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里王彩玲说: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影片里这类人个个有生命力,也很动人,其中焦刚演的跳舞男,让人心酸落泪。
有些人后来妥协了,有些铤而走险了,有些走向了生活的反面,个中对文艺这件事,真爱与假爱 也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站在女团舞台上的女生会讲:我想站在这个舞台上,被更多人看到。
准备相亲的新人,会互相量出底牌,就是产生不了爱情。
当扮成了所有成功应该拥有的外在,就是没有通往艺术灵魂的钥匙。
爱这份导演职业、文艺这件事,胜过电影本身?
成长于信息时代的文艺青年标配?
获取无数的电影轶闻访谈资讯,看遍故有成功案例只想站在这个舞台上,被看到;电影不会爱上他?
立春了,文艺青年症候群,很赤裸,亦很可怜
晨风是个极致纯粹的晨风,感觉他的眼中只有两条路可选:或者卖笑只投其所好,或者坚守只投己所好。
世俗世界里,他就是个不谙世事的傻子,但在他内心的世界里,他把自己活成了电影之子。
用一己之力来拨正盛世乱象,如此这般固执自信,天真善良,怼天怼地,真让人羡慕又感到无助。
人仅有的一生,希望能勇敢做自己,不伤害,也不被伤害。
当有一天电影成为唯票房论成败的廉价商品 它要靠噱头假大空概念撑起整个身体内核 它变得媚俗烂俗下三级 这一天 电影不再只是电影 它还肩负着教育下一代之重任 它只能浅尝辄止 万不能引人凝视深渊 它是真善美的产物 它要负责一带一路 它要在血肉里纹上傻逼龙彪 这才是中国电影 它崛起了 腾飞了 它要带着那条龙纹身 接受来自世界的审视可它只是无名之辈 是故作深沉的造作产物 只有国人才会认同的自嗨意淫式伟大 伟光正的伟大 走肾不走心的伟大 你跟不懂的人讲道理 可他偏要给你普及人情练达皆成人精之道 你讲电影的真谛 他背诵不知何处看来的自认犀利独到影评 可这连王家卫和侯孝贤都分不清的影评人啊 他们只想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顺实事人众 他们懂得色生香味才是引大众眼球的绝佳手段 这一天电影服务于政治 膝跪在资本脚下 摇尾乞怜 求一条生路 可圣鹿已死 烛火已灭 去哪借一盏油灯 去向那涅槃的彼岸
这世界上还是有人敢干。
昨天无意中注意到一个不知名年轻导演拍的一部艺术片。
片名叫做《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
讲述身在上海的一个年轻艺术片导演如何艰难逐梦的故事——其实拍的就是自己的故事,自导自演。
看这片名,就够艺术气息的。
导演在豆瓣上,名叫蝉鸣知了。
他本人公布了免费网盘资源。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发行无望,无任何商业变现可能之下,导演采取了免费争取观众的策略。
而在片中,我看到一个细节,导演抵押房产,借款30万进行拍摄。
如果这个近乎纪录片的电影中信息完全属实,那么,作者相当于拿了30万,做了一场梦,还是一个注定无法闪耀的梦。
做梦是一回事,抵押房子做一个没有希望的梦,是另一回事。
从此意义上,作者挺敢的。
几个月前,我认识的另一个电影逐梦人、贵州某小镇青年覃康勇,拿了20万拍摄了一部品质相当不错的电影《梦境危机》,全力全心投入、费九牛二虎之力却赶不上政策的变化,导致拍出的片子发行无望,只好拼尽洪荒之力,大开炸裂式脑洞,重新调整了电影的题材范畴,将原来拍摄的80%的素材放进新范畴里,再补拍若干素材,剪成可以发布的《梦境危机》,却又赶上网络大电影平台缩水之下的选片门槛提升,虽是好片,依然无法进入合适的平台面对观众收获合理回馈。
在中国怀有电影梦就是陷入这样的境地。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是另一种形式的梦境艰难。
作者是视频广告从业人士,阅尽天下名导的艺术名片,谈起塔科夫斯基达内兄弟伯格曼戈达尔就如谈论自己的叔叔和兄长。
自奉电影之子,平生愿望是“把电影还给电影”。
他的短片拿到过国际奖项,想为自己筹备了四五年的长片处女作找到合适的投资人和合作团队。
这个《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基本上是把他四处碰壁、不断被圈套被套路的历程给再现了出来。
这些影像拍摄于2016、2017年,正是中国影院扩张、资本进入电影业的高峰期,作者想拿到200万拍摄资金,在各种朋友穿针引线下,会见着各种大大小小的电影投资人、企业老板。
差一点就敲定了首笔投资100万,合同签了后对方又变卦了。
最终,作者只得对自己与奶奶为共同产权人的房子动念,拿它做抵押去借款30万,采取自己的PLAN B,拍一个“经济版”的电影。
这部《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看起来就是这个PLAN B的实现版本了。
放在网盘上免费观看已经揭示了它的命运。
而豆瓣上看过的观众们,风言风语打低分的还不少。
我打了四星。
这倒并不是出于同情或什么的,而是它确有触动人心弦的地方。
我昨晚躺在床上看完了这部2个小时的片。
起初半小时也许可以用失落二字来形容。
没看出饱览大师作品后鲜明的影像风格,更像是平实的日常视觉流水账,加上作者亲自出镜演绎的男主角,毫无动作和言语上的张力甚至亲和力,而时不时的画外旁白显示出作者像是一个活在电影幻梦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二逼青年。
不过大约半个小时过后,我觉得这部片子变得好看起来。
一个心怀电影梦想的现代堂吉诃德,在电影的大时代里一次次荒诞碰壁的悲情感,逐渐突显出来。
起初我觉得作者有点二,不切实际,似乎是心胸大才具小,但随着更多旁白的展示,和画面里的导演在争取投资、反驳朋友的怀疑时的种种表达,我开始相信,他其实对电影是真的懂得很多,理解得很深,也怀着无比热切的梦想。
只是他苦于没有将理想影像付诸实现的机会和条件。
相比之下,电影越来越让人感觉到与他打交道的那些投资方,那些大时代里拿着钱满世界找好电影项目的人,是真的浮躁,不懂电影,甚至心术不正。
我的立场悄悄向作者/导演靠拢了。
我期待他最终能成功。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他落败到底,最后拿自己的房屋抵押款拍了个电影。
多少心怀电影梦想、对电影是真正热爱和懂得的人,没有见光之日。
那些喧嚣于显耀之处,并拿他们的垃圾影像塞满荧幕的,本质上都是些不懂电影只想拿电影变现、圈钱的商人。
似乎人人都围着电影,搞电影,谈电影,但电影一定很寂寞。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价值,就在于揭示了大时代之下的荒诞。
以及,真正热爱电影懂得电影的人,在这个世道上多么不合时宜。
作者那刚开始看起来有些二逼的旁白,最后就真的让人觉得悲壮了。
中国出不了塔科夫斯基出不了伯格曼出不了费里尼出不了安哲罗普洛斯出不了达内兄弟出不了贝拉塔尔出不了洪尚秀甚至出不了是枝裕滨口龙介出不了曼多萨,看了这部电影后,更加不难理解了。
目前唯二也许能往这个名单上靠近的电影人一个叫贾樟柯,已在悄然中发生着嬗变,一个叫娄烨,更是在各种良莠不齐以及各种上映不了的浮沉中打转……希望这样的日子赶紧过去。
这么“伟大”的时代岂能没有相应的影像来呈现它?
浅评《擦》昨天群里的一个朋友推荐的这部电影,也看了导演的自述,是相当佩服导演对于艺术追求的决心的。
于是乎决定从打游戏的时间中抽出两个小时来看这部某个人的呕心沥血之作。
总而言之电影还是相当让我意外的。
在这里我得声明一下自己的评判思路,看一部作品,往往不需要去了解作者说他要表达什么,而是通过作品去真正了解作者的思路。
经常的,作品中会流露出作者想极力掩饰的东西。
电影从故事上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想拍艺术片的导演到处去筹集那300万的投资,但是无法忍受为求经济效益而对自己作品进行修改,始终没有拿到投资。
最后换了剧本,把300万的预算降成30万。
那些说电影没有好好讲故事的可以去死了。
但是电影中为何那么多的独白,毕竟仅仅是通过画面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独立导演的形象以及昭然若揭了。
那只能理解为导演想在平凡的叙事下讲更多的东西,其实导演也是这么做的,导演在电影中提到过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有这样一段台词:“主角在念独白的时候,他肯定是一种很超我的状态,什么电影之子、上海电影之光、电影囚徒,其实他狗屁都不是。
然后,和一个个投资人说和表达自己电影的美学和艺术上的一些观点的时候又进入一种非常自我的一个状态。
在现实中受挫,自己生活上,比如说那种负债啊,信用卡还款时,又是一个比较本我的状态。
所以我想电影要怎么体现这个超我,自我和一个本我呢”,因此我觉得那些喷导演自夸为电影之子的人可以去死了,你们压根就没有认真的看电影,你们也不配去评论电影。
导演在电影中讲得很清楚,其实电影中的这个导演狗屁都不是。
我甚至认为这是导演在挖坑,那些因此而喷他的人或许就是他眼中那些满腹经纶而道貌岸然之人。
本片其实有相当多的亮点,导演在电影中将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元素混合起来了,这种形式的确给人一种奇怪的观感,同时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虽然从头到尾主角只有导演一个人,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他扮演了“我”中不同的“我”,就像独白的他与谈投资的他与面临负债的他与跟摄影师聊剧本的他并不是同一个他一样。
而这似乎也是降低了电影的理解难度,大量的独白解释了导演矛盾而复杂的创作情绪和思路,而不像塔可夫斯基《乡愁》那种玄之又玄的画面表达,导演倒也确实做到了易于理解,不过代价就是让电影显得絮絮叨叨,老太婆守着念经似的。
导演在电影里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作者,就应当敢于真挚的撕裂袒露自己的残缺,并将其投放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完成他的圆满和救赎。
”所以他将他的那些情绪,和平庸展示出来,而这在这个往往对他人用圣人标准来要求的时代里是不可多得的勇气。
导演并不是一个愤青和五毛党,这些人不可能将投资方的如此真实的展现出来。
我认为导演是知道他与投资方不可调和的矛盾的。
毕竟他追求的是艺术,而投资方不过是商人。
在他那电影是真理,而对于投资人来说电影不过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评估的商品而已。
电影中的导演不是导演,是他的一部分。
这整部电影就是他本人。
身边有一些朋友似乎也抱着导演一样的思路,我有时觉得这种坚持是一种顽固。
何谓电影呢?
难道真正属于艺术的电影就不能有些改变吗?
这个是见仁见智的,不过至少在我看来,现在许多所谓的艺术片导演,他们其实是在展示一种已经没落的哲学,那种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现代性的伤痛,或者说是“现代性的铁笼”。
我们貌似已经身处后现代了,科技给世界带来越来越多更加颠覆性的改变,带着一种腐朽的气息去创作,或许终将成为一介时代的遗民。
没忍心看到结局,这是他心爱的玩具。
我看见他把这一切从他的身体里撕裂抽离,这并不容易,他脱下一层衣服,又撕下一层皮肤,还不够,从体内抽出心脏,觉得似乎可以了,最后又郑重摆上两只眼睛——然后,他将一切推到所有人面前。
就这个电影名字而言,他成功了,他让“他”被看见被讨论,肮脏的庸俗的被凌虐的被束缚的腐臭的,他告诉众人电影已经沦落为下水沟里的美人鱼,无论众人褒贬如何,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无法忽视他的定义。
有意思,他的电影命运也有点像《下水道的美人鱼》,被讨论被评价,但就在那里,就是不知道以后能否引人慕名前来,青眼相加或者吐一口唾沫都有意义。
我羡慕他,在某种意义上他占有了那条美人鱼,对电影从业人来说,这近乎是捞起了水里的月亮啊,电影终于成了他私人的玩具。
先用尊敬的前苏联伟大的塔可夫斯基导演的一段话镇楼:“没有什么比「寻求」更不适用于艺术了,它掩饰了无能、内在的空虚、缺乏真正的创作意识以及卑贱的虚荣。
「一个正在寻找的艺术家」——这些字眼只能作为半吊子的人接受劣作的掩饰。
”
雕刻时光9.1[苏]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2003 / 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你拍了一个像Vlog一样的纪录片时,就别再拿着它当电影宣传。
关于讲述导演拍电影的故事,我只觉得《灾难艺术家》讲好了。
本片着重点是陈导找投资的故事,并掺杂他个人找不到投资后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不理解和吐槽,没有全面调查的深度,不像电影简介写得那么高大上。
只有白痴才会把日记本上的东西原封不动地用摄像机再写一遍。
如果认为电影就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临摹,不必设计桥段,也不必设计对白,作者的创作意图就能自然呈现在影片里——那恐怕电影的门槛也太低了,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就已经把电影艺术和文学艺术混在了一起。
想写日记就好好用笔,想拍电影就别拿笔拍东西。
一个人的日记写得好不好不是看他自己在日记本上掉了多少泪,而是读到这本日记的人掉了多少。
“操·他·妈艺术哪有那么多伟大的创作初衷,和为了表达什么什么,那都是后来展开,或者杜撰附会才有的事。
所谓艺术,就是当天我很下流,又单纯地看到楼下两个姑娘走过,觉得这个画面很美,很吸引我,然后想拍一部电影。
”(来自电影开头)
这话我震惊了,原来凭一个场景,一个瞬间的情绪竟然也够填充一部电影了。
后来我才知道,哦,原来开头这个灵光一现的瞬间的作用就是在街边和刘阳聊天的镜头。
又嘲讽像刘阳这样的人都能拉到投资——然而陈大导演自己在和刘阳谈投资时,主动暗示刘总自己手里有女演员的资料,什么20多个女角色云云。
后来谈崩了,打电话的时候反倒吐槽刘总急着要看“ 傻逼女演员的ppt ”,excuse me?
陈导果然在电话里给刘阳硬上了一课。
作为一个导演,本身就是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便不懂投资也应该具有与之交往的能力。
动不动骂别人傻逼不懂你,面对他人对剧本的质疑,永远是拿其他成功电影举例,洋洋洒洒堆砌一大堆辞藻,什么镜头只分讨巧不讨巧,王家卫怎么拍,北野武怎么拍,人物边走边说的爱在黎明破晓前怎么拍,从不试图用自己的独特艺术理解来让人信服。
陈导:“因为你是导演,所以可以被原谅。
” 自己的电影被甲方以不赚钱拒绝投资,就想象对方跪在地上喊自己电影名字,啧啧。
别忘了塔可夫斯基还说了一句话,“导演拥有的权力可能使他萌生幻觉,自以为是无所不能造物主,由于他的职业便有着各种重大的诱惑,往往使他身入歧途无法自拔。
” 在30多岁的年轻人——陈大导演的幻觉里,要么你必须尊重我的想法,要么我对电影的认知你不懂。
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典型文青,嘴上头头是道,热衷于用电影给人上课,整段影像都是作者,作者,作者,何不直接把自己塞进摄像机里呢?
诚如歌德所言,如果你想得到睿智的回答,你必须提出睿智的问题。
他指责别人群魔乱舞、把电影当娱乐,但是在这个纪录片里,我们发现他之所以吃闭门羹,除了自己写的BP(商业策划书)不够专业之外,和艺术电影本来就不赚钱的固有品质也有关系。
疯狂骂投资方唯利是图我也笑了,陈大导演该不会以为电影是慈善事业吧?
像陈大导演这样絮絮叨叨,企图把一整套文学理念摁进电影,还在片尾对观众进行长达20分钟说教,更擅长的可能是电影评论或电影批评吧~
用漫长的一个多小时苦闷换一个瞬间的明亮结局,给人眼前一亮。
像溺水很久的人,呼吸到救命的那一口空气。
别沉迷那些复杂统一的商业流水线包装,也别离经叛道的妄图对抗,那样始终被困在其中。
享受自己就好。
就算统一天时地利人和,电影是电影,导演是导演,成功是成功,你还是你。
虽然什么也没有,你也是一个热爱电影的人。
一部很棒的电影,非常喜欢。
虽然它有自传体“自恋”的通病,但它非常独特,有少年愤怒般的赤诚,有强悍的生命张力,更有独具一格的“井下美学”。
1.强悍的生命力。
即使低贱如“狗”,最后也绝不妥协,反抗就是成功。
主人公最后还做成了,在灵魂将要溺亡之际,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
而生活中大部分人在二十多岁就死了,只是七八十才埋了。
2.独具一格的“井下美学”一直因缺钱与“老电影观念”被困在电影planA中,最后因没钱、对恶臭环境的报复、对逼仄命运的抗争与纯粹的艺术冲动,选择了planB。
现实因素启发了作者坐井观天的拍法,这种形式又与电影的表达相契合,足够自洽,自成一体。
“坐井观天”式的视角,既是对阶层、制作与生活等等壁垒的写实,又是隐喻;章节式叙事,有力编织了各个形形色色的人物;人物间各种“错位”式对话,人物对位镜头、对话中插楼梯等各种空镜头,展现了对话的错位,尴尬地想逃离现场。
3.自传体创作的通病——自恋自怜。
所以,对自我剖析要再袒露,对他人洞察要再深刻。
1)人人有恶,人人有罪,创作者也不例外,创作者要在作品中真诚的袒露自己乖张与残缺,方能实现自我救赎。
男主逼逼叨叨,怨天尤人,不管妥协,不断一无所有,有环境的问题,也有他的不够“会来事儿”,如何批判这种会来事儿呢?
我也不知道。
比较感动的是最后回家要钱,母亲哭了,镜头拍了他走后的椅子,男主对“啃老”有愧疚。
2)真正的信仰是在质疑中完成的。
其实电影一直有一条暗线,男主与自己对电影信仰的质疑的斗争。
作者不断引用电影名人名言为电影理想正名,这些行为潜意识里暴露了对自我电影才华的质疑。
如果能把这种“自我质疑”用有冲突的内心戏呈现出来,那电影的艺术性将会大大提升。
作者总在鄙视别人,但创作者最大的敌人一定是自己,不论拍与不拍,他都要说服自己。
3)创作者无法对他人进行全景式的展现,但创作者应该尽力去以小见大的全景式展现他人,这是对艺术的允诺和责任。
人人都很可耻,人人都卑鄙,但人人又都很可怜,不可能只看一面。
但是揭露的程度有多深,因创作者功力不同而不同。
4.又想起了文艺青年自传体电影杰作——努里·比格·锡兰的《野梨树》,真是值得学习的好电影。
导演是有才华的,但才华并不高,顶天算有点小聪明,但这类人都是一贯的偏执,听不进人话,我估计这片子在拍摄期间在后期在成片出来后都有人给了他一些建议,但估计他采取的不多,但凡有个能看明白的人提一嘴都不至于这样。
不能说全懂,但大概要表达的东西应该看出来了的,毕竟导演恨不得直接全部直白的把影片内涵说出来。
这片子最大的问题是矛盾,说了讽刺道貌岸然,其实自己挺满腹经纶;说是纪实,其实演得明显得很,单看开头建议导演绿幕抠图的小哥,先说了句我跟你说,又补了一句类似闽南话的瓦尬尼共,正常是说了方言再意识到不对补一句中文的吧,很多东西都很随意,可能看到导演自己六张卡八个app的用钱,但看不出导演的用心,再到结尾两个小孩偷拍,偷拍回来居然很平静的说句你看拍到了,牛逼。
就没了?
太低估正常的青春期小孩的猥琐程度了吧,他们偷拍到这东西跟吃了春药一样,不挤着脑门看,吱哇乱叫,不流哈喇子算好了。
再说全体演员包括自导自演的导演的演技,无一自然,肩膀手脚嘴角没有一刻消停,看得我想上去把他们的抽搐的肩膀压住。
旁白是故意说的有气无力又拖又慢的吗,如果是故意,那麻烦演员说台词的时候能不能快一点自然一点,对话的台词都过了正常反应时间了。
很多东西都很粗糙,但不是由于经费的粗糙,是时间处理,跟态度处理的粗糙。
希望多日以后或者多年以后,导演看回自己这个片子会笑,而不是还是觉得自己拍的相当好。
三星吧,其中一星是觉得导演未来会进步更多。
不是狂甩经典电影的名字就能拍出好电影的。
全程看的我笑得停不下来,我完全觉得值得鼓励。我真的不知道那些打一星二星的人在想什么。是啊,这一部是很粗糙,甚至镜头语言有错,甚至部分可能像你们说的像一个vlog。但是他诚实,这感受这体验是很诚实的呈现给观众了。这些现实现象如果他不拍,你们这群自诩专业自诩不愤青自诩比他优秀成熟的人之中,还有任何人能记录下来吗?虽然具有自传色彩,可是既然被拍成了电影就天生具备了第三方客体的潜存审视,主人公在其中已然呈现为一个角色,一个被审视者,所以你管戏外导演跟角色的关系干嘛?还把这部影片理解为该遭批评的日记,这恶意满满的评论真的非常搞笑了,这帮人才是冷酷无情,平庸却擅长嘲讽,为了虚荣的不出丑就一辈子没有勇气把自己的真实赤裸裸呈现给别人,而且不懂也不爱电影的人。
上海真的是文化沙漠,看了40分钟实在是蛋疼看不下去了,明明很肤浅却故作深沉偏要去批判...又有点顾影自怜,不知所云,特别是那个旁白自述,整体感觉也就大学生课堂作业的水准...
是很多装逼文艺青年都有过的阶段,满腹经纶不乏卖弄,道貌岸然却也惘然。青年导演最缺的不是才华,是自知。被市场和豆瓣挫挫锐气,兴许不是坏事,我是认真的。
有新意,有心意,但是不好看。
非常非常喜欢,不愧是上海电影之光!
无法忍受的画外音和电影内里那种文人的顾影自怜矫揉造作。电影的意识和态度应当是藏在叙事里的,而不是直接把影评当台词念出来显示自己逼格,也不应是从影片名开始就显现出一副清高和尖锐的姿态。一边自我标榜,一边一味控诉,至于内容,也早就是圈中老生常谈的一些舆论话题罢了。
作者的精神值得鼓励,但电影本身完成度不够,不过还挺动人的。
很欣赏这种对当下现状“伤敌趋于0,自损接近无穷”的反套路式反讽自嘲语调,直接就把我给“带进去”了。整个片子基本是靠旁白引领、“伪纪录短视频”架构,所有东西也都袒露在面前。有趣、流畅、实诚,当下国内独立小片可称作“美德”的特质还真是整了个一应俱全。但如果更严格点,只是有趣、堆砌情怀,还是不大够,不过相信导演自己早已罗列出本片的上百缺点了,我就不来添砖加瓦了。
豆瓣评分5.7,友邻评分7.3,我毅然决然相信了我的友邻点了想看。 今天终于看了,我谨代表我自己觉得不错。220102
拍拍电影挺难的。因为要注入导演很多的思考性的内容。还要有很强的个人坚持。
投资人不想白投也没有错,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导演想做自己的电影,又不会谈投资,就需要结识优秀的制片人,让其他人帮你找。回到电影本身,这种伪纪录片形式,最怕长篇大论,谁不为五斗米折腰,适当留白(是的,留白很不够,而且成品里的留白有一半不合时宜),给观众给自己留下沉静空间
是不是电影之子,电影囚徒,电影原教旨主义者,我真的不关心……我承认这是一部有着电影审美的片子,虽然他很粗糙。但我讨厌这种垄断“何为电影”话语权的样子,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以前的样子。艺术真正的魅力是什么?是真理的对面,也是真理。绝对真理?无趣。
历史尘埃背后的传承到底有多少可能承载一个现在进行时,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对于一个有着浓厚迷影情结的导演也是如此,他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职业风险便是忘记了电影这个活动本身都是不断地与现在互动的,不同的环境会孕育不同的文化,那个伟大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消费主义的累积的文化生活里,电影还有多少空间呢?可这真的意味着找不到出口了吗?我想还是因为导演太年轻,更何况他还将这种理想主义变成了方法论,这样的勇气毫无疑问是充满启发的,可这条路也只能留给他自己。很多有趣的细节,片里骂过的傻逼没有一个是白骂的
一头拍电影的大象最终(不肯)席地而坐。
有一种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可能是这么有文化的片我看不懂吧,觉得没有什么抓得住眼球的东西
说了看一秒就退出结果被导演那要死不活又不标准的声音吸引看了进去不是说他声音好听而是这股独白里有太多为生活所迫的无可奈何还有怎么样也要回击回去的沧桑/对,这片子是经不起拉片的也玩不起技巧/可内容却能大于形式的/迷影情节+可笑的梦想+操蛋的现实/最后我差点落泪了对我就是矫情/很期待导演接下来的电影/我始终相信只有爱电影才能做出好的电影
电影是什么?“电影对于我是光和热,是艺术,是绝对的真理。”导演借由“自我”对电影表达的热爱真的逗笑到我,自嘲的那种。片中出现了几段梦境,致敬塔可夫斯基《乡愁》,虽然装逼,但不得不说“池水枯竭,先人已焚,彼岸归位,烛火羸弱,八分钟不灭的长镜,这是你永远的乡愁。”是在说每个热爱电影的人对电影乡的乡愁。虽然知道导演想借自己演的角色来控诉当今中国的电影“盛世”,并且导演也知道角色的狂妄自大,但引经据典的时候确实太书面化太迷影啦,就是一种“干,这个大师讲这么对,这群傻逼观众都没脑子吗?”的读后感式的台本,可以再细嚼。但我还是非常喜欢导演骂这个网红流量、资本控制一切、诗歌无用的时代的勇气。好多吐槽都笑到我,“现在好的项目都是有一带一路因素的,什么都是可以一带一路的。”笑死我,别骂了。
比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 好看
「沧海一栗」😂 无论如何,希望导演能少用几个四字词语,还能不那么露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