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摩加迪沙

모가디슈,绝路狂逃(港),逃出摩加迪休(台),摩加迪休,Mogadishu,Escape from Mogadishu

主演:金允石,赵寅成,许峻豪,具教焕,金素辰,郑满植,金在华,朴庆惠,尹敬浩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英语年份:2021

《摩加迪沙》剧照

摩加迪沙 剧照 NO.1摩加迪沙 剧照 NO.2摩加迪沙 剧照 NO.3摩加迪沙 剧照 NO.4摩加迪沙 剧照 NO.5摩加迪沙 剧照 NO.6摩加迪沙 剧照 NO.13摩加迪沙 剧照 NO.14摩加迪沙 剧照 NO.15摩加迪沙 剧照 NO.16摩加迪沙 剧照 NO.17摩加迪沙 剧照 NO.18摩加迪沙 剧照 NO.19摩加迪沙 剧照 NO.20

《摩加迪沙》长篇影评

 1 ) 老百姓呐,还是希望在一起的!

《摩加迪沙》。

8分。

柳昇完编剧、导演,金允石、赵寅成、许俊豪主演作品。

自然想起《万里归途》,实则《摩加迪沙》在前,但都是同一类题材。

如实讲,虽然我内心里更喜欢饶晓志导演,但《摩加迪沙》确实更胜一筹,它用最简单的人性触碰了一个最敏感的话题。

金允石饰演的韩国大使希望通过努力拿到索马里政府的投票,让韩国得以有机会进入联合国,这故事听起来似乎十分年代久远,但现实是这就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

很遗憾,在即将达成目的那一刻,索马里发生了惨无人道的政变,反叛军席卷而来要推翻哈里政府。

大部分外交使馆都惨遭围攻,韩国、朝鲜无一幸免。

好在韩大使与意大利大使馆一直有交流,于是他们必须穿越封控区去意大利大使馆避难并寻找机会回国,而最最艰难的是,朝鲜使馆的大大小小也找了过来,寻求帮助。

人性是一切之首。

这样说起来,老百姓呐,还是希望大家在一起的!

 2 ) 外交撤侨主题的动作类型片

在俄乌战争胶着、巴以冲突再起,地球再次陷入战乱纷争的时候,来看《摩加迪沙》这样的外交撤侨电影,别有一番滋味堵在胸口。

可以拿来对标的是我们的《万里归途》,今年的韩片《非官方行动》。

《摩加迪沙》有几个特点:简单故事线,刺激类型元素,以及饱满真实的细节。

A. 简单故事线为了同更多的国家建交,以争取到进入联合国的更多支持,韩国外交官韩信盛进入索马里,准备开展外事活动。

结果他很快就被索马里混乱的局势教育得服服帖帖,索马里的政府军和叛军打得不可开交,别说正常的外事活动,能存活下去都是幸运。

一通折腾,好歹在韩国大使馆安顿下来。

不过另外一边的朝鲜大使馆却出事了。

失去了大使馆,朝鲜外交官带着一家老小连夜奔逃,无奈之下,只好到韩国大使馆寻求庇护。

接下来,韩信盛大使开始与同伴一起,保护着全部人开始驾车奔逃,目的是要找到安全的大使馆,登上第二天前来救援的飞机。

过程坎坷曲折,枪林弹雨,生死一线,南北朝鲜在猜忌中接纳,共同的民族血脉,分裂的两个国家,也让两边产生了诸多犹疑和感伤。

结果自然是安全撤退,不过各有死伤,最终各自走向两边的车辆,成为一个民族痛苦的伤痕。

B. 刺激类型元素如果同《万里归途》对比的话,我们的电影更倾向于文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外交智慧,在奔忙纾困的过程中体现团结协作的力量。

《摩加迪沙》自然倾向于展现韩国电影最擅长动作类型片要素,打斗、枪战、飙车,那是一个不能少,枪林弹雨,血流如注,死伤惨重。

还有路口关卡时的命悬一线,冲突堆积到最后一刻圆满解决。

这都是类型片的剧情套路,《摩加迪沙》自然不会少,整体看下来,有《追击者》《黄海》等片的紧张感,全程激烈,配合简单紧凑的故事线,观感自然是比较爽快的。

C. 饱满真实的细节值得一提的是,《摩加迪沙》用了许多细节,来表现人物情绪的转变,南北朝鲜的两国关系,看来颇为引人入胜。

比如不少人提到的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墙上挂着汉城奥运会的旗帜,朝鲜大使馆的孩子进入房间时,他们的母亲把他们的眼睛捂住,不让他们看到汉城奥运会的吉祥物小老虎。

因为朝鲜围绕着这届奥运会有许多迷惑操作,一开始积极联系韩国,希望共同举办本次奥运会,还自告奋勇地修了不少体育场,积极要求承办其中的几项重要运动的赛事。

遭到拒绝后,立马变脸,强烈抵制汉城奥运会,还企图拉拢中国和俄罗斯,结果遭到了拒绝。

所以,当时的集体撤侨,除了面临着索马里战乱,两国的紧张关系也是一大阻碍。

两国人员在韩国大使馆吃的第一顿晚餐,导演就用了许多细节来表现这种微妙关系。

先是放着一桌食物,朝鲜一方都不敢动筷子。

韩国外交官见状,直接抓过对面的一个罐头,吃了一大口,解除了对方顾虑,这才开始正常进食。

然后出现想吃同一块肉,筷子打架;又有韩国女人想分开一块菜,朝鲜女人默默用筷子帮她按住。

就这样在猜忌中悄然融合。

当然还是免不了一场打斗,不打不相识,信任也在伤口和血痕中建立。

然后是最后的奔逃戏,为了抵挡子弹,大家在汽车上缠满了书本、木板,挂起了沙袋。

结果还是未能避开索马里的子弹。

这当然完全是为了视觉效果,稍微想想,就知道这个办法多么不靠谱。

而且最终在片中也并未起到作用。

不过看上去确实精彩刺激了不少,挂着一堆书本和沙袋的汽车,还被投掷燃烧弹,搞成了一辆辆烈火战车。

最终是意大利大使馆解救了他们。

值得一看的类型电影,也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战乱国家的危险与动荡。

就像俄乌战争,就像巴以冲突,我们远远看个热闹就好。

千万不要在自己的国家上演,那就成了彻彻底底的悲剧。

 3 ) 分裂之痛---很沉重复杂的心情,韩国电影和文化已甩我们太多了

这个电影再次触及了韩朝的敏感话题,上一部让我感动得直流泪的是特工,这部虽然没有泪水,但给人更压抑,让情绪得不到释放。

要说韩朝的问题强度甚于我们的T海问题,毕竟几十年都是刺刀顶刺刀,所以在处理矛盾时,两国也是用尽了朝鲜族的智慧,几十年来让其他大国为他们买单,一个成功拥有了核武,一个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从这点可以看出鲜族人的团结和狡诈,而本片也深刻的表现了这点。

但让人敬重的是韩国文化和电影的开放程度,一部又一部接触敏感领域,正因为对现实和历史的尊重,无论是失败还是胜利,韩国电影都选择直面。

我以前是不看韩剧的,因为10几年前韩剧的影响,感觉太娘,但后来看了一系列的韩国犯罪电影后,发现韩国电影发展得越来越快,早就冲出亚洲了。

再看我们的电影,前几年模仿韩罪片的几部还不错的,如暴雪将至那一类的,因为溶入了真实的90年代背景。

再看其他的电影,根本感觉不是在真实的社会,而是在爱丽丝仙境和一系列晚会小品里,因为你感觉不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这个电影说了国家分裂之痛,但给人希望,人性战胜了意识形态,虽然不知道未来如何,可美好的东西得保持住,不能丢掉,这可能是2个国家共鸣的部分。

中国擅长拍摄正面的电影,如80年代也有一系列反应台港同胞的电影,虽然略显夸张,但现在看来,感情朴素而真挚,那是发自内心对同胞的热爱,只是表现得比较稚嫩。

我看来,中韩两国对分裂之苦的这类电影题材,其内在是诚恳的,这就是美好的东西,这就是不同地区的共鸣,得永远保留。

 4 ) 都是地球人

看小眼镜蛇黄阿丽脱口秀,恶搞种族话题,说找同种族伴侣的好处是,关起门来就能嘲笑其他种族啦!

俩日裔夫妻,就能说一起菲律宾裔的坏话,而他们哥斯达黎加的邻居,最爱抱怨巴拿马人,在他们看来,你们不是一样的吗?

就像美国人分不清中日韩,片中的索马里人看韩国人就叫中国人,更分不清南棒北棒了。

在美国,台湾,香港,乃至新加坡、马来华人,统称CHINESE。

外人看起来都一样,而自家人却要闹一闹,分一分,想想真是没意思。

要是在外星人看来,你们这些地球人还分什么啊?

 5 ) 索马里的前世今生

索马里是非洲的一个十分独特的地方,在20世纪以前非洲,特别是黑非洲地区,人们尚未形成明确的民族意识,而索马里地区在此很早之前便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感;公元7世纪,阿拉伯半岛创立的伊斯兰教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在创立后不久便已传入索马里地区;其后阿拉伯等地的长期战乱又使得很多阿拉伯人涌入索马里地区,他们盘踞于索马里的东南地区,使得摩加迪沙在10世纪成为了东非地区的商业及宗教中心;12世纪,索马里地区兴起了数个王国;13世纪,出现统一王权,并与信奉基督教埃塞俄比亚分庭抗礼;从此双方便因民族和宗教问题纠缠在一起成为宿敌;16世纪中期,索马里王国在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对埃塞俄比亚的进攻,几乎令埃塞俄比亚灭国;此时葡萄牙已控制印度洋航线,1541年,达伽玛次子正好途经此地,因支持基督教国家而被卷入战争;1543年,葡萄牙人与埃塞俄比亚联军在维纳达加战役中击溃索马里人,埃塞俄比亚复国成功;1862年,法国人占领了索马里北部地区的一个海港,后发展成为法属索马里;19世纪末,在英国的支持下,埃塞俄比亚王国占领了索马里的欧加登地区,同时英国则吞并了索马里地区;英国人此举虽激起了索马里人的反抗,但最终于1920年被镇压;其后英国人将索马里一分为三:南部地区被并入肯尼亚,中央部分作为一战后对意大利的奖赏,自己则仍占据着索马里北部地区;(二战时期,英国重新控制了意属索马里,不过二战后又给了意大利,直至1960年)1948年,埃塞俄比亚正式吞并欧加登地区;1960年,英属及意属索马里相继独立,合并为今天疆域的索马里;(1958年,法属索马里经公投决定不加入索马里,并于1977年完全独立,成为吉布提)尽管索马里人民族意识强烈,但其内部却是家族政治;整个索马里人大体可分为5个家族,今天索马里国旗中的五角星就象征着这5大家族;其内部勾心斗角,造成了索马里内部的分裂; 独立后的索马里并不承认其边界,要求收回被并入肯尼亚的领土及欧加登地区;他们先向美国、西德、意大利寻求帮助,被拒绝后,他们便倒向了苏联;1963年,索马里得到了苏联的援助;1964年,索马里便发动了对埃塞俄比亚的进攻,结果惨败;1969年,索马里发生军事政变,达罗德家族的西亚德巴雷上台,开始了索马里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他尽力打压其他大家族势力但仍无法摆脱索马里的家族政治传统;1972年,苏联以帮助索马里扩大军事力量并配备重武器为诱饵取得了索马里北部港口贝拉的使用权;1974年,埃塞俄比亚王国被国内社会主义反对派推翻,埃塞俄比亚陷入内乱;1975年,在索马里的支持下欧加登地区成立了“西索马里解放阵线”;1977年,埃塞俄比亚内乱基本结束,其社会主义路线更符合苏联的胃口,于是苏联转向支持埃塞俄比亚;作为回报,埃塞俄比亚则关闭了美国在埃塞俄比亚境内的军事基地;1977年,索马里倾全国之兵大举进攻欧加登地区并很快占领了该地区90%的土地;同年,苏联停止了对索马里的武器供应,索马里与苏联断交;1978年2月,埃塞俄比亚开始反攻;3月,索马里军队退回国境;欧加登战争的失败就是索马里内乱的开始;此战失败后,国内有人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入埃塞俄比亚,成立了索马里救国民主阵线;1982年, 索马里救国民主阵线参与了埃索两国的战争,占领了索马里两个边境城市,但随即被埃塞俄比亚吞并; 索马里救国民主阵线也因此被索马里人视为卖国贼,失去了国内民众的支持;1981年,在原英属索马里境内,以伊萨克家族为主的人展开活动,成立了索马里民族运动,同样获得了埃塞俄比亚的支持;该组织主要活动于索马里西北部地区;索马里的西亚德开始反苏后,便得到了西方的支持,美国、意大利等都为其提供了大笔援助;但不劳而获的资金却助长了当地的贪腐,大量物资流入黑市;1988年4月,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达成停火协议; 索马里救国民主阵线 和 索马里民族运动 被迫回到国内活动; 索马里救国民主阵线 占领了东北部的一个地区, 索马里民族运动 则发动了大规模军事行动攻占了西北部的大片地区;政府军出兵镇压,但打击游击队很快就变成了对当地所有民众的镇压,此举激起了民众更大的反抗,反而使 索马里民族运动实力迅速增涨;虽然对埃塞俄比亚的妥协和对叛军的镇压不力使得 巴雷 的声望越来越低,但最终促使其倒台的却是其失去了重要的政治盟友哈维伊家族的支持;由于哈维伊家族感到被巴雷疏远而在1988年中部部分地区爆发骚乱,西亚德以镇压叛军的方式镇压骚乱;最终激起了哈维伊家族的叛乱,西亚德对平民的屠杀也使其失去了西方的援助;1991年1月,艾迪德的军队将巴雷赶出了摩加迪沙;电影展示的就是该时间内朝韩两国大使的行动;当时朝韩两国正在为了争夺联合国席位而在非洲四处拉选票,索马里的巴雷政府也自然成为了他们争夺的对象;艾迪德突然攻入使各国都措手不及,这才有了联手出逃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在索马里地区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这也是韩国为什么向意大利使馆求助的原因;(未完,接《黑鹰坠落》)

 6 ) 只有等待

《摩加迪沙》是2021年韩国拍摄的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至发生在1990年索马里内战中韩朝大使馆的外交人员生死存亡的逃离事件,当我看影片介绍时,眼前飘过的影像总是那么似曾相识,直到有时间能够投入的看完整部影片,才懂得,那些似曾相识的镜头只是故事的前奏,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影片即将结束的场景,通过努力也有最后的牺牲,韩朝二十多名外交官及家属到达了肯尼亚机场,而窗外是韩朝两边派出的迎接人员,已在那里剑拔弩张,那些尚未走出机舱的外交人员和他们的家属,在经历这场生死之后,早已把血脉相连的情感凌驾于一条边界之上,那种相同血脉流淌在身体里的连接,是无法用时间空间来阻隔的。

他们在分别的那一刻没有回头,也无法回头,心中那份对于彼此未来未知的牵挂,只能在那种境遇中深深的掩埋的心底里,导演柳昇完用镜头表达人们心中深厚的家国情怀,民族分裂所产生的痛,在他的演员的眼睛里,看得明明白白,或许不能改变什么,只是内心期望那一天的到来。

 7 ) 很平庸,甚至对我来说很难看

韩国电影给我的感觉一向很好,最起码一些知名的电影,演员跟剧本都完全在线。

但这部电影,尤其是后半段的车戏,一帮人对着几辆车扫射愣是一人未死,7.62子弹可以射穿车的任何一个部位,更别说你那几本破书了,那是一帮人近距离扫射啊,看愣了!

更别说重机枪近距离扫射小轿车,还能再离谱点吗,够韩国人死十回了。

妥妥的浪费时间,男二不就一傻屌吗,太作了。

 8 ) 《摩加迪沙》:“下了飞机,就要装作不认识”

自从2001年美国电影《黑鹰坠落》上映之后,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就变得广为人知,甚至连很多对国际政治和地理并不感兴趣的人,也对这个地名有些熟悉,渐渐地,这个地名仿佛已经同美军的行动失败形成了一种天然的捆绑。

而就在今年,韩国电影《摩加迪沙》上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美军还没有“黑鹰坠落”之前,发生在摩加迪沙的一次隐秘的事件。

《摩加迪沙》的剧情其实并不复杂,上世纪九十年代,索马里陷入内战,艾迪德领导的反政府武装攻入首都摩加迪沙。

混乱之中,朝鲜外交使团遭遇暴力抢劫,无奈之中向韩国使馆求助,于是,在战火纷飞的摩加迪沙,朝韩两方同文同种却又意识形态完全对立的两群人开始共同合作,逃出生天。

在以往这类题材的韩国电影中,往往都会将朝鲜一方的代表人物塑造成善良却执拗的形象,最后通过韩方人物的感化后最终兄弟联手。

但这一次,《摩加迪沙》里的表现却不一样,在这部电影中,朝韩双方的核心人物是朝鲜的林大使和太参赞以及韩国的韩大使和姜参赞,而这两组本该是对立的人物在这部影片中却是互为镜像。

先来看林大使和韩大使这两个人作为朝韩双方在索马里外交使团的最高领导,在气质和表现上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在外交场合,他们都会为自己的国家费尽心力争取机会,坚守国格和尊严;而在危机面前,他们也都表现的非常灵活机动,作为双方的“大脑”,他们始终保持住了清醒,在失去与本国联系的情况下,并没有一味的迂腐,坚持所谓的意识形态,而是把同胞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

因此,这两个人才能在遭遇困局的时候,选择合作。

再来看太参赞和姜参赞两个人身为参赞,其实都是双方在当地的最高情报工作人员。

因此,在双方大使身上被刻意淡化的意识形态斗争就在这两名情报人员身上体现出来了,电影一开头,我们就看到了这两个人互相给对方使绊子的场景,而他们虽然手段都不光彩,但一切都是为了能让本国在外交场合争取到利益最大化。

同样,当朝韩两帮人员聚集在一起时,他们首先想的也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这两个人一个想着怎么控制韩国大使馆,另一个想着伪造证件让对方全部成为“投降者”,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各自阵营中最忠诚的战士,从个人品质上来说都不是坏人。

也因此,在最后的生死逃亡中,他们也都能豁出性命来保护所有人的安全,甚至有一方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两组人马都是一文一武,不同的性情却都为了同样的目的,在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南北之分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朝鲜族的同胞,他们要携起手来逃出去,甚至可以夸张一点的说,这是一个韩国版的《敦刻尔克》。

影片中有两处细节的对比让我非常喜欢。

第一处是两次捂眼睛。

在进入韩国使馆时,朝鲜使团中的4个孩子目光被使馆中拜访的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的吉祥物所吸引,这时候,他们的父母赶紧捂住了他们的眼睛。

我觉得这一次捂眼睛是孩子的父母们下意识的动作,来自于对意识形态的恐惧,但小孩子并不会理解这些,他们只是喜欢玩具,对自己没见过的事物充满好奇而已。

而第二次捂眼睛,发生在双方逃出生天之后,这一次,孩子们的不理解变成了为什么刚才还亲如一家的大人们,此时却变得谁也不认识谁。

而这更像是一个隐喻,朝韩双方明明是一家人,却因为意识形态硬生生分家,这种难过与痛苦,孩子们看不懂,大人们不愿说。

孩子之间闹了矛盾后,只要一个笑容,一颗糖,一个游戏,就可以重归于好;而大人们之间的矛盾,却总是因为各方面的纠缠,跨越时间,最后成为一道永远难以逾越的鸿沟。

而第二处让我喜欢的细节,则是双方孩子的对比。

在经过叛军领地时,我们看到了这么一个对比。

车外面,是面无表情,扛着AK步枪的索马里孩子们;车里面,朝鲜使团的孩子们,同样的面无表情。

车内车外,两个世界,但孩子永远都是受害者,一切似乎都已命中注定。

在飞机安全降落后,韩大使对着朝韩双方使团的人说:“我们两个国家都派人来了机场,下了飞机,我们互相之间要装作不认识,大家如果要告别,就在这里吧”。

当这场历尽生死的旅途走到尽头的时候,人们迎来的并不是共同欢庆的喜悦,而是还要装作互相不认识的分离,而这分离,还不能掉一滴眼泪,只能让眼泪在心底里默默地流。

我想,每个观众看到这里的时候,都会为之动容吧。

这部《摩加迪沙》据说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但其实到目前为止,很多相关资料尚未解禁,互联网上几乎没有什么公开资料。

导演和编剧也是根据当时的一些记录和第三方目击者的只言片语拍成了这部电影,但我觉得,电影是政治的延申,这部电影在今年出现,其实也并不是偶然。

2017年,韩国左派领导人文在寅当选总统,上台之后便积极同朝鲜接触,促进双方关系正常化。

而彼时的韩国电影界也在2017年和2018年先后推出了《铁雨》和《特工》,两部电影的内核都是想积极促进朝韩双方的关系。

后来,随着各方面的影响,朝韩关系变的冷淡下来,这类题材的电影作品也销声匿迹。

而在进入2021年之后,随着一系列国际局势的变动,朝韩关系开始再度解冻,而这部反映朝韩合作的电影,也恰如其时的上映了,背后的含义不言自明。

只不过,文在寅这个二战后支持率最高的民选总统如今已经进入了任期的倒计时,还有半年的时间,韩国的上层就会重新洗牌,而这也给正在恢复关系的朝韩关系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双方的关系在将来究竟是会像本片结尾那样各自离去还是在最后一刻转身拥抱,就只能让时间来给我们答案了。

 9 ) 对立却又彼此牵怀

和《特工》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总不免了再润色上将自己讲的更光辉伟岸一点。

但是面临生死危机,面对政治的对立和人性的选择,最终终是摒弃成见站在了一起携手走出摩加迪沙。

其中的人性着实体现的淋漓尽致,每一方都有两个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想着同胞之情,一个从政治出发。

但是终是前者大国后者。

后面建立的生死交情却又迫于政治立场甚至无法回头看一眼。

可惜可叹,也成就了这部电影。

在每一个韩国或者朝鲜人的心中都渴望着统一,渴望曾经的同胞重归于好。

就像我们和台湾那样。

不过与我们不同的是,曾为一家,手足兄弟的韩国和朝鲜,自己的命运却难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被两只大手拆散甚至反目成仇。

这种悲伤和无法统一的无奈,持续不断的对立将一直折磨着他们。

不过也正是因此,才能诞生这么优秀的电影吧。

另一方面那些混乱的国度,无法依靠自己走下去站起来的国度。

孩子们被迫拿起枪,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样的提心吊胆的生活。

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却又如此不公,不甚唏嘘。

 10 ) 人道主义大于意识形态——析《摩加迪沙》

我口中的力量是指,扁桃树挺立在海风中的品格,还有它的纯洁、精气,定然不是政治舞台上的力量,那力量满是皱眉吓人的动作。

人世间,在寒冬生长着果实的,便是性格的张力。

——加缪《扁桃树》 本世纪,愈加多的韩国电影开始以类型片框架为基石,巧妙融入社会议题和作者表达,诞生了一系列观赏性、思想性兼具的佳作:从世纪初奉俊昊《杀人回忆》、朴赞郁《老男孩》,再到成为国民性话题之作的《素媛》、《熔炉》,直至如今历史性打入北美颁奖季囊奖无数的《寄生虫》。

“韩国类型片”已然成为蜚声国际的一张名片,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呈现出独树一帜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本文所评《摩加迪沙》,正是韩国类型片的又一部力作: 影片开场,画面未出,便已然用极具非洲地域特色的配乐抓住观众,交代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代背景——朝韩两国为非洲的联合国选票,各自派出大使和外交官与当地政府交涉。

南北双方在成见与偏见的双重作用下互相算计、剑拔弩张,甚至不择手段地盘外暗算,就在此时,索马里内战爆发了。

巧设矛盾主体,是故事扣人心弦而又引人深思的关键。

撤侨早已不是新颖的作戏题材,好莱坞的《逃离德黑兰》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而我国的《红海行动》与《战狼2》均在大众口碑和市场上有极其优异的表现。

然《摩加迪沙》丝毫没有重复上述电影的套路、在文本层面另辟蹊径,挖掘真实事件本身、精准找到了既有戏剧冲突空间,又能有高级主题立意的剧情落点,即人道主义和意识形态的矛盾,这在此前类似题材的电影中难得一见。

片中两班人马起初的明争暗斗,其实是朝鲜半岛分裂后,两国意识形态强烈冲突的侧面写照,本质上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看似根本不会有破镜重圆的可能性,但导演随后成功构建了一场双方感人至深的和解——人物在灾难下抛开意识形态束缚,选择携手互助、投入人道主义的怀抱,传递着“人道主义大于意识形态”的主旨,让观众发自内心产生情感和道德认同。

影片结尾,双方在默不作声的告别中坐上车驶往不同方向,其中的悲剧性是难以言说的:本是同根生的一个民族却分裂为两个国家,在特殊情况下拥有了难得可贵的真挚情谊,但终又为国家的政治意识所吞噬,一同出生入死的同胞们甚至不能有任何交流便匆匆离别,此生再不复相见......所折射出的是导演的大爱,是普世性的人文悲悯、是对和平的呼唤、也饱含对朝鲜半岛的爱国主义情怀。

遵循类型电影静态封闭规则、妙用类型的魅力,能让影片的流畅性和大众接受度更上一层楼。

导演柳昇完作为韩国著名的商业片导演,其在前作《老手》和《军舰岛》中的节奏把控能力就令人称道,本片也同样如此,好比众人共进晚餐的戏码:一个晚上的情节密度极高,情绪上的起承转合层次在较短的时长中做到丰盈饱满,又为之后的关系转变打下坚实铺垫。

片中不时穿插大场面的枪战和暴动、追车场面,一是作为主人公所处危机环境的强化,二从类型片角度来看,也充当着类型元素、视觉奇观的作用,给观众带来视觉和情感上的双重震撼,令我们不得不为导演掌控节奏的高效纯熟感到赞叹。

导演始终坚持类型片的创作逻辑,为观众带来了良好的观看体验,这也是影片票房取得成功的保障。

导演调度奠定电影基调,镜头语言上,导演熟练运用手持摄影,加强纪实紧张感,同时在拍摄主角动作的过程中,不忘通过镜头的摇移带出街头的惨状诸如街边燃起的大火、奔逃的人民、血淋淋的尸体,凸显出战争的残酷与可怕。

灵活切换景别,以大景别宏观展现混乱与惨烈,以小景别特写刻画人物情绪,彰显出导演扎实的技法。

大量采用低调布光与偏低饱和度的调色——让影像趋于自然,与巴赞的现实和人道主义理念不谋而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本片的主题表达。

处于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各种意识形态乱作一团、战火在不远处蔓延的今天,《摩加迪沙》所传递出的人道主义价值观,无疑有着极为宝贵的时代价值,好比一针温暖的止痛剂,注进每一个观众的心里。

《摩加迪沙》短评

电影没有站边,很公允。索马里内战中没有站边:执政党内部是相互勾结的裙带关系,吃拿卡要是贪腐政党处理外交关系的食利方式,所谓执政党无非是特殊利益集团,搜刮本国资源、榨取劳动力,再将自己子女送去发达国家过好日子;号称要民主与自由的起义军则烧杀抢掳,大批童兵端上机枪送上战场,成为枪靶和子弹,同样看不到正义。朝韩关系也没有站边:比如朝方几乎所有民众都是独裁政权的人质,仇恨教育、不看不听不闻的锁国教育、忠诚教育,都是东亚相关政权熟悉的配方;而韩方似乎也有一种傲慢,金钱至上、挥舞资本的指挥棒、将朝方的投奔视为叛逃的成果以证明体制的优越性。各打五十大板。最后考验人性的往往是求生的本能,协作和结盟虽则是为了从摩加迪沙逃出去,双方心底里真正将彼此视为人类、出生入死所种下的真情实感的种子却并没有被政治所绑架。

5分钟前
  • 成富贵
  • 推荐

即使同源,在远方相汇,最后也只能是天各一方;那些打量同侧的目光,终究会遇手掌,遮住所有的好奇与张望。民族的海浪打在每一个小人物身上,只余沉默与不声张。

6分钟前
  • 关山不追月
  • 力荐

南北题材简直是韩国电影的宝藏,随便一拍都赢在起跑线上,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拍出这样的两岸题材?

8分钟前
  • Nemooo
  • 还行

如何拍好不惹人厌的主旋律看来真是个永恒的难题

10分钟前
  • augustus
  • 较差

两个对手遇上同一场劫,一起扛了下来,各自回到另一个家,眼中的恨依旧存在,心里却生出另一种无奈,是患难的兄弟,也是陌路的同胞。两双筷子夹了同一道菜,同时收了回去,各自夹了另一道菜,嘴里的菜没了味道,心里却泛起另一种苦涩,是当下的尴尬,也是历史的痛楚。我们同享一片天,却终不能说再见。几乎和《战狼》同样的剧作逻辑,吴京玩的是“大国风范与个人英雄主义的革命样板戏”,柳昇完玩的是“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在战争中的久别重逢”,技高一筹。如何在不依靠动作戏码留住观众的前提下,完成一部精彩的战争题材类型片?那就是:宽阔的视野(儿童视野与战争残酷的多角度呈现)生活化的描摹(双方一起吃饭的细节)扎实的人物刻画(果断、小气、多疑,高辨识度的人物群像)充满想象力的华彩(车身绑满书本)。继《铁雨》之后的又一部现象级作品。

15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主要是韩朝,平平无奇,不如万里归途

16分钟前
  • No sé quién soy
  • 较差

今年的青龙奖有点弱啊。

18分钟前
  • 丝雨飞花
  • 还行

熟练的韩式大片。前面铺垫了不少,导致后面有点敢行程,结果反差效果没做足,冲突又匆匆而过。

19分钟前
  • Wednesday
  • 还行

近几年总会有拍得很好的南北朝鲜的电影。反观海峡两岸……

22分钟前
  • 不可能不确定
  • 推荐

看多了韩国商业片,经常有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既视感,真实事件改编勾兑类型片技巧外加永不过时的南北问题,就炮制出了一个选送奥外的“年度力作”?前一小时出场的人物都是漫画式的,构建的那种国族之间的冲突和张力也过于简化,好在最后的撤离戏稍微做出点紧张感来,但生理刺激之外,所谓人道主义关怀足够诚挚与深厚吗?所以它和《战狼2》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在最政治正确的题材上收割民族主义情绪罢了。

23分钟前
  • 晚不安
  • 较差

柳导真是良心导演,久违的院线韩国国产“大制作”。虽然存在种种不足,但是主题和氛围拿捏的真不错。

24分钟前
  • 来来Lars
  • 推荐

韩国版《逃离德黑兰》。柳昇完进步了,在外国拍片也体现了资源调度能力,场面和外籍演员演技都在线(当然不排除非洲物价、人工相对便宜)。以南北韩90年代在非洲争取支持韩国入联合国为背景,讲摩加迪沙内战中,韩、朝两国使馆合作逃出生天。战乱的气氛渲染的比较扎实,可惜后半段大街上基本空无一人,只靠几辆自制的书本装甲车强突意大利使馆的冗长飙车戏硬撑场面,这个年代把飙车戏拍出新意实在太难,不建议剧组轻易碰。两国使馆人员各怀心思,韩国要把对方处理成叛逃人员,朝鲜则留了抢占对方使馆的后手,双方都有阴阳状态,但韩国方面的金允石付出更多一些,同时也披露朝方的严苛(扣押外交人员家人),都属于韩国电影在涉朝立场上的主流表达。一些细节不错,双方武官的强硬交锋、饭桌上的小心思与和解、拿枪玩闹的叛军小孩,演员出镜都是汗津津的

2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逃离索马里。

29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意大利人没想到,02年世界杯被韩国黑惨了。

33分钟前
  • 时光电影院
  • 还行

7.5分。索马里政府军和叛军,韩国和朝鲜,都是同胞,却是不同的立场……最后那部分,开向相反方向的车辆,互装不认识的两群人,是韩朝之间几十年的悲剧。(前面拍得挺不错的,那种混乱无序的索马里,最后飙车感觉不过瘾,但想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又感觉又不可能是动作片……)

38分钟前
  • 一世代Jan
  • 推荐

“如果要告别,就在这里做吧”。落地之后天各一方,却又在危险关头毫不畏惧地站在了一起;真实事件的背景,让故事的进行都会感到几分惊叹。“普世”信息的传达与险象环生的逃亡之旅在其中环环相扣,你知道在从类型化的工业里期待什么看见什么,本片都毫无保留地尽可能满足,亦是大疫情时代之下偶尔收获惊喜的最好“补剂”。对比之下,赵寅成的演技实在黯淡;若有更好的选角,应该能更推动群像的火花。

42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韩式主旋律,设计性极强不过视听调度稳健,算得上是同类型作品里的翘楚,一看就是颁奖季热门选手。危急存亡之际,抛开政治立场、身份对立、世俗偏见,作为人生存下去才是本能。索马里内乱与南北韩关系互为映衬。同根生,分道去,至此死生不复相见。

46分钟前
  • 张苑希
  • 推荐

内战夜晚,朝鲜大使馆集体逃亡,最后投奔了韩国大使馆,势不两立的南北躲在了一起:我们不是要实现南北统一,我们现在是要活着离开摩加迪沙。//韩国人真会拍宣传片——其实好像并不难,事实是怎样就怎样,不要拔高也不要踩低,不要掩饰人性。//这两年老是在各种电影下看到“完成度如何如何”这个说法,再次感慨,实在不知道怎么去说一部电影,就搬出“完成度”这个万金油词来,似乎是装懂的最佳外衣。就像看艺术作品,看不懂就一概说“后现代”,以为这样就能掩耳盗铃让外行觉得自己还是懂的。

48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三星半,挺写实的,不是爽片,没有过分浮夸和煽情,最后的机场告别,两支车队左右各走一边,大家强忍着装作不认识,不敢望向对方,南北同族就像不能在一起的恋人告别,又像被迫分家的手足,克制的情绪有些动人。

4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柳昇完的电影绝对差不了,再加上赵寅成oppa和金允石大叔的加持,电影节奏把控的很不错。乱世中的求生作战,紧张刺激中又不乏幽默,还有南北暂时在他国的“统一”最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结尾在飞机上恍然想起《逃离德黑兰》,接下来的索马里就是《黑鹰坠落》的故事了。

50分钟前
  • 冰拿铁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