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带你去见我妈》后,同伴问我:“你笑得特别大声,是不是电影特别好看?
”我才不会承认,我笑着笑着又哭了哈哈哈,因为在里面找到了太多故乡的影子。
潮汕人特别“讲义气”:如果在外面不小心追尾了,本来会你俩脸红耳赤地吵一波,但如果遇到同样开口说着潮汕话的人,大家就瞬间明白是“胶己人”(自己人),然后递给对方一支烟,直接大手一挥,不计较就好了。
潮汕人也容易“排外”:子女不可以跟外省人结婚;不管你姓甚名谁,如果知道你来自省外,都会统一叫你“外省”。
(没有冒犯的意思,只是习惯而已。
)而故事正是聚焦在一个传统的“潮汕妈妈”,面对儿子执意要娶一个省外,并且离过婚的女生,而产生抉择的故事。
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潮汕妈妈,我大概会用隐忍和勤劳吧。
不仅能在初一十五风雨无阻地“拜拜”,对家族里的祖宗忌日了然于心,会记住一长串“咒语”希望列祖列宗能“保号”(保佑)家族子孙能健康、快乐、美满。
不禁想起上次妈妈打电话跟我们说,为我们求了签,希望爸爸做生意大赚、哥哥能早日上岸、姐姐和我能早日生个大胖小子、妹妹能觅得如意郎君。
我问道:那你呢?你的心愿是什么呢?
妈妈就轻描淡写地说:你们开心,我就开心了啊!
不禁脑补放假的时候,陪妈妈去卜杯问神明的意思:把一对筊杯合在掌心,并松手让它跌落地上,如果是一正一反称为圣杯,表示神明认同,反之,如果两边正面,或者两边反面,都说明了神明不同意。
那天我和妈妈前前后后大概弄了几十次,还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但是妈妈才不会轻易认输呢,毕竟身上肩负着全家的期盼,那个午后,整个庙里一直传来跌落的声音,妈妈碎碎念为大家祈福的声音,可能神明也被妈妈的“固执”所感动了,最终终于“一正一反”,妈妈这才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这个时候就觉得,信仰是,是自我暗示,是支撑自己一步步走到前方的希望吧。
妈妈固执,会一直坚持着传承家族的好名声,努力扮演好一个潮汕好儿媳的角色,她之所以不太喜欢儿子的这门亲事,也是怕被乡里的三姑六婆议论纷纷,怕破坏掉家里的好名声。
而别人的眼光真的那么重要吗?
而戏里的奶奶就给出了答案。
活到像她那样七八十岁的年纪,她知道什么才是重要的。
奶奶总是笑脸盈盈、嘴巴软软,喜欢穿“的确凉”,拿着大蒲扇,坐着摇摇椅乘凉。
听奶奶的话吧:“子女喜欢就好,他们说就让他们说,管他们哭还是笑。
”
写在最后。
在映后会的时候,导演说,这部电影里80%是素人演员。
戏中的妈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潮汕妇女。
有观众就问妈妈:你觉得演这部戏后,对你有什么变化吗?
她回答得很坦诚:没什么不同啊,我白天拍戏 下班回去做饭带孙子。
潮汕妈妈是超人,能解决一切在子女看来棘手的问题:对于一般小女生会尖叫的蟑螂老鼠壁虎,妈妈二话不说直接“消灭”;能在洗澡突然没有热水了,只要喊一声“妈妈”,她二话不说,一声不吭就扛起煤气罐;妈妈表达爱也很简单,去深圳看儿子前,会先在老家菜市场买一大堆新鲜的食材,把冰箱塞得满满当当的!
不要怀疑妈妈对我们的爱,但是什么时候妈妈才能不再做超人,做回还是姑娘时候的自己呢?
立个flag,疫情好起来了,今年就带上妈妈去外面玩玩吧,这个时候,妈妈心里就别牵挂着家人吧,因为她只会疯狂拍照,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然后回家跟老姐妹分享新鲜事儿!
喂,何小姐,我要带你去玩了,你期待不?!
第一部以潮汕特色为卖点的前作扑街的前提下,导演仍不思进取、排除万难推出续作。
于是乎,带见妈 毫无悬念地成为2022年的第一部烂片。
如果你觉得前作的潮汕特色太少,那 带见妈 里的潮汕元素完全可以满足你对潮汕的想象:海岛,渔船,狮头鹅,祭神,做粿,拜天公...为了让你找到精心准备的彩蛋,导演下足了功夫,即便如此,也不能使 带见妈 脱离烂片的范畴,可以说,导演做到了让这部电影看起来就像片中的深圳一样毫无内涵,空有其表却又富丽堂皇。
抛开潮汕这个卖点,故事的叙述和展现方式也是平淡无味毫无新意,导演企图把爱情亲情和年轻人在异乡的拼搏展现给观众,令人遗憾的是,致敬花样年华的桥段本应是锦上添花但却硬生生成了拖沓剧情的疙瘩。
说说剧情。
除了静珊和妈妈,其他人的出现要么是推动剧情,要么是制造笑点,都带着极强的目的性。
其中男主角所面临的困境,我认为应当是静珊和妈妈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冲突,是传统和现代、普通话和潮汕话的冲突。
使人成长的是问题的解决,可男主并没有思考,或者说,导演并没有让男主思考,他被当成工具来推动串联剧情,又被迫和女友分手向妈妈妥协,这个角色一直处在孩童状态,伤心就哭开心就笑,直到电影结束都没有长大,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结尾中草草收场,它既没有解释妈妈的转变,又没有体现静珊的挣扎,那么最后的阖家欢乐便是这部电影烂尾的铁证。
静珊这个角色身上有很多标签:女性、离异、来自单亲家庭、在深圳奋斗打拼,因缘际会下与男主角相知相恋并一起两年。
她离婚是对婚姻的失望,和男主相恋是对爱情依旧憧憬;单亲家庭使她早慧,制片人的身份又让她果断。
相较于同龄女性,静珊丰富的经历决定了她是个有主见的,人格特质很明显的女性。
可电影里的静珊卻如同刚大学毕业的都市白领一般,她的普通话过于纯正导致她每次说话我都被带入都市言情剧里的错觉。
演员对这个角色的理解可能也不够深,导演几乎没有让静珊自己去感受潮汕这个社会,她的优秀也仅仅体现在别人觉得她很优秀。
舅舅带着美国表妹回来探亲的那个场景,静珊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居然能自信地用英语和表妹们讲解潮汕祭神文化,这个情景中一方面想表达对下一代不会潮汕话的忧虑,另一方面把静珊会英语当作赞扬的资本,搞得我在写这段话时都快分裂了。
相比较之下,妈妈的感觉很亲切。
我印象中的潮汕妇女质朴勤劳又能干,她们做生意的同时还要照顾一家老小,拜神祭祖的饭菜都是妈妈们赶在天破晓前早早准备,她们的坚持成就了潮汕今日之传统,烟火缭绕中构筑了潮汕的独特。
与之相对的是,潮汕妇女的人生观是比较落后的。
比如她们会觉得女生最终的归宿是嫁人、生儿育女,生‘兜仔’(男孩)比生‘走仔’(女孩)好,对离婚的女人颇有微词......潮汕妇女有种天生的使命感,为了达成目标她们善于隐忍,在家庭内部有着几乎绝对的话语权,大家长的作风让她们在年轻人面前显得独断专行,这也是电影中妈妈和静珊冲突原因。
妈妈自然的表演是影片为数不多的亮点,但看完这部片子依然无法理解妈妈当初为何如此激烈反对的原因以及后面心态转变的理由。
被厝边说闲话是必然的,可这并非真正让妈妈的愤怒原由。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龅牙婶,我知道她虽然只是搞笑担当,但如果在得知具体情况后能认真劝说妈妈接受静珊,这个角色能在观众心中立得起来。
那妈妈最后的转变也清楚得多。
最后我想说说其他的问题。
首先电影中的潮汕话口音较重,并不是所有潮汕人都能完全听懂。
其次是在南澳取景然后说自己家在汕头特别迷惑。
可能是汕头市区已经没有导演想象中那种原汁原味的潮汕风情才会在南澳取景再冠以汕头之名,外县市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我这样讲很较真,但以我自己的角度,能让对方知道我是饶平人我绝不会说自己是潮州人,这也是电影让我觉得别扭的所在。
最后,作为一部电影,带你去见我妈在剧情和叙述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半个月前上映的爱情神话根本是两个不同个层次的作品。
写影评前翻了短评,给好评的大多是潮汕人,在情感上无可厚非。
爱情神话让人惊喜,不仅是在地文化的方言表述,故事讲述也很精彩。
反观这部作品,抛开方言的噱头,它实际上什么都没讲好,讲婚姻,讲两代人观念的冲突,讲潮汕年轻人漂泊在外不易,主次不分,混乱不明,一锅乱炖的结果就是全部倒掉,这是这部电影最终的结果。
如果要我给出建议,我希望导演先去看看台湾近几年的台语影视作品,说到底,这其实也不是语言问题,简单的说这片子没有得救。
导演第一部电影在蔡楚生纪念中学拍摄,不知道蔡先生看了这个作品会不会气得回魂。
电影院里另外7个人我猜应该都是潮汕人,作为唯一的省外代表听着潮哥潮姐们洪亮的电话与嬉笑怒骂声,声临其境体味潮汕另一种“文化”也挺奇妙。
另作为一个去过汕头超过10次的喜爱潮汕的外省人,蛮失望的。
镜头没有拍出汕头10分之一的美,一些(我猜)目的在于把片子往文艺那一挂去靠的剪辑和镜头也是让人:这么个电视剧的摄影,节奏,以及故事,何苦呢?
;故事呢很潮汕的没有超出一毫米的设想情节(宁愿恶补一集《外来媳妇本地郎》,爱情,深漂,家庭,文化冲突,都精准踩在套路线中,也都完美的让人过目即忘,暂且也不强求之了,但都2022了能不能不要用10年前的镜头拍20年前的机场狗血离别大戏。
能想象导演真的很用力把家乡讲给大家听,但除了祭拜,粿条,小公园,和厝里大嗓门的男男女女,这些堆砌的符号的功能仅仅是带我又出差一次汕头一样,好吃好玩之外记不清什么,也留不下什么。
也许是要求太高,或是这些要求甚至只是凭空想象,但允许一个喜欢潮汕的外省人,期待着潮汕人的精神,崇尚着潮汕人的信仰,热情于潮汕人的传统,甚至那些嘴里喊的,大家听的所谓封建,也值得一探究竟。
当然很多潮汕人还是会很喜欢这部电影,唤起某些回忆和思乡未尝不好,至少我也有被一些东西打动到。
母亲去深圳前驻足店门口偷偷看着弟弟,善良,淳朴,努力的人,好听的方言歌。
Btw,习惯短评被字数限制逼来的一位观众。
昨天看《四海》,今天看这部,相对而言这部耐看得多,比如儿子和母亲打闹,儿子从平台上面看妈妈给洗澡的弟弟拿煤气罐,很多要用心去感受才能安排出来的细节,对比四海的形式花架子,更能入心。
当然,这部影片不适合春节档,没有明星、导演不知名、不热闹,所以噱头不够,宣传时很难抓人眼球。
但是,希望以后春节档会有这样看似平淡却又入心的影片供观众选择,如果哪一部脱颖而出,一定会给拍这样片子的制片方导演更多鼓励,甚至会影响整个电影行业。
影片的问题:开始时候的相亲那段,觉得有点像小网剧,虽然搞笑,但有点像抖yin的段子,几乎要放弃了,还好男女主后面节奏带得还可以。
建议导演下次在引入剧情时候,尽量避免靠这样段子引入,有点low。
妈妈演得真好,反应相当自然。
看了导演的影评,知道妈妈记台词这么用功,最后坐飞机确实是演员第一次坐飞机,脚底发麻一直到头,感觉整个人翻过去了。
“妈妈是不是很没用”,一句话触及到我,在这里停止再好不过,赞。
除了电影以外,长辈不愿意子女找二婚的对象是能理解,我是父母也会担心,担心对方性格脾气或有些方面有问题,怕两人一起以后发生类似事情。
想想离过婚的被人瞧不起时候也是挺可怜的,第一次遇到的人跟自己不合拍,就被人用有色眼镜看待。
很多人离婚并不是因为他她不好,一物降一物,锁没找到对的那把钥匙而已。
不愿意娶外地人是不太理解,应该不是城市和乡村的区别吧,潮汕现在还有女方所说的那些思想和风俗吗?
蟹老板自从开始干人事儿之后就常常加班。
周末的时候我说下周和我一起看这部电影吧,她说好啊,又说“今天差一点就带我见你妈了”。
这个导演就很潮汕。
他之前拍过一个叫《爸,我一定行的》的故事,剧情大概也是在我看来很遥远的角色的与我毫不相干的命运,在一种对我而言几近完全未知的文化背景中,理所当然地茁壮生长。
那是我2019年11月看的,而现在是2022年的1月(本文写作时间)。
电影是非常值得看的,对我而言这样的电影也值得去电影院观赏。
完成度非常高,毫无居高临下的说教或者莫名其妙优越感的展示,就是普普通通的人的正常生活。
最特别的是,在当今这个充斥着矫揉造作的情感叙事的世界里,它用极其清新自然的方式表达着温情脉脉。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几近弱化了一切冲突,又尽最大可能让观众看到细枝末节的陈列,同时没有任何隐喻与暗示,或者其他导演乐此不疲展露的自身的有限的认知能力。
我把这部电影同《在托斯卡纳艳阳下》归为一类,都讲述了一部分文化差异。
从去年到深圳开始,我的德国年就结束了。
通胀的魏玛与当权的第三帝国不再能吸引我,现在我应该开启了广府潮汕年,我愿意学习那么远又那么近的文化。
“潮汕对于我而言,类似于阿尔及利亚。
”我说。
“法属阿尔及利亚?
”蟹老板问。
也许我关于哥伦比亚的知识都比对潮汕多。
但我会想到汕头那种令人眩晕的夏日,我观察司机递烟的样子,从未见过的陈旧又生机勃勃的社区。
还有像阿姆斯特丹交通船那样往返于金山半岛的轮渡,树荫掩映下的水泥路,送学生返校的家长带着孩子在校门口的餐馆吃顿便饭。
电影里他们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吃糖水的店,那全世界都陷入午睡的时刻,我也曾在那里吃一碗绿豆汤。
我还问涛涛麻叶是什么。
“一种蔬菜”涛涛说,“似乎以前喂猪用,但很好吃,可以用豆浆炒,也可以上汤。
”原来如此。
“潮汕菜一般都有的点,没有就证明不专业或那个地方实在没有。
”原来如此。
这个电影还有一点好处是,多数对话都是必须发生的,只这一条便胜却国剧无数。
我一向喜欢这类故事,同样的还有意大利的《一个近乎完美的村庄》。
片中出现了一些深圳的画面,我看到了皇庭V酒店、平安金融中心还有机场。
除了北京、巴塞尔与苏黎世,深圳是我生活过最久的城市,到现在也是我最怀念的地方。
我一直在想岭南意味着什么。
江南抑或是欧洲,对我而言初到即是归来,那是熟悉的文化氛围,一切只需要去验证;至于北京,我是她荣耀的一部分,保护她是我的责任;但是广东,至少是我走过的城市,那么多人对我那么好,回想起来是感动与眷恋。
2021是我的奇妙年,是我的广府潮汕元年,而2022也将继续。
(补一下前两年的观后感)
评分蛮高的一部电影,去了影院大失所望。
除了生气就是惋惜 做为一个没去过潮汕不了解潮汕文化的人本是抱着了解地方民俗,感受平凡质朴的爱情小故事加上高评分作为背景专门跑了十几公里去看。
首先我必须佩服导演对家乡文化的强烈自豪。
以及想要向更多人展现家乡民俗文化的美好初衷。
如果说演员的表演痕迹太重是小成本影片预算不足所导致,尚在情理之中。
我也完全能够接受。
但是说到展现地方民俗文化,我难以理解。
其中出现的带有民俗特色的场景:拜神?
做粿条、麻叶、包括剧中父亲的唱戏,都是很好的民俗元素。
全部一笔带过,做为外省人的我还来不及好奇,就立马被导演刻意放大的文化以及新旧观念冲突带到爆发边沿。
另外分开以后的再复合起承转合完全没有,极其突兀。
对于初到家中客人的冷脸,对外省人讲述自己方言习俗的盛气凌人,高高在上。
我不禁好奇,这会是地方民俗的本来面貌吗?
整部影片在景与物平凡质朴。
但在主要人物身上却没有一点影子。
即使一个母亲再不喜欢一个可能要成为自己儿媳的女孩,也要懂得待客接物,大可不必强行渲染的这么刻薄冷漠,再硬拗上一点强行的温情。
难道是加上一套新旧观念冲突的说辞就可以这样无礼?
还是说所有小地方都不知礼。
初到到任何一个乡村、小县城的人家做客,我想都是会被笑脸相迎热情招待的,至少表面。
而我也特别愿意相信潮汕人不是这样待客的。
此外民俗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以及多年地方生活习惯与文化的传承。
而导演拍摄下的人物成了观念的图解物,整部电影所谓的特色甚至都没表现出地方民俗的猎奇性。
这种表达手法更像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为了炫耀自己的强壮而去大力摔砸街上的垃圾桶,以求动静更大,声音更响。
值得称赞的是,电影最后的时刻,以Vlog的表现形式来记录母亲坐飞机的场景,才让观众和电影融合在一起。
在一句“你是不是觉得妈妈很差劲”之后,我们终于能感受到这个看似坚强冷漠女人背后的血肉。
导演想展现民俗文化,对于我这个外省人来说,无疑是失败的。
我只感受到,无礼、无知和没来由的高傲。
但如果作为把自己的方言搬上大荧幕,让一小部分观众在异乡感受到“妈妈的味道”,找一找自己曾经生活的痕迹来展开一场潮汕狂欢。
至少这点从评分上看的话,导演很成功。
深圳场,场内一半的潮汕人,难怪大家都在讲你圳是潮汕人和湖南人的耶路撒冷。
看了许多评论,大家都在夸,但大都只是提及了方言这个元素,除了亲切看不到内容。
在我看来这个更多是用“方言vs普通话”在效仿“汉语vs外语”,制造谐音笑点和区分阵营。
影片没有更多地塑造一个有担当的男性角色,似乎导演会觉得,一个没结婚男性和一个离了婚的女性准备结婚,是一个天大的恩赐。
尤其当男主在车上说出那句,我想要个孩子了,作为求婚的开场白,影片价值一下子low到了马里亚纳海沟,在导演眼中女性结婚最大的价值,是生育。
后续在汕头的内容,展现了潮汕地区的民风,但同时不做任何的反思,导致影片时刻散发着腐朽气味。
外省人的闯入,没有激起这个地区的波浪,反而蒙上一层更深的歧视。
男主妈妈在和婆婆对话时候,可以用自己的经历去辩护那一方的秩序,当然之后她更会输出这些。
最后的和解是不明不白的,妈妈自始至终,还是心疼儿子,而不是对准儿媳妇有任何的愧疚。
合家欢的拍摄方式并不能掩盖本身的问题。
从开头到结尾,贯穿的生儿子的内容倒是很符合当地的民风了,最后邻居的喜讯,想要洗白,也无济于事了。
还有影片始终没交代女主的前史,导致人物的性格是悬空的。
女主只是给出了态度,并没有心理活动的展现。
采访,手环两个伏笔也埋得很粗糙,刻意感太重。
还好是开放结局,要庆幸地说一句:幸亏,没和你结婚。
一.就像自己的故事,爱是唯一的答案!
从几个月前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就一直在等待上映,从来没有哪部电影让我这么期待过,仿佛就想在诉说我自己的故事。
是我的故事,但其实也是很多潮汕外飘游子的故事,我也很惊艳于狗哥对现实题材的敏感度。
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潮汕8090后往一二线大城市发展,不可避免地造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
和非潮汕地区的人成就一段姻缘,其中的难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
传统和现代,亲情和爱情,家乡和异乡,对于我来说,所谓的选择在于平衡多方的利益关系,不管路如何走,爱是唯一的答案。
二.说说我自己的故事,明年要结婚啦!
未婚妻现在在杭州上班(不是杭州人),我在深圳。
17到19年我们在深圳相识相爱一起奋斗,20年由于父母的反对,她离开深圳去往杭州。
我们经历了半年的分手阶段,在20年的国庆,我们重新在一起,并许下了永不分离的誓言。
经历了重重关卡,见了双方父母。
我们定于明年过完年一起去结婚旅游。
回首经历的一切,真的感慨万千。
潮汕地区的排外性,注定了父母辈很难接受“外省仔”。
电影里的妈妈说了一句“家族声名在外,娶个外省媳妇被人笑死”,这是传统一辈非常典型的思想,甚至我身边不少90后的朋友也是这么觉得。
这种东西没有对错没有好坏,我只是知道,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才是最精彩的。
三.聊聊电影里的一些细节!
1.钟少贤妈妈反对这段感情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怕以后和儿媳妇不好沟通,怕以后的孙子不会说潮汕话。
这应该是现实中潮汕父母反对外来媳妇最主要的原因。
在潮汕的很多老一辈都不会说普通话,这也是潮汕排外的重要体现。
2.“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女”,潮汕是个重宗族亲情的地区,听到钟少贤妈妈这句话,真的泪奔。
潮汕妈妈一生基本都在为子女付出,真正印证了那句话“春蚕到死丝方尽”。
这种强大的族群凝聚力不止于父母兄弟姐妹,也来自于在外地一句胶己人。
3.电影里的奶奶真的很祥和,我相信会让无数人都想起他们的奶奶。
奶奶是非常典型的潮汕奶奶形象,真的爱了。
4.妈妈和泽凯吵架的那段演的真好,一个大男人都看哭了,情感流露很真实,现代和传统的碰撞。
让我想起我对我妈说过,我喜欢就好,媳妇是要和我过一辈子,不是要和你过一辈子。
5.结局感觉稍微仓促了点,如果能把妈妈接受静珊的过程具象化点,多一些双方接触沟通到融合的过程,我相信会更好点。
目前暂时也只能想到那么多了,后面有想到的再补。
真的很喜欢电影宣传的那句话,爱是唯一的答案。
但我也希望借此平台对广大潮汕老乡说一句,能尽量找本地的还是本地的吧,其中的苦和心酸只有自己才知道,面对的压力和痛苦真的没经历过的人不会感同身受。
我经常对我朋友说,我也想找本地的,但缘分这种东西很奇妙,缘分到了,我们相爱了,我就会去抓住,我不在乎任何人的眼光,我是个自私的人,我只在乎我自己。
爱是唯一的答案!
因为方言的问题受众还是比较少,普通话的直译会丢失不少趣味。
潮汕在地图上米粒大小都没有,也许是因为太团结或者老爷保护的太好,非常的传统。
环境影响下,男孩长大负责勇敢,女孩会很持家勤劳;缺点是男娃由于家里众星捧月易得大男子主义的通病,以及好面子,女娃会比较没地位受各种传统思想的紧紧束缚。
看这个电影需要对潮汕的社会背景有了解,可以说潮汕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传统盒子。
我会想如果潮汕鲜于接触先进思想的老一辈能看到,能不能引起一些思考和改变。
无论是外省女嫁入,还是潮汕女嫁出,在潮汕的邻里间都是一件可以翻来覆去说道的趣事甚至丑事。
电影反应的是当代潮汕年轻人的一个坎,比起电影中的妈妈最终接受了外省的离婚媳妇。
更多的现实是难以被打破的壁垒,令人唏嘘。
我想一部电影可以令人共鸣,自省,思考那就是一部好电影。
把问题挑出来,铺在人面前,才会有改变的机会。
技法和起承转接或许有很大进步空间,能引导人思考甚至改变一些陈腐观念那也是了不起。
带现代去见传统:评《带你去见我妈》
喜剧·现实一部方言片要想醇正地展现地方生活,启用当地生活的老百姓或是最好的选择。
虽然没有表演的功底,只能一遍遍NG(听闻龅牙婶重复拍了40多次),在成片里才呈现出一副更为连贯的画面。
有时候甚至不知道,是不是电影特意采用了交错蒙太奇的手法将复数个连续的日常见面,以只出现三五秒的方式,打乱重排。
不管是否有意,这都带来了别样的韵味:每日可不就是这么讲复数个零碎生活要整合到一起的过活吗?
这种过活尽管是片断式的,却也是在这些片断中咋舌出烟火市井的风味。
与电影中的段落相契合的,便是热爱演潮汕戏剧的父亲,在后台解释为何演戏时女演员的鞋子会被绊倒的。
他将一次日常表演的误差重新描述为更加具有意味深厚的情感,虽然事实只是鞋子坏了,要缝缝补补一番。
虽然是展现潮汕人家的生活场景,但是刚开始的5分钟放映之后,观众席里回响起阵阵笑声。
这听起来很像是在响应《带你去见我妈》被当做喜剧现实主义电影上映的结果。
可是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发笑呢?
在这部电影中并没有与网络热词相呼应的梗,也没有刻意营造的包袱和段子。
可以说是日常人家几代人共处同一个屋檐下的日常磕碰。
主创团队找的演员都是当地生活的潮汕人,他们并没有表演自己并不熟悉的生活,而是将现实世界中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呈现出来。
语言相互无法通连造成的种种啼笑皆非,习俗难以融入带来的误差理解,以及群居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穿衣服啦!
)。
但并没有过多强调不能融入带来的别扭感,而是很快将这些难以融合的部分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交融的生活方式。
就连妈妈也在心中暗暗纳罕:这外地媳妇确实是很能干,在跪拜的时候还给静姗找了个垫子坐,连儿子也没有这个待遇。
当然要说完全没有刻意设置反差,也是不准确的。
那个一直不想要空窗期的小舅,就换了一个又一个别具风味的女朋友。
还有一直在孜孜以求扮演海贼王角色的直播大叔,他在电视上张口就把“3个粉丝”说成“300万个”粉丝。
生活·交错但是现代化生活总是会将所有人席卷进去。
生活在深圳的泽凯与静珊。
成为了高速发达的城市的缩影,一个是络绎不绝海鲜物流,一个是投身互联网的新媒体创作者。
到底什么是新媒体人?
我想,生在潮汕的妈妈最能对标的,应该就是那位扮演海贼王角色的直播大叔了。
是的,与其说更现代的、更便捷的生活方式要更容易嵌入到这片存续了数年的乡土社会,倒不如说那些更具有民族性的、风格化的碎片或模仿更能在这处土地上扎根。
很奇怪吧,我想着或许就是通过接纳另一种别样的次文化,来抵抗现代化的独有的潮汕风格。
堤岸、祠堂、港口、小镇、古桥,这些建筑不是孤立的,而是容纳着建筑内来往的人们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很有可能是前现代的,但或许以一种更加模糊的状态表达了更精准的感情。
为妈妈算卦的老者,虽然并不知晓婆媳两人的秘密,但是依靠八字却描出了冲突的可能。
是的,以此出发并与潮汕戏曲、拜神祭祀、烟花炮竹等形成强烈互文关系,仿佛日益流动的现代化社会与此隔绝桃花源。
前者是急骤变化的日新月异,后者则仿佛一直延续着多年的传统,做着一些看似无用的行为:要在长桌上摆满五牲(肝、鸡、鸭、鱼、肉),要将买来的纸钱一摞一摞在火中烧掉。
可是那又如何呢?
总有旁人说,中国人不信神佛,我看未必,这些神佛已经化为文化的血脉,浸染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是的,除了能够模糊的判断未来的走向,甚至还可以自圆其说。
我们能说这种再阐释是错误的吗?
就像我上文说的,虽然会为此会心一笑,但是细细思考,方才能够咀嚼出超脱凡俗生活的审美一面。
好奇·热忱电影制作方特意绘制了一组漫画风格的潮汕营标旗民俗图。
那些穿梭于大街小巷热闹喧哗的人们,并不只是这项节日庆典的观看者,而是整个节庆的参与者。
观众并不只是以好奇的眼神去看待潮汕的生活,就像卢静姗从外省刚到潮汕,对那些新奇的生活抱有热忱一般。
他和泽楷两人在母亲的带领下走街串巷、拜访亲戚。
但是热忱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一以贯之的,年节之下,拿惯了摄像头的女主也开始学着做粿,一开始的笨手拙脚很快变成了熟练的操作。
这让人想起电影中,在大城市里总在外面吃饭或工作繁忙之余,随便刨几口盒饭的年轻人们。
吃饭作为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活动,逐渐的被打磨得失去了仪式感。
可是,拥有打点生活的能力在农业社会尤其是扎根土地的潮汕是必要的。
打点生活不只是做饭,还有维系人情社会的能力,小到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大到敬拜神明传承文化。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带“你”(以即将成为本地人的外地人身份)去见我妈的故事,后半部分就此转圜过来,变成了我妈来见你和我。
长辈根植于传统社会的前喻文化到了现代社会里,变得手足失措。
在正片结束之后的3分钟彩蛋里,由泽凯的第一人称视角拍摄的妈妈坐飞机时的片段里显得尤为明显。
那句“从这里看不到老家呀”所牵连出的隐喻关系才是本电影的核心:人总要被迫接纳现代生活,在接纳的过程中总要面对是否要放弃那已经目不能视的传统生活。
所幸的是,妈妈选择融合。
即便电影的最后,他们一家子居住的地方早已从弄堂搬到了高楼(在狭长的过道里施展自己独特的过街技术),打招呼的方式早已从跳舞的八卦变成了互相看小视频,但那敬畏神明、敬畏生活的心境是没有变化的。
在已经路过网红打卡地的西湖时,妈妈还是会驻足停留,隔着一条清冽向雷峰塔念念有词。
而到底什么是现代生活呢?
我觉得快节奏是一方面,一直用视觉平面记录才是更重要的部分。
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场景:一个是从镜头/摄像机里看到静删和泽凯翩翩起舞,中间那个十字慢慢变大,然后变得模糊。
另一个则是一直被泽凯拍摄的(身着现代化服饰的)妈妈从家里走出,坐飞机去到杭州的历程。
仪式·绵密是的,神灵是不能被拍摄的,至少在潮汕的民俗社会里是不被允许的。
静姗用英语给外国友人解释到,“可能会冲撞神灵”。
但是现代生活中就没有神灵了吗?
有的,举起手机按下拍摄键,就完成了一次庄重的仪式。
看似是随性而为,但当打开网页时,看到日增庞大的各种“发现生活”的图文短视频,我就暗暗念叨,这么多的供品,远比五牲多多了,互联网之神怎么品尝得过来呀。
至于儿子和静姗最后到底有没有在一起,这不再重要。
爱情、婚姻是不可或缺的吗?
或者说一定要用一张证书将其绑定吗?
是也不是,无需回答,即便是分手之后,也可以成为心灵相契的友人。
正是有这份相契在,泽凯和静姗的分手场景并不是某些短视频里表现得那样张扬撕扯,而是有着潮汕风格独有的绵密:一句“分手可以呀”,一句“别哭别哭”,两人各自回避目光默默流泪。
最后说点题外话。
从《雄狮少年》到《十三邀:黄灯<我的二本学生>》,再到这部《带你去见我妈》,我感觉可以大致勾勒出一种潮汕式的生活方式的描边。
让人诧异的就是,明明是一个靠海的城市,却积淀了很多当地的文化风俗,并没有被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生活所裹挟,反而活出了别样的气味。
剧作比导演能力强
作为广东人,感觉很多生活细节挺还原的~意外惊喜。
第一次作为投资人参与的电影~主创都是平时一起喝酒吹水的好基友,敢想敢做,坚定靠谱,第二部电影作品完成度如此之高远超预期。调色时有幸一睹真心立马决定用养老金入股,非常有信心!
前半段潮汕家庭和當地語言習慣還可以的,吵架到那首歌出就應該結束的,後半部完全畫蛇添足的存在了,前半段三星後半段一星,勉強給鼓勵兩星半,另外開頭胖女生和非裔妹子的刻板印象笑話非常惡心。我又想去潮汕地區吃吃吃了!
赚了我好多眼泪😭😭😭,最后冒出个恶趣味的念头是,如果她小儿子是同性恋,有这么个儿媳妇了,妈妈估计都要高兴死了😂😂😂
江浙沪独女为啥要受这种委屈,某书上面的吐槽贴都比这个故事精彩,大团圆结局过于理想化,在两人分手那里结束就挺好,但是bgm方言以及整个节奏加分。
剝去潮汕文化之後,其實還是外來媳婦本地郎之類的舊式故事,不過,沒有抓馬的情節和誇張的笑料,取而代之是輕鬆溫情,而原生態演員們鬆弛的表演還給電影添上了濃濃的生活質感。可惜的是,整部電影的闔家歡性質註定了,無法深思傳統中式家庭的父母絕對話語權,無法呈現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文化衝突,罷了罷了。
钟少贤女士值得三星,其余一言难尽
不算特别的剧本,落地在一个特别的地方,有了新意特别平常,但因为平常,所以能够体会
加入地域特色的城市情感片
很常见的故事,不同的是加了点地方味道。很写实的潮汕爱情故事?故事是在外打工的男主被逼相亲,但是自己却看上漂亮离异女同事,求婚后俩人领证!回家老妈知道是二婚就不高兴了,俩人被迫分开,最后老妈又追回来了!儿子的选择,有总比没有强吧。😂
鲜浓的潮汕风味。作乡土片很优秀喽,插曲配乐都那么好听。但我是情比金坚的理想派呀,老妈不同意,你就松了手,算哪门子男人。影片拍摄手法也很有创意,手机录像视角的使用非常配合妈妈素人般的写实表演。
3.5 前面节奏不错,也穿插了不少小笑点,整部影片也展现了很多地道的文化,就是后半部分内容有点拉胯。
不太理解潮汕文化 但整体还不错 简单生动
可可爱爱的方言片,一直听说潮汕的风俗格外严格,终于有电影让我了解,虽然有戏剧的成分,但是真的很有地方韵味,这个妈妈好可爱,方言也可爱,看不知名演员演戏就是好,不带偏见,没有任何先入为主。不错的潮汕文化宣传电影!
剧情属于新瓶(潮汕话)装旧酒,全员演技尴尬,失败;(当我说想看方言的时候,不是让你除了方言什么都没有好么
一般,可能胜在是一个用方言来展现平淡生活的电影,但是作为不了解潮汕的人,实在没在片子里深入了解点什么地方特色,拜老爷,唱戏,美食草草带过的同时,只留下潮汕不愿意取外地媳妇的共识,太浅了。
可能需要更了解一点潮汕地区的特色吧。不过我不喜欢这种无力感,太残酷太无法避免,结尾是想象中的圆满而已,终究是带着遗憾,总有一个人要勉勉强强的。
很有魅力的素人演员,有特色有性格上的魅力之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日常对话交流中显得相当浓厚,生活气十足的喜剧
7.5/10,质感比较糙的轻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