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梦奇缘》,讲述一个自控能力不强的男人,带来“一家五口”的悲剧的故事。
最可怜的是身为原配妻子的莫文蔚。
她得悉自己丈夫外遇,家中还多了一个自己亲儿子的“哥哥”。
为了家庭,她选择“原谅”丈夫,竭力表现出接纳继子的姿态。
然而继子反而把她视为第三者,处处羞辱作弄。
她的忍让在发现丈夫依然私藏与情人“三口照”后达到极限,其后被化身为成年人的继子激发出终极怨气。
身为第三者的李冰冰,其故事通过继子的回忆粗略交待,却可见女子遇人不淑的绝望。
依稀可以看出,第三者根本不知道丈夫早有家庭,当了解真相时,宁愿与亲生骨肉一起服毒,告别这个悲哀的世界。
她的际遇也令人概叹,但一死万事空,却反而没有原配妻子那种活生生的折磨。
作为主角的刘德华,从小以为是继母拆散自己家庭,离家出走成为家常便饭,对继母的言语暴力和恶作剧,进一步加深了这个本已破碎的家庭的裂痕。
后来这位小少年体内渗入神奇药水,一夜成人,终于逐渐明白真相。
他最终觉悟自己的偏执给长辈带来多大伤害,而重新修复了与继母的关系,并帮助继母与父亲言归于好。
但当他完成这一切时,神奇药水加速成长/衰老的效能,已经把他的生命带到尽头。
原配的儿子作为弟弟,无论父母、兄长,都对其爱护有加,且少儿不知愁滋味,兴许是五口人中最“幸福”的一人。
但长大后,他终会明白到当年家中发生变故时,一切当事人的凄酸。
黄日华饰演的父亲诠释一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从选择出轨起,他就注定“夹心人”的命运。
第三者自杀前,他要小心翼翼地周旋于两个家庭之间;第三者自杀后,他在妻子与长子之间两边不是人。
但他不能怨长子年幼无知,因为造成长子偏执的罪魁祸首,正是他本人。
他更应该感谢原配妻子甘愿为他的错误承担不白之冤,否则他连结局时的三口家庭也将不复存在。
只要细加描述,五个角色都能折射出强烈光彩。
表现得最好的是原配妻子——使用护肤品挽回丈夫的无奈,劝继子带上雨具的强颜亲切,继子送上“生日礼物”的刹那安慰,再受对方戏弄的怒火中烧——莫文蔚把被第三者儿子欺侮三年的忍辱负重,真实地展示在镜头前。
出于电影篇幅考虑,次子和第三者亮相匆匆,但安排得宜。
次子的存在暗示妻子曾经以为自己何其幸福,加深说明了丈夫出轨伤害性的巨大。
第三者的故事寥寥数笔,不过已经体现出她对长子的疼爱,为长子日后的种种偏激行为做好铺垫。
重头戏份则落在长子与父亲。
更有控诉力量和教化意义的手法,是用现实主义方式,顺着长子被赶出家门的剧情,描述这个家庭逐步走向灭亡——丈夫如何在工作(他学校的教职早已岌岌可危)与家庭的压力之下一蹶不振,长子如何在失去家庭温暖后迷失于社会当中。
但导演慈悲为怀,没有让两父子的龃龉一发不可收拾,反而试图讲述一个两代人之间消灭隔阂的故事。
于是叙事手法也变得浪漫主义,影片主色保持鲜艳的调子,暗示结局时长子必定原谅父亲和继母。
而港片惯有的插科打诨和天马行空,则更加让大家过了一把“男孩梦三十”的热闹瘾。
所以,尽管长子最后仍不免提早离开这个世界,但一个人的牺牲让本应分崩离析的家庭得以挽回,该片的结局堪称圆满。
(有点遗憾的是里面应采儿的女教师角色,刚刚从与副校长林家栋无果之恋脱身,但又遭遇刘德华的无奈爽约,打击可谓接二连三。
当然,应采儿最后应该能获知刘德华的凄凉故事,倒也避免了她误会后者的真情。
)导演着意推出“有明天就有希望”的主题,期待悲剧之路总能回归正轨,于是不惜篇幅,用两条支线尝试提出解决家庭纠纷的方案。
正面例子是长子的同学。
他家庭虽然贫困,父亲母亲之间既有年龄差距,又有地域之隔,但通过视频聊天平日加以沟通,夫妻双方坦承相待,总算使小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中庸例子是林家栋的情感瓜葛,他欺骗应采儿在先,与张燊悦饰演的另一教师早有交往,长此发展,恐怕也将陷入长子家庭的尴尬。
总算林家栋及时抽身,对两人予以坦白,虽然大家都有伤害,却不至于恶化出人命事件。
然而,有一点让笔者不太舒服,就是导演过于强调解决方案,总寄望受到伤害的人能“理解”、“体谅”,有人“能走出第一步”,却没有让酿成伤害的人真心悔过。
林家栋自此至终没有真正地向应采儿道歉,反而变成未婚妻故作大方地开解应采儿。
黄日华的父亲更是窝囊,空让莫文蔚受委屈,对长子只懂金钱利诱,让家庭滑向深渊。
电影尚可以设置桥段道具,让长子长大成为刘德华,有了儿子明白父亲窘况的可能性。
而现实却是成长药水的副作用般残酷,大错铸成早已无法挽回,倘若再畏缩不前,只会加速恶果的来临。
因此,当那些犯错的男人,都像黄日华和林家栋那样,一起在外面抽烟、喝酒、打机乃至以种种光怪陆离的方式发泄,互相倾吐“不被理解”的苦闷时,他们终其一生都不会解决真正的家庭问题。
当《三岔口》带来的只是岸西对黑帮体裁的有心无力,当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七剑》险遭《英雄》式的恶评围攻,当《世界之战》的突兀结尾再也唤不回《独立日》的震撼,当《神话》没有了《秦俑》的苍凉凄婉和《我是谁》的紧张幽默,2005年似乎注定是失意电影的一年。
不曾想,还会有《童梦奇缘》。
少有的好故事:男孩小光陪作为第三者的母亲一块服毒殉情,母亲死了,小光没有。
出于对母亲的怀恋,小光一直对父亲和后母充满怨毒。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光从怪博士那里偷来了可以快速长大的神奇药水。
神奇药水让小光一夜之间变成了大人,可以离家出走到朋友家借宿,可以和老师谈恋爱,可以作弄讨厌的校长,可以报复“可恶”的后母,小光似乎得到了一切想要的东西。
当小光不再以孩子的身份同父亲,后母,校长,老师对话时,他也理解了他们的苦恼,深切感受到父亲的爱,后母的辛酸。
但当他终于原谅了父亲,后母,哭喊着要求怪博士让他变回小孩的时候,却已为迟过晚,因为生命的过程无法重复。
最后,因衰老而接近死亡的男孩用自己真诚的爱挽救了家庭的离散,依偎着后母渐渐老去……。
轻松幽默的电影前半部分一直的让人沉浸在儿童片的纯真欢乐之中,漫画式的人物:冯小刚饰演的怪博士,有趣的大雄及大雄的家人,可爱的女老师。
漫画式的生活场景:小光巧遇怪博士,经神奇药水浇灌的树种一夜长成苍天大树而引来记者搞笑的采访,忽然变大的小光同老师夜宿实验室等等。
诙谐而不造作,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随着剧情自然的进展,影片在后半部分开始涉及现实问题:第三者插足,重组家庭的亲子关系,中年男子面临的生活困境。
影片最后通过日渐衰老的小光再也无法变回小孩的残酷现实,向观众揭示出生命的过程不能重复这一客观规律,以此追问生命存在的意义。
作为一部儿童电影,《童梦》能够为我们揭示时间如此深刻的这一主题,实在是难能可贵。
继续向深处看,时间就是生命,《童梦》其实是一部讲述生命的电影,更具体的说:《童梦》是一部讲述普通人生命的电影。
在影片中,我们不但能从幽默诙谐的剧情中得到欢笑和放松,同时也能在严肃的主题中探究出生活的奥秘。
个人认为影片至少有三个层面的生活内涵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人类需要沟通,大人们不要等孩子完全变成大人以后才和他去交流,那样,可能已经太晚了。
沟通是平等的,不应受到年龄的限制,大人应该学会和孩子一起高呼:理解万岁!
第二,每一个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了走向死亡的倒记时,但由于这个倒记时是一个太过缓慢渐进的过程,因而常常被我们忽视了。
小光的骤然变大,陡然变老其实是每个普通人漫长的人生镜头的快放,生命的过程不能重复,也不需要重复,不要等我们老去才去喟叹前尘多愧,今生有悔;不要让家人,爱人,朋友再去等你。
时间已经不早了,珍惜时间,珍爱生命,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
第三,随着时光的流失,人类最终无法抗衡衰老和死亡,帝王将相也好,巨商大贾也好,英雄好汉也罢,任你位高权重,富甲天下,才德盖世,终究难逃一死。
所以,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皆只是过眼云烟,这些东西都无法改变人类对死亡所产生的大恐惧。
唯有爱,真挚无私的爱,才能使死亡也就变成一种坦然。
小光能依偎着“母亲”的老去,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
让我们真诚的爱生活,爱他人,爱自己吧,因为爱的光芒,世界变的温暖。
人生有迹,岁月无痕,珍惜时间,热爱生命。
这是《童梦》最想向我们表达的东西。
虽然都是老生常谈,却又历久弥新。
在大片风行,技术形式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童梦奇缘》通过童话这种观众喜闻乐见的轻松有趣的形式探讨了时间这一深刻主题,并以此关照现实生活。
全片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既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又避免了假大空的说教,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感谢陈德森,感谢华仔,感谢黄日华,感谢莫文蔚,感谢应采儿,感谢林家栋,感谢冯小刚,感谢张同祖,感谢剧中倾情演出的小演员,感谢为参与电影《童梦》制作的所有电影工作者。
他们用勤劳和真诚为我们打造出今秋最美最暖的“岁月童话”,让我们找回了全家人一起看电影的愉悦和幸福。
最后让我以一首优美的诗歌结束对《童梦》感慨吧,同时愿以此与所有热爱生活,热爱电影的朋友共勉。
岁月 ——给X•Y 骆一禾 岁月 从雪白的大理石像 和宏伟的壁画上 一片片剥腐蚀 岁月 在柔和的嘴角 和英雄的史诗上 卷曲了 爱人的手指 和冬天的树枝 一起变得瘦削 再也听不到 熟识的海在呼唤 因为波浪们 已经消散 聪慧的额角 不是也像黄河上的悬崖一样 风化了吗?
多少个梦 如今也只在 泥土里埋藏 象葬在琥珀里的小青蝇 像雪山化石里的三叶草 少女鹿一样灵活的姿态 也许只能 从化石里得到分析 再现出来 放在博物馆的黑丝绒上 呈现出 没有弹性的美丽 安详地坐在 倒卧的圆木上 一些低矮的香蕈 散发着春天的气息 岁月是无情的 然而很难说它残暴 生命是无限的 虽然也略有不同 将来 也会有两个朋友 在日光里去上学 也会有一首诗 吟咏辽远的岁月 也会有 广大的胸膛迎着风雪 坚定的手握住舵轮 明净的眼睛 将会彼此注视 以另一个我和你的形体 谈论着现在的 我和你 甚至也议论着 少女 小青蝇 还有三叶草 2005年10月4日 小马于昆明寓所
很快长大是每个孩子童年最爱说的话吧!
成年人总希望时间能够慢一点,再慢一点,这样父母不会很快老去,孩子也还能在自己身边跑跑跳跳,无忧无虑,即使自己压力很大,也依然希望时间能够缓慢一些,不想长大。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童话,我觉得是可怕的,真正长大后才能体会到幼时体会不到的心酸,才能真正体谅父母的艰难,才不会跟父母去怄气和埋怨,当你把自己排除到家之外,发现只有自己是孤单的在快速成长,这应该是多么恐惧的一件事,尤其是,你的心理和经验还没有能力足够支撑你现在的成长,你才会想要回到过去,才会后悔当初的不够珍惜。
可惜,生活里没有童话,时间也不会因为谁而快或者慢,我想这部电影本身也是要提醒我们珍惜吧,珍惜时光,珍惜亲情,珍惜可以充实自己的机会,毕竟,人生只有一次。
看这个片子很偶然。
西单图书大厦买其他碟片,《童梦奇缘》是赠品。
扔在茶几上多日,今天拆开来看,没想到,会有意外收获:名字是俗了些,电影倒是催生了一些感动和思考。
查此导演,陈德森,拍过《台北晚9朝5》。
前天跟一个做设计的朋友聊起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谈到他的大历史观。
朋友举了个例子,他说我们一会儿回家可以打车也可以坐公交,但这两种方式都将有可能影响我们一生的命运。
(此君擅举柴米油盐之例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经常切中要害。
)是为“蝴蝶效应”。
按照这一理论,我今晚看或不看《童梦奇缘》完全有可能导致两种不同的命运。
如果没有看这个片子,我现在或许是在睡觉;看了这个片子,便有了这篇文章。
现在还看不出我的人生会因为看了这个片子而有什么不同。
但这个片子填补了我对生命的某种层面的认知,却是既成事实。
人生的道理,有的人到老就活明白了,有的人到死也没活明白: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不是时间分配上的均等,而是因果关系的等同。
过慧易夭。
迟开智,则晚成器。
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走得太快,往往错过了最美的风景。
上帝赐给每个人两只苹果,一只好的,一只不好的。
有的人先吃好的,只能剩下不好的;有的人先吃不好的,自然剩下好的。
小孩子希望尽快长大,大概是常有的事。
记得我在十二岁的时候,有一次站在教室的窗户底下,对着窗外的操场作了一番思考。
我希望,甚至是发愿自己赶紧长大。
那时候就想,长大多好啊,可以做很多小孩子不能做也做不了的事情。
这个印象特别深刻。
幸好我没遇到《童梦奇缘》里的时间老人,不然一天长十岁,我早已去世多年。
《童梦奇缘》里的光仔就后悔了。
但是冯小刚扮演的时间老人,他对认识到自身错误想要回到过去的光仔说:“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
”父辈与子辈不能相互理解,因为他们都只看到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看到此时而看不到彼时。
时间老人的催生药让光仔迅速长大,迅速长大的光仔也迅速理解了父亲。
两父子实现了沟通,代价却是一方的迅速消亡。
看到时光流逝的人才明白时间的重要,也才是睿智的。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光仔付出了一日十年的代价,悟出这个道理,却已是人之将死。
对电影院门口等爱的女老师,他自语:“好像除了我之外,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有好多时间。
”多么痛的领悟,正应了那句歌词,为什么“总是在失去以后才想再拥有,如果时光能够再倒流……”然而时光永远无法再倒流,除非真的存在“虫洞”,借助它来穿越时空。
然而即使对科学满怀信心的人也知道,去往未来易,回到过去难。
人与人之间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沟通,除非他们互换角色。
“少年不知双亲意,养儿方知父母恩”,这是延迟的角色互换,等到想要报恩时,只怕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
《童梦奇缘》里的父子实现沟通,靠的是时光穿梭,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选择看它,完全因为它有个“童”字,ho,比较古怪的理由吧?
各个演员整体上都不过不失,既没有特别突出刘德华这个人(反正感觉上他的演技也就那个样,演了100多出戏的人了,你能指望从他那里看到什么新颖?
),也没有特别突出某个安排,所有的设计在整体上会让人感到成为一体,或者这才是这个故事最成功的地方吧。
笑故事创意无疑是其中最薄弱的一环,不然不会找来这么多的大牌撑场,不过既然是港产,喜剧的元素还是可以让你投入其中的……但是与普通的港产片区别的是,它没有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随着故事的发展,还涉及到婚外情、父子情、第三者、中年男性等社会的问题与矛盾,或者真是导演所期待的那种“让你笑得流泪,然后流泪着笑”吧而且剧情的悬念发展比较巧妙(真因为这样,才能叫得动那几个大牌呀……),从淡淡的开始小孩长大着,越来越多真相被揭示,越来越多人生道理摆到你面前,就像一个浓缩成3日的人生。
虽然从天真但是灰暗的片头已经预知了一个不好的结局,但就在片尾,父亲一耳光打到那个摇摇欲坠老朽状的儿子脸上的时候,我还是感觉眼睛湿润了,有种想哭的冲动,多久没有这种感觉了……嗯,我陷入一个比较矛盾的状况,这个片子不是我所喜爱的影片,但是,值得一品。
“人生可悲的是,它不能从来;但人生可喜的是,它不必从来。
”
《童梦奇缘》很久之前就看过这部电影,今天打开电视时看见电影频道在放这部电影。
回忆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是电影中刘仪伟饰演的那个大叔说的那句话: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重来,可喜的是它不需要重来。
这真的是一句很意味深长的话。
不像之前那种电影的南柯一梦,《童梦奇缘》的结局是让人深思的。
记得第一次看时,以为结局会是小光在神医的帮助下恢复童年,然后和家人一起重新开心地长大,懂得理解自己的家人和身边发生的一些事。
可是,电影的结局却是苍老的小光在父亲的怀中安然睡去。
这样的结局虽然不是一个让人开心的happy ending .却带给人更多的思考。
悲剧意味的童话故事更让人觉得感动。
想起之前看过一部好莱坞电影《野兽男孩》,现代版的美女与野兽。
自私,冷酷的男主因为被施了魔法,从一个英俊的王子变成一个面目狰狞的“野兽”。
女巫说只要他在一年内找到一个女孩对他说:我爱你,就可以解除魔法。
最后,“野兽”跟一个曾经暗恋他的女孩相爱,”野兽“也洗心革面了,恢复了原来的英俊相貌。
一个快乐而圆满的结局。
可是,却让人产生不了任何感触。
因为,这是一个喜剧的童话,而现实生活中,野兽和美女的组合更多。
我记得在影片快结局的时候,女主和男主在分离时,女主对男主说:我爱你。
随后,女主哭泣着离开机场。
那三个字是男主一直期待着的。
就像之前女巫说的那样,男主的被施的咒语解除了,男主又恢复成帅气的王子。
王子追出机场,而女主觉得实在离不开男主了,又重新去追男主,可是,男主在那时已经恢复成王子了,不再是女主认识的那个温柔善良的“野兽”了。
于是,王子说自己就是野兽。
女主在片刻的诧异之后,毫不犹豫的扑到了男主的怀里。
这样的情节未免也太唐突牵强了。
相比于这样的结局,我更喜欢的是施在男主身上的咒语没有解除,但野兽和公主还是幸福地在一起了。
好莱坞式的糖果童话如今看来是那么不切实际,也忽然发现自己已慢慢过了那个相信王子和公主幸福地在一起的年纪了。
我更相信的是恐龙和青蛙在一起。
我相信就算王子和公主幸福地在一起了,但还是会因为一些小事拌嘴,然后又和好。
生活并非童话那般完美,再完美也是会有瑕疵的。
又想起那时看过的《潘神的迷宫》,邪恶版的爱丽丝梦游奇境记。
电影中的小女孩勇敢地从巨型蛤蟆肚子中取出自己需要的东西,为了救自己的难产的母亲,想了很多办法,但在最后却因为没有遵从潘神的叮嘱而偷吃了怪物的葡萄,差点死去。
虽然侥幸逃脱了,可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很多精灵因为女孩的贪吃而死去了。
影片的最后,女孩死了,血流入了地下宫的喷泉里。
我不知道女孩为什么会死,也许,她的贪欲就是一个原因。
但这样的女孩勇敢,善良,但也有点贪吃,这恐怕更符合现实生活中的人吧!
现实并非童话,相比于《白雪公主》,我更爱带有悲剧意味的《海的女儿》和心酸的王尔德的《快乐王子》。
看的是国语版,不知道是不是最近禁止港台腔的原因,这次的配音太标准了吧!
感觉香港电影的配音,特别是因为很熟悉几个主角的声音,听起来怪怪的,反正因为配音问题,觉得电影不好,还是去找个粤语配音的看!!!
精彩感人的一套電影。
故事簡介在此省略,以下是個人非常偏見的觀後感。
(#暗藏劇情#)插畫電影開始的那一段插畫畫面營造了一個 "童心" + "悲傷" 的氣氛。
插畫用色鮮艷,但感覺有點灰沉,並非快樂的用色。
人物面部像是科學怪人般的縫縫補補,帶一點"黑"色的感覺...現在回想,其實跟電影內容很配合。
場景畫面或許因為整部電影以一個小孩的眼光出發,電影中經常出現色彩鮮艷、凌亂的場景。
個人覺得頗值得留意電影中場景的營造。
角色片中各位演員的演出非常出色。
尤其注意一眾小演員的演出,牽動觀眾的情緒。
其中個人最留意飾演「大雄」一角的小演員。
或許是因為角色本身討喜、又或許是因為那小演員的有趣演譯,反正,那一個角色,給我留下了頗深的印象。
故事生死、成長、親情、友情、愛情、悲傷、憎恨...故事情節很是煽情,悲傷位、笑位也做得適時,每個情節也牽動到觀眾的情緒。
故事內容算是老生常談的叫人珍惜活著的每一天,非常有教育意義。
適合小朋友看,但其實更適合大朋友看。
就算生命只剩下一刻,也要盡力活到最後啊!
未來還是充滿希望的。
結局個人認為電影給了一個最好的結局。
也就是因為那樣的結局,才會牽引住觀眾們的情緒,直至完場。
是的,已經經歷過的事、已經用完的時間,不能重頭再來一次或許可惜,但也幸好不用再經歷一次。
原文載於本人的blog: http://mymaze.blogspot.com/2005/10/blog-post_04.html
绝不是部儿童片,不适合儿童观看。
把人的一生缩短为短短几天,让拥有和逝去揪着这么短的时间完成,把人生的短暂用夸张的手法以最大的冲击力展现给你。
这是一部悲伤的童话,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浪漫主义剧。
在这种表现方式的冲突影响下,倍增了夸张带来的震撼。
但是我不喜欢影片的结局,虽然这种悲剧的结局能带给人更多的刺激,让人更多反思,更多的珍惜现有的生活。
但是生活带来的困苦太多了,人已如同暴风雨中上下翻腾的孤舟。
这时候给予希望是不是会更益。
多希望影片里的一切能解释为主角的一场梦。
18岁的你还记得吗?
很多小孩都渴望长大,长大了就能自由自在。
记得我小时候希望赶快长到18岁,这样就可以真大光明的去网吧,真到了18岁那天,其实用不了多久就会觉得还是18岁并没有什么不同!
剧情:影片中12岁的光仔(刘德华演),因一种神奇药水,意外让光仔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光仔(刘德华饰)长大的梦想成真,但是光仔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他在不断衰老,他得一生从此只剩几天的时光,但他无力会改,余下的时光他让父母重归于好!
在继母的怀抱中死去!
记得12年前学校组织看电影,当时全校的人密集的排布在操场上,本来空荡操场人慢慢人多了起来,当时并不懂看这部影片的意义,整部影片看下来,就记住了饰演神秘人(的一句结尾时的话:“可悲的是人生不可以重来,可喜的是人生不需要重来。
”12年前的我只是对这句话很疑惑,无法理解他得含义。
因为很多人都是会为过去的错误而感到遗憾,想要改变过去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事,不过看过《蝴蝶效应》《时空恋旅人》你就会发现,人生确实不需要重来,就算从来也只是换了其他心心念念的遗憾而已!
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每个人的人生难免有各种各样的错误交织在一起,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记得《西游记》中有一段,取经众人因为唐生忘了帮老龟问年寿而导致经书全湿,晒经书的时候导致了部分粘在石头上,后导致经书残缺!
一心想要取经的唐僧也没有完整取回经书,如果人生有遗憾,请放心你生后有很多人和你一样!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看哭了的啊
小学的时候看的 当时看哭了 现在知道了 等你长大了 有的是时间烦恼
一般
看过
小学时学校播过这片。但老实说,我对它是带有恐惧的,不仅是对成长,更是对其中纠缠不清的家庭问题。童年是会影响人一生的,这话我认同至今,虽然这丝毫不能改变任何事情。对于理智理解范围外的情感,永远是我最脆弱的一环,那是一种极度的无力。因而理智的天堂是我唯一的希望,也是我做过的最完美的梦
结局的时候多少还是有点感动。
集体看电影依旧看得热泪盈眶
开头很好看
还是刘德华,演技一流的
不太喜欢光仔这个角色的性格言行设定!
无聊额
很2很奇异。
断网的时候随便找了N年前下的东西来看,看得好没瘾
说实话 因为童年的经历可能很相似吧 我看哭了
有点傻,最后还满感人的
好吧好吧,就假使说,这部电影是第一次、是首创这个故事出来的,那也挺无聊的。
现在想想 真跟本杰明巴顿的故事差不多啊!!!
原本以为是男版、港版的《女孩梦三十》,但是结局还可谓不怎么俗。
2005,
一夜长大恐怕是每个小孩的梦想,长大了就能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