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零点定理

The Zero Theorem,明日定律(台)

主演: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梅兰尼·蒂埃里,大卫·休里斯,卢卡斯·赫奇斯,马特·达蒙,蒂尔达·斯文顿,本·卫肖,桑吉夫·巴哈斯卡,鲁伯特·弗兰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罗马尼亚,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零点定理》剧照

零点定理 剧照 NO.1零点定理 剧照 NO.2零点定理 剧照 NO.3零点定理 剧照 NO.4零点定理 剧照 NO.5零点定理 剧照 NO.6零点定理 剧照 NO.13零点定理 剧照 NO.14零点定理 剧照 NO.15零点定理 剧照 NO.16零点定理 剧照 NO.17零点定理 剧照 NO.18零点定理 剧照 NO.19零点定理 剧照 NO.20

《零点定理》剧情介绍

零点定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一个“奥威尔式”(Orwellian)的受严格统治而失去人性的社会,国家的上层建筑为了监视人民控制思想,将眼线散布在生活、工作场所,甚至网络上。克里斯托弗·瓦尔兹饰演一名性格古怪的计算机天才Qohen Leth,然而生活本来按部就班的他注意力却渐渐为一系列“虚拟性骚扰”所分散,并且“领导人”叛逆的儿子也让他头疼不已。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智慧超群的他开始实施一个神秘的计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人生有梦妖幻三重奏大清盐商神游症光荣使命飞向蓝天西夏死书五行世家你遭难了吗?速决速战繁星四月情定三清山谜巢湘西诡案海星的Clutch日记秋日之路上帝深爱鱼子酱约定蕾切尔的婚礼拉字至上第五季血战墓碑镇2花样江湖烈焰追击躲藏闺蜜决名扬花鼓危笑潜伏2爱莎麦兜响当当

《零点定理》长篇影评

 1 ) 自负的悲剧

感觉好像很厉害的样子虽然我没怎么看懂电影,但是莫名的感觉有点像是《黑客帝国》的前传呀对我来说这个电影就是一个自负的人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被耍的团团转,然后知道真相之后承受不住打击,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最后离开这个世界的寓意丰厚!

电影最开始男主大叔玩得那个游戏出现了两次我都没看明白这是玩什么呢!!!

好好奇呀!!

之后发现男主玩得游戏或者其实根本不是游戏,而是智商的训练方法?!

但是智商高得人有自负,男主大叔绝对是为了秀智商优越,所以玩游戏的过程中,因为一直没能通关,所以整个人都感觉有点崩溃了!

这样不好虽然男主大叔很聪明,但是感觉有点单纯呀···遇见的小女孩和管理者的儿子都能让他相信然后他和管理者的儿子发生了一段复杂的奸情,bob帮助男主看到了前途的方向,然后就是一些快乐的看不懂的东西啦反正整个电影我都没看懂····电影里出现的所谓的宗教寓意对我来说主要目的就是让我觉得有点阴森的吓人,有点像是丹布朗的风格的样子也不知道导演想讨论的是哲学还是数学,反正都不是我等凡人可以理解的

 2 ) 哇看起来好高大上

布景,演技,镜头,无一不高端大气上档次这部片子其实我关注的焦点是近年没见过的新奇布景,演员身上个性的服装(不包括主角),不明觉厉的台词,荒诞的世界背景,让人感觉到新奇,一种兴奋感油然而出至于剧情嘛,个人感觉纯粹是瞎扯蛋,吃饱了没事干撑的欧美电影越来越没有突破,题材貌似越来越少,大片厂热衷于翻拍,续集,但脱颖而出的这种片子嘛。。。。。。

猎奇的可以看,自以为小资的可以看看然后故作悲哀的深思,咱们老百姓嘛,没事洗洗睡吧,别浪费时间了

 3 ) 一个科学宅男的证明之路,留下来的全是思考

0等于100%贯穿整部电影所说的,简单的来说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一个事实存在的东西我们要证明一下为什么这个事实存在,这种对于真理的追求值得赞扬不过对于这样的痴狂真的有点乍舌。

电影说的就是一个科学宅男的证明的存在事实的过程,各种后现代的风格展现,看似美好却总有一种莫名枷锁让人闯不过气,特殊的场景设定和人物设定加上满屏幕的数学公式看的真是醉了,不过整体风格画面还是很有趣的。

电影到最后说了不知不觉的结束了,感觉没有完整的故事发展情节,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的云里雾里的,电影出来出彩的画面以外其他的我个人的水平有限看不出来什么,感觉真是醉了,不知道导演在展现过程中有没有那种像男主那样的纠结。

一句话说感觉:节省时间,生就是为了死,死就是为了生,ok收官大家看影评就好不要看电影了

 4 ) 人间乐园/冥界景象

这部电影如果除却散布在电影里纷纷扰扰的艺术的象征和宗教预示,完全就是个很无聊的电影,如果再除去看似睿智的对白和零点原则的悖论探讨,基本可以沦为一个三流肥皂剧。

先说下故事的主要情节,一个未设定时间线的某个未知时空里,一个每天等着某个神秘电话的程序员(其实我更愿意称他为数学家),在屡次要求见老大后。

最终在部门主管的趴上得偿所愿,与此同时也认识了女主。

光头男主屡遭女主调戏,渐生情愫,甚至想与女主发生关系。

而另一边,大Boss派了他的儿子去帮助男主在程序工作上的进展。

而在和女主,Boss的儿子之间的双线发展下,男主开始了改变,不论是饮食或是信仰上。

并最终在破除对大Boss的崇拜下,砸烂了系统,跳入黑洞,达到了彼岸。

先说电影里的艺术意象和宗教元素。

人间乐园和冥界景象是两幅Bosch的代表作,即Le Jardin des délices 和 Visions de l’au-delà(有兴趣的可以去谷歌下两幅画)。

Bosch是Flamande画派的开山鼻祖,他的作品的粗看极具装饰观察性,细察下,他的画作往往人物繁杂,有一个自成一系的宇宙观,而主题则总是围绕宗教展开,特别是末日审判这个主题。

电影里的设定可以分为两部分,宇宙黑洞和人类社会。

相对应冥界景象和人间乐园。

电影里,萦绕在男主人公脑海里的黑洞画面,Bainsley和他一起畅游在他脑里的时候,两人在黑洞边游走,最后被黑洞吸入,几乎是借鉴了冥界景象里的构图。

而最后的场景男主打破一切,跳入黑洞,是敢于面对死亡,进入冥界。

这个场景又加入了些混沌哲学理念,黑洞收缩,宇宙爆炸,又是一个新轮回。

宗教意味明显。

人间乐园的意义,就好像电影里的人类社会设定。

在一个未知的时空里,科技非常发达,人们的生活极其依赖网络,与此同时,一切也都在大Boss的监控下,所谓的Mancom公司。

Big Brother的设定,是直接出自奥威尔的那本著名的1984,而间接的形象,早就在几千年前刻在历史里。

即上帝的设定。

Big Brother即上帝。

什么样的人,可以让你心甘情愿地相信且甚至觉得被他关注是种荣耀,也只有上帝这个设定。

而Mancom公司的标注,除了在中间的马特达蒙的形象外,还有上帝之眼,也就是那颗监视人类的法眼。

而在Big Brother里是无处不在的电视机和广播,在电影里,是遍布全教堂的微型监控,随时随地督促工作的电话和即时被服务器扫描的电脑。

有趣的是,电影选择在一个哥特风格早期的小教堂取景,且内部装修,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风格壁画或者雕塑。

仔细注意了下,电影场景里那个红色躺床是和画家David的Portrait de madame Récamier里同款(几乎,一般来说可能是路易十六风格或者帝国时期风格。

),不过画里家具是蓝。

而红色躺床后面是面破败的壁画,一副是罗曼时期风格,另一幅是哥特时期风格。

教堂里圣母像则是巴洛克风格,最奇葩的是教堂的彩色玻璃居然是新艺术风格,进门的黑白相间地砖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风格。

整个教堂场景可以说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尝试,通俗点,混搭。

或者,可以理解为大杂烩。

一个住在教堂里的宅男,床搭在管风琴的音管上,床头挂着一副哥特晚期风格的Pieta, 圣母哀子像,把教堂的受洗池做洗碗池用,将礼拜堂处理成工作室。

宅男几乎足不出门,这么多年在家中,不是玩Dota,而仅仅是为了等待一个电话,来自未知的招呼,那个他等待多年的声音将会告诉他的人生使命。

这个形象设定,让人很难不把他和修道院的僧侣所联系起来,特别主角造型还是个光头。

女主的设定,就颇带Marie-Madeleine的味道,援交女对应妓女的职业背景设定,与男主的纠缠情节,原来居然还是大Boss付钱来考验他。

Bob,电影里大Boss的唯一的儿子。

虽然是个小屁孩,但身兼巨任,负责说出导演交待的各种对白用以点醒Qohen。

作为一个对自己名字非常执着的程序员,电影里说的最频繁的台词就是名字的拼写,但他很容易地接受了小屁孩送给他的代号,Q。

而后,男主拒绝Bainsley的示爱,Bob与其在公园里的对话,引起Q的思考,完成使命。

当晚回家,Bob突然生病发烧,被男主放到浴缸里降温。

Q发现Bob昏睡在浴缸中,并把Bob从浴缸里拖出,这个突然的情节可谓是宗教寓意明显(可以对照耶稣复活的绘画作品或者Bill Violad的艺术视频Emergence.) Q用尽一切力量将门挡住,但是Bob还是被那两个白衣保镖带走,鉴于保镖长的奇葩,还是不要联系成天使的好。

回到电影情节里,Q的程序员的工作内容,更像是数学家,不停地计算,如果一个参数错误,之前的成果可能就会被推翻,在电影里即做好的电子模型也会瞬间倾塌。

大Boss在听到Q的抱怨后,委派给Q的工作任务是探索一个被称为Zero Theorem,即零点准则。

需要Q没日没夜的忙活。

Zero Theorem,一个百分之百和零接近的东西,即是没有。

什么都没有,才是完完全全准确的零。

几乎可以说,Q摒弃正常人的生活,去追求一个无限接近零的东西,即是追寻“空”,即一个悖论。

在数字模型上,是完全可以综其一身的追寻,可以抛弃爱情,专一工作,去接近一个虚无的概念。

而之后,Bob在告诉Q,根本不会有电话打来,告诉他的人生使命,Q开始怀疑人生,小屁孩再告诉Q,Zero Theorem的答案就是”无“的时候,他只是抵触的,并且不接受。

而最后经由大Boss之口,再复述这句话时,他不信到信,再到信仰的蹦塌。

就像后面的片段里,他把系统电脑砸了,巨型处理器的管子拔了,可系统还是能自动恢复。

一个看似无法摧毁的东西,用小铁锤一砸,整个系统即分崩离析。

(暗喻苏联解体或柏林墙的倒塌?

)大Boss临消失前,告知Q,选他只是因为他是个循规蹈矩的人,给予他这个工作任务,他会一直努力完成。

一个人在追寻一个无意义的事物时,他的人生就附有了意义。

看完片子,会发现,导演废了好大力气,原来就是讨论混沌哲学,且还让Waltz亲自示范跳进黑洞。

其实,20世纪末出现的混沌哲学,东方一句话搞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和无,就仅仅在一念间,退一步海阔天空。

于是乎,Q找到了他的彼岸。

N.B :如果硬要给这部电影定性,我个人的见解,必须划到装逼片一类。

马特达蒙的造型是按Karl Lagerfeld设计么?

老佛爷如果挂了以后,达蒙一定是演老佛爷最佳人选。

连Mancom上大Boss的Poss也是学老佛爷学得有模有样。

还有Tlida再次丑角演出,龅牙,光头唱Rap都出来,请女神慎重牺牲自己。

 5 ) 假晦澀,真裝逼

不是把一個程式設計師的生活放在20xx年,就是一部科幻電影了好嗎?

不是抓了幾個監視隱私的情節,故事就會拉高到《1984》的層次好嗎?

也不是抓幾套諱莫如深的對白,故事就會逼近於《城堡》《審判》的境界好嗎?

甚麼都是次要的,只有刻劃孤獨程式師的生活細節才是首要的。

在劇情中,一個類似程式設計師的宅男兼處男華茲先生,被公司指派了一件解開他聽都沒聽過的「零點」理論的Case,從此從公司戶變成soho戶在家工作。

因為他很宅,所以身旁沒有朋友當然也沒飯局;因為他處子,所以連公司派來給他「紓壓」的外送魚妹都碰不得一根手指。

自閉男活得無趣,也對工作沒有想法,他人生唯一的熱情,只有期盼一個神蹟,就是某年某月在電話那頭會有個Mr.Right突然打給自己帶領自己脫離這枯燥乏味的程式師生活。

除生活細節之外,在《明日定律》中,反烏托邦城鎮僅是美術師展示其場景物件融合古今的名目,高度發達的科技生活僅是導演軸射其假想未來概念高端的引子。

人物徹底扁平,情節略顯鬆散,最關鍵的劇情核心,主角切實欲解的神秘理論「零點」(The Zero Theorem),也不過是個為了隱喻而明喻的玫瑰花蕾。

骨子裏要談的主軸絲毫沒有未來之感,只是生活。

也因此,即使導演堅持拍成了一部科幻類型,反烏托邦背景,存在主義式主題的電影,各種隱喻訊息塞得片子滿滿,《明日定律》電影的任何科幻設定概念在我看來皆不值得影迷分析過度。

最大的主軸設定「零點」理論是電影的核心--或許該說,揭櫫「零點」理論的過程是劇情之所重。

零點無庸置疑是種隱喻,人生在世,你我的工作內容都可能是另一套尋找「零點」理論的過程。

「一個人類過著沒有意義的空乏生活,得到的報酬是證明人世果真沒有意義的神諭。

」這便是《明日定律》為了隱喻而明喻的玫瑰花蕾,刺骨人活著必須要想辦法找出自己的價值。

它想傳遞的是:工作是假的,工作再辛苦換來的不過是證明工作是假的的證明。

「零點」理論能證明是宇宙間的一切皆毫無意義,時空有無莫不是南科一夢的轉瞬火花。

主角被上層管理階級指派了新的工作,便是soho在家專職證明這套理論。

主角沒天沒夜的算邏輯,打程式,日夜顛倒吃喝不順,賠上了整個生活品質,也連帶失去了人生的意義,於是主角慢慢成了成了「零點」理論所指設的對象內容,他是個生活沒有意義的存在。

我們辛勤為公司賣命或為客戶奔波,除了薪資報酬以外,其實我們從不知道付出的這些放諸整體社會後,有何重要;職位變高,薪資優厚,我們卻仍舊在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自己開心的事情上,賠去了年少的歲月,青春的健康,家庭的溫度。

麥特戴蒙在片尾叼走了主角華茲付出畢生的「零點」理論成果,然後解雇。

不管華茲如何抵抗,敲爛了整個辦公中心的電子設備,也都無濟於事。

僅因麥特戴蒙是老闆,便能輕易毀滅一個凡人華茲曾經定義自己人生的全部,扔擲自己生命的方式,便是他的工作。

這是人類社會體制蜂翁的天平失衡,分工的崩解。

要知道「為了證明沒有意義這件事情的意義」而工作這件命題本身就是正當有意義,遂成了悖論(這也在劇中由富二代之子隨口提出),悖論解套的方式是:意義只屬於少數人,那便是最頂層的階級,喚為企業主或領導人的權貴巔峰。

「零點」理論證明的是宇宙時空,宇宙包含了人類社會,當身為人類的我們慢慢感受到自己是一枚大社會的小齒輪,卻無從看清整套大社會的引擎運作是為了奔向何方而沸騰時,荒謬的迴圈於焉形成。

要怎麼解脫一切皆無意義的「零點」迴圈呢?

老子會說去機心,莊子會成大宗師,佛家會談捨有無。

這部電影則沒那麼高端的花樣兒下海一玩,主角華茲幹的就是回憶起過去,然後開始做起自己從來不敢作的事情:看著夕陽西下。

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卻是一件切切實實的大改變。

華茲不再需要等待虛構的電話鈴聲,不需要某個英雄來拯救自己脫離生活得無趣;只要自己跨出了不同的第一步,一個人的內在宇宙便會完全顛覆無常,「零點」的零便再無力量,轉而成了「明日」之前。

《明日定律》這套發展,別想成士郎正宗那種硬底子至極的未來文職生涯。

甚麼佛學心理學認知科學0=1科學永生的議題,花槍而已。

《明日定律》更像是一齣舞台劇,一樁辦公室情境劇。

它替上班族泡一碗心靈雞湯,溫柔勸告你我這些社會人士:要改變就要有勇氣。

沒做過的事會使人成長,不敢做的事將讓人突破。

所以,多出門散散步,泡泡妞吧。

如此罷了。

至於觀眾喜不喜歡導演如此別出心裁的「科幻碗公裝雞湯」,就考驗影迷對科幻題材的喜好深度,又或著是,對片中幾位名號大牌卻多屬客串的群星們(Christoph Waltz、Matt Damon、、Ben Whishaw)的喜好程度深淺了。

 6 ) 0与1

电影基于一个未设定时间线的某个未知时空里,阐述了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

男主Qohen Leth,一个将自己的人生意义限定在一个“电话”的“疯子“被曼科公司选中去参与一个”试图依靠计算去证明0=1(100%)的神秘计划“,男主在纠结于那个代表”1“的神秘电话和代表”0“的现实工作之间的同时,还因为一个Bainsly的闯入,而接触到了另一个虚拟现实的世界,一切都是”0“的世界,三者开始冲突矛盾,开始怀疑迷失,电影的结尾男主再一次站在了虚拟的海滩边,那个虚拟的”0“似乎已经成为了真实的”1“,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无,人生的意义在于何处?

我们又会不会为了追寻那个意义而在事实上浪费了自己的整个人生?

又或者,0和1本来就没有区别(电影中传达的所有试图证明0=1的努力都很接近,但最后都失败了)。

 7 ) 没看懂?是因为弄错了电影的类别,这不是科幻片!

很多人看不懂,是因为一开始就假设电影的世界是未来世界,把电影看成了科幻片,不是这样的。

整个电影的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现实世界,电影的每个角色都代表了一个人精神世界中的一个方面。

如果这样看,那么影片中所有的设定就都说的通了。

首先是主角(代表理性)的工作。

交给他的一瓶一瓶的东西,就是从现实中收集的经验材料,可以想到神经递质。

他的工作,就是把方块放到应该放的位置,方块可以理解为整个逻辑链条当中的一环,当逻辑通顺的时候,主角就很高兴,有时候工作很快。

当逻辑不通的时候,整个逻辑大厦崩溃,主角感到无能为力。

其次是马特达蒙扮演的管理者,应该是类似于我们做出最终决定的念头,他常常隐藏于环境当中,其寓意显而易见。

再说主角看到的漩涡和等待的电话。

主角,也就是理性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等待电话就是指希望外部环境能够给予一定的启示。

漩涡是指主角隐隐感到的生命并无特定意义的绝望,最后主角跳入漩涡,其意义不言自明。

主角为什么一直说we,us,其指代意义也就很明显了,因为只有理性知道所有人都是一个人的不同方面,后来说i,是因为他发现理性有它的独立性。

其他的东西,都可以一一找到精神上与之对应的东西,太多了就不说了。

再者每个人都有不同理解,说多了就不美了。

 8 ) 影评 - The Zero Theorem - 《诸神的黄昏》

这是近年来吉列姆作品中格局最小的一部,却以精简充实的剧本,褪去了所有可能的噱头和旁枝末节,并用最娴熟的套路,和一贯的从巨蟒马戏团传承下来的风骨,冷静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可以说是对十九世纪末尼采身处的欧洲的复刻,也可说是吉老爷子对于《妙想天开》的再思考。

可惜,对于看惯了老爷子炫技的观众们,却没能看出他透过部小品剧所散发出的在技术上举重若轻,以及在思想上的睿智沉淀,反而大骂剧情生硬,台词空洞,这何尝不令人唏嘘。

这是一个古典和科幻交织的奇妙世界,由极端的后现代商业主义所统治的理想社会,物质极大充实,精神却重现了如同十九末欧洲一样的空洞,“你已经厌倦了佛教和科学教吗?

蝙蝠侠救世教也许能提供答案。

”这样似曾相识的论调在影片一开头就映入观众眼帘;而当“生命就像病毒”这一明显脱胎自巴勒斯拼贴理论的布道从年轻医生的嘴里说出的时候,几乎就能认定,本片是吉列姆对于虚无主义运动的一次大总结。

那么剩下来的,就是对号入座的问题了。

尼采认为,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大体有三类人,身背着已死上帝蹒跚前行的旧形而上学者,碌碌终生的消极虚无主义者,和方兴未艾的积极虚无主义者。

用这个标准,不难对片中各角色进行符号化的分类。

女主角班思丽、各色小职员和消费者属于第一类;管理人的儿子鲍勃属于第二类;特别的,管理人充当着代理上帝的角色,被第一类人崇拜,寄托信仰(但是从他一句“时间已经不多了”以及影片末尾的一系列唯利是图论来看,也可以认为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消极虚无主义者,只不过是利用大众的恐慌投机倒把);主角科恩,则贯穿了每一类,在故事发展中,实现了完整连续的转变。

尼采认为前两类人是病态的,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深渊,终将死去。

第一类人自不用说,现有的上帝已经无法寄托他们的最高价值,而他们为此继续寻找的新上帝,不可避免地,也携带了否定生命价值的致死形而上基因——这就是班思丽为什么即使是在虚拟现实之中,也不愿意象征着宗教偶像的夕阳最终落下;第二类人,因为放弃了上帝的信仰,除却了一切权威,公开否定生命的价值,却不能创造足够坚实的新信仰,从而导致了“本能”上的持续衰弱——这就是为什么鲍勃会说“我只能进行短跑”,而且最后身体状况会急转直下。

那么,在将各角色逐一对号入座后,就不难看出本片的发展脉络了。

科恩最开始是一个隐性的虚无主义者,缺乏信仰,惶惶不安,直到有一天接到了一通神秘电话,以为找到了真正的形而上寄托,产生了一种得到彼岸救赎的错觉,从而开始因为并未真正完成这个救赎而越发焦虑。

代表着上帝的管理人则利用了这一点,开始逐步利用虚幻的信仰力量吸取科恩的生命力量(在片中表现为剩余价值),于此同时,他也利用着应招女郎班思丽,在虚拟现实中持续激发着科恩对于美好彼岸的向往。

直到鲍勃的闯入,他既是管理人(上帝)“独一无二”的儿子和继承人(即耶稣),又因为深谙形而上上帝的虚无和病态,否定着任何权威,拒绝为服从任何信仰,从而形成了一种矛盾的价值观,却无法找出真正的解决办法。

这才有了科恩之反诘:“如果你认为一切皆虚无,怎么还会相信人有灵魂。

”当然,鲍勃的灵魂论其实还是打了擦边球,触及到了部分真理,因为这里的所谓“灵魂”,其实就是尼采所说的积极虚无主义者用于重估一切价值的强力意志。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鲍勃处于消极和积极虚无主义的转折处,而正是这种模棱两可,才使得科恩产生怀疑与拷问,从而最终达成转变。

当然,促成科恩转变的,还有发现班思丽真实身份及其认识到旧形而上学者信仰脆弱性这一契机。

早在虚拟现实中,科恩对于夕阳不落的虚假性的质问,就成为了二人分道扬镳的转捩点,这也为科恩最后拒绝班思丽一起寻找幸福彼岸的请求,做好了铺垫。

最终,借由鲍勃的逐步虚弱,科恩进一步认识到了消极虚无主义者的无力回天,才有了大刀阔斧的灭神桥段,这标志着科恩彻底与形而上上帝的决裂,投向了虚无主义。

当然,为了与消极虚无主义者相区别,让人确信他是一个积极的虚无主义者,才有了科恩穿上“灵魂搜寻者初号”,开始寻找强力意志的情节。

在影片的末尾,我们得以欣慰地看到,科恩独自一人,然而并不孤独地,降下了虚假无力的夕阳,欣然迎接了这“诸神的黄昏”。

理清了片中的种种设定和思想,那么对于其他一些旁枝末节的理解(如科恩的人称问题,以及一系列宗教隐喻)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另外,文首说到的“巨蟒马戏团之风骨”,简单来说就是充斥在片中各种使得剧情发展的无厘头情节,这些情节看似目无章法而十分狗血,实则可以看成是一种混沌理论,而这种混沌的处理方式,又恰好和积极虚无主义的大破大立相得益彰,可谓是无心插柳,佳偶天成。

作为总结,我们可以拿本片与《妙想天开》进行对比,除去电影制作技术的区别,二者有着几乎一致的背景设定,却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小职员山姆从头到尾都是标准的旧形而上学主义者,因此最终选择了斯多葛主义,将人生永远定格在了脑海中的虚假彼岸;而科恩面对同样的设定,却发生了质疑和转变,最终选择了彻底的虚无主义,开始了新世界的价值重估。

由此可以看到,30年过去了,吉列姆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促成了他对于《妙想天开》的故事进行了再思考,而对于《零点定理》,这一几乎名义上姊妹篇,抽去了对于视觉奇观的可能重复,着重阐述思想内核,最终颠覆了之前的结局,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本片是老爷子哲学体系的一次升华,以及对于自我心愿的一次极其私人化的补完。

 9 ) 影评简介都太不靠谱了,关于打方块,黑洞漩涡,零跟100%,结局

先说说打方块:首先,男主角基本上是个数学家,他的工作领域是纯数学领域的理论证明。

一个一个方块就好比一个一个定理,等式。

一坨一坨的方块就好比一系列的方程式,只不过用计算机图形化的方式显示出来,就好比你用matlab一样,这是完全可行的。

今年就有一个数学家Vladimir Voevodsky提出了Homotopy Type Theory (HoTT),把数学证明转换成计算机语言描述,这样每个数学证明都可以用计算机来验证是否正确,跟电影里说的一个意思,大家可以google一下相关背景。

所以打方块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工作(不是黑镜子里面那个骑自行车),可以看做是用计算机方法研究数学理论。

再说一下黑洞漩涡的意义。

大家都看过生活大爆炸吧,现在大家认知比较多的宇宙起源的说法是,我们的宇宙是从一个奇点爆炸开始,产生了宇宙物质空间时间,而在爆炸之前,所有“物质”(也就是能量)是混沌在一起的,温度无穷高,能量无穷大(也有学说认为宇宙总能量不是无穷大,这里不讨论) 大爆炸之后,宇宙不断膨胀,能力不断降低,物质开始形成,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星系万物,万物不断吸引产生黑洞,黑洞不断膨胀又将万物能量吸回奇点。

宇宙就好像巨大的弹簧一样,弹道最大尺度然后后收缩回去,如此往复。

影片里管理人儿子讲得就是让男主角去证明这个过程,假设证明成立,管理人公司相当于掌握了宇宙的奥秘,可以利用这个技术去牟利,比如改进那个戏服一样的虚拟现实套装。

还有很多评论说是证明0=100% 这是不靠谱的。

原话是说要证明方程式(也就是那一坨坨方块代表的)等于0的概率是100% 。

男主把这个概率证明从93%提高到了97%, 似乎影片最后结局也没说是不是达到了100%。

另外结局似乎是讲管理人儿子给男主造的衣服故障了,男主接入了公司的神经网络以后出不来了(类似黑客帝国、源代码等电影的桥段) ,最后男主放弃探索“意义的意义”这样的命题,淡然享受虚拟现实了?

 10 ) 二人世界

背景是商业化的 从头到尾都感觉头脑不清醒没办法看清楚这部电影 从一开始科恩对电话的重视程度就证明了 在最初 boss就已经看上他了 利用他对信仰的渴望促使了最后达成他的目的 但同时也利用了他对爱情的向往 指使了应召女郎 给他们安排了巧妙的时间相遇与巧妙的地点再次重逢 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科恩哪个老是叫他为奎恩的上司 他两次促使了科恩与应召女郎的见面 这不会是偶然 而鲍勃 他的父亲派他去帮助科恩 但他却不受他父亲的控制 更改了心理医生的设定程序 也告诉了科恩应召女郎白丝莉的事 这明显是在他父亲意料之外的 他从真正意义上来说拯救了科恩 把他带出了 别人给他编造的世界 他用了几个通宵的时间修好科恩的感应服 并且在胸前 有一个Q 这是他给科恩取的代号 而那件衣服最后也带科恩走向了真相 而应召女郎 在party里的偶然遇见 和之后的上门开导看似偶然 但都是精心安排 她心思巧妙的安排了许多方法让科恩爱上她 她最后在被科恩看到自己直播间的第二天重新找到了科恩 想和他一起走 她当时说了 她急需要被人认可 可见她的内心并不坚强 在最后要离开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木纳但却一心一意的科恩想要让他和她一起走 去私奔 而科恩却拒绝了她 应召女郎对科恩动了真情 而科恩 拒绝她之后眼含泪水 面对崩溃的边缘 但在这时候 他理清了很多事 鲍勃在这时提出了出门散步 他带科恩去公园还有吃东西 也是因为这次的外出 鲍勃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在鲍勃被带走后 他的上司来他家了 没有多的言语只是来“感谢”科恩让他失业了 这时科恩才突然发现 原来上司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名字 只是故意叫错了 而上司为什么会被开除 故事的结尾 科恩找到了boss不论是在现实或自己的想法里 老板告诉他 他已经利用完科恩了 现在 他不需要科恩了 当然 连带科恩的上司也一并被开除了 boss则始终是在上帝视角俯瞰甚至掌控科恩的一生 故事的基础是在一个哲学的层面上 如何证明零就是无 宇宙万物有没有任何东西能永久存在 在最后都会成为黑洞里的尘埃 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问题 我们无法清楚宇宙的来源也无法摸清宇宙未来的归宿 而影片中却应用了无数的公式来证明这个问题 而主角的上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旧时代形而上学主义者 他坚信这个理论是可以被证实的 宇宙在出现之前就是一片荒芜吗 或者说在宇宙消失之后就是一片荒芜吗 谁也不能回答 我们在三维空间里 无法知道更高层次的东西 可能除开我们三维空间的理解 达到更高层次四维或五维空间 在那时零不再能称为零 会变成真正存在的物质 最后科恩在无数照片里看见了曾经欺骗他却也是他挚爱的应召女郎白丝莉 他面带微笑倒向混沌的宇宙世界 想寻求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或许是与白丝莉的二人世界 只有他们两个的二人世界

《零点定理》短评

电影的场景塑造的很成功,古典的建筑+色彩斑斓的电子屏幕+有些癫狂的人物,塑造出一个有点怪异的近未来世界。对于不熟悉基督教的中国观众,可能不了解监管者、监管者的儿子、教堂、零点定理、call(英语有召唤和电话双关含义)所代表的意义。对西方观众,很容易看出这是“一个人艰难地寻求着存在的意义,却发现实际上存在并没有实际意义,最后只能选择活在当下”的隐喻故事。

5分钟前
  • Nobody
  • 推荐

2.5星,想说的东西很好,这是一个人人都会思考都会问的问题,只是电影为什么要弄的神神叨叨,装腔作势呢,好像像真的一样其实什么都没说 。预算似乎也不太够,艺术指导虽然花了功夫,依然是有心无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ps看到演员表里有马特.达蒙,但是他在哪呢,原来化身成了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7分钟前
  • 秦诺诺
  • 较差

一部优秀的末世电影,马特.达蒙的表演是极限突破。

8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推荐

感觉看懂了。但实际上看不懂。好烦人。

10分钟前
  • 拜女神♂很有钱
  • 还行

我和吉列姆八字不合。

11分钟前
  • dowhatugottado
  • 较差

#观影手记# 1719 好高深,看不懂。住在教堂里倒是真的爽~。

15分钟前
  • 青山眉黛
  • 推荐

我都很佩服自己看完了竟然,简直浪费生命,又是存在主义理论辩驳,不知道外国人多爱纠结这个,存在本身到底有没有意义这么深奥的话题不能好好拍么,用了一堆自以为是的隐喻和夸张的表现手法,让人完全摸不到头脑,最后两话完事,这才不叫烧脑,这就是导演矫情,反正没什么天赋就对了。

16分钟前
  • 憧憬
  • 较差

一直到影片结束还在期待会有个更大的梗,探讨的话题太大,没能给出像样的解答。

17分钟前
  • hollowheart
  • 还行

我只能猜测他想表达什么,但是我看不出他在表达什么。

18分钟前
  • Grey
  • 还行

没太看明白 光顾着欣赏Lucas Hedges的脸了 出落得这么帅!!小伙子前途大大滴好啊!!(速速搬砖砌墙头)卡司强大到Rupert Friend和Lily Cole只在广告牌里打了酱油 Tilda女神的龅牙牙套我看也是拿不下来了 另外贯穿全片的唯一一首歌是Creep 你们感受一下

20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还行

虽然结尾几分钟看得有些迷糊(还没反应得过来),但无疑这是部好片啊,虽然披上了科幻的外壳,但内里的思考很让人兴奋。关于零点定理结尾终究没有证明得出来,但也无需证明了,只是,导演的悲观在于最后依旧给了主人公一个戈多。

24分钟前
  • 文白
  • 推荐

试图否认自身平庸的中年男子,独自一人对抗着世界的虚无,最后发现戈多是假的,爱情是假的,什么都是假的,砸烂一切之后彻底堕入混沌幻象。虽说监控私隐这种事情很有现实背景,但处理得这么装X的也是好久没见过了。这是一个悖论,需要别人告诉你生命的意义这件事本身就证明了你生命的无意义,而追求探索的目的是希望证明生命的无意义这件事又有什么意义??顺便求一双没有看过Christoph Waltz的肉体的眼睛。

28分钟前
  • 薄荷清柚
  • 较差

一般般看不懂

32分钟前
  • 龙马桑
  • 较差

会不会有一天,一切终归虚无

33分钟前
  • 心生
  • 还行

我们恐惧很多东西,但我们最恐惧的是虚无。一个孤独的男人无以言说的寂寞与无力是0,用一个个和他一样怪异的角色“路人”填充生活,仍旧是不能达到100%,最终还是要自己去消化一切,还原0的生活。

34分钟前
  • 雀斑Frec🌈
  • 推荐

乍看设定以为会有高深的隐喻,可惜没有,格局太小,故弄玄虚

36分钟前
  • HenriqueZZZ
  • 较差

寻找无意义

37分钟前
  • 挲丌
  • 推荐

真的是很难坚持下去。马特呆萌的造型让人想起逝去的Philip Seymour Hoffman

39分钟前
  • Fitzzzzzz
  • 较差

什么玩意

44分钟前
  • Silas
  • 较差

……

47分钟前
  • sonmi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