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慧、闫丽和夏美云,女性角色的层次之强,观影的过程中,你绝不会忽视掉她们。
其实大篇幅的对生育创伤的描述都发生在白慧身上,孕期肿胀的双脚,母乳没及时排掉导致的涨奶,生育后面对失去孩子展露的妊娠纹。
在闫丽和夏美云身上虽然没直观展示这种生育创伤,但是一些侧面的细节也能感同身受。
闫丽会想象把孩子塞回到肚子里,颇有古希腊悲剧的隐喻,指代着潜意识里想把孩子放在最安全的子宫,这是这位悲伤的母亲能想到最大的保护。
夏美云虽然曾经想过放弃,但却也一直在病床前照顾植物人女儿,而对照的是早已崩溃的丈夫选择了离婚,她在对话中提到自己的乳头因为喂奶导致的总也愈合不了的伤口,孩子是曾经和自己共享同一个心跳的人,失去孩子他们会比其他人更心痛。
年轻的王冉虽然还没经历过生育,但我们只要了解做试管的过程也能对她遭受的床上有直观的感受,想象一根手臂长的针扎进体内是什么感觉,连打针都会害怕的人会平静地接受这根针吗?
社交平台的一些文字、图片和视频会介绍生育带来的痛苦,比如生育过程可能需要无麻药侧切、羊水栓塞、产后漏尿、瘫痪、阴道撕裂......生育后的一系列后遗症,一些甚至是致命的,而年轻女性们对此一无所知,只能在评论区控诉“嘴可真严啊”。
即使是生育后的妈妈们也不会和女儿探讨这些创伤,女性都无法得知的疼痛,其他人又怎么会知晓呢。
另一方面身体的痛苦可能是一时的,但情绪和心理上的挑战却是旷日持久的,毕竟女人才有专属的产后抑郁,宝宝无止境的哭泣吵闹,只得没日没夜的照顾,吃不好睡不好,担心奶水不够,担忧宝宝生病。
女性在社交平台宣泄自己对生育的情绪,希望生育损伤能够被看到,生育的沉重代价被更多人知晓,当然这不是制造恐慌什么的,只是希望各位女性正视自己的需求,关注自己的身体,不要对这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东西去羞于启齿,你的身份首先是自己,然后才需要决定是否成为一个妈妈。
《祝你幸福!
》看完了。
很『悲壯』的就。
平日里所有溫和表象下的脆弱和無力在看到這部電影之後被瞬間釋放。
雖然未曾體驗主角的個中處境。
卻仿若身臨其境人生在遭遇意外後的不易和蹉跎。
電影中的三對夫妻。
不同處境境遇。
相同的是都遭遇過生活的打擊和意外。
痛苦像潮汐席捲而來。
溫吞表面下映射出中式家庭背後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矛盾。
肖央在影片中飾演的羅宇雖然表面看著很平靜。
但卻總能從他的各種動作和表情細節中看到他的隱忍和痛苦。
一面要維持生活的正常運轉。
一面要承受女兒遭遇意外導致的家庭變故。
他依然能跟身邊的人開玩笑、依然能厚臉皮地要工作。
但他內心早就支離破碎。
這個角色讓我又一次看到了肖央的進步。
把這樣的一個家庭人物真的飾演得很好。
所有的情緒轉換恰到好處的自然流露。
讓人忍不住為影片中的凋零淚目。
三位女性角色在影片中同樣很出彩。
雖未遭遇同樣境遇。
但我也無數次忍不住共情。
白慧肚子上刨腹產的疤痕。
夏美雲在法庭上講述丈夫熬不住變故而選擇離婚進而從困境中逃離出去。
她說『我不怪他——我甚至羨慕他』。
閆麗因為兒子的離去變得偏執和瘋魔。
每一個。
我總能從她們每一個人身上看到媽媽的影子。
因為是媽媽。
所以天然的與孩子有了更多的羈絆。
因為是媽媽。
所以更難從漩渦中平靜的走出。
因為是媽媽。
所以放棄不了任何孩子好轉的希望。
因為——是媽媽。
但我喜歡電影的結局。
即便破碎了。
每個人也都有重新開始的可能。
人生不會封死每一條路。
只要往前走。
時間總能撫平傷口。
即便傷口一直都在。
然。
往前看。
總還有獲得幸福的可能。。
当故事的尾声,众人皆聚焦于那枚自冷冻容器中缓缓取出的胚胎之时,我终于明白我花了两个小时,看了个啥?
原来,这是一部科普电影,与《孤注一掷》旨在普及热点事件及其风险规避之道、《我不是药神》通过调研揭示相关制度推出前的背景、《奇迹·笨小孩》歌颂城市精神等异曲同工。
而《祝你幸福》则致力于科普我国新五年计划中,各省正积极建设大量生殖中心,旨在提升生育率,此乃国家政策之体现,亦是正在推进的举措。
编剧,七朵乌云集结的天能晴吗?
《祝你幸福》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初次目睹相关新闻时,我尚未深切体会到其重要性,或因自身尚未步入育儿之年。
而今,周遭友人及昔日大学师长之种种境遇,使我恍然意识到,此乃国家正竭力解决之重大议题,旨在缓解众多人群的痛点。
从人类进化的视角审视,或许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某些先天筛选机制逐渐减弱,对繁衍能力较弱者的淘汰效应趋于消失。
为弥补此等生育方面的先天劣势,人类必须借助科技手段,如生殖中心及试管婴儿技术等。
在观赏《祝你幸福》后,我深刻领悟了这一点,且仅此一点。
1. 悬疑变直叙时至今日,即2024年12月3日,我的电影日记中记录下了《祝你幸福》这部影片。
从编剧的角度来看,此片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反面教材,其让人不舒适的地方之多,令人咋舌。
尽管我并非业内人士,但作为观众,我仍能察觉到诸多问题。
首要之务,我深感好奇,究竟是谁担任了此片的编剧?
经查询,我发现该编剧过往作品颇丰,其中我曾观赏过的《相爱相亲》与张艾嘉联合编剧更是获奖无数,堪称佳作。
《相爱相亲》之所以优秀,在于其立意深远、内容精选。
然而,即便如此,该编剧的作品中仍不乏问题。
她喜欢在一个半小时的主流故事框架内,融入个人化的、非套路化的、感性的元素。
以《相爱相亲》为例,直至影片后半段,观众才逐渐发现其隐藏的线索——那位常年写信的男子在乡村的妻子,他们的故事虽带有旧社会的温情色彩,却与当下截然不同。
然而,这份温情依旧存在,只是线索的呈现较为滞后,谜底揭晓亦较晚。
直到节目中,两位奶奶的对话“我们都是一家人,为何要如此对立?
”才使观众恍然大悟,理解了整个故事。
至于这一设计究竟出自张艾嘉还是该编剧之手,我无从得知。
但在《祝你幸福》中,故事的悬疑感荡然无存。
前一个小时左右,结局已基本可预测,观众只是静待悲剧的降临。
因此,该片的故事缺乏足够的悬念。
双方父母之间的线索相对明确,我曾一度误以为其非主线,但随后发现它亦是贯穿全片的关键线索。
双方父母对于胚胎决定权的争夺异常激烈,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与此同时,肖央与宋佳所饰演的角色,一位律师与一位医生,在冷静期内办理离婚手续,构成了另一条线索。
按照剧情设定,编剧意图将肖央的故事线隐藏得更深,而将双方父母的故事线展现得更为直接。
然而,从宋佳在医院走廊带着耳鸣音效的怒吼中,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这背后隐藏着失去至亲的悲痛。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父母加上肖央与宋佳所饰演的角色,总共七人,均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失去自己的孩子。
这种高度的巧合虽符合影视行业的惯例,但巧合过度则显得人为痕迹过重,导致故事悬念减弱。
因此,我不禁想问编剧,观众观影的目的难道仅仅是为了目睹惨状吗?
2. 七人同框的惨上加惨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母亲特别喜欢观看一类寻亲节目,由著名主持人主持。
每当节目开始至结束,母亲总是泪流满面。
这种情景频繁出现,使我产生了一种恐怖谷效应,感觉情感表达过于深反而显得虚假。
母亲并无寻亲经历,无法产生共鸣,但节目中激昂的音乐、悲惨的身世以及寻亲后的幸福画面,却引人流泪。
但是,被寻回者在新家庭的生活环境比原家庭更为优越,而寻亲后还需照顾众多父母的情绪,这对他们而言真的是好事吗?
我对寻亲节目本能上持有反感态度,主要原因在于节目持续一个多小时或两个小时的哭泣场面,只能使人眼睛不再干涩,不再需要眼药水来湿润。
这种情感表达过于人为,缺乏真实感。
《祝你幸福》这部电影同样给我这种感觉,人为痕迹过重,缺乏真实感。
影片开头楼道里的吵架场景还能震撼人心,但随后展开的痛苦情节却显得过于刻意。
双方父母各自的经历、离婚背景等,都像是街头某人拿着一张大纸,洋洋洒洒地书写着自己的惨痛经历,而这些经历更多地是为了猎奇而规避了真实情况。
回顾《祝你幸福》这部电影,感觉其过于刻意。
电影名“祝你幸福”在影片中并未得到强调,反而给人一种阴阳怪气、讽刺的意味。
除此之外,影片并未呈现太多有价值的内容。
从编剧的角度出发,应多做背景调研,深入了解律师和医生这两个职业的特点。
例如,律师是否可能具有信口雌黄、黑白颠倒的职业习惯?
是否可能具有反驳型人格?
医生是否可能具有洁癖等职业特点?
这些设定并非为了拼凑巧合,而是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
此外,在开庭时允许夫妻双方参与这一情节也很巧合。
其实,编剧应该深入挖掘这段感情关系中的细节,如男性可能具有反驳型人格,女性可能因洁癖而在孩子去世后留下心理阴影等。
这些铺垫和预兆可以源自于他们生活中的恶习,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诚然,一切皆可视为意外,然而,若仅呈现意外本身,而忽视其发生前的种种因素,又有何益?
意外发生之前,每个人的行为或心态是否都蕴含着导致此类意外的某种必然性?
在现实生活中,意外往往降临于疏忽大意之人,而对于那些通情达理、温文尔雅的人来说,极端的意外事件往往难以发生。
因此,该影片最终揭示了七八个人内心深处的心理疾病,显而易见,这七八人中无一心理健康。
在观影过程中,尤其是影片较长时,观众可能会感受到一种被这种心理状态所传染的压力。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较为自我认知清晰,深知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情绪,并能有效地控制自己,不受无缘无故的悲惨故事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路边有人聚集发生事件,我亦不愿上前凑热闹,深知这些事件往往并无实际意义。
3. 父母爱背后的心理暗流最后,我想推荐另一部同题材的电视剧——《免责声明》。
这部电视剧由《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及《罗马》的导演执导,他在商业与艺术电影领域均有着极高的造诣。
他执导了一部短电视剧,共七集,讲述了一个与《祝你幸福》相似的故事,即双方父母在孩子去世后所经历的过程。
与《祝你幸福》相比,《免责声明》的优越之处在于它巧妙地让双方父母失去一个孩子,另一个则活着。
在《祝你幸福》的结尾,孩子虽苏醒,但影片并未给予,活着的孩子的群体足够的发声机会。
诚然,其中一个孩子已经惨死,另一个是植物人,无法发声,但编剧可以通过闪回等方式来弥补这一客观立场的缺失。
虽然无法做到像《最后的决斗》那样,让三方各有立场、难以和解,但至少可以尝试补充一些信息,避免影片过于一边倒。
在《免责声明》中,双方父母中的一方孩子得以幸存,但观众可以看到,这个孩子是这一过程中最为痛苦的。
他完全不愿意看到局面发展到如此极端的地步,一群人围着他,为了他要死要活。
其实,想想那个孩子本身就很纠结。
因此,这是活着的人因为逝去的人而陷入的痛苦状态,而这种状态并非逝者所愿。
当然,我并未亲身经历此事,也没有患过重度抑郁症,所以在这里可能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
但逝去的人,其实最希望看到的是你能够尽快拥有积极阳光的状态,适度缅怀,当然也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用物理方式干预,尽快走出阴霾。
这是逝者最希望看到的状态。
因此,《免责声明》清晰地表达了幸存下来的那一方的痛苦。
当然,《免责声明》在更深层次上讽刺了双方父母的虚伪。
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行为可能是由心理疾病导致的,但另一种可能是,他们并没有那么痛苦。
根据我的经验,在经历痛苦时,大约三个月左右,疼痛感就会逐渐减弱。
从三个月开始,生活似乎开始回归正轨。
此时,再表达出舍不得的痛苦等情绪,可能是一种虚伪的表现。
即,我是受害者,我必须表现出痛苦和难过;我必须展现出我是受害者父母的状态。
这种表演型人格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
而《免责声明》所要讽刺的正是这一点,它揭示了双方父母在人性中虚伪的一面。
显然,《免责声明》还深刻讽刺了不同社会阶层家庭对于子女事件的处理态度。
其中,一个高收入家庭,其成员身为纪录片导演,竟将孩子的不幸事件制作成名为《免责声明》的纪录片,借此机会获得广泛关注与热度。
而另一家庭,成员为低收入教师,他们则选择曲解事实,依据自身理解肆意处理事件,甚至将其改编为小说,以陷害对方。
更为深入地,《免责声明》还探讨了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欲望。
从弗洛伊德的理论视角来看,这种过度的控制欲很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具体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操纵、控制、溺爱,以及超出正常关心范畴的过度干预。
这种“我必须对你好,见到你便无法克制地表达爱意”的状态,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病态,可以上升到心理疾病的层面。
此前,我曾在影评中提及,《免责声明》可能蕴含更深层次的隐喻。
它可能暗示了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启齿的癖好,而这种癖好正是导致整个故事悲剧的根源。
因此,围绕这一事件,可以挖掘的内容非常丰富。
我由衷地希望与这位编剧成为朋友,跟她好好谈谈,他的作品不仅完成了命题作文的任务,即介绍生殖中心的功能,还提供了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素材。
相较于那些仅通过激烈言辞博取一时关注的作品,《免责声明》显然更加深入,更能触动人心。
我认为,这一议题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可以揭示更多人性的复杂面。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我对《祝你幸福》及其相关内容的日记。
“别让遗憾圈住你的人生”,可又有多少人因为遗憾的发生一生都沉沦了。
第一次看这个题材的电影,这个话题非常新颖且值得思考,通常多数电影工作者都会选择丧长辈的痛苦,这类题材已经很烂大街了,而这部电影选择了反过来讲述丧子女人群的故事。
从小众的人群出发,讲述故事一定是剧本创做的一个好方向。
这部电影通过三对不同年龄段的丧子女夫妇来诉说这类人群的不同方面的痛苦。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秦志远和闫丽(倪大红和吴玉芳饰演),在丧唯一儿子后,对生活的失望“我们还有生活吗?
我们这代人一辈子就为了孩子,可到头来孩子没了,我都忘了生活是什么了?
”
瘫痪女儿的妈妈(吴越饰演)在盼望女儿醒过来的这两年,丈夫开始要离婚后他说出的那句“我很能理解,能从痛苦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种无力且成全何尝不是第三对夫妇(年轻夫妇)的罗宇的状态呢?
丧子女的悲剧夫妻罗宇和百慧(肖央,宋佳饰演)罗宇以为丧女的壮年父亲,在面临丧女和婚姻矛盾后抉择离婚的百慧,内心早已痛苦无比,但作为男人依然表现的比较坚强。
从不愿意离婚到放手让百慧去过自己的生活,这是多大的勇气才能抉择“如果能让一个人逃出这个漩涡,我的选择一定是你”,电影的片尾罗宇站在窗台后,窗台的铁栏杆树立着他放下红气球,但与教会中别人的红气球不同的是,他的气球往下沉了,没法飞起来,可见对罗宇来说选择离婚是因为爱,而对他自己来说,他将牺牲自己,永远在漩涡里。
电影还有很多细节话题,比如“离婚冷静期,伤心乳头综合症,避孕铁环,产后焦虑症,堵奶等这些话题,无不是在揭示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对婚姻,对生育的焦虑。
同时也让我们关注到了丧子女的人群的内心痛苦。
全篇我一直是揪着心看完的,的几位演员老师生动人的表演真的没有让我们观众失望,角色诠释的立体且极具共鸣感。
同时通过这个影片,也让我初次认识这位新导演-康博。
希望不就将来再能看见康导新作
📌失独题材参杂着各种极端社会问题,不论是生育责任还是男女关系,都利用男女主的职业身份及离婚事件作为纽带,将故事完整的互相填补丰富起来📌肖央的形象很适合这些接地气的角色,虽然没有传统影视形象里那种律师的精英感,但给人的感觉更贴近现实,特别是职业养成的对一切都提高警惕的敏感性格用眼神表达的很传神,去离婚路上在车里对老婆的狗狗眼看的人都快碎了📌丧子的老头在家里用微信自问自答以及老太太梦里把儿子塞回肚子里的表述真是细思极恐,虽然能理解对儿子的思念,但疯癫的行径却略显诡异。
法庭上关于受精卵的争夺时双方父母满口的精子卵子真是大大的十八禁。
在朋友复婚的婚礼上两人成年人之间的礼尚往来特别有意思。
但是男主酒驾是怎么回事?
还有法庭上男女主的关系真的适合一起出现在法庭上吗?
往海里扔塑料玩具球合理吗?
两个月大的奶猫洗澡合理吗?
📌高光台词“一般你只对你做对的事情有印象”“不是房子空了没有人回来,是心里空了”“不管多久的婚姻,断臂求生总好过一对怨偶”“我们自愿离婚为什么要等三十天,非要看到我们这样是吧”“如果你的盼头是胚胎,那我的盼头就是不要被遗憾吞噬”“我自己还在漩涡里打转呢,没有人告诉我怎么缓解我的痛苦”“会离婚也不代表会后悔结婚啊”📎整体来说影片很多小逻辑是有漏洞的,但聚焦的话题是尖锐的。
男主收留的小猫生了一窝小猫后,男主百感交集的情绪一样,不仅有对饲养了那么久已经产生了感情的小猫生了孩子的喜悦,也有一种小猫都可以生一窝自己的孩子而自己却没有了孩子的悲伤。
男女主在一场离婚和胚胎争夺官司中都表明了各自的立场,也都因为复杂的人性而体现着一致和分歧,在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阅历中,都会有些不同的想法和立场,就像没有永远的敌人一样,同样的事情发生了,也只是发生了,至于怎么理解和处理都是因为当下个人偏见,人的复杂又决定了不同时段可能会对同样的问题做出不一样的反馈,就会产生各种情绪
祝你幸福!
(2024)6.4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康博 / 肖央 宋佳
参加个某个女性专场的观影,恩,女性专场但男生也不少,甚至不是被邀请的。
戏里戏外达成了呼应。
槽点满满。
这个电影宣传口号是关爱女性,女性视角,但主要切入点是俩男的,大部分戏份高光全是那俩男的。
女性的戏份少得可怜。
宣传是终于有拍出来离婚冷静期的了,但总感觉是为了离婚冷静期代言,你看,要不是一离婚冷静期这男女主两口子就错过了,虽然离了但明显因为这两个月的时间能和好啊。
不管有没有人因为离婚冷静期被伤害甚至死亡,不管有多少人因为离婚冷静期麻烦很久,但能有男女主这种真爱但误会的人幸福一切都是值得的是吧?
还有那两场半的床戏,我都不想说啥了,男导演不拍床戏不会拍戏了对吧?
映后还有肖央的男粉(对,女性专场但肖央男粉)说男主窝囊,恩真窝囊,一年没工作但没伺候后自己瘫痪的妈,儿子要帮忙洗一下死活不愿意,前儿媳说了仨字我来吧,可以了。
这要是之前伺候过能这样?
还有让自己妈以后有事别麻烦前妻了,恩可真棒。
电影里的两个家庭全是跟男方父母一起住,而女主爹妈都没出现也没提过,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啊?
就算提孤儿俩字呢?
没有。
还有这个故事的切入点是试管男方爹妈死活要受精卵去代孕,有点良心的观众根本没办法同情这两口子,他是想要欺压别的女性去代孕还是去找他六十岁精神失常的老婆代孕?
一开始就反感,甚至觉得这是代孕宣传片,想表达失独家庭不容易所以代孕可以理解吗??
代孕什么情况下都是不对的!
最后因为男主说养猫费心想到养孩子还是没爹妈的孩子费心,俩人放弃了这个想法。
电影里还表达多胎的,导演收了催生办的钱吧。
用倪大红的嘴说,独生就是赌博,赌一个没有意外。
还有倒序手法揭开男女主感情破裂的原因,但一直误导观众,女主说我说把小螺丝送去幼托(大概是)你不同意非要你妈带,这时候大家猜测孩子被男主妈带着时候出意外了,男主说你有完没完。
男主说又不是我要留这个孩子的,挨了一巴掌。
我就?
男主不想要孩子?
总不能故意弄死的吧?
最后解密了。。。
男主还半夜哭诉自己心里痛,我又想起来那句你有完没完。
哈?
最后我不懂啊,我就想问问,为什么几个老人去看儿女的受精卵要带着律师一起?
就因为他是男主吗???
哦,还有一个律师找接私单的保姆,但不签合同??
咋??
你省纸呢??
按理说这么多演员都还不错,结果演的都烂,特别是期望最大的倪大红,只有吴越演得好。
只能说导演你别干了。
你不合适。
本片在导演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是婚姻生育两手抓导致整部影片极其混乱台词生硬得像未加工过的生肉而剧情进展又基本靠台词推进情节衔接更是毫无逻辑在其中但本片最骇人的缺陷还是要属人物塑造也许是选择的议题太贴近生活现实放在其他影片中算是平庸的人物塑造在本片这个弱点会被放大很多倍因为会让人忍不住想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人的话 也太恐怖了不过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宋佳为本片贡献了精彩绝伦的表演尽管服化上为了呼应题材 无法太华丽放肆但最终段的独角戏依然给了她发挥空间脱掉上衣露出疤痕 缓缓讲出“但是它不允许啊”的时候这不是一个拥抱一时陪伴一句话就可以把曾经的笑容幸福换回来这让我意识到导演虽然能力不足但对于在婚姻生育纠缠在一起每个人要如何面对 怎样和解尽管没有脱离传统思想但本片仍积极地在找寻路上
网上铺天盖地的小视频,片段的剪辑,聚焦的都是催生、试管、代孕、爸爸看娃意外……等等容易激发情绪的热门爆点话题,如果怀着生气骂人的预期走进影院,大概率会困惑。
事实上,电影里的三位男性,苏大强、肖央、秦科文(抱歉记不得演员名字),一位愿意承担家庭内外责任,无怨无悔照料抑郁症的老伴;一位并非丧偶式育儿中的甩手掌柜,看得见妻子的生育牺牲,愿意付出情绪价值和实际劳动,一次疏忽,真的也就是一次致命的疏忽;而小年轻的秦科文,也真心实意地挡在了不堪生育压力的妻子前面……他们,都算是高于普遍标准的“好男人”,没有恶人,都是可怜人。
而现实中,人性经不起考验,付出越少的越容易云淡风轻地走开,真实的家庭伦理剧情,往往比此难堪得多,也狗血得多。
所以,电影的重点,其实放在了对失独父母的共情与关怀上。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间至悲,如何度过那漫长的潮湿,电影没有大团圆的结尾,但至少给人打开一丝可能“走出来”的希望。
最近恰好也看了《出走的决心》,两部电影可以作为互补。
也许有人会说,看吧,还是不婚不育可以安然度过一生,连失独的痛苦都完全避免了。
可正如宋佳所说,离婚,也不代表会后悔当年的结婚啊。
路过人间一场,延续生命,舐犊情深,酸甜苦辣都是生活的滋味,大概率,还是不后悔的人比后悔的多吧。
我们是否可以,既旗帜鲜明地反对父权制对女性的结构性压迫,让那些被剥削被无视的“理所当然”被看见,也顺应自己的母性本能,没有负担压力,没有患得患失地享受为人父母的幸福快乐?
就像所有看清生活真相却依然热爱的勇士一样,生生不息,人间值得。
近来已经对国产片彻底失望了。
又是一部走出电影院后感到后悔去看的电影。
其实抖音透出的那些片段已经可以算的上这部电影全部可看的剧情了。
事实证明,电影进入后半段后,几乎已经没有“剧情”可言,全部都是在煽情,苦情。
我自己也常哭,我并不讨厌眼泪,但是电影或所谓艺术存在的意义不就是为了把那些人类情感中那些即使痛彻心扉也无法言说的部分诠释出来吗?
每个人都懂痛苦,都亲眼目睹过流泪,我们坐在电影院不是为了看别人如何展示痛苦,我们想在痛苦中看见自己。
电影里每个人都很痛苦,但我却只觉得像看了一碟痛苦的拼盘,没有任何滋味。
在电影院哭成狗,很喜欢片尾曲,花会谢但我们仍然会热爱并期待花开。
离婚冷静期感觉只是一个宣传噱头,本质是父母如何面对失去孩子,以及如何面对失去孩子之后的夫妻两人如何继续面对生活,逃出死亡漩涡的事。
催生给年轻人带来的压力是隐晦又含蓄表达的,被掩盖在父母失去子女之后的情绪崩溃里,电影太过于强化父母的痛苦,尤其是最后两个老人对着可以说没有生命的胚胎流泪也实在是太东亚太让人窒息了,原谅我并不理解。
男性角色的痛苦是具象化的,是秦科文父亲要争回胚胎的执念,是王冉父亲的想逃离,是罗宇的逃避和拒绝离婚以及渴求安慰。
但女性的痛苦是沉重而难以言说只能自己内化,是深陷的泥沼,是永远难以逃离的漩涡。
是秦科文母亲的世人眼中的疯癫与自残,是王冉母亲的渺茫希望,是白慧永远逃不掉的海浪耳鸣,和身体上永远抹不掉的烙痕。
这些都太痛了,痛到哪怕我已经看完电影,在这里写影评,哪怕没有孩子,恐惧和拒绝生育都难以抵挡的痛。
我能看到男性的痛,但我却只能对女性之痛感同身受。
电影太满了,满的一个电影不足以讲明想要讲明的所有,主线的失子之痛太强势了,反而掩盖了很多其他实质性的问题。
最后,还好白慧离婚了,失女之痛下隐藏着婚姻里的一地鸡毛。
但是,嘛,就像片尾曲一样,会离婚但别后悔结婚,花会落但别因此拒绝花开。
我真的老久没看见过如此全方位差劲的电影了 太了不起了
真的很爱看吴越演戏
三星半。困惑之处在于创作者希望观众从影院带走的,除了一双爆哭的双眼之外,还有什么吗?故事很流畅,情绪很顶,观众在112分钟的失望和绝望中反复煎烤。是想说人生无解,唯有自渡吗?
经历过生育痛苦的人太容易共鸣了(片中宋佳痛苦那段,神态太真实了)
离婚冷静期、生育自主、老人照护、抑郁症…原本有很大可能变为社会议题的“一锅出”,然而依然如游晓颖近年来参与的各种影视作品一样,用最细腻的笔触写人本身的感受。看似一地鸡毛的生活和那些予以重击的创伤,是否真的可以(或者应该)跨过;这里不写标准答案,而交由观众自己去体味并从不同角色的处境找到对应。缓缓升空的红气球,像是一声宝贵的祝福;祝你幸福,祝我们都拥有自我。
“我们自愿离婚,为什么离不了?”“不管结婚多久,断臂求生,也好过做一个怨妇。”像一部话剧,用戏剧的冲突短时期内集聚了很多现实议题,不乏离婚冷静期、失孤老人、代孕、胚胎归属等等,然而用力的冲撞,最后是一个平和的结局——也许这是导演能想到的最好的结局,但是并没有抚慰的水平。演员都是好演员,尤其是宋佳,然而……镜头里能看到男方父亲的强硬诉求、离婚男的逃避与翻盘,但是女性群体的影像依然是模糊与柔弱的——溺水的是女儿,没看好孙女而受刺激发病的是奶奶,为植物人女儿奔波快撑不下去的是女方妈妈,受不了儿子离世打击而疯癫的是男方妈妈,一直走不出伤疤的痛和丧女之痛的是离婚女……只有女人,还陷在困局里,像女方身上的伤疤一样,永远无法抽离。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在哭,最后法院给了一颗糖,解放了医院,却也并没有解决问题。
每个人都在声嘶力竭用力过猛地演绎“我很惨世界上没有人比我更惨”,故事本身是个非常好的题材,矛盾冲突拉满,可挖的东西太多了,结果处理的潦草又粗暴…
中秋档最佳,好久没看这么扎实用心的好作品了!其实不止讲失独,而是讲每一个在漩涡中挣扎的人,主创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走得出去走不出去都可以」,希望每个年轻人都能来看看。
为人父母看这部片子十分心痛,代入感太强
现实主义题材,没有很贴近现实,明显如台词,隐晦如结局。一个胚胎,是两个独生子女家庭的最后一份希望,人命太珍贵也太卑微。白发人送黑发人宛如刀割,演的感人;黑发人失去婴儿天崩地裂,有些夸张。老年演员的表演超过中年演员
题材好,拍得差。
生活留下的不仅仅是记忆,还有对人的伤害,痛苦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都是对生命不可逆的创伤!
单纯作为父母而感动,并不能与剧中人物共情,各个都惨就是都不惨了……争议和处理都不够自然或者合情合理,戏剧化程度过高,这些人一个比一个惨,同情不过来啊……
题材挺好,但是所有情节都是纸上谈兵,没有一点点让人觉得角色是个真实的人的细节
选什么都好,只要所选皆所愿,不负自己就行。祝你幸福,祝所有人都幸福!
余华大电影,热衷于堆砌苦难的剧本。联瑞已经不满足于《小红花》《摇太阳》《我爱你》时期2-3个人的痛苦,把苦难批量生产到全片7-8个人身上,看完有种消化不良的饱腹恶心感。倒也不必让主角夫妻和案件里的夫妻一样都是丧子的境遇,过多意外巧合与戏剧冲突的一锅乱炖,只会让情绪着力点被一拳打散,社会议题更是走马观花。肖央哭,宋佳哭,吴越哭,吴玉芳哭,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完了也不知道要共情哪家,徒留一个所有人都很惨的虚化群像,以作恐婚恐育的警示。其实对于结婚冷静期的冷峻批判是有价值的,也让我对这个电影保住了三星评价。这个电影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贪恋于催化悲情的外在,而没有真正意义上怀着悲悯的心去深沉凝视他们,还算有层次的部分都是这群优秀演员们的表演带来的。追溯根本还是膨胀的创作野心与不匹配的创作实力的矛盾。
少一点性别对立,多一些理解包容
罗宇是非常典型的微笑抑郁症患者,因为“工作的需要”“面子的需要”“家庭的需要”“责任的需要”,白天大多数时间都面带微笑,这并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是极度的悲观和失望。生活很难,看完电影以后我好希望我们脸上的笑容,不再是因为什么阳光抑郁,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多多抱抱身边的人,看到他们,善待自己。
宋佳yyds
很特别的切入点。“不要让自己被遗憾所吞噬。”宋佳妈咪,不嫌弃的话我当您孩子行吗🥺(想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