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滚拉拉的枪

滚拉拉的枪,Lala's Gun

主演:王吉甩,石明妈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苗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08

《滚拉拉的枪》剧照

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2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3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4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5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6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3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4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5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6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7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8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9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20

《滚拉拉的枪》剧情介绍

滚拉拉的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介绍了我国唯一的带枪部落苗族少年滾拉拉(王吉甩 饰)的成长故事。在我国西南苗族部落,有好多世代相传的民族习俗,比如男孩要行成人礼,到一定年龄将得到父亲赠送的猎枪,以示长大成人。滾拉拉自小与奶奶(石鸣妈 饰)相依为命,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他不止一次问过奶奶爸爸在哪,但毎次都被奶奶搪塞过去。眼下他已届满十五岁,可困窘的家庭实在拿不出500元的制枪费,于是他只身外出寻找父亲。途中,他遇见好友贾古旺(滾当元 饰),俩人曾是患难至交,不料,贾古旺次日罹难,滾拉拉亲自送好友去了极乐世界。奶奶用一生攒下的银饰为他买了一把枪,送给本来应该父亲相赠的猎枪,直到这时他才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弃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熊猫总动员御天神帝3之幽燕惊魂法医追凶动物奇缘完美隐藏陈赓晋南大捷盗墓同盟LaughingGor之变节娘家的故事2上古仙女秘闻真假学园挖掘时光巡逻队第二季夺命杀机最初的梦想我会变成巨人魔道象人水中女妖伊朗式分手来冲浪吧!!美少年!!星期恋人:后篇血战漫川关永远的里奇三目先生灵异村庄女孩们的周末黄河喜事翻转人生冲锋号稻荷恋之歌OVA

《滚拉拉的枪》长篇影评

 1 ) 流水的《滚拉拉的枪》

《滚拉拉的枪》的结尾有一段话:它除了是一部剧情片之外,同时也是人类学的一部珍贵纪录片。

我无力改变世界,是有把握自己的梦想,写在这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于卑微的人生。

可见导演对此片寄予的厚望和期望。

此片的定位具有两种性质:电影和纪录片。

全片围绕主人公滚拉拉为了一个月以后的成年礼而展开,他在为自己的成年礼的最重要的东西——枪——担心。

按照苗寨习俗,成年礼的枪应该是父亲提供的,但不幸的是滚拉拉从小没有父亲,他是他奶奶捡来的,但奶奶一直“骗”他说他父亲走丢了。

为了圆自己成年礼的枪的梦也为了满足自己对父亲的思念,他“骗”奶奶说去城里的铁匠铺打工,其实他是去寻找“走丢了”的父亲。

在他寻找父亲的路途中遇到了一系列事件,他的思想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最主要的是他懂得了:父亲走丢了是因为不想回来···活着就要好好活着·····于是他停止了寻找,回到家中。

编剧和导演意在说明一些人生的道理与苗族的一些习俗和风土人情,但整个故事的拍摄徘徊在纪录片和电影之间,显得模糊不清。

纪录片是纪录片,纪录片的拍摄是长卷形式,旨在系统地描述记录对象的一系列其特有的特征;而电影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好的电影,其人物有典型性,其故事有典型性。

此片当做纪录片此显得单薄,此片当做电影则显得平淡和苍白,作为两者的结合的话就显得有些马非马驴非驴了。

依我个人之见,我认为,可以选择一些夸张的手法来描述主人公“寻找”过程中遇到的事件,可以选择苗族典型风俗的特殊事件,这样既尊重了纪录片的纪实性也符合作为艺术的电影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塑造方法。

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比较成功的结合了纪录片和电影的特征,既有电影的艺术性也有纪录片的纪实性。

整部影片通过反映赛德克族对日本几十年的抗争反映其民族的大义和其族群的主要精神。

整个影片具有史诗的波澜壮阔和族群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这样的描述方法就显得明智和大气了,也能够吸引观众。

我认为《滚拉拉的枪》是比较失败的,导演的手法是不够纯熟的艺术水平也相对较低。

可以向《赛德克·巴莱》学习学习。

 2 ) 《滚拉拉的枪》:宁静的生活

我非常怀念宁静的生活,就像怀念年轻时候的恋情。

小时候回老家,总是很怀念泥土堆砌的墙壁上的大大的窗户,窗户的后面就是麦田,夏天的风吹过,我能听见麦田里的歌声。

窗户的旁边,有一棵大大的树,从我生下来的时候,这棵树就存在。

下雨的时候,能听见雨水低落在树叶上的声音,放晴的时候,能够看见远山横卧在灿烂的夕阳之中。

夏天,虽然湿热,但是,夜幕降临时的那份宁静却让人感觉到深刻的美,冬天,虽然寒冷,但是,银装素裹的大地却总能让人感觉到庄严的宁静。

我以为,我的一生都将在这里度过......后来,还是离开了那片土地。

无意间看了一部电影《滚拉拉的枪》,很普通的情节,很普通的演绎,尽管我知道,那是一个关于信仰和成长的故事,然而,我还是被电影中的宁静所感动。

我喜欢看那些淳朴的苗族人在蓊蓊郁郁的林中穿行,或剑拔弩张,或温软如玉,或悄声细语,或仰天长叹,每一种姿态都是对生命的崇敬。

寻找: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很多,不过宁敬武最聪明的一点就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以来,就让主题更纯粹,更具有说服力。

影片中的滚拉拉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对成长充满了渴望,然而,成长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于是,滚拉拉开始寻找,寻找自己生命中缺席的人。

出乎意料的是,在寻找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情感,至于他如何理解自己的成长,自然是不得而知。

那么,滚拉拉为什么要去寻找呢?

曾经,听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有一个圆形,他缺了一个角,很不快乐。

于是,他决定去寻找失落的那一个角。

他向前快速的滚动,唱着这样一首歌谣,“我要去寻找失落的一角,啊哈哈,上路啦,去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有时候,他要忍受日晒,有时候,他要忍受雨淋。

因为他缺了一角,不能滚的很快,所以,他会停下来和小虫说话,或者闻闻花香,尽管这一路非常艰辛,但是他很快乐。

有时候,他也会遇见走失的角,然而,不是太大,就是太小,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合适的角,但是自己却错过了,后来又遇见了合适的角,但是抓的太紧,碎掉了。

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让自己成了一个圆。

他本应该很快乐,但是,由于自己成了一个完满的圆,所以跑的很快,不能和小虫聊天,不能闻闻花香,也不能唱歌。

最终,他明白了,于是,他放下好不容易找到的这一角,从容的走开。

其实,滚拉拉的寻找不过是一种成长的历程,借助于寻找这个主题来描述一个孩子的成人过程。

他需要的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问题的答案,他只是希望,在他的生命中,有人能够见证他的成长。

死亡:看了很多电影,总觉得没有死亡的电影是不完美的,在《滚拉拉的枪》这部电影中,导演用非常诗意的方式演绎了苗寨人的死亡。

对树神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

影片中有一出悲剧,尽管是死亡,但是没有给影片增添更多庄严和肃穆,而是让一个孩子通过介入生命流逝的方式来明白成长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而贾古旺的死亡,可以看出导演对在物欲中寻找生命意义的一种暗示。

从这里我们可以将“死亡”看作是部落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的产物,可以说是一种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相对于都市中的人,我更感慨于那些生于宁静和死于宁静的人,就像苗寨中的人,滚拉拉以及滚拉拉的奶奶,他们一生都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因为有信仰,所以他们总是拥有自由,所以他们在任何事情面前都能保持真实和坦然,诚然,他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感谢上天的馈赠。

相比较钢筋水泥城市中的人,这样的生活恍若梦境。

我并不觉得死亡是一件坏事,诚然,人生中的两件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出生和死亡。

在《滚拉拉的枪》这部电影中,我感觉到的死亡是一种背叛故土所付出的代价,自然,这也是一部分成长中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整部电影通过成长这个主题描述了苗族人的文化,不管是演义还是虚构的生活,影片传达出来的是一种真正的宁静。

很多时候,这些部落文化被人以为很落后,其实并不落后,相反,这种娴静的生活以及居住的环境恰好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有时候想,尽管工业化如此发达或将更发达,我依然喜欢原始的文化以及原始的美,那种没有经过修饰的美才最让人惊心动魄。

宁静:或许,我们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真正的宁静了吧!

很多时候,做选择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你选择了城市的生活,就必须放弃掉宁静的故土,你选择了更好的未来,就必须让自己的灵魂行走于物欲之间。

哀叹宁静的消逝本身是意见略带矫情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宁静本身是可笑的。

我们不能在失去宁静的同时也失去对宁静的向往。

 3 ) 主

央视电影频道还是出过不少的国产佳片的。

《滚拉拉的枪》讲述了快要进行成年礼的苗族少年滚拉拉希望下山找到父亲,让父亲给自己买一把猎枪,等他失败回来后发现自己是被奶奶捡回来的孩子。

故事内核虽然简单,但也做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并且苗族的文化以及苗族人的质朴都为影片增色不少。

滚拉拉一路人遇见新的朋友,每个人对于滚拉拉而言都颇有深意。

他一直在构建父亲的形象,是猎人、农民还是船夫,是举债在逃、爱上别的女人还是守着使命。

船夫教给他指路歌,告诉他亲爹是谁不重要,他忽然明白奶奶是最亲近的人。

瑕疵在于,电影看完后,总觉得对于我而言没有强烈的共鸣。

故事的主人公是苗族少年,讲述的又是被领养的孩子和奶奶的亲情关系,且视角单一,情节带着一点文学性但缺乏生活气息。

如果把表达稍作调整,去讲述“相比离去的人,更应该去爱身边的人”,在共性上会更好。

 4 ) 冲涤心灵的清泉

虽然题材老套、演员业余,但是主题积极向上情感流露自然、风景美丽怡人、表演朴实得体,绝对称得是优雅的并且值得多看几遍的上乘之作。

拉拉的天真纯朴、自尊自强、热心助人的品质在寻父旅程中优雅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修船匠那里意识到奶奶才是自己的最爱后毅然的回家更是令人畅怀的感动。

完美的成人礼重要,拥有枪的尊严重要,但是自己的亲人才是最最重要的!

此外,小卖部的老板、小女孩、铁匠铺的老板、农夫一家…,这些出现在拉拉旅程中的人都以各种不同的外在但又共同有着善良的内在来感染着我们。

这些善良的人组成的优雅的电影就象一股清泉流过并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暂时忘却了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尔臾我诈、自私自利、斤斤计较、虚伪假面……

 5 ) 但是 很多剧情在苗寨里不是那么回事

但是 很多剧情在苗寨里不是那么回事比如苗族歌师不是轻易地传授古歌,比如小姑娘们不是那样轻易地给小伙子唱情歌,比如小姑娘敬酒的时候唱的不是酒歌而是情歌了,这些都完全偏离了苗族的传统所以我作为苗族人在看这电影的时候 很别扭,但是想想导演不是苗族人,而且拍出来的电影也不是为了给苗族观众看的,所以我也不能这样苛刻。

电影的主题很鲜明,很质朴,很自然,很美,很深刻。

这点我承认。

起码她所表达的主题符合了广大他族观众的审美,并且引导着大家一起对黔东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向往。

 6 ) 少数民族影视作品的突围和思考,从《滚拉拉的枪》说起

“金黄色的稻田,美丽的山脉。

富饶的土地,赐予我们粮食。

我们苗族山清水秀,我们家乡美不胜收,今年又是丰收年,金黄稻谷一片片,男女老少笑开颜......”这样一首歌,一部电影,《滚拉拉的枪》将浓浓的苗族农耕文化展现给了我们,在歌声中,看到了苗家儿女热情奔放,恣意洒脱的心境和朴素真诚的生活态度。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着56个民族,长期生活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为我国的辉煌与荣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影视文艺作品中,少数民族电影题材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边缘化,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冲击,题材单一,演员匮乏等一些列挑战。

《滚拉拉的枪》无疑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在展现少数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争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折射出苗族儿女的精神面貌,在和主流文化的彼此发展中互生互存。

01,淳朴的古风苗族文化纷繁多彩,悠久的文化和传统,造就了苗族古朴原始的美,其中吸引人关注的要数当地的苗歌曲了,在影片中出现苗歌的情节有好几次。

比如,小姑娘们为滚拉拉唱的敬酒歌;比如,男女幽会时的情歌,贾古旺教滚拉拉唱的情歌。

甚至,剧中的吴巴拉因为不会唱情歌,他喜欢的姑娘就跟着别的歌师私奔了......这一些列的场景呈现,都形成了苗族人淳朴热情的古风。

对于少数民族电影来说,民歌,民舞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形态表达。

苗族歌曲历史悠久,是农耕文化和当地人表达思想情感的一部分,当地人通过这样一种传统的方式,试图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祖宗的尊敬和对家乡的热爱。

田间的芦苇,森林中的古树,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和田野的芬芳,有着原始古朴的山间味道和艺术气息,让人在欣赏一部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够心之向往。

电影通过展现这些区别于现代流行歌曲的民歌,来体现少数民族浓郁的古朴美感,展现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趣味,让人感受到了繁忙生活中的一抹清流。

02,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贵州的《滚拉拉的枪声》《刘三姐》,石林的《阿诗玛》,石屏的《花腰新娘》,这些影视作品在呈现本民族特色美的基础上,也饱含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呼吁。

几年来,少数民族的旅游是一个热点。

拥有着主流文化和都市时尚消费的全国游客,在对少数民族的旅游和消费中难免带着个人的优越审美和较高衡量标准来对待当地的文化。

在这样一种当地思想观念和强势文化的碰撞之下,少数民族的文化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干扰。

而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的载体,在对少数民族的呈现中,也呼吁和寄托了创作组的文化保护思想。

本地人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家乡被赞美,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当地的旅游文化和生态传统成为全国响当当的一张名片,也为当地带去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03,深切的普世思想“它除了是一部剧情片,同时也是人类学的一部分珍贵纪录片。

我无力改变世界,只有把握自己的梦想,写在这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于卑微的人生。

” ——《滚拉拉的枪片》结尾语在整部电影中,导演通过对滚拉拉寻找父亲的这一场旅行呈现,来展示岜沙苗寨淳朴的村民真实的生存状态,饱含着主创人员对于古风淳朴,诗意盎然的苗民深切的关怀和讴歌。

在全球化的进程和科技的发展中,少数民族势必会成为一个在主流文化的夹缝中生存的文明,不断消逝的本土文化,在和外来的主流思想碰撞中,也会妥协和改变。

如何能够留住这一段文明,如何能够用镜头的方式来唤醒少数民族的传统和鲜活的文化,这也是创作需要思考的问题。

电影中的山路呈现,村民用树叶包着的香米饭,用锋利的小刀一片片割下没有调料的白肉。

这些日常琐碎的习惯可能在外人看来,既无味也无趣,然而,对于身处在深山之后的苗家儿女来说,这都是最原始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电影中的普世思想和人文价值,可以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让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这一类人群,给坚守文明和融入文明的苗族人以关怀和理解。

困境与思考目前,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大多比较“冷门”,受众面较小,远远比不得商业大片那么有市场。

同时,在展现少数民族的电影中,影视类人才的短缺,题材的局限性也是阻碍其发展的一个壁垒。

在电影的拍摄中,少不了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资本融入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和素材采集中,这都少不了的政策,资本和观众的支持。

而少数民族的电影大多为文艺类型片,在市场中并没有得到较好的票房支撑,这也使得更多的专业人才转向了商业大片或者是其他更为大众的电影类型创作中,这也是值得去深思和解决的问题。

《滚拉拉的枪》在电影的呈现中,着重对于贵州地区原始美和生态美给予肯定的同时,重在讲好苗族故事,用故事情节来传递出对于这个地区的人文关怀和文化传递,展现了风格迥异的艺术美感和审美价值。

在呈现苗族生活的故事中,将现代美和普世价值融入到当地思想和文化的深度中,用艺术的手法将影片盘活,对于观众来说,不仅仅满足其“猎奇”的心理,更是寄托着对于当地人文和思想的深度关怀。

 7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摘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一句,以为题。

这也是电影中的一个场景···《滚拉拉的枪》这部电影取材于贵州芭沙,据说芭沙是一个文化孤岛,当地人是正宗的苗族。

虽已禁止打猎,但男子皆配枪,镰刀剃头,留户棍。

敬畏树神,绝不随便砍伐树木。

人人一棵生命树,出生时种下,死后砍倒做棺材。

种种当地的传统、习俗在电影里都有体现。

宁导演在结尾留下了这样几句话:“它除了是一部剧情片,同时也是一部人类学的珍贵纪录片。

我无力改变世界,只有把握自己的梦想,写在这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于卑微的人生。

”也许现实并非如电影般如诗如画,芭沙人也并非那么顽固、保守,电影纪录的不过是导演梦中的“边城”罢了,但导演张扬的是自己的梦想,对现实的表述也并不过分。

想要对芭沙、对男主角有更多了解的,不妨看看湖南卫视的《变形记》,该节目有一期叫“山呼海唤”,是将芭沙的王吉甩(也就是电影里的滚拉拉)和广西北海的一个家境优越的问题少年互换,虽说里面那个瞎分析的心理学专家有些二,但节目是个好节目。

此电影在国外放映过,发达国家最狡猾,一个劲地夸后进国家,提倡文明多样化,不像中国的一些人,只懂得鄙视穷人。

当然中国其实更像西方世界,只是还没有到那个地步,也还没有学会虚伪。

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其实如果稍作引申,便会发现这是一个终极问题。

对个人来说,我的好坏与他人何干?

对社区来说,我们为何要按照外部的标准、他人的规范来生活?

现在看来,钉子户是要被荡平的,即使那些没有影响到“市政建设”的边缘人群也得“被进步”。

“进步”也许是好的,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否该给人以一些选择的自由?

肯定有人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有人愿意选择返璞归真生活在乡村。

无论是搞城乡一刀切,还是打着文化保护的旗号人为地划出一块与世隔绝的居住地,都不可取。

教育还很必要,只有让人充分了解外部世界后,他才有选择的自由。

选择的结果从短期来看也许因人而异,但从长远来看真善美以及纯朴简单的生活肯定还是众望所归。

无论什么样的选择,好坏皆各得其所,但我相信高贵、完善的生活方式终究不会被埋没。

我向往小农社会,向往田园牧歌似的生活,但要把我归到极端环保主义者那一类,我就郁闷了。

如果说人类的行为能够破坏自然,甚至引发地震、海啸、气候变迁,那把人看得忒高,如果是这样,那既然人类有能力引发灾难,那怎么能说没有能力控制灾难?

也许可以说人类的行为最多把自己玩死,汽车尾气最多先把自己熏死,但要想撼动自然我们还得继续努力。

宁导演在银幕上给我们展现的,好像不只是对个别卑微生命的肯定,而是人类所能企及的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影片温情、浪漫,到处是美丽的风景与善良朴实的好人,更重要的是那份沁人心脾的平淡,生老病死的悲伤与无奈在这里化为含着眼泪的超脱与从容。

人们都是善良的,但现实却灰色残酷,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异化。

有些人渴望文化孤岛,大概是因为那里有着巩固的社区,有着身份认同。

故乡一去不返的人,心灵也很难找到归宿。

总之,这是一部好电影,去从中找寻那份质朴的感动吧。

 8 ) 缓慢地被打动

作为这次巴黎中国电影节的闭幕影片,滚拉拉的枪是对得起这待遇了。

从开幕式到现在,31部片,从30年代的胡蝶到今年的非诚勿扰。

活动被主办方弄得乱七八糟,电影选得倒是还好,至少这部滚拉拉的枪,弥补了我对梅兰芳的失望。

我并不喜欢看这类型的影片,如果它不是闭幕影片,如果可爱的宁敬武同志没有出席,如果前几天没跟毛毛同学遇到而且他也想看这部片,我想我大概会错过它,并且不觉得遗憾。

电影一开场,我就被语言雷到了。

完全没预料到这会是一部连中国人都听不懂的中国影片。

这片子似乎是在四川附近拍的,我这个四川人仍然听不懂,只是看到那个坏心的收树枝的老板比着手说五块五块的时候有点共鸣。。。

TAT 于是只能跟外国人一起看法语字幕。。。

我想触动我的第一个时刻 是GUWANG的歌声。

这个单纯向往着城市卡拉ok的男孩,为了捡个帽子而丢了命。

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剪掉的头发,在回家的路上执意换上家乡的服装。

就如同毛毛同学在影片后说的,这不过是个简单的故事。

只是这缓慢又真实的故事,缓慢又美丽的音乐,缓慢又如画的风景。

让拉拉长大的那条路变得格外美丽。

宁导在影片开幕前略带羞涩地讲:希望大家喜欢这部电影,我想说的话,都在这里面了。

谢幕时我看到有外国人抹着眼泪站起来鼓掌。

我想我们都听到你想说的话了。

 9 ) 刚刚看过电影,第一时间观感

刚刚在LA的亚太电影节上看了这部电影,挺喜欢这个温和含蓄的故事,爬上来写两句.首先挺担心这部片在国内公映的票房,不知道有没有上映?唉...这样没有任何明星和时尚元素的电影,估计也就是静悄悄地上,静悄悄地下了.看得出导演用了心,也有情,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样的电影比一些所谓国内大片要有意思多了.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部电影.电影用的应该都是非职业演员,这在国内院线电影里还是比较少见的,他们的表演让整部片子有了股清新的味道.不错.剧本很不错,我看片尾字幕,剧本是导演自己写的,是下功夫磨过的.很克制,没有什么不必要的煽情的地方.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有苗家背景?里面的很多小细节挺有味道的.我很喜欢的一段戏是滚拉拉砍了柴,用车推了去城里卖,想自己攒钱给自己买把成人礼上要用的枪,路上碰见了一个村里长辈.长辈说,"你没有爹,就没人告诉你这个规矩,卖柴不能用车推,只能用肩背",小孩说"用肩只能背两捆,用车可以多放点"长辈说"就是不想让你多拿,才做规矩只能用肩背,你用车推,再有人用汽车,卡车拉,这山上的树就都砍光了""你用肩膀背肩会疼,砍树树也会疼的"(大意).片里里用了很多苗家歌曲,很好听,也很地道,是民间歌手唱的.不过我个人觉得有点可惜的是,这些歌好像是录音棚录的,混响之类的效果也加得太多了点,如果录得更自然点就好了,跟电影就更贴了,还有有几段唱歌的段落还是表演的感觉多了点.导演还是太注重传统意义上的"好听好看"了,其实"好听好看"不是只有一种标准,粗砾也是美.其实要说看电影,我还真喜欢看这种的.不过也可惜这样的电影基本上是墙内墙外都开不了花吧.怎么说呢,他没有那些受国外影展关注的"中国地下电影"的某些特质,不太容易从外国人那里弄到太多关注.可是也不是大投入的商业片,所以票房也不会太好.唉...感叹一声,导演真是不容易阿.呼吁大家有机会就去影院支持一把吧.我今天是花8.5刀买的学生票.估计国内票价不会太贵吧.今天的影院人很少,不过来看的都没有中途退场的,不管哪国的人都安安静静看完了.可惜导演没来,否则还可以当面支持他两句.

 10 ) 大美岜沙

惊艳于这样一卷至真至纯至美的苗家少年的故事,任谁也不可能将它讲述完整,不如随了缘,你看就看了,错就错过吧。

托时光网的福参与了导演见面活动,就记录下导演的语言好了。

1首先感谢大家来看这样一部节奏很慢的电影,谢谢大家。

2旅游发现的这么一个地方,本来是苗族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自成一个文化体系,在苗族也是很古老的,这个文化对我是一个触动。

我记得好象张成志在一个散文里写到:肉身置于闹市,灵魂却追逐自然。

对我来说拍这个电影是一个很自然的事。

3我们反映的是苗族的一个文化,这个不是我们演义的也不是虚构的,这也是我个人的一种精神需要。

我觉得房价都长成这样了,我们生活的很不自在,肯定需要一种能让我们平和下来的,让我们觉得自然的,向这种方向我觉得是一种本能吧。

4这个拍摄呢,是一种手工业的方式,内个演员除了旅途上遇到的那些歌手,基本山都是一个寨子里的,就是叫岜沙的这个,我们基本上用了差不多3年的时间,和他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快成亲戚了。

喝了很多米酒,但是,现在他们也开始喝啤酒了,这个工业化的进程,眼看着就来了。

5我们作为电影的创作者在很坦然很真实地表现苗族这样一个逐渐失去的文化,我们在记录一个正在消失的人类学的文化,我们不觉得这是一种落后,它可能恰恰有它文化上的先进性。

当我们在北京在上海以这样的一种对于居住空间,对于旅行,对于情感,对于交往,这么一个的需求时,我看到在这个寨子里,他们可能比我们的幸福指数要高,他们居住的比我们的房子大,他们推开窗户是云海,他们高兴了就唱歌,他们不高兴了就跳舞,我觉得这是恰恰我们想望的一种境界。

所以我觉得从经济上比较他们也许会落后,这恰恰是我们要思考,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偏离了我们原本的内心多少,而他们的是不是值得我们来思考。

所以说当我们以我们工业化的进度达到今天的时候,他们因为交通等种种原因还在保留着文化的原始性。

在完成了这个之后,有可能是他们在我们的前面,而不一定是我们在有了通讯有了电脑有了宝马车之后就比他们进步。

拍这个电影很重要的一个初衷是我自己想来找我们自己对于生活方式的一个检讨,同时也会发现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恰恰也印证了我们非常值得检讨的一个东西。

6我觉得不管是对于苗族还是对于今天中国,这种文化上的自信是更重要的。

7这个电影融合了几种类型,一个是对文化的记录和表现是遵循当地的文化的我们没有加工,我们想记录到08年我们所能恢复到的文化,假如说是纯粹的记录片来记录的话那也要看记录片的概念了,我觉得把存在的我们今天所能找到的86岁的老人,在这些老人的回忆中,我们把这些文化整和,这也是记录片的方式。

假如从文化意义上讲,那今天的景象和曾经有过的景象是两种真实,我觉得只要没有对文化进行演义和改变,就都是对文化的尊重。

这个电影也可以当作人类学意义上的记录。

8我们拍完到现在已经变化非常大了,在当地对于旅游的过度开发对文化的破坏很大,我们今天也很复杂,它的文化就不再是那种本真的原始的,它是一个非常两难的问题。

9通过一个小孩对他父亲的寻找,更好的能表现他们对自然,对生死,整个他们的文化,以一个少年跨入成人之门变成一个男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截点。

他前一天是少年,第二天就成了一个有责任的男人,所以说我就选了成人礼的时间点。

这也是他们独有的一个文化。

我觉得一个对父亲的寻找更能把我们对精神上的寻找放进去。

在今天我们的世界,我们可能父母都很好很健康,但是我们也要找我们精神上的源头。

寻找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戏剧张力。

《滚拉拉的枪》短评

再次看拉拉的抢,服化道美不用说,那里本来就是这样子,侗苗文化本身就带有神秘色彩,片中基本可以满足你对从江苗族的生活体验……演员比预想的要好很多,导演想纯粹又有仪式做作,尴尬症者请避让……推荐阿彼察邦式影迷可观……但是对我们从江来说的确是#电影资料馆 般的存在…

6分钟前
  • 守望者
  • 还行

歪姐说,你看看原始村落的质朴,就不会有那么多杂念。

9分钟前
  • 冉7 _Pro4.01
  • 力荐

宁敬武带来小惊喜

13分钟前
  • JJLOVE
  • 推荐

挺好

16分钟前
  • 只想和你们一起分享baby
  • 推荐

人类学

18分钟前
  • 洋人
  • 还行

好吧,真诚的臆想也是值得肯定的。

19分钟前
  • 薄荷
  • 推荐

苗族男孩长大的故事,冷门小众但是只有中国人拍的出这个味道。成长需要仪式感,但是成长本身是一个过程。看的是影评视屏。

21分钟前
  • 藏马erik
  • 推荐

20090420

25分钟前
  • thinkcear
  • 较差

怕不是儿童看了也要睡

30分钟前
  • Kinbote
  • 较差

只希望那片质朴的山不要改变,可是...

33分钟前
  • 忘川掌灯人
  • 还行

@电影资料馆

35分钟前
  • 树木希凉
  • 还行

很真切的电影,如纪录片风格般隽永

36分钟前
  • 心有猛虎
  • 推荐

记录下来真好

38分钟前
  • 王神爱
  • 推荐

一个男孩的成长过程!家乡是根是永远的归宿!

39分钟前
  • gfjdwsg
  • 力荐

质朴的文化,一个男孩的成长。★★★☆

41分钟前
  • 泰坦
  • 还行

值得推荐的诚意之作,看完内心充盈,非常满足。

44分钟前
  • 低俗小花
  • 力荐

49分钟前
  • Shy
  • 推荐

不是为了寻找父亲 而是为了成长

53分钟前
  • 无此
  • 力荐

没有拿个少数民族啥的当噱头来意淫,拍得不错

54分钟前
  • 豆友1174140
  • 推荐

纯朴,善良。在这些人面前,你会无地自容。

55分钟前
  • newhighway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