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更好的世界》开始于漫漫黄沙,结束在丛林原野蓝天白云,好像荒芜的生命淋过雨滴,于是郁郁葱葱起来。
空灵的音乐、精确的表演、含而不露的结构伏笔,以及那宏大又细微的关于生命的主题。
影片具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医生为主的成人世界的主线,另一条是以两个孩子的世界为主线。
而这两条主线不断反复分离交叉,最终的重叠让每一个在生命中彷徨疲惫的人寻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
可以说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探讨了很多的主题,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文明与暴力的冲突以及生命中爱的失去与获得。
一位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文关怀的医生前往非洲大地治疗那些遭受暴力虐待的人们。
无论是对于他的孩子来说还是对于非洲贫苦的人民而言,他都是文明社会的代表。
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
译名更好的世界、文明社会以及复仇,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影片核心。
情结在此不赘述,这里只是想到自己成长当中的琐碎小事,顺着影片情绪吐一吐。
1.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有同感,在回想当中,中小学变成了一个有着恐怖记忆的地方,而这种感觉和个人经历并不一定有直接联系。
竞争和斗争时刻存在,喜欢和讨厌的表现方式都伴以对抗姿态,孩子熟练社会动员,敌意和伤害被赤裸裸地表达,“群体”成为一种安全和成功的个人存在方式,无援状态就是被孤立——“没有人和我一起玩”。
当想起当初那些嘲笑、歧视、辱骂、欺凌,不论是作为一个有意施加伤害的人或是一个无能为力的旁观者,你绝不能忘记受者在人群当中无措的脸,这些表情在日后逐渐被放大,在某些时刻则和电影当中人物痛苦、惊恐、茫然无助的脸相重合。
大学之后,看群体过程,Zimbardo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以及李猛讲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脑海里浮现出的典例无一不发生在学校,由是对学校教育这一整套体系发生了全新的认识。
它的核心不在于紧张的竞争性的学习、或刻薄或亲切或总是很负责的老师、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空间,而在于生产出一整套以荣誉为核心的控制技术,核心机制便在于分分钟的监视:置于讲台最近处的“特殊座位”,带袖标高昂着头游走校园的校级值日生,教室后门时刻存在的缝隙。
人人监视人人,儿童成为技术的一部分。
罪责总是对集体“犯罪”的耻辱:个人卫生差、学习成绩拖后腿,甚至“反应慢”、“长得丑”,都成为集体和个人的耻辱。
惩罚则是更加多样化的:嘲笑、讽刺、起哄、歧视、孤立、辱骂、肢体暴力。
当个人自我意识还不那么强烈的时候,作为孩子的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这样的技术有着怎样残酷的本质和杀伤性的力量。
孩子的脆弱总是被大人低估,同样小孩子的残忍也总是被低估,他们或许知道结果,而后果却远远在想象力之外。
这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都不难料想:其一是压迫产生反抗,暴力催生暴力。
其二,结果更加普遍也更加隐性,人自然而然地被驯服,甚至想要被驯服,迎合统治成为标榜自己正常的方式,人们训练出自我控制的技能和一套检视自我行为的技术。
2. 我更愿意承认在初中时期的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无关成绩、人际和青春期,而是自我意识的缺乏,对机器厌恶却不知如何应对。
那些年里,人真的会发自内地谴责自己与集体行动相悖的行为,我讨厌它,又没有能力在内心里反对,害怕它而迎合它,享受来自权力方的肯定,实际上恐惧又无措 找不到对抗的方法。
说是失败者,其实回想起来,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后来学校环境氛围都不错的高中、大学,自己都得到了该得到的愉快和成长,在有限的资源里追求知识和友谊。
然而这并不说明自己内心足够强大、性格成熟或者懂得这样环境中的自我生存之道,这种看似正常的心理状态或许可以归结为总是作为“正义团体”一方的顺风顺水和对体制的不敏感、对于羞耻的懵懂无知,以及无甚理论可循却传统又自由的家庭教育吧。
其实,真是后怕。
我在人际中的所谓”快乐“和"正常",无非是因为自己加入监视的螺旋,忽视了压抑体制下受难的他人和自我。
这给我留下的是有意识领域出现之后的非道德感,个人对体制的理解和敏感 或许真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于是就有了一个逆向的过程。
在我对一切理性和成熟的人际交往有了认识和期待之后,无意识的隐性暴力还是隔着时空和对象打了回来--在自尊、羞耻、文明这一切概念形成完全之后。
此时的孩子已经明白,文明的代价是痛苦及把以暴制暴直接打击回去的伤害降到最低,而沟通理性之所以是理想型的理论 则隐隐向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展示,文明不过一场自我折磨和修行,恰如自由。
《更好的世界》里,Anton作为一个现代文明的符号出现:医生,在非洲的难民营进行人道主义救助工作,有着对悲悯、文明、宽容、理性、原则的深刻理解和诠释。
这样一个父亲,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被猝不及防地被汽车修理工施以暴力(因为拉开正在打架的两个小孩而被对方小孩的父亲扇耳光)。
这一幕,无论是给孩子还是给观众,带来的都是深深的心理震动,对,不是难堪,而是心理震动。
孩子的反映是直接的,即使最小的儿子,也会以咒骂来进行自我平复,稍大的儿子Elias和好朋友Christian则从此埋下了复仇的计划。
而Anton选择带孩子离开,为了不使父亲的形象失败以及让孩子明白暴力的错误性,他带着三个男孩第二次找到汽车修理工,暴力与文明的较量最终以文明被施以拳脚而不奉还结束。
他告诉孩子只是拳头而已,不疼,而真正的失败者是使用暴力的人。
除去暴力,他无法再证明自己的强大。
这里撇开后续剧情和孩子们心里发展的因素不谈,电影及现实生活抛出这样一个困境给我们:如何终止暴力?
出手,比打击者下手更重?
还是在以另一种理解宣告他们的失败?
后者或许会成为拥有强大心理的人,他必先经过的便是文明的自我折磨。
Anton本人以及他的经历使人明白,对施以伤害的个体说原谅其实意义并没有想象中大,宽恕普遍意义上的、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在受苦并永恒令他人受苦的个体,是道德和文明真正的意旨所在。
3. 不知道跑到了哪里,且把话题扯到孩子。
可能是雌性激素的关系,女孩子到了一定阶段都会有一种亲近儿童的倾向。
家里的小孩子们成为被观察的对象,同样被观察的还有”环境“和他们的互动。
父母、亲友长辈、朋辈群体、家庭教育、社会习俗等等一切构成个人的”环境“。
在这些观察中,人们总不难发现积极沟通和理解的一切可能,也很容易看见环境所能带来的不可预期的影响。
所以,当再次回想和思考起成长至今的种种,便不难检视出它们在我身上留下的烙印。
我们终生要达到的更好的世界,不在于振臂和呼号,大概恰存于这些烙印中的小事吧。
直感叹,人长成人,真的好不容易。
1、片子不错,不矫情,摄影很棒,最近五年奥外这个最好(比《他们眼中的秘密》和《窃听风暴》都好一些,前者当然剧作还是不错的就是太商业太美国口味,后者太甜太右太人性)。
算得现在欧洲文艺片(不是艺术片)里的较高水准了。
2、看了花絮里的导演访谈,不喜欢这个女人的气场。
很奇怪她的电影跟她自己说话完全两个风格。
尤其不喜欢她对所谓“欧洲电影传统”的吐槽,以及她认为此片是一部“客观的,不予评论的电影”的论调。
3、再说说摄影,说它好不是因为其间各种国家地理美图式的空镜,而是如用光、长景、移动等等细节。
手持摄影是潮流,此片的低照度处理的很好。
不少心理化的用镜,也不忌讳变焦推拉(有几处用得还真好)。
剪辑也不错,有一处叠化(非洲到丹麦那个转场)印象很深;不少地方跳切很到位。
4、看过这位导演的《兄弟》,唔,看来她喜欢拍创伤后应激反应综合症哈……克里斯蒂安黑化的过程确实写得不错(要加上删掉的片段看)。
5、看到了《白痴》的女演员Bodil Jørgensen。
演学校校长(?
)。
6、关于剧作烂尾,看了删减片段,完全删去了克里斯蒂安他爹和伊利亚斯他娘的那点小火花,删去了伊利亚斯爹娘的冷战,删去了学校文化节上的小八卦(这场戏绝对不该删)。
而结尾也是删掉了的,原本的结尾是两个小正太在病房里玩遥控汽车,汽车开出了病房然后在走廊上一通横冲直撞,非常富有隐喻的一个结尾。
当然,导演认为自己只负责提出问题,不负责解决问题,同时她认为此片讨论的是复仇、宽恕和正义。
其实直到90分钟此片还没有什么剧作问题,而最终的剧作问题,倒不是技术失误,而是时代大环境使然。
这是个症候,用文化研究分析比较趁手了。
安东是一位往返于丹麦和非洲难民营之间的医生,两个国家的对比,通过对比映射出电影的主题什么是“更好的世界。
”在非洲,安东整天都面临着战争,死亡,贫困,一个又一个的伤者。
然而在影片的开头,导演却用大量色彩鲜艳的镜头来描述非洲广袤的土地,天真的孩子,淳朴的百姓。
善良和暴力都出现在同一个国度,不免让人唏嘘。
安东秉持着医生应有的职业操守,尽力救活每一个伤者。
当有一天他要面临暴徒的首领,一个被千夫所指的恶徒,他顶着民众的责难,医治他。
当他的腿伤逐渐恢复,他看见一个被自己凌虐而救治无效的女尸,毫无同情心的他说出了一系列污秽的言语。
医生面对这个极恶之徒,将他驱逐出医务站,任凭他被愤怒的民众殴打,也会暴徒的生命将会终结在这些民众的手里。
面对如此邪恶,没有人性的生命,那些理性而善良的人该怎么做?
当人性中的善和恶发生碰撞时,上帝手中的天平会倒向哪一方?
回到丹麦,安东要面临即将崩溃的婚姻以及在学校被欺凌的儿子埃利亚斯,一直行善的他,却无法终止发生在儿子身上的暴行。
一位刚丧母的男孩克里斯转到了埃利亚斯所在的学校,并且和埃利亚斯在一个班级。
因为母亲的去世,克里斯一直对自己的父亲怀恨在心,父子之间的关系很冷漠。
懦弱的埃利亚斯和孤僻冷静刚毅的克里斯成为了朋友,并且以暴力的方式回应了被别人欺凌的问题。
直到有一天他目睹了埃利亚斯的父亲被欺负时,一个非正常的报复计划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了。
无论是在战乱的非洲还是在平静的校园,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歧视,矛盾,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美好的,走到哪儿都要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人性与道德之间的挣扎。
暴力的恶性循环是世界性的问题,以暴真能治暴吗?
以治暴为由的暴力是一种善良吗?
同情心的缺乏是暴力存在的原因之一。
天使与恶魔总是同时出现,更好的世界只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乌托邦。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给了丹麦女导演苏珊娜·比尔的影片《更好的世界》。
这部影片被认为“在每一个方面都不落俗套”。
它所处理的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暴力,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却可能会造成重大后果。
两个人为一点琐事吵架,结果却闹出人命。
诸如此类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每个角落都在发生。
影片有一个国际化的生活背景,安东是一名外科医生,身为瑞典人在丹麦定居,工作却在千里之外的非洲某难民营。
他穿梭在荒凉干燥的沙漠与如景如画的丹麦海滨城市之间,一再令观众陷入时空倒错。
他的手术台上,不时地躺着被切开肚子的孕妇,这只是因为当地一个叫做“大个儿”的人,与其他人打赌,看看年轻孕妇肚子里怀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人们对此敢怒不敢言。
作为医生,安东的工作限于将这些女性开膛的肚子再次缝上。
这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恶,情节恶劣却没有根基:作恶者仿佛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丝毫没有考虑到这样去做的结果,给他人造成的严重伤害。
他像是一个盲者,完全缺乏某种能力及某些器官,来想象他人的遭罪,体验他人所遭受的痛苦。
他在这个世界上“独来独往”,逞一时之兴,想要怎样便怎样。
他表达自己不可侵犯的方式,就是去侵犯别人,以此为乐。
在那个时刻任何人不要阻拦他,否则就是“不识时务”。
这种恶不管在非洲还是在丹麦同样存在。
不仅在成年人当中存在,在孩子之间也经常发生。
安东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伊莱亚斯12岁,在学校里经常受人欺负。
他自行车的气门芯经常被人拔掉,在路上走会被人无端拦住,在班上提及他的名字甚至都是一片哄笑。
人们嘲笑他的理由有:瑞典人的身份,他的长相,他的牙齿。
他的朋友克里斯蒂安帮他出了气,两人陷入被警察调查的麻烦之中。
学校孩童们之间的这种恃强凌弱,令人想起那部德国影片《浪潮》(2008)。
其中那个绰号叫做“软脚虾”的男孩,也被他的同学们欺负得抬不起头来,后来在极权主义试验中找到了归宿。
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苏联影片《丑八怪》(又译《稻草人》,1986),也将孩子之间的勃险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她)并非人们想象得那样纯洁无瑕。
成年人力图加以掩饰的恶行恶习,在孩童那里暴露得一览无余。
安东的小儿子大约两三岁,在儿童游乐场与一起玩的孩子发生争执,这本来是常事。
但是那孩子壮硕的家长走过来,不由分说在安东的脸上连扇几次:“不要碰我的孩子。
”这之后他也没有心满意足地离去,接着将气撒到自己的小家伙头上。
他暴躁的身体中埋藏着太多的戾气,恨不得将整个世界都当做他的出气筒。
这就是我所说的“琐碎之恶”。
它是一种没有根基、没有必要的恶,以一种琐琐碎碎的方式,遍布和侵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他不能将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是联系在一起的,也不知道眼前的状况与未来的状况是不可分割的。
伤及他人便是伤及自己,伤及眼前也是伤及未来。
某种情况像那个寓言里所说的,洪水中青蛙驮蝎子过河,蝎子也认为不能将青蛙蜇死,那样它自己也就活不成了。
但是到了湍湍激流的中途,蝎子还是蜇了青蛙,双双沉入水中。
青蛙临死前发问:“为什么要蜇我?
”蝎子回答:“因为我控制不住。
”在这样一种攻击行为的底部,蹲伏着虚无主义的种子。
这个人自己从来没有被恰当地对待过,没有生命被尊重被珍视的体验,他因此也不知道尊重别人,感受不到他人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一样,是同等重要的,不可抹杀的。
当他觉得自己一文不名的时候,他也会觉得别人一钱不值。
他被忽视得太久,他的怨气不知不觉地在生长,直到将自己长为一根尖锐的刺。
只有在刺痛别人时,他才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力量”,自己的“价值”。
他与周围人的关系,便建立在这种不停地互相攻击和某种“战争”状态之中。
他习惯生活在一种密不透风的状态,既没有感受力也没有透视力,无暇顾及自己行为的后果。
非洲的那位“大个”其实也是如此。
他的行为轻浮随意、满不在乎,这让我想起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所说,“不仅仅是暴行的残忍,同时还有暴行被实施时的轻率。
”捷克诗人赫鲁伯有一首关于阿基米德的诗,也道出了某种真相。
那位伟大的数学家死于误闯进来的入侵士兵之手,诗人这样形容这位士兵:“他轻轻一捋/杀死了圆,正切/和横切之点/以至无穷”(《杀死阿基米德的下士》)。
愚蠢的家长还没有结束他的蠢行。
当时不还手的安东,事后带着三个孩子(加上克里斯蒂安)前往他工作的汽车修理站,这位修理工居然还要发威,吼叫着“你这个瑞典人滚回地狱去”,接着又扇了安东的嘴巴,声音清晰响亮,所有的人都听到了。
这时安东的态度,成为整个影片的核心。
也许因为此,这部影片被称为“在每一个方面不落俗套”。
其实只要在某个重要的方面“不落俗套”就行了:它构成对于这个世界上流行做法的矫正。
安东对儿子解释说:“他是个白痴。
如果我去打他,我一样是个大白痴。
我会去坐牢,你将没有父亲。
他赢了。
”儿子问:“你怕他吗?
”答曰“这不是问题所在”。
哦,一个人做某件事情,应该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而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理由,尤其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
有时候,事情的不同方面就是这样含混不清地搅在一起。
实际上太多事情也不可能仅仅归结为怕与不怕的问题。
在这个“怕”的问题之外,还有其他不同的考虑。
一个人行为的理由,在某种意义上,比他的行为本身更值得看重。
面对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安东一字一句地说:“我带孩子们来,就是要告诉他们——我不怕你。
”“你是如此一个大白痴,当我带孩子们来的时候,你却不道歉,却继续好斗。
”“这不能够伤害我,我没事。
”最后这句话真正将那位粗鲁的家伙激怒了,安东的做法让他感到自己彻底失败。
他提高嗓门在喊:“我不能伤害你?
那正是我想要做到的。
”面对男孩们的愤愤不平,安东开导说:“他迷失了。
他是个白痴,不值得我们花时间。
”让一个白痴占据甚至为此付出自身生命,这真是一个划不来的主意。
也许,一个人不仅要选择好他的朋友,也要选择好他的敌人。
当然这可能值得讨论,同时也要设定主题的严格限制——针对什么样的恶,人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更为恰当的。
至少这部影片提供了某个参照,不能掉进“琐碎之恶”的陷阱,不能拿自己的生命与这种没有根基、没有来由的恶下赌注或互相交换。
对于少年克里斯蒂安来说,他还需要经过一段历练之后才能明白——因为咽不下这口气,他用家里储存的火药去炸那个修理工的汽车,差点搭上了好友伊莱亚斯与自己的两条命。
安东让他明白,原来“生命与死亡只有一层面纱之隔”。
“我也是个白痴”,克里斯蒂安在影片结束时说道。
比较起来,同样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日本电影《告白》(2010)其处理方式则完全不同。
两名少年杀死了女老师年幼的女儿爱美,残忍的做法中透露出同样的轻率无知。
其中A(受害老师这么称呼他)与上部影片里的克里斯蒂安有点相似,因为失去母爱有些心理失衡。
不同于克里斯蒂安母亲患病去世,A认为自己要强的母亲抛弃了他。
他因而要做出一桩惊天动地的事情,让母亲瞧瞧。
这中间还有一些琐琐碎碎的因素。
最终将无辜女孩置于死地的是B,这个少年生性怕事,在家被过度溺爱,也因此他有强烈的失败感,需要证明自己并不是个“残破品”。
A同学在接受老师盘问时,竟掉头给了一个灿烂的微笑,并说了声“开玩笑的”,仿佛全然不知道自己做下什么。
B同学的母亲在听整个事情过程时,不停为自己的儿子叹息,完全忽视了被害小女孩。
老师本身也认为,“A有杀意,可是没有杀人;B没有杀意,却害死爱美。
”两少年在一种几乎懵懂无知的状态中犯下了难以饶恕的罪行。
显然,学校与家庭对于生命教育的缺席,在其中承担着重要作用。
影片中的女教师怨恨法律不能具体地惩戒这些少年罪犯,他们实际上与成年人一样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她给自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有步骤的复仇计划,并付诸实施。
她声称已经让这两个学生喝下了含有艾滋病毒的牛奶,从而在精神上折磨他们,让他们接受苦果。
B同学因此发疯而不能上学。
受困的A则在“野心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用自制的炸药炸死了他一心想要见到的母亲。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变态的故事。
你可以说,痛失爱女的女教师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影片最大的缺点是少了一种价值观的透视,对女教师的行为缺少一种评价。
与少年们一样,这位女性后来只有从伤害他人的报复行为中才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只有疯狂地折磨他人,她才得以获得一点平衡,她的做法在精神上是没有出路的,只有陷入“恶—恶”循环当中。
尤其是我们如果将这两部影片对比起来看更显出《告白》之缺憾,也更加能够体会到《更好的世界》中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有对于价值观的关心及一种自我反省的立场,而不只是如《告白》那样制造人性的奇观。
(《财经》杂志 2011年第08期 作者:崔卫平)
这个片子静静的却涉及了好多主题子辈和父辈、男性之间的矛盾:有人说过儿子就是父亲的敌人,从Christian对待母亲的去世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
剧情很好的反映出了这一点。
Christian年纪再大一点肯定会和父亲动手了。
而他现在的年纪还无法理解父亲的一些行为,不过雄性之间的敌意是很明显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两个孩子都来自于不算完整美满的家庭。
不过这种不完整的组合在丹麦、北欧算是非常典型。
看到了北欧人似乎并没有给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两个家庭的小孩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家庭不和带来的影响。
有点不同的是:Elias的妈妈由于对父亲常年在外不满、明显将这种不满也传递给了Elias——从孩子对母亲的惧怕可以看出来。
而Christian朗诵的那首诗也是Christian内心的伤口的写照。
虽然父亲夸赞儿子了儿子的眼神却是你不懂我。
和平和暴力的对比:虽然不是导演的重点,但是看到满脸尘土的非洲小孩们、饮水条件都困难,和丹麦海边的玻璃房和花园的田园生活的对比的时候,忍不住会想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一边是愚昧、血腥、暴力;一边是文明、发达、现代。
有意思的是,出去物质条件,非洲人的生活并没有让人觉得不快乐,一个足球就可以让那么多小孩高兴那么久。
而文明社会的镜头里安静到有点沉闷。
物质和硬件的改变并没有明显带来多少精神世界的丰富圆满。
还是有苦恼。
职业使命和道德:我是赞成Christian的父亲的行为的。
作为一名医生,就应该救死扶伤,不管对象是谁。
因为你不是审判机构不是法官,所以你不应该去管这些职责之外的事情。
最后尽完了自己的责任,大佬的腿治好了,医生的底线被大佬恶意的挑衅话语刺破了所以把他赶出去了——尽管知道会是什么后果,那都是大佬的报应了。
医生尽职尽责、也有自己坚固的道德判断。
冲动和理智、暴力和非暴力:医生被修车工打耳光了,作为一个有阅历的人,他知道以暴制暴的有限用途,所以他没有还击。
非洲资源丰富、常年战争和暴力冲突不断、一个政府下台了另外一个通过暴力上台了贫穷还是依旧的——因为没有谋略、所以经济和现代文明无法降临——医生和明显知道这些。
但是孩子们不懂。
所以他们一起去找修车工——告诉孩子们其实不是惧怕所以不还击。
我很欣赏他说的那句:“你这个傻瓜我被你打了我带着孩子们来你应该在孩子们面前给我道歉。
”只是这句话对方明显不懂、反而第二次打他。
这个理想化的声音在现实中显得单薄。
让我想到了甘地。
非暴力思想赶走了英国人可是今天的印度军队却在弄核武器了。
暴力、非暴力会不断纠缠下去吧。
其实世界上没有最好,衣食无忧的北欧会有精神上的失落,家庭的缺失,歧视的环境,让两个小朋友走上一条看似不可思议的道路,做个很反社会的决定,虽然最终的结局还算是圆满;而非洲部分更多讲的是因果报应,大头目造成的破坏和最终的结局,反似中国式的因缘结局。
整部片中看似懦弱的爸爸,也许是在见证更多疾苦后变得从容。
感觉上他串起整个片子的两部分,非洲与欧洲,落后与发达,但看似发达的地方就一定是更好的世界吗?
未必见得,至少广袤沙漠上追着车跑的孩子是快乐的,有笑容的,那一句句的"How are u?",也许更像来自于Better world.
这类型的片子还不错,让我们能看到世界更远的地方,总会有让人诧异所在,比如非洲头目强行割开孕妇的肚皮来赌是男是女。
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好的,暴力是永远也解决不了问题的,但中间医生到修理厂那段觉得做作了,息事宁人就罢,非得自取其辱么。。。
我不能认同。
凡人不是上帝,打了你左脸就罢了,为何要伸着右脸等人打?
北欧拍摄所以异常深邃大气,剧情稍显拖沓了,说教意味也很重,不如焦土之城来得自然真实让人透不过气。
这片看得稍稍有些不安和烦躁。
如何对待作恶者?
你甚至都不必听过迈克尔•桑德尔的公开课《Justice》,凭本能,你也无法一下子作答。
或者你说了你倾向的一种答案,但细究下去,你也能发现,它经不住推敲。
为了更好的道德,更好的伦理,这个问题无法拥有一个斩钉截铁的答案。
以暴制暴,以恶制恶?
当你看到各种毫无道理的践踏他人或自己尊严、侮损他人或自己生命的行为时,胸腔里燃烧的怒火是本能反应,是人性自然。
如果是我,我也会觉得这种方式最直接,也许最致命。
当我有这种本能时,我不会考虑双方实力的对比,只会一心朝着那个个体或几个个体发出狼嚎一般的声音,不顾一切地进攻,哪怕同归于尽,哪怕只能折损对方一丝一毫。
这种时候并不少。
如电影里所展示的那个例子,学校里,因为你是单独的、不受欢迎的另类,同时还是没有还击能力的弱者时,作恶者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与伤害你。
你的不反抗、不还击只会让这种作恶变本加厉。
在非洲村落,当地恶霸同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与伤害没有反抗能力的弱者,毫无道理,可他就是不停这样作恶。
而现实中,这样的事情见得也不会少。
比如暴力执法的某些群体,比如黑中介,比如恶房东,比如恶企业,比如恶ZF,比如纳粹。
不管是看到、听到,还是亲身经历到这种恶,我常常会不自觉地气得浑身发抖。
文明世界的规则似乎在这些作恶者那里毫无作用,他们仅仅因为有能力作恶,便毫无道理、毫不节制地作恶,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只会变本加厉,决不会自我醒悟,然后收手,然后道歉,然后忏悔。
毫无可能。
这种时候,你也许会想,妈的,管它的,还击,让这该死的事儿赶紧结束吧!
出手的一刹那,我就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也会觉得十分解气。
他妈的,就该这样,揍死丫!
可是,常常不是这样。
事情如果总是真的能一下子结束,也许我们以暴制暴的时候会多一些,不会像现在那样,犹豫颇多,思虑颇多。
从后果上来说,种因会得果,如果你这么做了,必然会有相应的责任落到你头上,需要你承担。
你甚至可能会为此付出一生的时间和心力,仅仅为了那一刻的行为。
当然,这是功利主义的考虑角度,从后果来评估我们所需付出的人生成本,考量这样做是否划算。
那么,我们不从功利主义角度考虑,我们只说事情本身呢?
这样做,是否道德,是否符合伦理?
在这部电影里,那个医生更多的就是从事情本身,从他自身原则的角度来说服自己,并试图将这种观念灌输于两个孩子。
他反复说的是,那恶者是个白痴,如果我以同样的方式还击,我就变得像他一样白痴了。
这种原则也许让他看起来有些软弱,甚至变相纵容了作恶者,并间接导致了两个孩子极端的报复行为,于是使他自己的儿子被炸伤。
但其实他才是那个有强大内心与原则的人,他做选择、做人,所依凭的是一种更道德的原则,从事情本身的伦理角度考虑,而不是后果,也不是别人的态度。
他当然也有人性本能,也会愤怒,也会觉得憋闷,但他的原则更强大。
他因为自己的原则,将恶霸救治康复。
可当这位从来不懂尊重生命,习惯于毫无道理地欺凌弱者的恶者当着他的面藐视弱者的生命与尊严时,他一下子愤怒地爆发了,将恶霸抛给了长久以来愤怒却压抑的人群。
当然,我们可以这样安慰他,也安慰自己,说:你做了你该做的了,剩下的,交给主吧。
那作恶者,也该有自己的果去承受。
除了这样说,还能如何说服他自己不再纠结,不会内疚呢?
可他看着人群中不再有反抗能力的恶霸,表情仍然很复杂。
他是否仍然无法完全说服自己,到底如何才更人性,更道德,更符合伦理?
他仍然是一个参与者啊,怎么能真的就把责任推给主,而自己心安理得了呢?
可是,他又做错了什么呢?
他什么都没做错啊!
当然,没有人会诘责于他,但他永远考量的是能不能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在我看来,他的这种矛盾与纠结正显露了本片浓重的人性化底色,表现了导演的一种人文关怀。
还好,导演在表现这些矛盾的时候,手法仍然是克制平稳的,使本片显得更加客观、克制,不过分拔高或贬低,不强加个人色彩。
这点很难得。
相比之下,那个充满愤怒的小孩与医生是完全不同的反应者。
他甚至对自己的父亲充满愤怒,更不用说这个世界了。
那些招惹到他的人,只是一不小心就点燃了引线。
当然,他还未能经历一切,所以报复起来,不计后果,不负责任。
他不知道世间之事有太多偶然性,不知道一个小小的动作经过一连串不由他操作的事件发展后,也许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他很愤怒,但还好不是一个作恶者,只是一个同样还没学会尊重生命的人。
所以,自己的好朋友被炸伤后,他第一次觉得害怕。
失去母亲时,他认为那是父亲造成的,所以对父亲充满仇恨。
当他以为自己失去朋友时,他开始明白自己也会成为造成“失去”的恶主,即使他主观上从来没想过要伤害自己的好朋友。
这让他害怕和厌恶自己,并打算去自杀。
又是这位医生,因为细心,很快就猜到了他会在哪里,并迅速救下了他。
最最关键的是,医生让他学会了原谅自己。
这以后,他终于开始学会尊重,开始试着与父亲和解,与世界和解。
整体说,这位医生是一位很值得尊敬的人。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在,伦理、道德、文明的东西才不会败给弱肉强食、拳头说话的丛林法则,世界才会继续发展下去,才有可能会好了一点点。
但即使我们真的拥有了一个更好一点的世界,他是否就能得到更多理解呢?
又是否,会有更多的人学会尊重生命,而更少的人不再毫无道理地作恶呢?
在滂沱大雨聲中看完榮獲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丹麥電影『更好的世界』,感覺隨電影一路出現的複雜情緒,那些抑鬱,憤慨,無奈,皆被雨水沖刷殆盡,僅留下雨後稍試平靜的片刻,與翻騰過後逐漸平和的心。
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是這個公理正義難以伸張的浮躁時代裡,極重要的人格特質,不但能幫助我們思考面臨選擇之際該如何抉擇?
更能在關鍵時刻避免憾事發生。
然而,大部分的人在事到臨頭時,總難跨越橫在眼前的不公對待。
於是,以平和之心維持和平理性的世界,遂成為理想主義的口號。
因為我們是人,不同的是,好一點或壞一點的人,極好與極惡畢竟是少數,在符合人性前提之下,我們所看到的真實世界,其實並沒有那麼好。
『更好的世界』與同樣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告白』,不約而同將「校園霸凌」置入電影中。
兩者同樣出現 “以暴制暴”情節,而『更好的世界』更進一步將“以暴制暴”的方式延展至校園以外無所不在的社會霸凌中。
重點不在於“以暴制暴”方式的對錯,而是造成非得如此,或是除此之外沒有更好選擇的原因。
我想,所有問題的答案依舊出現在“人”身上。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出現強欺弱,大欺小的情況,這與國家文明與否無關,而與人天生的劣根性有關。
因此,無論是文明先進的丹麥,或是野蠻落後的非洲難民營,隨處可見人與人之間恃強凌弱的粗暴對待。
電影中,生性平和的十歲男孩Elias,莫名其妙被班上大塊頭男生暴力相向,天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
唯一挺身而出的轉學生Christian遭到連座,個頭矮小但性格強悍的Christian不甘被欺負,他的邏輯是只有立刻狠狠還擊,才沒人敢再欺負他。
事實證明,Christian是對的。
我不主張暴力,但有些人的惡毫無緣由,不反擊,在他們看來就是“不敢”反擊,默默忍耐,不會結束暴力,只會讓他們食髓知味,更變本加厲。
小孩的世界如此,大人的世界亦然。
Elias在非洲難民營當醫生的父親,平和理智,修養極佳,儘管在非洲天天目睹種族間互相殘殺,他仍不主張以暴制暴,他認為暴力相向只會招來更嚴重的報復,與更多無辜人們的傷亡。
醫生理性的想法沒有錯,也是維持和平的長久之道。
然而,會挑起仇恨爭端的人,往往並非常人,說是瘋子也許更恰當,如果能和瘋子講理,早就天下和平,世界大同了。
有一次,醫生帶孩子們上街,小兒子和另一個小孩為搶鞦韆發生拉扯,他上前勸架,小孩父親出來,不分青紅皂白就賞了醫生一耳光。
醫生沒有還手,不是因為害怕,而是不想與粗暴之人一般見識,然而,這一巴掌卻不偏不倚在孩子們心中烙下陰影。
醫生為了教育孩子不使用暴力並非出於恐懼,再度登門面對小孩父親,沒想到小孩父親不但不認錯,暴怒之下,竟又連刷了他兩耳光,儘管醫生認為錯的是對方,卻完全無法讓十歲的孩子信服。
Christian不以為然道:『你說他錯,但那個人並不覺得是他錯。
』醫生啞口無言。
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偶爾與人磨擦會遭遇的狀況。
有一次,我父親按了前面一台車喇叭,準備超車,沒想到超前之後,那台車突然加速開到我父親車前面,硬逼父親下車,凶神惡煞般的車主怒氣沖沖拿了大鎖下來,質問我父親沒事按他喇叭什麼意思?
還好我父親年紀漸長之後不再像年輕時那般氣盛,直說自己年紀大看不清楚,怕撞了他車,那人才做罷。
可見,“文明”在粗暴之人身上完全起不了作用,這就是為什麼犯錯必須付出代價,不受到懲罰,原本就不可理喻的人只會更自以為是,一個慣性對人暴力相向的人,不受控制的舉止彷彿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炸傷觸怒他的人。
文明世界都充斥著粗暴之人,非洲原始野蠻的部落更是可想而知。
丹麥醫生不顧眾人反對,本著救人天職,治了殺害無數孕婦的壞蛋的腿,卻在那人一句泯滅人性殘害女性的話語中瞬間失控。
他終於明白:“惡性重大”這件事並沒有休止符,就像人的欲望宛如無底洞,不阻止,洞只會越來越深,人只會越來越壞,世界只會越來越糟。
更壞的事隨時在發生。
我們除了明哲保身之外,訴諸法律當然還是維持理性世界最好的途徑。
然而,法律畢竟有太多漏洞可鑽,我已經不相信『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了。
那些被法網漏掉的人,繼續以惡劣的方式傷害別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告白』與『更好的世界』這樣的電影,提醒我們在這不美好的世界我們需要的已不再是單純的相信明天會更好,而是面對明天也許不會更好的事實,更要因此學會保護自己,才能悍衛我們愛的人。
雖然“以暴制暴”解決不了不好世界的根本問題,但仍有助於受害者心理的平衡。
此外,電影同時點出“以暴制暴”可能製造出更大的傷害,甚至留下更多遺憾。
所以,該怎麼做?
始終沒有最好的答案,只有相對自己而言更好的答案。
更好的世界,是所有良善之人對世界的期許。
看電影時,我想到的題目是“沒有更好的人,怎會有更好的世界?
”現在我把它改成“有更好的人,才會有更好的世界”。
因為,我們雖然改變不了世界,但至少我們可以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當每個人都變得更好,無形中就會變成讓世界更好的一股推力。
而黑暗中的一線之光,往往就來自這些微不足道的力量。
原文發表於:http://blog.sina.com.cn/aiyung
观感非常不好的一部电影。小男孩的颜值我给两颗星。
导演的片子向来受奥斯卡青睐,从《婚礼之后》到《更好的世界》,感情线什么的常被坞内人当作是翻拍的易攻点,《更好的世界》被翻拍是迟早的事。但像《兄弟》那样,最后证明的只是好莱坞的粗枝大叶,即便导演自己出战好莱坞炮制的《往事如烟》,也无法与之前的丹麦语电影相比。
兔牙小正太很萌。我很早以前就想到自己将来怎样教育孩子,可没个结果,最后想何不丁克省事。小孩子们不懂,大人们哲学圣人般苦口婆心有个屁用。厄,前面两句与电影主题无关。
时间长不看电影,没有状态了。。。
以为故事主线会在生灵涂炭的非洲,可是相反。故事很平淡,沉闷,一场关于报复和怨念的爱
好看
这个世界还会好么?
2011/04/04 @ bc, Oscar winner???
唾面自干,白左电影。“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长此以往,布雷维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是第一个,但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香港的译名很贴近故事的主题:爱有新世界。凡是只要是有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有爱就能够化解任何的矛盾。我很想要个Elias那样的爸爸~~
结尾非洲孩子们追着汽车跑,尘土飞扬中挥起的手,被这一幕秒杀。摄影很美,远景空镜头和几处切换让人印象深刻,演Christian的小正太很有前途。有几场戏很心酸,理解仇恨并不难,宽恕才是最大挑战。孩子们惊恐愤怒的时候,父亲一再亲吻他们。坏人面前好人的隐忍真虐心啊。
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断冲突,好片。
有很多个点特别细致 很有意思
@阶梯教室 這種片子已經變成很吃香的類型片了。
好美的影色,好美的眼睛哇!
闷-讨论暴力
对非英文和中文的电影忍耐力很差
人在面对暴力时所处的困境,是宽容,任其为止还是以暴制暴?暴力本身的根源和施暴者的反思让这困难的选择归属到了面对暴力的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之中。电影的双线叙事非常精彩,但个人觉得在某几个情节上的处理还是稍显刻意。苦逼正太其实很萌。
太过女性视角的论理探讨,成人太弱太迷魂汤,即使有爱也不是最好的世界。
所处的环境影响处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