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两次时间看完的,第一次因为太过愤怒暂停了,第二次在忍耐愤怒渴望结束中看完了。
当权威的设定给到一个人身上时,旁人真的难以想象它会如何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同时当你的顶头有个权威时,哪怕他们的行为规则多么非人,也终有人在恐惧中遵从。
被压迫者承受痛苦,旁观者感受痛苦,只有压迫者乐在其中。
反抗可以,但是如果权威过于权威过于腐烂,留给压迫者的选择似乎只有run或者再次屈从。
对于警长和博士的行为,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他们的行为合理吗?
过界吗?
犯法吗?
可是如果法律为权威服务呢?
他们怎么做都不会受限的。
我们认为需要独立于统治阶级的法律保护体系,要用正确的法律同时规训着权力加身的人和无权力的加身的人。
每每看到囚犯受到的各种屈辱时,我恨不得冲进屏幕问他们为什么不一起联合起来反抗,当所有被压迫者一起戮力同心地抗争时,我不相信博士还能安然的把他们囚禁于此。
可是我看到有人能在这种规则之下游刃有余,有人在继续试探忍耐的下限,有人已经接近崩溃,我知道就算我在里面当面质问他们在害怕什么反而会被反驳得哑口无言。
看完这部电影我能直观的给出的感受只有,痛苦。
我不知道如果设身处地我会如何,我不知道出离于电影之外的现实世界是否正在上演相似的事情。
我希望所有人都是遵从道德与法治,就算不是,也要有人去管束他,哪怕他是最权威的。
我知道人性复杂,也恨人性复杂让一些恶心的行为偏偏能存在。
把试验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这些试验者很快融入角色的设定当中,他们甚至忘了这仅仅只是个实验(感觉很痛心,为什么会被洗脑如此严重)。
狱警:言行粗暴,感觉释放了他们的天性一般。
他们的权力不受约束,肆意妄为。
就跟封建王朝得意的太监一般,对囚犯的态度取决于自己的心情(主观性太强),这就暴露出实验监狱制度的缺陷。
现实中这样的问题也是存在的。
如何完善监狱管理制度,控制狱警权力,让狱警在合理合法范围内实施其权力值得思考。
囚犯被关进监狱是国家对其作出的处罚,作出处罚并不意味着囚犯没有人权,刑法的机能是规制机能、保护法益、保障人权(核心),所以探讨的关键就是怎么平衡权力与人权之间的关系。
在法理和宪法当中都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囚犯:弱弱的说一句15美金一天真的太低啦(打抱不平)。
很致敬这批试验者,真的辛苦了,心理和身体上在短短六天遭受巨大折磨,可以说是度日如年,最可怕的是想从实验中抽身而出,但还被当做犯人一般接受各种审问,体罚(教授的行为真的很过分,既然签订合同,人家可以赔偿违约金,但其仍然沉浸于典狱长的身份当中,不理会实验者的请求,此行为完全没有学者风范,简直连爆米花🍿都不如)
“我不会这样做,但这说起来简单,你从不知道你会如此,因为你还没有试过”。
关于人性的测试有很多种,我始终认为,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对人的研究都应该浅尝则之,原因在于,当我们发现人类活动和心理特征存在一定规律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与他人的相处当做解决一道“数学公式”。
但是,我们也许不该忘记,人与人之相处之道除了共性以外,还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特异性,也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偶然的、差异的、甚至错乱的特异性,我们的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也让我们对人际关系充满期待。
所以,就让我们对人性保留一些神秘感吧,凡事不要看透,更不要点透,毕竟看透点透了,还有什么意思呢?
统一服装(所谓的strip them of thier identity)变相体罚(俯卧撑仰卧起坐蹲跳起)
人格侮辱(come on ladies有没有像拉歌时候的“扭扭捏捏像姑娘”?
)<图片4>训练对权威的服从(不喊报告不能说话)连坐式惩罚(因为这位同学乱动,你们再多站10分钟)凌晨拉人集合(那刺耳的口号声)教人叠方块被(叠不好重新叠)学会“感恩”(称赞施虐者真是帮我纠正很多错误)<图片3>我真真实实想到了军训。
我们一直接受这样的训练,军队式训练直到看完电影我才明白是jianyu式训练。
还记得那届我们一个女生几次要求出列,没有得到允许,最后直接抽搐把120惊动来了(像8612几次要求出狱一样)找中国学生当实验者肯定都是楷模,绝对没闹事的(夸张手法)还有练车,更委屈。
直接打,连no attack这项都略了,verbal abuse和violence简直轮番上阵。
you are what you wear是真的。
他们穿制服穿囚服就真的成了那个人,穿自己的衣服后好像马上活过来,变成了人。
想想军训前后也一样,换上衣服大家都“一样”都“团结”,不过是病态的,在极度受限时把人的个体感剥离了。
实验被迫停止,失败了吗?
<图片5><图片6>答案不言而喻,就连没有直接参与角色扮演的教授们都成了“实验品”,人有了绝对的right后想象不到可以干出什么事。
<图片7>
一、简述根据「斯坦福监狱实验(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改编的剧情片已知有三部,2001年德国拍摄的「Das Experiment」,2010年美国翻拍的「The Experiment」,以及2015年美国再次拍摄的「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可以归为一类,两部影片的剧本都是根据意大利作家Mario Giordano的小说版本改编的,后者还是翻拍自前者;而2015美国版则是根据实验策划人Philip Zimbardo的著作改编,因此也成为三部作品中最接近事实的一部。
Das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 TSPE年份 2001 2010 2015剧本改编自 Mario Giordano小说 Mario Giordano小说 Philip Zimbardo著作还原事实度 中 中 高二、Das Experiment和The Experiment(改编自Mario Giordano小说)Mario Giordano的小说版本对于实验发生的年代,参与实验的参与者,以及实验中后期的部分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
在小说版本中,实验发生在当代,参与实验的参与者是社会人,实验中后期「看守」和「囚犯」之间发生了极端暴力事件和「囚犯」集体越狱反抗事件,最终实验造成了人员伤亡。
而根据Philip Zimbardo的著作,实验发生在1971年,实验的对象是大学生,实验中后期没有发生极端暴力事件和「囚犯」集体越狱反抗事件,最终实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虽然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都改编自Mario Giordano的小说,但是在细节上也有很多分歧。
2010美国版对于实验过程的描写没有涉及到实验策划者,实验策划者除了实验一开始的讲解之外,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也没有介入到实验中去。
而2001德国版对于实验策划团队有大量的刻画,实验策划团队少量介入实验,在后段,实验策划者也成为了实验牺牲品,受到了「看守」的暴力对待。
(另:2015美国版也对实验策划团队有大量的刻画,实验策划团队较多地介入实验。
)此外,由于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都改编自Mario Giordano的小说,因此影片中有大量戏剧化元素,包括加入女主线的描述(2010德国版是女主的救援,2010美国版是男主对女主的记忆闪回),包括男主角与「看守」的矛盾冲突(2001德国版是男主为了取得新闻素材刻意激化矛盾,2010美国版则刻画了黑人「看守」Barris的心理阴影),包括「囚犯」中弱势成员的死亡对于推进矛盾的影响(2001德国版是杂货摊摊主,2010美国版是漫画家)。
三、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改编自Philip Zimbardo著作)2015美国版没有特别突出的主角或者说有多个突出的主角,而所有实验参与者则更趋向于「心理正常」和「行为正常」。
这一点尤其重要。
根据相关资料(如维基百科等),不管实验过程本身是否科学,历史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大致就是:正常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会不自觉的作恶。
在没有「囚犯」刻意激化矛盾下,在自身没有心理阴影下,「看守」在权威的诱惑下会不自觉的作恶,这才是实验真正的结论。
(根据Mario Giordano小说改编的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则弱化了这一结论。
)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2015美国版虽然在对实验过程的描写中最大程度的呈现了实验结论,却在最后的采访片段中做了削弱:一位较疯狂的「看守」承认,自己心中也有个小实验,想知道「囚犯」在遭受到什么程度的凌辱下才会反抗,因此刻意激化了双方的矛盾。
这一点强调了「看守」实施凌辱的主观动机,弱化了实验的客观结论。
而事实上,根据所查的实验资料和结论,「看守」实施凌辱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导致,而非刻意为之。
此外,2015美国版还抛出了另外一个人性议题,也就是最后的采访过程那位较疯狂的「看守」所说的:正常人究竟在遭受到什么程度的凌辱下才会反抗。
2015美国版中,「囚犯」在绝大多数时间对于「看守」的凌辱都是默默承受的,即使有人崩溃,也没有将矛头强烈地对准「看守」。
相信看过这个版本的观众都对此不太理解,相反觉得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囚犯」的集体反抗似乎更可信一些。
但事实上,结合实验报告,2015美国版对实验中双方行为的描写更加真实。
也就是说,在某一特定规则下,正常人对于看似不人道的凌辱,大多采取的是纵容和忍耐的态度,或许这也是导致「看守」凌辱升级的另一个原因。
四、总结:总体来说,2015美国版更接近真实,「看守」的凌辱和「囚犯」的忍受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更让人觉得压抑,最终也没有一个宣泄的出口,因此对人性的拷问也更加深刻。
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都在实验过程中描写了「囚犯」或「看守」某些偏激行为的主观动机,让人觉得情有可原,最后「囚犯」的集体反抗也为观众压抑的情绪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出口,从而弱化了实验本身对人性的拷问。
另外,2010美国版对实验本身的抨击性最强,比如实验策划者在看见暴力事件后也不终止实验,以及男主角声称要起诉实验策划者等(2010德国版其次,2015美国版洗得最白)。
从影片角度来说,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由于加强了人物的刻画和戏剧冲突描写,影片的感染力更强,视觉冲击也更强,尤其是2001德国版的剧情推进(包括多线推进),从抛开实验事实的角度来看,还是很有说服力且很震撼的,比如连实验策划团队成员也被实施暴力等。
在剧情上,2010美国版的剧情稍显薄弱,女主的闪回也完全成了鸡肋。
不过,个人认为,2010美国版中Adrien Brody和Forest Whitaker的演技还是不错的,片头也很意味深长。
最后贴一下三部影片的相关评分,在观众心目中,2001德国版评价更高,而在影评人看来,2015美国版口碑更好,至于2010美国版似乎无人问津。
Das Experiment (2001)IMDB: 7.8Metacritic: 60 (影评人) / 7.5 (用户)Rotten Tomatoes: 72% (影评人) / 88% (用户)The Experiment (2010)IMDB: 6.4Metacritic: NA (影评人) / NA (用户)Rotten Tomatoes: NA (影评人) / 49% (用户)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2015)IMDB: 6.9Metacritic: 67 (影评人) / 8.1 (用户)Rotten Tomatoes: 83% (影评人) / 77% (用户)
现实其实是这样的。
本人坐牢7年。
14岁坐牢。
那时候关在少管所。
那时候呢,监狱也是缺乏管理的,有钱有关系自然就舒服,比外面都舒服。
刚进去的时候,要到入监队训练1到3个月的规矩,包括条例队列什么什么的。
生活有点艰苦,吃不饱(这个是没办法的,饭就那么多。
大家都吃不饱),体罚,和训练都很蛋疼。
体罚嘛。
当然比电影那样以体罚为乐的要厉害多了,因为都是小鬼,不成熟才会出现那种情况。
他们不懂,保护不了弱者的规矩同样也保护不了强者。
那时候基本上天天打架,就因为各种各样的体罚和侮辱,有的小鬼打不赢,就咬着不松口。
腿上的肉都咬下来了,牙也打掉了。
打群架也很正常。
很多体罚都带有侮辱性,还有无差别的体罚。
比如那时候天气很热,40度左右的样子,晚上睡觉给你盖被子。
第二天早上全身痱子,人脱水,一个不好小命都没了。
还有30个人一桶水根本不够喝。
组长整人把那桶水倒了,熬2天就嘴唇干裂,人打飘,晕乎乎的。
晚上的时候那些性格软弱的就去喝痰盂里面的水。
把痰盂上面的痰去掉在喝。
性子硬的人,就开打。
拿着板凳就开干,打的头破血流加骨折。
我在里面三年 一路看着少管所的管理从混乱到规范。
在我走的时候就基本很少有那种体罚的情况了。
当然一些比如罚站(除了睡觉天天站,基本都是3天起步不封顶)罚晒,罚劳动的情况还是有的,管教打人的权利也一样有的。
成人监狱就不存在那种状况(那会打死人的)。
那几年,看着混乱的管理,天天打架,天天有人哭嚎,有人自杀,有人绝食,有人精神崩溃。
但是没有人放弃过反抗,可以说,哪里的规范管理都是无数人打出来的。
因为哪怕是罪犯,他们的内心潜意识都认为自己是有尊严的人。
也不曾放弃过尊严。
哪怕他们没有意识到。
当然,大多数人打几次被教训了之后就不敢在打了,但是也有不少死硬派的。
打不死的小强,我看到过最硬的一个,只要放开就打,后来被吊起来6个月,每天只有一碗饭一杯水把命吊着。
6个月后瘦骨如柴,放开了之后又干,最后管教都没办法。
我想不出是什么信念和愤怒在支撑他。
一个冬天,一套衣服,一碗饭一杯水,吊了6个月、我被那种不屈给打动了 (希望大神幸福)。
电影里的人嘛。
他们本质上是自由人,当他们参加了哪个实验之后,他们就放弃或是被放弃自由的身份。
在之后哪怕他们受辱受虐待也想不起自己自由的身份或是被否定自由身份。
当他们被剥夺自由身份的时候,他们因为懦弱因为金钱因为团体因为环境选择忍受,他们因为单纯或是因为各种原因,不知道暴力也是权利的来源之一,暴力也是维护权利的手段之一,在那种环境下,只有暴力才能保障他们身为人的一切,暴力才可以证明他们是人。
电影里选择的都是社会经验单纯,没有阅历,没有生活经验的小鬼。
然后那一切的各种反人性的体罚就发生了。
有人会觉得电影里扮演狱警的人本性很坏或是觉得他们可恶。
其实呢,不是他们坏,而是环境使然。
环境赋予了他们没有制约和限制的权利。
使得他们滥用权利,他们体罚犯人侮辱犯人,这样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权利带来的权威和快感。
换成任何人处在哪个位置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区别是本性比较善良的人做的少而已。
这三部电影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没有限制的权利就是一种灾难。
他会把所有人变成奴隶、包括掌权者在内。
电影里,他们为了钱都忘了或是被强迫忘记自己是自由人的身份。
被剥夺一切身为自由人的权利。
然后慢慢的在狱警无限制的权利下,他们慢慢的被剥夺身为人的权利。
变成罪犯(这里可以当成奴隶来看)。
德版 美版的都是以暴力收场。
斯坦福实验是以教授说结束来收场。
前面两个,符合民主特质(从下往上的变革)。
后面一个符合色会主义特质(领导说了算)。
三部电影选人的时候都不选犯过罪和思想激进或是不为钱的人。
因为无所求或是有信仰的人都是很难征服的。
三部电影里的教授团队。
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为了研究或是其他的目的,本身也成了试验品。
也成为了权利的奴隶有人说这个实验是证明什么心理学人的行为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证明个几把毛。
那简直就是废话嘛。
特么的唯物主义早就说明了一切了,人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根本不需要用这来证明。
好比我往别人脑袋上开一枪,来证明手枪可以打死人这样的愚蠢证明。
这电影说白了,其实就是人处在什么环境就做什么事,权利必须受到制约。
就这么简单。
其他的不用扯了,扯多了就是扯淡。
当然,那个什么原创的教授,他应该为那些实验者受到的伤害负责。
打着研究的旗号侵犯人权。
正如津巴多本人所说:“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角色和所处的境地,任何人都可能因为所处环境而变成虐待狂或是被虐狂。
”不过本片并没有完全真实的反映斯坦福监狱实验,而是为了影视化而做出了不小的改动,尤其是对津巴多形象的描绘,让我觉得是为了加强电影的矛盾而特意的将其丑化,但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这样电影的观赏性就增加了,所以在此我也就不再多加赘述了
看完整部电影,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将要结束的十几分钟时,我几乎是爆发的喊出了“妈的怎么还不完”,真是受够了,感觉自己和囚犯一样都受够这种心里的折磨了,当然身体上的我是不懂。
片子已讨论人性为主题,什么是罪恶,前一小时讲述的离去都是做戏吗?
我看不见得。
在那种压力之下,虽然我们签了合约,但也不意味着我给你做牛做马,随意接受你的辱骂,特别是对于一些敏感的人来说,这种是难以接受的。
从一开始的笑着进去,开开玩笑,到后来囚犯们的渐渐丧失了维护自己权利当然意识,狱卒们渐渐真把自己当老大,慢慢的,揪着你的心来演,真是看得好难受。
当然这也是对观众的心里考验,有人觉得不太急,那就接受能力强,像我,真是破口而出“CNM ”。
然后是实验的发起者,大家开始也都知道这个实验是不合法的,但也没人站出来组织,打着这种为了人类进化的口号就肆意的实验,最终大家都离去,最终自己也意识到要关闭实验,好久啊。
实验的组织者,也是到了最后的最后才意识到了这件事的荒谬,自己眼睁睁的看着青少年被渐渐毁掉,作为一个人类,内心也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不管他们死活,这个实验就是要做的,到自己把它终止,作为一个实验的参与者,不知何时自己也成了“自变量”,倒不如说成了实验的“因变量”。
对于“自己也成为实验的一部分”这个观点我是非常同意的,“自变量”是什么?
当自身也被这种实验卷入之后也会变得看不清现实,也是为什么女主是第一个提出实验的残忍与不合理。
对人性的讨论是一个永久的主题,没有什么可以明确的给出一个答复,这也是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实验来证实或者是发现什么样的人性。
通过监狱这样的实验存在它的合理性,一个比较极端的方法,将人分为两类,操作与被操作。
当处于一个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会被强制的拉入角色,囚犯从一开始的抵抗到完全的顺从,好像真的在监狱中一般。
会发现处在一个这样的环境之下这样做没什么不对,监狱这种对自己来说可能远了,但联系生活的话,为什么大家读要往好的大学靠?
就是为了好的环境,对自己的定位不同,追求也就不通。
有很多人问为什么在与家人见面时不说自己的处境,我认为是没什么好说的。
因为已经签了合同,明确说明了你来这里就是当囚犯的,如果和家人说,说什么呢?
哭着说“他们虐待我,不给我睡觉,叫我体罚,骂我,让我们不停的跳舞,吃的差,主要是侮辱我。
”想想这些好像又是一个模拟囚犯很正常的,好像是忍一忍就可以过去了的,并且当时已经是处于一种被控制的状态,有点被洗脑了。
全篇只有一个少年看出了事情不对,拒绝实验继续,这也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首先自己搞清楚该不该,不能糊里糊涂的就绕进去,要涨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啊。
看完电影,我们仿佛看不到人性的一点光辉,除了女主的颜高和比较清醒,全篇就是听到女主反对男票那里才觉得是唯一正常的,其他的就真是都是黑暗的。
也成功让我觉得很捉急,很气,另外就是米勒的演技太好了,看到他被放出去那里这么说会心一笑。
谁都不想遭遇这样的痛苦,不管是不是真的在心理学或者社会上是重大的一步,对人类,对我们自身这个种族有伤害的事都应该是不合理的,不管是爱护自己的种族也好,传承也好,我们都应该尊重那些骨子里的东西,不去触碰那些过于残忍灭绝人性的事,这才是我看完片子的感想。
(这不是影评,只是比短评长一点,请不要用专业眼光看待,纯属个人见解)
作为一个东方人,我对斯坦福监狱实验嘅猎奇心理远远大于实验背后嘅现实意义同社会意义,因为係大陆嘅舆论氛围下,怕且冇人敢为学术目的搞个咁嘅实验吧。
虽然关于呢次实验嘅评论重重复复提起实验嘅主导人——津巴多教授提出嘅招牌观点路西法效应,但我觉得路西法效应更似一个将基本常识学术化嘅伪学术,无论从行为学还係心理学嘅角度,我都认为路西法效应并唔具备创新性,佢只係用文字嘅方式将环境对行为嘅诱导作用加以具体而已。
事实上,如果係谈论路西法效应嘅时候我哋非要提提现实论据,我觉得美军虐囚事件、南京大屠杀甚至係文化大革命都俾斯坦福监狱实验有力得多,其中最关键嘅问题係客观程度。
电影号称非常忠实咁还原咗斯坦福监狱实验嘅细节,亦因此,无论从电影还係实验相关嘅文字记录我哋都可以睇倒一点——津巴多本人对实验嘅严谨性施加嘅破坏性影响:当囚犯第一次起义,狱警不知所措嘅时候係津巴多,而唔係监狱长出嚟同狱警讲要“利用好权力”,呢个等同于係导演亲自出镜教演员演戏一样,管理者有意诱导狱警使用暴力;饰演囚犯同狱警嘅两方都知道有录像监控,但当狱警当住镜头变本加厉虐囚嘅时候,管理者从未出面制止,呢个等同于对狱警嘅纵容,亦等同于话俾囚犯知虐待係被允许嘅,处係真实嘅监狱,呢个係失职嘅行为。
综上所述我认为,呢个实验既失败又成功,失败係因为我哋睇倒嘅更多係一个由津巴多有意引导嘅实验结果,成功係实验结果其实同津巴多想得到嘅论据完全一致。
如此一嚟我觉得实验就好冇意义了,狱警所以会虐囚,根本唔係因为环境对人潜移默化嘅影响,而係因为监狱长同津巴多嘅唆使同非常明显嘅授意。
所以论据证明唔倒路西法效应,我最终得出嘅结论係——斯坦福监狱实验失败且无意义。
很无聊嘅一部戏,同样证明路西法效应嘅同时又拍得好嘅电影太多了,好奇怪呢部戏竟然有7分,浪费时间,待删除。
这场实验 这部电影(根本)无关人本性[美]菲利普·津巴多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标题: 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原作名: 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第1章 邪恶心理学:情境中的性格转换“情境“”情境“”情境“1 这场实验是由当时美国海军提供财务支持,实验初衷是*研究监狱中的囚犯的行为*,以及监狱中不同力量之间的对抗(force against force),比如狱监与囚犯。
试验之后的发表,其标题切中要害:Interpersonal dynamics in a simulated prison。
这研究的是监狱中的人际关系动态。
2 这场实验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关于个体对权利的服从(Obedience to Authority),进而“推断”个体对情景(situation)的适应,其表征为人格特征(trait)的(巨大)变化。
情景!
情景!
情景!
重要的要素说三遍。
也就是外部环境。
相关理论可以参考Mischel & Shoda (1995), Fleeson (2007, 2012), Funder (2008)。
我也十分推崇Personality state theory vs Personality trait。
3 狱监的极端行为(abuse of power)是这次实验的副产品。
在之后的发表中,作者更强调的是being powerful和being powerless的对比,以及模拟监狱实验中扮演囚犯的实验人之后对being powerless的厌恶。
之后学者(甚至)对斯坦福监狱实验中 狱监的极端行为 是否是靠谱的实验观察颇有微词。
比如:“who do heed authority in doing evil do so knowingly not blindly, actively not passively, creatively not automatically. They do so out of belief not by nature, out of choice not by necessity. In short, they should be seen—and judged—as engaged followers not as blind conformists”(模拟监狱中的个体行为并非自发的,也非“自然性”,不具有“必要性”,是选择之后的结果。
)“Volunteers for the prison study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measures of the abuserelated dispositions of aggressiveness, authoritarianism, Machiavellianism, narcissism, and social dominance and lower on empathy and altruism, two qualities inversely related to aggressive abuse. Although implications for the SPE remain a matter of conjecture, an interpretation in terms of person-situation interactionism rather than a strict situationist account is indicated by these findings.”(模拟监狱中的个体行为当被看做是个体——情景的交互作用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情景胁迫。
)4 什么是人本性?
什么是人本性的善与恶?
这样的问题也许从精神上(spirit)讨论可能更富有成效。
但是我知道,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了:男人爱美女;美女比丑女获得更高的社会评价;为了确保基因的传承,古代人类中存在弑婴现象,以及对老弱病残的遗弃。
这些就能证明人性是恶的吗?
斯坦福监狱实验并没有试图论证人性的善恶,也没有人可以。
SPE didn’t inten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nature humanity is good and evil. And no one will ever tell the nature humanity is good and evil.这部电影除了Billy Crudup的表演有些地方太过做作(比如和Olivia争吵完之后回到monitor前拆领结),其余包括节奏 剧本 配乐和cast,都是佳作。
尤其是在一号房用床把房门奉上之后,“guard”对其余两间房的奇袭的处理,个人认为恰到好处。
但是这场实验 这部电影(根本)无关人本性。
ReferenceHaney, C., Banks, W. C., & Zimbardo, P. G. (1973). Study of prisoners and guards in a simulated prison. Naval Research Reviews, 9(1-17).HANEY, C., BANKS, C., ZIMBARDO, P., Academic Press, Inc, Promotions Manager, &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73). INTERPERSONAL DYNAMICS IN A SIMULATED PRIS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MINOLOGY AND PENOLOGY, 1, 69-97.Zimbardo, P. G. (2007). Revisiting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A lesson in the power of situation.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53(30), B6-B7.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214660796?accountid=14511Carnahan, T., & McFarland, S. (2007). Revisiting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Could Participant Self-Selection Have Led to the Cruel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3(5), 603-614.Haslam, S., & Reicher, S. (2012). Contesting the “Nature” Of Conformity: What Milgram and Zimbardo's Studies Really Show. PLoS Biology, 10(11), e1001426.
看过改编版,那是一个惊悚
真实实验,权力若不加以控制逼导致行使权力者沉浸其中丧失人性
电影尽可能还原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对超越道德底线为恶的批判极为隐晦。越来越近的镜头,把失控与暴力渲染得真实而冷酷。年轻演员撑起整部电影,近景特写克制而自然,反而是津巴多教授的扮演比较失败。实验结果我解读为“恶是社会性的纵容”,而不是自发,教授个人主导的因素不该被忽略。
这个版本已是基于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的第4部剧情片,能在德美两版《死亡实验》、德版《浪潮》之后继续找出新的角度,且依然震撼,只能说实在因为题材本身取之不尽的深度。除去极权环境下人性的异化,更着重对实验情境的还原,也更聚焦于对实验设计方幕后操纵行为的伦理拷问及追责。
&#34;我知道你是个好人,恨你是因为知道你可以成为怎样的人&#34;. 辱骂囚犯没有被阻止和质疑,这种行文变得更严重.而双方也最终彻底代入了角色.内心的罪恶因为环境和角色代入而呈现出来,看起来有意思,但也细思极恐.这是这个实验的可怕之处. 9&#34;
节奏感太差,说教太重,不如以前的版本
每次上课老师举一些不疼不痒的话语例子,我就想大喊我们能谈点深入人心的吗!
笑而不语
不错的片子。这不仅是关于监狱实验的故事,更像是一个体系怎么改变正常人的过程。当人获得权力,即便是假的也会开始忘乎所以,为所欲为。被权力掌控的另一群也如此,卑躬屈膝,忍辱负重,直到变成体系的一部分。看到那个被逼骂自己私生子的好想上去抱抱。被权欲和权力奴役的人,就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把本来没犯罪的人抓进来,一开始说不会使用暴力但是第一天就纵容暴力,不会反抗才怪嘞。。根本无法呈现菲尔一开始想模拟的“被监狱削去个性后的人会怎样”,好像还是真事改编,幸好中国没人这么无聊。。
忘了是看过哪个版本的,刚看完10版的,剧情实在熟悉,然后回到豆瓣,这部之前标记过了,所以也随便说说。
居然在美帝不犯法
感觉有点报流水账,除了竟然发现教授很帅?
这世间,才是地狱。最丑恶的部分藏在最难以眼观的地方——人心。所谓人性本恶,其实也不过如此。每一个人都做着令人作呕的自私的角色,然后,使这个世界看起来规范了,但是,毕竟人性本恶,最肮脏的就是人心。于是这个世界成为了令人痛苦却无法挣脱的炼狱。从生到死,罪恶都是本能,善良才是一种选择。
极其恐怖的实验。通过抛硬币的随机分组方式抹去了十余位斯坦福大学生的现实身份,一部分人被「去身份化」,成为只有编号的「囚犯」,一部分人则被「权威化」,成为有权威制服配饰的「狱警」。被重新赋予身份的人,迅速在「监狱」中找到了角色对应性格,可怕的是在此之前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人性中竟然有如此大的「潜力」去变成那样的人。更可怕的是结尾处「狱警」的观点:因为没有人质疑权威,让权威更无所畏惧。低频配乐加重观影中的焦虑和绝望,完全失控。
脑容量有限 高比格片子欣赏不来 一路快进 探讨了些人性问题 但还是欣赏不来
一场自变量缺失的实验,一场随着时间推移“实验”和“模拟”界限模糊的实验。愈到后来,无论喜不喜欢,所有人都成为了实验的一部分。权力是欲望的放大镜,私心是偏执的催化剂。黑洞打开,如此罪恶却又如此引人沉迷。人成为牵线木偶,于是几乎所有人在角色中一起迷失。
有了权力和威严之后,人会膨胀,膨胀的程度因人而异,不同的自控力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是电影很一般
没有死亡实验精彩,又不够深入。
不想看书,这倒是很好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