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滨口龙介
主演:平野铃,佐藤亮,伊藤绫子,田山幹雄,手塚加奈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2
简介:年轻恋人兼剧场拍档携手编导新作,可惜旧心结未解,新分歧又浮现,她渴望沟通,他却紧闭心扉。二人犹如两架并行列车,方向相近却总是若即若离,随时分道扬镳。排戏期间适逢战争蓄势待发,演员各持立场而顿生磨擦,公演面临重大危机。 滨口龙介的漫长电影初尝试,与他执教的戏剧学院学生共同创作,通过绵密对白和诗歌,探讨人际关系复杂面..详细 >
没有欢乐时光那么令人投入。毕竟后半部舞台剧实在需要点耐心。上部结束的聊天,下部结束的奔跑是真的很迷人。有机会重看
@Metrograph. 啊对滨口无言......他的电影都太......有魅力了,会让人爱上里面角色的悲欢和谈吐和姿态。这部的台词和剧作没有欢乐时光黏和得那样好,文字有一些浮于表面,但是节奏处理掌控(尤其后半段)好像又强于欢乐时光。从这部到欢乐时光再到夜以继日能感觉到他在有意识消减"文"的比重,我认为是好的转型。
没看懂
第一次用了快进…
剧场工作的一对恋人,既亲密又疏离的关系,通过日常的一场剧目的排演,争吵,讨论,袒露展现彼此真实的本质,滨口龙介的电影总能让人静下心来,静静聆听,缓缓思考,爱与自身的关系(立青映画字幕组翻译)
亲密,解作与他人的关系,也可以是与自己的关系。在连绵的对话里,我看见的,正是后者。我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亲密是我与我的难题。
在充满不断直视和问询的二人表演中,“我”逐渐退化为“他”向“你”投射,有限的个人空间逼迫着恐惧和欲望一齐蜕壳而出,最终言语的海带着思维的列车消失在现实的夕阳中。滨口龙介的第一次尝试,迅速地将自己所有的母题和形式逻辑铺陈开来,是艰难的拆解客体。
“很好的当代化尝试”,又是这样烂俗的评语吗?当代化究竟指代什么?不能把它当成一个褒义词为其正当性做辩护。实际上,除却结尾的小津时刻以及身体实验论文,这部片的每一部分都很差,剧作、主题、视听,这是一篇好的习作,但是作为作品不合格。
我喜欢滨口龙介,但这部让我看得还挺厌烦,可能也和翻译有关。原本台词就多,又有诗,中译英译加起来都没能拼凑出日文的原意。
對話流淌,創作和現實,歲月靜好和戰火紛飛。這部沒什麼擊中我的點,比起前半倒是覺得舞台劇還不錯。前半的話從黑暗走進黎明那個長鏡頭太美了。舞台裡男主角激昂唸詩那段本人從睡夢中驚醒感覺很有村本大輔漫才的味道。
几乎无法忍受,冗长、堆砌、平行。热衷于文本的“丰富”大概是种缺失,而简洁或许才是“丰富”。
在你身边的时间和你不在的时间加起来并不等于所有时间,[暴力=剥夺选择的权力]所以认为自己“别无选择”不过是在施暴自虐,转瞬即逝的情感遗留下无处可去的语言,渐行渐远的两架列车上久别重逢之人欢愉道别……架空历史的第二次朝鲜战争下,日本文艺青年剧团二三事以及一场两小时无删减舞台剧实录;全素人班底艺高人胆大,挺好
💤
65/100 为《欢乐时光》作铺垫。
公演前的两小时,不乏“在对话中从黑夜走向黎明”的高光时刻,但整体还是拖沓和抗拒观众的,虚构的战争情节和对战争的探讨也不明所以。尽管占据后半篇幅的舞台剧本身很精彩,但还是令人质疑这样的拼接方式是否能称为电影。至于最后五分钟,如果有影史最佳结尾评选,我会投它一票。
排演的幕后加NT live的结构,形式感很强。更喜欢这两部分的结尾,从天黑走到黎明和地铁上再遇后的告别,对朝韩开战政治背景的讨论也很有价值,其余的文本偶有闪光点大部分冗长,尤其照着稿子念的段落。朗园滨口龙介导演见面场。
虽然里面有几首诗、几段话很有水平,男女主的关系想接近又无法接近让人有共鸣,但是5个多小时中也有大段日常的对白, 太不惜墨了,这是我讨厌滨口的地方。
对于亲密关系的探讨,结尾15分钟的长镜头两个情侣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挺不错的,环境也从凌晨过度到了黎明
一般
那个舞台剧真是太长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没有欢乐时光那么令人投入。毕竟后半部舞台剧实在需要点耐心。上部结束的聊天,下部结束的奔跑是真的很迷人。有机会重看
@Metrograph. 啊对滨口无言......他的电影都太......有魅力了,会让人爱上里面角色的悲欢和谈吐和姿态。这部的台词和剧作没有欢乐时光黏和得那样好,文字有一些浮于表面,但是节奏处理掌控(尤其后半段)好像又强于欢乐时光。从这部到欢乐时光再到夜以继日能感觉到他在有意识消减"文"的比重,我认为是好的转型。
没看懂
第一次用了快进…
剧场工作的一对恋人,既亲密又疏离的关系,通过日常的一场剧目的排演,争吵,讨论,袒露展现彼此真实的本质,滨口龙介的电影总能让人静下心来,静静聆听,缓缓思考,爱与自身的关系(立青映画字幕组翻译)
亲密,解作与他人的关系,也可以是与自己的关系。在连绵的对话里,我看见的,正是后者。我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亲密是我与我的难题。
在充满不断直视和问询的二人表演中,“我”逐渐退化为“他”向“你”投射,有限的个人空间逼迫着恐惧和欲望一齐蜕壳而出,最终言语的海带着思维的列车消失在现实的夕阳中。滨口龙介的第一次尝试,迅速地将自己所有的母题和形式逻辑铺陈开来,是艰难的拆解客体。
“很好的当代化尝试”,又是这样烂俗的评语吗?当代化究竟指代什么?不能把它当成一个褒义词为其正当性做辩护。实际上,除却结尾的小津时刻以及身体实验论文,这部片的每一部分都很差,剧作、主题、视听,这是一篇好的习作,但是作为作品不合格。
我喜欢滨口龙介,但这部让我看得还挺厌烦,可能也和翻译有关。原本台词就多,又有诗,中译英译加起来都没能拼凑出日文的原意。
對話流淌,創作和現實,歲月靜好和戰火紛飛。這部沒什麼擊中我的點,比起前半倒是覺得舞台劇還不錯。前半的話從黑暗走進黎明那個長鏡頭太美了。舞台裡男主角激昂唸詩那段本人從睡夢中驚醒感覺很有村本大輔漫才的味道。
几乎无法忍受,冗长、堆砌、平行。热衷于文本的“丰富”大概是种缺失,而简洁或许才是“丰富”。
在你身边的时间和你不在的时间加起来并不等于所有时间,[暴力=剥夺选择的权力]所以认为自己“别无选择”不过是在施暴自虐,转瞬即逝的情感遗留下无处可去的语言,渐行渐远的两架列车上久别重逢之人欢愉道别……架空历史的第二次朝鲜战争下,日本文艺青年剧团二三事以及一场两小时无删减舞台剧实录;全素人班底艺高人胆大,挺好
💤
65/100 为《欢乐时光》作铺垫。
公演前的两小时,不乏“在对话中从黑夜走向黎明”的高光时刻,但整体还是拖沓和抗拒观众的,虚构的战争情节和对战争的探讨也不明所以。尽管占据后半篇幅的舞台剧本身很精彩,但还是令人质疑这样的拼接方式是否能称为电影。至于最后五分钟,如果有影史最佳结尾评选,我会投它一票。
排演的幕后加NT live的结构,形式感很强。更喜欢这两部分的结尾,从天黑走到黎明和地铁上再遇后的告别,对朝韩开战政治背景的讨论也很有价值,其余的文本偶有闪光点大部分冗长,尤其照着稿子念的段落。朗园滨口龙介导演见面场。
虽然里面有几首诗、几段话很有水平,男女主的关系想接近又无法接近让人有共鸣,但是5个多小时中也有大段日常的对白, 太不惜墨了,这是我讨厌滨口的地方。
对于亲密关系的探讨,结尾15分钟的长镜头两个情侣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挺不错的,环境也从凌晨过度到了黎明
一般
那个舞台剧真是太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