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观影# Motherless Brooklyn 有两个城市我从没去过,但是通过无数的电影已经非常熟悉 – 纽约和香港。
这部电影是关于50 年代的纽约的故事。
导演耐心而细致得用非常Old School的方式拍了一个Old School的故事。
无数次下意识或有意识喊出IF 的Edward Norton依旧忧郁儒雅得不行,Morning Show里被职场性骚扰的黑人小女生在布鲁克林的阳光里勇敢起来,还有Bruce Willis 和傲骨贤妻里的同性恋弟弟, 为了理想殉葬权力的弟弟亚历克·鲍德温 和 依旧保持初心的哥哥威廉达福。
每一帧镜头都干净清澈得不行,构图让我想起某一幅后现代名画或者任何一本从书架上抽出来的美国漫画, 配乐克制而恰当。
这是一部我没有快进没有中途上网查评论的电影,这是一部我看的懂的没有特技的电影,这是一部可以让我暂时呆在过去的电影。。。
(看到结尾字幕,原来导演就是诺顿自己啊)
音乐画面和氛围太美,daily battles三次响起都直接炸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纽约萧索冰冷又浓郁,对一个接一个的夜色下布鲁克林大桥的镜头一点抵抗力都没有。
电影删掉了小说的一些细节,尤其是Lionel等人作为孤儿的童年回忆,这对人物的塑造似乎有一点影响(就像有豆友说不知道Tourettes和孤儿的身份对故事有什么贡献),整体显得不痛不痒,或者说温柔了许多。
不过毕竟一次元到三次元,也是难免。
不过最重要的是,糯顿一手包办的运镜、碎碎念台本和温柔又带点神经质的表演!
应该包含了不少他的私人体验吧(粉丝过年了)。
满篇摇曳的Jazz,Thom Yorke的低吟,虽然是underdog的故事,也还是小资情调。
票房和评分似乎都不太好,有点心疼糯公子,感觉他这么多年无论做演员还是导演,演商业片还是独立电影,都一直保留着那股挑剔的知识分子气质,总带着一点羞涩和神秘感。
想要在满足自己表达欲的同时还受到主流审美的欢迎,总归还是难了点。
导演这条路对他来说也许注定不好走吧。
不过糯公子大概也不在意就是了哈哈哈。
而且我相信这片子他绝对还是努力迎合大众口味了,本来完全可以拍得再文艺艰深一倍,(像他上节目的时候那样前一秒还在说星战后面就给你引用诗词歌赋,)不过这样一来除了粉丝大概真就没人看得下去了。
总之能看到这么一部带点日记意味的作品真的很满足,就还是希望糯顿以后多出来营业吧,无论编演导,怎么看都觉得很舒服啊。
Some post-review thoughts jotted down by a legit fan of Edward Norton. I have tried to put it in an objective way, but still, don’t read into it too much. Genre: It’s quite a modern but classic film noir that Hollywood almost never makes anymore in the 2010s and 2020s, not alone setting the story back to the 1950s. It makes sense why it takes years to complete this project,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Edward Norton. I believe he intended to rewrite the original novel quite a lot to reflect his own philosophies. A 144-Minute Movie: Its slowness could kill impatient audiences. But whoever appreciates meaningful theatrical experience or classic Jazz and music written by Thom Yorke might find it thought-provoking and entertaining. As a fan, I’m sincerely proud of Edward as he finally came up with a work that purely shared his own voice, however, the lengthy story may distract people in the middle. It could have made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being self-respecting and audience-centered. I was setting the bar high and expecting a more intensive story from Edward, because that’s Edward! The Story: There weren’t a lot of twists around the detective line but it had much more complex layers behind: friendship, loyalty, power and intimidation, violence, social justice, the exploration of c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nd most importantly, showing respect to people who suffered uncomfortable conditions that put them at a disadvantaged place in society. Admittedly, I found it a little bit hard to peel off all the layers to hit the core. It overshadowed Chinatown and to some extent, Rain Man, as well. Personally, I wish the story could have gone further on either one of these two paths. And it’s a story about New York. Edward loves New York. That’s where he lives. That was where he started his acting career. No one who is passionate about the city wouldn’t fall in love with Brooklyn after living in New York for a while. Brooklyn Bridge, Manhattan Bridge, Washington Square, Penn Station, the jazz bar in Harlem, and some random neighborhoods in Brooklyn - they all look weirdly familiar and lovable in the movie - even including the typical New York train noise that comes on and off and cuts off your ongoing conversation with someone else if living near a train road track. Performance: Edward absolutely nailed down another difficult role. He gave audiences an authentic image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Tourette’s syndrome. The rest of the cast was as amazing as they were supposed to be. I think it’s totally fair to say Edward is a top talented actor in his generation!Anyways, it was absolutely enjoyable to watch Edward Norton play a leading role on the big screen. Bravo, Edward! Till next time.
The Official Poster of Motherless Brooklyn
看影评大部分集中在影片节奏配乐上,一直觉得诺叔演技了得,对电影导拍剪本身没有研究,这片到底是不是冗长节奏慢什么的也没有评判力。
但从个人观影来说,没有觉得无趣无聊。
触动的points:1.理想主义者(典型如摩西他哥,一般如委员会女主任、女主、诺等)的生活常常不如意或缺乏掌控力(大部分源自理想主义者的某些执念,相比现实主义者为达目的的无所不用其极,他们通往目标道路上的方式方法往往有些自己的偏执,手段方式乏善可陈且相对拘泥),但他们自己坚守的那种信念往往又使他们具有某种生命力,仿佛无可避免的人生悲情之下,又带有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东西。
2.权力的力量。
摩西就是典型的被权力左右的人,同时又以权力左右他人。
从一开始的强势不握手、逼迫市长签字、独霸免费公共浴室游泳,到剧情中的拆迁大队长身份,各路为他所用的手下,以及最后那段权力自白。
权力给人带来的快感总是会让人难以自拔,在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群体中均随处可见。
对权力的渴望是社会人难以回避的,但渴望权力的人往往其实比谁都清楚权力对人性的毁灭性影响,又但这不仅不影响他们追逐权力,往往还会更用心追逐并且牢牢攥在手里。
3.人与人的真实关联。
和本片核心思想关系可能不大,算是一个衍生感受。
诺和自己,诺和弗兰克,诺和劳拉。
弗兰克和他老婆是明面关系,夫妻,但弗兰克临死并没记挂过她,而她在得知死讯、在侦探办公室抱怨的酱油片段也毫无感情可言,所以他们是没有真实联系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包括剩下三人在弗兰克死后的状态,都只是普通的人和人的关系,没有深度关联。
但诺自弗兰克死后就一直带着他的帽子、敏锐的察觉了tony和茱莉亚的关系、为了弗兰克的死执着寻求真相,都源自他和弗兰克之间已建立的真实关联。
诺和劳拉亦是,劳拉不算漂亮还是有色人种、私生女,在当时社会是弱势、被歧视的)看似是因为案子产生关系的,也看似是因为彼此都无依无靠而走近的,但其实影片中的细节(诺讲过他妈小时候轻抚颈背安抚他,劳拉在跳舞和结尾都是拍着他的背安抚他)都体现了人和人的内在关联的产生来源于精神上的相互安抚,用流行的心理学术语,情绪的流动和接纳。
所以,影片最后一幕两人的依偎显得特别自然而真实,也算是这部“黑”片的温情一幕。
甚至,片中出现的猫,感觉都和诺是有内在交流的,温情的,而大部分人和人之间并没有,包括亲兄弟之间,因为价值观的巨大差异,早已没有了亲情赋予人和人之间的关联。
其实人一生中能与另外的人甚至动物产生的真实的关联极少且珍贵。
所以诺叔的这一个点也触动到了。
以上,观后絮絮叨叨。
太喜欢这个腔调了,温情冷峻、犀利慵懒,本我的cursing无厘头又无奈。
本以为是自娱自乐之作,结果诺顿真有天分,再跟商业片大导们学学节奏的话估计就了不得了。
最惊喜的是能在这种片子里看到这么平实又动人的爱情,非常打动我。
每个角色都塑造得很有气质,喜欢小号手和演讲女政客,当然最亮眼的还是男主,一个秽语症的小丑被诺顿演的比007还性感,hep cat那一段我直呼禁止卖萌,要命了。
双倍迷人
多此一举翻译成秘案,应该保留成孤儿的嘛①字面意思②男主是孤儿③女主是孤儿———————分割夸糯线———————糯顿演技没得说,演谁像谁,而且这个男人无论哪个年龄段的颜都长在我沸点上(肤浅看颜 我先升天)
作为导演,全片风格一股黑色幽默感(翻译有加分),配乐、服饰、取景都很nice,个人认为算得上一部较为成熟完整的作品。
(对于诸多类似“这个病没给他加分”的评论,改编剧本起码要尊重原作主角人设对吧)———————分割剧析线———————目前只看过一次全片,简单捋一下人物线(有错请指)
导师弗兰克①侦探社boss,布鲁克林的导师,接了莫斯的生意,接手过程中意外身亡。
地头蛇莫斯②参与政治的建筑师,布鲁克林地头蛇,面临当地部分工人民众、黑人和弟弟保罗的阻碍与反抗,有一份足以毁前途的致命密件外流,所以委托弗兰克调查寻件。
文件中还牵扯到莫斯私生女问题,一开始私生女的存在只有莫斯和弟弟保罗两个人知道。
劳拉和S女士③女主劳拉,从小不见妈,和S女士(民众领袖)都在参与关于社区重建的民间抗议活动。
密件除了包含莫斯的一些罪条外还牵扯出莫斯当年强J黑人女孩并且有私生女(劳拉)的案件。
莫斯没有签下劳拉的出生证明,劳拉不知道生父是谁,莫斯发誓谁知道私生女的事谁就会被他“摧毁”(原台词,印象深刻),一旦被S女士民间一众人知道,或者成为其他政客的把柄,或者女儿自己知道身世,他都会亲手灭口,包括女儿。
“布鲁克林”④收拾烂摊子的“布鲁克林”,失去弗兰克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他的二次失亲成孤。
随着谜团的逐渐揭露,意识到劳拉作为“把柄”成为莫斯的定时活靶,决定拯救黑人女孩。
所以才有最后那场逃亡戏。
———————分割总结线———————
互相取暖的两个布鲁克林孤儿没看过书,感觉这个剧本很一般,不讨喜,但是拍起来算流畅,个人观影过程中不觉得无聊拖沓,甚至一度有被剧情发展吸引到,糯顿在一些细节上处理得挺讲究嘛,几处爵士酒吧转场很吸睛,个人不喜前面失落抽叶子的场景,总觉得似曾相识。
———————分割感情线———————
劳拉与“布鲁克林”感情线很有层次一点都不突兀(我就很好这口!
①你是唯一愿意stay with me的女孩→②你是真正勇于反抗、不畏强权、热爱正义的女孩→③你是莫斯的弃女,现在你的亲生父亲甚至想杀死你,你已经是可怜的上帝弃女了,我怎么忍心不拯救你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情愫递进,“布鲁克林”对劳拉的情愫融合了欲望、信念、怜悯与共鸣。
——————分割瞎逼逼线———————糯好酥好会演啊!!!
我好喜欢“布鲁克林”安慰劳拉时用手捧她下巴的镜头啊快给我看!!!
(《布鲁克林孤儿》 8.0/10)
这是一部配乐,画面,叙事都很符合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电影风格的做工精良的好电影。
但因为我并没有掌握评论电影的技巧,所以我写下的这些与影评无关,只是个人观影之后的主观臆断,另外我也没有看过原著,难免会出现错误,还望指正。
截图 在 Lionel Essrog( 爱德华·诺顿 ) 与 Moses Randolph( 亚历克·鲍德温 ) 初次会面交谈的过程中,影片100分钟位置, Moses Randolph 阐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并强调法律的滞后性已经对他形成了桎梏。
他认为在未来能推进社会进步的不是现在法律约束,而是发展中的城市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
然而现在的法律却约束了城市的发展,因此他不得不“领先”于法律,并以中央公园的建设过程为例,来支持自己这上帝视角般的观点。
这时画面的左侧有两幅建筑设计效果图,也就是这两幅图引发了我的猜测。
这两幅图的设计师是位名叫 Paul Rudolph (1918-1997)的美国建筑师,熟悉香港力宝中心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从名字来看,他似乎就是 Moses Randolph 的弟弟Paul Randolph( 威廉·达福 ) 的原型,因此才会出现 Rudolph 的设计项目。
The Lower Manhattan Expressway, Google
The Lower Manhattan Expressway,Google 这个项目名叫 The Lower Manhattan Expressway(曼哈顿下城高速公路,LOMEX),其发起时间在上个世纪50年代,发起者名为 Robert Moses,我猜测他则是Moses Randolph的原型,他作为纽约城市规划师出名之处也如影片中所说的,大肆破坏社区。
LOMEX是一条通过荷兰隧道,曼哈顿和威廉斯堡大桥将新泽西州连接到布鲁克林,皇后区和长岛的高速公路。
Rudolph 提议的Y形走廊旨在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好无损,它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建设方法,其中交通网络可以束缚而不是分散社区。
在交通走廊的关键点是多层的,堆叠的行人广场,行人通道和停车场,这些都在现有桥梁和铁路系统的上方和下方。
高大的,渐进式的住宅建筑提供光线,空气和景观,位于这些通道的走廊两侧。
当然显示中这一方案由于那位记者(Jane Jacobs)的报道和竞选活动而破产了,我想这也是片尾 Paul Randolph 被拒绝的原因之一,否则现在的纽约可能是下面这番景象。
LOMEX,Viewing NYC 这个方案虽然在1962年就被否决了,不过他的影响不止于此,因为一本建筑学经典著作选择这个项目作为书籍再版的封面,2014年英文版的《走向新建筑》,这是一本首次出版于1923年的勒·柯布西耶的一部论文集,引用维基百科的描述。
(The book) advocating for and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book has had a lasting effect on the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 serving as the manifesto for a generation of architects, a subject of hatred for others, and unquestionably an important work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ian Reyner Banham wrote that its influence was "beyond that of any other architectural work published in this [20th] century to date",[1] and that unparalleled influence has continued, unabated, into the 21st century.
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 Amazon 从时间上看来,柯布西耶是不会知道LOMEX的,另外Paul Rudolph是否从柯布西耶那里继承到什么,即使我在这一方案的描述中看到了所谓的“建筑五要素“,我也不敢断言。
但我认为出版方愿意在2014年之前的无数建筑设计方案中选择LOMEX,这一柯布西耶没有直接参与的项目,作为封面一定是确信这两者之间有着潜在的紧密的联系。
最后回到电影我很赞同Moses Randolph的那番豪言壮语,因为他让我想到了另一段文字,城市是人类的工具。
但时至今日,这种工具已鲜能尽其功用。
城市,已失去效率:它们耗蚀我们的躯体,它们阻碍我们的精神。
城市里四起的紊乱令人深感冒犯:秩序的退化既伤害了我们的自尊,又粉碎了我们的体面。
它们已不适宜于这个时代,它们已不适宜于我们。
——勒·柯布西耶《明日之城市》(Urbanisme) The NYC That Never Was: Robert Moses’ Lower Manhattan Expressway (LOMEX) Here's What New York Could Have Looked Like if Lower Manhattan Expressway Was Built
我们通常习惯于“为了它”而“抛弃它”——为了理想抛弃信义,为了前途藐视律法,为了自己而忘记他人…并且还会义不容辞毫无保留地相信自己错误的“信仰”,沉浸于罪恶带来的快感,这就是滋生狂热主义思想的导火索。
电影里为了摆平狂热者,引来了理想者,新旧交替的布鲁克林只是作为两者的桥梁,通过一系列的侦探碎片,迷案的真相一一被抛开,牵出的不仅仅是个人,却是整个体制的腐败。
电影最后,莱昂内尔交出了一份文件,我们看到了邪恶被制服,正义得到伸张,城市文明又从回和谐,人性达到了些许平衡,可是,电影的内核(人性)并没有得到加强,没有《禁闭岛》那样充满矛盾又极其统一,也没有《蝙蝠侠:黑暗骑士》那样对人类灵魂的终极拷问的哲学思考。
爱德华自演自导的《布鲁克林密案》很好地完成了推理片应有的研究和表现,可是,好的推理片背后不仅仅是靠缜密的构思,完美的线索构成,它也一定需要像《控方证人》拥有的人性之光——人性的否定之否定。
我想导演想以黑暗为土壤,种出光明之花整个电影背景颜色其实是黑色的,只有在猪脚莱昂纳多(诺顿饰演)出现的时候,会有那么一丝光亮。
密案谜底被揭晓的时刻,猪脚回头救起女猪脚,一开始没有立场的怪胎因为猪脚劳拉开始发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与最顶层的任务作斗争,最后的闭幕是女猪脚在海边小屋旁等到男主平安归来。
整体的情感节奏是缓缓的,男主与被杀的明纳的感情线路是在旁白中道来,如果在其中能有一些童年画面就会更好一点,他们的感情才会引起观众共鸣,猪脚的行动解释落脚点也就更踏实密案的结局是坏人仍然挡道,反派1号的结局没有展现,故事线冗长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古往今来的改革,总是有先行者,一点点的撬动权利的堡垒,光明的阳光终究会到来,喜欢这样的导演,这样的演员,基调虽暗,吾心向阳!
期盼已久的诺顿新片终于上线,但我觉得这可以撑得上是2019年最惨的电影了。
从片名可以看出,诺顿导演有很大的野心,以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布鲁克林作为背景,来重现当时的特色,而且本片的配乐和政治正确因素成为了本片的两大加分项,大量的爵士乐作为背景能更好带入剧情,而黑人不应该被歧视这一政治正确因素也能会俘获奥斯卡评委们的心。
说到缺点虽然很少,但却能致命,诺顿新片在美国遇冷,口碑还好点,不过票房是够愁人的了,没办法实在是太长了,看得出诺顿希望此片能将文艺与商业元素综合为一体,但很可惜,说它是商业片,元素不足,前20分钟恩师弗兰克中枪那一段可以称得上是电影中最刺激的桥段,而且制造了充足的戏剧冲突,但之后剧情进度就开始慢下来,虽然本片很用心用偶然发现的线索来推动线索,但进度还是很慢,强制让自己欣赏才能从头看到尾,而且商业片的高潮一定要够刺激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可惜本片没有做到,结局对抗幕后黑手节奏平缓而且有些草率,这可是商业片的大忌。
说它是艺术片其实也可以,但它从影片开始就奠定商业片的基调,承认片中的配乐以及场景复原是真的NB,演员演技都是OK的,不过电影名叫布鲁克林秘案,宏大的背景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都为这结尾做足了铺垫,但当结尾揭开,有些失望,结局就先不剧透了,有着做出一部史诗片的决心,却在结尾翻车,甚至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
诺顿是一位出色的演员,导演功力也还可以,可以看出诺顿为此片付出了很多精力,听说拍摄时还出了不少插曲,口碑还好却没有形成效应,更是可惜它的票房了,说它是年度最悲催的电影真不为过……
一般,有點無聊..兩小時太長了,廢文有點多,跟預期不太一樣,估計就是一部原著小說粉絲向的電影
一星给爵士乐下的黑色电影 一星给爱德华诺顿在这个时代还拍了这样一部电影
爱德华·诺顿还是好好专心演戏吧,导的戏节奏太差了
故事精炼一点节奏快一点更好,时长太长,整体平平。复古格调加成,旧纽约总是迷人。
#tiff19 love him so much 如果剧本能再精简一点会更好。整部电影的配乐和镜头都很戳我,男神真的宝刀未老。可是加上剧本故事,综合地看,总感觉差着一口气。8.5 for me ps. 观影前糯顿上台发言 全场尖叫 太惊喜了吧!!
第一反应想起《雨人》,爱德华诺顿怎么长得越来越像达斯汀霍夫曼?连角色的一些特点也相似。
NYFF闭幕片,的确是纽约味的电影,不仅仅致敬黑色电影甚至方法派演技,重建50年代去缅怀留有单纯善良真情的纽约客关系;作为文学改编片中莱昂内情不自禁“脑袋不好”的瞬间就像小的段首位句,用意识流式的过渡填充细节,因此不可避免缺乏必要推进剧情的直观线索和足够强大的阻力对手,在一个个间断“If”和爵士乐中,探案故事有了真探(2014)式剧集的既视感;
诺顿还是好好演戏算了,这150min的老式美剧套路与模式,看着真心累。
整部影片给人一种温柔舒适的感觉。诺顿的演技真的很出色。
我觉得可能学究(没有别的意思)拍出来的片就这样吧,中间睡着了,似懂非懂的,仅凭一句“那不是我爸和我叔而是我叔和我爸”就给我绕坑里了。能不能别玩儿伦理哏!(跪倒
诺顿这年纪和状态不太适合这个角色吧,力气用错了方向,而且剧情走向也挺温吞的,倒是取景和配乐不错,尤其配乐,非常爵。
平平无奇诺顿顿终于拍出了他想要的电影,从各个维度上来说。他始终是那个执拗地不顾一切又很难将雄心与人言说的难搞的人,换句话讲,他仍旧心处“分裂自我以蒙骗他人“的矛盾心理,仍旧以“对着镜子痛骂自己“的样子分别进入清醒的自我审视和忘我的自我操演两种姿态,结果却是在这部作品里实现了他不曾在别处实现的创作自由和忠于自我,这也该是他戏里戏外一直以来抑制不住的condition吧,诚如mona老师所言,一个“看起来温和的暴脾气“,他最终还是迷到我了。#57thNYFF#(也许58th就没我了)PS. 一个怀疑:诺顿顿是不是《火线》粉?
节奏问题可太大了,但整部片流淌着的静静温柔我非常喜欢
非得将故事背景往前挪半个世纪把新Noir变成古典Noir,这不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嘛。
拍得很有味道,倒也配得上“布鲁克林”这四个字,可惜对不起“秘案”这俩字,节奏很慢,叙事很长。优缺点泾渭分明的一部片子。
老派过头了,也就冲着这批演员。。
镜头表现力很强 音乐品味也不错 但就是到了最后发现故事实在是太简单了 不用那么多的笔墨去赘述 整个风格会让我想起唐人街 不知道导演在拍的时候有没有拿着唐人街做参照 但作为黑色电影纵向比较的话 故事实在是差太多 与波兰斯基相比能看出诺顿明显讲故事能力的软肋 以及角色塑造是为了故事服务 如果此片作为本格推理 实在不明白花了那么长时间去表现人物行为到底对主线叙述有什么作用 除了威廉达福和诺顿 众人演技可以说失败 尤其是弗兰克遗孀 莱斯利曼一张嘴我都要尴尬癌了 作为诺顿粉丝会觉得不错 因为全是诺顿 但这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倒是可以作为布鲁克林风光片看看 细节和vibe处理的不错 但作为noir和detective实在不行 如果唐人街才8.4 这部8.5我觉得太离谱了 粉丝滤镜重 坐等新分
6.5/10 分。初看,蓝光。实在太沉闷了。。。
男主年纪和小说里差别也太大了吧!
在飞机上看的,还以为是哪个大导,一看是糯顿自导自演。一看豆瓣才7.0?很多人给差评的理由是节奏太慢/时间太长/过于老派。诶那爱尔兰人能给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