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和大女儿一起看的,刚开始就觉得是一部非常一般的孩子和老师之间的琐事,没想到被他们的坚持和感情感动到了,再不起眼的人,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梦想成真的那一天!
感动到我的不只是一首好听的歌,还有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信任与支持,收获满满,热泪盈眶的感觉,很久没有过了😄,希望看到更多很好的电影!
看完电影的几个小时内,男孩们的优美声线依然在耳边遍遍回响。
心底那潭深深的湖水便泛起了不一般的涟漪。
这涟漪似乎带着股股沁人心脾的淡淡清香,一圈圈地拍打着长满了各色小花的湖岸,激起的便是我无法抗拒的安定。
《放牛班的春天》。
2004年出品的温暖影片。
导演克里斯·巴哈蒂让这六十个野孩子唱成为了发光的天使。
而当我们看过了天使,他们便就如此轻易地住进了我们心底那间有着蓝色屋顶的大房子。
看了不止一遍,却依然在这仿若天籁一般的合唱声中温暖得近乎落泪。
这样的感动并不像爱情的忠贞,不像亲情的无私,亦不像友情的真诚。
而这样的感动是快乐的,是源于诚挚感激的。
为那六十个天使,以及那个让人信任的马修老师。
的确。
那些被称为“问题学生”的孩子总是那么真实地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电影间隙我时常想起曾经相处过的那些同样顽皮的同学。
他们总是自我,自信却又自卑。
他们渴望被关心,却又总是无法得到真正属于并适合他们的关心。
于是,便有了更多的问题,更多的叛逆,更多的沉默。
还有更多的失望。
然而。
一个好老师总是胜过一百个好警察。
放肆的灵魂也是有着洁净美好的一面。
当音乐响起,当男孩们在马修老师的指挥下开始放声歌唱的那一刻。
一切便不一样了。
那些音符就好像是一面无比干净的镜子,男孩们在音乐中望着自己,望着心灵,快乐便就这样诞生了。
阴郁的学校。
灰色的墙壁。
冷漠的老师。
然而,就是这样的不经意间,便转变了。
冥顽不化的,并不是这些所谓的问题少年。
纯净的一切悄悄地覆盖了这高高墙壁内的心灵。
一颗颗渴望飞翔的梦在蓝天中越飞越高,带着一个个充满了未来的热气球。
结局似乎是并不怎么让人满意的。
合唱团被迫解散,马修被辞退,而热爱起了音乐的孩子们甚至没有为他送行。
难过的情绪瞬间便从银幕中流淌进了我的心中。
可是。
突然地,抬起头来。
一只、两只、三只,越来越多的纸飞机从窗口飞出,落在了即将离开的马修脚边。
孩子们熟悉的笔迹成为了马修收到的最美妙的礼物。
而灰墙内的歌声则成为了这让人压抑的学校里最最温馨的童话故事。
孩子们,就这样,变成了唱歌的美丽天使。
当我们有了音乐。
心底那叛逆的小鬼便安静起来。
的确是这样吧。
在这个拥有了音乐的美好春天。
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底教养院”。
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
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孩子们的心灵其实都是很纯净的,没有那么多杂念,只要你愿意与他们交心,他们自然也会喜欢你,马修老师用音乐拉进了与这群孩子之间的距离,也打开了孩子们一直封闭的心灵,让他们体验快乐,这真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
最纯粹的情感沟通最能打动人
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
马修,一个落魄的音乐家,失业的代课老师,却感动了无数人。
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
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
伯乐不是每个人都遇得到的,老师也不是每一个都是伟大的。
因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
马修式的教育,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还是在课上,老师放给我们看,当时没觉得什么,就随便看看,没想到这个电影狠狠地震撼了我。
开篇其实很普通,一位新入职的音乐老师,来到了一个"差生"的班里,这些孩子自由,不服管,很多故事的标准开头。
后面,故事走向变得不一样了,音乐,就像一根绳索,牢牢的将整个电影串联起来,而马修一个小小的想法,改变了这个放牛班,也改变了这些孩子的一生。
韩国有个电影叫和声,其实我觉得和这个故事的大致想法是差不多的,都是靠音乐安慰这些受伤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看前面你可能会觉得平淡,可能会觉得虽然有温暖却没有什么让人提起劲儿的地方,请你一定要耐心看完,最后一幕的最后一句话,我回味过来的时候已经泪流满面。
(也可能是因为我之前没猜到?
)人的一生,多么有幸,才能遇到马修这样的老师,有想法,民主,全心全意地投入一件事情,并且能够把它做好。
我知道,这个放牛班合唱队的"寿命"不长,却足以改变他们的一生,而他们的故事,也足以感动我们这么久这么久。
我的脑海里仿佛又回响起了那美妙的歌声。
那群唱诗班的小天使,洗涤了我的心灵。
对于里面的角色只有喜欢和更喜欢之分。
佩皮诺不可爱吗?
莫杭治的蓝眼睛没有魅力吗?
克莱门特马修这样的老师不可敬吗?
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复杂,是因为它多面立体且真实。
没有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就是邪恶的,打骂和体罚只会让他们的肉体屈服。
马修老师选择用音乐去感化这群顽劣的孩子们,而不是放弃他们,自生自灭。
音乐是能够感染人的,你看独唱时的莫杭治,你看充当乐谱架的郭邦;你看在办公室玩纸飞机的校长;你看弹钢琴的代数老师;你看那群孩子唱歌时陶醉又虔诚的神情……你会忍不住跟着他们一起吟唱,吟唱鲜活的春天,吟唱晶莹的梦想,吟唱光辉的生命。
这张主色调都是暖的,每个人脸上都有笑容,真难得,音乐的力量啊!
马修老师没来的学校是阴沉和压抑的,校长只想要一群安静听话的傀儡,没有真正思考过这群“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应该如何教育。
马修老师来了之后,选择用音乐这种方式走近学生,倾听他们的梦想,电影的主色调变得温暖轻松,甚至穿插了一段马修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微妙情感。
那个中途转来的坏孩子一度让我很感伤,他用冷漠、暴力、孤僻隔绝出一个人的世界。
马修老师试图走近过,还未来得及感化,就发生了偷窃一事。
那时被警察带走,他回头望的一眼,我知道,他内心或许期待着有一个人站出来说相信他,期待着马修老师,然而没有人。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放火烧校事件吧。
郭邦偷窃的钱,却是为了买一个热气球,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影片开头有说班级里有一个孩子的梦想是热气球驾驶员),方法虽偏激,还是能够理解,本性不坏,只是缺乏教导。
最喜欢的还是莫杭治啦,他的嗓音,他的气质都让人迷醉呀
小天使 马修老师总是很和蔼地与同学们对视,用眼神,用音乐教导他们:我不会放弃你的,鼓励你,尊重你,认同你,理解你,发掘你,引导你,只要你是纯真的你,良善的你。
愿所有教师都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充当我们指路的明灯。
闭上眼睛还能听到孩子们的合唱,内心是安宁的,温暖的。
电影讲述了学校在“铁血”校长的统治下仿佛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风的铁幕,任何的变革和尝试仿佛都是不被允许的,而马修在这种“制度下”进行了自己的探索。
当他发现这群孩子有唱“歪歌”的爱好后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并在被发现后冒着丢掉饭碗的危险进行了“制度内”的抗争,而成效是显著的:当皮埃尔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爱好被唤起,而独自在角落里唱歌;当那一群散漫不羁的孩子被音乐俘虏,而驯服的听从了马修的指挥,并大大减少了捣乱和恶作剧;当皮埃尔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并因为获得原谅而窃喜。
这时候,在我们感慨音乐的神奇力量的同时,也不能不想到,无论多么叛逆、任性、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孩子,其实都有一把可以打开他们内心之门的钥匙,关键是教育者有没有这种愿望、有没有这种耐心来寻找这把钥匙;马修提供了我们思考的另一个角度:可否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
影片开头先以一个推镜头表现当皮耶(莫翰奇)听到母亲死讯的神情。
镜头由下向上移动定格于皮耶整理领结的近景,表达出一种庄重的情愫。
皮耶当时凝重的神情通过演员流下的热泪表现淋漓。
皮耶奉命指挥交响乐时婉转动听的韵律与表现人物悲伤的情绪形成鲜明对比,拍摄景深虚实的变化凸显了主人公,演员坚定沉重的面部表情为剧情的深入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随着流动的音符,场景从指挥大厅转场到皮耶参加母亲的葬礼。
一束白玫瑰安放于母亲下葬的灵柩上,代表一种素雅的宁静。
亲友们撑着黑伞静默于此,与皮耶淋着滂沱大雨形成对比,即没人能体会当时皮耶的心情。
此时外部环境与皮耶内心世界一致。
摇镜头的运用展现了一组有关皮耶的古典音乐报道,代表皮耶的音乐成就。
又是大雨,此处使电影流畅,衔接自然。
送走了母亲,皮耶迎来了新的访客——贝比诺。
贝比诺简短的影视语言使皮耶忆起了50年前在池塘畔底铺育院生活的日子。
一张当年照片的出现介绍了两个垂迈老人的身份和改变他们一生的克来蒙·马修老师。
此刻场景中黄晕的灯光增加了温暖的情愫,随着贝比诺带来的一本关于他(马修老师)也属于他们的日记。
通过皮耶的视角翻开日记的第一页由日记中的图画“学校大门”转场至真实的场景,使影片成功过度到1949年的铺育院生活。
这也是马修老师任代课老师第一次来到行为偏差的青少年铺导院。
当马修老师遭遇院长,影片以仰角镜头展现了一种上下级的关系抑或是一种威严与恐慌的对比。
仰拍在开头运用多处,例如,以马修视角仰拍学校高墙和窗户,传达出种不能预知的恐惧感。
“一犯规,就处罚”马修老师耳闻了几个捣蛋鬼的名字,同时麦神父遭遇捣蛋鬼的袭击受伤也证实了这一点。
接下来,以视、听感官的冲击,表现马修初识顽劣学生时的感受。
男孩儿们给了他个下马威,但马修的善意感化及不同于院长的粗暴教育方式,给男孩儿们留下了特殊的印象。
柔美的音乐响起,预示着这个平凡的秃头老师给每个人带来的幸运。
此时插入特写镜头,马修老师锁上皮包的柜子,为下文做铺垫。
渐黑转场。
马修老师说服院长答应他3个愿望:1,取消集体处罚。
2,让马修处罚学生。
3,让马修保留受处罚学生的名字。
当马修为孩子们谋得利益回到办公室,却发现了自己皮包里的乐谱不翼而飞。
音乐这时以急切紧迫的形势,表现出马修中心的焦急。
萧老师看到马修和3个男孩儿在厕所,用简短犀利的语言与马修对话,马修:你只看到邪恶的一面。
萧老师:在这里?
是的。
代表来到了这里,人们对你的看法就会改变了。
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虽然男孩儿们用唱词满骂了马修老师,但他却没有恼火,而是想帮助他们。
此时的话外音说出了马修心中的话:他们唱得不好却又非常爱唱,他们真的无药可救吗?
显然马修老师心中已有了答案,屋内温馨的灯光再次亮起,映衬着演员脸上的笑容。
日记记载11月30日实验合唱团开始。
这不算伟大却能吸引同学。
这种氛围一直持续到来年的5月。
马修老师有满满的灵感,同时也发现了莫翰奇那上天赋予的声音。
其中使用剪影,叠化等影视切换效果。
分别展现了马修老师单独辅导莫翰奇时对他的重视与欣赏以及男孩儿们学习唱歌时飞快度过的时光。
在这一片祥和中穿插着马修对莫母的暗恋和坏小子孟丹的到来。
院长也似乎被这气氛感染,表现在他像孩子一样扔纸飞机和顽劣学生一起踢球。
而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影片中合唱队唱的歌词也从原来的浑浑噩噩转变成:“让阴霾一扫而空”“远离地平线,擦干泪”等积极向上的唱词。
代表了生活的变化,这呼应了那句话“永远别说永远,凡事都有可能”同时也让我觉得真的来到了“春天”。
一年四季的春天尚且短暂,放牛班的“春天”也逃脱不了时间的考验。
5月13日,孟丹因为偷窃被送到不同的教管所,走时孟丹回头看了马修老师,在这里采用了变速的影视特效,代表了一种无奈的结束。
同样结束的也有马修老师对莫母的恋情,在一家露天咖啡馆里,虽然和莫翰奇间的误会让马修取消了他的独唱,但马修老师仍是提到让莫翰奇到音乐学院深造的事,这让莫母感动不已,说出了自己已有了心仪对象,这正是为莫翰奇求学的大好机会,最后莫母与马修老师互吻分别,此时侍者的巧妙出场,安排匠心独运,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态,自然地宣告了马修老师暗恋的结束。
渐黑转场。
接下来,随着辅育院女董事的到来,人们欣赏了这些曾经被认为是行为偏差学生的歌声,对他们有了新的看法。
这里的影视语言以马修老师的口吻诉说了对莫翰奇个人的重新认识:“在莫翰奇骄傲的眼神里,我似乎懂得了许多,有着骄傲,被宽恕的喜悦和一种音乐的感受,人们对他的肯定。
”从这些对个人的评价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肯定。
结果院长想独揽了马修实验合唱团的成果,然而辅育院发生的大火却阻挡了院长的美梦,他愤怒的开除了马修老师。
影片以马修老师的离去为结束,运用摇镜头拍摄出男孩儿们制作的无数纸飞机从高墙窗户中飞出,伴随着那首《cerf-volant》,莫翰奇悠长的歌声响彻天空,马修老师看高耸如监狱的辅育院的深情再不是恐慌了,而是一种不舍与依恋。
影片最后以贝比诺的坚持和等待是值得的为画外音,说出了马修离开的那天带上了已是孤儿的贝比诺,而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道出了影片开头的由来。
描写老师和孩子们关系的影片很多,感人的也不少,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辅读学校的孩子们被新来的学监兼音乐老师马修先生吸引,爱上了音乐爱上了合唱。
事后我发现,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是一个纯私人事件。
我就读的的初级中学曾经非常烂,它座落在市郊结合部。
当时没有公共交通直达,沿大马路走入一个小镇,穿过农田,翻过小桥(不知什么原因人们在小桥上锁住了铁门,只能从铁门上翻过去),过河后沿苗圃走,路边是硕大的建筑工地,四十五分钟后到达新开的学校。
我们是第一届入学生,都是考重点高中的落选生。
老师分为三类:外地急待回沪的各色人物,新分配到学校工作的大学生,本市混得不得意的老师们。
这样组合效果自然有趣。
我们班上曾有一位娘娘腔男生上课练习京戏,被老姑娘班主任阻止,两人互相抓脸对打,一路厮打到教务处长办公室,后者阻止了暴力继续。
班上还出过一少年犯,长得很帅,是击剑队的高手,人很善良但爱偷东西,很长时间里我都以他为骄傲,还背着老师组织了同学们去少管所探监。
可以想像那是一段多么混乱的时光,那所学校的学生缺乏是非观念。
我们的音乐老师姓顾,原谅我当初年纪小,没有打听他的前世今生。
如果很想知道他是什么样子的人,可以参考<放牛班的春天>。
顾老师告诉同学们他在组织一个合唱队,既然大家都闲,不如过去磨磨牙。
他有一架钢琴,站在钢琴前咿呀几句就可以站队分组,我被分到女中音组。
电影里马修老师的嘴脸顾老师都给演示过:”腹收紧,胸要挺,头要抬,眉眼要往高里拉,气息顶得牢牢的。
“他的右手五指撮成一团,做成撮东西的样子,在自己头顶百汇穴上轻轻一抓,看样子像是通过揪一把头发的手段要把自己提到半空中,然后他说:“让声音向上竖起来,像管子一样通到天上。
”这个动作马修老师在电影里也做过,表情和气势都十足一样,可惜没给配上台词。
顾老师那样一抓,我们的声音都变成管子,一路通上去,可惜功力不够,通到半空里突然咣当一声掉下来。
顾老师把琴声停下来,跑过去打开大音箱,那是我第一次见识大音箱,里面传出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声音。
顾老师指指丹田说:“如果你们用这里的气把声音顶住,管子就一直通到天上,和他们唱得一样了。
”我们就继续顶管子。
顶管子是个体力活,可惜电影里简笔带过,观众会误以为放牛班的孩子们一日间就顶起了管子,尤其是那个莫杭治同学,简直惊为天人张嘴就是管子,其实有副好嗓子和顶起直管子之间还不能划等号,且得花点时间才能踩到准点上。
有一次在我努力顶管子时顾老师把同学们一并招集到我跟前,他请大家看我的嘴,他说你们看她的舌头,紧张地顶满口腔。
他说声音是纯自然的东西,舌头这么不老实,声音就死在肚子里,管子爬不上去了。
我面红耳赤,但同学们没笑,我突然意识到他们舌头都不老实不好意思笑话我。
经此一役,只要一竖管子,我的舌头都软瘫在口腔底部,不敢乱摸乱动,给吓出来的。
但声音是不可琢磨的东西,如何自然地发出声音来,这个秘密不是讲课能讲清楚的。
有一天我的同学在二楼向着三楼的顾老师喊:“顾老师上班迟到了。
”顾老师上课时表扬了这个同学,他说你们可听见她的声音了?
像小云雀一样向我抛出来,听得我浑身舒服。
“终于有人发对声音了。
”他笑着说。
听他那么说,我才知道他忙了半天是在教我们如何正确发声。
孩子的懵懂都是相通的,放牛班的孩子唱半天歌也不见得知道自己在钻研音乐或者合唱艺术,他们只是走在马修老师指出的路上。
而孩子们的聪明也是相通的,他们知道哪条路能给人带来快乐,一直走下去会通到天堂。
从学校到家里的路十分漫长,原本我们是一路打闹,到桥洞底下打几把牌,在路上偷几个玉米才回家。
但现在有点不一样了,所以一路走一路哼哼练谱视唱,时间过得快得多。
和放牛班一样,我们自然而然就获得了小小的成就,初二时荣获了上海市合唱比赛的第二名,因为这个比赛跨越了各年龄组,而我们学校又是一穷二白的烂学校,这也算是奇迹了。
遗憾的是我们中间没有一个莫杭治那样的音乐天才,否则顾老师的执教生涯会更添浓重一笔。
以我本人来说,五音不是太全,节奏感就更差了。
顾老师肯定明白这一点,记得他试图让我在某次合唱排练时承担三角铁的击打工作。
显然我的表现一塌糊涂,此后顾老师就不敢再让我做与节奏相关的任何工作。
你们看到电影里的小男生完全抓不住音准,马修老师就安排他做谱架子,这一段让我想到了三角铁,微笑ing。
但顾老师的女中音选择并不多,所以我还是被他弄进了三人组去单独排练。
我们参加了另一次比赛,在半决赛被刷了下来。
顾老师也许有点失望,但他的情绪没让别人看出来,他只说别的学校都选小小孩子,没变过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我们已经够强了,现在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学校的孩子懂得唱歌。
顾老师五十多岁,微胖身材,他的声音非常好听,松软可口像新出炉的面包,我想他应该能唱相当美的歌,可惜无此耳福。
他的手指粗而柔软,击打钢琴时而有力时而灵巧,这样的手指用来做指控合唱团的工作实在很妥当,不信的话你们可以看看马修老师的手指头。
后来还见过一个男人拥有顾老师同样的手,这是我痴迷他的原因之一。
顾老师和马修老师的不同是,他从来没有介入我们的个人生活或者思想教育。
现在想来他是一个非常职业的教师,除了音乐之外,他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两年的密切接触下来,我只知道他有一个音乐家的女儿,专攻某种乐器。
也正是因为他只问音乐而马修老师还介入了孩子们的生活,我才会更吃惊于他的成功,他仅仅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热情和专注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
我的成长路上没有任何艺术的启蒙教育,我出身于理工科家庭,母亲是个从不看电影不读书不听音乐的工人,初中时代是鬼混的三年,高中时间花在准备高考上,大学在医学院里度过。
我不是文学爱好者,按某朋友的推理,我缺乏人文教养。
如果今天的我对生活甚至艺术还存在一点欣赏的热情,那就是顾老师留下的礼物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改变了我的生活。
音乐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即使是最简单的音乐。
它改变人的方式可以是惊人一致的,比如顾老师与马修老师。
大学时候我去过一次母校,那天顾老师不在。
写这篇回忆时去google了一下,找不到他的任何记录,这说明顾老师已经很老了,落后于这个时代了,也说明他日后没有扬名立万。
我不知道我的大多数同学散落在哪里,估计没人成为音乐家。
本片主要运用音乐来叙事。
音乐就是这部影片的核心。
例如开头部分主人公指挥的乐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称作是影片的前奏序曲。
影片还利用音乐来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蒙丹出现时所响起的宁静又带着邪恶,就如同蒙丹本人一样。
本片通过音乐来表达主题推动情节发展。
里面的原创音乐也使得情节衔接更加的紧密。
在我看来马修是一个不错的老师。
他最后用音乐让孩子最后在处事和性格方面产生了质的变化。
我热爱一切跟合唱团有关的电影,那是我童年最好的回忆。这么多年后情节都记不清楚了,只在每次听原声的时候就能想起当时在被泪水模糊的视线里看见纸飞机从窗口飞出,漫天飘舞。谢谢,再见。
诶,也就结局比死亡诗社好那么一点。
三星半,卷毛对眼小眼镜好萌啊,还有吉祥物佩皮诺,皮埃尔的妈妈连眼角的细纹都那么美~
关于教育、学校和老师,我们只有这两种想象,看得我绝望。
还是觉得不能这么简单处理蒙克,即便是童话提纯,也不能把本质矛盾提走吧,男孩妈妈家庭线也是断裂的
漫天的纸飞机和天籁歌声是对你的谢意,这一刻一切都值得。改变了的东西是很难再变回去的,种子已经拨下了。音乐不错,故事略平庸,感觉并没有深入改变些什么,反而对学校的老师们的影响比较大…
很好听的歌,然后呢?为什么这么高分。。。
他可能是一个失败的音乐人,一个失败的学监,但他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家。有些孩子,只要正确的引导,就能改变人生的轨迹。而有些孩子,却无药可救。一个成功的教师就是能够从中鉴别并加以引导,这就是教师的意义。
非常棒的电影,很能温暖和治愈人心
据我个人而言没觉得那么好看,总觉得剪辑还是节奏是我不喜欢的,甚至连法语我都不喜欢,7分
看完后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虽然总有聚散时,但不变的那份师生情、同伴情却如春天般的那样永远盎然生机。
音乐比电影好。
声音真的很好听啊!在那样的年纪遇到一个很好的老师,真好。满地的纸飞机,是我对你最大的敬意。
很无聊,没有看点,校长无缘无故阻止合唱团也没逻辑,辞退老师也没逻辑,每个人都是很普通的人毫无亮点
唱诗班的美好歌声
纸飞机+挥动的小手——那一刻,什么都值了
开启了我热爱电影的大门,崇高献上迟到的五颗星。
这种媚俗的片子,我下次清理碟柜时会扔掉的。这类题材,直接看《死亡诗社》吧,那才是大道。
太土了。看劇情還以為是半世紀前的電影啊,所謂的師生情,跟Au revoir les enfants差天共地,還不如去看日本的勵志片啊。。。。
音乐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即使是最简单的音乐。虚高状况尤其体现在那种以“正能量”、“励志”、“情怀”、“催泪”为标签的电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