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cute的一部英式风格电影,不会让人失望,许多细节、镜头都让人很有触动,看过的英国电影和法国电影都很有特色,英式的精致、幽默,法式的浪漫、天马行空,印象深刻。
相比于泰迪熊,我还是更喜欢帕丁顿熊,更加的真实可亲,影片中人们对于帕丁顿熊更多的是对待 一个人的态度,有一个情节,一家子人的妈妈去寻人机构登记找帕丁顿,提供的线索是身高和穿戴,另外还说明了是一只熊,结果工作人员一本正经地回复说仅凭这些线索恐怕很难找到,特幽默。
《超能陆战队》和《帕丁顿熊》都是我喜欢的电影。
此前,我曾说,《超能陆战队》,又名《充气娃娃之恋》。
那么,现在,对于《帕丁顿熊》而言,则是另一版本的《精灵鼠小弟》。
当然,前一句,你只当是一句戏谑玩笑,不过,还真有一部电影叫《充气娃娃之恋》,我没有看过。
大白和帕丁顿熊都是萌物,看过的观众无法不去喜欢。
我问很多人,为什么喜欢大白,“萌”“暖”“可爱”是很多人给出的答案,关于帕丁顿熊,也是一样。
现在这个世界,除了看脸之外,凭借呆和萌,依然会取得成功。
你不被别人喜欢,不够帅气美丽外,你连呆萌都不是。
可是对呆萌又将如何定义呢?
傻,无辜,可爱。
好像就是第一眼的印象,来来来,跟着我做,一二三。
对不起,我教不会,你学不来。
所以,呆萌也是一种天生天养,你我都被上天给抛弃了,还是老老实实去喜欢呆萌的大白和帕丁顿熊吧。
毕竟,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但我想了又想,奇怪,为什么要用又呢?
大白和帕丁顿熊之所以会被人们所接受和喜欢,除了两者都萌、温暖和憨态可掬之外,更有着我们内心都十分认同却难以表述出来的原因。
所以,我会说:大白和帕丁顿熊代表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种人,一种围绕在自己身边爱你和照顾你;另一种则相反,他楚楚可怜,需要你去照顾和安慰。
所以,需要和被需要是人生存的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和支撑吧。
这答案或许会解答,你我喜欢大白和帕丁顿熊的无以名状的原因吧。
就拿大白来说吧,本来只是一个充气娃娃,但却趣味十足,走起路来慢慢悠悠,白白胖胖,全身呆萌,在你伤心的时候会一把将你熊抱在怀里,给你安慰和温暖。
而且,还是一个小逗比,要不你看,他身体漏气的时候,在警察局撕扯胶布的时候有没有把你逗乐呢?
还有,他电量低的时候,像不像一个宿醉的胖子,晃晃悠悠,东倒西歪。
是不是特别的有趣。
你的生活中多了大白,是不是多了很多乐趣,欢喜无边呢?
除此之外,大白还会对你嘘寒问暖,关怀你身体的健康质量,是不是像一个全能的家庭管家。
当然,大白还真不止以上这一丢丢,关键时候,大白会变身超人有没有,带你上天入海,带你装逼带你飞。
一身红色铠甲,脚踏七色云彩,从天而降,来到你身边,Amazing!
尤其是你在面临危险的时候,无论前面的敌人有多么强大,大白都会赶在最关键的时刻来救你,哪怕自己会消亡离开尘世。
要真是有这么个大白,该是多美满。
累了就趴在他软软的身上休息,想去哪里了,他飞着带你去,碰见危险了,也不会担心,因为你知道,关键时候,一个大白就够了。
大白就是这么善良的,无缘无故的爱护着你,无私保护着你。
你看他的时候,他似乎只是一个微笑着的呆萌表情。
这样的大白,拿来做男朋友,也绝对是最佳男友吧。
满足少女心中的幻想,满足儿童心里的奢望,多么全能的大白,多么可爱的大白。
不要说,你这姑娘爱上了他,我这爷们也忍不住爱上了他呢。
人们都需要爱自己的人,否则该会多么凄凉。
好在,在你我身边,爱我们的人有家人,朋友,还有陌生人,当然,这些陌生人会成为朋友,或许会成为亲人和家人。
这个世界,我们和小宏一样,需要人来爱。
多少女孩看《超能陆战队》的时候,心想,如果是一个无私的如大白一样的人来爱自己,那将会是更棒!
这不叫自私,是人之常情。
如前面所说,你我囿于这个世界,若无人来爱,心会多凉。
索取和奉献,是生活的两端。
大白和帕丁顿熊,代表了这两个方面。
一个爱别人,一个需要别人来爱。
以前我说,完美的人生,应该是有人爱,有人爱。
两个有人爱,文字组合一样,意义不同。
前者表示,有人爱自己,后者表示,有人可以被自己去爱。
文字的意义就如此精妙和神奇。
能量守恒不只是一个物理知识,更是生活规律。
爱与被爱包裹的生活才会更加完美,两者缺少了一个,都不完整。
失去被人爱,会很凄凉,而失去爱别人的能力,或许更无奈。
帕丁顿是一只从秘鲁漂洋过海来到伦敦的小熊,他憨态可掬,胸前挂着“请善待这只熊“的牌牌,孤苦伶仃一头熊,来到陌生的世界。
他需要一个家,一个可以给他温暖的家,不需要太大的地方。
他从森林来到陌生的伦敦,自然会给人带来妙趣横生的奇遇,逗乐着观众。
很多人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哭。
看到可怜的帕丁顿熊,在人来人往的车站跟一个个陌生人打招呼却无人理睬,蹲坐在失物招领处等着陌生人领会家中。
他那么可怜,以至于你想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电影里,去跟他说一句“Hello”,给他一个拥抱。
会想着将他带领回家,看,其实很多人在看《帕丁顿熊》的时候勾起的是内心深处的母性光辉和力量。
我们需要爱,同样我们也需要去爱。
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一种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温暖,一种让别人感受到世界温暖。
所以,大白和帕丁顿熊,代表的就是我们内心深处渴望爱与散发爱的心思和想法吧。
帕丁顿喜欢戴那顶红帽子,仿佛这样做它就离人类更近了一步。
它用它所理解的关于脱帽行礼和主动问候的绅士礼仪,来向它所遇到的每个人示好,仿佛这样它就能获得等价的尊重。
它不敢踏上滚梯,直到它自以为是地解读了滚梯旁边的标语,抱起一条狗以后,才给了自己可以像正统伦敦人那样踏上滚梯的心理暗示。
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融入伦敦,融入人类社会。
这不是一只熊的心理,而是一个外乡人的心理。
这种心理包含两个对立面,一个是出于单纯和无知者无畏的勇敢,另一个是孤独带来的自卑。
所以你会看到它既可以勇敢地去追一个小偷——虽然它错误地把小偷当成了丢钱包的人,也会看到当它认为布朗一家并不愿意继续收留它时选择默默出走。
你还能从这个外乡人身上看到自立、执着和忍耐。
它自己独自走遍所有可能是它寻找目标的地址,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它面对饥饿和乡愁时,都没有把藏在帽子里的最后一块面包吃掉,真的像它叔叔小时候教导它的那样留到了最后关键的一刻。
它或许永远也不会理解为什么当它向别人脱帽行礼和问候时,大部分人都对之无视,因为在这个道貌岸然的世界里,一千次脱帽行礼或许都不及一次登上报纸头版能赢得“尊重”。
还好,帕丁顿无需理解这些。
充满爱心的探险家,他的家人却一点也不善良。
就好像同样是白金汉宫门口的守卫,有的就对素不相识的帕丁顿施以援手,而有的就把它赶走。
影片就是通过帕丁顿的旅行,把世间百态展示给观众看。
那些长得漂亮的人,可能是恶魔;大城市和所谓的礼仪之帮,其实人们还不如一只熊懂得礼仪。
喜欢吃果酱这点,强化了帕丁顿的单纯,正是因为这样善良的单纯,才为它赢得了家的温暖。
它身上有英国“绅士”所不具备的东西。
这些东西融化了布朗一家人的心,使他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对方和爱对方。
影片充满了高品味的幽默和事无巨细的照应,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其中尤以布朗一家中不愿冒任何风险但最后却在危险时刻挺生而出的爸爸,以及台词很少却字字珠玑的奶奶最为鲜活。
加上艺术感的音乐以及丰富的英国元素,该片无愧2014年英国最佳电影之一。
随着帕丁顿这个外乡人融入布朗一家,它算是初步融入了英国、融入了人类,它孤独的心终得以解脱。
而布朗一家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父亲可以放下风险意识跟儿子搞起科学实验,女儿也将男友带回家给母亲看,他们彼此更加了解,各种心结都解开了。
融与解,就是由帕丁顿这个外乡人所带来的一切改变的两个关键词,当你身处异境需要面对孤独之时,当你的家庭充满矛盾之时,或许这部《帕丁顿熊》真的能成为你的心灵鸡汤。
看了预告片就很想去看这部电影,和朋友相约去看,结果买票还买错了,没看成原版,看的是配音版,影片开始了才发现,差点就想走人了,朋友说来都来了就看吧,于是安坐看,没曾想这部电影那么好看,笑点不断。
只是下次要去补一场原版。
看的时候觉得邪恶女主也是挺可怜的,本来能够融入上流社会,或者至少是绅士阶层,结果老爸被赶出协会,这在外人看来是奇耻大辱甚至不屑与之为伍的,想必她也受到过嘲笑,并从小就耿耿于怀。
这也就造就了她畸形的心态,认为标本就是一切,她疯狂的喜欢上了标本,并还更加变态的喜欢上了自己制作标本。
感觉上她的生活除了追逐稀有动物还要制成标本之外没有其他目标了。
难得的是她居然还会色诱,知道忍一时之恶心。
还会特工必备技能。
看来为了标本她是无所不用其极啊简直是丧心病狂的地步。
(未完)
《帕丁顿熊》,这部充满浓郁英国气息和气氛的喜剧片,从影片的风格和设计看,总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故事到底发生在现代还是过去总让我觉得迷糊。
不过喜剧效果还是可以的,也同样具有浓烈的英式风格,完全能笑得起来。
明星配音再次拉低了长影的现有水准,好在这次没那么毁,只是一般。
总之,爱看不看。
帕丁顿熊太太太太太萌了吧\(//∇//)\带给探险家的果酱礼物,在船上 偷 渡 到伦敦去的时候全部被他吃完了,不过那个小行李箱真的能放下这么多果酱吗233333抱了只狗狗的帕丁顿熊,狗狗和熊都好可爱(/ω\)
洗澡之前的小事故,除了牙刷那个有点小恶心之外,这只熊做的任何事都会让我觉的超可爱啊啊啊啊!
看这个小眼神儿!
(。ò ∀ ó。)脖子上的是马桶圈儿(ಡωಡ)hiahiahia
吹干毛发却吹过头了的超级毛茸茸的帕丁顿ԅ(¯ㅂ¯ԅ)
和布朗先生的冒险,熊瞪激萌\(//∇//)\
好心疼露宿街头的帕丁顿,好想抱抱QAQ幸好还遇到过一个超级暖心的士兵哥哥,没想到帽子里高高的帽子里居然放了辣么多东西,还有保温杯(゚Д゚)ノ
可是后来另一个士兵哥哥来换班就把帕丁顿轰走了T_T……当然结局还是个美好的结局呀,帕丁顿在伦敦找到了家的感觉,布朗先生家墙上的花从花叶飘零重回花满枝头还有鸟儿在枝头,这点好喜欢|。・㉨・)っ♡帕丁顿从录像带回到以前的家那点也好喜欢~布朗先生的家看起来很有趣邻居库里先生应当也是个有趣的人,“你好,这是个匿名电话” “什么事,库里先生?
” “我不是库里,我是布里” 说好的匿名电话呢哈哈哈哈
冬至的晚上,最长的夜,跑去跨年的爹妈,还有值夜班的我,按照计划,说说第2011部,《帕丁顿熊1》……由于是倒着看,就当是前传吧,难免会有些对比,第一部花费了九十多分钟讲述了秘录小熊在伦敦布朗家安家落户的经过,从逐渐被认同接纳,到经历疯狂科学家的追杀,简单的剧情相较于第二部,主线其实略有些单薄了,儿童文学的低逻辑成了硬伤,当然毕竟是合家欢电影,可以理解……再说说妮可•基德曼所扮演的疯狂动物学家,所谓成也美貌败也美貌,令人惊为天人的同时,情绪的表达就差些意思,限制了自己的戏路,这种偏执疯狂的女反派,个人认为,“红皇后”海伦娜·伯翰·卡特岂不更好?
……每逢佳节倍思亲,看这只离家的小熊,独自彷徨的躲在卫兵旁,联想到独自在异乡的我,独居的自由实为可贵,可离乡的思念也颇为熬人啊……终于快挺到睡觉的时候了,望做个回乡的梦12.23
接连看了两部关于异乡人的电影,一部是从爱尔兰到美国的《布鲁克林》,一个是从秘鲁到英国的《帕丁顿熊》,不过后者的童话色彩让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件事多了一些浪漫主义。
带着一个充满英伦风情的名字,又被归类为喜剧类,我以为本片又要走向俗套的宠物卖萌和合家欢煽情路数,不过剧情走向出乎我的预料,帕丁顿熊并没有展现太多的憨态可掬,喜剧效果是有的,但它身上作为异乡熊的怯生生更加生动形象。
(全文剧透慎看)---临近回国,第一次和室友出门看电影。
之前去伦敦玩看到满街都是穿着大衣的小熊塑像(还写着易碎…),后来才发现paddington电影海报,就开始一直心念念这部。
看预告片的时候就差点哭瞎,心想此片必是留学狗血泪史加伦敦风土人情宣传片,开场20分钟也如预期般哭瞎,后面温情家庭戏虽然酸了鼻子,却很煞风景地想起了一些理论问题。
于是保持情绪冷静。
但是很惊喜。
片子探讨的问题远超一般儿童贺岁片。
Paddington固然是优秀的贺岁电影,小熊很萌,Brown一家很萌,伦敦人民很萌,故事轻松而温馨,取景经典好看,笑点很多,妮可演的棒(原来在博物馆呆久了会变成这样吗…),导演和音乐都满分。
除了卖萌以外还探讨了家庭责任,适应环境等生活问题,温馨感人。
但这篇文章里,我想说的是一些煞风景的场景,一些细节,一些支线故事,一些历史片段。
从启动“黑暗秘鲁”大冒险的伦敦,到现在“Everybody feels at home”的伦敦宣传。
在这个故事里也好,在故事之外的历史里也好,会说英语的熊也好,不会说英语的人也好,黑人,黄种人,土著人,动物,都是西方文明的“他者”,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被动摇瓦解的“西方中心”与“人类中心”的残片。
这个想法的线索,并不是开头那可爱的黑暗秘鲁大冒险。
那时候我还沉浸在留学狗离家数年、渴望看世界又发现自己回不去的伤感中——题外话。
Paddington来到伦敦,被善良又有童心的插画家Brown太太捡回家(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画好绘本!
),坐在阁楼上写他的伦敦冒险和Brown一家的故事。
典型的伦敦中产家庭。
父亲是风险分析师。
大女儿Judy有语言天赋,她不光后来学会了熊语,还一直在学中文,梦想出去闯世界开家自己的小店。
她还是个害怕新环境的姑娘。
这个妙趣横生人物介绍当时只以为是个无足轻重笑点,联系故事整体,却是个重要的呼应。
导演相当细心地从一个小女孩捕捉到了伦敦人的心理。
伦敦排外吗?
谁都不跟小熊打招呼,大家赶着上班,在地铁站横冲直撞。
开始谁都不待见小熊,女孩和父亲看到母亲跟火车站的小熊说话,觉得匪夷所思。
大伦敦并不像探险家介绍的,给小熊一个warm welcome。
伦敦很冷,一直下雨。
然而,这就是伦敦的傲娇(或者用大女儿的话来说:embarrassing!
这是英国绅士小姐们恐惧的根源)。
这个城市因为过去的自豪与荣耀、不可一世的地位被撼动,而陷入一种深深的矛盾中。
小熊和他们不同,因而被冷眼相待,被邻居和这个家庭当做危险“人物”。
伦敦唐人街何尝不是个危险“他者”的聚集地。
女儿是这种傲娇的缩影,她害怕并憧憬着新的环境,新的世界,学习中文,像小熊渴望去伦敦一样,渴望离开伦敦去看世界。
小熊捉贼之后,她也很快接受了它——伦敦在改变。
为观众们展示这改变的是Brown一家。
只有母亲,她有个奇特的古董店的朋友,并非土生土长伦敦人,操着奇特的口音,开着家一般伦敦小中产避之不及的“阿三店”。
这样的母亲从一开始就维护小熊,并不光是善良友好,而是发自内心的对所有“他者”的包容。
而Brown小儿子,新新人类,虽然被父亲各种管教,也发自内心接受小熊,成为母亲的拥护者。
父亲的角色不言而喻,他代表伦敦古旧、理性的一面,满口的percentage,仿佛启蒙时代(Enlightenment)的化身。
Brown一家中上演着伦敦的各种心理矛盾、身份模糊、从不接受到接受,成长为一个真正包容“世界人民一家亲”的伦敦。
而这伦敦,从大航海时代直到今天,何尝不是西方文明的缩影之一?
从这点来看,与小熊、Brown一家相对的妮可(片中探险家Clyder的女儿),现自然史博物馆的女档案员/标本师,也不仅是一个热爱标本的变态,而是殖民时代权力的缩影。
她不仅是反派人物。
她和他父亲,发现“黑暗秘鲁”的探险家Clyder,是伦敦喜剧的黑暗面,真正的悲剧人物。
老Clyder因为被熊叔叔所救,与他们交流,拒绝将他们制作成标本,因此被皇家地理家协会排挤。
那段回忆杀是全片最富讽刺性、悲剧性与深意的一段——地理家绅士们问,标本呢?
老Clyder说,他们不是熊,是人!
他们是有智能和文明的!
绅士们反问,文明?
他们会说英语吗?
他们会打高尔夫吗?
他们会喝茶吗?
他们在学,他们吃果酱,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他们有自己的文明——这一切连Brown爸爸都没法马上相信,更何况当时那些绅士们。
妮可父亲对“文明”的理解是“西方中心论”的根基被动摇之后的理解,太穿越了,太超前了,not intelligible.(插播: 严格考据下来,就当妮可2014年时四十岁吧,父亲探险回来时,她是十岁小女孩,被逐出协会也有八十年代了,萨义德东方主义78年出版,似乎父亲归来时正是西方中心论已被动摇的时期,毕竟这一动摇在二战后就开始产生了。
不过从原作故事系列问世的时间(1960年代)来算,就合理了,父亲回来的时候是一战到二战之间,人种学研究鼎盛期。
)妮可父亲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因而被地理家协会排挤,在动物收容所度过一生。
妮可发誓以父亲为耻,并希望为父亲雪耻,然而却因此成了落后于时代的人——现在是开放的伦敦,街上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为弱势群体声张正义、强调种族平等与融合的呼声,她代表的西方中心和殖民时代的权利早被摒弃了,因为她也落得和父亲同样的下场:打扫动物收容所。
这是西方中心的末路,“黑暗秘鲁”的黑暗历史,永远凝固在自然史博物馆的标本之中。
自然史博物馆是个异托邦(heterotopia),借福柯一个词。
虽然现在早已成为公众教育的场所,孩子们学习知识、游客们瞻仰珍奇的空间,它同时也是他者的空间;是一个镜子,让西方文明在他者的照耀中看清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地理家协会”——以及同类的园林家协会、动物学家协会、人种学协会——不光是现代意义的科学研究机构,而是帝国殖民机构,是一个权力机构,人类压迫他族、以及其他物种的机构(institution)。
institution一词在片中也被夸张、嘲讽。
影片开头,Browns爸爸提出要把小熊送到某个地方,搜肠刮肚说出institution一词,小儿子脑海中立刻出现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场景以及大牌匾“Orphanage(孤儿院)”。
这是个好笑点,但笑过之后又别有意味。
这种压迫少数的权力机构——孤儿院以及同类的医院、学校、动物园、监狱、疯人院、收容所、人种研究所——都是人类(或者西方白人)权力的化身。
福柯说过的事,我不必重复。
有趣的是,在paddington里面,这种“黑暗”机构以最调侃、尖酸的方式被否决了。
伦敦不需要这些,动物和人都不需要这些,需要的是真正的种族平等,一个家以及真正的帮助。
因此最后,连标本爱好者妮可都没有被送去监狱,而是社区服务——对机构权力的最终否决。
暂时撇去这些沉重的历史与现实吧。
小熊充满希望,伦敦也充满欢乐,当代世界在我们现在看来还算是美好的,伦敦没有重蹈覆辙,小熊在现在的伦敦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幸好叔叔阿姨当时没有去伦敦!
我看开头再也不会哭了),不可一世掌握动物生死大权的标本家被送去为动物进行社区服务了。
Paddington把这种希望、包容、和谐展现给我们,然后如何将它延续下去,就是我们的任务了。
2014.12.17PS.片里有些笑点实在是印象深刻,尤其妮可把熊带上taxi的时候,一拉门发现是taxidermist……差点笑晕过去,觉得这个单词简直就是为这片子而设嘛。
此外,一直觉得Tony是个笑点……有人理解我吗。
自己都不理解了orz
《帕丁顿熊1》是一部关于伦敦的电影:一份定格在玻璃球里落着雪的温馨向往,在小帕丁顿熊坐着的士环绕伦敦看夜景的时候,这座电影的城市指向就显得格外明确。
影片的最后,帕丁顿给远在退休熊养老院的露西阿姨写信,他写道:“在伦敦,每个人都是那么不同,但这也意味着,任何人都能融入伦敦。
”在那些熟悉的风景以电影画面的形式一帧帧地重现在我的眼前,使我回想起黄粱一梦般的一年伦敦生活,闪耀的街灯和行色匆匆的路人都涌回我的脑海,各色各样的人从五湖四海而来,而他们都生活在伦敦。
如果不用成人的逻辑去苛责《帕丁顿熊》,这无疑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家庭电影,幽默感十足,虽然有那么些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却仍可以舒适地等待皆大欢喜的结局。
这是一个异乡人寻找家的故事,故事的发展在这个格格不入的外乡熊遇到了这心地善良的一家人开始,就毫无意外地坠入了预设的桥段中,尽管期间种种磨合,这个家庭最终接纳了这只单纯可爱的小熊,也因为他的存在而发生质变,彼此成为了重要的家人。
也许是原著的信息量太大,改编成两小时不到的电影就显得有一些快进加速,人物情感的转变也因此过快,使得这个发生在伦敦的温暖故事变得过于理想化而不食人间烟火了。
一个异国他乡的人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并打算长久地生活下去,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呢?
我想,帕丁顿熊没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他一半的遭遇诉说这世道艰险,但遇到的人们又太过亲善了,我悲观地认为,对于普通人而言,也许仅仅只能够经历前半段的艰难苦恨了。
且帕丁顿另外的幸运源自于他是一只会说话的熊,如果只是一个赤身裸体而行为诡异的孩子站在帕丁顿车站想要找到一个家,估计温厚的布朗一家也会绕开远远的,尤其是布朗先生(不过他成为父亲后的转变真的是这部电影一个特别美好的细节),绝不会允许亲爱的家人靠近这位可疑分子半步。
果然童话改编成电影还依然是童话。
但我有时会想起,我在伦敦结识的朋友们,他们亦远道而来,或来自燥热干旱的沙漠戈壁,或来自浪涌潮平的沿海小镇,终都在伦敦落地,渐渐地扎下根系来,若卷入伦敦的人潮中,也就再懒得分辨谁究竟来自何方——这个多元而包容的伦敦,收留他们的梦想与希冀,悉心地呵护着。
那些失落、悲戚、隔阂,也曾都像伦敦的细雨、阴雨、暴雨般打击过他们的心,可又偏偏是伦敦,终于给了他们归属感。
或许他们没有遇到像布朗一家那样美好的存在,但他们在他乡遇见的温暖,会以另外一千种方式呈现:一个擦肩生命的过客、一杯醇香的热可可,还有途径一座大桥偶然一督发觉的风景……温暖的故事,可以化作千万种形式来诉说,那么一段关于远走他乡的冒险,不仅只是伦敦与帕丁顿熊的故事,若能落得一个圆满结局,也就不只在童话里才显得合理了。
但愿我们都能邂逅属于自己的那个温暖故事吧。
低幼萌。
不好看啊,不温馨也不搞笑
城市宣传片~
爆米花电影!合格!
圆满的圣诞合家欢电影,有萌熊有笑点有感动,起承转合流畅,剧情的前后照应特别到位。找回自己身上失去的勇气,给你一个家,这两个情感点都很击中。看完后最想说的还是,please look after this bear, thank you!
很圣诞很合家欢,伦敦生活过的人估计都会爱这片(虽然还是很想吐槽鬼天气)。小本配音的小熊实在太萌啦,让人的心都快化了~~~~
还好没有去电影院看 这就是2014版的精灵鼠小弟呀 也只能给小孩子看看
看过,大概是和某人一起看的
所谓的面向低龄的“低龄”应该是6岁以下。
著名英国童话改编。……这个小熊的雕像也一直在帕丁顿站,只不过在我国没有什么知名度。……英国电影一贯的温馨感人,非常合家欢。也很适合圣诞季。……看这部电影源于尼古拉斯凯奇的一句话。
以一部城市宣传片来说,拍得好,但也有「粉饰」之嫌,英国佬的那些个毛病没见。不过也可能像英国同事说的,在伦敦大街上就没有伦敦人,这是全腐国最没英国味的城市。故事儿童向得很圆满。影响时政的意思也到了。重点是我很喜欢Brown一家的穿着打扮和装修摆饰。Brown太太穿衣style六星好评!
一星半。伦敦城市形象片,就算是儿童片也太一般了
合家欢。
好有爱!好喜欢女特工!PS:同类型电影推荐:《追踪长尾豹马修》。2015.3.5成都万达影城(锦华店)
真的很无趣。英国人的自恋。
才开场不久眼泪就涌了一下 因为他胸口的小纸片上写着“请照顾一下这只熊”
帕金森熊的票来两张
稳当,无趣
飞机上看了2/3,四个月后看了后面部分。
比预期的要棒!各种熟脸~竟然还有12th Doctor哈哈!NK就是很适合这种角色呀~老爷很棒,不过一开始cast是怎么想的。。CF来配熊和老爷对手戏怎么想都很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