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浪鼓咚咚響》,會議午餐恰巧白導落座我旁邊,聊了一小會兒,聊到一門手藝比一張文憑重要。
白導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攝影系,這部電影攝影也工整美觀。
從高處公路邊拍攝鄉村的全景,讓我想起舍夫沙萬,在那裡我也通過一個類似的視角拍攝小鎮全景。
電影創作故事來源於上一個紀錄片的拍攝,這一點於我目前創作的劇本來源一樣。
兒童是影片的切入視角,展示的是中國北方鄉村方言、風景、節日景觀及人間百態。
這部電影也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式公路電影,尋親作為敘事動力推動卡車司機將車不斷往遠方開去,在路上碰見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北方城鎮景觀。
與同樣是公路片的《霧中風景》相比,中國式的公路片更具有人情味。
電影聚焦底層人的生活,金錢是重要的敘事元素,付錢也是重要的戲劇動作。
依據日常生活理論而言,金錢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展現。
白導聊到這種故事在劇作上稱為「夥伴情誼型」。
電影雖以尋親/尋仇為主線,但最終是否找到親人/仇人並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兩個人的關係發生從互相抵觸到互相依賴的轉變。
從這一角度來看,尋親/尋仇是一個麥格芬,最終有或無並非重要,重點是通過這一麥格芬,故事劇情得以進展,導演表達其想要表達的意思。
如果你喜欢安哲的《尤里西斯的凝视》,锡兰的《冬眠》,以及《樱桃的滋味》,那一定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拨浪鼓咚咚响》把东欧式的凄美融入进了陕北的苍茫,整部电影的画面颇具中西结合的美感;导演对山景的把握也恰到好处,整部片的许多分镜也能看出对画面整体的斟酌,至少给我的感觉很舒服,很耐看,尤其喜欢几个夜晚的场景,深邃的蓝莫名有种日式美。
整体来说剧情比较简单,观众都能猜得到。
寻父之路套用了美式公路片的幽默,但是中间的张力并不够足,可能是为了结尾的高潮做铺垫,但至少没有达到开头的高度和节奏,中间几处的演技和音效也有待提高。
在快结束的时候毛豆说了一句“我以为我会死,但是伤慢慢就好了”,这句个人感觉真的能给电影提一星,情感上虽然没有最后的那种爆发,但就是这种作为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用天真的口吻说出很厚重的话,让人不经意间百感交集。
也许是很久没有看电影的原因,结尾毛豆回追男主的镜头还是没忍住泪崩了出来。
大概就这些,如有其他还会补充,新人第一次写影评,感谢。
🙏
正月初八,微澜发起的《拨浪鼓咚咚响》点映观影完毕,笔者虽然购票了,但还是因故错过影片,群里旁观大家的互动以及映后交流,等#拨浪鼓咚咚响定档2月25日#上映,会去影院看。
如给微澜推荐影片的伙伴所讲,“这是一部留守儿童题材的电影,非常感人”。
早前,朋友圈里看到一些老师的影评,对这个电影的印象是“真实”,另一个是观影会想起《菊次郎的夏天》,在同事们发起点映之前,大家比较一致担心和警惕的是“被感动”,观众沦为旁观者,不过同事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发起了点映,并在观影前一周,密集的春节档电影空隙邀请传播,最终成功组团发起点映。
大象点映的工作人员反馈说,这是他们全国第一场和影片关注的儿童群体有关的主题放映,大家是出于对困境儿童本身而来观影。
以下的记录,分享一些映后微澜图书馆伙伴们与导演连线的碰撞,电影背后的人和关怀。
一次乡村学校的留宿引发的创作电影的起意源于导演拍摄盲人题材的纪录片《边走边唱》时,一次借宿在乡村学校,拿着摄像机进学校的导演白志强,被校长误认为是记者,校长主动分享了许多学校的故事。
其中让导演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几十年间的变化。
志强导演用了蛮夸张来形容,早年间,八十年代,学校的学生有两三千人,导演去探访和后来拍摄电影的时候,2014年前后,学生只有不到160个孩子,而这160个孩子当中,几乎全部是留守儿童;但凡有条件,父母都将孩子带到城里一起;而在这不到160个孩子中间,有60多个孩子属于是单亲家庭,甚至孤儿。
随后的考察和家访,让人触目惊心的是,有的孩子可能有母亲,但身体残障加上精神障碍,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又没有人照顾,家里是很难让人想象的生活场景;还有的孩子有父母,但父亲残障,母亲精神障碍;也有些孩子,本身兄弟姐妹中也有精神障碍者……志强导演说,所以这些给人的撞击非常大,他很难平复所有这些给自己的震动,“这件事情我必须做,我必须要把他们呈现出来”,当时很多朋友建议导演拍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纪录片,会很有意义。
但导演认为,“留守儿童是成长中的,他们有未来的生活,有未来的希望。
”长大了面对这样的过去,如何和妻子丈夫分享,可能会继续带来伤害,怕影响他们将来的生活,志强导演决定拍摄剧情片而不是纪录片。
据说,他用了500多天来写剧本;才从众多孩子中选中“毛豆”,电影中白泽泽饰演的毛豆原型就是考察期间遇到的某个孩子。
孩子的爸爸是一个开卡车的,贷款买了拉煤的卡车,但一次卡车从悬崖上飞下去了。
车也没了,还要给人家还钱;爷爷就一直说爸爸在外面跑车拉煤,老人骗孩子的方式就是你得好好学,你要考了一百分,你爸爸就会来找你。
这孩子就一直梦想着坐在爸爸的肩上放烟花,看着烟花朵朵盛开;这是他的梦想。
后来他等不到爸爸回来就跑出去找,只不过他跑到镇上的时候,就被村长拽回来了。
这个是毛豆的主要原型。
而另一个主角苟仁,则是志强导演的发小,他本身的部分经历也被写入了剧本中。
关于真实,微澜志愿者看到了什么
映后与导演在线交流刚刚查了一下,清涧县属于陕西省榆林市。
2020年2月27日,经陕西省政府同意,清涧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去年“铁链女”事件爆发后,榆林地区也曾经被爆出“铁笼”事件。
看了这部影片,就好像看到事件发生的大环境了。
电影里每个人的形象都很鲜明,白明明、雇佣毛豆卖货的摊贩、那个在饭店门口乞讨的小女孩,每个都是有故事的人,特别真实。
真的很感谢导演,把这一切展现出来。
导演说拍得粗糙,我觉得粗糙也是一种“真实”。
有个场景我印象很深,毛豆和苟叔开车到城市,他羡慕的看着车窗外有一家人路过,爸爸让儿子骑在他的脖子上,一家人笑得很幸福。
而且我发现,那位爸爸应该是白导客串的,很真实又戳泪点的细节。
奶奶很真实温暖,虽然很短。
这个片子女性角色确实缺失陕北农村的写实很震撼电影里面其实还有很多细节很生活化的,尤其是语言表达,我基本听得懂,我在山西的西北部村里短暂的生活过,村里人说话和电影里一模一样,常用语,说话的腔调,甚至一些神态动作,还有孩子不干净的脸,苟仁的乱蓬蓬的头发,胡子,在村里到处可见,电影里的奶奶的头巾和村里的奶奶们如出一辙。
毛豆,一个调皮捣蛋,单纯的孩子,留守儿童,没出过大山。
和奶奶相依为命。
是中国几千万留守儿童的代表。
苟仁,坎坷生活的普通人,跑了一整天,回到出租屋,看似厚厚的一沓钱,最大面值就是20元,数来数去也没多少,交了房租,水电费,基本没有了。
基层劳动人民的代表。
其实,在故事里,毛豆和苟仁相互温暖,感受到了彼此的爱。
2023农历新年第一聚 凌助小丸子拍摄 导演白志强和微澜的伙伴们和他们的家人被消失的……有伙伴提到,虽然这部电影还是会让人想到“菊次郎的夏天”,但不同的是,菊次郎是一个个体,而这里的毛豆会让人想到留守儿童群体。
在问到作者在呈现时有哪些创作上的考量时,导演分享了很多被删减和没有取用公开放映的很多毛豆与其他孩子相处的群像,这是遗憾。
而关于成年人苟仁,他个人的生活经历,电影也剪辑掉了20分钟背景,如果这20分钟还在,可以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苟仁的冷漠。
当然,有被消失的镜头也一定有被强加的镜头和表达。
电影带来了哪些真实的行动和影响拍摄电影的两年期间,志强导演和朋友们,成立了“星星火留守儿童帮扶团队”,在陕北那片陆陆续续做了两年的帮扶工作。
起初就是帮扶点物,书包,新衣服,也会联系赞助商给孩子们买棉衣,新鞋袜子和学习用品,后来发现物资很快就会消耗完,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情感上的关注和关爱。
另一个,志强导演也坦承,两年的工作中与孩子们常有的交流,感觉孩子们对未来是没有期望的,对未来生活没有憧憬。
初中毕业了,赶紧要去打工挣钱。
挣钱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没有生活的资源,没有那么多人帮他们,自食其力出来打工,我们知道他们的命运还是会重复。
读书对于他们来说是可能改变命运的一个方式。
后来大家改变帮扶的方式,会在活动中做一些座谈会,把孩子们集中起来,做游戏;把外头考上大学的做企业做得好的老乡们叫回来跟孩子们互动,讲讲自己创业的故事;就是希望他们对未来能有所憧憬,打开胸怀,抱有希望。
电影获奖和被更多的人知晓后,毛豆的扮演者已经和影视公司签约,后来参演了多部作品;志强导演认识的孩子里也有一些找到了新的家庭,可以在成长和学业道路上资助他们。
“真正的从情感上,从心理上去帮助他们,乃至于和他们的这些父亲一样。
”
“电影有笑有泪,不卖惨卖的是幸福。
”志强导演他相信,人与人之间,关爱彼此和对方,就会得到更多的幸福,在大城市里的打工族,大家都是背井离乡,有很多的不容易,更应该相互体谅。
“我始终觉得,多一份爱,就会少一分恨,只有爱多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温馨和美好。
”导演说,“这也是我想通过这纪录片来做到一点点微乎其微的社会意义。
”在关于困境儿童的问题上,志强导演还计划拍摄柏剑的剧情片。
《波浪鼓咚咚响》揭露出来的问题,在乡村、在 乡村的留守、以及残障人群的婚育、单亲和孤儿,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破碎,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以及更多的人关注和努力,才有机会看见困境和改善处境。
而我们,新公民计划和微澜的所有伙伴,也会一直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并且在行动的路上实践和探索,如伙伴们所说:“伙伴们都感觉意犹未尽,走出影院还在热烈地讨论。
希望留在家的孩子,通过志强导演的影片,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希望我们服务的流动儿童,能和爸爸妈妈一直在一起!
”
点映发起、组织、现场工作的微澜伙伴们观影提醒:因为电影大部分时候是方言,基本靠识字幕观影,孩子太小,无法看字幕,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观影体验。
作者/清凉电影《拨浪鼓咚咚响》是一部公路电影,由陕西籍青年导演白志强执导,以陕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货车司机苟仁与留守儿童毛豆的寻亲故事。
该片获得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
影片展现了黄土高坡,人迹罕见的高原上,稀稀落落的村镇,一片西北风貌。
电影中的小男孩毛豆(白泽泽饰演)和奶奶便在此生活,爷爷多年前去世,母亲不知去向,父亲在外打工,离乡多年,也甚少回家看望,毛豆是典型的留守儿童。
苟仁(惠王军饰演)是中年失子的卖货司机,仿佛游走在山涧沟壑里的孤独野狼,当年为了给儿子治病,被朋友骗钱,他心心念念儿子,也没忘记复仇,终日腰间别着一把短刀,身为父亲的他坚信,今生此仇不报非好汉,一边开车卖货,一边寻找仇家。
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就这样在世间相遇了。
奶奶离世后,家中只剩毛豆一人,寻父心切的他找到了父亲在家中唯一的照片,偷偷钻进了苟仁的大货车,想去县城找父亲。
被苟仁发现后,训斥了一顿,生活困窘的苟仁,看着眼前的小男孩,想起了自己逝去的儿子,他也不忍心将毛豆丢在公路上,两人便开启了公路寻亲的旅程。
电影中两个人从最初的不熟、误会和争吵,到后来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比如深夜被困山里、在庙会被恶霸毒打,戏剧性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时而令人啼笑皆非,时而又温情脉脉,在天寒地冻的黑夜里,他们成了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彼此相互依偎的人。
苟仁开着那辆“移动百货超市”,走过了大大小小的乡镇,帮毛豆寻找父亲,一路上发生了许多事,让他不断想起自己的儿子,这也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将苟仁对儿子的思念移情到了毛豆的身上,展现了苟仁细腻的一面,跟他粗犷的一面产生了反差,人物的刻画是立体的。
电影让我联想到日本导演北野武的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也是寻亲的公路片,影片同样写实且感人。
在这部《拨浪鼓咚咚响》里观众跟随着镜头,看到了中国西北乡镇的苍莽,这也成就了电影特有的美感。
影片结尾,苟仁的大货车喇叭整日播放的“蔬菜瓜果米面油,日用百货全都有”再次响起,被毛豆弄坏的拨浪鼓(苟仁儿子的遗物)象征着一种“希望”:找到父亲的希望、看到儿子的希望、冲破困境继续生存的希望。
苟仁把拨浪鼓给了毛豆,并将他送回了家,毛豆对苟仁的情感此时不是父亲胜似父亲,毛豆最后追车的场景,是整部电影情感的升华。
当中国的城镇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家乡、涌入城市,成为建设现代化的一部分,也是不可忽视的群体,导演将镜头聚焦到这些社会的边缘人:失去孩子的父亲,以及留守儿童,将他们面临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眼前。
《拨浪鼓咚咚响》是华语影片近年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佳作,影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电影发表在北京文艺评论转载请注明
1月18日,电影《拨浪鼓咚咚响》(下文简称<拨浪鼓>)的点映礼在榆林万达举行。
导演白志强高兴地告诉大家,电影将于2023年2月25日全国上映。
听到消息由衷高兴,看完电影深深感动。
我是《走出家乡的榆林人》栏目组的编导,我们采访白志强是2021年1月19日的事情,到我们看到这部电影,过去了整整两年时间。
我们栏目组一行四人对白志强的印象都非常之好,在我们采访他的时候,他刚刚凭借他的第一部长片《拨浪鼓咚咚响》入围了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参加FIRST影展,获得诸多关注;在专业影评人的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华语电影十佳榜单上。
在采访他之前,查阅资料的时候,我已经为这样的成绩感到吃惊。
我们榆林也出过不少电影人,但是第一部长片能取得这样成绩的实为凤毛麟角。
白志强是西安美院摄影系毕业。
毕业后他参与了八集纪录片《路遥》的摄制,是纪录片的副导演,随后还有《道情》、《声命》等佳作。
我尤为喜爱的是他的纪录片《边走边唱》。
这部纪录片令我印象深刻,感触至深,我看了三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体会。
闭上眼睛就看到盲人说书艺人行走在陕北清涧的大地上,他们捉着拐杖过河,他们用看不到的眼睛仰望天空,他们在昏暗的窑洞里唱着泼辣粗俗又真挚的陕北人的生活,他们摸摸索索自己给自己煮面做饭……如此具体的真实,如此令人心碎的生活面貌,一次一次地让我内心受到冲击。
而这些细腻的画面都是白志强骑着摩托,拿着摄像机,跟在盲说书艺人后面拍了两年之久而成。
他说他拍摄的初衷,是希望能通过这部纪录片改变一些盲说书艺人的生活现状。
我个人以为,这样淳朴真挚的情感,这样踏实勤恳的努力,是一定会做出真正精品,打动人心的电影的。
直至2023年,期待已久的《拨浪鼓》定档、点映。
我再次确定了这样的想法。
《拨浪鼓》的故事是在白志强拍摄《边走边唱》的时候,在家乡清涧的一个村子,听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小孩的父亲在外开卡车出了意外,但是家人一直瞒着他,说在神木跑车,这个小孩要跑到神木去找他爸爸,结果被村长拽了回来。
这个事情一直萦绕在白志强的心头,最后也成为了《拨浪鼓》电影创作的原型。
《拨浪鼓》全篇用的都是清涧本地的方言,采用的两位主演都是素人演员,甚至许多群戏都是没有请群众演员,就是在真实的场景中拍摄,为了解决群众围观穿帮的问题,白志强甚至让摄像藏在了纸箱里,就这样形成了一部完全本土又纯粹的电影。
虽然大概知道电影的情节,但是在观影中,我仍然控制不住地被触动。
电影讲了留守儿童毛豆偷偷藏在拉货郎苟仁车里去神木找父亲的故事,中途几度给苟仁惹上麻烦,苟仁为了找到毛豆父亲要赔偿款,又不得不带着毛豆四处寻亲。
从一开始苟仁提起毛豆胖揍,到后来苟仁拉着毛豆滑冰,给他添置衣服、书包,逐渐将毛豆看做自己的孩子,甚至将儿子留下的拨浪鼓送给毛豆,完成了感情的传递。
关于电影的很多好笑又感动的地方,这里并不想赘述。
这是一部陕北人在陕北拍的由陕北人演的陕北生活的电影,充满了我们熟悉的元素,但是他的格局却又不局限于陕北,人类的情感共鸣触动心弦的那一刻,才是这部电影能在众多电影节上获奖、获誉、获赞的原因。
在看《拨浪鼓》的同一天中午,我刚刚看完电影《人生大事》,类似的半路父子/女的关系,阴差阳错的结缘,由恨生爱的情感纠葛,使我不得不将两部电影放在一起对比。
《人生大事》是强阵容,高制作,豪华卡司,也是2022年一部广受好评的电影,《拨浪鼓》是素人阵容,资金匮乏,在制作上比大部分院线电影要捉襟见肘许多,但是感情的击打,并没有因为这些原因而变弱。
真挚和真诚,永远是最好的答卷。
我相信每一个2月25日进入电影院,看《拨浪鼓咚咚响》的人,都不会后悔。
最后在结尾,附上《走出家乡的榆林人》栏目白志强的采访节目《带着大山的嘱托》。
真心希望大家能够走进影院,关注我们清涧老乡白志强的电影。
还是想给这部电影写一篇影评,因为它真的给了我很多触动。
或许影片本身,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业故事,但是这部电影的创作本身就不是作为商业片来的,因此,这部电影有些冷门,很少有人听说过。
但是观看下来,还是值得我们坐下来,去细细品读。
从影片的故事来说,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你甚至在影片的开头就能猜到它的结尾,但是影片内容里,嵌入了很多如此刻骨真实却又不易被我们察觉的真实。
关于留守儿童,关于留守老人,关于农民工,关于为生活而奔波的透明小人物,更关于社会上无数真实生活着的小人物。
这该死的要命的真实,就是我对这部电影以及创作它的故事的所有评价。
或许在观看的时候,你并不会想到这么多,而只是关注到片中一些令人厌恶的人、整体脏乱的影调,甚至是有一些不太舒服的观影体验,但是当你沉下心来去静静解读的时候,真的能够收获很多感动。
或许这也并不是一部合格的文艺片,我对它的评价就是很《隐入尘烟》的一部电影,所以要命的真实就是它最大的亮点。
然而,正是这要命的真实,才是我们所很少在大荧幕上能够看到的。
《隐入尘烟》就给了我一种窒息的真实感。
但是不久就被下架。
所以那段时间,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害怕的不是贫穷,而是失去对贫穷的想象力”,这才是最可怕的。
隐入尘烟 (2022)8.4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李睿珺 / 武仁林 海清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同样是如此。
真实中所包含着的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底层文化,是真的很难被触及的。
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是商业化的中产阶级文化,而底层文化因为缺少商业价值而理所当然地被掩埋、被忽视。
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需要这样的故事,也需要更多地去挖掘这类型题材的作品,不仅仅是电影,而是对所有作品来说。
我们需要走进影院,走进底层,去接触,去发现,去挖掘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大抵就是如此。
文艺片或剧情片,尤其是没有咖位的演员或素人挑大梁,几乎注定在院线没有太好的票房成绩。
中国的观众虽然一直在成长,但大部分去花钱看电影还是冲着奇观、大场面、爆笑如雷等等这些类型片几大法宝去的,让大部分人在电影院里看着一部操着他们不熟悉的方言,演着他们不熟悉的生活,也着实很难在商业上成功。
本片第一观感,朴实。
方言地道与否我不清楚,但听的出来不是一般演员学的陕普式的陕西话,虽然故事内核没有什么大道理,但隐隐中触及到观众至少是我心中那一丝的柔软,外表邋遢粗糙的一大一小二个演员的台词,没有甜言密语、没有华丽词藻,自然随意的流露。
我知道这样的剧情片注定挣不到钱,没有知名演员,也没有细皮嫩肉的流量小生,服化道看起来也很“土气”,但我仍要鼓励这样导演拍这样的片,希望每年都能有最少十几部此类的作品。
很高兴能够看到在陕西这块盐碱地上看到一束来自陕北的奇葩,这里的奇葩是褒义词,并没有讽刺之意。
之所以说是盐碱地,是来自于我长久的观察,有资源的人不干实事,干实事的却没有太多的资源,就像这部电影纪录片里所说的,这个也说投资,那个也说投资,到最后谁都没投。
之所以说陕西盐碱地,是来自于周遭的对比,这些年,山西新浪潮,贵州新浪潮,内蒙古新浪潮,杭州新浪潮,藏地新浪潮,新疆新浪潮,却唯独没有听说陕西出来个新浪潮,这多少有些对不起曾经辉煌的西影时代,所以由此看来,吴天明的西影时代,只是一个昙花一现,盐碱化才是这片土地的常态。
之所以说陕西影视盐碱化,是从文艺,独立,或者艺术电影角度来谈,真正走出潼关,或者冲出潼关,在佛斯特,平遥,或者北影节,上影节,海南电影节拿大奖的陕籍导演,近年来,几乎一个都没有,白导算一个。
刁亦男就不算了,白日焰火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不得不说,几乎看过的人都在夸,但是本片的票房却可以用惨来形容,叫好不叫座,似乎成了很多文艺片的魔咒,如何走出,只能用魔法打败魔法。
回顾一些经典案例,情绪营销非常重要,比如《隐入尘烟》的口碑票房双丰收,是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就在于赶上了一个公众情绪到达最低点,去年的情况大家都是过来人,在大众最艰难的时刻,当一部更惨的电影的出现,观众很容易带入到隐入尘烟中两位主人公的心理,很容易想到自己,在无形之中,隐入尘烟抓住了公众情绪,甚至可以说是操控,在电影资源泄露之后,借助很多抖音创作者的二创,着实在抖音上火了一把,不仅如此,隐入尘烟甚至发起了很多活动,火的一塌糊涂。
但是疫情一结束,公众情绪变了,中国人历来健忘,去年遭的罪,今年新的罪都来了,早都忘了,与此同时,大众都忙着搞钱,想把这三年失去的机会弥补回来。
所以,不难理解2023年2月为什么会是近几年来票房最低的2月了。
即使大鹏的《保你平安》,全明星阵容,充满话题性,依然票房不及预期。
电影的艺术价值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观众不会在乎你的票房到底多少。
《拨浪鼓咚咚响》票房失败原因分析:1.宣发层面,定位的偏差,上映时间节点的错误(后疫情时代,大家都在忙着抢钱,票房史上最惨淡的二月份),策略性的失利,(对比《隐入尘烟》分析)2.影片自身,影片有笑有泪,口碑好,传统价值观,无法与更多观众共情,3.非名导名演员,缺乏话题性,4.客观层面,纯素人电影的尴尬处境,没有明星与流量的加持,5.导演路演,没必要,直接网络连线就行了,能够看出拨浪鼓的宣发团队很卖力了,导演甚至自己录制了一首RAP,吐槽自己和这部电影,但依然没有挽回败局。
所以,低成本文艺片如何做,才能让票房挽回尊严:首先,是影片质量要过关,要过硬,口碑要好。
整体策略,举高打低,以互联网为主要阵地。
那么怎么做呢?
1.找到目标客群,调查问卷,观众座谈,以数据分析为核心的营销策略,2.宣发策略建议,事件营销,比如,拨浪鼓可以给北上广农民工放映,给远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放映,并且制作访谈,邀请他们观影。
3.借助抖音二创,让众多大V制作短视频,引发观众好奇心。
4.制作针对不同受众的物料。
5.借助大V转发。
6.制作事件营销。
武汉提前四天点映,35闷,开始之后影厅放错片子,我是说一部公路片开屏荷兰豆和许光汉,害怕。
前十分钟剪辑混乱,不知所云,大家都奔着监制是芦苇这个噱头而来的,片名拔浪鼓咚咚响,但是拨浪鼓这个重要元素反而并没有起到非常重要或者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元素,一部非常低配版的《过昭关》,看到开头就能想到结尾的这种电影,然后片中很多穿帮镜头,虽然能理解,但是既然强调这个故事发生在2008,那么我觉得导演就有必要细究08年到底有没有能触屏的手机,而且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就在于导演在片中加载了一句台词“有个著名作家叫路遥,像他一样”,正好昨天在看导演简介的时候看到导演曾经也当过《路遥传》的编剧,所以这个点也很有意思,然后这个看完虽然可能会故意去为了催泪,但是我却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因为感觉这个故事设置就是如此。
然后这个片的中文名字叫做拔浪鼓咚咚响,英文名字叫做the father and the son,我是觉得这么大相径庭的名字完全值得一个更好的中文片名,然后看完后听到影厅里面响起的哆啜声,不是很能共情,只是非常以专业的角度来看的话,当然能称作一部好电影,但是以影视元素来看,我觉得构图很好,除此之外,看到了音效的制作,我甚至都想到制作时的画面了,然后音效制作有点粗糙。
作为本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知道为什么最后在上海电影节的最佳处女作导演只有提名没有最终荣获,是因为这个片离万玛才旦的《气球》之类的艺术长片差了两个档次,看的想睡觉,打了五个哈欠。
在最后的导演问答,都问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但是导演的深度还是有的,每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才华都挥洒出来,但是我相信对于导演本身来说,他的这部作品对于自己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我相信他的下一部片子会更精致一些,我看到了青年导演身上的这种创作活力,这种热情不知道是来自于以往的创作经历还是因为自身本来在于影视圈中有圈内大佬芦苇的带领,我只能说很羡慕。
希望他越来越好,给中国电影行业带来更多这种现实主义,像他说的那样,这种小人物和英雄是一样的,所以祝他,祝时代,祝中国电影,越来越好。
《拨浪鼓咚咚响》由白志强执导,影片以公路片为叙事范式讲述了一个寻亲的故事:货车司机苟仁唯一的儿子因病夭折。
苟仁认定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害儿子身亡,于是踏上寻仇之路,途中却偶遇“熊孩子”毛豆。
没了亲人的毛豆一心想找到在外打工的爸爸,偷偷坐上苟仁的货车并造成了货物损失。
为了索要货物赔偿,苟仁只得带毛豆上路,二人踏上了一段寻亲之旅。
本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08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力涌入城市去捞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所有的人好似都卡在了“去不了的远方,回不来的家乡”的地方。
“分离”、“出走”、“回归”几乎是那个时代最大的主旋律,因而影片选择使用公路片作为叙事类型十分妥帖的。
在视觉上,流动的叙事空间成为了最为显著的标识,这既是“寻亲”情节发展的动因,也为“父与子”的人物塑造提供了场所。
多数公路片倾向于将“乡土景观”呈现为与“城市景观”对立的他者存在,是不同于城市工业文明的乌托邦式想象。
但在本片中,主人公始终游走于城乡之间,陕北城乡的现代化进程则构成了最大的背景板,城乡冲突推动“出走”与“回归”的叙事主题,形成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刻印的文化表达。
《拨浪鼓咚咚响》的影像风格是朴直而精巧的。
依赖于自然光与肩抗式摄影机使整体画面质感较为粗粝与青涩,但晃动的、游离的画面也孕育着一种私人化的观看方式,也回应着影片时代背景所召唤的一种书写方式。
机位高度大多使用双眼平视的高度并使用中景,景别也甚少使用大远景或特写,这样的视点无疑是诚朴的。
同时,车上的广播、苟仁住所传来的ktv声音、新闻联播、工地的施工的声音、街道的叫卖声等民俗的环境声强化着每一个地景空间,也构成的谢弗意义上的城市声景,它所绵延的并不仅仅是一种视听上的幻觉,而是一种集体的现实经验。
片中两位演员的表演是精准且自然的。
从导演阐述中可以获知两位演员都是“素人演员”,饰演苟仁的演员惠王军是一位与苟仁有着相似不幸经历的出租车司机,而饰演毛豆的演员白泽泽也是在充满留守儿童的环境中长大的。
对于他们而言,表演只是用身体在实践着另一种现实,直击人性的情感表现力令两人的表演显得十分真诚与可信。
例如苟仁在夜市上复仇这一桥段中,一边是苟仁与白明明激烈地缠斗着,一边毛豆怯懦地拉住苟仁的衣角,极大地强化了这段的戏剧冲突,又克制地表达着情绪,在避免滥情的前提下使人物孤光变得更加饱满。
《拨浪鼓咚咚响》是一部真挚的作品,它将目光聚焦到民工、老人与留守儿童的身上,并以一种温暖的笔触书写着这一现实命题。
让观众感到悲伤并非创作人员的本意,导演白志强想将它献给所有奋斗在社会底层的中青年打工人和留守的孩子们,也可以说,影片关怀着每一位走进影院观看他们的故事的观众。
就如最后那个被贴上创口贴的拨浪鼓,现实的阵痛绵延不断,但仍会迎来一个温暖的、开放的结局。
看得出来是纪录片导演拍的
请问这喜剧类型是在哪里体现的??
还是那种我无法欣赏的农民工 农村电影 是一部关于寻找的公路电影 映后也听到导演的一些设计的意图 但我还是找不到电影的美感 而情感也无法真正传达给我 反而很喜欢导演及导演的影后 很真诚 更想看导演的上一部纪录片 感觉这样的风格在纪录片上应该更合适
不知道为何特别喜欢公路片,之前欣赏过大卫·林奇的《史崔特先生的故事》,最近也欣赏了《末路狂花》,大概是喜欢旅途的风景与人物的冒险吧。《拨浪鼓咚咚响》也属于国产公路片里诚意之作,两位边缘人物在寒冷冬天的旅程中通过矛盾连接到一起并且逐渐互相温暖彼此,治愈人心。开头导演已经明示毛豆的爸爸不在人世,这趟寻亲之旅注定无法成功。但人心是滚烫的,两位的身份恰好完成某种程度上的亲情互补,还是挺打动人的。冬夜里绚烂的烟花就是他们一路走来的美好记忆。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还有主创团队愿意关注留守儿童、弱势群体还是蛮欣慰的。有空就去看看吧,支持国产电影!
情节性好强啊,咱国家也有自个的暖心公路片là!
作为电影拍摄手法很写实但也很陈旧,剧情也是没啥趣味,亮点是拍到了一些现实民工还有农村生活样貌,还有农村集市路边摊啥的鉴于我现实中已经见过了就不会再在只是还原的电影里觉得新鲜了,导演的关怀和努力可贵,但在艺术性上还差得远
题材加1分,电影本身顶多两分,像写作文,一切靠编,剧情刻意,摄影不行,镜头表达模糊突兀,唉,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
《苟仁的冬天》。劇作比電影更好,對一大一小兩個角色做了非常多反差與同質的設計,一個漂泊找尋,一個留守等待,一個失去兒子,一個尋找父親,以及一樣的執拗,可惜影象的寫實感沒能轉化成情緒的感染力,即便片長不到100分鐘也並沒有把故事講得沒有廢話。不差,但也只是不差。
丧子的父亲和找不到父亲的孩子的设定互补了对方缺失的最不想失去的那一块。中间经历的一些小故事很感人。
剧情和影像都缺少设计
6
白泽泽,好好念书,长大做个影帝。
前排热评怎么敢碰瓷《隐入尘烟》的,光是人家的构图和色彩就超了这部片几个数量级了吧。没继承国产公路片的剧本巧思,每一次下车的碰到的人好像那个NPC触发引路剧情。非常中规中矩,甚至有点难看。男主找到世仇后的各种运镜和台词没给人推上去情绪。最后白明明大喊“你杀了我吧”,一副乡土版小时代既视感...
2.5
放烟花时电影就应该结束;地头蛇被抓也有些刻意
2020“艺术新作·冬暖主题影展”深圳站 @ 深影国际嘉之华中心影城
这个电影十分真诚,“留守儿童”的话题经常被人忽略,很感谢一部电影能让我们看到陕北窑洞真实的儿童生活困境。剧本采用了“拟家庭”的叙事模式,这也是现代化进程加速后的离散困境所导致的家庭现状,血缘关系已经不再是界定家庭的唯一依据,就像这部电影当中,豆豆的亲生父母抛弃了他,村里的亲戚也不管他,他和丧子的苟叔重新组成了家庭,互相救赎,弥补家庭和亲情的缺失,这正是当代许多偏远地区甚至都市人都可能面临的生存迷失。
我在cctv6看到过的剪辑最烂的电影。 没有之一。
两星半。仿佛AI程序编剧的、看十分钟就能猜到结局的公式(类型?)电影,甚至最后还要说出中心思想(有些伤是会慢慢好的)…… 唯一好笑的是那辆写着「电影广告招商」的卡车,据导演映后谈说是因为没有拉到广告……
电影缓缓叙述这片土地上的寻常故事,素人小孩的演技太过惊艳了,映后vcr里看到导演说要找的就是能一下子反应出那种真实感觉的人,找对了。黄土沙包丢到石狮子上落下沙石堆砌一地,电影就像是那地沙,好像轻的能被风吹走,却有切实落在心上,又轻又重。//小孩大哭着说终于有人给他放烟花了,突然想到片头奶奶也是很宠爱毛豆,可当她带着毛豆去照老相的时候她心里在想什么呢?毛豆长大了还会不会记得小时候奶奶也会因为他小心弄破的玻璃先紧张他的手手有没有划到啊。最后的最后看到拨浪鼓上的创口贴真的被触到了。//(看完映后vcr导演一直说没人投,突然理解为什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突然的出现了一辆电影广告招商车。哪怕没人投也行把这个故事带给众人,这就是创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