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从老爷子破釜沉舟式的筹集路费远涉重洋,来到可以挑战自己的梦想舞台,尽自己全力去完成自己年少时的梦想。
这一路上的遭遇其实应该也是老爷子一生遭遇的浓缩,困难并不可怕,只要你认定了自己的道路,这些无非是你的磨刀石。
而且对于有梦想的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更多对其还是善意的,毕竟他们纯粹简单。
梦想,还是要有的,不然人生多无趣。
它不应该只是一个结果,更多的是像灯塔一样,让我们的旅途有了些许意义。
或许你现在还没找到它,但没关系,在漫漫大海上漂泊,只要船还在前进,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灯塔。
《世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观感,该片讲述了新西兰赛车传奇人物伯特·孟若的故事,这个传奇的摩托车手在修理和改装了他的1920年印第安牌侦察摩托之后,冒险来到美国犹他州以完成他毕生的愿望,最终创造了陆地速度的世界纪录。
整部影片看完后,给人一种平淡的感动,这部影片应该归结为公路类的影片,以围绕着霍普金斯扮演的巴特这一角色展开,全片讲述了巴特为了他自己的梦想而穿越了大半个地球,并为了实现自己驾车行驶到地球最快速度的梦想而努力的故事,整个影片故事线明朗,霍普金斯不仅用他出色的演技把巴特的多种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以及对于梦想的执的感觉很好的演绎了出来,而且做到了弥补剧情的单一乏味之处,让整部电影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影帝不愧为影帝,同时,在整部电影当中表达了了对于梦想的诠释,故事线完整,演员演技到位,很好地突出了梦想二字,让人看后不禁为此而感动,正如影片中的台词所说的那样,人如果不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奋斗,那和高丽菜又有什么区别呢?
整部电影,从人物塑造方面,作为单一主人公方式的公路影片,霍普金斯不仅使用它全面的演技撑起了整部电影,通过对于人物的刻画以及人物处理事务的乐观态度,让观众的情绪不由自主的带入到巴特身上,让观众的心绪能够追随着整部电影一脉相承,代入感很强,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巴特的传奇之旅。
整个剧情方面没有过多的拖沓,剧情线索明朗简单,围绕着巴特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一路不辞奔波不断的经过各种努力和尝试,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不得不说,在公路片的剧情当中,运用简短的叙述和人物的关系展示顺利地推动了剧情的进行,而没有让人觉得跑题的感觉,在能够完整的表述剧本的寓意之外,同时用极强的渲染力将观众带入到电影的情节当中去,使得整个剧本再即使线索十分明朗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丰富自然。
影片的构图和音效,多采用三分式构图,能够表达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更刻画出主人公的心情以及实时的变化,而适当的音效加入进去,既能够使电影色彩增色不少,同时又能够将情感很好的表达出来。
全片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镜头的把控,对于霍普金斯的近景和特写,既能够让人们看到霍普金斯那沧桑的脸庞上,但却从她的眼神中能看到有年轻人的梦想,同时,很好地强调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得知不能够参加比赛时,对于霍普金斯面部的特写和在最开始是通过过肩镜头来拍摄他和爱德华的角度,一老一少反映了梦想之间的传承以及霍布金斯炽热的梦想。
《世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告诉我们生活是我们自己创造的,障碍可以使我们更有活力,而热忱和决心则可以让我们达成一切梦想。
最后,其实我想说,整部电影无论有多么困难,霍普金斯意志坚定着自己的信念,一路上遇到了不少幸运,可见,即使你一定要达成的梦想,连老天也会为你帮忙,所以,坚定信念才是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
奥斯卡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新作。
印第安其实是一辆1920年的老摩托车,他陪伴他的主人度过了一生。
他的主人是新西兰人伯特芒热,他在60年代起着这辆老摩托车屡破世界最快纪录。
这是真人真事。
影片主要描写八十多的伯特前往美国盐湖城参加比赛创造世界纪录故事,叙述方式更像是一部公路电影。
比赛过程中,伯特因为裹着毛毡的腿伸不进去狭小的摩托,果然去掉了毛毡,忍着被排气筒烤灼的剧痛创造了世界最快速度纪录。
当他最后把腿拿出来时看着差点烤焦的小腿说:“我终于把自己烤熟了。
”伯特的话:“如果一个人不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句话献给天D会的朋友,献给我的弟弟林涛,献给所有的影迷。
四星级推荐。
小时候坐在老爸的ymaha80上就常想,我也要这样载着我的孩子漫游在成都的大街小巷。
长大后禁摩、国产摩托的质量、走私摩托的高价,让我渐渐忘了这个梦。
直到一个朋友骑着它的94cb出现在我的眼前。
一瞬间,我明白,这个梦又回来了。
骑车久了,追求就并不是最初的耍帅那么简单,也许喜欢的仅仅是春天午后走街架起摩托点燃一根红河缓缓吐出烟圈的瞬间。
电影里老头给我映像最深的的是他的处世态度,对任何人友善,对人妖服务员的理解和赞美、对搭车小兵的宽容和建议、对孤寡妇人的善良和接受,令人动容的是,别人也这样回报了他。
一个讨人喜欢的人走到哪里别人都不会对他太差,对么?
眼前很多老人老了只做一件事,等死。
希望到我老了,有那么一件事仍然能无时无刻让我肾上腺爆棚,哪怕吞下无数粒药丸。
也许是照顾那台老车;也许是风雨无阻的垂钓;也许是每天打扮周正到春熙路看美女;也许是为了西班牙的第n个欧洲杯欢呼,管他妈的。
男人,没了肾上腺素,还剩啥?
又一次被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感动到。
这个70岁的老头,不远万里从新西兰跨越大洋来到美国犹他州,带着自己改装的古董摩托车,上演速度与激情,创造了至今无人打破的世界纪录。
欣赏他全力以赴追逐自己的梦想——“像这样全速开上五分钟,抵得过很多人活一辈子。
能多开五分钟就够了。
”欣赏他乐观积极的心态——“冒险是生活的调料,也让生活更有意义。
如果我紧张的发抖,那我是在跳太空舞。
”如果人生没有梦想,那和一颗卷心菜有什么区别呢。
不管你来自哪里,多少岁,追逐梦想的你太帅了。
希望自己能在古稀之年时,仍然保持童心和好奇心,对生活充满乐观和热爱,对喜欢的事物热情永不灭。
一个腿脚不便,患有心脏病的七旬老人,一辆四十多年车龄的老式摩托车。
这样的组合,跟世界上最快的陆地速度能有什么关系?
答案是——他们创造出来的。
以速度为题的电影,在片子的开头并没有以飙车的场景来吸引人。
镜头缓缓推进,描绘出一个典型改装车车迷的家。
这简直不是一个家,而是一个修车铺。
各种各样的零件堆满了不大的房间,“献给速度之神”的字眼在场景内出现,对速度的崇拜已经近乎宗教。
这样的题材,这样的场景。
我们似乎习惯了主人公应该是个年轻人。
然而伯特醒了,七十多岁的老伯特五点半就醒了,推出他那辆四十多年车龄的老摩托车,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
这样一个不落窠臼开头已经引人入胜。
影片在接下来的场景里,抑扬结合,用一系列的桥段组接,将故事从容叙述。
伯特使用的火塞是自己手工制作的,使用泡茶的水冷却。
从邻居家借来餐刀,修割他的轮胎。
这样的貌似不专业的手法,令人难免不为其是否安全比赛感到担忧。
赛车的安全不被看好,个人的身体也令人忧心。
就在摩托俱乐部的朋友们为他开完募捐舞会,和年轻人比赛失败后,他的心脏病发作,被送入医院急诊。
一番诊断,暂时无碍。
却被医生宣告了赛车生涯的终结。
困难不止这些,他还没有足够的资金,靠抵押房产和邻居捐款才得成行。
在去往美国的船上,又靠担任轮船的厨师,来减免旅费。
走前和邻家小孩儿托马斯的对话。
是理解伯特赛车的重要部分。
他对速度的崇拜是从小就有。
而弟弟的意外死亡,也让他对生命有了更多敬畏更多珍惜。
追求速度,同时珍惜生命。
离别的时刻,显露出了令人感动的温情。
平时对伯特赛车给他们生活造成影响而感到不满的邻居,在伯特离开的时候,都真诚得表达祝福。
之前赛车赢了伯特的小伙子们,把钱又还给了伯特,并祝福他顺利。
影片全片不乏这种先抑后扬的桥段。
舒缓的配乐,简单而不失温馨。
到达美国后的场景也是抑扬结合的桥段。
入境、乘坐出租车、找旅馆、买二手车、取摩托车。
这几个桥段也都是有惊无险。
顺利过渡。
出入境管理的警察、出租车司机、旅馆前台的服务生、二手车行的老板、海关人员。
每一个人物都形象鲜明。
而且友好的气氛始终贯彻。
除了出租车司机外,其他的人员都是一副美国人民的使者模样。
而出租车司机,则是美国文化的一个方面。
从洛杉矶去盐城的这一部分,是个公路片的片断。
一路上伯特邂逅了印第安老人、老寡妇、越战归国休假的大兵等,最终顺利到达盐湖城的比赛地。
伯特的障碍继续不断。
因为没有提前注册,他差一点就不能参赛。
因为手工作坊式的简陋赛车配件,也影响了别人对他参赛的信心。
是他那种对速度的热情感染了主办方而获得比赛资格。
克服种种困难,老波特最终驾驶着那辆老印第安,突破了二百英里,创造了当时世界上的陆地最快速度。
故事梗概即是如此。
影片根据真实人物事件改编。
安东尼 霍普金斯的表现真实自然、无可挑剔。
励志当然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
一件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主人公顽强的意志力下,终于做成了。
而且特别的地方在于是一位老年人创造的速度之最,堪称奇妙。
如果说仅仅是励志的话,或许没那么大吸引力。
影片另一吸引我的地方是那种人物关系的和谐。
今天我们讲和谐社会。
可这个社会只有在《新闻联播》里才是和谐的。
真实的社会里到处是强拆自焚、贫富分化、看守所里的非正常死亡、春运买不到票等等这样并不和谐的世态。
影片里并未标榜什么和谐,却处处是和谐的温情。
伯特和邻居的关系看似紧张,然而当伯特面临问题的时候需要支持的时候,却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伯特在美国赛车时的一系列遭遇,遇到的每一个人也都是那么友善。
当然,这里其实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同样的宣传主流价值观的电影,我们的手段总是那么有距离感,而美国影片往往在这种很生活化的场景里,看似不经意间就将目的达到了。
还有非常重要的原因,励志、和谐的表现,并非是激越的、夸张的。
而都是那种淡淡的轻柔,并非如夏日烈日,而是四月里的春风。
不论是遇到问题,还是克服苦难,伯特的反应都并不激烈。
而是一种很内化的情绪。
人物的内心反而在观众那里得到更深刻的将心比心似的体会。
恰到好处的钢琴,清新、轻松、轻柔,若隐若现,将影片的情绪恰当表现,令人难忘。
看完整部电影,如同品一杯清茶。
茶已下肚,口留余香。
又如听一首好听的乐曲,余音渺渺,三日不绝。
好的电影有很多种,霍普金斯主演的《世界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算一个。
也许是受《沉默的羔羊》系列的影响,在我印象里面的安东尼霍普金斯总摆着一副无比奸诈的表情,稍显臃肿的左眼皮耷拉下来,遮住少许瞳孔散发出来的光芒,却更加突出了他那犀利的眼神,似乎能看穿你的内心一般。
但是在这部片子里面,它却一改我心目中的形象,扮傻充愣演了一个为了理想奋斗、头脑里面多少有点“一根筋”的老家伙,说实话,我爱死这个糟老头子了。
我不是什么影评人,充其量也就是个“伪电影爱好者”,似乎曾经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影帝必须能够突破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哈里森福特不能当影帝?
因为每一次他只要一出场我们就知道:大英雄和救世主出现了,为什么阿诺不能当影帝?
因为他永远都是个硬汉,为什么安东尼霍普金斯、达斯汀霍夫曼能当影帝?
因为他们真正能突破他们在观众心目中的那个形象,他们可以胜任几乎可以被要求的任何角色。
其实故事很简单,年过花甲的BURT MURNO为了实现自己的速度梦,挑战世界上的陆地最快速度,带着他的摩托车从新西兰到达美国并一举打破世界纪录的故事,虽然他用的是20多年前的技术,没有任何安全保障,他的摩托车完全由自己手工改装,但是时至今日,他在76年创造的纪录仍然无人可破。
电影里面最令我感动的是BURT MURNO一路上善意地对待别人,而且别人也善意地对待他的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和BURT MURNO有些相像,喜欢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即使周围的人再冷嘲热讽,也坚定不移,想要为梦想出发了,如果有人为伴那再好不过,倘若无人同行,我自己也可以独自踏上旅途,享受路上的一切。
我很喜欢《天伦之旅》里面的那个老爷子,想去看儿女,收拾收拾东西就出门了,这个世界上本没有孤独,倘若你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什么时候你都是孤独的,倘若你认为自己不是孤独的,那你便是快乐的,就这样简单。
希望我年逾古稀的时候依然有这份体力和精力,去进行自己愿意的旅程,享受生命。
P.S.最后加一句,BURT MURNO出一趟远门还能碰到艳遇,俺独自出门这么多次了,咋就没碰见过捏?
生活真是不公平啊不公平!!
六公主最近很给力,放了不少好片子。
又是一个上班垮着个批脸,下班重获新生的一天,捉到了这部电影,很简单的剧情,很励志的故事,很抚慰的效果。
主人公门罗先生是个机车老少年,在身患心肌梗塞之后,就想知道自己驾驶着童子军时代就陪伴他的印第安摩托最快能跑多少码。
于是,他出发了,就这。
这一路,他似乎不咋顺利。
首先一来到好莱坞就被不良出租车司机痛宰,之后心爱的老摩托差点被毁,还差点命丧响尾蛇嘴下,好不容易到了盐湖城,又因为没有提前注册登记,白来一趟。
但,他超凡的人格魅力和乐观豁达的性格让他正确地求助了一位又一位的“过客”。
可爱的黑人女装大佬帮他使用汽车旅馆会员打折住宿费用,拥有神药的真印第安大叔收留他过夜并赠予治疗前列腺神药一包,豪爽的西部女牛仔寡妇治好了他的老摩托还陪他度过了美妙的一夜,机车届OG们帮他说情送他装备。
最后,他以70高龄驾驶着50岁的摩托,一路冲到200km/h,那一刻,辣妹们鼓掌,小伙们咆哮,众人为他欢呼。
然后我想,如果他没有主动叫“有点怪异”的小伙子小姑娘,还送他一朵花;如果他没有主动问询印第安老大爷神药;如果他没有在盐湖面跟OG吉姆交流“朝圣”心得,并在得知不能报名时迅速找到吉姆寻求帮助,他也许离成功还有一段距离。
善于观察和求助,对世界常怀善意,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只要你知道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最后上题眼:"光动嘴的人并不重要,他们只能看到别人犯错,告诉别人如何改进,而荣耀只属于真正上场的人。
——罗斯福“
电影「世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The World’s Fastest Indian),改编自世界著名摩托车手Burt Munro伯特·蒙罗的真实故事。
霍普金斯饰演这个传奇的摩托车手。
霍普金斯的演技炉火纯青,所以,他塑造的伯特宛若伯特本人,我笃信。
伯特修理和改装了他的1920年印第安牌侦察摩托之后,冒险来到美国犹他州以完成他毕生的愿望:在巴纳维亚盐带平地上驾车狂奔。
他最终创造了陆地速度的世界纪录。
1967年8月26日,他创下1000 CC的世界纪录。
这个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而那时,他已经是快70的老人。
在电影界,有两位我无比尊重和喜爱的演员,我害怕有一天听到他们去世的消息。
我不知道我会有多难过。
虽然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一位是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一位是玛吉·史密斯Maggie Simith。
霍普金斯的电影,我不会错过。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那是一个多么淳朴的年代。
因为是真实人物真实事件改编,所以,伯特的成功具有说服力。
这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
正如片中伯特所言: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就和蔬菜一样。
伯特的梦想得以实现,还因为得到过众人的帮助。
而这也证明,得道者多助。
片中有几个镜头让人眼热:①伯特孤身前往美国时,曾经跟他飙车的飞车党前来送行。
把他们凑的美元给他,并护送他去港口。
②到达巴纳维亚,望着一望无际的盐湖,伯特心潮澎湃,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
图①。
③素不相识的比赛现场的工作人员和观众为伯特筹款,无偿地为囊中窘迫的伯特提供住宿。
④伯特打破世界纪录后,那些素昧平生的人欢呼雀跃着,激动流泪,仿佛是他们自己打破纪录。
⑤回到家乡,曾经抱怨伯特的邻居为他修整好了草坪。
⑥影片的最后,伯特打开自己像工棚一样低矮的家,说,回家真好。
如图③。
一个有着梦想的人,即使住在陋室,也是心安理得。
You can always chase your dream no matter hou old you are, successs is for the ones who never let go of their dreams. 看电影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借助电影认识许多伟大的人,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
这部电影让我走进摩托车的世界,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
图①②③是电影画面和海报。
图④⑤⑥是真实的Burt Munro。
看这位古稀老人,再看他那辆看起来寒酸的老印第安摩托。
2005美国剧情片《世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全球累计票房1829万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8.9,时光网评分8.0,IMDb评分7.8。
“老当益壮”的电影版释义。
男主追寻梦想、勇往无前的经历非常感人,非常励志,如果一个老人都能如此拼搏,尔等我辈还有什么借口可以懈怠呢?
男主的经历印证了心态年轻才能克服万难,正如男主所说,自己的心态是25岁,这让我想起了香港歌星谭咏麟的口头禅“永远25岁”。
“男人至死是少年”这句话用在男主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他首次参加极速挑战赛时既有心脏病,又没有安全措施,其实他是带有车毁人亡的思想准备的,真可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怀有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心,结果是第一次参加极速挑战赛就打破了世界纪录,太励志了。
老戏骨安东尼·霍普金斯演得太好了,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与角色融为一体,演得既可爱又讨喜,正如角色一路上处处受欢迎一样,因为他淳朴、善良、与人为善。
影片掐头去尾的中间部分是公路片,男主长途跋涉、千里迢迢、自驾前往极速圣地,一路上发生了许多趣闻趣事,每个人都为这个矢志不渝的老者所感动,还有了两个老妇的艳遇,男主的老年生活真是令人羡慕,有梦想、有追求、有激情,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男主第一次参加极速挑战赛就创造了世界纪录,片尾字幕说,之后9次参加极速挑战赛,其创造的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要知道男主是单枪匹马用原始方式设计和改装摩托,他的设备和技术都是非常落后的,因此他的世界纪录极具含金量。
本片中最为励志的一句话是——“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还不如当植物”。
这和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说的“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如出一辙,《喜剧之王》是1999年,本片是2005年,也许本片编剧在台词酝酿上受到了《喜剧之王》的启发?
很励志!25年,牺牲一切就为自己的爱好。结局也很美好,创造了一个没人打破的世界纪录!
新西兰赵本山远赴美国破纪录。前半段公路片后半段体育片,过程中少不了淳朴乡亲、艳遇、热心人以及小小的恶意,对年代的还原挺粗糙的,我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个讲60年代故事的电影,好在全片风格特别清亮,流程中有些没来由的人物和没动机的尬聊,霍普金斯在这些时候演法类似赵本山。
我没想到的是真实人物传记。本片中的美国友好得让人不敢相信是真的。
梦想不可阻挡
非常干瘪,如果没有已有的故事作为铺垫,这个拍的叫科幻片了,就是一个机修老头战胜高科技,这个是不是有点反智了
你能为你的梦想坚持到多久
哪怕人生中只有一次超过了所有人 那也比平淡一生有意义
光看老爷子的演技 就可以了
当汉尼拔卸下面具,骑上飞驰的摩托,就再也停不下来。小时候,坐在爸爸的摩托车上长大,难割舍的摩托情结,让一个老头子展现的淋漓尽致。当他来到那片盐田,眼角含着泪悉数英雄时,真心被他打动了。
霍普金斯感觉演的一般,故事也太轻巧了
融合了剧情片,公路片,励志片,记录片,运动片的有机元素,节奏控制非常好,温情感人,美好向上!
他感染着他生命中的每一个人
GOD OF SPEED FOREVER!
amazing!!!
家人随岁月离他而去,邻居抱怨他清早试车,抱怨他荒草丛生的院子,心脏病时常发作.....但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他的摩托车和更快的速度。
人见人爱的老头儿,从新西兰到洛杉矶再到波尼维,始终乐观积极地面对一切,还有比这更好的了吗?!真的爱死安东尼·霍普金斯这个老头儿了!“大家都希望老人躲起来等死,但我还不打算退出江湖”
很可爱的老头,终于有一部霍金斯的电影让我不会惧怕有人会被吃掉了。很多时候只有单纯的人才能做出惊世骇俗的事情来,让我想起苹果的Think different广告 “Because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at they canchange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 do”
"这些比电影情节还神奇的真实故事让这世界还不至于乏味到令人厌烦的程度“——这是我看完《寻找小糖人》时的感受 这部电影同样如此 其实片子拍的并不出彩 也就是励志片老套路 但是这一切在这个故事面前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中规中矩,不过看到了霍普金斯的另外一面
美国读者文摘的故事,加上主角光环,以及有点僵硬的脸。好了,整片看完了,我们写八百字的读后感吧。推荐给高中语文老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