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就不应该有“80后”这个词!
在这片土地上,年龄带来的差距远没有经济地位和社会权利带来的分别更大,那些嘴里嚷着“80后90后”的70后60后50后们,以及那些自称“8090后”的愣头青们,他们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别有用心。
愈加尖锐的阶层矛盾和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这些年来逐渐被代际划分所掩盖,当权者当然最期望看到这样的状况,但是作为下层的我们,却也乐此不疲地推波助澜,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而现在竟然有一部公然打着“80后”旗号大肆叫卖的残次品进入影院,这实在让笔者有些如鲠在喉。
好吧,如果你真得想替两亿80后说话,那么请说真话,不要昧着良心说话。
你说你一个权贵阶层出来的所谓80后,还非要臆造一些苦难来写你的人物,这不是黄鼠狼哭耗子这是什么?
没有切身体会也就罢了,关键是动机不纯,首映式请那么多院线老板来捧臭脚,还逼着他们下军令状,最后来忽悠那些真正遭受过苦难创痛的80后们,让他们为你编织的迷梦买单,凭什么?
凭你的特权吗?
没有什么人和事能代表真正的80后,如果有,也是片面和主观的。
如果80后真有什么特质,那就是他们内心最深层的苦痛,他们是遭受社会巨变的一代,他们是遭受“惩罚”的一代,前代人犯下的错误:社会的不公正、改革的失败、社会环境的恶化,一切的一切都要这一代人来埋单,可是他们又是心灵脆弱的一代,生在计划生育全面实行的80年代,几乎人人都是独生女子,从小就被诟病性格懦弱、冷漠、自私,自理能力差,可是,这难道不应该归咎于他们的父母:60后、50后吗?
谁又曾客观公正地给过80后以公道?
如果要拍一部真正表现80后的电影,难道不应该淋漓尽致地表现上述这些内容吗?
如果不能表现,那绝B是昧着良心拍电影!
这部《80后》除了几个演员确实是80后生人,全片和所谓的80后没有一丁点关系。
那些臆造的艰难曲折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任何年轻人的身上,着墨最多的感情线也是如同国产偶像剧般味同嚼蜡,全无心意。
用这样一部作品来代表整整一代人,简直就是对所有80——90年生人的亵渎。
想在表达八零后经历过的所有典型事件,都点到了,但戏剧性太强又让人有些接受不了,等电影过半后适应了这个调子,砸吧砸吧回味时又太平淡。
表演都带着痕迹,摄影也有明显的匠气,好像剧组都是些死读书的书呆子。
中学时代漂白得太唯美,我知道上海可能有这样的中学,校服,以及舞蹈。
但大部分八零后都穿着菜青虫运动服,做广播体操,做眼保健操来开始青春期的。
瑕疵巨多,但我仍在该煽情的地方把自己煽情了。
“爱情就像见鬼一样,听说的多,见到的少”以及我们经历的过去成为变不了的历史这两者的魅力是永恒的。
八零后吃力的承载着爱情和历史,所以很动人。
我们被《八零后》给代表了,它不能代表我们。
去电影院看的,看到美院里那么多人我就觉得好笑,太假了吧,哪有人没事抱画板在草坪画画啊,平时都见不到半个人···整部戏前半部分还好啦,后面就太戏剧化了,弟弟怎么就被砸死了呢·这个剧情太牵强了。
看这部戏是个偶然,电影院那天要看的片下档了,这部时间刚好不用等很久就看了··说起来我竟然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oh no还我钱算了,虽然我不喜欢矫情,都是年轻人弄的,支持下吧··
其实并不想评论这部电影,因为实在没什么可以值得去评论的,但跟某人约好一起看完写一下评论,所以就随便说点浅见。
首先,题目为“80后”,但内容几乎无关于我们80后的事,(题目原本好像是天长地久,英文名有点奇怪,叫Heaven Eternal, Earth Everlasting,不知道老外是否能看的懂这个意思,也太直译了吧,我很鄙视用80后这个题目,为了赚人眼球,不择手段)电影无非是讲两个家庭跟两个人的爱情,除了leslie那段比较引起我的共鸣外,其他就是交代了一些中国的大事,跟故事本身好像完全没什么搭界。
看了电影,我感觉一团乱,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故事讲的拖拖拉拉,有些东西讲的太细,有些有带过的太快我还有很多疑问1,杭州90年代有那么潮的校服?
还有那么潮的交际操?
还有毕业典礼?
毕业那段太假了,都没经历过高考的和填志愿的紧张,一点也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2,我没看错的话,女主角16岁时穿的levi's的帆布鞋?
他那时候就有了?
3,走私就一定要有枪吗?
4,男主角跟女主角是同一学校同一班的,女的考进了北大,男的考进了美院?
美院应该只有艺术类才能考吧,就算他能考,以他能进美院的实力应该能考进北京的除了央美以外的任何艺术类院校,他为何要说“你知道我考不到北京的学校”,而且这句话问的莫名其妙,他想确定女主角不在乎她?
.........(仔细看你会发现很多,我就不一一去观察了)既然题为80后就应该多写80后的画面,比如扩招后找工作的不容易,月光族,买房的不易,男女变的现实,恋爱的不易等等等等请不要滥用80后这个词!
P.S:原来写了很长的评论,但后来不小心按错了,结果又重写,所以,就简短的随便写了点
看影片我就在想,怎么会叫80后怎么会叫80后呢?
看电影前很少去看故事背景及介绍,看电影纯粹为了放松。
如果能在放松中带给你一点感动一点共鸣,那就更完美了。
80后有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美丽的角色,一个能打动我的故事,让我发觉不了时间的流逝,这已经具备了好电影的元素了。
时间跳跃很快,主题不够宏大,纯粹写一份80后真挚的爱情。
有多少事物能真正天长地久,爱情吗?
之前被要求删了,理由是怕影响票房。
我国永远无法言论自由,为人情为权为利益。
我BS那个把老子隐私至极的豆瓣,和老子现实生活扯在一起的蔫货,你别以为你蔫着就成了,这事儿我知道是你干的。
你们公司的公关能力,真是没说的。
很想跟制作人大姐说一句,您帮错人了。
恭喜全国票房上佳,恭喜诈到无数观众,恭喜您们让大家对新导演的信任度,又打出折扣。
——————————《十七岁不哭》讲些什么,已经基本忘光,但实打实被影响了大半个青春期,不止我对这五个字有印象吧,前后大三岁小两岁的,很多人都有。
因为早慧特别可贵,早慧变了乏人,也特别可悲。
我发誓,如果不是因为自己人,我死都不会去看的,这个叫做天长地久的东西…… 情节概述如下: 女主角的娘,当着女儿及女儿青梅竹马的面,跟野男私奔,老公拔腿奋起而追之,于是在女儿眼前被撞死。
女主角带着阴影在舅舅家长大,其间目睹舅舅舅妈婚变,舅舅娶新太太,目睹表弟日子不爽。
男主角爹走私被关监狱二十年,因听说老婆要改嫁,吊死了自个儿。
男主角因此恨娘,拿着娘走私用的枪不还给娘。
女主角在中学和青梅竹马恋爱,一同经历种种波折,其间两人异地恋着:读北大的女主角欢庆申奥成功、读中国美院的男主角因非典被隔离、红颜知己勇闯探病,亦被隔离、男主角边打着电话边病危、女主角捧着高干子弟送的鸡汤毫不动摇、女主角表弟为了救得癌的亲娘偷钱,不慎伤了妹妹,被后妈报警,被关了监狱、男主角因为持了那把威胁娘的枪被抓,关进同一监狱、表弟为了救男主角壮烈牺牲、奥运会开完了,男主角出狱了,悲情男女在弟弟坟前拥抱了。
大家笑场笑得一直比较隐忍。
但悲怆地围个水坑开始悼念张国荣的那段,简直忍无可忍啊……唉,这是内部试映会,笑场真的不太礼貌的。
小农非要装小资,垃圾片非说自个是文艺片。
一边拿枪顶在观众头上逼着观众哭,一边手忙脚乱地还抽空装逼:大家喝什么,来瓶拉菲庄园?
(红颜知己和女主角偶遇那场戏) 我想骂脏话。
论装小资……人家《一起来看流星雨》多坦白!
不是煞有介事地开个普洱茶馆就脱俗了,真的。
你没准还没你的观众群潮呢…… 全片感动我的细节只有一个,刘冬抠着嗓子吐鸡汤。
太真实太特别了,她演的时候身段也放得下,又倔又烈还可爱。
多一点这种戏好不好?
我最惋惜,没有才气的勤奋派,非把自己当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还自恋着。
结束之后,一位姐姐调查观影意见,亲切地问:被感动到哭的观众请举一下手可好?
大家怔了怔,头扭来扭去互相看,然后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比划了一下。
姐姐欢畅地笑:看来,大部分朋友都很受感动呀!
谢谢!
至于少部分…… …………………… 为什么之前的笑场,可以装作一点都听不到呢?
我默默地在想,如果我以后处在相同的角色,希望自己可以尽量客观点。
吸取到的教训有: A、勤奋派一定要夹着尾巴做人,观众定位要定好,题材要谨慎挑,情节要老实……你当观众是傻子,也别当电影节评委是傻子,大家刁钻又鸡贼的。
B、电影最适合讲一段故事,其次抒发情绪,最糟糕才是讲史。
C、和主角无关的、独立发展的线索尽量少写,太乱。
D、拿死人当噱头确实不好。
活活死了4个,死法又乏,实在死麻木了。
E、拿进监狱当噱头,确实也不好。
F、添油加醋可以,洒狗血也可以,比例最好不要超过真情实感的20%,观众不2的。
另,那么漂亮的刘冬被拍得好丑!!
人家明明是有性感轮廓的小巴掌脸的,在片子里变成大饼方脸(小人之心一下,难道导演大人看中的就在于此么……),她后脑勺略扁,还非给梳两个小辫子,化妆太可恶了。
刘冬的气质明明适合温婉女人味,额头前光光的干干净净的,一根杂毛都别有。
这个标题不完全准确,因为我不是80后,勉强算是90后。
但从“被意淫”这个角度来说,个人以为没什么区别。
以80、90年代来划分人群,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因为是改革开放,又是独生子女的第一代开始,赶上了大学扩招、毕业分配取消和商品房的出现,所以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教育背景都影响了心理状态。
但是因为这个就把种种形容词强加在一大群人身上,完全是一种应试作文逻辑。
一夜暴富和出国热带来的离异或者分居的确不少,但是这导演绝对厌恶女性加恋父情结。
私奔的、丢下丈夫的、抛弃儿子的,还有一个皮笑肉不笑的女文青。
当爹的都深情得不是车祸就是自杀。
而就我身边的人而言,离婚后基本都是妈妈带着孩子,不分男女。
那个出国的母亲,带着女儿走有什么问题么?
还美其名曰“爱情”。
那个走私的父亲,他老婆改嫁之前难道不要先离婚吗?
离婚的时候不就该做好心理准备了么……真是莫名奇妙。
那个男主角也很奇怪。
首先问他女朋友为什么选择考北大。
无论国内的大学多水,选择上什么学校、在哪儿上学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难道要人家一辈子都围着你转吗?
况且,北京有央美啊,虽然不那么专长于白墙黛瓦的房子,一样都是学造型艺术么。
然后就是分手后的那个短信。
异地恋、劈腿,本来都情理之中了,非要装作受伤的小兽在角落里默默舔舐伤口,莫非男主角是郭教主的信徒?
说实话,电影放到一半的时候,觉得还挺有创意的。
人家白血病什么都得遍了,我们得了个非典,完完全全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而且投资方很精明,下次拍续集《90‘后》,还能让妹妹的男朋友得禽流感。
女主角感觉就是个活的扫帚星,她妈跑了,爸爸死了,舅舅离了,表妹残了(我怎么觉得被剪到的是左手?!
),心上人和弟弟争着玩一个叫做“是男人就坐一次牢”的游戏,后来发现这个游戏是联机的,弟弟被男朋友PK掉了,真可惜。
这小演员演技虽烂,角色还是比较可爱的。
李芳芳少年成名,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萌芽》作品,次一点就《最小说》《花溪》《新蕾》。
但是,你为什么要叫《80'后》呢?
搞得每个中国青年都像被日式虐恋小文艺洗过脑一样。
沈星辰是《天长地久》中的女人公,事业成功,爱情成功,是80后女孩的楷模。
从该片得到启示,如果想要成功,即使你不是沈星辰,也最好要具有她的10个品质。
那么成功就推都推不走了。
1、坚韧的性格——沈星辰从小遭遇父母变故还能学习优异,寄人篱下也能过得安稳,并最终在磨难中锻炼成现代新女性,最重要靠的就是她坚韧的性格。
简单来说就是——外表静如止水,内在坚韧如刚。
2、聪慧的头脑——她从小学习优异,获得那么多的奖章,奖状奖杯,最后考入国家名牌大学,没有聪慧的头脑怎么成?
成功的女人都是聪明的女人。
3、美丽的外表——不是要求你必须有赫本的容貌或者范冰冰的妖媚,而是说要长得干净、面目可亲。
沈星辰的形象属于清瘦,长发,干练型。
现代女性还可以有 甜美可爱型、知性气质型、胖乎乎可爱型、丰满安全感型、娇小柔弱型。
但无论怎样,目光的简单是很重要的。
没有丑女,只有懒女。
4、两个以上的保镖男友——沈星辰得以在生活中成为强者,一来她有明远,英雄救美,并时刻关心,二来她还有一个一直暗恋她,帮助她的人。
相信最后她开的茶馆也有那个医生的一份股份,虽然片中没有交代。
但是优秀并善良的女子总会有很多人帮助的。
5、良好的生长环境——虽然星辰父母不在身边,但是她的舅舅为她提供了很好的生活环境。
有句老话,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
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女孩还未成年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时候,她们最弱小,需要保护。
6、良好的教育背景——片中有句台词,明远问星辰为什么去某大学读书,她说“因为某大学”是最好的啊。
虽然个人体会,某大学并不怎么好,出来的学生很多素质不高。
但是在社会中,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身份的确能给人增值不少。
所以,高考的小弟弟妹妹们,还是要努力。
7、多才多艺——至少爱好广泛吧,否则像沈星辰,发现老板太太是她情敌的时候,为了面子辞职之后做什么?
她之前肯定是爱好过茶艺才能开茶馆,我们呢?
多爱好几项没有坏处。
8、要有个淘气的表弟——因为表弟淘气被人打,沈星辰为了他去网吧找人拼命,就遇到明远英雄救美;因为表弟扎伤了人进了监狱,他才能帮姐姐探听到同在监狱的明远的底细;最后表弟虽然命运安排他以外死去,但在另一方面,他也在临死时候带去了表姐的信息给明远。
所以有个淘气的表弟很重要。
9、要长在一个美丽的城市——沈星辰生在杭州,长在杭州,后来来北京学习。
都是美丽现代的城市。
你生长的城市可以不现代,但不能不美丽。
美丽的地方才会产生美丽的故事。
10、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沈星辰到最后才发现的。
不过,我觉得也许她本人没有发现,是导演让大家以为她发现了。
如果她知道感恩,那么为什么明远以前那么关心她她还不报之以李呢?
为什么舅舅哪怕新舅妈对她也还是不错的,她却一味地就知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呢?
个人感觉这是沈星辰性格中缺少的一个部分。
所以对她最后的成功,多少我是不完全认可的。
作为女孩,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儿,对你坏的,尽可以去恨他,骂他,但对你有过帮助的,至少在某个时刻,某一点帮助到你的人,我们都去感恩吧。
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周围的人会感受的到。
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发现人人都很好。
“ 我一直在想,我们在进入爱情之前,都带着伤疤。
但是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吵过,放弃过,分开过,都是那么令人难过。
可不可以不分开了。
”沈星辰,生于1981年。
我生于1989年。
我们一个是80后的开头,一个是80后的结束。
我记得有听人说过,80后是垮掉的一代,也有网评说这部电影很一般,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80后,我作为80后,很想为这些说法正名。
80后,真的像电影里中讲述的一样,不敢爱,难放手。
我们,外表可能很坚强很独立,甚至是个性到特立独行,但是内心世界的脆弱只有那样的外表可以隐藏和掩盖。
或许我们的生活水平很优越,但是我们的内心真的很孤独。
有多少人,因为能得一个知己就觉得如愿以偿。
有多少人,内心还未成熟,已经变得冷漠,他们有多早就要承受父母离异、不和给家庭带来的裂痕。
有时候,只有假装坚强,才能更好的活下去。
我有个初中同学,特立独行,但是有一次,就是因为看到别的同学因为吵架哭了,自己哭的特别伤心。
谁能不在乎?
很多80后换情人比换衣服还勤,不仅因为他们害怕孤单,也因为他们真的不愿意和不对的人在一起。
更多的尝试机会,其实是为了那个真的MR.RIGHT。
但是,谁又会等谁一辈子,谁应该为了谁等一辈子。
《80后》说出了很多人想说的话。
闻嘉当初有多喜欢明远,从16岁的那年开始,执着到考和他一样的专业,非典时独闯隔离区,她在爱的时候,就真心的付出了一切,不会后悔。
但是,她真的是一个敢放手的女孩子。
当一个人真的不属于她,天意已定,放手,也是放自己一条生路。
80后,我们都生活在暧昧的累积中。
我在校内曾看到过一篇文章,说谁在做体转运动时没有偷看过自己喜欢的那个TA。
我对以前的事情,忘记了很多。
我一直能记得小学时军训,我喜欢的那个男生镜片被太阳光照到,那束反射的光晃到我眼睛的感觉。
我想那样细小的感受,这辈子,永难忘。
一个人的安慰,一个人向你伸出的手,一个人曾经答应过你的话,说不定就在那个晴天的午后,突然出现在脑中,挥之不去,让人无比想念。
我们都相信命运,相信缘分。
命运会让我们再相见,我们就应该好好珍惜。
这样的机会,无比珍贵,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明远设计的那套房子,终有一天,由模型,idea变成了一份真实的存在,像承诺一般,立在那里,最终吸引来最思念的那个人。
一份感情,能坚持下来,有多好。
坚持下来的,都是不容易的。
当初看《对她说》,就是那份坚持,让奇迹出现。
对爱的坚持,对80后来说,实为不易。
陈墨离开后,星辰哭着问,教我如何放手。
亲人离开,如何放手。
我们都不是小孩子,不能再傻傻的劝慰自己,人离开了,却永远活在记忆力,那些最美的时光,不会再随时间而改变。
走出来,比爱下去需要更大的勇气。
星辰站在桥上,那个曾经撞死爸爸的男人向她喊,“我拉你回家”时,自己怎么也冷静下来,命运回来一次,爸爸来告诉星辰,一切都会过去的。
我是80后,我爱过,走不出。
不敢爱,难放手。
黄舒骏唱过:你打开哪扇窗,就会看见哪样的风景。
同样,你生在哪个时代,就会被打上哪样的标签;这标签和风景一般,你完全无法把握,所以还不如欣赏。
去看这部片子,本想是研究下80后这个文化现象,因为一直很关注。
当然我的打算是落空了,不要紧,我们来说一说80后这个标签吧。
从某种意义上讲,80后是真正的共和国的同龄人,因为78年前后的这个国家,着实相去甚远。
对这个标签的总结如下:他们是改革开放的一代。
自他们出生起,这个国家不再拧巴,开始追赶世界的匆匆脚步。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发现我们和世界的差距是那么的大,但是,我们真的赶上了。
他们是没有经历苦难的一代。
79年后这个国家再也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战争,经济开始繁荣,和上一代相比,他们是幸运且幸福的。
他们是受到良好教育的一代。
和父辈的上山下乡不同,他们有机会在象牙塔里挥洒青春。
较之2002年的123万,2003年有212万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大学所扩招的,正是80后。
教育之于人的一生影响深远,当然,由于供给的大量增加,他们也不复之前大学生的众多机会。
他们是互联网的一代。
在他们还年轻,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候,互联网从大洋彼岸呼啸而来,拉平了世界。
无处不在的信息解构了威权也丰富了生活,他们得以与众不同。
他们也是婴儿潮的一代。
中国的生育率自90后开始显著下降,在这之前来到世上的80后,就是人口红利本身。
如果你不确切地知道什么是红利,请看看南方那些一跃而下的生命。
之所以用婴儿潮来作为结束,是因为二战后的美国,也有这样的一代人。
那是多么可爱的一代啊。
周末我跟Suki姐姐去朝阳门博纳悠唐影城看了电影《80'后》,影片青涩中透露着真实的情感,这些真实的情感打动着我……
终于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影展,比首映还要先看~撞车那场戏印象很深~回头问问怎么拍的~
如果换个片名的话会不错,如果只是以“离婚家庭的孩子”“少年犯”还有一些娱乐偶像的起起落落来串联起80后的青春岁月的话,好像目光狭隘了一点,况且课题太大,总免不得被诟病啊。还有导演你是怎么了,剪断妹妹两根手筋也要坐牢?箱子也能砸死人?男主女主是浮云,还是女主弟弟和后妈可爱。
主角演的太刻意了,这个故事除了张国荣那点像80后,一对富家子弟,这也太假了吧
我认为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只是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去看了,看电影也是需要我们的一种领悟的。
用一首青涩的诗,记录我们残缺的青春……
我看完电影才知道有些恶意的评论是多么地不负责任,如果这样的电影还要被骂成烂,谁还敢做电影?
只是套用了个80后的帽子 但是有点小细节还是蛮感人的 学会去爱不再分开。。。
看最晚场的电影《80后》,电影院里只有很少的人,还是被这部讲述80后一代的电影打动了。看到里面那些青春记忆中的场景,大学、恋爱、执着、失望、心痛以及百转千回后的明了与懂得,甚至是在成长后学会的放弃。推荐所有80后们都去看看,忍不住滴了几滴眼泪。那些逝去的青春时光啊,永远是最美好的。
名不副实
如果这电影不叫这个名字,我只会当个一般的烂片,考虑到是内地制作还能同理心大发的可能打到甚至3星。可是既然你打了“80后”的名号,对不起,就得面对真正80后的检视,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时代变迁,和这电影里的内容狗屁关系都没有。
因为共鸣
剧情太假
故事还不错,拍摄手法更像电视剧,这是硬伤。
亲情,友情,爱情,同为80后的我表示无限感慨!支持一下新锐导演。
我在想要是拍90后是不是就是苏打绿-茶了?
谁他妈骗老娘好看又好玩的 十足一部琼瑶版洗具破电影
由于刚重温了一遍Jas的《天长地久》才来看看这个改编剧本的电影。电影与书相去甚远,很多很尖锐暴力的东西都磨掉了,镜头很奇怪,演员太死板,甚至有些做作。女主居然是拍TOT那个猥琐广告的人,不过猛然一看居然有一丢像张曼玉。中间一段纪念哥哥的很让人感动。片名和电影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吧?
只是喜欢它把杭州拍得很美 一处处的认得和旧识……
比我想象得好, 景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