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忽至
...Y de Pronto el Amanecer,And suddenly the dawn
导演:西尔维奥·盖约齐
主演:胡利奥·晶,塞尔吉奥·埃尔南德斯,马格达莱娜·穆勒
类型:电影地区:智利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17
简介:年迈的作家潘乔·维罗索回到家乡追忆往昔、寻找写作灵感,在儿时好友重聚和回忆的双线叙事中,一群人的命运、一个时代的画卷徐徐展开。影片采用第一人称,过去和现在双线交织的叙事手法,用如诗如画的影像和语言展现了智利的乡村,以及一代人是如何在传统和现代的冲击中成长的。详细 >
好难看 长线复杂的故事不适合用这种方式拍 胡里奥和加冕礼又那么合适
算是半部好电影,前半部很是吸引人,导演的分寸与节奏掌握得都很精确。镜头尤其美,非常出色地表现了巴塔哥尼亚的美景。后半部很啰嗦,有些自恋,显得很无聊。智利的文人,似乎永远都走不出那个时代,皮诺切特成为他们心中永久的痛。剧中的主角太过自我,自己惹的祸,却一走了之,连累了朋友,又觉得他们均有歉于己。
智利版天堂电影院…
这类艺术片都是蓄力憋大招型,也像后爆发式的后摇作品——漫长的器乐铺垫,美则美矣不知所谓,但把情绪渲染到位层层深入,最后高潮炸个淋漓尽致稀里哗啦图穷匕见。是和【起承转合】迥异的叙事思路。实在坐得腰疼,没听映后谈直接撤了,小西天资料馆。
长篇小说式回忆录。有提到智利的白色恐怖时代时代,应该好好查一下。乡村风景很美。
生活对你苛刻,你不必一直当英雄,也可以像其他普通人一样,在普通的地方,过平淡普通的生活
天黑之前 我们都是小精灵
年迈的作家回到自己出生地——巴塔哥尼亚的奇洛岛,藉为写新书寻找灵感的借口面对自己的恐惧和遗憾,以三个小时的时长,展现70年的苍海桑田和生活不可阻挡的多样性,充满激情地掀开一段国家记忆,一个男人和他故乡的广阔的、文学的、层叠的虚构传记。非常老派的电影,依然相信人们只有解决了过去的问题,才能得到救赎和重生。片尾举杯敬庸人的情节成为全片重音,干杯,懦夫和庸人们!致死不回去青春和活了下来的我们!
太长了,感觉复古,有些小细节还是很不错的。
摄影让人惊叹!
电影频道的艺术片,上下两部,很长,看了一半;切换穿插有点多,没太看明白
三星半
197分的电影,镜头很美很美,如诗如画,但我始终无法共情,可能还没有那么深的乡愁吧。唯一感动的地方是父亲握住太阳的瞬间,最喜欢的是尤利西斯的故事——如果注定会死亡,那么不要捂起耳朵,要大声唱歌,与其被死亡的恐惧支配余生,不如与死亡共舞。2019.6.14电影资料馆。
非常好看!色彩,构图,还有美丽的智利乡村!别那么老了再开始寻觅吧,记忆里的遗憾就当做某种恩赐好了,就像《路边野餐》,原来的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
高了
有点长但不沉闷,回忆与现实双线叙事,将主人公潘秋普通又梦幻的一生缓缓铺展开。优美的镜头,诗一般的语言,低沉的独白更像是梦中呓语。如果说年迈的作家故土重游是为了获取灵感,不妨说他已经坦然接受灵感的到来,接受过去的缺失、懦弱、恐惧与遗憾。与故友的对话,特别是与卢西安诺那一段,令人久久回味,似乎什么都没说,但一切皆在炯炯目光里。长夜漫漫,人生将尽,黎明忽至。
3个小时也是一口气看完,除了关于爱情的那一段,我可能是用一个现代方式去看待它,使我觉得“用孩子抗争”这观点使人不适,要说天真还是愚昧?整部影片我最不喜欢这个关于爱情的部分。影片配乐舒适,自然风光美丽,和森林精灵很搭,美好的大自然同残酷的人文社会,已经这个小镇的“封闭感”都令人不轻松,还好有自然的净化,相辅相成,作为一种平衡,为影片的叙事带来了聚力。
#资料馆留影#188min版,映后对谈,导演说,3个多小时的长度是为了服务剧情表达需要,只有这个长度能表达出电影的内核。文字化的叙述方式,回忆交织的镜像语言,奇妙的是,3个多小时不犯困而且渐入佳境,如同在阅读一本厚厚的乡土小说。童年,青年,然后现在的老年,老作家漫长的记忆之旅,承载的亦是智利那么多年的社会变迁。观影过程自然想起伯格曼的《野草莓》,回忆之于人生,如同镜子之于真我,在迷离光影中,你可否发现了真正的自己?ps 解开心结之后,老作家望着海边日出内心独白,堪称记忆中最美的几个电影尾声之一。
海浪彼岸的希腊名字与印第安人幽幽的挽歌萦绕着,为无名的逝者写去亲爱的墓志铭,瞥见蒙面夫人的神秘身影,奋力握紧手心最后一缕斜阳,节日的森林里有精灵如梦飞翔,归乡的英雄和塞壬一同放声歌唱,也在奔亡的暗夜里舍弃了半生梦想,彼此走散在各自人生的岔路上……两小无猜的爱情因眼睁睁要分别而迸发热力,朋友间围绕一生纠缠不休的忠诚和背叛,自己对镜中影像的怯懦、逃避和反抗。黎明忽至,回忆的暗色褪去,人生终究没有哪一种英雄主义,但人人都是英雄。一位暮年老者终与故乡往日的阵痛和解,与世界尽头巴塔哥尼亚的融融风景,缱绻温柔,呢喃着散文诗。3.8星
美妙的空气啊谁能停下它并扭转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