗦不停。

只是一起在车上兜兜风,在咖啡馆里静默相对,在教堂外压马路,度过一个平静的下午,就很好了。

 4 ) 随便记下

虛構與真實:艾拉在咖啡店順著女店長的話,將詹姆斯當成了自己的丈夫,而詹姆斯隨後也進入了角色,成爲了已跟艾拉結婚十五年的丈夫。

阿巴斯在此處理得模棱兩可,不僅模糊了艾拉和詹姆斯的感知,也模糊了觀衆的感知。

片名原樣複製,指代著著這對僞夫妻的赝品身份,那麽贋品本身是有價值的嗎?

贋品本身會指引著大家去尋找真品的蹤跡。

所以片尾最後一個鏡頭,詹姆斯離開了洗手池,身後響起了結婚的鐘聲,儘管鐘聲并不和諧,但詹姆斯必然是回去找艾拉去了。

双方於一開始祇存在著身體上的慾望,而詹姆斯作爲被動的一方居上(還有其社會地位的緣故),艾拉作爲主動的一方處下。

當二人產生摩擦,艾拉不再就著詹姆斯的語言習慣,開始選擇做回自己,自顧自地用法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好玩的地方來了,詹姆斯也能講法語。

詹姆斯認爲人的一生應該在追求快樂,艾拉卻一直考慮著快樂之後需要承擔的責任。

詹姆斯從未來看得起艾拉,在他眼裏,艾拉低俗、無聊、愚昧,但是當他代入了丈夫的這個角色時,他在他并不能駕輕就熟的生活領域失控了:他不想拍照,喝不下糟糕的紅酒,無法忍受普通人的愚昧(不凑巧的是,艾拉也深陷在其中,并且欣然自得)。

而詹姆斯在崩潰的時候,甚至得不到艾拉的理解,於是陷入了各退一步,固執於自我的分裂情緒當中。

 5 ) 简评《合法副本》

一部看似莫名其妙,实则很深刻的电影。

在看过《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之后,更好地理解了阿巴斯对于电影的理念,关于主题上真实与虚构的探讨,关于形式上留白与想象的探索。

其实只需要明白以上两点,就能明白阿巴斯的电影了。

本片讲述的是,一位英国作家在意大利邂逅一位法国古董商女子的故事,片子围绕着艺术品原作与复制品、艺术与生活、女性与男性思维差异、真实与虚幻等方向,进行了叙述与探讨。

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剧情,节奏缓慢,对于部分观众来说算是有观影门槛,但是片中二人的对话还是很有趣的,能看见女性与男性在思维层面的差异,有分歧也有相似点,有争执也有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引发观众的深思。

看似对话密集,其实处理得很克制,留白部分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

在技法上,除了人物身份上的“真假夫妻”,还有大量在摄影、道具上的虚实对比,比如玻璃、镜子的应用,为本片增添了不少色彩。

喜欢故事最后的结局,留给了观众很多想象又贴近现实。

 6 ) 阿巴斯的故事副本

#PrimeVideo#21715 感觉阿巴斯的作品就是会让人忽略了一切的“表演”,把电影回归到生活,故事如一个你所能看到的故事般出现在你眼前,甚至你也参与进了这部电影对话的讨论。

现实与虚构在电影中更加模糊了,二人的讨论的观点还是挺模糊的,对话的内容不像是爱在三部曲有种“急迫感”和“距离感”,更像是伯格曼的《婚姻生活》的真实感。

影片在一天之中共展现了四对夫妻,从新婚,到中年,到年轻老年再到老年,仿佛带着观众经历了“爱情”的一生。

新婚的激情与活力,中年的争论与妥协,年轻老年的习惯与技巧,老年的陪伴与扶持。

影片也不光展现了爱情,还涉及了艺术,工作,家庭,责任和人生。

深层次的原创和仿品似乎对照着一种表象和本质的哲学观,对于艺术,美和事物的本质让我想起了柏拉图洞穴理论,影片似乎是对其的一种解读。

至于艺术作品的价值是否必须取决于其是否原创,或者优秀的复制品能否赋予艺术品以价值?

片中后半段的虚构则是对于上面问题最好的回答,假夫妻的讨论是否可以走进彼此或自己的内心,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取决于对待“复制品”的人如何对待这个“复制品”。

视觉上,镜头很好,尤其是长镜头手持的使用,那场虚实转换后的讨论接的就是一个手持长镜头,只能说非常精彩。

仅有的几场特写镜头用的也是恰当好处,女主的化妆,男主的沉默皆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构图整体上非常好,地下室男女主对话的镜子和雕像在镜子的反射的构图太棒了,驾车那段儿就不提了,至于非常纯熟的正反打和构图,车玻璃反射出道路两旁的建筑还是很有看点。

两场近乎直面镜头的正反打让我想起了小津的风格,只是女主背后的酒柜反射的图像有些奇怪,尤其是在那对新婚夫妻喊她时的反射。

听觉上,依然是无懈可击,现场收音效果极佳,几处环境音的侵入也是有所表达。

实在太喜欢,特意去搜了搜这近乎可以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的背后,发现原来这个故事就是导演阿巴斯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影片的创作起点则是他把这个故事跟朱丽叶比诺什说过后被她动人的反应所震撼,也是为了回应这种反应,从而展开了更多的探讨和扩展,使它成为了剧本,这么一看,这部电影就是他故事的副本。

 7 ) 一部电影,两种看法

先前看到一说法,在《原样复制》中,阿巴斯终于学会了正反打。

这话可能是认真的,由此可见,一般人对阿巴斯的误解有多深。

这话也可能是讽刺,说拍话痨片其实没啥难度,然而哪怕是对话,这部电影中依然用了太多的长镜头。

如果截取片中两个人开车去看画一段为例,时间长度大概十分钟。

一二十年前,阿巴斯肯定几个长镜头了事,不让人物出现,对准前方或者路边风光一顿猛拍,山路弯弯弯几许,何处是他们的家。

另一种做法是把镜头打在演员脸部上,特写到底,追求极致。

而在《原样复制》中,行驶旅途穿过市区进入了乡间,中间包含有背景变化,摄像机也从车体外部进入到驾驶座,以示两人距离缩短。

除去几次标准的正反打,二人配合的冷笑话也显示了演员的台词功力,阿巴斯把路边的树也放到了对白当中,一整段算得上饶有趣味。

比诺什饰演一个有身份但没有名字的法国女人,她熟练使用法语、英语和意大利语三种语言,然而阿巴斯不是昆汀,《原样复制》没有讲究什么翻译互转,冲突爆发。

如果注意到双方交流时的语言发生变化,这就表明了人物身份和彼此关系开始转变,因为作家在前半程基本只用英语交谈。

其实语言并不会让观众头疼,让观众头疼的恐怕是对艺术品和复制品(赝品)的讨论,好比新浪潮电影充斥的美学哲学以及各种主义。

伴随着身份的改变,两个人也转入了中年夫妻的情感命题,作家充当了复制丈夫,电影变得好理解起来。

作家解释创作灵感,他在佛罗伦萨看到一对母子在看雕塑。

雕塑不是真品,然而儿子依然陶醉。

巧合的是女人那时也在佛罗伦萨,她和儿子的关系也处于紧张状态。

阿巴斯解释比诺什的角色时说,她就是一个复制品。

观众理解她,就能理解前作《希林公主》(Shirin)的所有女人,所以这个角色不需要名字,只需要一种“对位理解”。

如果把《原样复制》看做讲述中年危机的通俗剧,影片差强人意。

受限于阅片量,许多人只把片子视为是“日出日落”系列的深度版。

然而阿巴斯讲《原样复制》更靠近罗西里尼的《意大利的旅行》,意大利也是一个背景,它还可以是维也纳、可以是巴黎以及伍迪·艾伦的纽约。

观看电影时,观众很容易会有移情作用,尤其是碰到与自己某方面相似的。

他们不会觉得电影人物是虚构的,遥不可及。

相反,他们会觉得真实可信,充满着情感。

于是每部电影都是一个游戏副本,观众去重复体验。

《原样复制》结尾处,卧倒在床上的比诺什闭上眼睛,光线柔和,好似一幅静谧的人物画。

作家面对镜子,审视自己,同时也看向了观众,然后银幕上的窗口成了一部“片中片”,外面是托斯卡纳的街景,传来了钟声。

那一刻好似十五年前,他们相遇相爱,但这对夫妻却不是那对夫妻。

显然,阿巴斯并没有刻意去改变自己,他还是关注电影的本质。

尽管比不上极端的《希林公主》,《原样复制》依然有实验成分存在,全然对手戏的演员表演更是意外,比方在咖啡馆里,比诺什眼神里的迟疑不安,实在太真实了点。

【南方都市报】

 8 ) 一个下午,十五年

昨晚开始看阿巴斯的旧片,《合法副本》,看到一半睡着,今早醒来继续看。

是一部好电影。

那么,为什么会睡着?

我听见最煽情最文艺的解释是这样的:“因为太信任这位导演,就像靠在情人的肩头一样,太放松了,所以忍不住会睡着。

”事实当然是,这电影不紧张不刺激,缓慢而漫长,就像你知道,阿巴斯所有的电影一样。

但真的是一部好电影。

女主角打动了我。

那是一个生活已经被掠夺了的人,她极力的想跟生活做最大程度的争夺,对她来说,也许这种争夺就是短暂的逃离,去和自己仰慕的一位作家出行,哪怕只是一个下午,一个傍晚。

但是没有用,生活不容许逃离,烦恼们紧追不放,她极力伪装的平静优雅渐渐崩溃,她暴躁,愤怒,疲惫不堪。

如果这时你问她:“你的生活出了什么问题?

你出了什么问题?

”她一定会回答你:“我的生活没有任何问题!

”女人,是不是都这样,本能的维持着生活的表样,捍卫着最后的尊严?

而她真的放松下来,她才会坦然承认,是的,我的生活出了问题,很大很大的问题,我本来不想面对,因为我知道面对的结果就是崩溃。

茱丽叶 比诺什演得真好,她的情绪就在“小快乐”和“大崩溃”之间跳跃,跳跃得如此频繁,但却如此真实,很多时候,我们不就是在垂泪的下一秒,擦干眼泪,露出一个微笑,告诉别人,啊你们是一对美丽的新人你们一定会幸福,哪怕我自己的婚姻已经是一团糟。

微笑是真的,因为即便心灰意冷,内心也还是敏感的,无法对眼前的小美好小幸福视而不见。

男人呢?

男人以为自己洞悉了很多真相,掌握着很多真理。

他总是要戳破女人营造的很多小气氛小惊喜,他并不领情,难以取悦。

他的这些刺,一次一次扎破了女人的壳,扎出了很多缝隙,逼出了她真实的自我,逼出了她生活的真相。

逼着她不再优雅,而是大叫:“你那些真理,只活在书上!

”故事从这里开始有意思。

他们坐在一个咖啡馆里,卖咖啡的意大利老太太笃定的说:“他真是一个好丈夫。

”女人觉得好玩:“为何你觉得他是个好丈夫?

”她把这个误会告诉了男人,他们都觉得好玩,于是下意识的,他们开始扮演一对夫妇,一对结婚十五年,有儿子,相爱也相厌的夫妇。

于是争吵,半真半假的争吵,渐渐当真的争吵,相当投入的争吵。

如果是一对真正的夫妻,这些争吵非常无聊,非常普通,但他们并不是。

于是每一个小细节都变得重要,因为他们在不断的暴露。

暴露自己,暴露真实的生活,暴露作为男人和女人最本质的那个部分,你渐渐看到了关于男人与女人的真相:其实所有的问题都一样,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如此,必将如此。

他们的争吵中,彼此指责的细节是真的,来自他们各自的生活,因为必然有一方没有参与所以细节可以说是假的,但是情绪是真的。

场景是真的,共处的时光是假的,回忆是真的,共同的回忆是假的,情感是真的,不,对对方的情感是假的,但是,真的是假的吗?

电影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就在于此。

真假已经渐渐难以分辨,也不必分辨。

电影不是图穷匕见,而是在第一场戏就告诉了你电影的主旨:一件完美的赝品比真品更珍贵。

这一个下午,他们演出的婚姻,难道不就是真正的婚姻?

这一个下午,难道不就是完整的十五年?

所以,电影的最后,天色渐暗,他们身处当年蜜月的小房间,气氛渐渐变得甜蜜而暧昧,她声称在枕头上闻见了他当年留下的气味。

你感受到了感动和温柔,某种安慰,是来自你疲惫不堪的丈夫,还是来自一个陌生人,其实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此刻,那种温度是真实的,你触摸到,你感受到。

是的,也许到这里你会像我一样想,这是一部好电影,就像阿巴斯说的:”让他们乘坐火箭你追我赶去吧,我只是想静静的聆听世界的心房,直到它停止跳动。

 9 ) 扮假胜真的摹仿——阿巴斯《合法副本》

警告⚠️:本文包含对《合法副本》的关键情节透露。

在《合法副本》的结尾,当男人离开之后,原本在他身后的窗户被分割出来,成了画面中的一块略小的画面——一块电影银幕的副本。

随着几只鸟飞过窗外,片尾字幕开始在窗外滚动。

观众们发现自己被留在钟声中,迫切地想要弄清楚:美好的钟声让男人改变主意了吗?

他们的关系能否缓和?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过去的106分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陌生人和夫妻,这两种关系到底哪一个才是仿品?

如果你看完了整部电影(即便你睡着了,也不必自责——阿巴斯可能是全世界最不介意观众打瞌睡的导演),你会发现,这并非全片唯一一个没有揭开的谜。

电影的开头,女人的儿子(或许如此)为什么强调自己的姓氏?

在咖啡馆里,老板娘在女人耳边说了什么?

女人和她的儿子是否真的是五年前男人的灵感来源?

或许,这部电影并不意在给出答案;相反它(比其他电影更)要求观众去思考,而思考本身要求观众所亲历的真实的参与。

用阿巴斯本人的话来讲,“我不信任那种只允许观众对现实进行一种阐释的电影,而是喜欢提供多种阐释现实的可能性,让观众自己去选择。

我遇到过这样一些观众,他们的想象力比我自己在影片里融入的更加丰富。

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每一位观众去自由阐释的电影,就好像这部影片是他们自己的作品。

一部影片如果能够产生多种不同的阐释就说明它是成功的。

”而《合法副本》甚至是对这一过程本身的重现。

这样说可能会让这部电影听上去像一个哲学论证,或是某种费尽心思构造的精巧人造物,但它所蕴含的真实使它比前两类电影走得更远。

在我见过或听说过(或想象过)的电影中,没有人能比阿巴斯拍得更真、更动人。

接下来我将尽力说明这一点。

《合法副本》讲述的是英国作家詹姆斯·米勒(威廉·西梅尔饰)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南部的一个小村子里参加他的艺术原作和复制品新书发布会。

发布会上,他遇到了比诺什饰演的无名法国画廊老板,他建议开车带他去附近的村庄观光,但他必须赶晚上9点的火车离开托斯卡纳。

首先不妨谈谈本片的焦点:男女主人公的关系。

电影以男人的新书发布会开场。

这场发布会上,女人姗姗来迟。

很明显她地位特殊,这一点从她所坐的第一排预留位就可以看出。

然而,她显然并未好好利用这一点——她一直在与邻座说话,几乎让观众尴尬。

在这一幕中,背景音是男人宣讲“仿品比原件更好”的艺术观(这正是我们迫切想知道的),但画面中女人却一直做不相干的事,吸引观众的共情,分散专注。

因此,尽管我们听不见女人的声音,却强化了这种尴尬的感觉。

或许,正像她的儿子后来嘲笑她的:她压根没有在听,只是对着台上的作家犯花痴。

这一印象在他们单独相处后得到了强化:她对作家有近乎仰慕的殷勤。

这一点透过她不熟练的英文口音放大了:她小心翼翼地表达着自己的崇拜和赞美,而男人则用优美的英文游刃有余地回应。

但随着他们在路上行驶,这段关系的另一面显现出来:她有时显得攻击性十足,而男人迫不得已只能用沉默或转移话题招架。

这一段路上行车指向阿巴斯的其他电影:汽车的内部空间、蜿蜒的道路这些意象在阿巴斯这里反复出现。

这里有一个精美的长镜头,镜头注视着车内的人物,而小镇的建筑则倒映在挡风玻璃上。

整个开车的过程中,镜头一直对准这对男女主人公,只是偶尔切开。

或许这一段本身就在暗示:路和人生有相似之处,电影中的这一天可能是更长的时间(比如说,15年)的缩影。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咖啡馆里,在男人走开的空档,咖啡馆老板娘为女人提供建议:她明显误把两人当成了夫妻,而男人和女人突然似乎就真的是夫妻了。

我不认为他们“突然决定”扮演夫妻:女人因为儿子发火,然后她指责男人不负责任、让她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麻烦。

人们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不假思索地说出“真相”,女人这时候显然就是这么相信的:她相信男人是她不负责任的丈夫。

此时观众等待着男人的反应:他会怎么说?

面对这一通激烈的指责,他会矢口否认吗?

他会反过来回击女人的天真和自以为是吗?

不。

他接受了这个身份并将其内化了,他反抗——不过主要是忍耐着女人的指责。

在这部电影之后,他都一直跟随着女人的步伐,偶尔希望跟上她的想法。

女人似乎一直怀念着曾经有过的甜蜜时光,据此她不停地抱怨,抱怨男人无法满足她内心的期待。

而男人作为一个让妻子失望的丈夫——却发现自己不能回忆起任何过去的重要地点和时刻。

在我们几乎要认为这一切不过是女人一厢情愿的空想的时候,男人却给出了对自己丈夫身份的证明:他确证了自己两天刮一次胡子的细节,而这正是女人先前向咖啡店老板娘描述的自己丈夫的情况。

同时,他也与女人所抱怨的形象重叠了——一个只关注工作和自身的不合格丈夫。

从这个角度来关注两位主演们的表演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

比诺什的表演完美地捕捉到了一个濒临更年期的女人脆弱的神经——前一刻是少女般的兴奋,后一刻又是苦涩的烦躁。

这一出色的表演也让她拿下了戛纳影后。

而西梅尔作为业余演员,同样很好地传达了米勒的虚荣心和自负,每当他的手指穿过头发的时候(我喜欢他的灰发在风中鸟羽一般轻盈的样子),他都能很好地传达出他的虚荣心和自负。

无论有意无意,他时不时的无趣木讷也恰恰展现了一个丈夫“缺席”太久后的情景。

第二个值得探索的地方是本部电影的绝对主题:摹仿与“原件”。

我不想在这里讨论“摹仿”主题的悠久脉络: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途经奥尔巴赫,今天还有肯达尔·L·沃尔顿的论述(也是本文标题的来源),而只专注与阿巴斯向我们展现的。

在电影前半段,男女主人公关注的焦点主要在艺术上。

男人在自己的新书《合法副本》中坚称,摹仿品一样是原创、同原创一样好,而所有原创也一样是对真实的摹仿。

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们不断发现“摹仿”无处不在,而不仅仅在艺术世界之中。

如果你认为男女主角是陌生人,那么他们的关系就是对真实夫妻生活的摹仿;如果男女主角是一对危机中的夫妻,那么女人无疑在追求一种对旧日甜蜜关系的摹仿。

当我们陷入爱河的时候,可能会把对方看作是光芒万丈的“原作”,而把自己看成是低人一等的复制品(就像开头女人所表现的那样)——但事实上,很可能我们自身才是原作,而对方只是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摹仿品。

甚至,电影是对真实的摹仿吗?

当观众们看电影的时候,他们在摹仿电影吗?

当比诺什所饰演的女人对着镜子化妆或是最后男人凝视镜子的时候,我们惊觉自己成为了电影中人物的镜子。

在这些时刻,摹仿的关系变得模糊不清——原先不可置疑的想法(电影是观众自身的一面镜子)也被推翻了。

作为一个影评人,我们同时也在探索实践着摹仿:我们摹仿其他影评人的语言来找到我们自己的语言;我们的作品努力摹仿电影带给我们触动的那个瞬间。

然后我们发现,一开始只有那个瞬间是被记住的(因为只有它是值得被记住的),后来我们记住的是我们所描绘的瞬间——是对那个原初顺间的摹仿。

结尾处,窗子像另一面银幕一样敞开,像是阿巴斯与坐在影院里观众的直接对话:你注视着,你注视你注视你注视着。

最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关于真实:阿巴斯是如何让真实在电影的银幕上复现出来?

电影是真实的吗?

绝大部分时候,观众们走进电影院,是为了享受两个小时的扮假作真:我们想做我们不是的人(超级英雄),做我们做不到的事(拯救世界或者谈谈恋爱),成为我们没有机会成为的人(能够洞察社会的尖刻天才导演)。

但像我在开头说的,阿巴斯总是比其他人走得更远。

我在本文开头已经谈到,阿巴斯不直接给以答案,而邀请观众自己去思考、作出自己的诠释。

此外,最简单的一点是,在《合法副本》中阿巴斯没有加进任何背景音乐,而选择更真实的生活中的音效(钟声、婚礼乐曲)。

在视觉上,阿巴斯总是将“真正的生活”纳入镜头中。

比如在礼堂里,当男人被新婚夫妻邀请拍照后,镜头并没有走开。

另一个新娘坐到了原先男人坐的地方。

她看上去并不快乐:站在她身边的男人是她的丈夫吗?

她为什么不愿意却又还是嫁给了他?

我们无从得知,正如我们不可能知道生活中的全部真相。

阿巴斯并不着急把镜头移开或是做出某种精巧的转场,他的镜头平等地对准每一个人,因为这正是蕴含真实的地方。

在一次访谈中,阿巴斯这样谈到生活、摹仿与真实。

他(睿智地)指出,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具备欣赏原作的能力。

当我们爱上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在它的真实价值后面加上无数个零,直到我们自己都难以承受这重负。

在那之后,我们又把自己加上的零再消除掉。

只有这个过程完成后,我们才能真正看见真实。

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不能看到真实。

阿巴斯说,我们必须懂得,摹仿的就和真的一样好:在我们触手可及的范围内,摹仿取代了真实的地位,成为了真实。

《合法副本》是否向观众提供了太多问题,却回答了太少?

我,以及观众们有没有可能穷尽阿巴斯所获得的,或者至少是他展现出的真实?

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真实是难的。

 10 )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某个小镇/共享无尽的黄昏/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一直觉得这部电影是一个中年版的"before sunrise"——心灵默契的两人,在时间长河的某一个不经意间遇见了,于是一时火光迸溅、欢欣惬意,不停地交谈、行走,就好像从来没有过那么顺畅的交流,把之前与滞后的几十年都一起走过谈过;但一切也就只能止于“遇见”了——遇见,然后错过。

因为不再是20多岁的年纪,copie conforme比before sunrise更来得现实,从交谈的话题有不少是围绕着婚姻(包括中间两人假扮夫妇),到最后结局没有像before sunrise那样说好分手却依旧忍不住要相约下一次见面,copie conforme似乎从头到尾都更强调“只是享受这一刻的交心”,以至于结尾的分别都是那么淡然、自然,没有纠结或者不舍。

这是两个已经落定了的尘埃,短暂的火花过后,坦然接受分开的结局,回归各自原来的位置。

为什么能够如此坦然?

是不是因为把两种结果想得很明白——如果此刻跟随激情而执意改变人生轨道,在一起的两人10年后或许能够依然亲密相拥而睡,更有可能的是重演自己现在平淡的婚姻,所以不再愿意押上全部赌一把?

又或者,对爱情的美好只剩下了偶尔怀念与偶尔憧憬的姿态,这样的念头远远品味就很好,不再也不必有力气用下半辈子身体力行。

深深留在脑海里的是最后小镇上的家庭旅馆,顶楼的某一间,激情过后一切回归平静,窗外的夕阳照进来一片暮色,Binoche安静地躺在床上,听着街道上传来阵阵钟声。

这一场景多么像茨维塔耶娃 的那首“我想和你一起生活”,甜蜜而美好,当然,“想和你一起生活”也只是一个在脑中的念头罢了。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在某个小镇,   共享无尽的黄昏   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在这个小镇的旅店里——   古老时钟敲出的   微弱响声   像时间轻轻滴落。

  有时候,在黄昏,自顶楼某个房间传来   笛声,   吹笛者倚著窗牖,   而窗口大朵郁金香。

  此刻你若不爱我,我也不会在意。

  在房间中央,一个磁砖砌成的炉子,   每一块磁砖上画著一幅画:   一颗心,一艘帆船,一朵玫瑰。

  而自我们唯一的窗户张望,   雪,雪,雪。

  你会躺成我喜欢的姿势:慵懒,   淡然,冷漠。

  一两回点燃火柴的   刺耳声。

  你香烟的火苗由旺转弱,   烟的末梢颤抖著,颤抖著   短小灰白的烟蒂——连灰烬   你都懒得弹落——   香烟遂飞舞进火中。

《合法副本》短评

话唠的安东尼奥尼

8分钟前
  • [已注销]
  • 较差

中年黄昏恋版爱在黎明破晓前

9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推荐

话痨片,没睡着真是奇迹

11分钟前
  • 蒸笼头妮可
  • 较差

感动不起来 只觉得悲伤

15分钟前
  • Xiaohui
  • 较差

没看下去

18分钟前
  • summerblue
  • 较差

无格局无节奏无空间长镜头有时。意识形态上很不阿巴斯,却在艺术价值上面提供了新的样本。不过这种话唠式的电影看着真心脑袋疼。比诺什的表演没话讲,没有一点点表演的痕迹。

19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很有意思的故事或是实验,阿巴斯的话唠。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对我来说这几乎是一部理想中的电影,如何有一个思想上的idea,并且用电影这种媒介去完美的呈现,却又不丧失理论本身的深邃性,而表现为电影文本自身丰富性。

26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除了学会正反打了一切还都是原来那个阿巴斯,松散平淡的故事,不刻意雕琢的剧情,只享受安静的展示生活,不矫饰什么,不妄加评论什么,他把所有要说的都呈现在那里了,就好比一个长镜头,让观众自己去寻找共鸣,去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特写镜头。一个好的赝品胜过真品?答案在你!★★★★★

3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靠,Juliette Binoche还能更charming一点么

32分钟前
  • Mr.D
  • 推荐

婚姻问题只是拿来做一个例子,在这对假夫妻的喋喋不休中,真实的情感被唤发出来。所以复制品或是副本的存在不是没有意义,而电影即是真实生活的一种合法副本,导演完成了一次用电影论证电影的过程。

35分钟前
  • 推荐

中年危机版《爱在日出日落前》,赝品夫妇竟能如此入戏,泪点在咖啡馆的那个母子小故事

37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有感情的女人遇到有感情的作家,跟后来一部女性导演的《开罗时间》有些相似感觉,成年人遇到成年人。

39分钟前
  • Shy
  • 推荐

太冗长了,对话段落太无趣了,法国人怎么老这样啊🫥

42分钟前
  • 节能水果
  • 较差

这已经是电影的极限了

44分钟前
  • ᠴᠣᠭᠲᠤ🔒
  • 较差

这种以谈论为表演方式的片子在十年前《爱在黎明前》就用过了...

45分钟前
  • 徐小Q™
  • 还行

31245人在豆瓣评分。2024年11月27日。不推荐观看。意大利托斯卡纳风景旅游片+哲学艺术话痨片+生活琐事话痨片。

49分钟前
  • zj@99
  • 较差

男主的观点:复制品比原作好——具有几乎等效的观赏性,但却不怕丢。并尝试把这个观念带入夫妻式的相处中,开启一段似曾相识的邂逅。但是,男人仰望天空,满眼星辰,女人低头走路,操劳生活,两个生活态度不合拍的人,怎么可能将日子过成美酒?这跟《三峡好人》中的赵涛和她跑了的老公一样,一个是做矿工还不忘喝茶叶的男人,一个是夹着矿泉水瓶子接冷水凑合就能喝的女人,分手是很正常甚至是必然的。本片中两人无论是真夫妻还是赝品复制版的夫妻,他们无法最终达成生活观念上的真正和解的本质都是没有变的,这才是悲剧的核心。整片又像是法国版的《如沐爱河》,并且是它的复制品,这种用后作互文前作的方式,打破电影独立和整体,真实与边界的做法,也是阿巴斯的另一大特点。

51分钟前
  • 平坦
  • 推荐

无论真假,所有的夫妻都必将走向同样的结局。

56分钟前
  • 艾拉也是Isla
  • 推荐

思维的角度选取的很好,电影也做得很有料,就是比诺什拿个戛纳影后显得有点水

1小时前
  • 大灰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