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推理悬疑爱好者,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是必看不可的,不管是票房还是评分,也可以看出影片的水平。
陈思诚非常聪明的把故事和人物做成了系列,至少我现在也非常期待《唐人街探案》能尽快出第四部。
作为陈思诚的系列电影作品,《外太空的莫扎特》当然也让我非常期待,第一时间走进电影院观看后,感想颇多。
震撼的视听效果,想象力丰富从名字就不难看出,这个系列跟宇宙有关,虽然跟唐探系列一样有很多喜剧元素,但《外太空的莫扎特》是奇幻片,我们可以跟着主人公任小天(荣梓杉饰)踩着书在天空上行走、坐飞船飞到长城、踏着悬空的石阶登上塔顶眺望整座城市、用星星在天空中描绘世界建筑奇迹……不同于唐探系列靠思维逻辑吸引观众,太空系列的想象力和特效画面相当震撼。
不仅这些,“莫扎特”带着任小天用音乐“聆听”这个世界的时候,也让观众重新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不得不说,作为一个成年人,对这样奇幻的世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影片中任大望(黄渤饰)让儿子任小天以著名钢琴家郎朗为目标,每天督促他练习钢琴。
任大望不断提到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不仅给影片提供了笑点,也一下子拔高了影片内容的艺术定位。
让我觉得惊喜的是影片还融入了歌剧《魔笛》中花腔女高音《夜后咏叹调》片段,虽然我不懂音乐,但是想当年第一次听这段高音的时候给我听哭了,以至于又找来了《费加罗的婚礼》等其他歌剧作品来看。
影片中,任小天参加钢琴决赛弹奏的改编版《小星星变奏曲》时,琴声中结合着自己和父辈的家庭生活场景,与自己的梦想碰撞,让这首曲子有了新的意义。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莫扎特任大望年轻时以摇滚为目标,但还是被生活和家庭打败,最终成了一个卖保险的,于是寄希望于儿子,希望任小天成为一代钢琴家。
“我是你爸爸,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呀,孩子。
”“你今天恨我,未来你会感谢我的。
”任大望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着儿子的未来,但任小天心中却有着自己的一个“小宇宙”,他想要的是上海天文馆的门票,而父亲在为收到中央音乐学院的破格录取通知书高兴,父子间的最大的矛盾就这样产生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任大望的父亲曾经教育他的方式,跟他对儿子任小天说的话一样,让他意识到每个人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导,但路终归是要自己走的,时代和梦想可能会隔开两代人,但是每个人必经的成长之路都是一样的,孩子心中的那个“莫扎特”可能在太空里。
影片中,有范伟、王宁、贾冰、姚晨等众多大咖加盟,给影片增色了不少,最后的彩蛋更是以姚晨饰演的冒牌外星公主结尾,给这个系列的下一部电影埋下了伏笔,氛围感拉满,非常期待。
看到前几分钟 我就知道是个烂片了 演的太tm尬了 特别是那个师兄 看得我想打他 黄渤真没片拍了 接这种片子 毁荣誉啊 很多桥段都是直接翻拍长江七号 关键是还拍的人不人鬼不鬼 不知道陈思成咋想的 要不知道他呢 还以为是某学生的毕设呢 看这个还不如长江七号重新上映 全程尬演 居然凑了两个小时 片尾居然还在想拍续集 我估计够呛
啥阴间玩意儿?
还致敬长江七号🤔坦白说长江七号本来也很一般,七号设计也不算好,这莫扎特可了不得了,整这个设计实在是够惊悚的了,我就问是陈思成亲脚设计的吗?
这是坟前浓眉小眼的小纸人吗?
看预告片我掐指一算这电影还得是强行尬笑模式…现在看一部好电影有这么难吗?
对于这种影片广电都是闭着眼审查的吗?
我觉得挺好看的,不知道你们在苛责什么,一个喜剧加科幻题材,是哪里不对?
搞笑的地方不少啊,我在自己电脑上看的,没去电影院,我感觉效果也可以,我本来不想评论,我看舆论一边倒,我感觉不对劲,大家不要跟风,不要人云亦云,我看着挺开心的,有笑点,也有泪点,于是我就来说两句,,,没有华丽的点评词藻,见谅!
《外太空的莫扎特》在暑期档上线,电影讲述了原本会在未来成为天文学家的少年,被父亲逼着学习钢琴,从而使得地球和阿尔法18星球毁灭,来自阿尔法18星球的特工莫扎特为了改变这一结局,来到地球,调和了父子二人的关系。
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以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来反映了代际之间的关系,这使得原本沉重的话题,变得较为轻松,也更加适合两代人共同观看。
⦁用奇幻叙事调和中国代际矛盾 这一两年,上线了许多讲述代际关系的作品,基本上都用了奇幻+代际关系的模式,且都是关于东方式家庭里存在的,来自于上一辈对孩子施加的压迫感。
《外太空的莫扎特》同样以此为内核,试图去探讨中国式家庭教育的重重矛盾。
电影中,黄渤饰演的父亲一意孤行,让儿子任小天学习钢琴,在对话间不断强调:“我会害你吗?
”完全是典型的中国式教育里父母的自以为是。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个人的声音变得微小,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弥补父母的遗憾,完成的是父母的夙愿。
也正是在这样的父母认为的“我是为你好”的过程中,孩子虽表面上乖顺,但内心早已积压了许多怨怼。
而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教育之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孩子无从反抗,稍有反抗,便容易被施加“我辛辛苦苦养你,而你却这么对我”的不孝之名。
用奇幻叙事来讲述具有悲剧感的中国代际矛盾,增加了父母与孩子通过此片能达成一定和解的概率。
奇幻叙事是孩子们喜欢的表达,在颇有喜剧意味的元素中,以轻松的笔调勾勒了原本沉重的话题,即便是小孩和父母一同前往观看,也各有各的乐趣,而不会产生是父母陪同小孩看电影的感觉。
又萌又坏的莫扎特,就像孩子内心的外化,有很多他不敢表达或者不善于表达的东西,都借由莫扎特之口说了出来。
因为外星人的出现,一系列的事件让任大望开始倾听孩子的声音,同时,非常巧妙的,在任大望父亲出院那天,他回想起了自己和父亲曾经的对抗,那些任小天对他说过的话,他也曾在青春年少时这样对自己的父亲说过。
就像上野千鹤子在一次讨论中说:“有些人就是想不到‘我年轻时也这样’,我觉得,这就是为人父母的自大。
”电影在奇幻的叙事中,其实讲了非常实际的问题。
⦁只是给孩子们看的电影?
虽然电影宣传开玩笑说这部电影是一部不适合十岁以上的人观看的电影,但这明显是一句玩笑话。
主演阵容里的黄渤、范伟,都是深受广泛影迷喜爱的电影喜剧演员,他们的加入拓宽了影片的受众,而ip“莫扎特”的人物形象也十分具有喜感,比起儿童视野里纯粹的玩具,莫扎特更像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小大人,引领着孩子们找寻自我,也引领着大人们找寻内心的孩子气。
莫扎特的人物形象定调是黑白两色,既具有中国传统熊猫的特色,也结合了钢琴键黑白两色的概念,其人物性格不是低幼的,相反有很多部分是值得成年人去挖掘的。
在电影的世界观构建中,莫扎特是来自一个以艺术为力量的星球,莫扎特充满了冒险精神,同时也十分具有理想主义,如同少年的初心。
导演在拍摄的时候提到,必须要让莫扎特的能量是外化的,在电影中,为了帮助孩子们爬上一个巨大的烟囱,莫扎特用石阶搭建了一个梯子,电影中也常常出现莫扎特用书本制成空中桥梁的奇特场面。
将这种可视的能量外化,不仅在视觉上给了观众无尽的奇观想象,也是为了让孩子相信魔法,相信美好,同时也唤醒了我们成人心目中的那个理想国。
电影里充满了瑰丽奇观的景象,如同年少时的梦境一般。
来自神秘外太空的小伙伴带着你乘上乐高积木做成的船,飞在城市的上空,任你俯瞰这个琳琅满目的世界,突然就让人想起小时候看《小飞侠》,彼得潘说:“只有没心没肺的小孩子能飞”,在这个电影里,许多感动的瞬间或许是让人突然回到了年少时的某段记忆之中,在那些不被父母理解的时光里,有多少次也希望能被这样的超能力给“拯救”?
在电影造梦的艺术下,让儿童的成长路径里有这样的人物陪伴,带他们去长城看漫天的星斗、看飞旋的金字塔、看恢弘的阿努比斯神殿,带他们认知如何找到自我,如何与世界和解。
而我们成人,也总能在这个人物上,找到想拥有的能力,可能是勇敢、可能是善良、可能是冒险。
⦁一段奇幻恢弘的旅程 电影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场景设置上,都致力于还原这种梦幻感。
启用了国内目前第一例,在现实中进行虚拟捕捉,传统的做法是这边补这边,然后再进行实拍,现在是演员直接在现场就能看到自己和虚拟人物的互动,现场实景交互,使得演员与虚拟人物的互动更具有实感,更有灵动性。
在音乐的设置上,虽然不是一部音乐电影,但大量的音乐元素增添了奇幻的感受,任小天看莫扎特弹琴时,运镜从琴键内部延展到房间全景,整个房间的灯光跟随着《土耳其进行曲》进行轻快的明暗变动,连鱼缸里的水波也颇有律动,所有实物都仿佛在一起协奏,这种实景里打造音乐奇幻感的方式,通过大荧幕的传递,就像我们自己真的掌握了魔法一般。
也正是基于这些种种,电影不是有说教意味的家庭影片,以儿童的视角去探讨亲自关系和个人梦想,同时也让长大成人的我们进行反思。
可以说这部电影给国内影视寒冬注入了一定的活力,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来化解家庭关系中原本沉重的话题,使我们在电影的造梦特性中,带孩子领略梦境,让我们自己再重回一次童年。
怎么会有这么尬的电影!
真是看一段尬一段!
没有亮点,全是糟点!
要演技没演技,要剧本没剧本,全程尬笑……烂片制造机,认准陈思诚!
这电影给我的伤害我需要用一个月来治愈!
简直是来恶心人的!
黄渤面对这种垃圾剧本无能为力!
荣梓杉这么有天赋的小演员被这电影毁了!
还有,你科幻就科幻,儿童片就儿童片,非要安排两个初中生谈恋爱!
真有病!
以前觉得贾冰很尬,没想到贾冰在这部电影里的正常尬演成了唯一自然演技!
感觉导演就是个单细胞生物,脑子里一片荒芜——也许单细胞生物就不配有脑子!!!!
太可怕了!!!
rnm,退钱!!!!!!!
陈导演!
你直接抢钱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浪费我们的时间受这种折磨!
电影票为证
我愿给这部电影五颗星,真不知道人都是怎么了,都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缺点。
从这部影片中我看到的是呼吁,呼吁解放孩子们的天性,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只有考试,升学,考试,升学,家长安排的道路么。
不觉得这个社会上大部分的孩子都在不断的从天真烂漫到一成不变么。
大人们总是在说“我是你爸/妈,我们害你嘛”,“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啊”,“你不要以为你现在学的都是为了我们,其实都是为了你自己”,“等你长大了你就会知道我们的良苦用心”。
殊不知,他们也是这么长大的,然后被这个社会同化,一点一点的妥协,认为只有考试,考试,考试这一条路。
所以现在的孩子们不是真的热爱学习,而且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达到目的而学习。
所以我们不是学习上的天才,是考试的天才。
我们知道如何考试,如何过关。
却失去了真正求知的乐趣。
所以对于普通老百姓,就会成为一个又一个这样的轮回,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是这样教育他们,培养他们的。
他们吃尽了社会的苦,觉得应该是父母说的样子。
但是人都忘了一句话,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当上帝为你关上了学习的门,一定会给你留下一扇其他领域的窗。
所以希望通过这部影片唤醒所有人心底的天马行空,唤醒人们心底的童真。
让孩子能真正的解放天性,在各个领域争相斗妍!
父母不是不爱我们,父母也没有错,父母也是不希望我们的生活艰难。
只不过当父母一味地给我们他们想给的爱的时候,并不知道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黄渤不愧是影帝,诠释出了一个父亲的伟大,父爱是无声的,父爱如山,沉稳厚重。
曾经的任大望也是一个优秀的音乐人,那是他父亲的培养。
任大望在事业晋升阶段为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选择放弃事业,留下照顾家庭。
但是他并不甘心,所以他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仁小天身上,所以哪怕妻子和他离婚,他也坚持让孩子练了八年的钢琴。
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家。
剧中他很好的演绎出了父亲从望子成龙到幡然醒悟,全力支持。
所以,我觉得这部影片值得五颗星,希望每个人内心都能留有那一段属于自己的童话。
不知道这个电影想表达什么,不搞笑很尬,男一木木的台词尬,姚晨的方言尬,而且没啥智商的亚子。
朗朗发言尬,台词尬。
剧情前后之前不知道有啥必然联系,前面校园剧情进社团那里的发言,以及上课走神被老师叫起来的发言,让我以为他会为了太空梦作出什么样的努力,或者达成了什么目标,结果???
和后面内容毫无关联!!
说适合家长带小朋友看吧,也没啥教育意义,用个外星娃娃给一个只会弹小星星的孩子开外挂,让其得到冠军?
不劳而获??
还是通过跟父亲的对话想到自己跟孩子的对话领体会到不要勉强孩子做不喜欢的事,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丝毫没有和孩子沟通过!!!
直到最后,外星娃娃走了,所有人啥也不记得了,两小时我看了个寂寞??
表达了啥???
我的心情跟最后黄渤一样:我为什么会在这里(电影院)??
我一定是喝多了!!?
咱就是说,一整个大无语。
开场五分钟就感觉有些不妙,荣梓杉的演技在黄渤的对比下真的是一言难尽,父子俩人吵架台词吐字不清感情生硬也就算了,随时要笑场的表情也是可以在电影院播的吗…这剧情,上学时候写出来估计都会被编剧老师当成足球一样踢出教室。
某些部分真的是又像长江七号又像美人鱼…要不咱就叫它四不像吧。
天文理论扯了一大堆,那个阿尔法18星球距离地球多远?
过来使用哪种能量和载体?
他们咋就能实时监测地球?
既然能做书桥为啥不直接坐着书飞??
不是抹掉记忆了吗为什么姚晨演的那个公主最后还能记得???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大家掏书包的时候耗子带了快板,家里还有德艺双馨的扇子,原本以为后面有能用上的地方,结果爬完长城莫扎特没能量了,手机没电了全员歇菜…为啥不来段相声快板???
相声快板不算艺术吗???????
从德胜门走到广电大厦,乐高飞船傍晚起飞时速撑死50迈天黑就到八达岭…唯一经验的地方也就是星空特效了不过 七大奇迹可能是外星人盖的这事,好像在小学时候看的未解之谜里吧…?
写在前面: 豆瓣标记了下《外太空的莫扎特》,给出一星差评。
我的朋友问我这片属于烂得有特色还是单纯的烂。
我回他,烂的奇特,烂的歇斯底里。
陈思成说这部片子送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会觉得丢脸吧,毕竟外星滚滚出场,吓哭了电影院的小孩子。
我一直觉得我生晚了,错过了很多好片子。
但在看完《外太空的莫扎特》之后,我感到了庆幸。
同系列的片子我们有《长江七号》,我们有《捉妖记》,我们有胡巴,有七仔。
而现在的小孩呢,一个猥琐贼笑和陈思诚长得挺像的拼装熊猫,肚子上有着难看的缝合线。
电影院送的同款毛绒公仔无人想要,大眼珠子透着诡异的光。
抛开其他的不说,我实在想不通这个片子想要表达什么。
开头的一组镜头让我以为要开始抨击鸡娃,提倡双减。
没想到只是蜻蜓点水吓唬一下,后面的铺开面更加广了。
家庭教育,人类文明。
之前听到陈思诚说想要塑造唐探宇宙,难道我们外星滚滚也要来掺和一下吗?
同样的,荣梓杉的变声期听起来让人心疼。
他似乎还停留在朱朝阳时期,又或者是这个剧本设定找的小孩太大了。
说起来,本是一部合家欢的电影,但我想不到那么多小孩子会被吓哭。
这样看来,片子最纯粹的目的都没有达到。
就好比吃了一碗饭,没进食道,呛到了鼻腔。
回想15年,有幸采访了捉妖记的导演许诚毅。
那时,我对于电影的见解并不深刻,只是觉得这部片子好看。
提出来的问题大多是关于故事情节,关于人物设定。
采访结束后,和我同行的小伙伴拿着毛绒公仔兴奋的样子,和他现在买了新电脑的样子一模一样。
毋庸置疑,这部片子是很合格的合家欢片。
我觉得,这才是送给孩子们的片子,这才是孩子们会喜欢的片子。
同样的,《长江七号》永远是我反复看还会热泪盈眶的片子。
里面包裹的大核心是痛苦的,是让人心酸的。
贫富差距,命运多舛。
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勤劳不一定能致富。
每一个年龄段的人将收获不同的感受。
现在,我的娃娃柜里仍旧有着一只被我盘包浆的七仔。
在幽静的夜晚,它是否也能醒来,帮我弥补我的遗憾。
谁来救救孩子们,给予他们好看的,好玩的片子。
好不容易国漫有了新突破,又被一些自卑的人打上了辱华的标签。
我从来不觉得眯眯眼有罪,这本就是国外强加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又为什么将其作为标准去衡量呢。
中国人有好看的杏仁眼,桃花眼,丹凤眼,但有些人有着大大的眼睛却还是装瞎。
下一代能看到什么呢?
翻出07年的老片,还是继续低幼的熊出没。
最后讲个恐怖故事,这个鬼东西还有2,还有3。
分别是外太空的肖邦和外太空的莫奈。
和我妈、我舅、还有一个比我小20岁的表弟一起看的,我和表弟看得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抹眼泪,直呼好看、感人,看得出导演思路还是想做一些实事的,最后一群小孩儿大战反派的场面热血沸腾,虽然看上去很多台词显得低幼,但扪心自问,有些大人对这些道理的领悟程度还不如小孩来得透彻呢。 来豆瓣打分的很少有10岁以下的孩子吧,所谓的好与坏标准是啥?还不都是成人定的?可谁又能证明孩子的观点就不重要呢?他们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感受不能忽略不计。正所谓“童言无忌”,很多孩子能看到的天真烂漫的内容,成人未必能get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样的评分明显不够严谨。再做一点延伸——受众不同的作品,根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比较。
挺搞笑的,孩子爱看
外太空的莫扎特就是说一个喜欢天文的小孩被老爸逼着学钢琴,最后在外星人的鼓励下拿了全国冠军,又去和坏人斗智斗勇救下外星人的故事。丝毫没有故事主核心,所有的剧情也无法形成逻辑关系,甚至有些剧情莫名其妙,前后不挨着。整个电影除了编剧,其他人都非常用心,所有的好演员确实是给这个不怎么好的剧本增添了不少色彩。只是个人很喜欢莫扎特用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去练琴的理论,也很喜欢黄渤的那段回忆往事的拍法。
被莫扎特圈粉了,它那萌萌呆还有些小顽劣的样子也太勾人了吧!我也好想有只会陪自己玩耍的外星小宠物啊
其实没有那么差吧?豆瓣对亲子向电影容忍度这么低吗?至少弹钢琴鸡娃的情节还挺真实的……多一星给新类型尝试和万国城MoMA取景
粗糙,奔放,围栏上的交响
有种奇幻冒险的感觉,莫扎特帮助任小天逃离“我爸”魔爪的故事,因为有过相似的经历所以更感同身受。
艺术就是从你心底流淌出来的情感!——
咱们本土做这种超现实类型片技术还是提高不少的,制作审美也是。当然,很多地方还是能看到借鉴好莱坞的痕迹,比如那个自恋油腻校园王子的言行方式和人物设定,还有乐高船升空和空中书路的桥段,以及画面构图和色调什么的。但难得的也是这里,不尬,还比较能让人入戏。要知道,我们这些年最会也最难的就是抄和抄得好这两件事了。所以更显得这部片子难得,值得鼓励。
就这还出第二部???冲着黄渤来的,我以为是古早电影呢?结果22年的片子....实在是不敢苟同啊。怎么说呢。说它尴尬吧,确实有点尴尬,但外星人特效还挺自然,就是那些孩子演得不咋滴。说它幼稚吧,确实也幼稚,但是我还坚持看完了....总的来说,拍得很好,下次别拍了。
和同期《独行月球》一样,是仿作,好在演员演技十分硬气,剧本也算工整,社会问题也涉及到特长班现象,所以在院线上来说算中上等吧。
感觉他是有什么奇怪的性癖
很好看,我今天看了,有些地方好感动,有些好搞笑,
这真的是初中生吗?校园布置的和大学似的,而学生的智商又和小学生似的,种种行为又偏幼稚……黄渤饰演的父亲虽然也是望子成龙,但他为何非得执意让自己的孩子弹钢琴,要是说想让孩子好好学习,能有个好成绩还能让人理解
我个人还挺喜欢的,儿童科幻片。
玩尬的是吧?就说这剧本扔给一个网络电影公司,都不会有人愿意拍。未成年演员表演上几乎没有一场是合格的。
不够深,散。但有亮点,思想蛮深刻的
前面那些扯刘昊然的自己不尴尬吗?一个四海打一星的在这求陈导放过刘昊然?你没事吧,还有一个顺杆爬,这电影跟刘昊然有一毛钱关系吗?能不能尊重下这部电影主创,把评论留给别人
任大望和任小天就是两代冤种儿子,都被老爸安排得妥妥的,被认为是“不误正业”的大望被中年现实打败,任小天在莫扎特的帮助下让父亲同意他的梦想,要是任大望当时坚持了自己的摇滚梦,说不定现在也可能是也摇滚明星(吧)
看看通稿,从官宣的“科幻”变成现在的“奇幻”,就知道陈思诚自己有多少底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