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盗梦的热映回顾下诺兰大导演的旧作阿尔帕西诺+罗宾威廉斯 两大影帝,题材也是我最喜欢的探案类,影片无处不散发出a film Directed by Nolan的特有气质。
故事设定在阿拉斯加的一个世外小镇, 一种冷冷的气氛贯彻始终,而另一个独特的设定是小镇由于靠近南极圈,一年中5个月白天其余都是夜晚,老帕作为一名资深警探从洛城被派来破案正是在白天的这5个月,所以就有了片名 失眠症。
虽然在网上只有7分的平均分,我还是很喜欢此片,感觉迷雾中误杀和圆木追逐者两段算的上经典。
谜雾之中,如何区分真与假,如何判断是与非?
无论釆用线性还是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诺兰最感兴趣的事物还是关于人性,善恶交织的人性深渊,进退两难的道德困境。
做伪证陷害他人是罪,做伪证逮捕罪犯呢?
有动机的伤杀人是罪,无动机的呢?
若不能心安,便是罪。
此片评分低,但绝对是好片!
智慧的人常有,而兼有智慧和勇气的人不常有。
这就是我喜欢诺兰电影的原因。
永恒的主题,充满勇气的变奏!
该影视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对Dormer的办案手法由衷感到敬畏,努力在查案过程中学习。
而此刻的多莫其实已经麻烦缠身,他在洛杉矶抓获了一个案件嫌疑人,因为要将其定罪,不得不捏造了假证据,此事已被内务部调查。
Hap想向内务部坦诚真相并认为对Dormer也是好事,不过Dormer不这样想。
在引诱真凶的围捕中,Dormer在大雾中失误打死Hap,Hap临死前认为Dormer是故意打死自己的。
在陈述事件时Dormer本能性地说那枪是凶手开的。
然而在良心的压力和日不落的环境下,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
这时有人开始给他打电话,声称看见了雾中的一切。
Dormer最后将凶手锁定在侦探小说作家Walter Finch(罗宾·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饰)身上,对方也没打算和他捉迷藏的游戏。
《白夜追凶》论睡眠的重要性。
焦虑的警探、冷静的罪犯、并不复杂的凶杀案。
崭露头角的诺兰开始受到华纳的青睐,改编了1997年的挪威电影《失眠症》,更是请来了阿尔·帕西诺和罗宾·威廉姆斯两大影帝加盟。
影片的完成度还是挺高的,尤其对威尔·多莫警探的人物塑造,把那种因为案件与失眠带来心理和生理的痛苦与煎熬表现的十分细腻。
很有可能是这时资历尚浅的诺兰,面对这样的大阵容失去了原本的话语权,而这也是他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没有参与编剧的导演长篇,致使影片完全沦为好莱坞的标准化作品,丝毫看不出诺兰鲜明的个人风格。
6分。
ps:这可能是诺兰长篇里分数最低的一部了。
正如多莫警长说的一样:“其实所有的犯罪中的人的表现总是一样的,谎言和错误,这是人的天性。
”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犯错这种事情在我们身上发生在所难免。
电影从片头就反复出现的滴血场景不过是多莫在内心深处被自己曾经干出的事情来一点一点侵蚀着灵魂。
真的是他来了这个不夜城才发现自己的错误的么?
其实那由内而生的罪恶感从他一年半前犯错的那一秒开始就出现了。
多莫对于其他人来讲就是一个从警多年、破获无数大案的好警察。
他也是这么不停地告诉自己的,但这不过是他为自己那黑暗的一面来不停洗白罢了。
就像虽然身处极昼的不夜城,旅馆里被他搞的其实已经非常黑了,但在他眼里,每一束从缝隙映射进屋内的白光都是那么刺眼,他渴望黑夜的来临,他需要漫长黑夜给他带来的安逸感。
可一个个白夜让他无处可逃,始终使他曝光在充满正义感的不夜城。
在这个城中的每一个警察都信赖他,希望他能破获案件。
可谁能想到在案件还没破获的时候多莫就失手杀了他的搭档哈普警官呢。
片尾多莫诉说了1年半前的一起案子,突然,哈普的死一下说得通了。
那1年半前的案子和现如今他失手杀了哈普警官之间的联系呢?
其实两件事情虽然表现出的不一样,但结果映射出的一面确是一模一样。
一个是他在心中认定通过栽赃来抓捕罪犯是正确的,一个是他在心中认定了是自己误杀的哈普。
每一个事情的发生都是他潜意识里作出的判断。
人们总是会选择逃避一些事情一些责任,虽然好多时候由不得我们自己做出选择,但它毕竟是发生了,我们无法改变。
虽然这部片子由不夜城的凶杀案引起,但凶手作家给了多莫一个重新看清自己的机会。
当最后艾丽警官问多莫是否是你故意杀死哈普的,他的回答却是我不知道。
答案在他灵魂被彻底吞噬无法再做出挣扎的时候发生了改变。
人肢体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大脑受控的,凶手作家可以在10分钟残忍杀死小女孩事实说成是意外而不是故意,那千分之一秒的枪杀呢,如果其实多莫已经看见那迷雾里的人不是作家而是哈普了呢?
但他接下来的动作却是杀死了哈普。
没有人会在那按下手枪的一霎去剖析一个人当时的大脑里在想些什么,会不会是内务部的事情,会不会是1年半前的那起案子,会不会是作家凶手,还是哈普。
此时他脑电波的频率一定非常快。
那毫厘之间的决定完全不会影响到多莫认为是自己误杀了哈普的事实。
然后去用谎言不停的验证谎言,再用谎言去验证自己的错误。
反反复复,内心的煎熬与摧残使多莫无法难眠,旅馆老板的话也使他认识到了在是非之间,自己其实早已被是非左右,没有什么事情非黑即白了。
如果从一个警察的角度来说,通过栽赃让一个罪犯绳之以法的手段违背了道德低下,可难道就真的让那个罪犯得逞逍遥法外么?
一个好警察睡不着觉是因为茅塞顿开,一个坏警察睡不着觉是良知自责。
可是好警察就不能干坏事么?
干了坏事的就一定不是好警察么?
最后多莫牺牲了自己杀死了作家,是他再也无法忍受这些事情给他带来的所有痛苦,他临死前不让艾丽警官迷失自己,其实是他对自己的一种救赎。
可说到最后,谁又会做到不再在谎言和犯错中徘徊呢。
又有多少事情是我们明明知道这其实是错的,但却再心里告诉自己这是个意外,甚至告诉自己这也许是对的呢。
谎言不过是人类对自己犯错的一种自我保护。
但这就是人,终究还是无法从谎言与犯错这汪泥沼里逃脱出来。
结构同一个结构在影片中重复出现,以两个字概括之——胁迫。
影片一开始,威尔的搭档就因与毒犯的关系受到风纪处的(不喜欢这个翻译)胁迫;胁迫也是是警探威尔的惯用手段,他通过老道的经验洞悉受害人男友及密友尴尬处境,并以此为条件逼问他想得知的事情;可是,最后威尔自己也因枪击搭档而陷入了与凶手的相互胁迫之中。
胁迫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
在《罗生门》里,导演在一开始就让樵夫和和尚困惑于他们在衙门里看到的事情,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叙述。
可是,樵夫作为事件的目击者,对整个事情的经过是清楚的,对各人说谎的原由也应该是最能理解的,因此,我认为樵夫说“我完全不能理解”有一点不够自然。
导演之所以这样安排,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为了最后引出樵夫对事件的第四种叙述,同时,导演也是在借樵夫之口向观众发问,传达导演的想表达意图。
相比之下,美版《失眠症》更着力于讲故事,没有了《罗生门》这样一个形式感很强的表意意图,可是,《失眠症》同样有可以探讨的空间。
人性胁迫之所以无处不在,是因为人心里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可能成为别人的把柄(女服务员:在阿拉斯加有两种人…)。
秘密可以掩盖,然而自己如何面对秘密?
黑泽明借和尚之口说“撒谎是人的本性,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甚至都不能对自己诚实。
”欺骗自己,这是凶手费奇采取的方式。
费奇用了足足十分钟虐杀少女,可他依然坚信他不是故意的,因此他可以冷静地消灭证据。
在这里编剧对费奇的身份设定非常好——二流小说家——虚荣、书卷气。
因此,他可以认定自己是少女的精神导师而与其展开交往,实则利用自己的阅历与财力获取少女好感。
可是,少女同样是以“精神导师”欺骗自己,实则贪恋费奇的金钱与精神交流的假象。
这种双方认知的错位最终在费奇亲吻少女时酿成悲剧。
警探威尔曾经对霍奇说:“你花了十分钟杀掉她,却认为自己不是故意的。
”这种撕破假象的冷酷(对别人和对自己)使得他不能欺骗自己。
因此威尔总是在犹豫,同意了联手制造假象,又对霍奇诬陷兰迪心怀憎恶。
好在他还是一个坚强的人,相信“有利”原则——做事情可以不择手段,但是结果必须“有利”——幸运的是他所坚持的“有利”还不只包括对自己有利(可这是否是另一种欺骗?
)。
既对自己有利,又不违背正义,总是很难达到的,因此威尔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在面对正义时的艰难抉择这个老问题。
照这样看,似乎威尔的行为最终还是走上英雄主义的路子了。
真实《罗生门》里探究的真实,主要还是事情本身的真相。
可在《失眠症》里,事件的真实已经不重要了——所有的事情都一清二楚,但是人的意图却给能给过程清楚的事实穿上性质完全不同的外套。
在人对自己都撒谎的情况下,真实变得更加难以琢磨了。
因此在女探员追问威尔是否是是出于消灭证人而枪击搭档时,竟然连威尔自己都已经说不清楚了(说到底,人还是对正义缺乏信心)。
前面我之所以说威尔“似乎”是英雄,正是出于这样的设想——最终威尔拒绝了女警探毁灭证据的提议,似乎这里面包含的并不是英雄主义情绪,而更象是出于对真相无法探询的焦虑。
稍感欣慰的是,在这部片子里我还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一些不容易说清楚的东西,这种东西我在《车祸》、《大象》都有体会——我想称之为偶然性。
正是有了偶然性,我们还可以设想更多的可能性。
今天终于把诺兰的电影都看完了,感觉自己就像在拉片一样,但诺兰的电影是真好看,不敢说每一部都那么惊艳,起码能做到有内容有台词而且还不闷。
我常常惊叹于诺兰的才华,在我看《星际穿越》《盗梦空间》和《信条》的时候我觉得他更像一个学者,一个物理学家,竟然能写出如此理论的剧本,而当我看他的悬疑—《失眠症》《致命魔术》《记忆碎片》《追随》又觉得他像一个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能精准的抓住人们内心的,明白如何控制人心。
再到《敦刻尔克》这种类似历史纪录片的形式也不会让我感到闷,好在诺兰大背景中的小故事来将观众带入到当时的情感中去,像《1917》和《大兵瑞恩》一样。
而《蝙蝠侠》三部曲就更不用说了,一看就是大片格局,还是站着把钱挣了,有内容有镜头有剧情。
不得不说他和姜文一样都是才华性创作者,像张艺谋说的一样。
我常常也会思考,他们这些人到底读些什么书,看些什么内容,平时想些什么事情,看看诺兰和姜文的十三邀就能发现,他们很容易掌握聊天的主动权,让主持人很难跟上,何况主持人还是许知远,可见他们的知识储备是何等的丰富。
如果你细心还会发现他们这些人身上的共同点。
比如都不妥协于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绝大多数观众都认为白夜追凶是诺兰迄今为止所有作品中最不“诺兰式”的一部电影。
没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被打乱的时间线,没有反转的结尾,它是诺兰进军好莱坞的妥协产物,是游戏规则的一部分而非他的个人选择,如此种种。
它真的有这么糟糕吗?
故事从一个闪回式的梦境开始,Dormer警探在颠簸的飞机上惊醒,别离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次睡眠,抵达了没有黑夜的阿拉斯加小镇来协助侦查一桩杀人案。
彼时Dormer正陷入遭受内务组调查的漩涡中,搭档Hap已打算投入“敌方阵营”,而白夜带来的失眠扰得Dormer愈加心烦意乱。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一次追逐凶犯的过程中,Dormer误杀了Hap。
一切就此乱套,仰慕他的当地女警Burr在他栽赃凶手的谎言里渐渐嗅到了不寻常的讯息,虎视眈眈的内务组成员直截了当地指出Hap死亡的微妙时机,而目睹了一切的凶手以此要挟他结为同盟。
Dormer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并非身家清白,小镇刺目的日光下一切丑恶无处遁形,每一个失眠的白夜里他都在遭受着比前一天更加激烈的心理煎熬。
影片的最后是意料之中的浪子回头迷途知返,Dormer与凶手同归于尽,换得了他期盼已久的安眠——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灵。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经在耶路撒冷做过一番著名的演讲,《高墙与鸡蛋》。
演讲内容在此不予赘述,我们仅借用这两样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因为它们恰恰可以诠释这部影片中一切矛盾与争斗的核心。
Dormer为了抓住罪犯而伪造了证据,法律和体制的高墙即将毁灭他辛苦得来的结果正义,他不甘心却无能为力。
而后,先入为主的观点和喧嚣尘上的谣言破土而出,尽管稚嫩,却迟早得以撼动上头或有心或无意的真相。
一路上我们目睹了冲动斗垮理智,欲望湮没良知。
而他在生命的尽头将将醒悟过来,“Don't lose your way.”——要么在开始时便选择成为高墙,抱持原则无所畏惧,要么退守进壳里,担惊受怕等待被碾碎的结局。
而人生往往因为一次行差踏错而再无回转的余地。
有人说,这样的故事是只有美国人会钟情的模式,1997年的版本冷峻疏离的北欧气质才是更胜一筹。
——原版与翻拍的较量是又一出人们乐于见到的高墙与鸡蛋的厮杀戏码。
97年上映的极度失眠与02年的白夜追凶在故事主线上大体相同,不可否认极度失眠的确更加冷静,没有过多的情感表露,每个人都在心中做着自己的盘算。
相比起在妥协的假象下Dormer与凶手间斗智斗勇暗藏杀机,97版的男主角Engström则更多的是在凶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单纯的意外因为错过了解释的时机而再不被人相信。
最后,已做好准备坦然面对的他眼睁睁地看着女警将子弹放在桌上离去而没有动弹。
这是他想要的,却也不是他想要的,他保住了名声和荣誉,但失眠的痛苦还会继续下去。
很是直白又残酷的点题。
我无从比较孰优孰劣,它们就像一对双胞胎,相似的外壳下包裹着南辕北辙的灵魂,任何带有倾向性的评价都是对另一方的不公平。
回到白夜追凶本身,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奇特之处,那肯定不是它的平庸。
纵观诺兰的作品表,大都塑造了因为深陷欲望而最终成为魔鬼或是坠入深渊的角色,唯有在白夜追凶里,他描绘的是深渊的本体,并且对悬崖边的人们呐喊道:不要再向我靠近!
一小时40分左右,多莫和老板娘的对话揭开了电影一开始闪回的真相,从这个时间点来看,其实这部电影依然带有诺兰很强的特点,时间线的交叉,多莫在告知老板娘这件事之前全程的行为其实都受到这件事的影响,包括对搭档开枪,究竟是不是带有主观意愿,诺兰其实是刻意模糊表达这件事的,因为到这里观众才知晓,看起来正义的光明骑士多莫,是一个真正的暗黑骑士,他从那件案子开始(可以合理怀疑其实在那件案子之前他就有过这样的类似行为只是没有被抓住),他就采取了非程序正义的手段来伸张他认为合理的犯罪结论,即使从正常程序上无法给某个人定罪。
到这里他和威廉姆斯的角色的行为的对立性和相似性更进一步得到确立,这点除了和蝙蝠侠与小丑之间的关系相似,和prestige那部片子里面的两个魔术师之间也是相似的,诺兰很擅长模糊正邪之间的边界,把道德的困境用一整部片子来剖解,一条明线让观者看到多莫是如何做出匪夷所思不符合光明人设的黑暗堕落的过程,一条暗线却直到最后二十分钟才点明,他其实一直都是这样一个人,并非完美无缺,但是他面临的问题,观众没有哪一个能够轻松地说他一定不会做出相反的选择。
所以这片子看似简单的叙事结构藏着很强的节奏感,只是不像蝙蝠侠那几部片子那样可以用场景(砸钱)和夸张的情节(科幻漫画设定)来突出,但是剧作层面的冲突一点也不弱,反而更凸显出大师的叙事风格。
最后感叹两点,其一是这部片里面1990年代的气质真的很突出,一开头的长镜头飞行致敬了库布里克的闪灵,整个片子都充斥着某种时代感,现在更年轻的小孩子看到可能不会有,但是我们这种半老者有些看到这种画面胶片质感会觉得“这就是90年代”,这就是阿甘正传,低俗小说,黑客帝国的年代,是一个电影还在以精细地剧作手法创新的时代(但是技术创新也并非不重要,黑客帝国,新沙丘,老瓦的新版银翼杀手可能算是继承了这种虚实和古典剧作但是结合了视觉突破的另一种典型,算是“2010的时代感”?
吧)。
另一个要感叹的是罗宾威廉姆斯,又是一个小丑希斯莱杰一般的存在,出场时间如此短,但是你会永远记得他逃跑的背影,就像希斯莱杰为蝙蝠侠鼓掌的场景一样,都是主角的镜像,鼓掌的蝙蝠侠,和背身逃跑的多莫,都像是存在于平行世界里的他们自己,威廉姆斯把握这种角色的表演细腻而且非常内敛,观众会觉得看到又似乎没看到他眼里的乖张和暴戾,他自始至终没有任何突出的情绪表现,但是你却会觉得他的蓝眼睛里面藏着杀气。
想想现在很多国内或者国外年轻演员用力到扭曲的表演,更觉得他和希斯莱杰的早逝真的可惜。
还有一个,就是诺兰的镜头其实比较回避人物特写,尤其是正面特写,他喜欢给45度或者背影,所以有时候观者会很难看全演员的表情,但是诺兰的镜头会给到这个人物的身体姿态,结合着那半张脸的表情,甚至会让你更能体会到那个人的情绪,比如他念词的时候是坐着还是站着,坐的正还是歪着,有的电视剧导演只会拍平视,那么这种信息就会被观众忽略(即使看到了也多半会关注表情),但是诺兰会用镜头把演员的姿态强调出来,作为观众你会难以忽略这个角色讲台词这时候的身体状态,比如这里的老板娘,你不仅仅会看到她的疑惑,你也能感觉到交叉双臂这个动作暗示出她的恐惧,对这个正义骑士背后黑暗的一面的恐惧。
再比如之前多莫和威廉姆斯在船上的对峙,
虽然两个人的脸怼在了镜头面前,但观众能够非常清楚的“感受到”两人身体的姿态差别,这里威廉姆斯的微表情也是非常牛逼的,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以喜剧出名的演员,也不像伦敦那些演员套路化公式化的输出,但就是非常persuasive,各种被突然打断但又重新组织起来的表情,是来自这个角色心理状态本身,而非模仿,换句话说,他好像真就是这样一个人,有没有镜头他都是这样一个人。
还有一个,结局多莫和威廉姆斯对射,以及多莫躺在门前死去的桥段,老瓦在新银翼杀手里面显然也借鉴了🙂,有人说这种结局俗,但如果考虑到他和威廉姆斯角色的对偶性,其实是很工整结构很合理的一个结束,黑暗骑士代表正义,但是黑暗骑士终究会成为过去,否则人们认可的就不是正义,而是那些利用正义为自己增加魔力的人了
真像存在于我们自己心里!
不管是知道还是不知道,都别做违背原则和底线的事!
所有的恍惚都是因为内心的恐惧,承担与面对才是最难抉择的!
现实中有太多看不到或已被扭曲的真相,但请面对未来,如不后面的人生又如何平静面对。
真像存在于我们自己心里!
不管是知道还是不知道,都别做违背原则和底线的事!
所有的恍惚都是因为内心的恐惧,承担与面对才是最难抉择的!
现实中有太多看不到或已被扭曲的真相,但请面对未来,如不后面的人生又如何平静面对。
日与夜之间,睡与醒之间,其实没有中间地带……"Don't lose your way." Nolan风格最不明显的一部片子,也无太多出彩之处,倒是阿拉斯加的风景壮丽峻美,让我心生向往。
虽然不是诺兰自己的剧本,但全片依然明显带着诺兰的个人标签。在极昼的背景下却是浓浓的黑色电影风格。阿尔帕西诺与罗宾威廉姆斯的演技自然不必说,Wally Pfister的摄影同样出众。美中不足的是部分文戏剪辑过于细碎,女警的人物塑造也稍显单薄
do not lost your way!
诺兰最平庸的一部作品了吧
诺兰这是翻拍成啥了?好好的心理分析片,翻拍成了阿尔帕西诺的“老年英雄赞歌”《极度失眠》
那种级别的警察却想不到别人有可能录音? 一大堆破绽
谈焦虑的故事,这类题材越来越少了,很珍贵。真高兴没有角色醒悟出什么东西
皱眉
要立场见底 不要老换(还改名了···我以为我没看过)
什么都没有记住
男主工作做的挺失败,迷雾中还敢乱开枪,电影无聊程度不亚于记忆碎片
这片在诺兰电影中算一般,情节做作的厉害,而且这故事显得荒唐,作家动机过于单薄,失眠一事贯穿全片但最后也不知作何用意,诺兰的编剧、剪辑才华完全没体现出来。
好警察的良心
风格是所有诺兰电影里最不诺兰的一部!(编剧非诺兰)本片再度把负罪感放大,老迈的艾尔帕西诺与严肃的罗宾威廉斯展现了警匪斗的另一种面目,"故意"和"过失"被放在正邪的案板上,谁会是最后赢家?
一个坏编剧能毁掉四位小金人获得者。
“好警察失眠是因为茅塞顿开,坏警察失眠则是因为良心难安”。诺兰个人风格最不明显和评价偏低的一部,尽管如此,但整体完成度和节奏掌控还是相当不错的。帕西诺和威廉姆斯两大戏骨势均力敌剑拔弩张的心理博弈尤为精彩,水中浮木、浓雾错杀和小屋对峙几场戏的场面调度功力不容小觑,诺兰初来好莱坞时的商业执导能力就足够让诸多年轻导演汗颜了。
不像是诺兰啊
一个警察内心正义与邪恶较量的故事。老戏骨 Al Pacino撑起整部电影,此时Nolan的掌控还一般般。
没错,这是最差的诺兰比信条还要差,我觉得失眠症状前段表现的太少后面我都快看到睡着才被吓醒,剧本太差演员不够卖力死者的朋友们也太水了。
虽然一堆大牌但是不过瘾~有点失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