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妮可
Nico,摇滚女王的最后岁月(港),Nico,地下丝绒之后(台)
导演:苏珊娜·尼基亚雷利
主演:崔娜·蒂虹,安娜玛丽亚·玛琳卡,卡瑞娜·费尔南德斯,桑德尔·丰泰克,约翰·戈登·辛克莱尔,托马斯·特拉巴齐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比利时语言:英语,德语,捷克语,法语年份:2017
简介:60年代,妮可因为和地下丝绒乐队合作,并在安迪·沃霍尔的提携下走红。后来妮可为了证明自己,开始了她的独立创作生涯。在影片中,妮可独立创作了近20年后,人们仍然只记得她当时和地下丝绒乐队的关系,她为此感到十分苦闷,决心要改变人们对她的印象。详细 >
@2019-08-03 16:00:33
别叫我nico
意大利古城街头出走和餐厅老烟枪爵士Danny Boy,捷克斯洛伐克铁幕地下舞台和秘密警察的热血咆哮共振;草坪上漫布着乌龟,死神之夜的烛光;老旧水管、海潮飞机、生命起搏器,想捕捉到真实的、失败的声音,正如童年捕捉到天边柏林沦陷的艳丽火光……太浪漫,太摇滚
一部粗糙的电影,崔娜·蒂虹一开口必跪。正如有些女人不愿意做花瓶一样,有些女人亦不愿意做缪斯——魔化、神化都是异化,都是物化。卡米耶如是,妮可亦如是。作为整个地下丝绒乐队的创作源泉和一个时代的精神教母,妮可和地下丝绒决裂,却是个人灵魂最真实最饱满的一次呈现——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人生中最后一次溃败,如何接受自己的衰朽、愤怒、不完美,却向死而生。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歌星Nico的最后三年,青春不再,人气不再,衰老暴躁,在漂泊不定的巡回演唱、吸毒、与儿子修复关系中度过。在共产主义的布拉格高歌一曲是全片亮点。女主演得不错,但除了迷幻闪回,整体更像流水账。三颗星全给Nico的歌。片尾一曲《My Only Child》震撼人心
很有欧洲片的风格,女主角实在是酷,音乐也好听,布拉格那段有种古怪的幽默。
我能说我其实是冲安迪·沃霍尔来的吗?
没有选择 nico 的地下丝绒,甚至是安迪沃霍尔时期来描述 nico 此人,至少说明导演(原作者)有认真地去记录她的历程。Nico 的歌曲,反而很契合冷战末期的欧洲:废墟中的舞动,如同深冬密林外的暖阳。nico 的歌曲确实很可怕,这是一种极致的情感传达。如果以 nico 模特时期的形象来看,其音乐造成的反差是会让首次聆听者目瞪口呆。
确实是ppt电影,空洞,对不起nico的丰沛感情。
音乐人的追求和自我救赎让人感动。
太用力了。。
拍出了伪纪录片的效果,有那么些片段,我误以为女主就是Nico.她还活着。臃肿,迟缓,被毒品折磨,人生的后半段,依然无法和世界及自己和解的Nico,坐在桌子上对他说,“想成为一个elegant old lady";她在他面前,大口地咀嚼着意大利面,说到,自己就是很爱吃,为什么要节食?。。。那些时刻,她既脆弱又天真。和在舞台上因为不满意乐队而暴怒的她判若两人。童年阴影折磨了她如烟花般璀璨却寂寞的一生。"I've been on the top; I've been on the bottom. Both are empty." 最后三年,她变得更加暴躁,空虚,没有任何安全感,几近out of tune的歌声有如她out of tune的晚年生活。无论如何,她死在了所爱的Ibiza island.
没满足期待
“我的计划是成为优雅的老女人” 在劳顿疲惫的巡演和坏脾气和酒精毒品的纵容下,她一点都谈不上优雅,蜕下地下丝绒的光环,那个面目高冷的金发女郎,和音乐圈一半的男人有染的妮可,在昔日的碎片中面目模糊,她变成脱了形的徳裔中年女子,仍被传奇的阴影所追逐,日日夜夜被幻觉和自省的恐惧所困扰,不再有优秀的乐团成员,也被疏于照顾的儿子的堕落所拖坠,千疮百孔的晚景人生,如同迟暮的英雄一般,不得不去发现被时代抛在身后的勇气
我曾到达巅峰也跌落过谷底发现都是空空如也,当摇滚少女变成毒瘾大妈,唯有那颗躁动的心能维持了,丹麦女星蒂虹也是这样,表演很打动人。闪回和幻觉段落很迷醉辉煌的时刻,东欧裂变之前进入恐怖阴森的共产捷克。资料馆威尼斯影展开幕式。
即使nico如此颓废、迷乱、毒瘾犯,当听到布拉格歌迷的尖叫声,摇滚依然能直抵内心让人热血沸腾。登过山巅跌落谷底的内心依旧空荡荡。这种风格的传记片还是挺喜欢的,值得王玩味的镜头也不少,女主演技好,音乐也好。
威尼斯地平线最佳影片。 Nico,地下丝绒之后,崔娜蒂虹,文章憎命达,音乐亦如是,迷幻人生,1988最后的岁月,最后一首歌感人至深、动人心弦。
就……记住了一首歌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
音乐很棒,真实感很强烈,年轻时的偶像正在逐渐变老。她也在渐渐接受现实,她也为家庭的事烦恼,一切最终在伊比萨戛然而止。我最欣赏的是Nico的那台录音机。传记片最大的优势就是如真如假,似梦似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