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0次苦修和禁食。
把很多事情解释为魔鬼的诱惑,他们的世界观,还是二元对立的那种。
非常感谢60后的蒙吉乌导演,时隔十年带着怀疑论为我们还原了整个事件的真相,《山中》:如果从一个正常人的眼睛来看这件事的话,应该这样解读:失败者Alina认为山上的小教堂把她的好朋友Voichița给掳走了,所以她千方百计用愤怒的方式来报复社会,甚至是在孤儿院学到的跆拳道!
但是从宗教的立场来考虑,这是一个在山上常年封闭的小生态,仍然延续着中世纪东正教的仪轨,所以他们认为Alina受到魔鬼的驱使,要为之实行驱魔仪式,并在三天的禁食当中,不小心把她整死。
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如在中国的小寺庙当中的封建迷信,还搞投胎转世、因果报应那一套。
那种利用人认知上的缺憾,而满足自己说服的欲望。
只有出于礼貌,年轻人才将信将疑。
在新疆广泛的清真寺里面,阿訇因为知识脱节已经无法解答年轻朋友在现实当中碰到的问题。
一个小系统失去信息交换,已经和大系统格格不入了。
这个教堂的牧师原来就是一个工友,30多岁。
对世界认知本来就是一知半解,对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完全不知道,鄙视西方世界的同性恋婚姻,认为他们远离了宗教,产生了生活的迷惑。
其实柏拉图的时代,同性恋行为已经非常普遍。
所以电影导演很好的还原了这一切。
这个牧师的很多想法都不错,只是他采取一种自修的方式来践行着他的生活,用中世纪的驱魔术来解决现实问题。
这是行不通的,但是他不知道。
有些朋友认为这个片子是讲宗教信仰问题,其实不是这样。
宗教信仰,给人精神真正的力量,使人升华和超脱,而不是使人迷信和沉沦,在一个小系统之中更加狭隘,更加无知,更加假丑恶。
在他们的理解系统当中,一个不相信神的人最终上了天堂,丢弃生命恐怕还是一件好事吧。
2——3000次苦修和禁食。
把很多事情解释为魔鬼的诱惑,他们的世界观,还是二元对立的那种。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他们身上有中世纪的遗留,我们身上也有很多中世纪特性,像一种文化DNA的残留。
比如晚期的瓦格纳就非常明显的,把这个世界写成是二元对立的,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痛苦和犯罪之中,而每一个人也都想如这两个姐妹一样需要得到救赎。
而最终的救赎在哪里?
在《帕西法尔》当中,在这个世界当中的快乐是看不见的,各种各样的生命享受,生命自然的快乐都失去了。
我们只看到人的痛苦,还有在这个世界上积累的原罪和罪恶,所以圣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的解决方案,我们只有向它低下头。
当然这是一个象征而已,就像这个片中实行的驱魔术也是如此。
我们可能会觉得片中的人可怜又搞笑,但是想想我们看电影这么多年来粉的对象是什么?
德莱叶大师,包括圣女贞德咯,这些不都是宗教电影吗?
不都是在赞美虔诚的精神所带来的力量吗?
他们不都也是赞赏驱魔,不也要去除我们心中的魔鬼吗?
他们不也是像《山中》一样啊,处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自我清修当中吗?
我们赞赏的对象不也就是我们嘲笑片中的对象吗?
原来我们身上的中世纪残留也是二元对立的,只是我们平时不注意,它也就不显出来,被一些外界事物刺激了之后,他们就逼显出来。
我翻阅过不少罗马尼亚的哲学家和剧作家,这是他们盛产的两种职业,几乎都有这样的倾向。
所以我想他们身上的中世纪残留比我们还多,而且这种相信圣徒与眼泪的哲学,很容易传染给法国和比利时。
我喜欢的一张海报PS:“解答千年謎團,要好好看看Milton的失樂園!
永恆中被造的天使墮落了,被打落到地上,這是上帝造這看得見世界前的事實。
人被造在神與魔鬼危機性存在的中間,因此人天生即面對必須有的試探,你的自由意志可以決定是靠神還是鬼。
第一個人的失敗,不代表神的失敗,祂為人預備了救恩,定意要親自道成肉身,拯救失喪後信靠祂的人,這是魔鬼從未想過的智慧。
以中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大膽猜測,被救贖的人數與三分之一墮落的天使數目是一樣。
因此,永恆中發生了一點亂子,經過上帝整理後,再恢復平靜,人就是在這動亂中被揀選,試驗,最後成全,參與到永恆的世界,成為特殊的一分子。
[发呆][色]”我的年近花甲的老师是这么回答我的,导致我更加迷惑了。
其实一旦涉及真理问题,每个人都怂了。
只有自己找答案,苦苦的。
阿麗娜這個人物實在具有經典意謂。
她確實佩戴著某些現代人的特徵,“仇恨、詛咒、咒駡周圍一切”,完全無法理解上帝、信仰、宗教、神聖、古代精神,甚至還侮辱、謾駡并敲打之——阿麗娜在孤兒院時自習武術,後來從羅馬尼亞逃出生天,在德國工作。
然而,她卻并沒有受到什麽“新教教派”或“反衛道戰士”的影響,也根本沒適應山之外的現代生活,從根源來看,現代人的生活價值從未內涵并孕育其中,她只是適應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思考方式,但并沒有徹底和全盤接受現代性的價值觀(這種【夾心人】的典型天朝就不少,尤以那種【知識份子牌屌絲】最為典型)。
故此,阿麗娜對已經作為修女的童年好友維格琪亞的愛,深刻和偏執到了原始的地步,這使她拋棄現代生活,回到過著充溢正教限制的山之內的生活,并因此”幼稚“地嫉恨“奪走維的上帝、神甫、修女和正教”。
有一條貫穿終始的線索式隱喻頗為意味深長:兩種【藥】,即醫藥和信仰,都無法醫治和拯救阿麗娜的歇斯底裡及靈魂,因為二者都不能使之【夢想成真】或【知行同一】——她就是無法和維格琪亞恢復只屬於二人的友愛關係——阿麗娜是一個身處於“史前史”中的“現代人“,是反現代的,又非復古主義者。
但她本身的這一特徵又恰恰作為一種種現代性的最典型的【病癥】,生活在現代中的人們,在<山之內外>皆是【異鄉人】或【異教徒】。
而這聯繫著一個能引發更幽微意象的問題上:【阿麗娜:”我試過了 但上帝就是沒法拯救我 如果它是全能的 爲什麽不能滿足我的願望? “維格琪亞:“你錯了 上帝滿足我們所需而非所想”阿麗娜:“可是我的所想就是我的需要 我需要你”】問題出在,阿麗娜擁有的是一種“墮落的神性的愛”,即,可以這樣作理解,她其實類近【複製】了古希臘不正經的神明們的形象,以至於對維的愛不亞於對上帝的愛,但是,她愛上了的是一個人。
她憤怒的【像】正統排除異端那樣維持自己愛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從而才藉此反倒粗暴地排除了宗教和神本身。
并因此受到了【懲戒】,她被綁在像十字架一樣的破板上,最後脫水而死,但她卻不代表值得惋惜的“耶穌”,故當她的屍體停留在醫院時,醫生雖然死理性的訓斥了正教徒,但卻只將她視為一具稀鬆平常的死者。
【謀殺宗教】后,【異鄉人】沒有享受到【現代性】的尊重,而是徹底被【漠視】了——“一個男孩殺了他的母親后把照片登上網”“(現代)已經裂了”。
P.S:原來這個蒙吉就是拍<四月三周兩天>的,只嘆這番比上番給力太多 但<擺渡性>較上番反而弱了,幸好<或非此或非彼>的倫理探索態度還持續著。
上番關於墮胎的價值論角度的(要僅是形式和決策方面的就略好辦點了)問題,一直到現在還經常困擾我:在母腹里的嬰兒多大起算是個【人】?
從泛人道主義來看,只要有了,那孩子就算是個人,這不違背仏教倫理亦不違背基督教倫理。
但問題是,母親作為孕體,決定了自己孩子的父親,她是負責的并行使【人權】的一方,幼兒這時沒降臨在社會中,根本不具有這種【權力】和【能力】,而且關鍵的是,它現在還不具有【人性】,即便是【同情】的基礎亦建立在【大家都是人、都有共通感受和理解前提】的基礎和背景上。
於是,泛人道主義會自動輸出否定自己的理路和結論,相反,部派佛教時期的<“正宗”>倫理則教導,【人】亦不過是【因緣和合】的,父母其實根本對子女沒有什麽先天的或神予的或自然的約束權——本來該負責并有權的變成沒權和不用負責的,幼兒沒【人權】卻有【因緣】,怎麼破?
其實,各種類型有效績的社會都不會在上述問題上過於執著,但若想像一個受到上述兩種倫理或交叉支配的社會,就會變得過分有意思起來<素材收集>。
翻导演资料才晓得《四月三周两天》和《毕业会考》也是他的作品。
《山之外》和导演的两部成名作很不同。
《四月三周两天》和《毕业会考》从镜头运用到展现的主题都透露着现实性,它们无一不是剧情起伏强烈、节奏迅速的作品。
《山之外》中的一些桥段亦有这些影子,比如在描述两位女主在车站重遇的场面时,晃动的镜头、疾驰的列车,略显匆忙的同时给全片定下了不安的基调。
女主反抗宗教的场景亦不乏《四月三周两天》和《毕业会考》中激烈的情感冲突和短促快节奏的剧情剪辑。
每位有个性的导演都有几个自己钟爱或擅长的镜头运用,那么可以把强烈的剧情冲突和快节奏的融合看作蒙吉的特色。
在我看来,这类手法虽然能使作品的可看性提高,只是蒙吉关注的现实问题原本就沉重,再加上急促的镜头运用,难免使片子有点冷酷。
《山之外》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蒙吉在《山之外》中时不时地穿插几个固定镜头和长镜头。
这是整部片子最有力量的地方,既能不动声色地连接剧情,放大角色情感共鸣,又可以给观众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思考。
两位不同背景的女主在车站重遇后,成了修女的A带着在德国闯荡后回国的B上山回修道院。
导演在这里先用一个长镜头展现从山上望下去的的广袤的小镇风光,随着两位女主角的运动,接着一个手持镜头,宽阔的视界随即转为狭隘画框中两个人的背影。
观众马上意识到镜头的存在,并将它认为是自己的视角。
镜头仿佛成了观众的眼睛,这双眼睛虽然有其局限之处,却稍微突破第四面墙,大大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
A和B在同一个孤儿院中长大,她们选择了两条不同的路。
一个去深山中的修道院苦修,一个去繁华的德国闯荡。
几年之后,车站重遇,物是人非。
宗教和世俗的较量。
导演没有事先交代前因后果,反而以先发制人的排列手法将高潮提前、铺垫在后,不到三十分钟便将观众从一无所知的迷茫拉入激烈的信仰冲突中。
虚伪是以宗教为主题的片子中常青的话题。
《山之外》亦揭示了宗教的这种特质。
然而却有更深一步的地方。
世俗和宗教,两个世界各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当一种新的价值观出现时,两个世界的人都坚持本方观念。
双方都犯了无法挽回的错误。
这部片子的出色之处在于揭示了一般作品中认为是受害者的一方的错误。
这两个女孩,她们都想强行扭正对方的价值观。
蒙吉在前三十分钟已经将冲突展现得明明白,面对如此大的观念差异,B很可以一走了之。
但她没有。
她想带A一起远走高飞。
而A呢,她隐藏了办好的签证文件,想让B永远留在修道院。
她们都以为对方的世界观是错误的,都天真地想给对方的内心举行“驱魔仪式“。
爱让她们选择相互毁灭。
以神父为代表的A的一方成功了,代价是B被虐待致死。
事后警察询问事情真相。
各位修女虽然没有刻意隐瞒,却也没有完全坦白。
她们下意识拒绝承认自己的罪过,答非所问。
而再一次,依然是爱,让A认清宗教。
她在一次次的驱魔仪式中,看着好友所受的种种折磨,由此对上帝的怀疑一点点积累。
怀疑即动摇,动摇即信仰的崩塌。
最终在整个询问过程中,只有A给了警察想要的真相。
而这批信仰坚定的修女,在警察的谴责和B的逝世面前像极了一个个遇到问题只会哭鼻子的小学生们。
没有苦难和经历的熏陶,世界观不过是几个可以被轻易擦干净的宗教符号。
别绝望,只要虔诚,主会创造奇迹。
只要主与你同在,你就无所畏惧。
走出山外,还是侍奉上帝。
“不去告解或弥撒怎能找到平静呢?
”“就算你身边有全世界的人围绕,要是心中没有主。
”“基督的路不是这么走的,你不能只是偶尔服侍祂,必须在精神层面持续信仰,不是想休息就休息一会儿,懂吗?
人一旦离开,回来时一定会改变,懂吗?
”“我从来没有出过国,但我并不遗憾。
我会去参观圣墓教堂,但不会去西方。
因为西方已经失去了信仰,他们摒弃了神圣,凡事没有禁忌,男人和男人结婚,女人和女人结婚,到处都是毒品,连教堂⛪都不复以往神圣。
我虽赞同凡事宽容,但得有理由。
”“罪恶被赦免了,内心就会平静,让我们祈祷吧!
”“听说神父见过天使,所以他才变成修士的。
”永远不再孤单的路,倘若心中没有主,就算众人围绕还是孤独。
人来来去去,只有主能常驻我心。
人生如此,必须认命,遵从主的旨意。
这里不是旅馆,或收容所,这是给心中有神的人住的,如果你不信奉祂,甚至是信了别人,那你最好不要来打扰其他人。
懂吗?
俗话说:钱财是魔鬼的眼睛,我们要放弃个人的爱专心向神,这样才不会受到各种诱惑。
魔鬼是很狡猾的,他让你产生欲望,再变成他的奴隶。
你以为满足自己,其实是满足了她。
你要在这个洞穴待上一辈子吗?
这里是我的家了。
你在畏惧什么?
怕出去生活吗?
神父曾说过一个寓言:有个人环游世界想找到生命的意义,另一个人看着门外,找到天主和平静。
“主给我们需要的,但不是我们想要的。
”“别为我祷告,听到了吗?
我宁愿下地狱,也不要你为我祷告。
”“若是逼着生病的小孩吃药,你有罪吗?
”“小孩不一样。
”一部意在展示现状的影片,宗教与社会、医疗及司法体制的不同思想,它们之间的不同引发的矛盾像是来自不同物种之类的对话,难以调和且最终看似无解,背后却是蛮荒和无知,以及每个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的自我与麻木。
警车被溅上的污泥,雨刷刷干净,警察继续云淡风轻聊着耸人听闻的弑母案,医生照常在电话里叮嘱不要再给孩子送玩具了,公务员依旧兴奋地聊着某个同事的性向八卦,谁还在意那个曾在十字硬木板上挣扎将息的灵魂。
大约只要是朋友,多多少少都要经历这个尴尬的时刻:一个向另一个提出某个要求,不幸另一个无法满足——如果是钱的问题,似乎倒好办了,百般筹措,怎么也能过这一关,不致让那个写“验证谁是真朋友”的SB得逞。
但要是事关前途命运和生活方式呢?
你可以为你的朋友借钱,但可以为他/她关闭你的公司,陪着他/她一起去出家吗?
在我眼里,阿丽娜提出的就是这种高难度的要求。
只不过由于立场相反,她不是要求维克琪雅出家而是要求她还俗,在很多人眼里就有了天然的合法性。
实际从逻辑上说都是一样的:你需要为我改变,放弃现在的生活,因为我不认为你活得很好。
如果双方都在世俗的世界里,那么这种人不要说是朋友,就算是父母,也早就被各种自由主义踹飞了。
糟糕的是,这回被扯进来的是东正教。
那些地处荒山孤村的修道院,种种形同中世纪的宗教仪式,足以让21世纪的“正常人”认为,这是一个类似传销的组织,几千年如一日地用洗脑来控制一帮老弱妇孺,让他们变成一群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怪物。。。
云云。
可是,片中的修道院怎么看也不像一个日月神教的据点。
神父是前热电厂的工人,对买不起冬煤的关心,要远远超过四处传教的热情。
一个男人领导一群女性难免招人闲话,但包括阿丽娜在内,所有的指控都只停留在“淫者自淫”的想象层面。
修女们则大多在外面的世界里受了很多委屈,乐得到这里来躲清净。
在孤儿众多、就业困难的大背景下,入院的“名额”甚至非常抢手,供不应求。
要是有人愿意还俗离去,反而成了一件成人之美的大好事。
神父和院长也并不强留。
这是一种逃避吗?
也许。
其实,只要有这么一个地方,就比走投无路要强。
事实上,修道院生活之所以要搞得那么僵化、单调、封闭,就是为了告诫你:这里不是无偿的庇护所。
你到这里来的前提,是断绝一切世俗的享乐以及人生的全部乐趣,放弃自我的意志和自由,把自己献给上帝。
如果你真是为了逃避,那么这就是逃避的代价。
尽管代价如此高昂,但由于各种物质和精神的贫困,还是有无数人接受了这种由宗教提供的“最低保障”——想象一下,在阿丽娜去了德国之后,一向“受她保护”的维克琪雅又处在何等境地?
阿丽娜声言维克琪雅是她唯一的朋友,那对维克琪雅来说呢?
她之所以投身修道院,难道阿丽娜离去后的孤独无助不是一个肇因?
至少,阿丽娜没有权利去指责朋友在孤苦中的选择。
但她无法接受——也许她悔恨过,自己没有能力让朋友跟自己一起过好日子。
因为她自己也从未过上过好日子。
她流落异国,而且被暗示遭遇悲惨(罗马尼亚打工女在德国等西欧国家多被骗从事色情业),正如神父所说:离开后回来的是另一个人。
歇斯底里对她来说似乎成了一件好事,因为作为病人,她可以名正言顺地向维克琪雅索取照料和妥协。
然而,可能是上帝对她这可悲的策略不满了,终于给了她比孤独更惨厉的惩罚。
影片结尾,维克琪雅穿上了阿丽娜的毛衣,站回了亡友的立场,代她控告前景中这一众黑衣的惩戒者。
但脱离了这个群体的她,必然会变得和阿丽娜一样孤独。
而那,永远是对生者最好的惩罚。
能让我一下子看得入戏的电影不多,这部《山之外》(După dealuri,2012)是个难得的例外,而且是我看到差不多到影片结束的那个“偷钥匙”的镜头,才猛然发觉的——突然消失的那股莫名的压抑感,从影片开始没多久的这两闺蜜走入修道院,围栏门口一块告示牌的那个特写镜头开始,就一直在压着我了。
没想到的是,我的身体刚有好转反应,就来了个剧情大反转。
上帝保佑!
我又回到我菩提祖师(林才松,1947-2017)在家开讲《道德经》的那个晚上: 我们听课听到差不多该下课了,菩师才草草讲解了一下《道德经》中老子(李聃,约前571年-前471)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
而整个晚上,菩师都在神采飞扬地讲着一个明显是他自己编的“老子逃跑”的故事。
正当我大惑不解之时,菩师轻轻的带出一个他自己的判断:老子其实并不想给后人留下任何文字。
菩师说这是“不打自招”,老子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六个字,这就将他自己其后的五千字,明确定义为“非‘常道’”。
菩师说,老子本想隐逸西去,却不巧被“海关关长”尹喜逮着,要留下各自的性命,唯有留几个字,好让尹关长向上头有个交代。
后来大家看到的这五千字,我猜是尹喜自己的一个“老聃讲记”。
这样故事情节和《西游记》一样,若不是那猪八戒难得的细心了一回,中土人民早就读上了《无字真经》,而不是去读那些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基础教育之后,才有可能领受的长经短句。
那个晚上,菩师大概是看出了我们有些反应不过来,就特别吩咐了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这几个字若未真正搞懂,《道德经》那五千字可得小心对待。
我花了 12 年,到今天也没搞懂老子那六字真言。
不过我省下读《道德经》的时间来看人间大戏,倒是看到有不少玩残别人又玩残自己的故事,都跳不出这部电影《山之外》的情节:迷信之人害人害己于名人名言里头而不觉。
刚刚找来的这张港版海报上,就赫然印着“改編真實事件”。
我很感恩菩师当年分享给我的,他自己的那个妙招: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2018.10.5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12b2369e3
山内的人,信奉上帝,深信在修道院里能够得到心灵的庇护;山外的人,思想自由,对万物有自己的判断,更认可科学。
于是,山外的人,来到山内,她不信奉上帝,她的灵魂便是丑恶的,所有的人都试图改变她,认为她是异类。
心里住着一个上帝,遇到任何事,内心都不会起任何波澜。
影片中,大量长镜头的运用,灰黑蓝白的色调,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更高的还原度。
我曾经如此比喻一部电影的构成元素:剧情是骨架,演员是血肉,画面是外表,内涵是精神,音乐是灵魂。
但是本片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瘦瘦高高的竹竿一样的人,显得异常羸弱而容易引起别人同情。
他面目苍白,思维中有一些灵光但是难以表达。
于是有些”影评人“人一看到这样他就容易动恻隐之心,一看到有一个主题但情节冗长的欧洲片就以为是“艺术电影“。
反正我毫不客气的认为我没有办法理解和接受这样的人,对于这样的电影,我只能说勉强及格。
我的观点是,不论任何文艺形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内容比表现手法更重要。
拿电影来说首先画面要有一定的吸引力,然后有精彩和深刻的内容(首先还是要精彩,说代表作品各种惊悚悬疑电影,其次才到深刻,代表人物伊斯特伍德),再加上各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代表人物诺兰、昆汀)和让人产生共鸣或诱导某些情绪的音乐,就能成就一部佳作。
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常人循序渐进的接受过程。
就像接受一个人,正常的顺序也是从外而内。
但是就是那么奇怪,内外兼修的人往往不能成为最具代表性的。
比如贝克汉姆这样又帅球技又好职业素养又令人钦佩的人是无法得到金球奖的,而像齐达内或者C罗这样只在某一方面很突出的”缺陷美“才最能得到”专业人士“的青睐。
电影界同样如此,诺兰的《盗梦空间》、《致命魔术》、《记忆碎片》那一部不是影像效果、音乐、编剧、思想内涵俱佳,而且带给电影节很多新思维或者模式的佳作?
但这些电影都和各大电影奖无缘。
只是象征性的得到一些技术类奖项。
而《指环王》、《撞车》,包括今年的《为奴十二年》这些只在某方面做的不错的影片却更内骗走金灿灿的小金人。
虽然我是《指环王》的忠实粉丝,但凭良心说在内涵上和上述几部诺兰的电影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撞车》、《为奴》十二年这样的电影在思想层面也未必有诺兰的高度。
而《芝加哥》、《国王的演讲》...算了,这些我不想说扯得太远了,本片是有一个本来很深刻的主题,很多细节也很值得人深思的。
但导演这样的拍摄方式我能怎么接受呢?
伪纪录片吗?
150分钟的长篇幅,滥用长镜头、没有配乐、构图鲜有美感且毫无语言感。
明明就是一部浪费了题材的勉强及格的电影,却被我们在时光网的伪文艺青年打出了8.0的高分......在有戛纳最佳影片提名和最佳编剧的光环下,IMDB也才打出7.6分。
大众有时候真的容易受权威所左右,那些打高分的人,你看过的电影也不少吧?这样的作品你真的觉得优秀吗?
大众就是本片中那些修女、护士,没有主见,只会听主教和医生的。
而他们也根本分不清是非。
也许是我看的版本的问题,虽然格式很大,但是一直处在黑暗状态中,偶尔有几处白天,大多阴冷。
加上只有英文注释,而且注释还都是大段大段的,不得不常常停下来看字幕,否则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是我想,剧情总还是该看的八九不离十了。
怎么看,都没有看出宗教对人的迫害来。
纵观所有涉及上帝的宗教,其实圣人圣书包括上帝,在显灵方面其实一直都很弱。
虽然只要笃信上帝,上帝一定会接你去天堂,但是即使笃信上帝,妖魔鬼怪却是一个都对付不了的。
拿了左脸挨打,右脸基本上也是属于白打。
然而也不能说没用,当一个人心里笃信上帝,必然会生出许多的勇气,然后可以完成普通人无法坚持的事情,往往产生了奇迹。
比如,改邪归正,比如片中的女主角改信上帝后,一直非常虔诚的希望可以拯救自己的小伙伴。
除此之外,上帝的神迹基本上无人可以见到。
也许故事的原型是一个女孩被迫害死了。
但是看过这个电影的人却看到这个女孩并不无辜。
而害她致死的,恰恰是她完全不信上帝。
故事本身从阿丽娜人生的最后几个月开始。
阿丽娜从德国来到罗马尼亚,希望带着她的朋友一起走,两个人一起生活。
但是阿丽娜的朋友信仰了上帝,所以对人生方向有了新的认识,不愿意继续做女招待和跑船之类的颠沛的活着,她找到了上帝找到了心的安宁。
于是阿丽娜妹子就使劲的折腾,把整个修道院的修女们都折腾的心力交瘁,把神父都折腾的束手无策,最后,大家决定那就祈祷吧,绑着她比较安全。
最后,她终于获得了安宁,她死了。
海报看起来像是两个相爱的人,被环境所迫害。
或者是宗教黑暗野蛮的拆散了一对苦命鸳鸯,然而事实上却不是。
阿丽娜妹子号称的爱,完全没有任何爱的内涵,她所谓的爱就是紧逼紧逼再紧逼。
女主角走到哪里跟着到哪里。
女主角已经明确表态,现在爱上帝,爱大众,也爱你,却不独爱你。
然而阿丽娜妹子还是死缠烂打不松口啊。
医院找理由推了,养父母家妹子自己吵吵着要跟着女主角走一刻不带停留的,这个妹子在德国混没混好,在故乡竟然连一个朋友也没有,这人生得有多么孤独和悲剧。
所以修道院很悲剧的作为一个避难所出现了,一次又一次。
自从她出现之后,平静的修道院被搅和的鸡飞狗跳。
(当然,修道院穷的连鸡和狗都没有)修女们也都是苦命的人,因为各自的苦楚而聚集在一起,有了上帝的庇护,平日里倒也和睦,只是这阿丽娜妹子一来,苦命的修女们被吓的簌簌发抖。
但是修女们也没有因此而生了嫌弃之心,倒是被她的举动时不时的折腾一下,破坏布道啦,对修女们说些不该说的话啦,动不动要整死自己啦,还不时的威胁个修女的性命之类的,你说这些苦命的女人们招她惹她了?
正常情况下得送精神病医院了不是?
这不,修道院想起来自己是上帝的子民啊,精神不正常这个领域,不正是上帝的专长么?
既然撒旦太厉害,妹子自己不肯信,那就用一下非正常手段。
(别忘了,其实精神病医院都是绑着病人的。
)至于绝食,电影说了的,是妹子自己不吃。
事实上修女们即使不喜欢这个妹子,还是很尽职的去看护她,洗澡擦身喂饭。
神父还是兢兢业业念经的。
只是撒旦真的厉害,上帝战胜了撒旦,同时也把妹子的肉体也消灭了。
所以害死妹子自己的,正是她自己不信上帝。
上帝的光辉再怎么耀眼,也射不进妹子阴暗的内心,心都不敞亮,光再亮都是白瞎。
我不大了解罗马尼亚,只知道是一个东欧国家。
片中的神父胸怀远大理想,就是要把上帝之光传播开去,教导孩子,才能拯救苍生。
没有上帝,身边围绕着的人再多,都是孤独的。
有了上帝,即使孤身一人,也不觉得孤独。
片中的阿丽娜去了西方,以为可以有发展,却只学会了动不动就拿着“你是不是睡了她”“你是不是贪了我的钱”小心眼来衡量身边无私的神父和曾经养育过她的养父母。
在西方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回到故乡还与环境格格不入,变成一个无根的浮萍。
所以她才会紧紧抓住唯一的一个稻草,曾经爱过她的女主角,她要对抗的,只是心里的孤独而已,她要抓住的不是爱情,是一份占有然后产生的满足感。
其实她是可以不死,只要她真的接受了改变后的女主角,接受上帝,接受旁人的帮助,就好了。
可惜,在她心里,除了她自己,其他人都不存在。
阿丽娜如果代表的是缺失童年和信仰的罗马尼亚人,那么看来西方的宗教和思想并不能医治。
而罗马尼亚本身的体制还残留着浓重的社会主义特征,不出事怎么都不管,一出事百般推诿。
死人了赶紧找替罪羊,比如宗教。
我倒觉得这个故事,满满的是忧伤。
无能为力的忧伤。
这个阴冷的,贫瘠的世界,活着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情,尤其是活着,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缺失了信仰,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全片前85%几乎都是发生在修道院,所以年代感不太明确,几度怀疑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虽然其实前面汽车的出现已经表明了。
修道院的部分几乎都是黑白的,甚至光源都很可怜,有一个镜头是唯一的光源是神父的秃头反射的(活生生看成喜剧片)。
德国回来的女孩的汽车是红色的(热情狂热的),穿着蓝色的(冷静理智的)运动服,这几乎是前一段唯一除了黑白以外的颜色了。
中间有一次修女们给女孩喂水,水杯是红色的,这个画面令人印象深刻,一群黑白的修道服修女的画面里,中间出现唯一一个血红色的杯子,这边的寓意不太懂求解。
另一个观影过程几度怀疑的点是叙事的立场,前期一直觉得女孩的疯狂来得毫无来由,仿佛真的被恶魔附身般,后面意识到其实前面这整段修道院,导演就是以修道院的立场在描述整个故事,或者说是以坚信上帝的维科琪雅的立场在观看整件事。
比如一件外人看来很合理简单的小事,艾琳娜闯入了神坛,修女们口中变成了“她疯了”,由此可以解释前面好多次修女所谓的“疯了,恶魔出现了”大概率都是对外界而言非常自然简单的小事。
所以在我们而已无来由的疯了癫狂和自残行为,如果出自修女们的视角和理解范围看,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中间也断断续续出现过一些现代社会的情节,弟弟打工的地方,医院,孤儿院,此时的立场依旧是坚信上帝的维科琪雅。
直到最后,维科琪雅的信念在被现实一点点消磨殆尽后,脱去了身上的修道服,穿上了艾琳娜的毛衣,视角也开始产生转变。
最妙的是坐在警车上,摄像机架在修女们(包括穿毛衣的维科琪雅)坐着的位置,看向警车前进的方向,两个开车的警察漫不经心地聊着检察官的另一个杀人案,再戛然而止。
后面10%,离开上帝的维科琪雅的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整个世界,也就是为什么对于我和一起看的朋友而已,到了后面突然变得合理和舒适,世界观趋于中立了。
艾琳娜最还是成功将维科琪雅带走了。
单一视角的转变特别妙,带我们沉浸式了解整个过程,虽然前一段真的几度无法理解,而光源和颜色的节制,在降低观影舒适度的前提下,更忠于艺术表达。
这部片有点像《一次别离》,都是一件坏事发生于一群没有恶意的人的世界观和信念的偏差之间。
看到中间修女们劝神父做祷告那段,还想起了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很喜欢导演的《四月三周两天》,这一部依旧没让人失望,期待《核磁共振》。
这是上上个世纪的上帝吗?一如旧社会封建礼教里的装神弄鬼?
没有《玛德莲堕落少女》震撼,确实闷~
看得头疼!
小爱与大爱间的无解冲突&amp;肉与灵、还俗与出家间的不断流转+两难困境,克里斯蒂安·蒙吉一如既往地冷静克制,叙事人尽最大可能隐藏起来,不露立场,不动声色地观望着这出宗教与世俗的缠斗,至于孰是孰非出路何在,就全部交由观众评判了,一如精简的信息、多处留白与戛然而止的开放性收尾。无论如何评价片中悲剧事件,有一点可以确定:善与恶、罪与义都处在持续的交叠、错杂、往复转化的无尽运动之中,恰似两位女主表面立场的多次变易和内心矛盾的角力。色彩以清郁的蓝、冷涩的黑白灰与乡村大地的土黄为主,偏世俗、孤独叛逆而神经质的阿琳娜所穿衣服多为鲜艳明亮的色彩,与周边人的灰黑冷色形成鲜明反差。冬日大雪、被捆锁在平躺十字架上的阿琳娜,以及精妙收尾(缓缓前推的车内双人长镜&amp;停下的车与突然飞溅到车窗上的污泥)都颇有象征意味。(8.5/10)
对于有信仰的人,欲望是毒药,宗教是解药;对于没有信仰的人,宗教是毒药,欲望是解药。
女主太丑 百合萌不起来、电影是想将宗教束缚吗 我反而觉得是女主太偏执 太强人所难 这性格不仅修道院 放哪都讨厌
出乎意料的结局
如果只是想表现愚昧的生活方式,那本片算是合格的。不过这样居高临下的态度实在太廉价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有机会透过无知的迷雾,隐隐看到另一个世界的微光,她们也没有能力选择离开,女一是精神上,女二是物质上的无力。可惜在本片一笔带过了。片中和结尾选取的摇篮曲很好听 schlafe, mein Prinzchen schlaf ein
基督教的迂腐程度 比佛道儒三教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能是超乎你想象 是救人 更像是害人 持异见者就是魔 容不下别人 阿丽娜也确实像一个都是着魔的斗士 失业离开了德国 记恨离开了养父母 不甘心生活的无奈 飘零着不被人收留 又寄托于离开 怀着恨意寄人篱下 用牺牲来唤醒好友 纠正人生
对于有信仰的人,欲望是毒药,宗教是解药;对于没有信仰的人,宗教是毒药,欲望是解药。
大概断断续续看了三四次。关于爱和宗教对立矛盾,后面出现的是宗教与法,宗教与医,以及宗教和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一对从一年级便相识的女孩,一个守在上帝的营地,一个忠实与现世的生活。当上帝和凡人不得不为爱对抗,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相当冗长,一直坚持着等看结尾能有惊喜,但结尾就是那个你从片子一开始就预想到的结尾,so...老梗
这事竟然发生在2005年?我还以为是中世纪宗教盛行的时候。现在还有这样愚昧的人吗?
翻译处子作
这种青灰色调以及很冷清的环境真是适合这部影片,以外化的形式去展示他们禁欲的心。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一个正常人进入一群不正常的人里,那么那个正常人反而成了不正常,所以什么都是相对的。
代入感好强,有一种身临其境、与姑娘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前半小时我处于膜拜状态,但后面太拖沓了,精简一点不好吗?
2013-05-21 可以称之为杰作。
2013.07.23
最动人的是两姐妹之间的黑色挽歌,关于信仰与爱。导演不做宗教批判,但作为世俗的“案件”要怎么结?答案或许可以在前后两个迥然不同的医生那里找:宗教和世俗本该早早划分领域(不可沟通是必然)。凯撒归凯撒,上帝归上帝。恶人是把病人推回教堂的医生。
好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