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阳光普照

陽光普照,A Sun

主演:陈以文,柯淑勤,巫建和,刘冠廷,许光汉,尹馨,温贞菱,吴岱凌,林志儒,龙劭华,胡鸿达,施名帅,张立东,张少怀,黄信尧,张翰,范姜泰基,张耀升,王可元,陈冠斌,林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年份:2019

《阳光普照》剧照

阳光普照 剧照 NO.1阳光普照 剧照 NO.2阳光普照 剧照 NO.3阳光普照 剧照 NO.4阳光普照 剧照 NO.5阳光普照 剧照 NO.6阳光普照 剧照 NO.13阳光普照 剧照 NO.14阳光普照 剧照 NO.15阳光普照 剧照 NO.16阳光普照 剧照 NO.17阳光普照 剧照 NO.18阳光普照 剧照 NO.19阳光普照 剧照 NO.20

《阳光普照》剧情介绍

阳光普照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平凡的一家人阿文(陈以文 饰)和琴姐(柯淑勤 饰)育有两个儿子,叛逆的小儿子阿和(巫建和 饰)与好友菜头(刘冠廷 饰)砍伤人进了少年辅育院,但阿和的女友小玉(吴岱凌 饰)却带着身孕来家里…琴姐不顾阿文反对,将小玉留下来照顾。此时,被砍伤者家属也来找阿文求取巨额赔偿,阿文受不了总是带来麻烦的小儿子,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资优生大儿子阿豪(许光汉 饰)身上,却不知道温暖善良的阿豪心中也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哦,至高的光别叫我酒神2黑夜游行飞不起来的童年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全新纪老千2:神之手棒球少女模仿末代独裁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奇迹联邦调查局第七季顽皮后卡比身为女主角!我丈夫的情妇上车走吧疯癫之翼消失的尸体奇怪的公主殿下尝试第二季朦胧灰暗变种人:幽灵战姬又见牡丹亭冰河世纪:巨蛋恶作剧狗尾巴草也是花电幻国度邋遢大王奇遇记他人之悲神秘世界历险记3失恋治疗所

《阳光普照》长篇影评

 1 ) 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这是我第二次说,我认为豆瓣上还没有人看懂这部电影)到今天,很难遇到没有答案的问题,不仅没有答案,甚至有点没有头绪。

因为毕竟经过漫长的思想史,任何问题,在人类的历史上,早有很多探索,所以遇到导演问出一个如此的问题。

让我惊讶,也让我愕然。

这个问题就是:作为人,是否做了好事,就一定会做坏事,而做了坏事,就一定会做好事。

好与坏,是绝对的对称和公平的,这既是“阳光普照”的含义。

这是个蛮残酷的问题,也极其现实。

很多时候为了做好事,尤其是好好的对待他人,其中积累的情绪和怨气,总是会在这个人或其他的人身上,转化为坏事,就像是某种能量守恒。

人确实不是一个源源不断的美好核心。

这个问题为何如此重要呢?

因为对每一个期待着过好的生活,做好的事情,并且为他人承担(这几乎是做好的事情的必要条件)着的人而言,电影呈现出一种残酷的“好事代价”,好事是会以同等的坏事作为代价的。

这势必成为一个,至少是令我自己害怕的预期。

阳光普照下的公平,就是这样的守恒。

在整个故事里,只有两个人死了,阿豪和菜头,虽然在电影中两个人看上去似乎是纯然的反面,但其是不是,这是两段先扬后抑的沉沦故事。

这里面最大的谜团当然是阿豪的自杀,我们从这里开始。

阳光普照是阿豪引出的题眼,也是阿豪的难题。

阿豪的死在电影里当然具有二重性,首先这一定是一件坏事,对于他的家庭,这是最大的不幸,这是阿豪自己知道的。

因此这是阿豪之前做的所有好事的代价,阿豪对所有人的善意最终必须凝结为终极的阴影,同时竟然也是电影中很大的一件坏事,是电影中唯一一件无可挽回的坏事。

但同时,阿豪的死,其实是其他人决定的,这是电影中“基督教”的隐喻的一部分(电影的英文名就是谐音的“独子”,耶稣是上帝的独子),这绝对不是我的过度解读。

在阿豪讲述的司马光故事中,有一个几乎还没有人抓住的细节,一个与司马光原版故事不同的巨大细节。

阿豪讲解司马光的故事,中间被公车到来打断,这个故事的巨大张力,让郭小真都无法上车。

在公车到来前,阿豪故事的最后一句话是:“大家看到那个水缸都很兴奋,指着那个水缸说,一定在里面,一定在里面,但是只有司马光一个人,就留在原地……”公车开走后,阿豪继续讲:“然后司马光,就拿起一颗石头……”在司马光原来的故事中,显然不会有大家起哄让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这里故事非常明显在映射圣经约翰福音8章,“耶稣不定犯奸淫妇人的罪”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的8章7节,是“他们不住地问耶稣,他就挺起身来,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他就可以先拿起石头打她。

”在这里的不同是,大家起哄让司马光杀死的,其实是他自己,而司马光确实杀死了他自己。

也就是阿豪杀死了阿豪,自杀。

阿豪在众人起哄中杀死了自己,犯下了最大的错。

在阿豪自杀前,刷牙的他抹开镜子上的雾气,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既是水缸的打破,最后的阴影消失,阿豪必须犯下大罪。

除此之外,观影者认为阿豪也许是完美的,但其实不然。

阿豪在电影里还有两次离奇的反应和错误,第一次郭小真在餐厅善意的向他打招呼,他冷漠的没有回应。

因而后来有他主动送郭小真回家的好事。

但这也衍生一个隐约的坏事,郭小真因而想成为他的女朋友,在动物园黑猩猩的一幕中(这是阿豪以真人记忆出现的最后一幕),郭小真一直看着阿豪,而阿豪明显表现出对她的疏离,黑猩猩冲到玻璃前,吓了郭小真一条,而阿豪也木然得愣住,没有给予关心。

因而最后让郭小真留下一个“希望是阿豪女朋友”的遗憾。

这两个离奇的错误成为阿豪的终极之罪,其实阿豪对小真的疏离并非罪本身,这个罪是阿豪对自己的理解。

阿豪自比“耶稣”,认为自己是世上唯一的例外,是只有光照而没有阴影的人,他没有感觉到他对郭小真的依赖成为了他可能的阴影,依然认为自己是全然的光照者,犯下十诫第三诫,“不可妄称神的名“,这推动了他的自杀。

阿豪错过了自己的救赎。

虽然他已经几乎完美,但一个不完美之人,自认完美,确实是一件大错。

菜头也是一个沉沦故事,他是剧中第二个死去的角色。

菜头起初当然对阿和很好,替他对霸凌阿和的黑轮出气,还承担罪责,但好事衍生坏事,锒铛入狱。

出狱后,菜头有两次救赎的机会,一次是老陈给他送钱的时候,一次是阿和第一次帮他枪击立委办公室的时候,如果菜头可以在这两次的任何一次放阿和一马,都不会有最后被老陈杀死的结局。

他的沉沦故事,是比较明显的。

因此阿豪和菜头的沉沦,虽然剧中塑造两个人有天壤之别,一个像天使,一个像魔鬼,但其是是同一个结构,是对同辈人的错误对待。

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阿豪自杀后,他人转变和救赎的契机开始了,其他主人公,都是先坏事,后好事的对称。

阿豪死去,小玉的孩子出生,阿和与小玉结婚。

阿和的救赎之路开始,而阿和的救赎之路,也是众人救赎之路的开端。

众人的救赎,都对应着“阳光普照”的结构,坏事,然后做好事。

先说陈妈妈,她是剧中一个线索性的人物,她的错误都很隐微。

首先是她在家庭中的缺位,阿和小时候的顽劣,她无法管教,阿豪被父亲的期待压垮,她无法分担(阿豪帮助他带小玉产检,其实在他们的关系中,阿豪是施予的角色)。

对家中两个孩子的“无法施予”,造成了两个孩子的悲剧,这当然是坏事。

但这件坏事,带来她对“小玉”的无私施予。

而她很快又做了一件大好事,她租下铺面,让小玉不必在酒店工作。

但紧接着,菜头在街上遇到她,攀谈后友善的想摸摸阿和的孩子,而陈妈妈却本能地挡住小孩,对菜头并不信任。

这其实在剧情叙事上,直接导致菜头改变让阿和拿钱的主意,而转而让阿和枪击立委办公室,又引出老陈送钱未果,等一系列的变故。

再说老陈,他的身上呈现出几乎对称的好坏,只有一个儿子的偏心,让他真的最终只有一个儿子。

而最初对阿豪那种明显的爱,用驾校的本子给予激励和压力,可以说他就是逼迫阿豪自杀的最直接的人。

这样的坏事,让他之后展示出对阿和近乎最无私的,隐秘的爱。

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因此电影展现出一种极端的善恶辩证。

做了坏事,命运便会逼迫你做好事,如果在这个时候不做(菜头不放过阿和,阿豪不接受郭小真),就会死。

而陈伯,陈妈妈和阿和,则接受自己的独子阿和(陈伯-阿和),或接受小玉作为自己的孩子(陈妈-小玉),阿和则接受自己的独子(阿和-孩子),是的,他们所有人的救赎,都是从接受一个孩子开始的。

相反,做了好事,命运便会迫使你做坏事,像是菜头帮助阿和承担,但仗着自己对阿和恩情的坏事,和阿豪对所有人的善意,但仗着自己善意的自大,都带了他们的死亡。

这个家庭故事如此的真实,让我既警觉我善意的自大,也让我忧虑必然坏事的到来。

我会不会错过我救赎的时刻呢?

或者,善恶的辩证,在人的身上是否如电影呈现的这样对称和公平呢?

不过,阿豪和菜头的错误都针对同辈亲朋,而陈伯伯,陈妈妈和阿和的最终救赎,都是针对下一代。

这也许是导演在阳光普照的对称和残忍中,呈现的温情吧。

而最初的那个问题,我仍然没有答案。

 2 ) 重复: Set up&Pay off

影片第三幕最有力的几个点:阿和与黑轮重逢时见到他的断臂,菜头死前终于在车外而不是车内抽烟,父亲举起石头砸向菜头,翻阿和旧物时翻到一叠的父亲送的印有“把握时间,掌握方向”的笔记本,结尾母亲坐在阿和车后座看透过树缝的阳光。

这些瞬间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影片前半段都铺垫过相同的元素,电影到收尾阶段时再次触碰这些元素并赋予新的意义,所以有Pay Off。

影片开端黑轮的手掉入汤中的特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他露出断臂再次提起汤时观众能立刻联想当时的画面,从而与阿和的愧疚感共情。

同时因为感受到同一元素所在的不同情境的对比,也能更直观体会到阿和的成长。

菜头第一次找阿和时因为在车里抽烟和阿和发生争执,第二次同样情境下阿和强调上次因为这件事被老板责骂,菜头承诺不会再发生。

当他在车里等阿和时,手里把弄着一根烟,最后还是去车外站着抽,这一车内车外抽烟的对比令角色丰富了许多。

他再次理所当然地找阿和帮忙说明他没把上次是最后一次的承诺放在心上,所以当他遵守承诺在车外抽烟时是令人意外的。

给人一种他在变好的暗示,可能这次之后他真的不会再骚扰阿和。

妙的就是阿和的父亲正是在这个时刻杀害了他。

如果没有他死前的正向暗示,父亲的行凶会削弱很多,因为观众不会为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惋惜。

父亲举起石头的画面是和阿豪讲述司马光故事时司马光举起石头的画面是对应的。

这处重复并不明显但却隐喻意义很大,司马光用石头砸开的是自己用以躲避的阴影,父亲也是,他砸的是自己顽固蛮横的外表下无力帮助孩子的绝望。

“把握时间,掌握方向”是影片中重复最多的元素,除了笔记本上印的以外,父亲的练车场,驾校老板办公室的横幅,父亲给学员演讲时的背景板,包括父亲时常念叨地都是这八个字。

父亲第一次将笔记本送给阿豪时,只是一个很日常的动作,铺垫意义却很大。

因为这八个字就象征父亲,父亲的教育方式和爱的方式,最后阿豪房间里一叠没用过的父亲送了十几年的笔记本,象征着父亲的爱和教育一直是压在阿豪心中包袱,也是他最终选择自杀的直接原因。

结局阿和骑自行车载母亲的段落真的很美,整部影片道不尽的家庭关系的错综复杂,其实都源于视角和立场的不同所致的误解和伤害。

片中第一次出现自行车,是母亲提起阿和小时候,他总让自己骑车载他几个小时都不让停,不骑就耍赖晚上不睡觉,母亲至今也不知道原因。

结尾她坐在阿和的车后座时,她意识到眼前划过的树梢和阳光,耳旁拂过的风有多美,她真正代入了儿子的视角,才开始理解儿子。

除了这些主要的重复元素外,影片也通过一些简单的重复手法帮助叙事。

比如阿豪自杀前和父亲讲述自己罪行前,都出现了天空乌云密布的镜头,暗示即将来临的死亡。

重复还可以帮助交代影片中的时间跨度,哥哥刚死的时候,阿和在辅育院值日时推着餐车下坡,最后撂下餐车在操场狂奔起来。

而他再次推起餐车时已经安安分分,还在人打饭时还制止其他学员的不规矩行为,他变了个人。

再之后两场戏,广播通知说阿和刑满释放,走出辅育院时等在门外的儿子已经会走路了。

几场简单的戏和重复元素的利用,立刻将时间跨度和阿和的成长交代清楚,简洁有力。

设计了重复元素,想要达到效果还得大手笔强调,不然观众会忘。

钟孟宏强调得很多:断手在汤里烫的收缩起来的大特写,这种画面不易忘;菜头最后一次抽烟前在车里拿着烟也留了很久的特写,有足够时间解读他的心理过程;最后父亲的笔记本被手作废品时,怕观众理解不到对父亲的指向性,还要母亲添一句别让你爸看见,这些点导演用了力,所以片子整体解读难度不大。

但是如果导演明需要观众落后于信息的地方,他也把握得很准,在影片揭示阿豪的死和菜头的死之前,观众没有任何暗示足以提前猜测到,两次云的画面的重复,也只有在揭示之后才有意义,这是另一种方式,对观影当时的作用不大,但留有回味的余地。

 3 ) 阳光也该尊重阴影

阳光普照了吗?

在阿文一家里,爱与期待只是普照在阿豪身上的每一个角落,连被问及“几个儿子”,父亲也只承认一个,彻底否认了阿和的存在。

那究竟是谁的不幸?

阿豪讲“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24小时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万物皆有裂隙去期待光,可阿豪内心的负面情绪却没能被普照到。

暗黑版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人有些毛骨悚然,可这却是阿豪最终崩塌前对救赎的渴望。

虽然阿豪只出现在前半部分剧情中,但他所反射的问题却贯穿始终,影响整部电影。

陈铭说“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下,亲情就是父母和孩子是一场互相亏欠”;《如父如子》表达了“亲情是父母和孩子的互相成长”。

再回顾热门的《寄生虫》,不难发现共通点是,大家好像都不会“爱人”——无论阶级,可能是因为大家本质还是最爱自己。

就像开篇父亲阿文对驾考失败六次的学员说“我在驾校也是有面子要顾的”,工作如此,更何况生活。

为了满意自我,我们一味的把阳光倾洒给了自己理想化的人物,却不曾考虑对方是否感到刺眼,也忽略了对方的独立人格。

其实我们如果仔细看,甚至能看到对方眼底映出的,是一个阴暗的自己。

像影中阿豪,他被给予了太多期望而逐渐被塑造成阿文的“理想化的孩子”,至于这个孩子的名字,叫阿豪叫阿和,甚至叫阿成,都不重要。

可惜阿文从未在意到自己“爱人的方式”,于是阿豪砸开了内心的水缸,一跃而下。

不仅是亲情,任何绑架都不该冠以爱之名。

不是否认提供优质资源的重要性,也没有曲解爱本身的纯粹性,只是希望爱的理性,阳光普照也不该忽视阴影存在的必要性。

“尊重对方”本是人与人相处的最低要求,可当冠以爱的名义,它成为了最高要求。

电影披露了“阳光也该尊重阴影,不必逃避自己的阴暗面”。

诸多影视偏向给人物设定一个绝对的善或恶的立场来引导观众情绪,但阿豪的自杀才是绝对阳光后的真实:有晴有阴才是立体人性,而复杂的人性才组成了社会。

那么我们若想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请先了解和尊重立体的人。

 4 ) 我的观后感和你想的不一样

1菜头有几个影评都说菜头内心是好的想和阿和成为朋友,最后不在车辆抽烟,是怕阿和说他,把车弄的有烟味,让老板骂。

但是仔细看镜头他站在广告牌低下,拉开了拉链,他其实是下车撒尿,和抽不抽烟没关系!

也就是说他下去撒尿顺便抽根烟。

从头到尾菜头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坏人,心狠手辣,欺软怕硬的坏人,仅此而已。

2阿和阿和受人欺负,说教训一下,菜头就理解为让他残废。

一种情况是,菜头对这个词的理解更深刻,谁让我不爽,我让他死。

另一种是,我觉得阿和不错,为了以后能驯服阿和,故意下手重,让阿和欠他更多。

因此菜头出狱后心存怨恨,逼迫阿和做他不愿意做的一些事情。

阿和从未去看过菜头是因为他从未把他当朋友,或者说是自己其实就是菜头选中的一个被欺负的对象罢了。

阿和因为也觉得自己有一点过错和内疚,也就一忍再忍。

但事不过三阿和帮菜头做了第二次送货后,菜头意外被杀,这里就是整个电影的反转。

否则第三次阿和很可能会忍无可忍杀了菜头。

阿和从小就不招人待见,父亲更是觉得没有他这个儿子,学拳击,天天出去打架。

哥哥的死让阿和觉得,那么优秀的人也会自杀,让他理解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

因此阿和表面看似软弱其实是在忍,他内心是善良的,比如对小玉负责,每天任劳任怨的去打两份工。

2阿豪说到阿豪的结局意外,也不意外。

我们都看到一些新闻,好学生跳楼的事件,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而他们的自杀方式不是别的都选择跳楼。

其实可以想象一个妈妈教孩子写作业,说的多么难听的话,孩子一直这么忍着,一次又一次的无人理解,表面看好像是没什么问题,但是内心长满了杂草。

阿豪的门上贴着一个love,这个是反语,用来讽刺,他是多么缺少爱。

一个孩子获得爱和幸福的方式其实只有一个:父母恩爱程度。

而电影中阿豪的父母显得很生疏,他们自己上自己的班,下班没人关心,没有问候,更没有拥抱和欢笑,回家好像上坟。

如果父亲爱妈妈的话是不会让他去夜总会上班吧。

所以罪魁祸首其实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缺关怀的爱的环境造成了阿豪的悲剧。

毁灭一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自生自灭。

3反转因为阿豪的死。

母亲变了,父亲变了。

母亲租店面让小玉过的体面一点,父亲为了不让阿和难堪自己搬去驾校住,到最后为了阿和甚至杀了菜头。

他们夫妻共同目标是为剩下的这个孩子阿和做点什么,开始有爱了。

在风景如画的山上,他们终于痛哭流涕,拥抱在了一起。

4总结如果电影在大陆上影,应该有个彩蛋,阿和的爸爸去警局自首。

不过结局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如果心中有爱,阳光自会普照!

阳光普照会有阴影,而爱没有!

 5 ) 突然想去大哭一场!

《阳光普照》。

9分。

钟孟宏编剧、导演,陈以文、巫建和主演作品。

先看了《出走的决心》,深感不适,再看《阳光普照》,既十分感触,又深感不安。

台湾电影这些年因为有黄信尧、钟孟宏这样的大神,无论故事还是摄影,水准都远在大陆之上。

《大佛普拉斯》、《同学麦娜丝》、《一路顺风》再到这一部《阳光普照》,都很揪心,看完以后得要很久才能缓过劲儿来。

《阳光普照》故事并不复杂,阿文和琴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阿豪阳光灿烂,成绩优秀,正在备考;小儿子阿文却麻烦不断,先是和混混菜头一起去砍掉了黑轮的右手,被判了进少年辅育院,随后又在里面和其他人打得鼻青脸肿,而最要命的是,未成年少女小玉找上门来,她怀了阿文的孩子。

阿文只是个驾校教练,在他眼里只有一个儿子,就是阿豪。

但谁也没想到,阿豪突然有一天跳楼自杀。

甚至没有人能知道,为何这个家庭要遭遇这样的劫难?

而似乎这样的家庭,好像真实存在我们身边。

扎心的是,阿文的人生信条是“把握时间,掌握方向”。

阿和出来后,找了工作,三年后菜头也出狱了,他责怪当年阿和一家丢弃他奶奶不管,频繁找阿和麻烦。

这让本已看起来平静的阿文一家又开始紧张起来……片尾阿文和琴姐散步到山顶,琴姐责怪阿文从来不管不问阿和,就像没有这个儿子一样,阿文说了很长一段独白,那真是电影史上的表演经典,就像《剩者为王》中金士杰对舒淇讲的那段一样,令人泪目。

 6 ) 喜阴植物与砸缸之人(《阳光普照》中的“阳光”如何“普照”)

本来不想写,但是越想越有趣,权当做感想分享给大家。

哥哥阿豪便是最初的太阳,是家庭的明星,但同样位列补习班不堪重负,区别在于他并非是为了什么而选择牺牲自己,只不过既成事实在于,他改变了这个家庭的人物关系,导演和编剧的处理使得影片哀而不伤,这并非“阳光”带来的明媚之感,而是“阴暗”带来的向阳力量。

为什么?

因为太阳陨落了。

当然这只是隐喻一种,既然“阳光普照”,就要照到每个人身上,故事中的人并未相互照亮,他们只是在如何使用阳光上有着不同的见解。

影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将哥俩视作植物,有喜阴的,有喜阳的,当然不排除在阳面待久了,有不同程度晒伤所以想要避避暑气,这里则可以理解成哥哥阿豪,他累了。

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两种人有了错误的期待,这跟他们的天分无关,关乎天性。

弟弟其实是没有担当的人,那是因为他在这种家庭关系中没有习得责任这一课,被压抑了。

但是当责任不可逃避的时候,比如得知小玉怀孕后,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小人物的果敢。

不过也可以理解成逆来顺受的秉性,这就是小人物。

而哥哥作为被捏成的“大人物”人设,只想找块地方遁形。

真正在背阴处生长的是菜头,但他误会阿和要让他扒开挡住阿和阳光的遮蔽物,他也因此见了光。

他没想到阿和并没有给自己遮阳,所以菜头给晒蔫了,心中有恨。

虽然他很仗义,但他误以为阿和是同类,所以他用喜阴植物的方式拉阿和下水。

可惜阿和其实是喜阳的,所以忍不了阿和这种拉踩行为,因为他们对阳光的使用方式并不统一。

至于父亲这个角色,是最终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他在利用阳光这个问题上采取了不太一样的做法,为了让阳光更多照到哥哥身上,他像伐木工一样把弟弟植物砍掉,在小儿子的牢狱之灾上添了把柴火,够狠吗?

这还要庆幸弟弟只是有雨露均沾的可能性,所以他就要让他一边凉快去。

紧接着父亲失去了大儿子,开始痛定思痛,他成长了吗?

并没有,他的思维定势更加彻底了。

为了让阳光照到硕果仅存的弟弟身上,父亲像伐木工一样将他认为遮住弟弟阳光的菜头砍了,实际上最后是砸烂了,一颗菜的头,动作也和哥哥挂在嘴边的“司马光砸缸”保持一致,不仅仅外在的,连内涵也很统一。

说到司马光的故事,哥哥阿豪是有不同理解的,他认为司马光砸开缸才能释放自己,在我看来他砸的是薛定谔的缸,只是为了确认自己的天性。

父亲的动作也有着类似的意图,表面上是为了阿和不受胁迫地生存下去,但实质父亲是要通过这一过激的行为矫正自己,完成“父亲”的义务并与自己和解,只不过他打算牺牲一头菜。

影片试图用错的行为带来的影响,去矫正错的时间中不可能正确的方向,意图最终得到相对“善”的结局。

错误的行为从哥哥开始,到父亲结束,甚至在小玉的养母和菜头身上,编剧的意图同样适用。

这可行吗?

似乎,这就是影片最迷人的地方。

哥哥阿豪的选择具有多义性,这场决绝的“意外”将外在和内涵颠倒,如同司马光杂碎了缸,也披露了缸内的光明或黑暗,但更重要的是人为搅动了喜阴植物和喜阳植物的位置,这一做法是通过伐木人,或者说砸缸人实现的。

既然哥哥自己砸了自己,这一变故重启了人物关系,让弟弟得以不在哥哥的阴影中,甚至有契机以父亲的身份与这个世界交谈,同样是父亲,阿文也像是受到这一身份的召唤,真的如自己所愿只拥有一个仔足矣,只可惜是阿和而非阿豪,却也不得不放下可惜拾起珍惜。

与此同时,哥哥通过交还阳光给他人,换自己永远匿身世外,安心做一株死的喜阴植物。

所谓“阳光普照”之,如是缸中之人,是要用击碎什么来换的,这便是我看完这部影片,最大的感想。

 7 ) 像袁哲生一样离开

街上一直没有热闹气氛,连续几个晴天——另有两场货真价实的雪——总归是件好事。

阳光不时掠进屋子,不像哈代看到的“早晨在墙上越来越坚固”,而近乎惊喜,一不留神就偏转离开了。

最近由天色很容易联想到《阳光普照》。

单片名都令人一振,意象也容易捕捉,阳光灿烂到让人无处遁形,把彩色的招牌和书脊一律晒得发白。

但电影始于雨夜,寻仇引发的事端塞满接下来两个多小时。

黑轮的断手飞进汤锅,受热下沉,应该会被煮熟。

这个场景奠定了《阳光普照》的基调,矛盾和荒诞不断冒出来,都是些与理想生活相去甚远的杂质。

电影探索着生活的模糊部分,阳光与阴影相互侵蚀,明暗边界不断地变化。

就像陈建和被押往彰化的少年辅育院时,亮光星星点点地钻进昏暗的警备车。

阿和要求妈妈帮他买“146”和“904”,最后添上“428”。

“428”是黑卤蛋的代号,妈妈难得地笑了,似乎忘记儿子丧失了自由。

另一些细节也怪有趣的,譬如父亲阿文通电话时心烦意乱,遮阳的花伞特别秀气;民政官员去辅育院登记结婚,开了个怪诞的玩笑。

还有阿和离开辅育院前,“同学”们突然一同唱起《花心》。

可以想象,他们见过太多人来人往,失去自由又重获自由,而阿和将面对重返社会,也就是重整人生的考验。

全片有两个场景最为动人,合唱是其一。

家庭是工整的,父母和两个儿子大体分别在白天和黑夜活动,并行不悖又缺乏了解。

哥哥陈建豪优秀、善解人意,“好像把所有的好都给别人”,弟弟不出意料地因此遁入黑夜。

在父亲阿文眼中,哥哥才是真正有希望的一个。

他是驾校教练,成天重复校训“把握时间,掌握方向”,暴躁到有些滑稽,没人把他的唠叨当真。

阿豪在世间的时间很短,自出场就面对奇异的不真实感。

他命里“阳光普照”,因此不堪重负。

他给同学晓真讲述的改良版司马光砸缸故事,来自台湾作家袁哲生的小说《寂寞的游戏》。

袁哲生的朋友张大春评价过:“那些看起来说不完的、老是周旋于青春期天真乡村风景之间的成长的故事,总是窥探着死亡。

”阿豪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位孤独的作家,他们都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寂寞的游戏》是理解《阳光普照》的一条线索。

小说里十三四岁的“我”始终在困惑:我究竟是谁?

他喜欢玩捉迷藏,坚信“人一旦开始躲藏就很难停下来了”。

他在找寻自己的小伙伴脸上看到“一张完全没有表情的脸,和那么空洞的一双眼球”。

这是小说中最骇人的一段描写,作家敏感地捕捉到生活中的梦魇,真实且悲伤。

少年对自我、对未知的恐惧易于理解,这种感觉往往为时间冲淡或埋没。

但纤细的灵魂会长久面对无法定位自己的困扰,那可能就是阿豪期待的阴影,生命的一个变量。

“我”看到自己蜷缩在树上,“用一种很陌生的姿势躲在一个阴暗寂寞的角落里”。

司马光也是这样,看到破掉的缸中与自己一模一样的男孩,赤裸、肮脏,面无表情、目光空洞。

正因为读到《寂寞的游戏》,编剧张耀升写出了第一篇短篇小说《伊卡勒斯》。

阿豪去世后,阿和成为家庭的希望,半推半就地充当哥哥的替代者。

每个人都要适应剧烈的变化,要表现得不以为然,加强了本已有之的失神状态。

但阿和必须更多出现在阳光下,明暗在扭转、汇合。

人的情绪,彼此间的关系一直在静止底下变化,阳光时时洒下,如逝者的注视。

每个人都亦步亦趋地活着,暗流涌动间,线性的家庭故事变得非常充实。

陈以文的表演非常精彩。

梦到逝去的大儿子之后,阿文惊醒,站在空无一人的驾校里无所依凭地望着校训和塑料桩,那里藏着他很大一部分人生。

他仓皇、迷茫地走到梦里的巷子寻觅,给人以强烈的回溯人生意味。

这是《眼光普照》中另一个最动人的地方,这个沉默的男人也在面对自我危机。

当然《阳光普照》可以做得更好。

所有人都被遗弃了,有时像活在培养皿里被人观察。

昼夜交替是恒常经验,但天文学更能激发心智,过分内敛削弱了电影的力量。

除了法庭和辅育院,社会还是不分明的嗡嗡回声。

心气相通的《大佛普拉斯》和《蜂鸟》走得更远。

苦苦求生的边缘人瞥见权贵醉生梦死,死亡和社会不公留在女孩的记忆中,这些瞬间格外有力。

终局是有趣的,犹如一场似是而非的和解。

太阳下,母子两人仿佛回到相亲相爱的时光。

妈妈对阿和撬锁表示诧异,这令人惊奇,她分明参加过庭审的,理应知道儿子偷过摩托车。

枝枝蔓蔓的生活要被修剪成一株盆景,没什么法子,他们得停下喘口气。

本文也发在微信公众号“咖啡香烟”(Coffee_Cigarettes)上了:)

 8 ) 不能承受的阳光之轻

躲进阴影里,让我们活的心安理得。

没有阴影的角落,阳光普照,令人绝望。

在儿子的自行车后座上,母亲也感受到了阳光的美好以及公平。

而儿子小时候一直喜欢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一切原因,似乎也不言自明。

影片最后的这个场景很扣题,同时也很有趣,它象征着某种情感与地位的转化,阳光还是那样的阳光,而母亲与孩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似乎也成为了彼此人生路上的阳光。

家里的优等生哥哥阿豪是那个讲阳光的人,他说最公平的是阳光,也说自己没有自己的那个阴影角落。

这个人物是一个很独特的人物,综合来说就是优等生,却又不是最优等,但天然的对知识和权威本身存在轻蔑与怀疑,同时不知道自己要找的究竟是什么。

这里面有细节能支撑我的说法,一个是阿和所讲的没考上第一志愿医学院就要复读,优等,却是最优等;上课质疑老师是不是真的相信,对知识和权威存在轻蔑与怀疑;有漂亮的女朋友,不错的成绩,父母亲,还有弟弟,却说司马光砸缸是为了找阴影中的自己,说自己没有那个属于自己的阴影角落,他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去往哪里。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影片中哥哥阿豪和弟弟阿和的对比太过鲜明,很遗憾的是对兄弟感情没有多少着墨。

仅有的两场戏,一场寥寥数语,另一场是阿和的转述。

不管从阿豪,或者是阿和的戏份内容上来说,也许是导演的刻意为之,也许是无心之举。

我都看出一种感觉,那就是父母的缺席。

就在阿豪去给阿和探监的那场戏里,阿和非常生气的大喊:为什么老妈没有对我讲小玉的事情。

你会看到整部影片很少有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的对手戏,而发生关联的戏码有很多都是第三人称视角。

父母兄弟均以一种“看客”的身份介入彼此的生活,并不能说是漠不关心,但总给人感觉怪怪的。

亲人之间,肯定是有碰撞的,而影片展示出来的就是一种冷漠的和谐,彼此不理会,理会也是默默的看着,远远的跟踪,无声的爱,或者是悔恨的眼泪。

这个一家人的生活,更像是几个人各自面对自我,面对社会的生活。

看这部电影最后那段剧情的时候,不自觉的就想起奉俊昊的那部《母亲》。

最后这段通过口述出来的剧情,其实非常黑暗,非常压抑。

这一段的处理在影片中,更像是对父亲的爱的一种解释和开脱,在凸显这种爱的沉默、压抑和痛苦上着墨不多,我就想是不是改成母亲不经意间发现了这个秘密,然后两个人心照不宣会更好一些。

影片中还有一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阿和和小玉登记结婚的那一幕。

整个气氛尴尬、沉默又莫名其妙,阿和的父亲莫名其妙的在测血压,小玉的姨妈一副不耐烦的样子,阿和的母亲抱着孩子被民政局工作人员的小玩具吓了一大跳。

民政局工作人员说:没事,热闹一下。

就这一场戏,我非常喜欢。

就是这种反差感,一家人凑在一起要见证一件大喜事,但每个人都平淡的像是白开水,陌生的像是路人。

另一幕是母亲和阿豪女友的对话那段戏,这段戏表现出母亲与阿豪实际生活的疏离与不了解。

儿子每天在做什么完全不了解。

一个一直都让人放心的人,才是那个最不让人放心的人。

这句话是我说的,许光汉饰演的阿豪默默的读出那段旁白时,我颇有感触。

明明一个人的内心已经绝望透顶,无所遁形,但对于旁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而言,这只是普通日子里的有一天罢了,因为这一天阳光普照。

阿豪的短信让我想起自己在某个周末写下的话: 周日,我像工作日一样出门,对父母说了一声:晚上可能不回家吃饭了。

父母没有一点怀疑。

谁也不知道一个人赴死的意愿,就随时在稀松平常的日子里随时都可能发生。

只不过我没有那勇气去付诸实施罢了。

以前,直到现在,我都很喜欢阴天和下雨天,有的人下雨天会昏昏欲睡,而我,分外精神。

有时候我想也许是外面的恶劣环境反而让我觉得自己是在真正的活着,因为在这样的恶劣天气里,我可以理所当然的躲在屋子里,看着这大千世界,人来人往,无声的流转。

未来的生活还是在继续,所有都会过去,一切都会继续,即使不这样说,大家心里也都明白。

阳光很轻,用物理学的话来说,就是,光子的静态质量是零。

但它有时又很重,无所不在,无处遁形。

但也许总而言之,它只是公平罢了。

有些时候,一些平凡的话,比如:“今天天气不错,要不要一起出去走走。

”反而弥足珍贵,因为尽管外面天气很好,但我总想问你们一句,也问自己一句:你的心里,是否已经放晴?

祝你阳光普照,也有自己的阴影角落。

全文完2020年2月1日

 9 ) 探索人类情感之复杂性

太阳是少数真正做到公平的事物之一。

当人们身处光照之下,它并不会偏袒其中任何一个。

但是对于那些曝露在光线之下的人们来说,受到的影响却未必相同。

由钟孟宏执导的《阳光普照》,向我们展示了个体的行为如何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心碎的方式辐射到整个家庭。

小儿子阿和与好友菜头因为砍伤人而被送进了少管所,于是父亲阿文决心与阿和断绝父子关系,便一心一意扑在驾校的工作上,并把所有希望寄托在长子阿豪身上。

阿豪梦想成为一名医生,多年来,他都被寄予厚望,就好像所有人心中的一缕阳光。

阿和被送走后,他的女友小玉第一次出现在一家人的视线中——她怀上了阿和的孩子。

阿和的母亲琴姐并没有赶走小玉,而是接纳她成为家庭一员,平时就让她在美发店帮工。

当阿和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及家里的风波似乎已经安定下来的时候,阿豪的事情又给了这个家庭沉重的打击。

就好像太阳坠入云端,一场悲剧迫使他们不得不寻求出路。

在《阳光普照》中,钟孟宏选择将复杂的人类情感抽离出来,暴露在观众面前。

人的情感,诸如开心和愤怒通常是最容易解释的,因为我们更倾向于表达这些。

而诸如悲伤、恐惧、嫉妒和受伤则被隐藏起来,因为我们太害怕人们会以此来评定自己。

即使身处第二十二条军规这样的困境,我们仍然用愤怒或偶尔的强颜欢笑来掩饰后者。

抑郁症是另一种对我们体验生活的方式有着巨大影响的事物。

钟孟宏巧妙地揭示了一点:那些正经历抑郁的人们并不会总是表现出来。

这些人不是生活在阴影中,而是设法出现在阳光下,即使这对他们来说是另一种负担。

对于与之同行的人来说——母亲、兄弟、朋友或父亲——一切似乎都很好。

他们难以察觉所爱之人内心正经历着什么。

有许多的视觉隐喻方法可以表现人物的情感状态,但是导演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安排阿豪讲了一个关于司马光的故事,以此揭示他的心境。

同时,这个故事也是阿豪的求救信号,期待着他的朋友,或更可能是弟弟阿和,看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并将他从黑暗中解救出来。

然而太迟了,直至阿和意识到这个从小就生活在光环中的哥哥曾努力抗争、寻求自己帮助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我常说抑郁是快乐的窃贼,因为它会扼杀所有希望,它会告诉你找不到出路,它会剥夺你所渴望的平静。

透过他的人物,钟孟宏让我们意识到人可以多么坚强,即使遭受了如此致命的打击。

他鼓励演员去表达悲伤的各个层次,从沮丧失落到纯粹的暴怒,正如阿和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当他终于明白,正是由于嫉妒而导致自己始终无法与阿豪共处。

《阳光普照》的拍摄和制作都很精美,但真正为影片打下坚实基础的,是演员的表演,尤其是阿和(巫建和)与阿文(陈以文)的扮演者。

巫建和对阿和从叛逆少年到成熟青年的情感转变把握得极其自然,令观者切实感到这一切的来之不易。

而作为阿文的扮演者,陈以文似乎对任何事都满怀愤恨,但不知何故,即便脾气坏又固执,他却设法令自己慢慢变得平易近人,有时甚至显得可爱。

尽管主角表现非常棒,还有一个配角刘冠廷(饰演菜头)也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他让我非常讨厌菜头这个角色。

任何一个能激起愤怒和蔑视情绪的演员,绝对是一位优秀的演员。

《阳光普照》不仅是一部讲述父子关系的电影,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更多地去关注人本身,去观察他们,去倾听他们,因为只有在沉默中,我们才真正有所诉说。

唯其如此,个人的救赎才是可能的,一如阿豪——他希望未来是光明的——在那里,阳光是一种祝福,而不是一种诅咒。

——by Carolyn Hinds公众号:肃评

 10 ) 平静的妈妈

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妈妈,也就是琴姐,她为什么总是这么“平静而漠然“?

当然,她不是真的心如止水,要顿悟了。

大儿子阿豪自杀身亡,丈夫为了小儿子阿和杀人,她也会哭哭啼啼、大喊大叫。

因为她会害怕,会崩溃。

但更多时候,她是平静而漠然的。

作为妈妈,作为妻子,作为婆婆,面对阿和即将被判接受管教,丈夫却不肯在法庭上庇护他,没多久未婚先孕的年仅15岁的“儿媳妇”又找上门来,想要为阿和生下孩子。

每一件麻烦事都自顾自闯进她的生活,成为她必须扛在肩上的重担,脚下又仿佛踩入在泥淖中,越陷越深,但她总是平静而漠然着就接受了。

钟孟宏导演塑造人物比较接近表现主义,这些设定,是在弱化琴姐作为真实的人的本能反应,并且强化她的女性特质。

在那张不寻常的平静到甚至有点麻木的面孔后面,我能清楚感受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她像一根定海神针,风浪再大再险,都可以被镇压在海平面下。

即使她疲惫不堪,看上去就像很久没有睡过觉了,但我就是相信她不会倒下。

作为一个女性,我对这股定海神针般的力量产生了深深的敬畏。

其实她不是个好母亲,两个儿子,一个正在准备重考的成绩还算优秀的儿子疑似抑郁症,选择跳楼了结生命,直到亲眼见到儿子曾约会过的女孩子,琴姐都不知道阿豪死前经历了什么。

另一个上国中开始变得越来越暴戾,学了拳击到处打架,最后教唆朋友帮忙砍断了欺负他的人手臂,直到“儿媳妇”的阿姨与她商定两人未来的时候,琴姐也不知道阿和怎么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过去她到底有没有努力去爱过这两个孩子,钟孟宏导演没有交代特别清楚。

但她没有能力影响孩子的命运的这个结果,毋庸置疑。

她也不算是个好妻子。

她和丈夫交流不多,丈夫固执,脾气也不好,她通常会在丈夫一言不合开怼后,选择沉默以对。

所以对于丈夫和阿和之间的矛盾,她几乎也是放任甚至是逃避的。

当她想要交流的时候,她也做不到真正的倾听和自省,她在探视时责怪阿和不与他们沟通,也责怪丈夫不够支持儿子。

她是真的没有什么“想成为更好的人必须做到这八点”诸如此类“更科学”的生活智慧了。

但这就是我最喜欢钟孟宏导演作品的一点,他总是很不留余地地告诉我们,在对人生对命运的掌控度上,我们的“无能”远远超过我们的认知。

但我们总是很难去坦诚面对它——而这本可以直接减轻或消除我们求而不得的痛苦。

但我们却总是为了逃避它而自欺欺人,制造出新的痛苦来掩盖旧的痛苦。

所以,我很喜欢开篇提到的,钟孟宏导演在设定琴姐的时候,给了她这样一副“平静而漠然”到面部神经系统仿若瘫痪的面孔,和隐藏其后的这股力量。

它的动机不伟大,也不美好,但它就是很强烈,很难缠,很难被压制,也很难被消灭。

这是一种可以和最无解的绝望去对抗的力量。

我想了一下,可能是因为琴姐的目的性更加的原始吧,并且更加无知无畏吧。

在这个故事里,或者说在真实的人生里,根本没有什么聚集在小宇宙的力量,可以煮成一锅心灵鸡汤,让苦难消失,甚至都无法轻易减轻痛苦的感受。

很多时候,痛苦只是被我们刻意掩埋,然后选择性遗忘了——你看,看过几本人类学的书,我就很爱掉诸如此类“人间不值得”的书袋了。

所以如果我是琴姐,我大概率会以此为梗,整天咒骂个不停,非常扰民。

但没关系,即使这样,生活也足够继续下去了。

我想,琴姐就是这么平静而漠然地想着这些,坐上了阿和偷来的自行车后座。

而这就是最重要的,她从没怀疑过它。

《阳光普照》短评

三星半。整体不错,但剧本结构其实还可以调整,轻重缓急上给人一种轻的地方很轻,重的地方太重(哥哥跳楼部分突兀,父亲最后一段说辞戏剧性太强)有些地方过于戏剧性,有些表演没有收住。前半部分日式是枝裕和的温馨家庭伦理剧,加上后半部分改良版的台湾黑帮片,倒是应和了太阳一分两半的公平。

6分钟前
  • Eco
  • 还行

能看到好多导演的影子

10分钟前
  • 吉髙
  • 较差

节奏太差看不进去,可能因为恋爱了吧,不食人间疾苦了。不过我喜欢哥哥那个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是给我一种白夜行和悲伤逆流成河的感觉,这俩小说都挺讲阳光下的阴暗面。

12分钟前
  • Claudia
  • 较差

如果没看过杨德昌与侯孝贤,大抵会认为这就是最好的家庭和社会习作吧。

17分钟前
  • 十二月狂想曲
  • 还行

看前半段,一直在思考阿豪讲司马光的故事是想表达什么,以及阿豪为什么自杀。看到最后阿和从柜子里拿出哥哥那一沓封面是“把握时间掌握方向”的笔记本,好像突然明白了。全片最深的记忆点不是开头血腥的剁手,不是山上父亲摊牌撞死菜头后母亲的崩溃父母的对峙,而是许光汉那段念白: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占了一半,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的所有動物都受不了,他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21分钟前
  • 末日鲸
  • 推荐

节奏不够紧凑。小儿子伙同别人砍人入狱,父亲绝望后认为大儿子是唯一依靠。小儿子怀孕的女友,受害人父亲索赔,依次找上门。没料到大儿子突然跳楼自杀,原来努力照耀别人的同时他已经耗尽自己。小儿子自新出狱,父亲还是不闻不问,还好工作步入正轨。没想到当年同伙找上门质问其推脱责任,小儿子不得不从事非法工作,父亲跟踪趁机杀死同伙。有得必有失,死掉了大儿子,换来了变懂事的小儿子。推脱责任的确是错,同伙身世也可怜,还死的不明不白。父亲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两个儿子,给大儿子送他不喜欢的笔记本,从对犯事的小儿子不闻不问。

23分钟前
  • 赫安
  • 还行

除了她没人知道我对这部黑马影片影期待有多高。仰视着金马给它的奖项,前年[大佛plus]打下的口碑,抱着几乎全盘认可的心态观影,结果整个心理感受就是半坡起步却手刹嘎嘣坏掉的满载卡车,一路狂退,最终跌落谷底,还主动放弃了自救。本来开篇的画面潮湿中带着宝岛另类的唯美,大有[台北车站的聚会]之感,还心有戚戚焉,第一分钟冲突之干脆,配以间离的音乐,更有种时捡到[发条橙]这块宝的快感,不禁对整片充满了期待,可自从那个女人领着小玉进了阿和家,片子就成了一锅肥皂剧,最令人气愤的是传达的价值观:儿子犯了错,各种圣母都甘愿牺牲自己来救赎,如果亲情上遇到什么解不开的结,那就用暴力来解决……反正看完我没被阳光普照到,反而想拿起黑伦伯伯的粪枪冲上金马评委席。

26分钟前
  • 平坦
  • 较差

「只要有太阳,必定有阴影。」此片"另类"阐述这番道理,完全光明并不存在:有资优生大儿子阿豪(许光汉饰)如同太阳般存在的同时,小儿子阿和(巫建和饰)的离经叛道就是此家庭的阴暗面;太阳的离去,递嬗弟弟的改过自新、努力地试图往光明道路迈进,这时,爸爸(陈以文饰)为了成全儿子的光明,做了不可挽回之举,竟成了这个家庭、母亲(柯淑勤饰)心中永远不可说的秘密(阴暗面)。

30分钟前
  • 摇 滚 泡 沫
  • 推荐

不快进哪能看完这么鸡肋东西。 @CathayCDG-HKG

35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为了害怕再浪费一个小时二十分钟后打一星,所以我在一小时十六分钟的时候关闭了然后打了两颗星(我这样算不算看过?嘻嘻)

40分钟前
  • Mercedes
  • 较差

节奏太慢了我不行

43分钟前
  • 森林守望者
  • 较差

有点心疼菜头 ,孑然一身,死因未知却无人深究,帮派斗殴吧?仇杀吧?没人在乎,仿佛这就是他的果。入狱以后欠下巨额赔偿款,奶奶也老无所依,出狱后他心里依赖的阿和只把他形容成''一个找我麻烦的人''。阿和可以躲在家庭的树荫里学着做个好人,但菜头的世界从来没有阳光普照过。

47分钟前
  • 小旋风很炫
  • 推荐

好无趣 说这部戏可以作为许光汉挺直腰杆的履历的人 真的太宽容了……他也就演了个寂寞 脱离李子维 他谁都不是

52分钟前
  • 乱.
  • 较差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阳光踱入阴影…

53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电视剧观感极强。想讲的事情太多,导致时长过久,电影前后略显割裂。不过导演着眼小人物的视角从没改变,电影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好的;太阳照常升起,被阳光普照的我们,最终还是要踽踽前行,面对生活。

54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3.5,在司马光的故事中,逼近面前的黑洞意味着实在界中深不可测的自己,而当阿豪将这个故事讲给晓真听的时候,他身后的公交车站牌呈现白色的灯——如同对于日光的模拟,但在这种白色之中分明蕴藏着蓝色,被压抑的蓝色,当它放出来的时候,是阿豪坠楼的绝望之深蓝。作为摄影师的钟孟宏(中岛长雄)敏锐地捕捉了运动与色彩所蕴含的暴力,与日式或台式的暗流涌动不甚相同,《阳光普照》充满了激进的反讽。日常生活中的机械化或机械隐喻是影片的潜在倾向,但钟最终没能让这种隐喻合理地进入到影片之中,反而通过惯用的东方情节剧的煽情方式将其掩盖,从而使得影片匠气十足,灵性全无。

59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还行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讲的是成长,人都有少年不知愁滋味,只是有些人过不去那个坎停在了原地,有些人过去了相忘于江湖而已。虽然是个包了个离大多数人生活挺远的轰烈犯罪故事的壳,看完却觉得清淡地跟年少轻狂相视一笑告了个别。不过还是觉得哥哥线铺垫太少太淡薄,后面爸爸那条线用力过猛讲太直白。

1小时前
  • 椒盐豆豉
  • 推荐

最后好拖沓并且很散,并且不知道是因为我没有台湾生活经历,还是因为这个片子对社会议题和父子关系和底层生活讲的都很浅,没有同感。不喜欢不喜欢不喜欢以后再也不迷信金马了

1小时前
  • 水豚拉面
  • 较差

阿豪讲的不是司马光的故事,而是他自己,真实的他其实一直躲在阴影里等待别人发现,可他终究被自己的阴影吞没了。前半部分极好,可后半段就变得冗长拖沓。阿和要出狱,狱友齐声唱《花心》莫名泪点。

1小时前
  • 后自愈
  • 推荐

家庭犯罪類型雜糅的四不像,音樂與攝影的質感給人以好片的錯覺。林生祥的音樂好得太突出了,不由分說為整部電影染上溫情脈脈與悲憫之色。文本上太過刻意,時而真實時而魔幻,阿文這個角色塑造得十分傳神,有著無數不會表達習慣逃避的東亞父親的影子,但其他角色幾乎個個面無表情目光呆滯反應遲鈍如同機器人,這種偽日系怪異表演風格在台灣文藝片中幾乎成為標配。尤其女性角色無論琴姐、小玉還是郭曉真都毫無靈魂思想個性合理性,工具屬性極強,而男性角色阿文、阿和、菜頭乃至駕校老闆一個個都明顯生動形象得多得多,顯然編劇導演的生活經驗就是與社會上各種男性打交道。唯一虛浮的幻想角色阿豪的作文朗誦也十分矯揉笨拙,電影一定有更好的處理方式,而不是強行點題如電視劇般簡單粗暴地將文章主旨唸出來……

1小时前
  • 宇宙夾縫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