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了她:站在空荡荡的餐厅,对着服务员说话。
她的妆容、衣着,她的神情、动作,她的腔调、表达,我们不仅看到了,还听到了。
这是多么奇怪,我们该如何相信这就是戴安娜。
她显得如此矫揉造作,就像一次毫无准备的选角表演。
无论这是不是因为戴安娜的形象已然“神化”,抑或无法接受这位理想人物的影像化,我们都无法满意这样的表演。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也许尽了全力,但她模仿戴安娜的举动,显然失败了。
也许不是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演技的问题,而在于一个更加深层次的话题:历史人物能否通过表演重塑?
显然这是一个伪命题。
表演只能在与现实相背离的层面, “还原”真实:在戏剧舞台上,这借助于夸张与过度的表演获得,因为舞台预先约定它乃真实世界的模拟,因此戏剧毫不惧怕表演的失真。
但在影视作品里,表演只能以素朴、自然的方式进行着,因为真实的环境取代了虚构的舞台。
帕布罗·拉雷恩走入了歧途。
他将现实世界当作了舞台,将电影演员当成了戏剧演员,他用舞台表演的模式要求电影演员。
看他是如何呈现人物的:让摄影机贴近演员,跟随演员运动,尤其是对准演员的脸,如实记录演员的一举一动。
这是一种戏剧舞台上塑造角色的模式,而非影像表现人物的最佳方式。
电影应该要设置情境。
情境的意义在于,观众不是通过演员的表演被动接受人物的形象,而是在情境里体验人物的状态,进而感知到人物。
借用一个比拟的话,情境就像导演在电影里设计的坑,诱骗观众跳进去,其结果是观众与人物的合一。
当人物遭遇情境,陷入困境或做出反应,观众也能以同样的方式(陷入同一情境),体验到与人物相似的状态。
这才是电影塑造人物的方式,而不是一味靠榨取演员的表演不断接近历史人物。
重塑永远会失败,因为模仿永远达致不了原样复制的效果,只能沦为二流的再现。
而且因此之故,观众也只能被迫接受导演为人物设定好的形象。
通过情境,新的人物创造出来了。
由于不同观众对于情境有着不同的感知,人物的形象在每位观众的心里都是不同的。
电影的诠释不再是单独一条途径,而有着无限种可能性。
帕布罗·拉雷恩显然不谙此理,他就像卖力的戏剧导演,利用演员的表演功底,细抠每个举止神情,来达到他心目中戴安娜的形象。
更加糟糕的是,他选择的还不是最优秀的演员。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表演即便不说差,也达不到好的标准。
她把戴安娜演成了自己,而这与帕布罗·拉雷恩的意图显然不合。
真的受不了了,一部电影让我如此煎熬。
黛安娜去世那年,我正好高中,爸爸拿回了一张纪录片给我,我很喜欢那个片子,仔仔细细看了很多遍,后来还看了戴安娜相关的传记,所以对戴安娜这个人物是有直观感受的。
这就是现代人物塑造的风险,因为她的音容笑貌都是有视频展示的。
从遗留的影像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戴安娜是那种稍显木讷羞涩的大只美少女,因为个子过于突出,而导致她有点驼背,毕竟她有178高。
而到后期,她已经全然褪去了少女羞涩气质,很自信大方了。
随着她在慈善事业上的发展,她更加职业化大方的气质凸现。
而情感上,虽然有明确的时间线,但可以推论的是,她从爱而不得的任性女孩,逐渐成长,认清现实,怨恨过后,是报复的释然。
皇家可能觉得她不聪明,但其实她是没有他们需要的那种顺从认命的聪明。
就像凯特一样,认清使命,认领责任,保持皇家尊严,微笑,生子。
她所有的一切除了小小虚荣心外,还有对爱的渴望。
以至于到后期她的黑化,她也出轨报复而不幸被人利用,所以她转而为了对抗皇室的压力而争取民众的支持,这都是普通人的心里路程,巨大压力下不是光靠美貌就能完成的,而是她真诚善良天真。
反观这部电影里的戴安娜,像是有什么大病一样,我从没看过视频里的戴安娜像片中这样歪头驼背 ,她大幅度起伏呼吸,搞得我以为下一秒爱德华要飞出来了。
安柏林和戴安娜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她的幻象是她真的匪夷所思。
整部片子就看到一个奇怪神神叨叨的女人,甚至不知道她为什么这样,我的想法和皇室达成了一致,这个奇怪坏事不听话的麻烦精!!
实际上呢?
戴安娜坚定而温柔的一面没有表现,她真人从不畏畏缩缩,她最后在电视节目上承认自己和查尔斯双双出轨,不是因为她傻,她知道后果,她只是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最后的抗争。
而这个戴安娜呢?
抱歉什么都看不出来,她也默认自己是只傻鸟,只好看,马上就要被杀?
当然母亲的感情也完全没有演绎出来 。
我最后还有吐槽小K的声音。
戴安娜原声非常清澈,有种小女孩的娇俏。
但这个片子里的声音透露着一股蠢劲,真的,无力吐槽。
戴安娜要是看了这部电影,应该会祝福小K可以拿奖吧…她应该是这么个温暖的人。
《斯宾塞》不是一部标准的传记片。
正如不少媒体所评价的那样,这是一部使用了《闪灵》式拍摄手法的心理惊悚片。
这部影片聚焦戴安娜王妃。
但正如片名《斯宾塞》所揭示的那样,这部影片关注的并非是戴安娜王妃的显赫社会身份——一个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高高在上的公众人物。
相反,它回归到了“戴安娜·斯宾塞”这样一个渴求自由、希望摆脱王室桎梏的真实女性个体。
这部影片摒弃了常规传记片里详实的背景刻画,而是选取了三天圣诞假日期间的桑德灵汉姆庄园来承载故事的发生。
全片通过大量具有压迫性的场景刻画,如:阅读《安妮·博林》传记、令人反胃的王室就餐场景、与查尔斯王子在台球桌前对话、和王室管家对话等细节来凸显戴妃的心理活动以及她在王室所遭受到的禁锢。
这很容易让观影者置身其中,并与主人公产生共情。
但不少媒体对这部影片评价一般,他们认为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表演过于外放与情绪化,没有很好地展现出大家心目中的戴安娜王妃。
此外,这部影片也缺乏恰当的背景铺垫。
可我不这么认为。
关于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后来的婚姻破碎,可谓世人皆知。
那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
戴妃在非公开场合时,作为一个普通女性,面对复杂的情感问题,是否可以有其更加情绪化和日常化的一面?
我认为,这部影片起码选取了一个剖面来尝试回答。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斯宾塞》或许是当下最值得观看的女性电影之一。
此外,我喜欢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表演。
抛去那些戏外的各种八卦,自《暮光之城》后,你能清晰看到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在演技上的巨大进步,这在与朱丽叶·比诺什对戏的那部《锡尔斯玛利亚》中便展露无遗。
“暮光女”,不再是对她的标签。
有趣的是,早期在《暮光之城》戏内外与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纠缠不清的“嫩牛五方”罗伯特·帕丁森同样早早就开始向实力派演员转型。
《大都会》《迷失Z城》《好时光》《灯塔》,部部让人惊艳。
当然,《信条》中的尼尔一角,真正让大众了解到其商业价值与演技并存。
现在,我们有理由期待罗伯特·帕丁森版的蝙蝠侠了。
说来有些唏嘘,在由流量明星转型实力演员这条路上,像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罗伯特·帕丁森这样的演员,还是太少!
影片对于压抑的刻画,生动流畅。
放纵的舞蹈片段可以理解是对轻松结尾的铺垫,但我们都知道,即便结尾再轻松美好,这都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
短暂的喘息之后,瞬息的轻快和自由之后,她还是困在不堪的泥沼里,并最终殒命。
(今天看到威廉和卡米拉两人主持活动的新闻,消失的凯特和或有的三,再次感慨人性之卑劣)一直在思考压抑的源头。
民众和媒体的过分关注,这让她成为了流通的货币,这会是一部分原因吗?
后来的纸条解答了我的困惑,nope。
本来以为是交浅言深的失误,后来发现,至少在影片刻画中,那是她的力量来源。
答案至此明晰。
原计划里,她应该是一个软弱可欺,任人摆布的傀儡。
可她偏偏未能让人如愿。
归根究底,不过是权贵及其附庸们有意或无意中,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和地位,对忤逆了自己心意的戴安娜进行了规训。
这种规训又何尝不是肮脏枯朽的封建帝制对人性的践踏和掠夺。
又或者是高位者对他人的蔑视和摆布。
不免在想,查尔斯死时是否会忏悔,人死前是否真有审判。
纵使有审判,这种人也绝不会有半分忏悔吧。
人性里的恶,如不加以教育,本就是浑然天成。
动物世界运行的基本法则。
如果真有神明,卡米拉怎么还能今时今日同戴安娜的孩子一起代表英国主持活动?
虽然公道自在人心,but karma may not real. (回想好多自我正义的执行,john wick ,冬恩,pp里的哲学讨论也算。。。
斯宾塞。
不管怎么说,最终她找回了自己。
片名和汽车外卖,扣题了。
仅个人意见。
小k的台词真的真的不行!不行!看电影的时候真的让人难受到忍不下去的地步。
能看出她很努力的模仿,真的很努力,太用力了。
永远模式化的表演方式,台词前半句快速飞过,停顿,大喘气,继续快速读台词,稍上扬语调 最好轻声结尾,然后在每一句台词里都要表现出无法抑制的颤抖,啊,还有歪脖子。
大喘气,用力,快速大喘气,也许是想表现失望悲愤吧,但就不太正常诶,看戴妃真实采访真的不是这样讲话的。
现实里,戴妃给人的印象永远是优雅有教养的,小k走过长廊的那段,我完全无法想象戴安娜会这样走路,很吃惊。
形体表演也。。。
在这部电影里,镜头怼脸的每一帧,演员都努力情绪饱满、讲话激动的不行,戏剧张力就是要一收一放啊,但遗憾的是,每次大段文戏,演员无一例外只知道放不知道收,过犹不及。
对戏毫无火花,演员毫无魅力,像群假人,每当对戏稍有起色,就会马上跑偏。
主人公就这样了吧,但能给人稍微留下印象的其他配角也是没有的,女王一讲话,可以威严冷漠,但一看就不像个好人是怎么回事?片子里不缺演技派啊,真的是带不动带不动。
人物传记片真的很考验主演的演技,万万没想到我在这里才get到了奥斯卡青睐传记片的原因。
想象不到更失败的结果了,戴安娜在这部电影里居然显得毫无魅力,只是夸张神经。
一个饱受折磨痛苦的女人,我无法与她的愤怒共情,更妄论怜惜,怎么会这样?
只感觉到了对历史人物的一味臆想揣测,自作多情。
白瞎这片子的美术服化道音乐摄影等。
但小k的扮相我还是很可以的,要是不会说话不会动就好了。
更喜欢《王冠》里的演绎。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国王是不自然的,其生活也必然如此”。
这是卢梭的论断,其归结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国王的生活不能够自主而必须要依靠他人才能完成,因而不符合“高贵的野蛮人”假设,也必然导致国王本身如此。
环顾现今世界,采取君主立宪的民主制国家与事实上的单姓制闭关锁国的极权国家与事实上的独裁威权式即将闭关锁国的大号独裁国家相比,其君主只是名义上国家象征与代表而已。
不过象征与代表,往往意味着更多的传统、榜样和约束,这样的体面需要很多的财力物力支持,也大致可以视为卢梭论断产生的根本原因。
戴妃作为皇室成员,当然也可以说她的生活和她自己在如此的象征体系之中,是不会自然的。
人们喜爱戴妃。
这就会产生第一个问题:人到底因为什么而爱戴妃?
当然可以回答:是因为戴妃美丽。
而这个回答引起了第二个问题:如果(人们的)爱就是爱美(的戴妃),那么美该如何理解呢?
大概可以回答:在此语句中,因为戴妃就是美........不难发现,“人们喜爱戴妃”陷入了一个不可辨别的内部循环的{爱是什么}的“黑箱”,推而广之,如果把{爱是什么}用在人自己身上来诘问,就会变成不可辩驳的人要爱自己。
而{爱是爱自己}与{爱是爱美},理所应当的推论是:自己就是美的。
所以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国家等等也都皆然,所谓每个人都应该且必然爱自己的自爱情况之下,自己怎么会是不美的呢?
所谓多元之美就是你我都美,而即便我实际是丑的,其实也是一种美的变相说辞罢了......这也既是意识形态,所以“人们爱戴妃”是因为戴妃是国家与身份的自己之象征,而自己的美是不用分辨理所应当的美,所以爱戴妃逻辑黑箱也有了不用分辨就已然不可辩驳的“理由”。
综管历史,真实的戴妃无疑是极其美的,其扮演者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上镜性亦同样也是满分,电影中的故事上演的是圣诞节前后三天,小K饰演的戴妃在已经很熟悉但又仿佛身在非地的心境变化,王室在此要维护象征体面的意识形态,与戴妃的心之向往显然是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的,这构成了戏剧张力。
可但是,前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帕布罗·拉雷恩显然并没有解决,戴妃的孩子、可能是父亲多年前留下的大衣、回顾以前更自由的身份想找寻的心灵慰藉、甚至她多年知心好友兼仆从喜欢她的同性恋插曲带来的身份女性认同......统统都是在她属于她自己“所有物”的“属己之物”的范围之内,在拉雷恩的镜头之下执着找寻的依旧是属于自己原来真正属己的 Spencer,而并没有超出爱自己与爱美,暨自己就是美的问题范式,这个因而无爱的黑箱精神世界,用罗曼·罗兰的名言:“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可以概括为,在一种寻找本真看似打破自爱意识形态的形态下,显现出所谓“爱真生活就是爱真自己”的勇气。
但仔细再读这句话,罗曼·罗兰说的难道不是即便经过审视后的生活也依旧不值得过的生活之彻底悲观吗?
如果这句论断是对的,那么爱生活之真相既是对抗虚无,而再问什么是虚无则成为生活即是虚无的再次逻辑黑箱;而如果这句话是错的,那么生活就有一个可以真正去爱的非虚无的非属己对象,而爱才能真的实现,这也正是,爱和爱的对象是根本意义上的两回事、两种存在和两种实现的区别。
不过上述的“对错之分”,即便是看起来无解的逻辑论证,其实也并非真理的知识性辩解,真正判别对错的是来自他人共识的承认,来自外部的表明。
所以,拉雷恩的一整套所谓心理外化式调度与表演调教、以及历来切入视角毒辣的作者巧思,其实都谈不上庸俗或无聊,而更是心理内化存粹不可能的画蛇添足式注脚,就像所谓“我们的电影要加强心理表达”这种狗屁性指导的无用味道一样,我想象不到有什么电影不用表达人的内心的,除非是那些人只是没有灵魂和思想的应声虫,或者只是为了某些人被迫牺牲宣传的生产资料。
那个在《斯宾塞》结尾上扬,给予观者浪漫怀念和看似解决戴妃困局的“根据真实悲剧改编的寓言”,则标志着卢梭假设更棘手、也更深重的问题。
首先,这个美术真的了不起。
充满了精心的设计,如同给皇室做的盛宴。
所有的细节都充满了精巧。
先看海报。
像极了德加的作品
海报像极了德加的芭蕾舞演员系列的作品。
充满了隐喻。
德加这个系列的作品。
表意就是美的另一面。
舞台上光鲜亮丽的芭蕾舞演员的背后。
不唯美。
不雅致的另一面。
也揭示着这个电影的主题。
美的另一面。
所有的画满都充满了巴洛克风格的形式感。
只有小K饰演的戴安娜王妃的大纯色衣服显得与整个画风格格不入。
反衬着背景的死气沉沉。
这也是靠画面去表意。
这个蓝,似乎在一幅古典油画上突发了一次事故。
画笔不小心掉在上面了。
这里更是明了 在他与丈夫台球桌对弈的戏份里。
看似她站在白球之后。
纯洁光亮,占据主动。
但是丈夫的那面不光有一个黑球,还有一大堆球。
暗示着她主动出击的独木难支。
最后白球被黑球攻击。
出轨的反倒有理。
这些都是精心设计过的。
总的来说,这个电影的美术还是让人欣慰的。
就美术而言。
我肯定给个高分。
尤其那个发型,还原得太像了。
还有很多镜头的构图,都充满了巧思。
深受巴洛克风格和印象派影响。
我干美术的,四分都给美术。
《斯宾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而是带有精神分析性质的。
电影片头就注明了,一个基于真实悲剧的fable。
虽然是对历史人物的臆想揣测,但这种精神恍惚的调调,我个人还是很喜欢的。
暮光女呈现的并非大众眼中优雅的戴安娜王妃,而是备受抑郁症和暴食症bulimia困扰的斯宾塞自己。
此刻的斯宾塞正在崩溃的边缘,阴郁又惶恐,疯疯癫癫的,还要在人前强打着精神,着实让人心疼。
在1991年圣诞节的这三天里,斯宾塞与丈夫、孩子、女王、媒体都有交集。
影片聚焦的这三天,正是王室生活的缩影。
当初任性倔强的斯宾塞,根本不知道自己将要为这锦衣玉食的生活付出什么代价。
在这里没有自由可言,无所不在的耳目,无所不在的规则、条条框框和繁文缛节,压抑得让人窒息。
没办法,人不能既要又要还要,她戴的珍珠项链,就象征着王室给她戴上的沉重枷锁。
吃珍珠和拿钳子自残,都是斯宾塞的幻觉。
这种虚幻现实交织的荒诞手法,呈现了她的幻听幻视。
听到与周遭格格不入的斯宾塞在苦苦哀鸣,丈夫查尔斯奉劝她戴好面具,因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给自己看,一个给别人看。
”每位王室成员都是这样活的,所以别再无病呻吟了。
美中不足的地方也不少,比如前半段并没有什么耐人寻味的内容,但是节奏压得很慢。
慢得我一度盯着窗外发呆,自然也错过了一些对白。
镜头总是怼着人脸拍,把每一个表情都无限放大,很有冲击力,也很考验演技。
一开始去快餐店问路时,暮光女眼神躲躲闪闪东张西望的,又很做作地歪头扭脖子,这是几个意思?
感觉有点过犹不及。
女王、丈夫、管家也都个个威严冷漠,一看就不像好人。
另外,我也没太懂安博林的用意,这个超现实人物每次出现都很破坏情绪,得不偿失吧。
尽管如此,我依然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斯宾塞所承受的痛苦与挣扎,是我作为一位普通女性也可以共情的。
“每个丫头都有两幅面孔。
一副留给自己,一副留给照相机。
”(篡改自电影《斯宾塞 Spencer(2021)》)
随着颁奖季的到来,一轮又一轮”优质“的表演开始充斥在大荧幕上。
和很多随波逐流的影评人和媒体人一样,我也要开始蹭热点了。
(虽然国内自称艺术家的人们对于奥斯卡没有多大兴趣......)今年的几位女主角都奉献了最做作的表演,也是最舒服的做作表演。
(我就只说这三部鸭)有人说表演一定要自然,但是事实上在任何场合我们都喜欢看到“抓马”的日常表演。
办公室一定要有甄嬛传!
家庭一定要有阿修罗!
真是因为这些“严重的表演痕迹”(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爱说的词汇)和“奇奇怪怪的动作行为”让我们这些普通的再不普通的大众有了“跳脱繁琐生活框架”的能力。
就像玛格丽特·苏利文在《街角的商店 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 (1940)》里在信里的所说的那样:”我们每天的生活已经够糟心的啦!
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美妙的事情值得我们去讨论?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日常生活上了”杰西卡·查斯坦演出了作为一名传教士的“艺术感”,将塔米·菲的日常生活表现为了一种“行为艺术”。
这种跳脱现实的行为艺术,让一些人爱上了塔米·菲,也让一些热衷于“正常生活”的古板人士非常不悦。
当浓妆艳抹的塔米·菲讨论女性、同性恋、艾滋病以及一些“非正常生活”的行为时,总有一股无形的枷锁试图让她停止自己的表演。
通过装疯卖傻和夸张的肢体动作,这种古怪的行为赋予了塔米·菲勇气去对抗这些“正常的生活”。
(感谢上帝,让我在2021年看到这部杰作。
)但是这些事情,戴安娜王妃做不了。
这个在崩溃边缘挣扎的女人,只会歪脖子、抿嘴唇,来表现自己的”不舒服“。
说实话,那种困在豪华礼服、高压音乐和皇宫之中的日子,我没有体验过,我很难想象有些影评人是怎么感同身受的,可能是车马费收的多吧,和我这种贫困选手不一样。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表演恰如其分,在皇室阶层的”正常生活“之中,表现地十分不自在。
和被上帝祝福的塔米菲不一样,斯宾赛从小就生在一个被拘束的环境当中,她被教育到”拘束“即是”正常“。
然后她内心的、人性的、原初的自由本性,让她备受煎熬。
是不是很好笑?
最简单,最原始的东西,自由,居然是要通过争取,才能得到的。
我们要忍住我们的本性,才能”正常的生活“,这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最后是《犬之力 The Power of the Dog (2021)》,听说是十分的好看。
(但是我看到了3分就睡着了)还听闻克斯汀·邓斯特的表演很出色,所以看了。
想想也是震惊,这位在《夜访吸血鬼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1994)》就有卓越表现的女演员居然没有获得过任何奥斯卡提名。
一个在男人世界里过着“正常生活”,束手束脚的西部女性......电影不是很好看,也就不多说了。
那个,最近有人私信和评论觉得我写文章很随便,我倒是希望他们能够给我随便一下看看。
前不久刚公布的戛纳入围片单,大卫·柯南伯格自编自导科幻惊悚片《未来罪行》(Crimes of the Future)入围主竞赛,维果·莫滕森、蕾雅·赛杜、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主演。
大卫·柯南伯格的上部作品还是2014年,八年一剑,目测已是本届戛纳电影节的尺度担当。
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中,佩内洛普 •克鲁兹(《平行母亲》)、妮可 .基德曼(《里卡多一家》),每位女演员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最终女演员被杰西卡 •查斯坦(《塔米•菲的眼睛》)斩获。
不过克里斯汀 .斯图尔特(小k)凭借《斯宾塞》作为提名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位LGBTQ群体。
尽管影片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但她在《斯宾塞》中饰演的戴安娜评价也是两极分化。
所以,错失奥斯卡,小k今年有望戛纳最佳女演员吗?
你可能会觉得你已经在大小银幕上看过无数次关于黛安娜王妃的故事。
其中包括2013年由奥利弗·希施比格尔执导,娜奥米·沃茨所扮演的非常糟糕的《戴安娜》;
艾玛·科林在最近一季的《王冠》中也扮演了黛安娜并且下一季将由伊丽莎白·德比茨基来扮演这个角色。
但是《斯宾塞》头一回展示了这位人民公主对着她刚从一个稻草人身上偷来的一件旧外套发表了关于安妮·博林的演讲,并且在这之后,她还和博林的鬼魂聊天。
(安妮·博林: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王后之一,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之母,1536年5月2日安妮·博林以通奸罪被捕入狱,囚禁在伦敦塔,5月19日被斩首)
帕布罗·拉雷恩,智利导演,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毕业于传播学专业。
2016年执导的巴勃罗·聂鲁达传记片《追捕聂鲁达》和杰奎琳·肯尼迪传记片《第一夫人》均获好评,后者入选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片。
事实上,看过《第一夫人》或《追捕聂鲁达》的人都知道,这位智利导演并不喜欢传统的传记片。
《第一夫人》剧照
《追捕聂鲁达》剧照而在《斯宾塞》这部影片中,他又一次为他的标志性人物画了一幅超现实的肖像。
问题是,他的实验性艺术院线精神一直与电影中设置在庄严住宅中的无趣和熟悉感相抵触,因此他的心理剧最终既是突破性的,又是令人啼笑皆非的。
故事发生在1991年的三天里,从平安夜到节礼日,在诺福克郡的桑德林汉姆宫。
其他皇室成员都乘坐有司机驾驶的车队来度假,但戴安娜(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饰,以下简称“小K”)却独自驾驶一辆保时捷敞篷车,绕道去拜访前面提到的稻草人。
从她还是戴安娜·斯宾塞小姐时起,她童年的家就破败不堪,离桑德林汉姆庄园只有一两处田地。
她的姗姗来迟让富有同情心的厨师长(肖恩-哈里斯)感到担忧,也让苏格兰退伍军人(蒂莫西-斯波尔)感到困扰,而他的工作是确保一切按照女王的意愿进行。
女王陛下设置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圣诞节传统:当所有客人到达和离开时都要称一下体重,以确保他们吃的足够饱。
但戴安娜没心情开节日玩笑,因为她的丈夫查尔斯(杰克·法辛饰)送给她的圣诞礼物和他送给他的情妇的一模一样——一条有高尔夫球一般大小的珍珠项链。
仆人们在房间里窃窃私语,说公主“快要崩溃了”。
与《王冠》不同,《斯宾塞》的导演帕布罗·拉雷恩和编剧knight并没有在影片里充斥着尴尬的晚餐和激烈的争论(尽管它们都有)。
查尔斯王子有一些抱怨的台词,但女王几乎没有台词,菲利普亲王则一句台词都没有。
他们更像是令人生畏的蜡像,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大部分时间里,戴安娜不是在和她年幼的儿子们说话,就是在和她信任的私人化妆师(Sally Hawkins饰)说话,要么就是在自言自语。
这种缺乏戏剧性冲突和可察觉的情节是有趣的,但它会让这部电影看上去软弱无力且主题不明,就像电影中的黛安娜的形象一样。
她最喜欢的职业就是在庄园里四处闲逛,直到她发现了一些与她有不祥象征联系的东西,然后就它发表一篇无法令人信服的演讲。
“啊,野鸡!如此美丽,却生来就是为了被杀!”
小K是一个非常有灵性的演员,她使所有这些古怪的愚蠢的行为变得可看。
她多年来一直在练习戴安娜的标志性动作,比如低头、驼肩,尽管她深知忍受被八卦的的狗仔偷拍是什么感觉。
除此之外,许多戴安娜的衣服在她的身上,看起来是恰到好处的美丽。
与Watt在2013年所饰演的黛安娜王妃不同,小K的表演看起来并不像一个黛安娜王妃的模仿者让人出戏。
并且小K所有的台词都是用嘶哑低沉的声音说出来的。
这种效果有点奇怪,但影片中有很多奇怪的东西,尤其是语气和节奏,就像一个人在饭后因为喝了太多的波特酒而摇摇晃晃。
在乔尼-格林伍德的爵士乐配乐、幻觉和令人脸红的性表白之间,《斯宾塞》是一个在大胆和糟糕,令人不安的哥特式风格和单纯的愚蠢之间摇摆不定的荒唐剧。
在某些场景中,它对戴安娜的自残和暴食症的描述令人心痛。
在其他方面,它几乎和2013年的戴安娜传记片一样可笑,而这是有道理的。
事后我对戴安娜的了解并不比事前多,但我不能说我不喜欢它。
这是一部在开始时像《闪灵》,而在结尾时像《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它也不是《王冠》的圣诞特辑。
文:Nicholas Barber翻译:Miranda公众号:抛开书本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书本影迷群
用各种形式来描述枷锁,服装、致敬、运镜等等,甚至音乐。让观众如她一样压抑和焦虑。
开头结尾非常惊艳!自然的情感烘托自由奔放!令人想到皇室遇到戴安绝不是偶然,而是社会早已不再孤守陈规,谁被禁锢谁心里清楚。没有戴安也会有下一个敢于冲出婚姻的,拥有自由意志的女性。人民喜欢王妃戴安,但是更喜欢真实的戴安,一个女人和母亲的戴安。
三星半,观众的思维和感知局限在电影的结构框架内,延伸不到“故事”以外的幽微和深远之境,只能通过视听传递内涵的、即时的情绪,运镜和音乐相互摩擦带来的焦虑感几乎是生理性的,聪明的地方是在小时间跨度内仍然紧紧聚焦局部,服饰和饮食被提炼为表达的情节枝干,在视觉和文本上围绕其极尽发挥,高效到像一部精致的类型片。
小k这次演的还可以,虽然是无实物表演。
突然特别能理解戴妃的心情,她没有错而且美丽,原本能经营很幸福的人生。但她置身的体系没有缝隙。他的男人毫无爱的回馈,而这是一个骗局,不能由她左右分毫。明明是她尽了全力,但偏偏永远在局外,而她进入这个局是骗局,反过来所有矛头指向她。
戴安娜是真的捞不到好,人都没了还要一次次反复被消费。又一智障的意淫式传记片可以想象专业剧组人员在边上教暮光女那个头怎么歪,那个肩怎么斜,眼睛怎么看,角度多少,那个背怎么驼,还有声音要压多少?压出英音出来……能感受到克里斯汀的努力,但还是像一个叛逆的女高中生。东施效颦,最后搞了个四不像,仅仅在预告片里头都绷不住。最后完成了一个117分钟的暮光女emo长视频。
6.5/10。一部“好看”的电影,一袭白裙倒在马桶旁崩溃的一幕太美了。恐怖片手法拍囚牢中的人物是很难失误的选择,厨房偷吃一段非常《闪灵》。美颜滤镜般的调色弊远大于利,虽可找补为暗合王妃亮丽的表面人生但我希望在不同节点能转换不同风格;与相似调色和故事的《吞咽》相比缺少灵气。稻草人、鸡、铁丝网等等太多直白的意象了,相反的绝代艳后更肆意、更自由。鬼魂指引意外让我想到红楼梦。
画面和节奏都很喜欢,但是拍得太浅了
Really?
这个戴安娜看上去像磕多了
金鸟笼,活地狱,视听气氛和戏剧空间构建双重幽闭体验和鬼魅幻象,压迫历时女性囚徒命运的,屈从或坍塌二选。加诸观者和她的仿佛悠长精神虐待,身心封存此刻在场,逃向未来和过去的哀求控诉曲径俱被梗阻。穿透浓雾的阳光,浮出深海的呼吸,悲剧回眸喘息。庄园和王室从属远古的集体意志,沉默凶兽般将个体自由转变捍卫空王冠的货币砝码。异数就像猎枪瞄准雉鸡,流言网住孤岛,在她死亡预演中,车轮反复碾轧的雀鸟,身躯破碎之前就是死物。冥府迷途,却被人间爱的乐音数度弥留。仪节华服一如度量黄铜器皿,彻骨阴森冰冷,带着相同温血的孩子迟早焊上假面,殊死一搏的振臂是还乡展翅。博林的闪灵,折颈天鹅的芭蕾回旋以恋物和乡愁达成故地召唤,灵魂渴望与姓名缝衲的生命割离,无论是自残坠落还是斩首抛尸,人偶的珠光暗羡稻草人的褴褛。斯宾塞,仿若隔世。
阅读安妮·博林的故事,一个无权无爱的女人,被丈夫诬以通奸罪当众斩首。当初如何热烈,如今如何凄迷,尽是错。雉鸟被掷向空中,是皇室用以练习的靶心。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从来不由自己说了算。戴在颈上的奢华项链,是架在肩上的镣铐枷锁。多少次在幻想中奋力拉扯,是极力渴求冲破束缚的挣扎。就像囚于笼中的金丝雀,在他人眼中是锦衣玉食,养尊处优,其实是纪律森严,身不由己。向往不羁的人,被剥去羽翼,个中心酸只有自己知道。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8.0
6月12号fancl斯宾塞,有个姐妹放映完直接开骂屏摄、装修,我支持你!
A. 太惊悚太焦虑也太悲伤了。一栋庄园(和它代表的制度)如何压垮一个生命,我哪里是在看皇室婚姻,我明明就是在看《闪灵》。用魂穿库布里克的对称构图和推拉跟拍,去构建仪式的牢笼,追踪逃亡的路径。视听上的双重压迫像两小时的panic attack,也正因如此,窒息后的释放和释放后终究未能到来的“未来”,才显得格外宣泄与感伤。史钊活女士的表演和这种沉浸式的精神体验相互成就,看到最后你会真的相信,她就是戴安娜。2021.9.4 Venezia
Jonny Greenwood的配樂讓這座華麗宮殿儼然成了淒唳鬼屋。不同視角的Spencer,同時也能窺見不同形象的小K,能不能衝奧不好說,明顯演得比較用力,但扯掉珍珠項鍊的那瞬間,她與Spencer重疊了。
这个大概就是典型的,表演情绪然后完全陷入情绪的那种电影,所有演员都没有什么特别亮眼的地方。
帕布罗·拉雷恩拍权势女性怕是拍出思维定势来了,总是喜欢把人物压入某种短时间的特殊情境里,且有种挥之不去的自鸣得意感,自以为找到了最刁钻深入的叙事角度。在毫无前史铺垫的情况下,戴安娜一上来就是濒临崩溃的状态,小K神经质的表演经特写的放大始终显得古怪,闪回或是跟Anne Boleyn的类比也无法让观众与之共情。诚然,随着叙述的推进,我们可以了解王妃身处的环境,但完全无法扭转第一印象的腻烦。
只拍出傻白甜白左的作逼的一面,拍的仿佛戴妃只是成天在王宫吃饱了撑的少妇,刻意放大消极情绪,而那种普世的天真善良纯真避而不拍,不拍戴妃顶住那些压力和舒服做出得人道主义贡献。或者是拍不出。只拍出戴妃最不堪的部分,矫情做作,作为传记片完全不及格,仿佛高级黑。但如果只是当普通剧情片来看片中角色准确的描述了一类人:漂亮但不聪明。不聪明具体就是低情商低智商。是因为白左所以不聪明,或是因为不聪明才白左,就像先有鸡和蛋的问题一样无意义,因为白左是心智是无法长大的,是作为鸡蛋度过一生的,无法破壳的野鸡。
最难过的点是看到最后电影里的她终于开心地做回了Spencer,但照应在现实中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了倒计时......厨房场景那么多但没看到一样比炸鸡更能勾起食欲的东西,不愧是你大英
感觉黛安娜随时要摸根烟出来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