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阿迈德
Le Jeune Ahmed,少年阿默(港),少年阿罕默德(台),Young Ahmed,艾哈迈德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主演:伊迪尔·本·阿迪,Olivier Bonnaud,Myriem Akheddiou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9
简介:阿迈德是一个生活在比利时的移民少年。像许多摸索个人价值的青春期孩子一样,阿迈德对父母和学校定下的规则有疑问。曾经是心中偶像的表哥叛逆地离开了比利时。青春期敏感孤独的少年之心需要叛逆的做派来武装。他于是也模仿起表哥,并和社区补习班年轻的数学女老师发生了冲突……详细 >
厉害,功力深厚,导演所站立的位置变幻莫测,切入点也特别的……谨慎?我不清楚这是某种西方立场的感化视角还是在以少年内在出发(因为主角在以青春期的回避姿态示人)——有一组二元对立的教化力量在拉扯,但还是有点问题,没有直面镜头——真正的直面镜头可能没法拍,至少不是内部人士拍不出来男主的大臀很丑,真的很丑
控制欲太强了,人物绷得死死的。或许,达内可以拍一下喜剧看看。
80多分钟数次泪目,为选角如此完美,为那只舔手掌的奶牛,为那副眼镜、那根狗尾巴草和田野上的吻,为爬楼和那一摔。13岁的少年与整个世界的对抗,想起罗塞塔。导演的掌控力在方方面面,比罗塞塔更加精准了。何时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冷静,克制,达内手持
小男主挺帅 剧情差点儿意思
全片都浅尝辄止,人物动机很糟糕很奇怪,虽然依旧有着熟悉的运镜以及对人物的犀利描摹,但再也没有了直击内心的感觉。阿迈德是无知而可恨的,抛弃了自我的人是无知而可恨的。结尾来得生硬,阿迈德的得救十分可笑。
salah你金靴没啦!
冷静而克制的叙事。结尾尤其喜欢,自作孽不可活。宗教是洗脑的工具,从来就不应该被当作信仰而存在。
3.5
文化的冲突。少年感化院。用爱感化观念顽固的人?还是很难。自从第一次见到你,我就对你有感觉,你呢?结尾是上帝的选择。
浅显极端的剧作不过是现实背景下意淫的失败产品,完全放弃人物塑造,毫无雕琢的镜头语言,让本片完全缺少反思的力度和被讨论的价值
达内兄弟是否是太信任社会对穆斯林群体的公信力了?轻而就将宗教、家庭等根本问题一笔带过,主要聚焦在青春期少年莽撞、无知甚至是叛逆的情绪处理上,显得格外避重就轻,如此单薄片面的描写并没有传递出创作本意,却无意间将让无数温和派穆斯林小孩在学校陷入“信任危机”的尴尬处境,这真是圣母心么?年轻的阿迈德有一点不是传达的很明白么,那就是不管你信什么神,释放人性之恶都只需要那轻轻的一点助力
???
达内兄弟发挥一如既往的稳定,但这次的男孩却无法让观众有代入感,这是最大的问题。
最喜欢海报上一幕
达内自己信服吗?
达内兄弟简直是肯洛奇的反面,《年轻的阿迈德》有点简单到让人难以相信。对我来说,片子最大的问题不是故事缺乏波澜,而是它的影像没有力度,实在无法触碰到我的情绪。
浮于表面,缺乏深度,结尾为了“和解”而“和解”,让层层构建的故事犹如倒地的阿迈德——轰然倒塌。
冷峻如达内兄弟在这个故事的结尾也不能免俗地滑入温情底色。最佳导演倒是没啥意见啦,就是这个故事的讲述手法稍微有点平铺直叙了些,人物也的确沦为了装置「行动」的机械木偶。
如果将《编剧工坊》视作范例,《卢斯》是过于倾重,《阿迈德》则是避重就轻了。而与往日最大的不同以及电影的失败之处,在于达内兄弟一贯擅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心理的流动,这次却拍了一个“封闭心路”的少年。我们无法感受到阿迈德的所思所想,除了在个别镜头(比如田间初吻)中有些许流动感,大部分时间是“一潭死水”。这种封闭的、切分出“你我截然不同”的对立观看感,就像一个没有找到其合适展示方式、丢失文化背景与生成语境的展品一般,在看似堆满实则空空如也的展场里尴尬矗立着面对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