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需要任何言语与对白小狗篇我是一只孤独的小i狗 我没有任何朋友 只能一个人打着无聊的双人电动吃着需要加热的预制菜 我看到邻居温馨的夜晚孤独的情绪让我忧伤 我在电视上看到了陪伴机器人 我想有个朋友 所以我电话预定了一个“陪伴”机器人果然我拥有了一个完美“伴侣” 他陪我一起玩耍 他的世界只有我 他对我绝对忠诚 我们去海边浴场 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要回家时我的机器人进水了 他变成了植物人 我却怎么都拖不动他 我只能给他盖好小被子 难过地笑着安慰我的机器人说好明天来救他第二天我带着我的工具箱急急忙忙来找我心爱的机器人 结果海边浴场关闭了 再见来不及握手 我想尽办法怎么都带不走我的机器人 可怎么办呢?
我只能在冰箱上贴好去接心爱机器人日期的便利贴 让生活继续 我过了一个孤独的万圣节 圣诞节我去滑雪被欺负了还受了伤 我在梦里和雪人一起打保龄球 雪人的脸和我心爱的机器人重叠 春暖花开后我开始寻找新的兴趣爱好 在放风筝时我认识了鸭鸭好友 她是酷姐 她还会车我去钓鱼 但没多久她搬去了欧洲 我又变成了一个孤独的小i狗终于到了接我心爱机器人回家的日子 我兴冲冲地拿着我的工具箱冲去海边 我闻到了机器人的味道 却只找到了少一个脚趾的机械腿 我疯了一样挖 没有没有都没有 这次我真的只有我自己了 我又去了线下实体店 我还想拥有那个机器人 可是产品更新换代 我只能重新拥有一个新的机器人 新的机器人小宝也很爱我我带着我的新机器人去海边 我学会了要给他喷润滑油 我知道了机器人不能下水 我知道失去所爱 所以我变得格外珍惜某天我和我的新机器人在散步的时候又听到了那首熟悉的歌曲 我跳了一支舞 我东张西望 我转身看到我的新机器人就在身边 如果我期待的爱就是陪伴 那这次我会紧紧握住我的幸福机器人篇我睁开眼看到的第一个人是一只安静的小狗 他是我的主人 他需要我的陪伴 他带我去中央公园滑旱冰 在狗宝最爱的音乐下跳了一支舞 他带我去帝国大厦看风景 他带我去吃热狗 他和我一起拍了大头贴 有天他带我去海边 我们看到海底世界 本以为一觉睡醒后我们就回到温馨小家 但我动不了了 我的意识在游走 我的身体被固定在无数的梦里 我回到了那个家 在找不到小狗主人的恐惧中惊醒 原来真的只是梦一场我失去了我的腿 我遇到了一个鸟妈 她在我身边筑巢孵蛋 我看着她的崽长大 我很爱其中一只特别的小橘鸟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鸟儿终究要飞去更远的地方在夏日来临之际 我被清理工按斤卖了废品 我被大卸八块有天我遇到了一个善良的蓝领小猫 他心灵手巧修复了我 从此我还会唱歌了 他给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腿 我又行走自如了 他带我去看棒球赛 我们一起工作一起吃披萨 我们还一起迎接新年看烟花 我又被爱着了 这和小狗的爱不一样 但我很喜欢某天我看到我的前任小狗主人 他身边有了新的机器人 我想冲过去 但我的小猫主人怎么办 小狗新的机器人怎么办 我只能隔空为我的小狗放一首他最心爱的歌曲 和他跳一支终有完结的舞曲原来爱从来不是占为私有 原来爱就是珍惜当下 我会永远记得我的小狗 但我要和我的小猫继续前行啦我们要坦诚接受与灵魂伴侣的错过 在继续的生活里让自己快乐 永远珍惜身边的人 也永远接受错过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New York, New York! 从个人最新鲜、最时效、最直接的观后感来说,并没有觉得《机器人之梦》 的结尾带来了什么了不得的强烈情感冲击。
但在阅读和分析了很多高赞影评、友邻好评、高赞短评,并且去后浪站看了很多所谓解读视频后,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说:“①成为更好的学会爱的自己; ②成就更好的会爱人的对方; ③成全彼此这就是爱”等等,成为感同身受观众们友邻们最高频的几种总结。
在戏中之梦没有突破线性叙事的大框架下,《机器人之梦》的故事从起始、过程到结局,堪称为特别优秀的形式“模版”,完全呈现的是一个“虽然走着走着就散了,不过还惦记并祝福对方”的故事。
可见的任何形式、质料和动力层面上,一个发生在纽约,差不多现今世界最多元富足的城市中,普通人孤独生活在宽容的城市,时间跨度适中,接受度极高,多元的情感叙事,彰显的是难能可贵的平和、宽容、友善和真·相对主义的形态,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呈现出的其实是一种现代神话式形态。
之所以能断论其“神话性”,是因为只要你真诚认真地生活过,与父母子女同学朋友和他人相处过,为人际关系和生活困扰过,在真实的世界不得不离开家去学习工作过,或者哪怕去逛街吃饭压马路,看过国际新闻和讨论过一些社会事件,就会知道,平和、宽容、友善和真·相对主义真的很难、非常难、相当难。
真实世界中,完全有可能因为仅仅是针对远在天边,你我他都接触不到的,八竿子打不着一撇的对立意识形态站队;他人习以为常,但你看不惯的某种卫生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一个人喜欢摇滚Pink Floyd和漫威电影,另一人喜欢乡村Bob Dylan和艺术电影;说话聊天的语气甚至表情包,或某些特定的表情使用,在社交媒体发新闻和说话多少,甚至某条群聊回复惹他人不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或大或小,甚至不知道为什么的事,都可能突然一下就“走散了”,更遑论回头去“惦记还祝福”一下。
究其原因,一个在真正现代社会中生活的现代人,比如一个生活在纽约的纽约客,即便在统计学意义上(如上文所述的大多数观后感),最关心也最应该关心也是他自己和他自己的权利。
因为“我”处在所有事物的中心,所以“我”的价值和地位,在现代社会是不断上升的。
“都是第一次当人,我凭什么让着别人,就是要直接发疯发癫唯我唯快乐”成为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生活中“第一要务”,关系中的“第一性原理”,追求中的“第一诉求”,这当然表现为自由。
相对地,非要忍耐、谦让、妥协、尊重和友善,就显得不是那么太合适宜,又迂腐虚伪,甚至显得别有用心,仿佛意图掩藏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等等。
不过,认为自己处于中心 和 时刻把自己当做中心,永远无法真正体现出来,不能也不可能给每个人完全的权利,因为完全的权利意味着你其实也有权利去侵犯别人的权利。
所以,这种永远说不通的悖论张力,就体现为当唯我论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发展,越来越成为共识以后,其吊诡的反转就俞发走向其反面:即越讲述宽容的地方俞没有宽容,越推崇多元的地方俞钳制多元,越言说平和的地方俞对抗仇视。
相应地,人们也就越难相信现实真实和苦涩的故事,而越来越相信想象中宽容多元的完美故事,一种现代叙事的神话语气。
毕竟在其中囊括的模版之外和模版之内,前者的真实和苦涩是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经历的,后者的浪漫和甜蜜也确实是有可能有概率发生的。
可以想见,自由主义的悖论张力在可见预见的时期,会一直萦绕于人类社会,《机器人之梦》则好似特意选择了机器人,即规避了神话的不现实性,又迎合了现实的美好愿景,因为早在1942年,阿西莫夫在短篇小说"Runaround"(《环舞》)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阐述“非人类的超级智能”合理性的机器人三定律: 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使人类受到伤害。
二、除非违背第一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三、除非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后来,阿西莫夫加入了一条新定律:第零定律。
零、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因不作为使人类整体受到伤害。
这或许说明了《机器人之梦》向温柔和谐推进的那个方向。
不过当你把其中的机器人换成{他人},把人类换成{自己}之后,现代城市生活硝烟弥漫的但沉默无语的默片面相,或许才更生动。
以前总是好奇成熟的人为什么举止那么的不同,等自己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之后才明白,原因是他们都经历了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的分离。
每一次的相聚别离都在教会我们如何认识自己以及如何对待他人。
影片的开始,小狗出于孤独,订购了一台机器人。
人在生命的最初,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
可能因为孤独,因为需要陪伴、理解,就开始一段关系。
就像电影里面的小狗,ta需要一个让自己不孤独的伙伴,就让自己拥有了一个机器人。
ta并不知道怎么对待这个存在,也不知道怎样对这段关系负责。
对于机器人来说,小狗是ta接触到的第一个生命。
这个世界里的一切都是全新的体验,所有东西都要从头学起。
因为没有钱,机器人有样学样地逃票。
小狗也是是机器人最亲近的存在,机器人模仿着小狗的习惯、动作,与小狗玩在一起,成为了最亲密的伙伴。
机器人一边观察小狗滑旱冰的样子,一边学习怎样滑旱冰。
时间久了,机器人对小狗产生了依恋,小狗对机器人也是。
小狗和机器人一起去海滩潜水,小狗这时不知道机器人不能碰水。
一天,小狗和机器人去海边游玩。
由于小狗这时还不知道机器人与自己的不同,没能照顾好机器人,而让机器人进水出了故障。
机器人躺在地上无法动弹,小狗既搬不动沉重的机器人,也无法求助,于是ta选择回家拿工具,准备第二天再搭车来修机器人。
小狗想尽办法都无法搬运机器人,小狗等着海滩重新开放的日子去接机器人回家,而距离这个日子还有大半年。
小狗把日子贴在冰箱上,时刻提醒自己。
现实不给小狗一点机会,海滩关闭了,大门紧锁。
小狗尝试了ta能想到的办法,依然无法解救机器人。
ta只能等待海滩重新开放。
在等待的过程里,机器人做了一个又一个与小狗重逢的梦。
机器人被困在原地,遇到了伤害ta的船队,也遇到了知恩图报的鸟妈妈鸟宝宝,还经历了捡废品的、收废品的摧残。
最终遇到了修好ta的浣熊。
与此同时,小狗也遇见了带ta玩耍的雪人,教会ta放起风筝的鸭子,以及ta重新购买的机器人。
在这个过程里,机器人经历了人性的善恶,ta懂得了怎样的人是值得珍惜的。
而小狗尝试了与不同的人相处,知道了自己喜欢的相处模式。
ta们都在分开的这段时间成长了。
机器人远远看到小狗走在路上,身边是另一个机器人。
命运再次相交,但只是机器人看到了小狗,而这次小狗和另一个机器人走在一起。
机器人预测了一下自己与小狗重逢的场景,ta决定不再追上去,而是选择播放一首曾经ta和小狗最快乐的共舞曲——《September》。
当这首曲子响起的时候,小狗听见了,开始起舞,而机器人也在窗户后面跳起来。
和着音乐,同样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小狗和机器人一起起舞。
ta们的情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
机器人懂得了什么是爱,ta希望小狗可以一直快乐,ta也希望可以陪伴给了自己一个家的浣熊。
机器人和小狗看似分离,却带着留在彼此身上的痕迹活下去。
音乐再次响起,物是人非。
既包含了两人最快乐的时光,也包含了分离的痛和成长的洗尽铅华。
如果不经历痛苦也就无法成长,只能活在梦里。
机器人选择了成长。
我们在梦里或是清醒时,也许多次都想象过与自己的亲密伙伴重逢的场景,但只有选择珍惜当下,才是幸福的智慧。
分离不代表我们忘记了彼此,只是我们都在迈向成熟。
这个过程里,我们有不同站点要经过,有不同的关卡要拿下,我们有不同的人生课题要解决。
机器人还爱着小狗,但ta不确定自己的出现对小狗来说是否需要。
现在ta确定的是,浣熊需要ta。
真正的爱是在保有自尊自爱的前提下,希望那个人一直快乐。
机器人已经做到了。
ta学会了爱,拥有了真正的心灵,已经不是最初的ta了。
虽然“机器人”的设定就暗喻了ta是一个生产出来满足别人需求的产物,ta需要依赖其他生命体而存活。
但经历了这次重生之后,ta学会了选择。
希望今后机器人能够活出更多主体性。
这是机器人的下一个课题。
机器人没有选择重逢,但ta知道ta们爱彼此。
北京时间2024年3月11日,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举行。
在颁奖典礼上,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执导的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获得了最佳动画长片奖项,这也是继2003年凭借《千与千寻》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后,宫崎骏第二次获此殊荣。
不过今天我要跟大家聊的并不是这部电影,而是和它一起入围了本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西班牙电影,《机器人之梦》(又名《再见,机器人》。
01《机器人之梦》讲述了一个单身狗的故事,没错,真正字面意义上的单身狗。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纽约曼哈顿,片中的所有角色都是以人类形象出现的动物,而我们的主角就是一只孤独的狗狗。
不甘寂寞的他买来了一个机器人作伴,两人在日常的相处中,感情日渐深厚,彼此之间密不可分。
然而在一次海滩度假之后,机器人再也无法动弹,狗狗只能被迫离开,一年多后,两人再次相遇,但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在看完之后,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两点非常之妙。
其一,是这部电影将主要角色设定为一只狗和一个机器人,完完全全抹除了两者的性征,因此,两者之间产生的关系既可以被看作是爱情,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友情。
虽然我个人更多地将这个故事视为是一场爱情,但如果从友情的角度去看,也基本能说的通,给人以很大的自我解读空间。
其二,便是这部电影全片没有一句台词,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是人们表达内心的最直接方式,而这部电影却为我们上演了一出新世纪的彩色默片,用角色的表情和动作给我们更加直接的情感传达。
同时,相较于爱情片经常会出现在结尾的台词上的说教与总结,在这部电影中被隐去的语言,也让它在结尾时多了一层令人无法言说的感慨,只能在心底里久久回味。
02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曾经见过或听说过一些爱而不得的故事。
明明是十分相爱的两个人,但却由于误会、不珍惜、生活所迫等原因不得不分手,各自拥有了另一段生活,最终也没能回到一起。
在面对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们往往只是会感叹命运无常、造化弄人,很少有人去了解身处故事之中的当事人在心境上遭遇了多大的变化,而这部电影,却通过一狗一机器人的视角,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带入其中,去体会一段关系被迫终止时,那些无言的心碎与不舍。
在两人被迫分别之后,机器人先后做了三场梦,而这三场梦似乎也是代表了被迫分手后,人心态的变化阶段。
在第一场梦里,机器人梦见自己挣脱了海滩,找到了狗狗的家门,就在敲响房门的那一刻,梦匆匆醒来。
我认为,这场梦代表着迷茫,在跟相爱的人突然分别后,最首先的感情便是迷茫和怀疑,怀疑这一切只是一场梦,只是自己或对方不小心走丢了,只要自己找到对方,这段感情便能够继续。
在第二场梦里,机器人梦见一个跟自己一模一样的机器人替代了自己曾经的位置,机器人短短几个表情就展现出了从震惊到难以置信再到心碎的情感变化。
我认为,这场梦代表着惊恐,在一段时间的等待之后,发现对方真的是不想回来找自己,于是便会震惊、恐惧和心碎,震惊于曾经以为永远不会破裂的关系走向了尽头,恐惧于另一个“更新、更好”的存在将自己替代,心碎于自己还在苦苦等待与寻觅,对方却早已将自己抛于脑后。
而在第三场梦里,机器人梦见的,却是自己走进了绿野仙踪的梦幻世界中,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自己跟随着梦幻的花朵尽情起舞,只是到最后,花朵们的舞蹈还是会组成狗狗的形象。
伴着美好的舞蹈,它再一次来到狗狗的家门前,但却最终面对的是整个大楼的倒塌。
我认为,这场梦代表着接受结果后的失落。
一切都已尘埃落定,虽然还是会在梦中梦到对方,虽然还是会在梦中回到那些温存的时刻,但一切终究只是昨日幻影,美好的阳光与音乐只是会在梦里带来一丝慰藉,当梦醒来,现实依旧冰冷。
03而在机器人在离别中挣扎的时候,狗狗也同样经受着离别的痛苦。
在几次想返回海滩都被阻拦之后,狗狗只能继续一个人的生活,但此时的单身生活已经与以往不同,虽然生活状态一如从前,但他脑海中总也挥之不去的也是机器人的那张脸。
而就在机器人做第三个梦的时候,狗狗也做了一个梦,只不过,梦里他有了一个新伙伴。
这个梦里的新伙伴,是狗狗自己创造的雪人,雪人能跟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搞好关系,而且不管喝什么饮料,饮料的颜色都能出现在雪人的脸上。
我觉得,这个雪人就是狗狗内心的反向投射,生活中的他孤僻、自卑、没有安全感,不敢跟陌生人说话,家里的房门都要锁上好几道,而雪人的形象似乎就是他渴望的样子,渴望与那个过去的自己告别,成为一个理想中更好的人,而这个雪人的脸,最终还是变成了机器人的模样。
这也在暗示着,在经由了与机器人的共同生活之后,狗狗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和机器人在一起的日子为他灰暗的生活带来了阳光,他逐渐成为更加积极生活的人。
而美好的爱情其实也是如此,并不是说离开你我一秒钟也活不下去,而是因为你,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04虽然这部电影的名字是“梦”,但“梦”不会一直做下去,而这部影片,也为我们展示了梦醒之后,应该如何带着曾经那些美好的记忆,去更好地生活。
机器人在梦醒之后,迎来了一个小鸟妈妈,他看着这只小鸟诞下新的生命,而面对这新的生命,尤其是那只颜色不同的小鸟,机器人也像狗狗当初照顾和指导自己如何生活一样,细心的照顾着这个小生命。
而在自己找到新的伙伴之后,他也会记着当初无意间握疼了狗狗的手,从而更加温柔地握住新伙伴的手。
而狗狗在苦寻不到机器人之后,也没有垂头丧气重新缩回内心的壳里,而是带着对机器人的美好回忆,继续好好生活,当他遇到一个新的让他心动的机器人时,他也会记得仔细给机器人上好油和避免他碰到海水。
最后,当熟悉的歌声响起,他们依旧会不自觉地跳起舞,也依旧会想起对方的样子,但他们都知道,这已经是过去的一场美梦,他们感谢对方曾经出现在彼此的生命之中,让自己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爱别人,他们会带着这份爱好好地活下去,去过各自更加精彩的人生。
在看到结尾时,我突然想起了在《她》那部电影中,西奥多在跟人工智能萨曼莎永别时的对话:“我从没像爱你一样爱过别人。
”“我也是,现在我们都明白该如何去爱了。
”
机器人之梦 (2023)9.12023 / 西班牙 法国 / 剧情 动画 音乐 / 巴勃罗·贝格尔 / 伊万·拉班达 阿尔伯特·特里佛·塞加拉结局是开心的,但看完好悲伤啊。
我发现“爱”哪怕给予人们再多希望,既往不咎,开心转圈,注定还是充满遗憾与心碎。
《机器人之梦》里每个人对彼此100%的信任,依然伤痕累累,更别说咱们人类了,破破烂烂,还对爱挑挑拣拣。
🤖超讨厌小狗。
无能,老实,懦弱。
小狗不是坏人。
但不是只有坏人才毁掉爱,懦弱的人也毁掉爱。
机器人出故障,小狗只努力了几回,就放弃了。
正常地过自己的日子,还放风筝、滑雪……我恨得牙痒痒,如果是我,我会每天想办法救机器人。
为什么不求助乐园管理中心?
海边捡废铁的轻易拖走,为什么不去找小拖车?
我无法原谅小狗。
转念一想:我们讨厌小狗不正是因为,我们就是小狗吗?
我们真的有这份执着吗?
有排除万能挽留爱人的行动力吗?
我们自以为是爱情勇士,比小狗厉害,事实上,每当我们失去一段感情,也没有很努力挽回过啊,也正常过着自己的日子。。。
【明明这就是我们人类真实的样子。
】【不爱惜感情,努力几次就累了放弃了。
】【我们口口声声说渴望爱,但没有人对它充满丰沛的勇气与信任。
】
🤖心疼机器人。
毫无保留地学习爱。
天天乐呵呵如小傻子。
出了故障,被遗弃在海滩一整年。
被坏兔子敲断了腿,被当成废铁卖到垃圾厂,但是它没有抱怨过。
每一个梦都令人心碎。
我曾无数次梦见回到你身边。
梦见吹着口哨按响小狗家的门铃。
没有一次是愤怒的。
可是小狗买了新机器人。
我们面对爱人的放弃,是委屈的,愤怒的。
付出的感情凭什么不被爱惜呢?
【我被关在无人的海滩那么久,你为什么不想办法来救我呢?
】【我们一开始也像机器人,纯澈的、炙诚的、张开双臂拥抱爱。
】【只是后来被伤透心,被晾在海滩上一整年,心默默生锈。
】谁都没有错,但就是不会好了。
🤖决定了,以后被问到理想型就说是《机器人之梦》的浣熊。
【他快乐,浪漫,有创造力行动力,悠然自得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如果他的机器人坏掉了,他不会等一年,会开着破破烂烂的飞机,会想方设法当天晚上就把它救走。
】【他强大治愈,将爱人的灵魂缝缝补补。
】(彩蛋是,浣熊和机器人在地铁站擦肩而过,这宿命般的相遇)
渴望浣熊,也可以成为浣熊。
换个思路嘛。
希望遇到温暖真挚的爱人,我可以笑着说,“快点啦,等不及了快握住我的手。
” END很多人说看完《机器人之梦》后大哭。
整部片没有台词,但很感人,丝滑沉浸其中一点不无聊。
不愧是奥斯卡奖提名。
快去看!!!
一个关于分别和相思的故事,超惊喜的西班牙现代童话。
剧透警告⚠️这是一个被迫分别,相思,再也没有相聚的故事。
很真诚的动画长片,狗和机器人被迫分别的那一幕开始,动画才真正拉开帷幕,欧洲风格的创意和浪漫不断冲击观众的眼球。
机器人的每一个幻想每一场梦就像不断翻开的书页,而动画的现实部分中则书写着相聚和离别。
不论是小鸟与机器人,还是狗和酷酷的鸭姐,都只相互陪伴了对方人生中的一段时间。
不断的离别组成了一段段的故事篇章,从影片中后期的时候我意识到或许他们不会再相聚,他们展开了各自新的故事……本片美中不足恐怕是前二十分钟不论是剧情还是画面都过于普通,我差点儿直接快进。
个人偏好2D动画所以2D加分。
接下来要看另一个提名动画和获奖动画了,让我看看哪一个最棒。
那时候,双子塔还没有倒下,普通人还可以随意去海滩度过炎炎夏日,街道的角落还够安全,还有黑人小伙在用双卡录音机放音乐跳街舞。
那时候的纽约,不是今天的纽约。
那个世界里,狗就叫“狗”,自己住一间公寓;鸡和猫一起住,狗还可以和鸭子谈恋爱,对面的邻居是大象。
也不是没有坏人,雪场上撞人的穿山甲就是,但大部分是好人,比如单亲母亲鸽子。
那时候的那个世界里,机器人不是芯片做的,也没有sora和gpt,机器人是机械的机器人,用集成电路板和拨片开关连起来。
孤单的狗给自己邮购了一个机器人,他们成了好朋友,形影不离。
可是有一天,机器人坏在了纽约的海滩上,时也命也,两个人未能再重逢。
这听起来就像一个动物版的《过往人生》,导演巴勃罗·贝格尔在影片后的观众见面会上说,这也是我献给纽约的一封情书。
他年轻时在NYU就读,那是个比Friends还早的纽约,现在想起来,恍如隔世,一切回忆都只剩下美好和乡愁。
巴勃罗说,他一直喜欢漫画和graphic novel,却从来没拍过动画电影。
他第一次读这本书和第二次之间隔了好多年,第二次读,泪流满面。
他问自己,为什么第二次会哭?
第一次和第二次之前经历了什么?
他回想起来,原来是经历的失去。
他失去了父母,朋友杀了朋友……人生原来是在不断地失去。
狗失去了机器人,他们爱彼此,却再也没有重逢。
狗定购了新的机器人,他们也成了好朋友;机器人被四分五裂却被善良的公寓管理员捡到,修复成了身体是双卡录音机的新型机器人;纵使他们有一天再次相逢,也回不到过去了。
但是,他们拥有同样的回忆,拥有同样的歌。
机器人看着狗按下了自己的录音机,放出September,那首80年代风靡全球的歌:Do you rememberThe twenty-first night of September?Love was changin' the minds of pretendersWhile chasin' the clouds awayOur hearts were ringin'In the key that our souls were singin'As we danced in the night, rememberHow the stars stole the night away, oh yeah巴勃罗望着观众说,今天来的观众里有没有小孩子?
我敢肯定一定会有小孩回去让父母放这首歌。
故事发生在九月到九月,是个完美的循环。
九月的海滩关闭,十月万圣节,十二月滑雪堆雪人,二月鸟飞来,五月在户外烧烤,七月看独立日烟火,纽约和美国人的年景就这么简单,年复一年。
除时间线外,动画的美术设计也堪称精美。
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笔触,不能再简单的姓名,一笔一画,画出了纽约的乡愁。
单身公寓,黑白的厨房地面,暖和的大床,镜头直对着淋浴的喷头,淋下的水冲走了忧愁;窗台上的皑皑大雪,雪场的索道,明亮的烟火。
对了,一句台词都没有。
我爱没有台词的电影。
这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上的废话是那么多,说废话的人是那么多。
巴勃罗说,电影多好,孩子们,是不是比手机的小屏幕好多了,他说。
电影票就像一张廉价的时间机器的门票,两个小时,带你去过去的任何一个世界。
他说,我在创作的时候,想到的是我的父母。
我也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那些在成长过程中一一丢失的朋友。
我们不再拥有彼此,但我们拥有同一首歌的时间。
在那些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共舞,正如狗和机器人一样。
回去的时候,女儿坐在副驾驶座上,我们一起听完了一首September。
走出电影院哭的稀里哗啦。
《机器人之梦》可以有很多的解读角度,本篇影评从消费社会中人的处境解读。
(小狗的处境)消费社会电影中充斥着大量的消费社会符号。
小狗每天吃的速食、膨化芝士条、棒棒糖,花花绿绿的广告牌和电视不断强化这些消费符号刺激人去消费。
而泛滥的大众文化中充斥着感官刺激,电视机吵闹又色彩绚烂,音乐被喧嚣的流行音乐所占据,到处都是欲望。
在这样一个消费社会中,工业生产品被大批量的复制,人们因此拥有了许多共同的消费回忆。
而所有东西都是可以交易的,你也可以花钱为自己买一份陪伴。
于是机器人出现在了小狗的身边。
爱的是陪伴还是人?
现在越来越流行“搭子”文化,做什么都能找个人和一起,这是一种非常轻的社交关系。
我曾和一位姐姐一起逛了一天的美术馆,然后一起吃了晚饭聊的很开心,在此之前之后我们都没有再见面和联系。
孤独的小狗终于不用再羡慕隔壁的情侣,他和机器人度过了幸福的时光。
在不幸失去机器人后也曾尽力去营救他。
可是后来呢?
后来有了鸭子,小狗没有再想起机器人,直到鸭子离开。
在海滩只找到机器人的残骸后,小狗在商店领走了另一只机器人,他们也会一起玩,牵手走在大街上,一起去吃冰淇淋,一切好像和原来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有一个人曾在你的生活中出现过,然后又离开了,你们共享一段美好的回忆。
除记忆之外,两个机器人对小狗并没有太多的差异。
就像张爱玲写,“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巧遇见了。
那也没有别的话好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句:“哦?
你也在这里吗。
”消费社会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这个机器人也离开了,那么小狗会感觉孤独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不断地购买不孤独感,就像消费社会里我们消费着的一个个感官刺激符号,他让人短暂的从不愉快,孤独,死亡,不自由这些难题中逃脱出来,但是并没有解决这些难题。
小狗吃芝士条就是一个绝妙的隐喻:诸如吃芝士条一样消费-使用-获得愉悦-再消费这样的结构,放在购买机器人身上同样适用。
但这样的愉悦也如同消费社会中所有的感官刺激,当消费品用尽,剩下的仍然是空洞和寂寞。
时代病为什么人们选择不停地购买不孤独感,而不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去解决孤独感。
影片中也有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小鸭子曾经短暂地出现在小狗的世界中,就像一切健康的人际关系。
但是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全球化进程加速,互联网信息互通以及交通工具的便利,使得成百上千年以来人们所熟悉的强人际关系交往模式适用性降低。
影片中小鸭子去了欧洲,而小狗唯一的选择就是接受后黯然伤神。
人的本性是讨厌不确定性的,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被抛入”,人被放入了无法自己选择的存在中。
面对现代社会带来的偌大的不确定,只有选择防御性的姿态,于是把心包裹起来,寻找一个又一个的“搭子”,购买机器人好像成了小狗的必然选择。
我们如何与这个时代的孤独感相处电影本身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开放式的留给了观众思考。
时代给出答案是“搭子”,连接大于拥有,注重当下意义,这是现代社会的特征。
但个人来说,我仍然需要深度的人际关系来面对诸如存在主义危机等的种种问题。
当我们想要的比“搭子”更多,答案就见仁见智了。
在机器人和狗狗第一次出门要去公园玩轮滑的路上,竖完中指的机器人被狗狗拉着跑下地铁站。
浣熊和机器人在这里已经相遇了,而且还对视了好一会儿,楼上的火烈鸟是目击证人哈哈哈。
有些故事,总是命中注定要发生。
想起今敏在《未麻的部屋》拉片讲解课上说,拍电影很多镜头和元素是无意为之被拍进来的,但动漫画什么镜头,和画进什么元素,都是有原因有考量的。
小狗一步三回头离开沙滩时,我以为这讲的是爱的不成熟让我们渐行渐远,是充满无奈的错误和惋惜。
小狗剪开铁锁时,我以为这讲的是爱能抵万难,是山海皆可平。
日历标注下海滩开业的日子时,我以为这讲的是爱是无声漫长的守护,是岂在朝暮的双向奔赴。
机器人被砍下腿的时候,我以为这讲的是不圆满的爱。
机器人一次次梦回敲门时,我以为这讲的是走不出来的爱,是故步自封的囚笼。
小狗在夜里辗转反侧时,我以为这讲的是异地的骚动。
机器人被浣熊救了的时候,我以为这讲的是追妻火葬场的故事。
小狗选择新机器人时,我以为这讲的是各自安好。
直到最后,机器人与小狗隔空共舞时,我才明白,他讲的是,真心相爱过就是爱的证据,也是爱的结局,爱不是刻舟求剑的回忆,而是永远在那时那刻熠熠闪光的真诚。
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彼此真心相爱过,没错过,就没错。
啊?这是什么三观?我看评论有人在说,即使我已经换了新的伴侣,但我心里永远有你的位置?什么什么?这对你现在的伴侣公平吗?怎么可以用一段新的感情去淡忘从前的感情呢?接受这种观念的人只会更加滥情吧…这一点也不好。🤦♂️
在可爱背后藏着一段关系的缔结和消散,赴着一个没有打结的约定,却总在幻想中联系着彼此。隐去对白让画面蕴含更多的能量,极高的叙事密度,近似于一部爱情片的进展方式,但拥有着更多情感的介入,让这段关系足够纯粹。遐想与现实一同记述着过往,很丰满的前任文学。
均质贫乏的无机运动
双子塔大楼作为旧纽约地标的存在感太强,尤其是现在它强烈地作为一种已发生的终末而存在。电影从窗户界面与电视屏幕的虚拟界面对照着开始,窗外的风景掌控着某种情绪与隐性的欲求。于是在最后,机器人望向窗外,远处刺眼的双子塔就那样占据着焦点,总以为该不会那架失控的飞机结束这一切时,竟然是近处下方的狗狗视线回应了这一望、拦截了望向远处与未来的视野。原来我在这部电影里默默期待着末日吗?但时间在动物社会无限接近人类世界的那一刻停住了步伐,世界企图走向现代的阴谋失败了,双子塔仍然伫立在纽约的日常之上,一个新的时空在分屏的共舞中诞生了。毕竟robot还是保持着几何体的笨重感更好,谁都不会觉得过于类人的android是浪漫的存在。
这愚蠢烂俗还自我感动的剧本。
我躺在沙滩上动弹不得,做了好多梦,梦见我终于回到我们的家,梦见你有了新欢,梦见回家路上的重重阻碍,梦见花朵幻化成你的面容……涨潮了,下雪了,我遇到坏人,被拆掉了腿,我遇到可爱的小鸟,看着他们长大学会飞翔,我被卖到废品收购被拆得七零八落……我遇到了新人,把我一一拼好,给我新的身体新的快乐,我学会了握手不再那么用力,我已不是从前的自己,我有新的幸福。有天真的重遇你,我梦想与你拥抱,却愣在原地,我想起曾经的快乐,你对我的爱,但我看着自己新的身体,没有迈开飞奔的脚步。于是我们没有相见,我们为同一支歌起舞,跟着节拍默契摇动,身旁都已另有新人。最后,如果我是机器人,我被复活的那天是一定会回去找小狗的,我记得家的位置,我记得他的爱。中国城细节太到位了,居然还有康定情歌做背景乐,太温柔的动画,止不住眼泪。
最喜欢的还是鸭子姐,一声不吭就搬到巴塞罗那,鸭子姐你会幸福的
其实还是一个披着“动物皮”在讲人的故事,有点可惜动物的特性没有被刻画,只是套了一张皮,不过机器人的特点比如说金属会发光,断掉的脚可以修复船阀。何尝不是另一个世界的Lalaland呢,人生总是遇见,相聚,又走散,谁都不知道,这是否是一场梦。评分:7.5/10。
我的问题吧,很治愈但我觉得好boring
狗狗不是个人。
说实在的有丢丢无聊。暖心是暖心,但我心如磐石了
人坏,所以请不要把恶心的人类情感取向安在小狗和小动物或者机器人身上!!!!!!
#67LFF# 电影节不能不选动画片!!!人类不能没有纯爱动画片!!!在这个人人唱衰的AI时代,导演用较为过时的机器人意向为观众带来了一段可爱的不关乎任何生物、种族的纯粹友情故事。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即便是人物声音也只是呃呃阿阿,但丝毫不影响理解片中小狗和机器人的情感。绿野仙踪、天空之城等致敬还有我最喜欢的歌曲之一September贯穿。“你打开我的心门,我代你看世界,你不在的日子,我也会热爱生活;你创造我的生命,我认识这个世界…”📽️
明明兩人就是塑料情誼,感情一點也不深厚,是怎麼看出來感動的😅😅
原来每一次与你重逢都是梦,尽管我们不能在一起了,但这并不代表我不爱你 。
一般,感觉剧情逻辑莫名其妙,机器人就在那海滩上,狗想他又不去找,莫名其妙 感觉有点矫情
为什么要拍成爱情的样子(如果说是友情那就是吧,反正我没看出来)?除了结尾,大部分都太俗了。
我的评价是 很无聊 但是很影响心情 无能为力 动弹不得 只能等待别人来救赎的感觉 能把我创飞
一集蜡笔小新的故事都比这个丰富,看睡着两次。各种老生常谈,各种无趣。
3.2 怎么不算一种疫情世界大环境的物理区隔呢,加以偶然性塑造了记忆,记忆中的形象愈加接近那些单线条的形象,小动物小机器人、一首歌一些场地… 物理重逢变得具有直接的冲击力,但记忆早就被重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