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来看个前几集没看后面就各种挑刺办案,是以为都会实事求是办吗?
有些人的评论甚至还上升到剧里抹black干部,怎么保证所有都是白的?
去年的ji检委新闻,内部处分了17万人,只有2万人主动投案,剩下全是被动查出来的,这群害群之马还只是被发现的。
一个县有多少jc?
剧里背景是全省治安最差垫底的地方,地头蛇高于顶,而且说不定都是美化了后,全black都有可能。
多少年前的真实事件🔥那事不知道吗?
以为在文队来之前县局里人都看不出破绽吗?
肯定有能看出来的,但都不是傻子,普通人能看出来专业人士看不出来?
剧里有些人本来就是要睁眼说瞎话选择性执法。
你不能以正常地方治安的思维考虑。
比如剧里文队询问六六案,回答因为舆论,这案子就不是正常流程结案的。
实在看不下去有些无脑发言了,刑侦悬疑剧,一两集就让观众把所有背后的人都猜出来,那还拍什么?
又不是所有观众都认为剧很好看,一部剧肯定会有瑕疵,不可能完全的逻辑严谨,也都认为前两集拍的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整体框架是在的,而不是被踩的一文不值。
作为由广电总局颁发许可证的“第001号”网络剧,《对决》充分体现出网络剧在悬疑、刑侦等类型化创作上积累的丰富经验,在艺术成色、社会接受度上具备良好的基础。
全剧注重社会环境、人物关系的细致描摹,展现黑恶势力滋生滋长的社会土壤及深刻影响,表现出了较强的形象性与感染力。
该剧由扫黑除恶的真实案件改编,高度还原扫黑工作的复杂残酷与公安干警历经的艰难险阻。
通过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对决,再现小县城黑恶势力的残暴无情,进而突显扫黑除恶工作的正义性,向无私奉献、除暴安良的公安干警深情致敬。
强调真实质感,突显现实观照。
该剧细致刻画出了小县城黑恶势力滋生的社会环境及深刻影响,精细还原基层扫黑工作开展的困难度和复杂性,使观众对扫黑除恶工作产生直观而立体的感知。
该剧以一系列发生在小县城、令人瞠目结舌的群体性事件烘托扫黑现场的紧张氛围,侦破小县城的一起起连环血案最终将其背后的保护伞与利益网连根铲除的故事。
剧中,随着一个个关联性案件的水落石出,黑社会头目陈锦辉兄弟和当地公检法系统“以黑养商,以商养官,以官护黑”的畸形社会运行模式也抽丝剥茧般地被慢慢揭开。
一桩暴力拆迁案件牵连出一系列官场倾轧、权钱交易、商业黑幕等黑恶乱象,上至副市长下至年轻刑警都与黑社会团伙勾结作案的歪风邪气,均为扫黑除恶工作的艰难进展做出了生动而有力的铺垫。
黑恶势力笼罩下的县城小人物众生相也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描摹。
如忍气吞声交保护费的普通商户,为赚奶粉钱替黑社会杀人的“黑户”青年,为女儿上国际学校收受黑社会贿赂的“黑警”等,合情合理地刻画出普通人在黑暗中的生存处境,也对扫黑除恶“打伞破网”工作的重要性提供了良好证明。
叙事略显套路,总体瑕瑜互见。
作为一部刑侦剧,该剧在情节架构上较为成熟,但同时也暴露了迎合类型化叙事的明显特征,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首先是叙事空间的局限。
该剧以夜总会、私人会所、公安局审讯室等环境作为主要叙事空间,以一脸横肉凶神恶煞的黑社会头目作为主要反面人物,均符合一般黑帮电影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实质上也是对该类型人物的刻板印象。
同时,大量破败、封闭的环境设置,贯穿全剧的阴暗画面色调和低沉背景音乐,从头至尾渲染出紧张压抑的氛围,也未免显得有些单调乏味。
这些套路化的审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想象力的铺开,未能给观众带来创造出超脱于类型化作品的新鲜感。
其次是内容安排的失衡。
该剧以极大篇幅铺陈连环罪案、交代黑恶势力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直至最后一集才将完整案件和人物关系交代清楚。
在24集的篇幅内,所描述的大大小小案件不可谓不多,乃至令人眼花缭乱;案件表现“尺度”不可谓不大,械斗、枪战、绑架等黑帮电影“名场面”纷至沓来,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
然而这也造成了警察侦破案件的剧情推进缓慢,最后一集的“真相大白”甚至给人仓促收尾的观感。
剧中,反腐扫黑伸张正义内容总是蜻蜓点水,而更大篇幅则让位于类型化罪案的不断累加,最终阐明扫黑工作正义性的内容仅以宣读官方文件的形式草率“升华”。
换言之,以罪案剧论,该剧在悬疑感、惊悚氛围等方面已臻于成熟,但以扫黑除恶剧论,该剧则在整体构思上显得有些粗糙。
《对决》紧扣社会现实,高度还原了人民警察艰难曲折的扫黑之路,彰显了中央在扫黑除恶工作上的决心与力量,回应了人民对公平正义的强烈呼声。
遗憾的是,该剧受限于对罪案剧类型叙事和审美的迎合,一定程度上对扫黑除恶主题有所偏离,也未能在类型创新上足够展开。
大结局了,剧中当前时间线为18年,暂且捋一下时间线:16年前,伊然重病,刘局被木匠以及更上层的朱副市长拉入局10年前,六六枪案,刀疤枪杀刘震在刘局等人运作下成功脱罪;毛毛远走外地;老七将枪交予刘局被私扣,成为刀疤手下潜伏码头4年前,王进康调查搬运村发现稀土资源;海盗应木匠要求撞伤王进康,后者被木匠下死手;光头得到王进康笔记本;林殊决意为王进康复仇3年前,张珍应木匠要求做局杨副市长QJ案,杨副市长自杀;刘局经手张珍改名申请;张珍意外去世被木匠抛尸2年前,老周被木匠拉入局1年半前,张珍尸体被发现;刘局前往张珍住处拿走张珍与海盗合照现在,1. 刘局与林殊合谋意欲将刀疤木匠绳之以法2. 朱副市长木匠看中搬运村稀土资源做局孙磊枪击朱副市长,意欲强拆搬运村由辉发集团开发;孙磊妻子小惠被木匠带走扣为人质3. 小瑞士枪击案,林殊拉闸停电;刘局用六六枪案枪杀死光头意欲嫁祸刀疤;老七毛毛意欲刺杀刀疤未果4. 武剑将小惠纳入证人保护计划说服孙磊坦白;刀疤指使手下袭击武剑,老七暗中出手相救5. 李泽被木匠拉入局6. 老周因孙磊提到土龙害怕被查暗示小惠危险逼孙磊演戏进医院;李泽应木匠要求将孙磊带下医院停车场,孙磊被老周杀害;李泽遭老周陷害,木匠告知李泽老周身份7. 木匠做局引李泽杀害老周被反杀;老周事败进橘子8. 光头儿子意欲用王进康笔记本副本骗取木匠500W,被刀疤带人劫走9. 毛毛意欲再次刺杀刀疤被武剑阻止;毛毛老七进橘子10. 木匠做局吞下土星科技意欲打造稀土产业链11. 海盗被铁头等人说服找刀疤为张珍报仇,失败,进橘子;刘局将海盗带出公安局12. 木匠拍下刘局林殊接头场景;木匠拍下刘局海盗接头场景13. 刘局林殊海盗做局将六六枪案用枪送回刀疤手中,事败刀疤被放;林殊被木匠怀疑险些暴露14. 张珍案调查重启,木匠打亲情牌诱导刀疤顶罪张珍案15. 海盗进橘子;林殊掩护刀疤逃走;刘局进橘子16. 刀疤自首替木匠顶罪张珍案;林殊得到刘局藏起的王进康案物证、自首17. 文队王组长省纪委联手做局诈朱副市长与木匠决裂,朱副市长、木匠被捕这剧还是犯了扫黑剧的传统弊病,编剧不敢写导演不敢拍审核通不过,最后两集仓促得令人不忍直视,整一个就是虎头蛇尾看着没劲...
为什么这种类型的电视剧中一定要有个“愣头青”在里面!《破冰行动》的李飞,《对决》的武剑。
《对决》与《破冰行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故事设定都放在小城市,故事主体都讲述了“以商养正黑,以正黑护商”。
但,这剧一上来给大家“画了个大饼”,“饼”大到观众直呼“无法下咽”了!
时间就算放在1998年,一个“县级黑色组织”敢不敢在一群“叔叔们”和媒体面前向副“仕”biu一下!那是大庭广众之下的一位副“仕”啊!
打完的后果,别说一个“县级的黑色组织”,就是市里“叔叔头”都需要担责。
而且来办理的人不会是你们市的人,至少是厅里,甚至再往上的人。
这些人能把整个罗元县筛上几遍!无论这件事有没有反转,这“饼”都画的太大了!
《对决》是周琳皓《暗黑者》执导,王景春、欧豪、丁勇岱、吕晓霖、赵阳、邢瀚卿主演。
王景春是柏林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鸡奖的三冠影帝。
他本人也经常饰演类似角色,“文队”一角对于他来说是驾轻就熟了!
丁勇岱给我印象深刻的角色相较于《人世间》的“周父”,则是其饰演的“白宝山”。
妥妥的童年阴影!欧豪是从《快乐男生》出道,最近几年他努力地通过《八佰》、《黑白禁区》等作品在树立一个荧幕硬汉小生的角色!剩下的几位都是“迷雾剧场”的老朋友了!
《对决》六集下来一共穿插讲述了四个案件:一,拆迁部门人员案一开始麻袋里伸出的手,搬运村人员背景复杂,以“光头”为首。
(铺垫该剧大背景与导火索)二,搬运村副“仕”被击案副“仕”在商讨费用之时,被biu了。
(该剧正式拉开序幕)关键人员—孙磊三,一一二零案小瑞士会所中“光头”被“下线”,孙磊受伤。
关键证据—子弹四,六六案刀疤与木匠两兄弟正式进入视野。
(剧里的两个大反派)刀疤刚出道时,biu了武剑的哥哥,即为六六案。
自此,能看出该剧的基本脉络!明线:斗刀疤与木匠两兄弟为首的组织。
暗线:揪出两兄弟后面的“伞”们。
套路还是那个套路,就看过程怎么来拉扯观众了!
这剧我个人推荐看看,毕竟国产剧目前能看的不多!
文|林艾米(amylin_writer)
《对决》剧照在工作中,有的员工会莫名成为背锅侠,让人百口莫辩,如何才能避免被他人利用而背锅呢?
电视剧《对决》中,搬运村拆迁推进过程中牵扯出越来越多的事件,搬运村内一直有错综复杂的黑恶势力,搬运村的拆迁工作又牵动着多方利益,多股势力的对抗中,案件越来越复杂。
搬运村多起案件中,嫌疑人孙磊被抓住,孙磊其实是黑恶势力木匠挑选的顶罪人,木匠以孙磊的妻儿为要挟让孙磊顶罪。
后来,警方通过计策,救出了处于监视中的孙磊的妻儿,妻儿安全是孙磊开口说真话的首要条件。
《对决》剧照袁队是刑警队队长,一直负责搬运村相关事件的调查,他首手提审孙磊,想要快速推进案件的侦破。
但是,没想到的是,袁队提审结束后,孙磊就死亡了。
重要证人的死亡影响很大,袁队被怀疑是内鬼。
其实,从种种迹象中可以分析出袁队是被陷害的,袁队成了背锅侠,真正的内鬼另有其人。
在工作中,如何避免成为背锅侠呢?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建议先关注,再慢慢看,以防不小心手滑找不到了。
01 袁队平时对搬运村的态度太过主观搬运村地形复杂、人员复杂,很多没有户籍的不法分子多年来一直藏匿于其中,袁队是刑警队队长,自然少不了和搬运村打交道。
袁队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搬运村的人打了一闷棍,受了重伤,更是对搬运村没有什么好感。
搬运村拆迁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副市长亲自到现场视察,但副市长却在搬运村遭到了袭击,虽然证据并不是很清晰,但袁队还是把嫌疑人锁定为搬运村黑帮头目光头的司机孙磊。
在袁队眼里,搬运村里没有好人。
《对决》剧照后来,光头在一次KTV打斗现场死亡,孙磊也在现场。
孙磊明明也受伤了,是一个受害者,但袁队又把光头的死亡和孙磊联系起来了,认定孙磊有问题。
《对决》剧照文队是省里派来调查的刑侦专家,文队发现案件有疑点,经过调查排除了孙磊的嫌疑,孙磊是因为妻儿的性命被黑恶势力木匠要挟而不得不顶罪的。
警方通过计策,成功营救了孙磊的妻儿,孙磊愿意从顶罪人转成证人,揭发真相。
文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警队里有内鬼,所以特别向孙磊表明不可轻易向其他人交待事实真相。
《对决》剧照袁队在工作中主观意识比较强,容易把个人情感掺杂在工作中,由于自己的个人恩怨,就把搬运村里的人一棍子打死,这样非但不利于工作开展,更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在工作中,面对难题时,客观公正才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
人是有感情的,在作判断时,如果加入个人情感,就容易犯主观臆断的错误。
一个人在感性占先的时候,理性就会下降,分析判断能力就会减弱,容易被感情牵着鼻子走,从而处于被动状态。
02 袁队在工作中违反常规流程,被人陷害成为背锅侠孙磊在审讯室意外死亡后,袁队成为嫌疑人,因为孙磊是被袁队提审后死亡的,而袁队在提审孙磊时把监控录像关闭了。
其实,从整个事件来看,袁队并不是内鬼,袁队是被内鬼陷害的,成了背锅侠。
因为按袁队的智商,不可能犯这么明显的错误。
为了调查事情的真相,文队对袁队进行了询问。
袁队作为刑警队长,急于破案,由于孙磊答应文队以防内鬼不轻易向任何人说明真相,袁队面对孙磊的不招供非常生气,于是就打算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来逼问孙磊。
袁队为了掩盖自己的非常规审讯,所以把监控录像关闭了。
《对决》剧照孙磊被逼无奈就向袁队说了一些线索,但并不是真的线索,袁队为了快速抓住线索,就立刻出去查案了,而把孙磊和老周留在了审讯室。
所以,真正的内鬼应该是老周,老周在袁队离开以后对孙磊下手的。
由于监控录像已经关闭,所以袁队也百口莫辩,没有切实的证据来排队自己的嫌疑。
而背手黑手也不怕袁队把矛头指向别人,因为袁队采用非常规手段审讯孙磊也是犯大错,内鬼老周肯定已经偷偷录下一切,之后背后黑手应该会拿这个要挟袁队。
在没有切实证据的情况下,袁队就成为了害死孙磊的背锅侠,证人孙磊的死亡对案件的进一步侦破带来了困难。
《对决》剧照每一项工作都有标准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凡事按流程和制度执行,就不会被他人钻空子。
在工作中,有时候会存在一些模糊的灰色地带,在灰色地带开展工作会有很多捷径,如果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跨越了边界,那有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在工作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
”在工作中,保证自己的行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就不会被有心之人利用,不会成为背锅侠。
-END-带你发现更多美好,分享经验,为你赋能,欢迎关注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故事剧情老套,看了前两集就知道最后的结局了,中间虽然设置了很多拐点,但只会让人觉得是刻意为之,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也没让人眼前一亮,就是混流量的网播剧。
这样的作品虽然能看出下了成本,但是没有注重剧作的核心,还是欠火候,经不起推敲和检验。
故事线埋的浮于表面,悬念的设置在很多影视剧都可以看到,至于抄袭谈不上,但肯定借鉴不少,刑侦剧加扫黑除恶的主题还是没有任何的新颖度。
(此评论只针对故事剧情)
做编剧,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体验生活。
可以借工作的机会,接触到平日里接触不到的人。
尤其这回的扫黑项目,使得我们可以走进监狱。
我们会被搜很多次身,全身上下的所有电子设备都不允许被带入。
黑老大们就隔着栅栏,等着我们。
他们大多一开始不愿意张口,直到带领我们体验生活的领导,把一塑料袋橘子放在他们面前。
这些曾经在监狱外头呼风唤雨,开着豪车住着别墅的人,此时此刻,在这个没有自由的空间里,却会因为一袋子水果,而眼圈发红,放下防备。
随着橘子皮被掀开,他们的往事,也会自然的流淌出来。
刀疤和木匠,可以说,他们就是所有中国特色的黑老大的缩影。
首先要强调的是,我们去采访的地方,的确是某省的治安最落后的县城。
这地方直到2018年,才终于到处都铺满了摄像头。
而且即便如此,摄像头也轮番遭到破坏。
你还没法抓破坏摄像头的人。
因为这帮蒙面人都住在城中村里。
这个城中村的摄像头就从来没有好过。
这城中村一直说要拆。
大家也都知道这是个藏污纳垢的地方。
但是一拆迁就有人躺推土机前跟你拼命。
因为不好拆,所以当地,以及周边所有身上有案底的人,就都往那个城中村跑。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当地治安不好,还有一些历史原因。
当地有很多三线厂的子弟们,他们都是军工厂的工人后代。
说白了,也都是有手艺的。
回家去地下室接根电线,就可以造枪了。
当地警察,是不敢一个人随便进城中村的。
进去也都是一帮人一块进去抓人。
当地人,也属于民风彪悍。
我采访对象很广,我就问当地的路人,怎么看当地的黑恶势力。
他们反问,我们这里有黑恶势力吗?
没感觉有啊?
治安挺好的啊。
就是春节会死点人。
因为春节的时候,车会比较多,路就容易堵。
一堵车就会发生口角。
一发生口角就会砍死人。
所以我看到有人说,这故事里的细节太扯,太不真实的时候,我只能感叹,真好。
那说明你生活的世界很美好。
但毕竟阳光不会惠及每个角落。
也请不要忘了,这么好,是因为有人在为了你们负重前行。
我们在采访中,最感动的是一个小警察的故事。
有个基层的公安局,里头有三十来个警察,每年春节大年三十,有一个小警察就会莫名其妙的失踪半天。
他总会被人蒙面套头揪走打一顿,然后大年初一,就给扔回到公安局门口去。
黑社会也不把你打成重伤,最多就是软组织受伤。
他们就是羞辱你。
因为你是这片地区,唯一一个天天和黑恶势力死磕的人。
县城的大部分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加入了当地黑老大搞的P2P。
加入之后一年可以利息百分之五十。
而且,手续全部合法。
毕竟,人家黑恶势力头目,在被扫黑抓了之前,人家的身份是守法公民。
甚至还是荣誉企业家。
当然,普通老百姓是没法加入这个P2P的。
我一直在想这个基层的小警察,内心是什么样子的。
他怎么想自己的行为。
别人看他的眼神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只有你,会挨打?
你傻吗?
这个人肯定会有家人,家人会担忧他的安危吗?
会跟你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没出息的儿子?
为什么其他人能赚钱,只有你不行?
这个人会有爱人吗?
很有可能没有。
毕竟他一点也不酷,更甭提金钱和安全感。
万一,他有孩子的话,孩子会怎么想他?
也许小时候会管他爸叫英雄,大了会叫一声“笨蛋”。
这就是武剑的初始的模型。
看到欧豪的表演,我很满意,因为欧豪的眼神里永远闪烁着执着。
我们在屏幕上见过太多的警察,顶着“天才”“神探”的光辉。
好像抓犯罪分子,就是手到擒来。
好像破一个案子,就是不吃不喝不睡两三天的事情。
如果那么容易,世界上就不会有黑恶势力了。
毕竟黑恶势力都是多少年才能成长起来的。
它已经渗透进了一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腐蚀了每一处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
剧里有个小情节,刀疤看武剑不爽,去他家捣乱,把所有东西都砸了。
威胁一番之后,临走了,主动留下了俩人来顶罪。
刀疤的说法是,我看到了俩人来砸你家,我是来抓小偷的。
现在抓住了,送给你。
贼喊捉贼,听起来很荒诞吧,但这帮人这么干,你的确没啥办法。
你审那俩人,他们都是提前接受过律师训练的。
是的,这些组织会聘请律师来答疑解惑。
他们就是死不松口,你怎么能证明,这俩人是受刀疤驱使,来砸你家的呢?
万一这俩小弟就是看你不爽,来跟你对着干的呢?
而且,对这些小混混而言,坐牢就像是上班期间出个远差一样。
他们没有学历,有的只是犯罪的前科。
有些连户口都没有。
他们没法找到更好的工作。
混黑帮,是他们眼里最有前途的职业。
为了老大顶罪,半年之后出来,他们会捞到一笔奖金。
在帮派中这简直就是镀个金。
他们巴不得做这事呢。
这就是黑恶势力难以铲除的深层次原因。
黑老大不倒,就总会有人来替他们顶罪。
而这种恶行,带来的后果就是,大家都发现,法律也对付不了黑帮。
我们去跟黑老大聊的时候,最震撼的一句话是老大自己讲的。
他说,他到后边其实已经懒得去跟一个一个小老板威胁了,那些小老板赚的太少了,没啥可分的。
可是所有在当地开公司的人,都会主动找上门来,给他们百分之十或者二十的干股。
大家只有跟这个老大合作,心里头才踏实。
潜规则已经取代了正常的规则,这才是现实中最可怕的地方。
有一天黑老大开着车,不小心轧伤了一个农民。
他车上有现金,他打算取点现金打发一下农民。
结果农民们认出了他的车,拖着被轧伤的脚,就跑了。
没有人报警。
这种事没人报警,警察也不可能知道。
只有当黑老大倒台之后,关于黑老大做的恶,才会浮出水面。
扫黑最重要的是要扫掉滋生黑社会的土壤。
当然,黑老大的成长,离不开黑警。
我们也采访了几个身在牢中的黑警。
他们都是位居高职的人。
一个个都非常擅长表达,对政策,对人情世故,那都是张口既来。
让我挺意外的是,很多黑警,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们的确是心怀理想,满身的热血,穿上这身警服的。
但是黑恶势力,总会挖到你的弱点。
尤其是能做到暗中控制一个县城的黑老大,那绝对不是靠着好勇斗狠,他花的最多的心血,其实是在观察你的弱点。
而且有些弱点,对老百姓而言,对屏幕前的你而言,你都觉得,这些不是事。
不就是个孩子上什么小学么?
屁大的事啊?
而且那种小县城,有啥好学校的?
但是你邻居的孩子上了啥国际小学,回来念叨几个英文,你孩子一直啥英文都不会,你老婆一顿对你的唠叨,你心底里就会有委屈。
毕竟,警察的收入就是这么低。
直到有一天,黑老大跟你说,他帮你已经把学费交了。
而且他也不需要你干什么。
你也就渐渐的宽慰了。
好吧。
反正其他人没准也收了。
我也就默默收下吧,这样我老婆也就不会唠叨我了。
又过了几天,黑老大过来求你帮个忙,有个小混混偷东西被抓了,能不能给放了。
你又觉得是个小事。
在还了上次的人情之后,他们总会让你欠下更多的“人情”。
直到,有一天,你会为了隐瞒自己犯下的错,犯下更多的错。
人就是这么一步步的,滚到了悬崖的边缘。
所以,不忘初衷是最难得的。
一名扫黑英雄跟我聊天的时候,反复的念叨一句话,做警察,得狠心。
爱情,友情,恩情,哪个都能要了你的命。
普通观众眼里,这是个破案片。
但在我眼里,它其实是一个关于人性的展示的舞台。
破案只是一种类型片的手段,最后吸引住大家往下看的,其实是这些鲜活的,真实的人。
即便是黑警,心底里一直不为他自己的行为后悔吗?
不,他的后悔,远超大家的想象。
他自己不知道这是个末路么?
他知道,他每天都在祈祷着,早点结束这一切。
同样,黑老大们,也只是每天沉浸在声色犬马中么?
他们也有着复杂的一面。
故事中木匠的原型,他的床头永远摆放着一本书《省委书记》。
他是个初中文化的人,但是你听他聊天,你绝对猜不出他是个文凭不高的人。
一问,人家是自学成才的。
他比大多数人都努力。
他心底里是有着燃烧的野心的。
刀疤的原型人物,有好几个。
其中一个,就喜欢看金庸小说。
他第一次打架坐牢,是被人欺负,他心底里最恨的就是欺负他的人。
但是他后来变成了一个欺负别人的人。
故事中刀疤其实是最多面的,他是一帮小弟的大哥,但却被刘震的一声怒吼吓得手直哆嗦。
他是靠收保护费发家的,成长为黑老大之后,最努力摆脱的就是收保护费的历史。
但是他无法阻止手下继续收保护费。
他想洗白上岸,让手下兄弟们都过上光明正大赚钱的生活。
但是他又很无奈,他自己只配打打杀杀。
他猜疑弟弟,又依赖弟弟。
他儿子也想成为他,但他教儿子最多的话是,好好学习,将来找个正经职业。
这些黑老大在被抓之前,在一帮小弟的鞍前马后的包围中,在跟领导上级的觥筹交错中,都以为自己走上了人生巅峰。
当成为炮灰的时候,他们也就明白,自己一开始踏上的就是穷途末路。
我采访这些人的时候,他们也就三十多岁。
他们最多也就风光了十年。
然后后半辈子都要在监狱里度过。
其实我们搜集完素材之后,最麻烦的,还是怎么整理和串起来这些素材。
讲故事分两种办法。
比如我来描述一根萝卜,我可以从萝卜根开始讲起,一直讲到萝卜尖。
这特别适合《浴血黑帮》那种情节的片子。
它的时间跨度很大。
它娓娓道来,把黑老大的成长,包括黑警的堕落史,都能讲清楚。
但它不是扫黑,它就是黑帮的史诗。
文陆阳出场最后一集,然后这片就可以结束了。
也有一种办法,就是把萝卜直接切开,夹起来一大块,让你直接看萝卜瓤,你感兴趣了,我再把萝卜慢慢拼一起,一点一点让你了解,知晓整个萝卜的全貌。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它是在扫黑的范围内,在讲故事。
但这就比较考验观众。
因为你猛的看了一块东西,它和你认知中的萝卜不是一个样子,所以你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什么玩意?
尤其是在这个,抖音快手横行的时代,大家习惯了,只能保持十五秒的注意力。
我觉得不是萝卜,我就掀桌子,我就骂厨子。
对此,我也没啥办法来解决这个坑。
我只能说,我们这片,面对的还是稍微成熟一些的,有耐性,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观众。
整个故事看完,大家再去看开头的第一幕的戏,就会完全看明白我们的呈现。
反正做这片挺不容易的。
有多么不容易,我回头再发我微博上。
这篇就专门写写剧作的问题就够了。
这片完成了很久,我有一天,陪我们娃,教他儿歌《孤勇者》,她听不懂所有的词的意思啊,我一句一句给他翻译成大白话。
翻译的时候我就想起来这部片,翻译完了,我也满眼含泪。
仅以本片献给所有那些,在人生某一阶段的黑夜中,倔强独自前行的人。
黑夜总会来,也总会过去。
毛毛12岁离家出走这次想要栽赃刀疤的就是长大的毛毛为父报仇。。。。。。。。。。。。。。。。。。。。。。。。。。。。。。。。。。。。。。。。。。。。。。。。。。。。。。。。。。。。。
🤔🤔🤔🤔🤔🤔🤔🤔🤔🤔🤔🤔🤔🤔🤔🤔🤔🤔🤔🤔🤔🤔🤔🤔🤔🤔🤔🤔🤔🤔🤔🤔🤔🤔🤔🤔🤔🤔🤔🤔🤔🤔🤔🤔🤔🤔🤔🤔🤔🤔🤔🤔🤔🤔🤔🤔🤔🤔🤔🤔🤔🤔🤔🤔🤔🤔🤔🤔🤔🤔🤔🤔🤔🤔🤔🤔🤔🤔🤔🤔🤔🤔🤔🤔🤔🤔🤔🤔🤔🤔🤔🤔🤔🤔🤔🤔🤔🤔🤔🤔🤔🤔🤔🤔🤔🤔🤔🤔🤔🤔
我可能美剧看多了,觉得警匪片吸引力不够,有点脱离现实,总是想一上来就博人眼球,警察局门口扔袋子,保洁员按常理是不会往上凑的。
她敢么。
警察局保安躲后边看,这可能吗。
副市长跟一个嗑着瓜子恶霸对话,还被枪击了,你是在搞笑吗,你说在美国我信,奥巴马自己排队买热狗,你在中国见过哪个领导出门不是提前一星期警察踩点清场安排群演采访。
恨不得冲左边微笑都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严重脱离现实警匪片就不吸引人,欧豪每集都跟走红毯似的,头发锃亮,半截袖纯新,外搭几乎没重过样,跟其他警察造型差距十万八千里。
袁队感觉傻乎乎的,这玩意能干到队长么,一点脑子没有,有几次他说的话,他要不是黑警就根本不合理。
刘局想维护正义非给自己搭里面儿,在配合一个苦情戏女主角为爱复仇。
最后只手遮天就是一个自导自演副市长就收尾。
太潦草了。
该说不说,王景春演技没毛病,他搞网剧就是降维打击。
木匠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儿,演技也是可圈可点。
摊上这么个本儿,可惜了。
中间什么李泽,老周这条线。
纯属凑集数,有必要吗,不出来对结局有影响吗。
卧槽。
东京影帝、柏林影帝和金鸡影帝,《卫报》2019年度十佳男演员,他是《警察日记》里为民服务的警察,《白日焰火》里有着特殊癖好的干洗店老板,最终凭借《地久天长》里命运多舛的国企工人一角红遍大江南北,他就是人到中年大放异彩的演员王景春,独特的隐忍演技让王景春收获大量好评,被公认为演技派的代表。
最近,爱奇艺24集短剧《对决》热播,王景春作为主角和青年演员欧豪位列海报C位,再加上一众实力配角,让观众对这部剧充满了期待。
然而,目前该剧已播出近半,豆瓣虽然还没有开分,但从观众的反响和笔者的观感来看,单靠影帝王景春无法掩盖《对决》的颓势。
网剧《对决》讲述了在虚构的粤东省罗元县,在扫黑除恶大背景下,欧豪饰演的武剑和王景春饰演的文陆阳相互合作,挖出了罗元县最大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团伙的故事。
这是非常典型的犯罪悬疑片设置,一老一少,老的负责提供经验,少的负责冲锋陷阵,而且这两种类型的角色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不同年龄段和层次的观众,从欧豪和王景春的形象气质来看,导演对于角色的选择还是比较准确的,两个人也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但是影视剧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演员只是其中一环,需要和其他环节进行配合,才能成就一部好的影视剧。
这部剧的剧本就是一个硬伤。
比如,搬运村拒绝搬迁,副省长亲自谈判却遭枪手射击受伤。
首先,副省长这样级别的干部来谈判之前,没有安保和防控措施吗?
其次,谈判地点的选择也存在很大问题,不是在室内,而是在大马路上。
再者,搬运村居然是一个有着大量黑户和罪犯的地方,这个地方居然还有人造枪,而且这些都是警察已经掌握的情况,最重要的是枪击事发生后,省上居然只派来一个刑侦队长,连个调查组都没有。
这样的情况,即使是在扫黑除恶之前也不可能出现,虽说艺术源于生活,但这样的情节设计显然不符合现实生活,观众无法代入,自然没有追剧的欲望。
人物形象过于脸谱化。
在《对决》这部剧中,人物的善恶过于明显,非黑即白。
要知道,扫黑除恶是一个很艰难,耗费了国家大量人力物力的大工程,如果都似剧中这样黑恶势力和罪犯特征如此明显,这对扫黑除恶付出了巨大心力的人们是不公平的,无法体现出扫黑除恶的艰难,也丧失了这部剧在教育层面的意义。
当然,脸谱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怪演员的,这和剧本、导演的审美以及当下的审查制度是有很大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