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有故事,可是没有主线。
有时代的痕迹,却没有那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影片基调昏暗沉闷,剧情零散,有一搭没一搭,情绪刚上来点,又泄了气。
这部烂片在中国电影这个屡创烂片新境界的特殊环境中,多少算是讲完了故事,勉强算是一部诚意之作。
每次看这类青春片,我总是感到惭愧。
与片中人物相比,我的经历实在过于苍白。
我的青春记忆中,初恋、爱情的部分是那么可怜,多数还夹杂着很多不愉快。
我更多的时间是消耗在无可计数的自习、应考、实习、找工作之类的事情里。
闲暇时光的兴奋多数是网吧中通宵游戏的疯狂。
人的生活很丰富,感情也很丰富。
个人经历中,青春时代的感情更多是对同寝室的兄弟情、对日益衰老父母的亲情,对大城市的迷惘,对家乡怀念。
爱情是青春的最有魅力的主题,可是青春电影没有必要过度聚焦于那点可怜的小爱情。
应该多拍一些像《中国合伙人》这样的励志片。
更多关注平凡人的青春,记录平凡人的喜怒悲欢,这样才能引起更多的共鸣。
青春片小浪潮里的一朵小浪花。
与赵薇的“致青春”同年上映,故事人物比《同桌的你》高一个年级,97届高中。
故事是最后半年高中生活,具象精小的指向,通篇没有展开更远,也没有展开更深,除了篇尾以一句台词从小我关注到大我关注转变为女主角加冕了成长。
那么以记叙文而言,简短的故事区间正好可以饱满展开主题,记述了18岁青春可能有的一切——高考、闺蜜、兄弟、与父母的争吵、似有若无的初吻、一次为义气奋不顾身的流血、第一次穿高跟鞋、对梦想朦胧的表达与起步……影片是18岁青春的通史,亦是一个时代青春的独立传记,比如那些年那些少年们的walkman、张雨生、修正液、香港、飞碟唱片、会出雪花的电视机……那些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于你意味着什么?
青春通感是什么?
时代是什么?
看了《初恋未满》,因为是在重庆拍的,还因为正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故事,所以看得比较仔细。
故事背景设定在97年,里面出现的随身听、四大天王、正盗版磁带、粤语歌、贴纸等等,无不是当年的时代元素。
电影最大的功劳,就是勾起对那段岁月的回忆。
97年大概是我们这一代人港台情结的转折期,虽然我最喜欢的不是梅艳芳和beyond,但对粤语歌和港台剧的追逐比起电影里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在的孩子已经不能理解当年港台文化风靡大陆的境况。
磁带与随身听是最有代表的时代道具,当年我连续听坏了索尼和爱华两台随身听,塞着耳机随着音乐摇头晃脑是最深刻的记忆,只是那时我们并不叫它的英文名称walkman。
和宿舍的兄弟们也发生过很多与磁带、随身听以及四大天王相关的趣事,而今想起不禁莞尔。
最有感的是那时的年少轻狂如出一辙,也曾痴迷于参加各种歌唱比赛,靠唱粤语歌得奖。。。
那一年还有很多历史事件,邓小平逝世、重庆直辖、香港回归等。
清楚的记得听到邓公逝世的消息,我正在北上的列车中,那天清晨的风很冷。
重庆直辖了,猛的去掉了四川人的头衔,感觉有点缥缈。
反而香港回归没有太多的感受。
导演想讲的东西似乎很多,也都是那个年代最具代表的元素,但总感觉是些琐碎的片段,扯不上太多关系,只是硬生生的塞进电影,为了怀旧而怀旧。
对张雨生过多的渲染也许是在向逝者致敬,但显得太过刻意。
我也不认同对坏小子的美化,重庆话谓之“天棒”,当年不喜欢,现在依然不喜欢,那不是青春的脚注。
电影没有完全甩掉现代偶像剧的狗血情节,给时代的真实感打了点折扣。
还有各种新建的大桥、人人重庆标志、女神等等,都不应该属于那个时代,三角梅也不是那个年代最有代表的花。。。
当然那些青春时代的梦,各种没有实现的美梦,那的确是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还有那些年月里的离合聚散,现在看来是必定的程序,没有它,就不会是完整的青春。
当看到“刘德华监制”的字幕时,我仿佛对影片多了几分信心,不过看完后,还是觉得普普通通。
感觉有点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女主角张含韵的感觉还是挺好的,有几分像林依晨,好像几乎所有的女主角都是“少女型”人。
可惜啊,台湾版火了男女主角,这内地版的看完后,除了能分辨出哪个是胖子,其它三个小伙伴特征太模糊了,应该找长相和性格差别大一点的,否则真的很难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还老是撞脸,名字也没记住一个。
哦,不,啾啾这个名字我记住了,现在老喜欢叫什么“丢丢”、“啾啾”、“爱爱”,怪里怪气的,若不是当年的《酸酸甜甜就是我》,估计张含韵的脸也会是一片模糊。
但估计也正是因为刘德华,这部电影还是有一些亮点的,那就是对上个世纪末港台流行音乐的重现,作为当年的四大天王之一,他自然是最有话语权的人物之一。
虽然我也是80年代末的人,但我总觉得我错过了那个美好的时代,因为那时我还小,可以说还没到参与的年龄,几乎所有当下经典的影视、歌曲、帅哥美女都在那个年代诞生,而且垄断似的不再延续,美好不复存在,如今多数的都是牛鬼蛇神。
因为内地的戏,所以也会有很多在港台学生剧中感受不到,其中很多场景非常熟悉,但又模糊地在脑后重现:穿新鞋的人要被踩,走在路上会有几个痞子莫名围上来,会买随身听和复读机而且觉得很霸气,会收到情书但从来不回复,会遇到大中小型各种群斗,听着老师念分数然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去讲台领自己的卷子……青春最美的不是梦,而是和你一起经历过一切的人。
现在是看完电影后4个小时。
强烈建议想好好看电影的,必须关弹幕。
现在回想脑海里剩的是被弹幕带跑偏的。
什么克命啦,李现啦,酸酸甜甜啦。
弹幕里很多人谴责董啾啾为了去唱歌,忘了家里还炖着汤,导致家里被炸了。
如果我们回到那个时候,那个年纪,那样的场景,我们大多数人也会和董啾啾一样啊。
2020年,《乘风破浪的姐姐》热播,“大碗宽面组”的表演着实惊艳了我,尤其是张含韵的戏腔:我这一生漂泊四海,看淡了今朝,月高高的挂无暇……用人美歌甜来形容不过分。
更重要的是,这句歌词很贴近她的经历。
这个1989年出生的四川女孩,在15岁(2004年)的时候,因为超级女生选秀而一夜间火遍全国,之后则是遭遇网络暴力,一直默默无闻,而当她通过“声临其境”和“乘风破浪的姐姐”等节目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时,带来来的惊艳告诉大家,这些年她在努力生长。
她曾在“偶像来了”这档节目中哭泣,原因是减肥的压力,而5年后,当她出现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上时,身材的变化很显著。
一个15岁就出道的高中生,本来星途光明,可是谁知道大火之后是大冷。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就此黯淡、消沉,她却默默努力,转型做演员去中戏进修4年,,补全了缺失的大学生活。
“超女”刚开始的时期,选秀还没有今天这样常见,还需要发短信投票,门槛也低,节目中各种看似奇葩的选手更能说明他们都是真实选出来的。
这个15岁的姑娘,长相清纯甜美,被选出来了。
她的唱功,其实说不上很专业,就是普通通高中生唱的好听的那种,因此也不被业界认可,可是多年之后再听她唱歌,我发现她的进步很大,与专业歌手相比毫不逊色。
正是这些,让我对她产生了好感。
越努力越幸运,不曾起舞的日子就默默努力,终有一天会惊艳众人。
以上便是我看这部电影的出发点。
接下来就是对电影本身的评价了,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只能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是故事情节上,叙事比较完整、平实,比起那种动不动就“堕胎”的烂俗设定来,这种高中生活才更能代表大多数人的经历。
其次是演员的表演,说实话,我好像看不出演技好坏,觉得表演还是挺自然的,24岁的张含韵演18岁的少女,很自然,甜美的长相很招人喜欢。
再次是故事背景,1997年,香港回归、重庆直辖,都有体现,这是导演(重庆人)对自己青春的回忆。
重庆作为拍摄地点,让我觉得清切,中间方言的加入,也让电影显得很接地气。
电影的取景地在重庆电厂中学和北碚的重师校区,更拉近了我和电影之间的距离。
当然,电影也有缺点,比如每次电影里全校男生冲过去打架的壮阔场景,我觉得有点失真。
哥们义气之类的煽情,我也有点瘆得慌。
不过,这是导演第一次执导故事片,已经很不错了,好像还拿了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和那些浮夸的、被赋予“青春”名义的疯狂行为,其实是并不存在的,不要将“逃课”“打架”和青春划等号,它们存在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真正陪伴我们的是那一摞摞厚厚的书和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
18岁的高中阶段,懵懵懂懂的爱意在渐渐萌发,很多时候就是刚刚“浮出水面便画上了休止符”。
我们应该承认这种客观的阶段,但我个人认为不应该过度放大,好像青春就只剩恋爱。
高中阶段的这种感情,我认为是“初恋未满”,就像花儿将放未放,是很美好的。
它的美好就在于将放未放,提前开放,可能带来的是酸涩的苦果。
看过电影之后,感觉导演还有整个团队还是很有诚意的。
新导演刘娟很想讲一个感觉人的故事,所以安排了很多悲情元素,实际上有一些传统悲情元素是可有可无的,甩了这些固化的东西也许更有新意。
像《那些年》台湾导演就没有这些。
从整个电影节奏来看还有些不统一,时快时慢,没有一种连贯性,应该剪的更流畅些。
电影很接地气,如果能让主演们多说几句四川方言也许会更有味道。
对于超女出来的张含韵的表演还是满意的,看得出她下了很多功夫,她那张青春的脸会给人很多回忆。
本来以为会是一部烂片,看完了感觉真的不错,喜欢回忆青春的朋友真应该看看。
就不明白为什么的时候好看一点的片子真的票房不高,像有些烂片票房会很高,这也许就是有中同特色的吧。
同样是青春励志,比欧美青春片多了一份严肃内敛,比台湾青春片少了一丝呻吟矫情。
可谓是内地标杆之作。
电影挑不出什么硬伤,新人演员表现中规中矩,没有发生用力过猛的惨剧。
张含韵不需要表演,她那张欲说还休的脸瞬间就让所有男生想起自己的初恋。
电影拍得干净利落,情感也很充沛,正常人应该都会有共鸣。
除了我这种发育比较迟缓,高中情窦未开的奇葩以外。
另外我要吐槽下:为什么乖乖女总是便宜了痞子男?
叫我们这些老实男娃娃情何以堪???
今天去电影院,看见的宣传阵势依旧是铺天盖地的《小时代》,以及人们最主流的第二选择《不二神探》。
甚至连《初恋未满》的海报都没有看到。
如果我不是冲着这部电影去的,不得不说,《初恋未满》或许连人们的第三选择都算不上。
看这部电影的冲动其实是源自于电影前期宣传的高考二字。
作为一个刚刚离开高考一年的人,高考还算是尚且清晰的回忆。
本片没有直面高考,高考只是作为故事存在和发展的背景而存在。
不过那种考前卯足了劲儿开启学霸模式的状态,还是很戳回忆的。
因为去之前没有看剧透,电影开始之前也没有看见海报(可见宣传已经薄弱到什么程度,万恶的小时代和不二神探)。
直到电影开始之后40分钟左右,我才反应过来谁是男一号。
说来惭愧啊,因为男生们的四人小帮派总混在一起,而且除了负责搞笑和出丑的胖子,其他三个都长着一副差不多的帅脸。
后知后觉之后,再仔细分辨男一号的物理属性,发现男一号和其他仨的区别就是,比其他三个高一头,而且是长得最帅的一个(以后区分男一号就用此方法,非常管用)。
谁让前期啾啾角总是和那边两个小帅哥掰扯不清,而且貌似都挺有好感的。
本片的叙事有点零碎。
啰啰嗦嗦说了一大堆,有些铺垫到最后都没有解决。
比如说老周卷了钱后来啾啾一家怎么办了,夏静寒的奶奶抢救过来没有,家庭矛盾解决没,罗凡和老爹的关系最后有没有缓和,没必要的交代和伏笔太多又没有把话说圆等等等等,另一方面,关键性的东西又没有交代清楚,最后在香港回归的钟声里,搞了个开放式结尾。
只能留下观众出了电影院脑补。
其实我们更想知道的是,夏静寒和啾啾有没有重组组合,啾啾考上清华北大没有,这帮子人高考之后都飘零何方。
那些年最后就把沈佳宜和一帮小伙子的去处都交代清楚了啊,所以编剧你是闹哪样,青春就青春,多加点时代感的共同回忆也很喜闻乐见(我很喜欢邓小平离世的那段广播,这种主旋律的形式主义很有爱),但是家庭伦理什么的别那么泛滥行么。
摄像大哥真是的,男主的镜头太少,搞得观众(一开始就明白谁是男主的可以不把自己归为此类)都闹不明白谁是男一号。
我和朋友开始一直在玩猜猜谁是男猪脚的游戏。
说说演员吧,张含韵复出怎么说都是很励志,表演还挺本色的,不过她在这部电影里面的亮相并不算惊艳,远远不及陈妍希在那些年里面的表演。
而且那个台词,我的天哪,姑娘你还是唱起歌比说话好听,怎么说起话来就那么让人出戏呢!
然后,由于知晓涵韵姑娘的学习水平,所以她演起优等生来,怎么都不能让人非常信服。
(这一点可以不深究,反正也是角色塑造,世界上没那么多现成的古川雄辉)演男主的冉旭长着一张足以和柯震东抗衡的帅脸,但是奈何个人镜头太少。
某花痴忍不住再次吐槽,摄影大哥为什么你的镜头里面永远是四个人,基情太基情!
而且导演很多东西没有交代导致男主特点不突出,比如说才华横溢就是很好一个点啊,所以为什么导演你老是抓着男主的奶奶不放,还把男二罗凡的心路历程家庭背景描写的那么详细。
话说,男二开始时候气势恢宏的坐在老爸汽车的副驾驶位置上面时候我还一度以为这就是男主,后来导演笔锋一转刻画冉旭小帅哥又让我陷入新一轮的谁是男主的纠结中,找个男主还这么烧脑真的伤不起。
所幸这还是一部不错的处女作,帅哥养眼,张含韵舞台上面唱歌的一段不错,虽然废话太多,但是最主要的故事总归是讲清楚了,那些乱七八糟的家庭成员的后续没讲就没讲吧,反正也不关心。
远胜小时代以及结尾一直在刻意点题的致青春。
虽然不及那些年,不过确实完全建立在我国大陆基本国情背景下,值得一看。
顺利地把我从《富春山居图》的心理阴影里拯救出来,所以华仔前阵子自己挖了个坑,狠狠坑了把花钱看3D富春的(包括我,哎真的是痛不欲生的回忆),所以最近应该是拼命把自己洗白的节奏了吗。
有几个镜头印象深刻。
一个是四个人骑自行车那段,好坏学生的混搭完全无违和感,被青春色调萌的一脸血。
以及在河边扔书的时候,6个人吼着不要上学不要高考不要重点不要复读不要本三那一段,完美概括了我曾经高中同学高考后的所有情形。
最最最最最一个让我无法释怀的镜头是……啾啾的闺蜜(忘了什么名字了)考试不及格,啾啾拿了本参考书给她鼓励她好好学习。
无聊的发现彩蛋党表示,我一眼看见那本参考书……原谅我真的第一眼就被吸引注意力……那本参考书……那本参考室……导演大人你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好么,难道你这是给90后的高考生准备的彩蛋么……那不是我去年高考时候还在满心怨念啃着的《重难点手册》嘛!!!!!!
黄色面的是数学!!!
数学!!!!
瞬间出戏了!!!!!!
别和我说香港回归那年就有《重难点手册》了!!!!
那简直神坑好么!!!
哈哈真的很想用咆哮体啊,总之,《重难点手册》是最戳我的点了。
以及,提醒广大考生,作为一个往届高考生,在本人做过的为数不多的数学参考书里,这本书是最难的,所以,不要轻易尝试,否则实在太打击自信了。
(ps我真的不是做广告,要是谁高中曾经被这本书深深毒害,并且也在电影里一眼看见这本书的,我们一起抱头痛哭吧)
记得那是在大二的暑假, 因缘际会下, 我便约了她一起去看 这部电影。
那是在《中华世纪坛》 当时见了主演与导演,边听他们的述说、边与她看完了, 这部电影。
当时我的感觉还不是特别的好, 直到现在一年多了, 我才真正的明白, 《初恋未满》 红尘痴了谁, 一切的一切, 都是永恒的记忆。
与她的感觉 , 那第一次看的电影。
呵呵!
若这电影, 但我想我会让这次的恋情圆满的结束, 直到天荒地老。
总体上这部片子,适合大陆80后、90后观看, 故事中的恋情, 那青春梦想, 那些值得记忆的点滴, 让我铭记。
好些都是我上学追寻的,虽然比起80后, 我这个90后对它的记忆, 或许没有他们那么深刻, 但却因为一些原因,我特别的喜爱上了这部影片。
这是我第二次正式的写影评。
这部影片, 按照我清风明月轩,对文化作品的评价规则来看:其是一部:三星级优秀作品。
值得我们去观看, 特别是80后的朋友, 观看此片, 可以获得你们的初恋记忆。
当然其他的朋友也可以观看, 虽然不能够体会到80后的那种浓情蜜意, 但却可以明白一些情感。
总体评价其为:三颗星 ,因为时代所限 ,所以未能达到五星级作品。
电影| 还是去电影院看的感觉好 ,当然自己家中看也不错的。
推荐:两个未相恋的好朋友去一起去观看 。
时间: 晚上。
真是甩同桌的你一万条街啊!!!虽然稚嫩又匠气,但是未满的结局,真棒。
青春不再了,张含韵都长成这样了,嗓子都这样了
绝对是上半年一水儿青春怀旧题材里拍的最贴切情感最充沛的一部,虽然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憾,但那些看都没看就给一星的人,不客气的说,你们也就这点出息了,多一星送给你们。
太苦大仇深。
我竟然喜欢这个电影
去年看的,最引人瞩目的是后来大红大紫的李现,表现也很不俗。张含韵当年24岁,离酸酸甜甜时期过去了很久,距在《浪姐》翻红还有很长时间,算是处于事业的低谷期,这部电影多少也为她博得一些热度,我2013年特别喜欢逛豆瓣、看写真的时候,可没少看她的照片,真的是一种享受
有些背景老歌,张含韵的颜,完全是部大学生拍摄的电影
人设太老套,矫情做作偶像剧。
还可以。
比致青春要流畅哦
我喜欢!片尾曲很好听!
青春又不是只能打架才能表现
那一年我们十八,正值青春年华!张含韵感觉成熟了许多,但还是带了点萝莉音,演技也就马马虎虎吧。
就是稍微有点长有点拖 曾经酸酸甜甜的时候我还喜欢过张含韵呢 哈哈哈哈哈
意外的还行,比致青春好看。
歌被用烂了
重庆版《那些年》。情节略显拖沓。
大陆版的那些年,更贴近我们的经历吧,挺好看的。
三分给张含韵
已经不错了,支持国语片,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没白浪费时间看完一遍。值得看,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