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之前就对梦幻岛这个词感觉无比熟悉,特别是英文海报上的“Neverland”,一下把我带回孩童时看过的动画片彼得潘了。
一直好奇为什么也是neverland,直到影片看过了四分之一,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彼得潘故事产生的背景呀!
一开始把这部片加入我的观影列表是因为演员阵容,强尼·德普、凯特·温斯莱特(哦天哪这绝对是一个让人无法移开目光的美人)、达斯汀·霍夫曼、弗雷迪·海默,都是我所喜欢的演员,因此有了不得不看的理由。
回到影片本身,我脑子里第一时间蹦出一句话:这辈子,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对Mr. Barry来说,他的妻子恰好就是那个无法理解他的人。
在Mr. Barry心底,一定住着一个男孩,总是幻想着去冒险,在他的脑海里,有另一个天马行空的童真世界。
而Mrs. Barry完全不能跟他在同一个频率上思考,她无法与他一同去冒险,她沉浸在成年人习以为常的世界里,这就注定了最后的分道扬镳。
当她说,“I never miss the opening”时,我相信,她一定是爱他的,只是这漫长的一生,彼此了解、共同前行更重要吧。
无论Mr. Barry与Mrs. Davis之间是否曾有过爱情,当然我个人倾向于是有的,Mrs. Davis女士能够走进他的心灵深处,也让他愿意带她去看那个从不曾示于人前的“梦幻岛”,这就足够了。
看着电影,我的脑海里不禁想起了最近正在阅读《苏菲的世界》。
在第二章《魔术师的礼帽》里,有三句话我印象很深刻:①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他们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
②大人们总是将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并且就此任自己陷入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而浑然不觉。
③亲爱的苏菲,我不希望你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一个把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人。
在大部分的大人看来,生活就是习以为常的日复一日,但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都新奇而充满乐趣。
所以巴里夫人不能读懂巴里先生的世界,而巴里先生在和戴维斯一家的相处过程中,灵感迸发并创造出了经典的儿童剧《小飞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为他们的成长带去了无数欢笑与魔力,这也是我私心里更喜爱动画片的原因。
永远葆有想象力,相信、乐于冒险和保持好奇,对生活充满热爱是最近的观影阅读教会我的事。
放几张美貌的德叔、凯特,可爱的弗雷迪:
片尾的钢琴独奏很美,特意截图了两张音乐演出人员。
好的作品是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向你们致敬。
小时候那种满是插图的连环画并不多,记得有一套艾斯奥特曼的,还有套忘了具体内容的3本外国童话故事,其中就有一本是写彼得潘的。
就记得一个会飞的绿衣男孩和一个装着假腿假手打斗的故事。
小时候当然喜欢看打的,因为只看得懂打的,大了点才能看《格林童话》,学习下真善美什么的。
拿到《寻找梦幻岛》的时候,我把它当爱情片来看,后来越看越不对味,虽然女主角也是到最后时刻才翘的,可总感觉那些小孩比较抢戏来着。
然后查到说这部影片就是根据《彼得潘》的原作者的事迹改编的,所以得出结论说这是部励志+传记的片子,和之前想像的根本不搭边。
挺喜欢Johnny Depp的,但是看他真去演个正常人还不太习惯,还是个挺扮帅的正常人。
看《忠奸人》的时候倒没这个感觉,Al和他两个彪彪戏看得很爽,而且这么个卧底警察也不是个怎么正常的角色。
这里,Johnny正常地笑着,正常地说话,一本正经,讲讲大道理什么的,还真挺奇怪的。
演Peter的那个小演员很不错,最后和Johnny坐在公园长椅上,相依哭泣。
看那张可爱的小脸眼泪汪汪的,还挺让人动容的。
其他倒没什么特别的,Dustin也纯粹是来露把脸,串串戏。
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8078183.html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
James Barrie, fairy tale "Peter Pan"的作者,由Johnny Depp演来,实在是再合适不过。
文人的忧郁和细腻,都可以在其深邃的眼睛中找到。
一个成名已久、享有盛誉的剧作家,但仍然保有孩童般充满想象力的心灵。
一点污秽都沾染不得,Johnny Depp的出异常纯净。
这是关于梦想和信念,还有成长的故事。
一个寡妇带着四个孩子,加上一位充满童真的作家,还有一条狗,就是童话故事的主角。
现实与幻想在James的脑海里交替,然后导演将其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然后,我发现,那些画面美丽至令人不敢逼视。
忽然间就问自己,你还相信有精灵的存在么?
早八百年就不相信了。
孩子总是很快长大,在不知不觉间。
可能某天早上睁开眼睛,已经长大;可能在他们父亲的葬礼上,在黑色的礼服和白色的玫瑰的包围下,瞬间长大。
像James。
当他弟弟死去,无法承受的母亲在愈加怀念逝去的孩子时,也愈加忽略眼前的这个。
直到他偷偷的换上他弟弟的衣服,走到母亲面前。
这,可能才是母亲第一次真正抬眼,看着James,只是他并不是她想见到的。
那一刻,Johnny Depp用独特的清澈音色,还有平静地悲伤着的语调,说:“At that moment, the boy, James, is gone.”那个极力想讨母亲欢心,想获得母亲怜爱的孩子,已经消失了。
他只能想象说,那可怜的孩子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不是天堂,而是叫Neverland的,只属于他和精灵们一起的乐土。
Pretend。
整个故事都围绕着这样一个词。
但是,它为寡妇及孩子们带来的愉悦又是如此的丰盈。
但是,母亲得病了。
残酷的现实将孩子们硬生生从童话里扯了出来,一夜之间,孩子们都消失了,他们不再胡闹,不再捣乱,他们照顾自己照顾母亲照顾兄弟。
我忽然觉得,人的童年,是否是另一种pretend,无意识下隐藏自己成熟的心智,而只为了享受那真正无忧无虑的几年时光呢?
要不,为何会成长地如此之快?
成长的进度,随着母亲的去世而提速。
那个乱砸乱嚷的Peter,已经学会用笔,用笔记本上的每一行每一字,去怀念母亲,去亲近母亲,在他的想象里。
自欺欺人?
谁不晓得呢?
不要因为理性告诉你什么,你就放弃感性的那部分。
想象里的世界非常甜美,当需要空间逃避现实的时候,为什么不在自己心目中的Neverland去疗伤呢?
给自己放个假,即使只有几分钟,想想那精灵飞舞的树丛,漂浮在自己脚下的云朵……然后,就又活过来了。
在这样一个季节,在我们面前的,或是考试,或是找工,或是实习……层层压下来觉得彷徨不能透气的时候,不妨看看这样的童话,在自己构筑的Neverland里去逃避一会儿,无论现实多么令人郁卒,尝试着去相信。
然后,睁开眼睛的时候,希望能够说得一句:“What a beautiful day!
“
我在电影院里 和一大帮来自世界各国的家伙们 看这个电影没有字幕 我的听力当时还不是那么好 所以茫茫咚咚 但是剧情还是看得懂 最后 我终于哭了 感动于病重的那个妈妈 她推开自己家的院子门 发现了一个真的neverland 那是怎样的感动和感谢 我旁边的那个法国大哥 居然也泪流满面 原来那么高大的法国男人也是个容易被感动得小孩子我们每个人 在小时候 都期待自己遇到小飞侠 而小飞侠永远拒绝长大 我们每个人 都 无法拒绝长大 于是 成长 经历 承受 忍耐 可是 我依旧相信 那个小时候一直听说的NEVERLAND 肯定存在
Neverland,是他心中干净纯真童心未泯那一角,是他不肯轻易随便领人入内那一角。
人越长大,心越封闭。
懂得察言观色,忘记不顾一切。
为了自以为是的成熟,扼死心中的精灵,走向人云亦云那一路。
从此心中的精灵不再是值得炫耀的财富,而是被东搬西藏的“异类”。
若试过一次对错误的人讲了他听不懂的话,那种半途而废的尴尬与失落足以摧毁再度开口的勇气,那些希望与人分享的想法和心情,只好塞进漂流瓶里抛回自己的心海。
起初遇到她,他心里依然风平浪静,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认一个。
她对他看来比孩子还幼稚童真的举动报以欣赏和感激的笑容,她对他小心翼翼说出的心中幻想侧耳倾听,她与他一同陪孩子们玩认真的游戏。
这次,没有“心悦君兮君不知”的遗憾,她懂他。
他看似幼稚疯狂的舞台剧赢得了从老到小从贫民到贵族的一致喜爱,但他的成功不止于此,他终于找到了那个有资格踏上他Neverland的人。
从前,他的Neverland中住着海盗、鳄鱼、印第安人、精灵、美人鱼……但他只得孤单一人;如今,他携她步入这个梦幻的世界,而她的生命也与他的心一起,永远停留在这里。
他生命中可遇不可求的缪斯,只她一人。
“他相信自己,他相信。
生命就是和他所信仰的一样。
他的信仰是那么长久坚定,最终他的信仰变成了现实。
”believe,长久以来都是孩子们的童话。
大人们会说,即是是最坚定的BELIEVE,里面也有一个lie。
心中neverland,只能是幻想,只能用我们微薄的力量与这现实抗争。
至于后果,我们闭上眼睛,锁起门,随他吧。
I'm tired waiting,i'm tired of looking like a fool.记录一句无关紧要的话。
这部电影,似乎触动了我内心的童话世界。
让我相信,世间一切,只要相信,投入,就会美好。
如果我们结合影片名称思考影片便更能进一步理解影片的主题。
“寻找”是个什么概念?
寻找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意味着各种事情的经历和情感的体验。
巴利先生和观众、自己家庭、彼得一家的关系,在这过程的误解等矛盾颇多。
特别是之前提到的巴利先生和彼得的关系,是主线中重要的一环。
在这对关系发展的过程中闪耀出夜空中思想的繁星。
为什么要去“寻找”,因为“梦幻岛”的位置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未知的。
因此,“梦幻岛”究竟在哪?
我们怎么找到它?
它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们结合影片名称思考影片便更能进一步理解影片的主题。
“寻找”是个什么概念?
寻找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意味着各种事情的经历和情感的体验。
巴利先生和观众、自己家庭、彼得一家的关系,在这过程的误解等矛盾颇多。
特别是之前提到的巴利先生和彼得的关系,是主线中重要的一环。
在这对关系发展的过程中闪耀出夜空中思想的繁星。
为什么要去“寻找”,因为“梦幻岛”的位置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未知的。
因此,“梦幻岛”究竟在哪?
我们怎么找到它?
它意味着什么?
在婚姻道德层面的东西可以再弱化一些,导演以为自己处理的还算可以,其实女观众看过还是有点不爽,德普的老婆虽然比较呆板,但是还是比较有主见的,不像《纯真年代》里的Winona Ryder,当然这两部不能拿出来在一起比,如果德普的老婆是Winona Ryder这种,让我想想,好像也不行,艺术家的灵感之于婚姻道德,自己掂量着看吧。
看到最后,还是落泪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孩子。
遇到懂你的人,就好像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才思泉涌。
遇到不懂你的人,就好像每天都生活在沉闷中,遇到枯井。
就好像他的妻子,根本上是要偷看他的日记才能懂他。
他对他的妻子说,没有梦幻岛这个地方。
他对这个女人说,我一定会带你去看看梦幻岛。
她离世了,她去了梦幻岛。
他告诉她的孩子,母亲就生活在梦幻岛里,只要你相信,她就在那儿。
善良永远是和纯真绑在一起的。
好几次,冲着德普去看电影,结果总是被其他的东西给吸引住了。
德普的脸反而退隐成一个角色符号了。
我很吃这一套,身体里面住个小孩子之类的表达法,虽然已经泛滥了,但我还是相信。
好害怕,如果你不相信精灵的存在,那你的精灵就会在空中死掉。
想起来了,曾经在《看电影》上看过这片的介绍啊,只是当时的配图实在太夏威夷,和这个传记人生不搭配,没有联想到这里。
几次泪水涟涟,质地好厚的电影,不会简单沦化为爱情大讨论,不会被简化为任何的一切。
好美的公园,好醉人的绿
喜欢他们一起放风筝那段,喜欢那种宁静无纷扰的伦敦生活,没有网络和手机,那时候的人活得真实,也更接近自己真正的内心世界。
人,从相信童话那天开始成长,从怀疑童话那天开始成熟,从否定童话那天开始堕落,从实现童话那天开始幸福。
很温情,很好的故事,拍的也很美
我們的心中都住著一個不想長大的彼得潘,也都嚮往著neverland
Peter Pan
沒想像的好… 不過 我依稀看到了 Il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 的影子~
不怎么地~
我说过最近心态不好……最后一段挺美的……
总结:有Kate Winslet 出演的影片,必属精品
德普的片子,我一直觉得普普通通。
从孩子那里找到童心与灵感,
I think its a extremely perfect combination of maternal love,imagination,naive childhood & love.
一个人心中永远不灭的温情,一个人永远在追寻的梦幻天堂~
“每个孩子出生时身旁都有许多的天使 当孩子开始每高叫一声我不相信的时候 便会有一个天使坠落死掉” 具体记得不大清楚 但这真的是一部很美的故事
Don't stop believing then you can go to the Neverland.
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一个neverland,你要相信它永远的存在,并且为此而感动。
看完后又想起几个一直以来都有的愿望:1、养一个外国小男孩 2、买一顶印第安人的头饰 3、演一部舞台剧 4、去片中那样的双层大剧院看一场戏 5 最后一个愿望还是留在心底吧。。
"Just believing"
算部完整有内容的片子,但是好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