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怪的名字和欧洲人惊艳的幽默,在我看来却是工作内外挥之不去的无聊、父女二人至始至终的尴尬和女儿时刻绷紧的神经,直到那场意料之外的裸体派对惊艳上演。
当褪去一刻也不离身的OL服、高跟鞋和层层伪装,赤条条的邀请吓退了“朋友”、“情人”和“老板”之后,终于在女儿僵硬程式化的面容下看到久违的真实与坦然。
赤子之身方有赤子之心,这样的回归残酷地苦涩着,苦涩地珍贵着。
于我,向来高深晦涩的欧洲小片竟变得如此写实纪录化。
场刊最高分,带来的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摄影执意业余化,诸多无意义的镜头勾勒生活的真实粗糙;对白全程碎片化,太多碎碎念就是日常的你我;配乐全面绝迹,自带背景音的那是好莱坞的意淫。
这是否就是电影艺术的最高境界——高于生活后回归生活?
只是,仍然穿着层层衣服裹着层层束缚的我们还回得去吗?
剧情开头,是一个老头,怪诞的幽默,因为身形肥胖、胡渣凌乱,又是独居,与狗为伴,我以为讲的是孤独。
是我的鲁莽、片面了。
我用1.5倍速看完了全片,原来讲的是人生重要的问题。
光鲜外表下,职业光环下的女儿,你以为会“幸福“.No,高压的工作,对甲方虚与委蛇,委屈陪大头老婆购买礼品,却对自己父亲的礼物并不在意。
一次起晚了错过电话,精神紧绷,向父亲咆哮,甚至可能轻生。
可以对生意伙伴陪笑,却不能父亲聊聊人生。
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父亲指责她不是人。
就像上司给她的称号“猛兽“,雷厉风行外表下,内心是脆弱,随时爆发,失控的。
当她把父亲赶走,父亲坐上出租车前对她双手挥手,她笑了,非人状态下终于露出了一线人性的微笑,但随即是痛苦,下个镜头一时奔溃的哭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抑郁有过接触,她们会无端哭泣,突袭的抑郁感受,让人无助落泪。
以为父亲这“包袱”走了,跟闺蜜抱怨父亲的所作所为,哪知被乔装打扮的父亲偷听。
场面尴尬,我以为会是恼羞成怒的父亲,然后往后的剧情却是父亲拯救女儿之途。
父亲突然闯进自己的工作,被惊吓,被干扰,父亲扮演一个龅牙怪人,与女儿同甲方、同事、石油工头周旋,女儿声情并茂唱歌宣泄,突发奇想地赤诚相待趴,到长毛怪人父亲的相拥。
生活中你忙忙碌碌中,总是丢失了什么,对你重要的事,而故事也将叩问随着开放式静默结局,交待给了观众。
你呢,你觉得什么是重要的事?
制作层面:1、导演拍摄过程中逐渐开始挖掘故事中悲伤的部分,并认为最终不会是一部喜剧片。
而最终的呈现效果幽默感十足,这也是宣传方需要的卖点。
我觉得这是这个故事的魅力所在,也是一种幸运,它刚好符合人们的预期,同时它也有深刻的部分。
2、看了一些采访,导演对待自己的工作流有一套方式,当然大部分导演都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3、基于当时很多德国企业进入罗马尼亚的事实,导演希望拍摄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德国人的表现。
同时这也是拍摄团队面临的现实问题。
导演也惊喜于罗马尼亚的职场女性数量很多,她们都在为自己奋斗。
感受层面:1、对我来说非常私人化的电影体验。
我喜欢它!
它是一种尴尬幽默与悲伤随时切换的情绪体,一种家庭与社会的扮演与解释,一种私隐和公共的被迫融合。
它充满矛盾,却释放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理性的一切。
它演绎了普遍却少有人在电影中作为主体的情景——父母总是让子女尴尬,你很难想象父母出现在你的工作场合,你的朋友圈子,你的重要会议,这是难以想象的。
是一种恐惧。
喜剧感也顺其自然的出现,一种建立在子女恐惧痛苦基础上的失控快感。
导演精准捕捉并实践了这一主题。
同时,导演也呈现出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新兴城市的一个视角,这个话题其实对中国企业来说也非常普遍,而几乎没有电影涉足这个领域,包括文化解释、交流、矛盾,企业出海或外企引进的发展与改革会遇到的问题,这些“大”事业又如何作用于个人。
所以它也可以算作一部职场背景的电影。
,2、突如其来的父女表演“the greatest love of all”,神来一笔,从尴尬转向愤怒,转向压力,转向委屈,转向自我表达。
这场戏使后面发生的裸体派对变得更有可能性,即使导火索只是那条紧紧束缚着社会人的裙子。
3、不太确定这部电影中关于德国的部分是否是写实的,比如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等。
4、当你选对了主角,也许一切都对。
Sandra Huller的言谈举止个性方方面面都符合角色的设定,那种严肃所产生的尴尬幽默是让我感到惊喜的。
反向使用演员的个性,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同时,在女性主义方面,导演也呈现出敏锐且精英的洞察,性别歧视是作为一个大环境存在的,围绕在主角身边的客户、领导、同事,全方位6、我看有影评觉得电影太长,导演的解释是不想丢失故事的复杂性。
这部分可能会比较主观,我个人是非常享受的,这像是一趟旅行,一段沉浸式体验,2小时40分钟没有让我丢失。
不过前十分钟确实非常普通,在没任何剧透的前提下。
7、保加利亚辟邪毛绒怪登场的瞬间,有莫名的感动!
(好像叫什么库克里?
)幕后相关:1、导演表示,并没有“德式幽默”,她的电影也不具有国家性,德语也没有对应awkward的词语。
被迫地看了那么多无聊的、吵闹的、宣教的春晚节目后,大年初一看了这么一部好电影《托尼.厄德曼》。
这才是有生活、有思想、有技巧的真正的艺术作品!
这位德国女导演说:“我拍电影很慢。
这个故事想了五年,又拍了一年,之后又剪了一年半,这中间生了俩孩子。
我估摸我有生之年也就再拍个四五部电影。
” 是啊,好的艺术作品是要用生命、用心智来创造的,希望在中国也有这样创作的人和环境。
一年又過了。
2016全年度最好的電影是哪部?
隨著《顛父人生》上映,答案已然揭曉。
去年坎城影展創下場刊影評最高分而名噪一時,未料大熱倒灶僅僅拿下費比西影評人獎——風水輪流轉,近日奧斯卡賽季本片獨佔鰲頭,一路橫掃多個前哨站最佳外語片獎。
《顛父人生》確有機會承襲幾年前《絕美之城》走勢,失利坎城憤而轉向奧斯卡討回公道……扳回一城很好,但老話一句:榮耀是一時的。
這部由德國女導演瑪倫艾德執導的喜劇,描述退休鋼琴教師溫佛瑞,有個事業有成、卻成天忙得焦頭爛額的女兒伊內絲。
一趟羅馬尼亞之行,不忍女兒被工作吞噬的他,決定另闢分身「東尼厄德曼」,使盡怪招,百般入侵、干擾、繼而扭轉女兒的生活態度。
單就劇情大綱,似個簡單的勵志小品,電影卻扎扎實實演足一百六十六分鐘。
記得當時看完,大受震撼的我隨即上臉書大讚特讚,有網友是這麼回應的:「如果拍成九十分鐘,就會成為經典。
」這句話挺能闢開一個探討本片的開場白:人們眼中,一部好電影的節奏是什麼?
架構又應該長成什麼樣子?
甚至,一個父女碰面的場景,該燦爛得多俐落,才算美麗?
《顛父人生》開場接近一小時,以不尋常的繁複、叨絮、神經質,試以喚回那些我們記憶中對父輩聲聲叮嚀的不耐,矛盾是,你我忍不了長輩,卻百忍枯燥乏味的生活。
我們看到這位父親溫佛瑞,祭出種種怪招來滲透女兒的工作圈、交友圈,順勢強引出女兒無微不至侍候尊貴客戶這一條戰戰兢兢的副線。
沒轍的女兒隨著父親一路敲敲打打,逆向尋找生活因果——整部《顛父人生》嘟嘟嘟嘟親情信號無所不在,它頑皮、滑溜地閃避你對好片的定義,堪稱自成一格,且自信得很。
劇本扎扎實實走了一巡險棋,每場戲,都試圖以親密手勢,摳挖發癢的笑穴——越到後面,你恍然父親本無意瓦解女兒的生活,而是從固有的生活模式中,去激撞出新的觀照,去認清可容忍的生活形態,以及忍無可忍的周而復始。
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文質相符地任由片長自由張展,繼而霸氣地對觀眾宣布:這就是親情的真相。
「倒吃甘蔗」是個貼切的形容,然而辨識「這是一部傑作」的關鍵戲,卻是一首惠妮休斯頓的歌。
後段伊內絲面臨身心俱疲的臨界點,被父親逼唱一曲〈Greatest love of all〉,瀕臨崩潰的她,拍子、音準一概付之闕如。
這一引吭高唱也徹底瓦解了她的生活格律,親情的結界,在「父操舊業╱女兒試啼」的覆蓋下,不再模糊。
看到這裡,我慶幸我有哭,還能哭,這代表我有機會成為一個伊內絲那樣的人。
再看堂而皇之自封電影片名的虛構人物「東尼厄德曼」。
東尼一角的行徑,或許多數時候惡搞成分多過蛻變的期待,卻也誤打誤撞實踐了所謂結構,反過來想,每當東尼用盡十八般武藝,癢癢地拖長每場戲,未嘗不是賜予父女多一點相處時間的仁慈第三者?
一切絕非扭轉一成不變的生活那麼簡單,此外,搞怪老爸那一副超吸睛的上顎假牙、黑色假髮,到全身滿滿長毛的變身三部曲,乍看無厘頭的實驗,卻令人難以忽視它對靈長動物的指涉——我聯想到靈長類動物學知名的「鏡子測驗」,意即,溫佛瑞藉由讓伊內絲看清父親猴模猴樣,來認清自己現下生活也忙得跟猴子一樣。
編導高竿手筆痛快辯證出一款血親彼此模仿的變與不變。
簡單講:同樣是猴子,妳可以做隻快樂的猴子。
片尾,扮成長毛吉祥物的老爸,索性蓋住臉,將「蛻變舞台」讓給女兒,這又是編導將「選擇」全權交給伊內絲的高明安排,說穿了,願不願意改變,沒人逼得她。
於是我們看到一場將錯就錯的裸體趴,舉重若輕地將她人生高甩、翻面,檢驗一遍,捧腹之餘帶有不失烤焦味的深深暖意。
尤其當吉祥物離去,女兒迅步尾隨,老爸背影一個讓女兒會錯意的拭淚手勢,竟是疲憊欲摘頭套的喘不過氣,然而當女兒擁抱突襲而至,老爸寧可還以緊擁而不開口求援,一進一退、一攻一防之間,父女一生矛盾的牽繫溢於言表。
末了,疲憊老父終究走向醫院櫃台,懇求櫃員協助摘卸,那身心俱疲的背影,透釋出溫佛瑞對父親身份繳了械的知命與勇敢,當下讓我想起《喜宴》片尾郎雄過安檢雙手高舉那姿勢。
這串戲驚人的場面調度,無疑配稱影史經典。
男主角彼得西摩尼謝克幾年前作品《寂寞心風暴》被夾在一雙女兒中間兩面不是人,這回小有還以顏色之勢。
其表演適收反諷,細細逗引女兒,一方面也爬梳自己,不慍不火,精彩非凡。
十年前以《靈界線》橫掃柏林影后等多項影后榮銜的桑德拉惠勒,比起當年狂放的著魔演出,這回角色「卡」在一個應接不暇、動彈不得的「崗位」,倒也不認輸地昂挺出一股哀傷中不失詼諧的扭曲感,風格獨具。
特別是末段那場生日趴,桑德拉穿梭一件不合身的衣服,進去、又出來,苦澀表情層層掙扎出新抉擇,小衣服也可以演出大隱喻,值得喝采。
看他倆天衣無縫的合作,是隨手撿起兩枚拼圖竟恰恰能拼組一塊的驚喜享受!
再說一次,很難依你我所悉的美學定則來檢視這部片,那麼的化簡為繁,喋喋不休,又超乎語言所堪概詮,偏偏看完身心通暢不已……吃了A食物,拉出B大便。
前幾年,我們曾為《分居風暴》天衣無縫的精準凌厲所震懾,一窩蜂奉它為編劇的極致範本,這回不按牌理出牌的《顛父人生》則為另一搞怪系的驚世傑作,也是極致;因此我敢斷言:《顛父人生》不見得被視為「美學表現」的里程碑之作,卻是新世紀「美學態度」的領跑之作,我們甚至不必在意它於本屆奧斯卡外語片角逐,有多麼捨我其誰、勢在必得,只管赤誠迎向它就對了!
這是一部讓你樂意脫光衣服任它澆淋的電影,兜繞一大圈,只告訴你一個心靈雞湯式的道理。
簡單不過,卻是一生的課題。
轉自http://blog.udn.com/wayne119/87099973
第二次分娩——关于《托尼·埃德曼》我们有多少个角色?
我们有多少张面孔?
我们有多少种生活?
我们是否每天游走其中,将它们频繁切换,并为这种驾轻就熟而沾沾自喜?
孩子总是赤裸着出现在父母面前,而后逐渐将自己层层包裹,直到令他们难以触及;而将这些壳层层褪去又是另一个艰难的过程。
我们上一次赤身裸体地站在他们面前是什么时候?
上一次对他们坦诚相待是什么时候?
上一次将自己的生活毫不遮掩地展示给他们又是什么时候?
《托尼》就这样讲述了一个女儿将这些壳层层褪去的过程。
作为一个职场女性,在整部电影里,她逐渐打开自己,如同打开一个复杂而精巧的包裹。
这个还原为赤子的过程,在影片后半部分裸体生日派对一段获得了精神和形式上的双重实现。
作为全片的高潮段落,这个段落的存在无论是在故事发展中,还是人物心理轨迹中都呈现出令人咋舌的精准——并且难得的是——它拥有闻所未闻的趣味,刺激和戏剧张力。
如果说女儿是层层褪壳的渐进过程,而父亲则从一开始携带摇摆不定的分裂性。
作为自己,他只能孤独无聊到开快递员的玩笑,被前妻排挤出女儿的生日宴会,像自己的老狗威利一样睡在草坪上,充满不安和伤感;而他戴上滑稽的假牙,化身为自己虚拟出来的可笑人物:托尼·埃德曼——他就可以满嘴火车,成为能言善辩的泡妞高手,德国大使,商业顾问,一个摇滚明星式的人物。
高尚的喜剧电影总是会攒动人们用不恰当的方式去做最恰当的事,用最不情愿的方式去配合自己心底最需要的渴望,从这点来讲,《托尼》对故事的处理方式无疑是聪明的。
然而对于喜剧元素的铺陈,《托尼》又是节制的,不但镜头在语言元素和表情动作上显得谨慎而羞涩,更是在情节编排上加以控制。
女儿和男友宾馆幽会一段并没有出现父亲的任何讯息,但这种离场反而是一种更为强大的在场,因为显然女儿已然心猿意马。
更何况,“死亡”这个意象在电影中无处不在,它是一个比父亲更深远而强大的在场——昭示着一个无法逃避的宿命,一个无法改变的结局。
学校孩子化妆成骷髅高唱“今天来,明天走,没什么好抱怨的”,老人院杀人的玩笑,海龟葬礼,就连影片结尾都在预示着必然到来的离去……就像死亡紧随生活本身,它追随着影片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这是《托尼》沉重而危险的一面,也是一部喜剧的底线。
拥有底线或者前提,并在之上建设起的一种立体的温厚,这种坚实无疑是具有强大感染力的。
《托尼》是温吞的,它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一种可能性。
有没有可能让父母再次全然走进成年儿女的生活,并且成为其中一部分?
有没有可能采用无需激烈的方式,让双方抛弃欺骗和蒙蔽,再次坦诚?
在这种建立在开放和谅解,而不是互相封闭和彼此欺骗基础之上,频繁用道德胁迫和价值观捆绑的两代关系面前,一些诸如“常回家看看”“给父母下跪洗脚”等形式化的奇怪方式显得多少有些无力和可悲。
在本届戛纳,原本在众星拱绕的主竞赛名单上没有任何存在感的《托尼》成为最大的惊喜。
人们喜爱这部影片,不像是追捧珍贵的名画,或是精致的珠宝;倒像是拥抱一个熟悉的朋友,一棵家乡院子里的高大树木——在162分钟里,人们时而置身事外,对着主人公的尴尬遭遇窃笑不已,时而又被带入到银幕中,随着他们懊恼和焦躁,你已经分不清自己在观看还是在参与这个故事——因为《托尼·埃德曼》在影像上是趋于真实的,这种精致的去特征化,和主竞赛单元众多大牌导演刻意营造的驾驭感和风格化背道而驰。
尽管大都是手持摄影机拍摄,摄影师Patrick Ort还是在试图避免纪录片式的跟拍痕迹,而是同半即兴表演的演员进行充分演排和配合,使得影像写实的同时不失稳健,在镜头运动和画面调度上带着德国式的纯粹和高效;他通片白描,并固执地使用标准镜头,企图最接近第三观察者的正常视角。
影片的画面全部以近景和中景为主,一种距离感贯穿影片始终,这种距离感像是父亲和女儿的距离本身;他会和你保持在五步左右的距离,不是十步,也不是一步;他在你流泪时不会把脸伸到你面前,而是在你背后默默地看着你;你发怒,他躲躲闪闪——在你躲躲闪闪的时候,他紧随不舍,却也不会过多坚持。
影片没有任何配乐,在声响处理上,被刻意加强的环境音强调着现实世界的嘈杂,“空气声”更是随处填补人的听觉。
人物的动作音效等一些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声音也是被提高后带到观众耳旁。
这一切努力使得两个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显得格外可信。
招摇撞骗的德国大使是可信的,穿着Kukeri满街晃荡的老人是可信的,裸体生日派对是可信的,反倒是看上去似乎正常的事情,那些商业会务,情人幽会,夜店嗑药……显出了足够的荒谬和动摇。
无疑,电影在走向真实化,这种大趋势已经在近年来的各大影节数次得到印证。
《托尼》这样一部回溯影像本源的影片在戛纳主竞赛单元拦腰出现,让朴赞郁《小姐》这种“视觉大制作”多多少少看上去有些尴尬,就好像穿着晚礼服的商人去参加一场不修边幅的天才聚会。
面对嘈杂的时代,当演说家一个个试图把辞藻变得更加具有攻击性,更加冠冕堂皇,一个朴实无华裸身相搏的人又显得何其勇敢。
人从子宫里被分娩出来,大概需要几十分钟,而从父母那里真正分娩出来,往往需要几十年;血脉链接,成长烙印,外界和家庭的冲突此生彼长,背叛,疏远,捡拾——两次从黑暗中破身而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回望自己的源头,用赤裸的身姿同他们平等对话——也许无论是哪一次,都将是困难而光荣的经历。
2016.5.14 Cannes/
《托尼·厄德曼》,其实我是奔着封面去的。
封面让我充满了想象力。
后面看影片才知道,金发的是女主,而后面的黑色毛发是父亲扮演的长发玩偶。
这一拥抱是全片最感动的地方。
我们小时候总是把父亲看得很伟大,无所不能。
依赖父亲,追着父亲后面跑,想要被父亲举高高。
和他一起去冒险。
你的很多第一次里面都有他的出现。
可是又在什么时候,我们越长越大,开始懂事,开始知道父亲并没有这么伟大,开始攀比。
甚至很多时候会埋怨父亲的太平凡,没有成就,开始恨他。
而托尼·厄德曼 就是一个这样的父亲角色。
但是他却有人生最珍贵的东西:“幽默感”。
他总是带着假牙套,假发,手铐。
喜欢角色去逗身边的人。
但他同样很孤独,需要和亲人在一起。
他的女儿在一个大城市工作,有非常好的职位。
但是总沉浸在工作中的她,常常非常忙碌,很少回家陪伴家人。
也老是忧心重重,来不及停下来享受生活的乐趣。
父亲的突然造访逐渐改变了她。
让她整个人放松下来,重拾幸福。
我很喜欢结尾时候父亲说的一句话。
👇
结尾女儿也拿着假牙安在自己牙齿上,带上草帽,学父亲滑稽的样子。
父亲转身说去拿相机给她拍一张。
镜头就一直拍她在等待父亲的画面,就慢慢结束了。
我宁肯相信,父亲可能突然犯病,最后去世了。
所有的事情只要有了悲痛,才会让人后知后觉。
这样才能让女儿从此之后变成像父亲一样的人。
全片2个小时40多分钟,很冗长。
如果没有很好的耐心状态建议不要看哦。
不要用爱奇艺观看,因为会有很多删剪片段。
这部片子看的时候几次让我觉得太长了,想放弃。
但是也知道看到最后肯定是一部好片子。
果然也没有失望。
^_^
2小时42分,是这部影片的长度。
其中的某些桥段,令人每每想起,都会像个傻子一样,呵呵的偷笑。
这部于戛纳第三天晚上首映的德国女导演作品《托尼·厄德曼》,在小玄儿第五天离开法国的路上,看到了前方小伙伴发来的场刊打分表。
电影《托尼·厄德曼》那一列里,满满的四星,均分高达3.8。
不禁令人猜想,难道戛纳刚刚过半,主竞赛的金棕榈就已经出现了?
(难道小玄儿只去了4天,竟然没有错过金棕榈?
)如果论裸露的场面,在戛纳口味的电影里,那几乎是部部都有,可谓是:片片都脱。
话说一场“裸体派对”真的不算什么,而这位德国女导演:玛伦.阿德,处理的这部《托尼·厄德曼》,却因为整体挥洒着冷幽默的气氛,在写实的镜头下,剧情不断夯实父女之间的鸿沟,用幽默和恶作剧修复沟通的桥梁。
最终让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女儿:伊尼斯,上演了这场令人笑到泪奔的裸体生日派对。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前2小时的铺垫,都讲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将近三小时的时长,要不是坐在电影院里,在家中可能真的很难集中三小时的精神看完全片,抑或未来该片被金棕榈加冕,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关注。
在影片的前1个半小时里,也就是普通电影已经结束的时长里,女导演:玛伦.阿德,还在精心的描绘女主角和男主角,这对父女的人物肖像和性格特点,以及他们之间,越来越激化的矛盾关系,如何循序渐进地走向另一种可能。
影片介绍里说,父亲突如其来的造访,打乱了女儿忙碌的生活,而时间久了之后,女儿意识到,自己的生活里,其实也缺少不了父亲的陪伴。
这段需要治愈的父女关系,之所以没有走向俗套的路线,有赖于同样参与了编剧的女导演:玛伦.阿德,对于父亲另一个虚拟角色:托尼·厄德曼的塑造。
托尼·厄德曼:一位却脱离了父亲角色局限性的人物。
首先,这段父女关系平淡无奇的展开,父亲的伴侣:一条老狗去世了,于是他出现在女儿出差工作的地方,前来探访。
还特意赠送了提前准备好的生日礼物:“起司擦”。
这对于肯本没时间下厨房的女儿来说,基本就是废物一件。
而女儿忙碌的职场生活,令她焦虑不堪,每日奔波于建设客户关系与自己的重要提案中。
然后,直到有一天,累到一睡不起的她,因为父亲心软没有把她叫醒,从而错过了重要的事情。
她对父亲大发雷霆,任性耍脾气。
父亲只能乖乖收拾行李,准备离开。
女儿也没有办法,撒出去的气也收不回来,反而在收拾沙发床时,不小心把大脚趾甲掀翻了,而她与活宝父亲的纠葛,就像洗不干净的血迹一样,再没有断过。
对于女儿来说:衬衫脏了就根别人换一件,而对于父亲来说:自己不受欢迎了,也可以跟别人换一个身份嘛!
于是父亲并没有离开,而是把自己换了一个角色:“托尼·厄德曼”。
一个对于女儿来说,全新的朋友角色。
他可以肆意的跟踪女儿,和女儿出现在同一家夜场喝酒,和女儿的朋友们聊天,甚至是恶作剧女儿的顶头上司。
自从有了托尼·厄德曼,父女两个人反而开始逐渐有了“默契”。
在外界的场合下,父亲恶作剧在前,女儿打圆场在后,两人总算是让朋友和同事,都认识了这位,并不存在的人物角色:托尼·厄德曼。
而这位自称是女儿“生活指导”的托尼·厄德曼先生,一次又一次让女儿的工作生活,陷入尴尬之中。
从而凸显出父亲的荒唐,女儿的无奈,冷峻严肃的镜头下,满是荒诞和喜剧的色彩。
托尼·厄德曼的跟踪无处不在,让女儿各种头疼,最后干脆出门上班带着他,省得他又从不知道从哪个鬼地方里,冒出来吓人。
而这样的特权,是父亲所没有的。
性冷淡女主角,繁忙的日常。
影片中女儿:伊涅斯的扮演者:桑德拉·惠勒,是德国很有名气的女演员。
她全片的职业装打扮,电话不停接,一个重要的会议接着另一个。
团队也只有直属领导和一个秘书秘书兼助手而已。
几个人在紧张的进度下, 一起应对阴晴难测的客户领导层。
影片结尾,她提及自己是在麦肯锡工作,未来还会去新加坡和其他地方工作。
她任职的全球调查公司,致力于企业内外事物的解决方案。
而女儿:伊涅斯,就是那个帮助企业,解决大小问题的人。
她每天单打独斗,日夜在外面跑动,除了方案的撰写提报,还要维护客户关系,同客户妻子吃饭、买东西,各种社交等等。
摸清客户关系的脉络,再同老板汇报,商量对策,做出自己的规划。
影片对于女性职业工作者的刻画,某种程度上,用导演的说话,她其实也是一位典型男性工作者的形象。
以小玄儿之前在4A工作的经验,这部影片刻画的职场,不仅仅是真实那么简单,还很细节。
而女演员:桑德拉·惠勒的独特气质,平缓的眉宇间,经常目瞪圆睁的表情,令人感觉她是个非常严肃,需要认可,又遇上工作瓶颈的企业中层。
而高层对她的期望和客户压力,都令她夹在中间左右不是,逐渐被压抑的没了自我,没了生活。
而这样的困境下,父亲突然介入自己的生活,甚至是工作中,让她面临了更加尴尬的境地。
比如好不容易送走父亲,同朋友喝酒吐槽,却发现他就在自己身边偷听;抑或是在自己重要的工作日当天,被父亲用手拷的恶作剧搞死,两人无法分开。
影片中女主角的性关系也很快被揭开,原来只是身边的男同事一枚,可见她朋友圈之窄小,只能吃吃窝边草。
并且对于该男性的需求,也是她做主导地位。
她像男人的角色一样,决定两人是否可以出现在同一个场合,决定什么时候见他,发生什么样的性关系。
她在生活中的一切,都要做主导地位的掌控者。
但是她依然孤独,不快乐,被生活和工作压榨自己的内心。
父女情的矛盾点,幽默化解一切。
父亲“托尼·厄德曼”与女儿:伊涅斯,两人在多日的相处下形影不离。
而父亲也开始越发的放肆起来,开始了自己“泡妞”的计划。
这里令人想起李安的早期的《推手》,父亲躺在床上,默默对儿子说:“咱们能不能去北边的活动中心啊?
”,潜台词是:“去有某某阿姨在的活动中心吧。
”。
而在这部电影中,父亲以“托尼·厄德曼”的身份在酒吧里,谎称自己是德国大使认识的气质奶奶,正好举办家庭派对:庆祝复活节。
父亲便不请自来的上门拜访,坚称女儿是自己的秘书,两人学习彩蛋,甚至在女儿强烈要求离开的情况下,父亲坚持要弹琴,让女儿献歌一首。
于是影片第一处,全场热烈鼓掌的桥段就出现了。
一首《Greatest Love of All》,女主角从悻悻的低吟,到逐渐被歌词和旋律感染,自己开始放声大唱,高潮处频频吼破喉咙,但是下一句又能准确的落在调上,漫长的唱完了整首歌曲,最后简直成了心灵的呐喊。
这位女演员获得的掌声,甚至比早上大导演:布鲁诺·杜蒙的新片《玛.鲁特》中,朱丽叶.比诺什的癫狂派演技发挥,获得了更热烈的掌声。
这位饰演女儿伊涅斯的女演员,必须是今年金棕榈:最佳女演员的实力竞争者!
而影片在这时,也已经过去了近乎2个小时,不知觉中,观众看着这两位主人公,走过了很多磕磕绊绊,啼笑皆非的旅程和事件。
而影片越是在尾声的部分,接近高潮的桥段,越是直线下滑的喜剧路线,令人忍俊不禁。
伊涅斯在灵魂献唱之后,丢下了父亲,愤怒的跑回了自己的公寓,忘记了当天其实是自己的生日派对,于是回到家中盛装打扮。
而她那条,自己穿不上,又脱不下的小礼服裙,就像她把自己放进的局限的,只有工作的人生一样局促。
于是,但她愤恨脱下衣服,给狂按门铃的同事开门时,她还没有来得及穿上下一套。
第一位到达的女同事,顿时看得面露难色,一时间请客入室,一段尴尬的客套开场白后,女主角发现,不穿衣服和大家交流,反而挺好,心身舒畅,并且那些穿着衣服的同事,看起来都比裸体的她,更紧张。
于是,当第二个客人按门铃时,她看也不看是谁,就开门了,结果却是自己的顶头上司—— 一位中年男性。
瞬间的尴尬过后,女主角递给了老板一个口袋说:“对,这是个裸体派对,你知道的,有利于团队建设。
”,之后老板像吃了死蟑螂一样,没了以往的压力感,默默的拿着口袋离开了。
而屋内的女同事一听,就疯了,以自己不够开放唯由,草草离去。
伊涅斯反而落个轻松,干脆躺到在了床上一睡不起。
而又一串急促的门铃声把她吵醒,她耗了很久,终于爬起来开门时,发现门口原来站着裸体的女助理,而此时女主角刚刚穿上睡衣,小助理无辜的看着她说:“听说是裸体派对,所以我就。
”,于是伊涅斯不得不把刚穿上的衣服,又脱了,此时全场已经爆笑到疯。
短暂的拆礼物时间过后,又有人客人到来,正想着谁那么倒霉,门之后竟然是脱光的男领导,手里拎着一个纸袋子,挡着关键部位,一副为了团队建设,不得不自我牺牲,豁出去的架势。
这三位之前一起奋战的同事,此时可以赤身裸体的站在一起,其尴尬和欢喜效果不用言说,笑到泪奔。
而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位客人,这次虽然不是裸体的同事了,但是怪笑程度真的是杀人级别。
父亲弄来一大堆假发,给自己做了一身巨型猩猩一样的演出服,毛发厚重逼真,还有个巨型的头套,被女儿介绍为,请来的活跃气氛的吉祥物,而父亲站在赤裸的大家中间,不知所措。
最后只得灰溜溜的离开了,此时的女儿抓了件浴袍,在街上追逐父亲的背影。
这一段路,不长不短,不紧不慢,跟在父亲的脚步后,女儿一步并作两步的追赶,然后又踌躇着不敢上前,最后还是冲上去,拥抱了“浑身是毛”的爸爸,说出了我爱你,以及爸爸再见。
最后女儿依依不舍的和父亲挥手告别,而父亲也终于给自己的女儿过了生日。
这里的街头追逐,与之前是枝裕和《如父如子》中,一段同样气氛的父子追逐,角色正好是的相反的,但是他们都用彼此相拥,化解了隔阂,重获信任。
说爱你与说再见,受不了却又依赖。
也许你会觉得,影片到此结束就好了,然而导演还是担心观众没有拿到父亲的用意,又在最后父女一起参加的葬礼上,安排了两人的恳谈。
原来父亲说,不仅仅是因为爱狗去世,自己感觉孤单,也是因为自己不断的想起女儿小时候,依赖自己的模样。
那个爱撒娇的女孩儿,如今却因为生活而压力重重,变得不快乐了。
而他却什么也做不了,如是他选择做一个陌生人:托尼·厄德曼,帮助女儿去感受人生的幽默无价。
工作忙完了这一个,还有下一个,而时光匆匆,如何才能留住那些瞬间,幽默感才是令你拥抱每一刻的武器。
这是父亲用生命搞笑的一生所悟,而所谓幽默感的真谛,也是导演想对观众诉说的议题。
影片的漫长,在于对每个角色的细致深入的刻画,给了观众观察与入戏的时间,结尾处女儿也模仿起父亲,带上了假牙套和草框帽子,走起滑稽路线,而父亲看了动容,知道女儿明白了自己的意思,说去拿个相机就回来,女儿自己在庭院里,摸着假牙,无意识的做着各种丑怪的表情,抽着烟,晃悠着,而观众的视线,早已经习惯的跟随镜头,看着她,从不厌倦,影片却在这里结束了。
导演说在电影的拍摄时,选择了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因为她更希望观众对于剧情的推进,感受到的是人物自身作出的每一个决定,而不是用导演从外在来推动故事的进程。
于是就诞生了这个用2个小时铺垫,最后40分钟,令人久久难忘的电影。
让我们记住了这位德国女导演:玛伦.阿德,女演员:桑德拉·惠勒。
这也是该女导演的第三部长片,戛纳的媒体记者们都爱死这部新片了。
(女导演与她一手打造的“巨巨”)当我们早已不是那个,被父母追逐的小孩儿之后,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和他们调换位置,变成追逐父母的成年人。
记得科恩兄弟的电影里,有位老警探说:“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父亲在自己身前越走越快,后来自己越追越赶不上。
”。
《托尼·厄德曼》的导演说,她在这部电影里,为了讲述父女之间,相互道别的主题。
特意放置了很多与“离去”有关的情节,父亲学生的离开、爱狗的死亡、朋友葬礼的举行等等。
时光不可逆转,当孩子们开始全新的人生时,父母却在往相反的地方前进,在生活中,这也是一种缓慢的、流动的、淡淡的悲伤感,正如这部影片问我们留下的印象。
(戛纳的夏日阳光下,巨巨说要我静静)父亲的另一个角色“托尼·厄德曼”,带着假牙、假头套、身份也是自己随口编造的,内里却埋藏着一位父亲,想帮助自己女儿的真实内心。
他想传递自己的幽默态度,就像他对萍水相逢的人说:“请保持你的幽默感一样。
”,他希望女儿可以更快乐的生活,他会问:你生活的幸福么?
快乐么?
意义是什么?
这里他不是CCTV的采访,而是一位父亲的担心。
而女儿其实血液里早已继承了父亲的喜感,一出手就玩大的,什么裸体团建啊,分分钟笑死人。
而她也借着这次赤裸相见,重新拿回了自己生活的主动权。
影片看似轻淡的生活小品,却饱含了亲情的力量。
从而出现了海报中,这张奇特的父女相拥特写,女儿的金发,埋头在父亲身上无数假发做成的巨型玩偶装束里,呈现一种毛发的舒适和柔软感,让女儿深陷在父亲的怀里,此时介质的一致性,正如他们之间不再有隔阂。
如果该片得了金棕榈,小玄儿会觉得,这是一部毫无渲染与做作的,自然诙谐的家庭喜剧。
小玄儿为猫眼电影特别报道2016年5月16日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非常流畅和精准的写作。
既有事无巨细的女性职场描写,又有愤怒、夹脚、喷血、换衬衫、被甲方看到一系列绵延的戏剧性设计。
当你以为父亲满嘴跑火车,下一秒加长悍马就停在眼前。
当然,还有裸体派对这样的超展开,和二十秒意味深长的静默。
一方屈从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规训,自我意愿沉沦;另一方以混不吝式的幽默消解还击,试图重申对生活的主权。
高潮部分女主角的爆发,和父亲拥抱,似乎宣示着理解和认同终于达成,然而结尾一切又回归徒劳:上海换成了新加坡,假牙和帽子也只是浅尝辄止。
金钱永不眠,铜墙铁壁牢不可破,能够隔着伪装和面具交流,相安无事,已是最好的结局了吧。
和Maren Ade拍的Toni Erdmann比起来,大部分好莱坞电影真是虚假矫情得一文不值。
和很多欧洲片一样,这是一部tell you how things are而不是tell you how things should be的电影。
如果要从今年的电影里找找后者的代表么,其实La La Land就算。
快3个小时的电影,紧凑丰满,时间唰地过去了。
惊诧这个德国女性导演,为什么有这样奇异的幽默感啊。
电影里的幽默很多时候来自尴尬的事态发展,和人物的不知所措。
这种幽默感是来自导演本人呢还是德国人内在个性的一种延伸。
我觉得两者都有。
我喜欢Sandra Hüller演的Ines。
她的冷静,自持,独立,刚强,她对待工作和私生活乃至性的态度,完全就是现代商业世界里无懈可击的职场女性好吗。
我欣赏她小小颗粒的钻石耳钉,她简洁有品味的项链,她剪裁合身的西装上衣,她高高的细跟鞋子,还有她描画的红唇,一切都含蓄而委婉。
她的相貌和身材倒真是标准的德国女性,她对生意和同事的态度老辣冷酷(她说,"I'm not a feminist, or I would not tolerate guys like you."),她对性的态度也摩登随意不拖泥带水。
这种洒脱的女人,在外表看来似乎has everything figured out是不是?
显然不是。
这也是我喜欢这个角色的原因,她内里的矛盾和脆弱令人动容。
令我们看到她柔软人性的场景都和她父亲有关,比如她在阳台上和坐上出租车的父亲大笑着挥手,然后大颗的眼泪掉下来;她在夜总会里突然显得不安,然后匆匆离开;她声情并茂忘我演出一首Greatest love of all;她在公园里和扮成保加利亚Kukeri的父亲紧紧拥抱。
她和父亲之间的距离是两代人间的距离,是老一辈人的实实在在温情脉脉与现代商业丛林法则下年轻人的冷酷精明实用主义的距离。
我非常欣赏Maren Ade的一点是她居然拍出了现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之下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渗透进个人情感和心智带来的冲突。
现代的商业运作是一部精密的转动着的无情的机器,现代企业里的男男女女也不可避免地被它影响,变得冷酷,高效,对人情无动于衷。
Ade的镜头很客观地陈述了这一点。
Ines的咨询公司和油业公司的CEO谈判,油业公司想要把他们的部分生产外包出去,因为这样降低成本,更划算。
他们不得不这样做,即使这样会使许多工人失掉工作。
谈判会议结束,Ines靠窗给爸爸打电话,镜头移到楼下,是布加勒斯特郊外简陋的居民区,院子里孩子们在嬉笑奔跑,妈妈在孩子和家务之间奔忙。
Ines是坚毅的职业女性,她没有孩子,如果有的话,恐怕是不会做到那个职位的。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那个会议开始之前,Ines的衬衫被受伤的脚趾溅上大块鲜血,于是她和助手换了衬衫。
尴尬好笑又匪夷所思的是,Ines没有说,谢谢你让我穿你的干净衬衫,反倒是穿着Ines浸着鲜血衬衫的助手小姑娘惴惴不安地说,抱歉我的衬衫不够高级,然后也不说任何你出血了要不要紧之类,而是“对我的工作表现你有什么反馈?
” 然后外边又进来一个准备贡献上衣的,被Ines冷酷地打发掉了。
工作场合的Ines多么刚硬无情啊,脚趾头痛成那样子溅了那么多血,穿下属的衬衫不显得歉意也不道谢,一丝一毫的柔弱都不流露。
以前我在日志里写过关于工作的感慨,“对于一个每天要消磨至少八小时的地方,能说些什么呢?
这些周而复始的事情,久了会令人产生抗拒,然而因为那些消磨的时间,你似乎不再是原来的你了,像是那些时间从你身上抽离掉了什么东西。
以前的我不知道现代世界的细化分工对每只终日在自己的小圈子忙碌的蚂蚁意味着什么。
按现在的我看来,在工作里消磨的时间是一只隐形的手,它把我们从生活本身的芳香里拖拽出来,转而放在另一个少阳光而干燥的地方。
”现代企业里的人在职场里呈现出的一面说到底是一种冷酷的角色扮演,人愈发偏离了人的本质。
这也是父亲在商场里开玩笑质问Ines的原因:“你还是人?
”然而Ines也是有多无奈。
家里早餐会之前那番和高跟鞋和裙子的挣扎,一边默念讲报告的说词一边准备一个人的晚餐,以及大使晚会上想努力接近重要的商业客户,却被打发去陪他妻子逛街。
Ade用这一桩事例道出了多少职场女性的无奈,力道含蓄隐忍。
说了一大堆却没有讲父女间的情感,然而这个话题是永远说不清楚的。
女儿会一直挂念父亲,希望他过得好,然而他们只有在他乔装成保加利亚吉祥物时才发自肺腑地表达情感。
长毛怪在公园里边走边哭,这是导演天才的神来之笔。
只有他在伪装之下时,我们才得以对他的内心情感窥视一二,同理,只有他伪装成Toni Erdmann时,他才得以进入女儿的生活。
全片音乐用得很少,然而Ines的一曲Greatest love of all和结尾The Cure的Plainsong都不能再熨贴。
她伴着父亲的电钢琴高歌那一曲让人又笑又流泪。
人生短暂混沌又复杂,父亲临近片尾说的话充满过来人的智慧,我们经历生活中的那些瞬间,经历时不知它们的意义,只有过后回味时才会明白。
比如现在的我,有时陷入这样或那样的烦恼,觉得生活残酷又痛苦,然而也许十几年后,我回头看现在的自己,会笑着想,哦,那时候我过得真幸福。
要知道在饭桌上和家人看这部电影有多尴尬。
无聊尴尬,滥俗鸡汤,哪里幽默?
表达很差,让一些本来应该不错的情节变得很低弱。
能看到这样的父女关系描绘有种开心混着欣慰的感觉,才发现茫茫电影史,能描绘成年后的父女关系到如此地步的片子好少。想整理研究女导演创作中的父女关系,又怕自己会难过,哎。
这题超纲,下一个。
基本跟导演之前的作品差不多,靠耍嘴皮子逗贫推进剧情。无论怎么在剧情上找亮点,都只是电视电影的水平。让我比较欣慰的是用大篇幅介绍了企业界女性的工作生活方式,并且还算合理,要知道电影界搞创作的一般不太熟悉企业界的工作方式。
幽默感一点儿也没有get到,无聊癌尴尬癌爆炸,文化差异啊!离家的孩子,担忧的父亲,大毛怪的背影,可怜天下父母心,全世界都一样。
仅唱歌一段好。父亲存在感太低了。
如果欧洲中产阶级的疗愈要用一个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无聊气质的故事来完成那也真是可悲,工作忙忽略家人、和第三世界野蛮人打交道、压力大得性冷淡了,150分钟就说了些不疼不痒的事,最后唱首歌脱光衣服丢掉束缚放开自我,人生意义就圆满了,如此尴尬的人生和身份探讨还是直接交给上帝吧
节奏实在太慢了,这让我这种看惯了好莱坞商业片的人难以适应,不过万幸故事很有趣,我能看得进去,虽然文化差异让我不大能够理解角色们的行为,但好几次我都在想,如果我妈突然化妆成另一个人跑来我工作的地方,我一定会当场疯掉。步入社会后,很多时候我们都戴上了假面具,越来越在意形象,回家后都没法彻底卸下伪装,其实家人更想看到我们小时候的样子。裸体派对是全片最搞笑的一场戏,但我不觉得这是喜剧,主演们也都说不认为这是喜剧,而是悲剧。
说实话,不喜欢这种摇晃的镜头,电影语言又比较少,走话痨推荐剧情的片子,如同纪录片一样却用台词堆满。不是说欧美人表达感情比国人直接,真挚么,父女之前特别尴尬,而父亲不合时宜的幽默感更显得令人不适。
尴尬 手忙脚乱
大型话痨家庭片,父与女分别代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人的分歧与融合,在内敛的亚洲家庭成员看来莫名其妙得不真实,裸体派对尴尬到极点,唯一让我释然的是终于搞清楚海报是个什么鬼构图
自然的好不自然
4刷。有一个很非电影的外观,却又完全消耗了这种特质,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冲动和不同情绪的流转,是最重要的电影没错。
说是德国片但其实颇具北欧奇怪神经质的气质,但又没北欧片这么冷。总觉得不懂剧中人物做出奇怪行为的原因,但细想又觉得可以理解。
表面上看似是逗比老爹搅乱水逆进行时的严肃无趣女儿的生活,但一句“不要丢了幽默感”恰恰把主题点了出来:这是一场温情老爹拯救卢瑟女儿的感人故事,而且还有点小dirty。裸体爬梯部分真的是全场笑翻了,唱歌部分两次掌声,结束更是迄今为止主竞赛最长掌声,看完字幕又一次掌声。女主?男主?
开头好尴尬,没想到后面越尴尬越开心,拿下场刊史上第一还是有一定的观众基础,都是后知后觉吧。
展示中产阶级的虚伪和无趣,并且提出解决方案。喜欢一些细节处的台词。觉得女儿要比老大爷的角色更丰满。
Weird~獠牙老爸访女记。女儿光光一丝不挂,老爸却毛发丛生、闷哭在头套里。老爹是条老狗,趴睡在草上;女儿食色性也,精液蛋糕Yummy。手铐铐住Toni Erdmann,唱出歌声Whitney Hou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