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落天使》。
7分。
David Von Ancken编剧、导演,皮尔斯·布鲁斯南、连姆·尼森主演作品。
007对决营救大叔,双男主大戏,差不多10年前的片子,今天看依然觉得很有意思,两人年级都已年过半百,虽然动作无法展现巅峰状态,但气场相当出色。
是我最爱的西部片类型,追踪与复仇。
营救大叔卡弗带着四个雇来的兄弟在山脊雪地追踪007基甸,几乎没给基甸任何喘息的机会。
基甸开始展示了卓越的反追踪能力以及逃生技能,冰河逃生、刀挑弹头、爬树杀人、猎人陷阱,出手非常冷静。
从山脊的雪山,到山下的荒漠,一路追杀,才基本交代出两人的背景——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基甸带队清剿卡弗的队伍,不想手下暴躁的士兵误杀了卡弗的妻子和两个儿子。
但很显然,他俩都是各自大营卓越的军官。
对决是精彩的,只是毕竟人数有限,所以场面震撼不够。
《追凶双雄》这部影片以美国南北内战时期为故事背景,重点展示南北战争所给美国人民带来的重大灾难,但是影片却有着浓厚的美国西部片的气息,两位主演皮尔斯布鲁斯南和连姆尼森身上充满了牛仔的味道。
两位实力派演员在影片中进行了长时间的追击,两位演员在片中分别代表了南北战争时期双方的典型人物,战争虽然过去了多年,但是残酷的战争所给参战者带来的黑暗阴影却挥之不去,以至于仇恨继续延续,而战争带给人们的更大灾难就是为了生计更多的人会不择手段,甚至于杀人越货。
两位主演在片中都有着出色的演技展现,而两人在追击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更是对战争所带来的残酷性进行了莫大的讽刺。
只不过在影片结尾处两位有着灭门大仇的仇家,突然间握手言和,总是显得太过于唐突,但是影片所表达的反战思想还是对世人有着警示作用。
更多精彩文章尽在微信公众号:寻影人
很有趣的片子,来自爱尔兰和北爱尔兰的两位演员分饰美国内战结束后的南北军,因为一场宿怨展开惊心动魄的追捕之旅,值得一看
王牌对王牌,两个男人对决的好戏,我看过的,像《兵临城下》是一个,还有塞缪尔·杰克逊与凯文·史派西主演的《王牌对王牌》,还有香港的《暗战》,都算是不错的。
眼下的这个《王牌对决》,主演是皮尔斯·布鲁斯南与连姆·尼森,一个是曾经迷倒亿万人的风流007,一个是《辛德勒的名单》里的辛德勒,都是名声显赫的主。
将他们囊括起来,拍一部穿梭在旷野中杀人如麻的牛仔,仅凭想想也足够吸引人。
而实际上,这部《王牌对决》还算是不错的,而且编剧还在思想的内涵上进行了一定的开掘,虽然正是这个开掘导致了这部片子的最后的缺陷。
电影镜头从一个单身的牛仔皮尔斯·布鲁斯南坐在雪山中生存的镜头的镜头开始,而突然射来的子弹则洞穿了他的胳膊,这个袭击的引来袭击方了连姆·尼森。
于是丛林雪山中的生死追踪就此展开,整个前半部都在详细地展示连姆·尼森对于皮尔斯·布鲁斯南的追踪的,还有皮尔斯·布鲁斯南的躲避。
后半部分是两人的当面交锋,这个时候才开始交代故事的背景,及追踪的原因。
原来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后期,历史上的美国南北战争是一次统一的战争,而且最后是北方战胜南方而告终。
电影中的故事已经是战争结束了,皮尔斯·布鲁斯南曾是一名北方的将领,现在因为战争结束而打算卸甲归田,他在战争中将战火烧到了南方将领连姆·尼森的家,并且其部下将连姆·尼森一家尽数杀去。
于是心中充满怒火的连姆·尼森才聘请了几个杀手,一心想将皮尔斯·布鲁斯南杀死。
这个就是故事的主要线索,追踪与反追踪,都是因为战争的缘由。
战争将两个曾经的英雄变成了原野上原始追踪与搏击的狗一样的人,活着的人为了活下去而想尽一切办法,而且不惜杀人;而追踪的人则因为要达到目的,也是不择手段,更是不惜杀戮。
编剧们努力探讨的就是他们这样反人性的行为,其实都是战争的摧残,正是战争使得本来是好丈夫的人变成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使得原本正直的汉子变成丧家狗一样惶惶不可终日。
只是这个反战的主题,到了后面突然拿出来,跟前面充满了野性与狂野的氛围是不匹配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后面的反转,将前面酝酿的氛围给冲掉了,也使得整个片子显得有些不足了。
对于观众来说,将什么主题是次要的,关键还是看故事好看与否。
前后冲突的设计,显然使得整个电影的精彩程度甚至有急转而下的感觉。
不过,两大型男的表现,还是相当抢眼的。
满脸胡子的皮尔斯·布鲁斯南,甚至让人一眼之下难以认出演员是谁来。
而且片中他的强悍与冷峻也与他在其他片中的表现很不一样。
而连姆·尼森则将一个心中充满仇恨的父亲与丈夫的形象表现的相得益彰。
两个角色都游走在正与邪之间,充满了角力与张力。
如果,整个故事按照前半部分一直演绎下去,可以说,这部片中完全可以成为一部经典,可惜啊可惜。
只能叹息,一个好的剧本实在是太难了。
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保护得了谁,你越早认识到这一点越好。
这部电影从结尾走向来看,更像是一则寓言,关于战争,关于其带来的仇恨,复仇,冤冤相报。
导演找了两个爱尔兰人来演一部美国西部电影,就说明了这是一部别样的西部片。
电影的故事设定看似是简单的复仇追杀,但是时代背景却选在了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三年之后。
两个主人公的身份又是绝对对立的设定。
连姆·尼森饰演的是寻仇的原南军上校卡弗,皮尔斯·布鲁斯南饰演的是被追杀的原北军上尉基甸。
卡弗雇了四个人同他一起追杀基甸,影片开场便是对基甸的狙击。
一行人从寒冷雪山追到荒芜草原,又从荒芜的草原追到了炙热的沙漠,这一路穷追不舍的复仇中,雇佣的人一个个死去,也渐渐道出两位主人公的纠葛往事。
可基于这样的人物身份设定,又不仅仅只是两位主角的纠葛,而是整个美国南北战争双方的纠葛,战后表面上的和解绝非看上去的那么风平浪静。
放下了枪选择了安定生活的卡弗还是避免不了妻儿葬身火海,家破人亡的结局,虽然这并不是基甸的初衷,但也是他间接导致了这场悲剧。
于是有了这场穷追不舍的仇杀,这似乎是战争悲剧的延续。
可基甸真的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吗?
当他质问部下“你说屋子里没人”,部下只是冷冷地回了一句“他们只是南方佬”时,他就该明白这场战争最后带来的是什么,他背着冲天火光扔掉了枪,脱下了军装。
但是这样并没有阻止仇恨的产生,或者说,战争最后永远都是让无辜的人付出惨痛的代价。
卡弗放下了武器也还是避免不了被清算,而基甸虽然扔掉了枪可摆脱不了自己良心的谴责与卡弗的追杀。
沙漠之中两人最后的对决,他们各自用当时最重要的东西做了交换。
基甸用马换了子弹,卡弗用水换了枪。
但是他们最后和解了。
从始至终,基甸虽然被追杀但是一路还是处于上风,注定卡弗是报不了这场仇的,“我想该由你来做决定”,他也接受不了这种“施舍”的复仇,所以他没有能开了这一枪。
有人说两人之间的和解就好比如天龙八部里萧峰父亲与慕容复父亲之间的结局,可那两人之间的化解都是在扫地僧点拨之下佛家所说的顿悟,诸如“立地成佛”之类。
而卡弗与基甸呢,怎么看都带着过多的无可奈何,无论是面无表情的对视,还是和解之后的渐行渐远。
导演用西部片这样一种形式,如此地剖析了战争,虽然不见得有多么成功却足够耐人寻味了。
Pierce Brosnan 与 Liam Neeson 扮演的两个角色其实代表的就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双方。
导演想告诉我们的第一点是:在历史上这场战争的赢家是北方,因为北方的确更先进更聪明更厉害。
所以在影片中,无论怎么斗,Pierce Brosnan 总是比Liam Neeson 总是要棋高一招。
这一点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南北战争最终结果是北方胜利了,因为北方代表的先进的资产阶级,南方是落后的奴隶主阶级。
第二点是:战争就是战争。
战争时发生的一切残忍,都是非常时期的极端处理,是情有可原的。
在这一点上,导演其实想粉饰战胜方曾今的暴行,所以才用Pierce Brosnan 塑造出一个本质上是善良的军人形象。
虽然他用武力和暴力践踏善良和无辜,但在发现自己做错了之后,他立即自己脱下军服归隐山林了。
而在影片中的一举一动无不透露出他的善良和智慧。
第三点是: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是美国的一部分,南北应该携手前进。
这一思想在影片的结束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
Pierce Brosnan 原谅了Liam Neeson 的耿耿于怀,并用博大胸襟把自己的命交给对方处理。
而Liam Neeson 也最终被Pierce Brosnan 感动和折服(其实我觉得的用“征服”更贴切)原谅了对方的杀妻、杀子之仇,与他携手走向前方,走向生存的希望。
总之,本片可以说是在诉说历史、眺望未来。
导演想用此片来告诉大家,历史已经过去,一家人不要在说两家话,既然Liam Neeson 都能原谅Pierce Brosnan 的杀妻、杀子之深仇大恨,那么其他还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
这一切都是美力坚合众国的过去时了,今天大家终究还是要团结一心去生活、去生存。
描写南北战争的影片不在少数知名的有《乱世佳人》、《冷山》,多以爱情、人性为主线。
《Seraphim Falls》一片则另辟稀径,用战争结束以后两个男人的之间的“战争”来表现这场大动干戈的全国性战争的内涵,可以说是以小见大,举重若轻。
虽然导演和编剧都是带有主观性色彩的,但是影片也不乏哲理在其中,所以还是部值得一看的影片。
还以为是我之前刷视频的时候看过的一个关于黑白天使的呢。
结果因为这个名字误入了这部电影,看了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看完了,但是觉得有点莫名其妙。
不能理解为什么后面还能原谅?
毕竟一家人都死在那场火里。
开始的时候同情那个被追杀的,后面开始同情那个追杀的。
让我看下去的大概就是那种他追他逃刺激的感觉。
如果把“好电影的标准”放下,用心体会这个电影,也许会觉得无论是开篇的追杀和反追杀,还是篇尾“急转直下”的结局,绝不失为妙手笔。
两个人的战争集合了战争的一切元素,仇恨、雇凶、被走私者利用、被强盗欺诈、绝境、以及最终无可奈何的和解。
没错,战争最通常的结局是和解——有条件的,或无条件的;有胜利方的,或根本没有胜利方的。
局势越来越不被战争双方控制,日复一日滑向不可知的深渊。
在路人冷酷的眼神中,在勇士凝固的鲜血中,在经济的压力和贫穷中,速战速决的美好愿望渐渐凋败。
于是英雄的国度只好搁下最初的计划,寻求和解的可能。
原谅他们吧。
看到导演David Von Ancken用电影的形式将战争讲解地如斯透彻,我的心情只好用“惊艳”两个字来形容。
当然,大部头的历史著作也可以告诉我们这些,但是最有用的真理被埋藏在琐碎的人名、地名、事件的坟墓之下。
我们可以忘记历史,却忘不掉一篇著名的寓言,这就是简洁的力量。
我会给我的孩子看这个电影,在他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告诉他拿出一百分的勇气反抗,拿出一百分的勇气战斗,但是同时也要看得清结局。
不要轻率地诉诸暴力,因为错误不能修改;因为赢得艰难,却输不起;因为,你不知道谁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而无辜者为别人的罪恶付出代价;因为,这是暴力,这是战争。
如果这也是说教,那么不妨欢迎这样的说教。
这样的说教该写进历史教科书,还历史一个真相。
也许,故事讲述的太过隐讳,只能供熟悉这个题材的人会心一叹。
最后的结尾并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是无可奈何。
贵族本质的卡弗无法接受被敌人“赏赐”的复仇。
最终,没有选择“你死我活”的两个硬汉,也没有并肩向前,而是在同一个方向上越离越远。
他们的未来仍然无法卜知。
我最欣赏小男孩去偷基甸钱袋的那一段。
不管基甸怎样和蔼可亲,男孩就是不发一言。
硬汉哭了。
后来他说:“怪不得他不说话,原来他在忙着偷钱。
”好像松了一口气。
他有流泪的理由:饥、寒、病、死亡的威胁,但是这些都不可能让他流泪。
也许他在想念他死去的儿子,也许他在痛惜失去的尊严,也许他在害怕不被孩子们原谅,也许他在忏悔。
观众不知道。
究竟能有多少人能忠实于自己想表达的,不怕忤逆“艺术规律”?
David Von Ancken做到一次。
这样的作品,如果还有几分吸引人,我认为这就是成功。
给五星,为一种叫做“品质”的东西,力荐。
似“老人与海”与真人版“野性的呼唤”的结合。
丛林法则与适者生存的再度演绎。
ICS播出时叫“王牌对决”,还是这样的名字贴切些。
豆瓣上找到的电影译名总是很奇怪。
冤冤相报何时了。
当终于能结果对方性命时,能放下屠刀,退一步海阔天空。
当经历了亲人无辜被害,只剩只身一人,能放下仇恨,变为惺惺相惜。
Pierce Brosnan不再扮帅却依然魅力的演出
刨开第一个的肚子是要干嘛还是没明白,有谁知到
仓促,匆忙之作,全靠两个大腕撑着,文艺不文艺,商业不商业……
最后两个男人互相原谅了
宽容,醍醐灌顶,放下屠刀,SHIT!
还剩三天高考的时候偶然看的电影,印象很深刻。
可能看的字幕有问题,看着有些莫名其妙
两位主演其实都配得上动作片界顶级中年一哥的地位吧 所以看之前期待值还是挺高的 不过这故事怎么越讲越不好玩了呢? 另惊奇地发现Liam Neeson生在北爱尔兰 Pierce Brosnan生在爱尔兰 一直错以为他们都是不列颠人……
看不懂这样的电影 既然是如此大仇恨 却一直没有表露出想杀的痕迹 2颗星给主演的
还好吧.
从结局看,编剧导演根本不懂西部片,或者他们没想拍西部片。可惜了两个演员。
千里追踪戏,越追越没劲。因为剧情从野性走向政治。导演以两个人的命运暗示南北战争双方的战前战后的国恨家仇,以小博大很有想法,但在政治因素影响下的人的情感很容易变味,结尾我们虽然知道南军上校不会杀他,是对战争的偏执,是对对手的相惜,但在家仇面前更多的是人性在政治上的虚伪。
很早以前看的,只记得把手插在刚死人的肚子里取暖...
很,奇怪。
超级man
前3/4是很好看的西部片,追来追去的很有节奏,纯男人电影。1/4搞不懂了,不过瑕不掩瑜,可以作为 into the west的资料片看
闷
6.8,一部带着文艺范的西部片,可惜导演能力有限,故事讲得缺乏说服力与张力
那个小男孩真漂亮,像天使,男人真苍老,...... 也许,故事讲述的太过隐讳,只能供熟悉这个题材的人会心一叹。最后的结尾并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是无可奈何。 我中意这个想法,007扔下了护身的利刃,放下,远去,开始新的生活,想不清楚上校的未来是什么样。
壮阔的景观一路相随着这场誓死追击,缠斗直到无力继续,复仇逐渐成为一个泡影破掉,对立的双方在不知不觉中互换了位置。在荒漠里做生意的女人,行为言辞充满着神秘感,在某个时刻,她成为了一些末路人的救赎。
所以说决斗不如搅基
南北战争背景下的小人物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