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他们苍老的脸,两张一直熟悉的脸再一次聚在了一起。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孤独的时代,当缺少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时,百无聊赖的寂寞会吞噬了自身,而更恐怖的是自己被另一个时代所吞没,漫长的独孤求败的寂寞感。
本片由阿尔帕奇诺、罗伯特德尼罗主演。
两个演员都是演艺界里教父级的人物。
不过对罗伯特德尼罗我知道的很少,之前也没看过他的电影。
阿尔帕奇诺我看过他演的《教父》系列,只有三集。
但是真的非常喜欢看他演戏,他只要一站在那,就已经是一出戏。
剧情我就不多说了,确实是出乎我的意料。
导演在情节的处理上(德尼罗的火气、帕奇诺的内敛、众人的反向误导)使人走进了误区,也使最后的剧情达到了高潮。
在地下场的最后一场戏,就是两个老戏骨的飚戏。
可能是个人偏向,我更喜欢阿尔帕奇诺的表现。
他的眼神、他的脏话、朝空中开出的数枪,是最后的疯狂,同时每一个动作都流露出一种悲凉。
失去信仰,走投无路却又无法回头。
这部戏让我见识到了老男人的魅力,人老了你可以不再帅气,但是你一定要有内涵、有东西。
眼神中的积淀,脸上的沟壑不是我们这些小辈能够领悟的,能够模仿的。
本片告诉我们,无论你做什么,一定要有自己的信仰、坚信。
一旦你不小心打破了或被别人打破了,要寻求帮助(心理辅导),弥补你的信仰、坚信或确定新的信仰。
因为只有信仰才能使你生活的有意义,不是行尸走肉。
另外不要走极端,哪怕是极端的正义那也是邪恶的、危险的。
还有任何时候回头都不晚(话是这么说,不过我要想真正想明白这些话,还需要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
这是一部好影片。
冲着两位老戏骨,值了!
影片情节其实很简单,两人中必有一个是凶手,而埃尔帕奇诺是凶手更为合理。
演员阵容很强大,影片节奏把握得也很不错,基本上全篇无尿点,只是对导演的价值观不敢苟同。
影片的致命伤是最后十分钟,对人性的逻辑分析也出现了错乱。
当德尼罗向帕奇诺开枪的一刹那影片的分值熔断了:1、两人是好朋友,30年的最好的朋友,彼此非常尊重。
2、帕奇诺并不想伤害德尼罗,如果想伤害,早有好几个机会可以向他射击了。
3、德尼罗也干过陷害罪犯的事情,特别是帕奇诺是受他影响才发生的转变。
4、德尼罗明知道帕奇诺不会伤害他。
5、德尼罗抢来情妇的枪追出来是为了拯救帕奇诺还是为了拘捕他呢?
6、德尼罗取消了救护车,是为了让帕奇诺有一个光荣的死亡吗?
如果是何必开始和最后交代个一干二净?
7、帕奇诺如果想死为什么不体体面面的离开或者干脆别跑了。
匆匆的结尾看似离奇而洒脱,实际上是商业片急功近利的草草收场,那两颗子弹击碎了对教父们本来美好的期待。
感觉凤凰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警员,不过有点过头了。
有点强迫自己不择手段的去惩恶除暴。
这也让我知道了,美国不是天堂,那里也有罪恶和丑陋,以及不公等等。
甚至有些情况还是比国内还要恶心。
让我明白了,一生中好好的珍惜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快乐所在。
好好的过好自己
一个人选择看某部电影,自有他的理由,题材、评价、导演,当然,还有演员,对于我来说,阿尔帕西诺就属于神一般的演员,任何电影只要挂了他参演,我铁定要看,哪怕那片已经有烂片之名,我也要迎烂而上,义无反顾。
在看《正当杀人》之前,我就听闻本片烂声四起,但是怎奈有阿帕,还有另一位大神罗伯特德尼罗,还有那经典的《盗火线》的浓浓怀旧感,于是,我看了,我失望了,我大叫烂片,我看着阿帕脸上的褶皱,看着德尼罗肥硕的啤酒肚,看着两位大神变老,只能叹一声“相见不如怀念”。
其实,本片刚传出拍摄风声,就让人捏把汗,我感到汗的是这片导演是用《88分钟》已经把阿帕毁过一次的导演,《盗火线》的成功不得不说有当时状态上佳的迈克尔曼的功劳,而如今找个无名导演Jon Avnet就让人心里一阵紧,估计部分知道他的国人也是通过他导过的那部“反华片”《红色角落》的信息。
在《88分钟》中,他大搞悬疑惊悚成分,前半段尚好,但是越到后面越混乱,最后的结局给人以强加之感。
而在《正当杀人》中,他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看得出,他还是想走惊悚路线,开始先将观众往认为德尼罗是警界的超越法律的“正义仲裁者”的方向引,然后又试图结尾来个大逆转,让阿帕露出真身,最后复制《盗火线》那最后双雄火拼的英雄惺惺相惜之感。
但是在剧情上,导演拙劣的采用了旁白式的在我看来最懒惰,最无创意的方式,到后面的结尾揭示真相部分又掉链子的转折过快,感觉导演迫不及待的要让阿帕现出真面目,然后让俩男人真情诉说一番。
由于《盗火线》中阿帕和德尼罗的演技碰撞太过经典,所以不得不承认对导演来说有个天然的“不公”,他要接受一种与经典的比较。
如果他完全按自己的套路来,那么怀旧感极浓的影迷们会觉得不够过瘾;而如果他试图简单复制,又难逃无创意的指责。
所以,他一边设立自己的剧情,又是让阿帕和德尼罗站在统一阵线,同时在如结尾处等小心翼翼的向《盗火线》致敬,只是这次挂掉的是阿帕。
很多人看这片的期待是阿帕和德尼罗再次奉献演技上的碰撞,但是很遗憾,两人同一阵线,且是好兄弟的设置,让这种碰撞感全无。
在电影中,往往最出彩的是对立性的角色碰撞,首先,两人因为分属不同阵营,可以平衡角色戏份,而本片中两个大牌都成了警察铁哥们,导演又不可能让谁主谁次,只好做算术一般的平衡戏份,很生硬无趣。
其次,在《盗火线》中,两人是对手,其相互的赞赏隐含于彼此的一次次交手中,导演从未刻意张扬这样的情感,这才是够男人的对决。
而本片中,导演让俩人都如祥林嫂一般不停对旁人说着可以为兄弟做任何事情,俩人之间没有了精彩的对手戏,只是不停谈心扯淡,乏味至极。
当然从演员角度看,二神貌似也状态不佳,而导演一些细节设置又实在太土,比如《盗火线》中,德尼罗的角色渗透着孤独感,他与心上人的爱细腻内敛,美感和忧伤感十足。
而到了这片,挺着个啤酒肚的他还要粗暴的去跟佳人做爱,看着那镜头都想笑。
而阿帕片中一副颓废相,声音总是有气无力,阿帕的拿手绝活其实是歇斯底里的那种感觉,那种状态下的长篇台词往往是他参演电影的高潮和亮点,而本片只见帕神一脸皱纹,两眼无神的像吸了毒一番,开始我还琢磨这是剧情需要,表现他内心的矛盾痛苦,但后来怎么看都没法把他片中的精神状态和剧情联系起来。
相信视阿帕和德尼罗为神的影迷为数不少,所以《正当杀人》一出,就见骂声和哀愁声一片,作为他们的影迷,我不愿见神老去,不愿看到当年酷毕有型的德尼罗如今总演些老神经味道的电影;不愿看到阿帕在一部部烂片中无力的驰骋。
其实不止是他们,70、80年代的一批演技派,或者说方法派明星一直是我的最爱,我对他们的情感与更早的40、50年代的影星不同,虽然那时的几位明星我同样尊崇,但是那些人大多已经死去,他们的地位早已盖棺论定。
而德尼罗、阿帕、达斯汀霍夫曼等人还在电影界活跃着,所以我依然会期待他们能够重现当年的辉煌,但是最后总是一次次失望。
所以,我还是放下对他们过高的期待吧,毕竟他们已经都辉煌一时,为世间影迷奉献了那么多银幕上闪亮的片断。
还是回到《盗火线》吧,回味他俩在咖啡馆的非常男人的对话,回味片末,阿帕有力的握着中枪到地的德尼罗的手,那种情谊一切尽在不言中,看来,我该把那片翻出来再看一遍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41330dbf5002661d1164eb8.html
先说结论:David "Rooster"(阿尔·帕西诺饰演)是一系列杀人案件的凶手。
Rooster 从未栽赃嫁祸给搭档。
开头进监狱的罪犯是 Tom "Turk"(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用他案枪支栽赃嫁祸的,Rooster 目睹其心目中 Turk 的警察楷模形象崩塌,开始连环杀人。
但在坦白日记中,他主动为 Turk 背了锅说是自己栽赃嫌犯。
之所以观众会一头雾水,很大程度是因为导演故意挖的坑。
从电影一开始,Tom "Turk"(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旁白、VCR叙述其实都是倒叙/插叙,是 Turk 照着念 Rooster 坦白笔记本上的文字。
因为要制造反转效果,所以片中 Rooster 的心理活动全部交由“替身” Turk 来展现。
1. 按照心理医师的说法,罪犯想要也不怕暴露自己。
Rooster 从一开始就很大方的在警察内部会议中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影片00:38),“Okay, I'm the killer.” 他明明白白地把另外两位警督往警察内部人士这条线上带。
2. Turk 在警察局健身房问会不会是“前警察”实施犯罪,Rooster 就顺势说出几年前被辞退的老警局队长的名字。
但另两名警督跟踪调查中,老警局队长自曝有某起案件的不在场证明(护照、票据和过境签),线索因此中断。
因为是 Turk 起的头,两名警督开始怀疑是 Turk 在转移视线,将嫌疑对象聚焦到了 Turk 身上。
同时他们找到女警员要求帮助协查涉案枪支和人员。
3. Rooster 眼见自己引的火烧向了 Turk 但 Turk 的嫌疑即将被解除,而射杀俄国黑帮又留下活口,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施暴了女警员,好让自己的身份更早暴露。
正如題目,如果不是因為這兩位老戲骨,我是斷然不會去看這電影的時光易逝,只能說,長大了、成熟了、老了艾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想到你們,還是那種黑手黨大佬象我愛你們看之前完全不知道介紹完全不清楚劇情所以,最後的逆轉,還算有點驚訝這倒好,否則,如果真的四平八穩的繼續下去這電影也許在mtime連7都達不到……其實常人懲治罪惡的劇情從勇敢的人,到蝙蝠俠各種各樣的類別實際上,兩個親近的人最後的對決也屢見不鮮劇情并沒有特別大的新意倒是鏡頭的運用讓我覺得蠻不錯的而最後兩個老傢伙追逐的場面讓我想起無間道,讓我想起80年代的電影希望我們不再變老再一次,我愛你們
即使现在他们年届退休之龄,但依然宝刀未老,被他们亲手送进监狱的罪犯更是数不胜数。
但有时候正义却难以得到伸张,虽然逮到了嫌犯,可司法上的漏洞却让不少恶人仍旧逍遥法外。
这次一名强奸嫌犯因为证据不足被当庭释放,大卫冷笑着“祝贺”他,并语带凶狠地提醒他“小心背后”。
几天后,大卫和托马斯奉命前往调查一宗凶杀案,发现死者居然是日前被无罪释放的那名强奸嫌犯,在尸体旁边还留下了铲奸除恶的四行诗句。
命案继续发生,一个个逃脱了法律制裁的嫌犯接连被非法处决,种种迹象让两位干探联想起多年前曾经处理的案件,但 当时已经将凶手捉拿归案了。
时隔数年的案件重演,是有人刻意模仿,还是至今仍未捉到真凶呢?
我在看正当杀人这部电影讲述的好像是两个侦探替天行道的故事,剧情比较老套,替天行到,在我看来是在对现实绝望的情况下进行的,在不信现有秩序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暴力行为,这种正义看上去是合乎情理,但人在邪恶的边缘行走,总会有变质的时候!
这部美国电影会如何演绎下去呢!
这部电影唯一的悬念是开始给与观众的误导,这也算是影片的亮点,很抱歉,我对于两位老影帝不是很熟悉,在情感方面不是很投入,但我觉得电影整体还可以,对于因为缺失信仰而失去理智,去替天行道的说辞我很理解,虽然我没有信仰,但我也会偶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助,无奈!
当然,以暴制暴通常都是我反对的行为,剧集中的结果也算是符合你这个价值观,当然我也是要为那个警官致敬,他毕竟不是为了自己而去这么做,他或许真的是为了心中的正义,而我们很多小说里替天行道的理由很多是有私欲的!
我今天看到了卡迪夫城的70岁主教练因为裁判的不公平判罚而再赛后怒瞪眼裁判的举动而倍感尊重,这是受过上世纪60年代英国绅士教育的人,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只是用最文雅的方式去宣泄自己的情绪,不知道那位裁判会有如何的感想,我想他那夜会睡不好的!
这让我想起了执法鲁能的误判裁判的受到的攻击,谩骂,诬陷,文明的差距显而易见!
祝福世界主流价值观不要崩塌,尽管目前有不好的发展趋势,新兴经济体又没有起到延续这价值观的意思,并且起到了反作用力,但我还是相信民主,自由,博爱,平等是人类不变的追求目标,不会变,forever!
纽约两位资深警探特克(罗伯特•德•尼罗饰)和罗斯特(阿尔•帕西诺饰)是一对亲密无间的老搭档,二人合计已在警署工作100年。
特克脾气火爆,而罗斯特处事圆滑。
最近,纽约出现了一位连环凶手,特克与罗斯特二人负责调查此案。
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发现凶手有特殊的习惯与高超的射击水平,而更奇怪的是,被害人都与特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天使般代表正义的警察,与恶魔般代表罪恶的犯罪者。
谁才是真正的特克?
一段段迷雾拨开,惊人的真相在内心的黑暗处等待。
©豆瓣
两主演在给影片做宣传时上了莱特曼秀并进行了如下对话:"-帕西诺:我接这片子是为了告诉大家我还没死。-德尼罗:我接这片子是想看看阿尔死没死。"如果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设定,那么这片子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好好的卖点给完全浪费了 发福了的德尼罗好过老来瘦的帕西诺 怎么这个剧情就这么拖这么拖呢 弄得跟赤壁似的
又被导演耍了
不为别的。
演员不错
觉得吧...老了还是老帕更棒...
你俩这不糊弄群众么
俩老的
诗人帕西诺,好人德尼罗。
罗伯特德尼罗和艾尔帕西诺,如果没有这两人,这样的超级烂片还有谁看?
悲情的角色,我们爱他
就为向二老致敬吗。。
情节真不咋的。。倒是演员功力了得。。
不管这部电影本身是出色还是失败,至少冲着他们二老的名号,再怎么样也要给五星,毫无疑问的。俩个绝对当今世界上的顶级老戏骨,表演依然令人如痴如醉,第三次的同场竞技是那么地完美,从最开始的教父到盗火线,再到正当杀人,过去快40年了,这两位仍旧是能震动世界的人物。剧情还勉强说得过去,拍摄手法也比较入流,最后剧情的急速转折如果没有其他类似电影故事经历的观众看到,还是会有很大冲击的,虽然大多数人看来有些俗套。
看都看不懂,就知道有点嗜血判官的影子
I'll do anything for him. 两老激情!
顶两个老戏骨!剧情就不说了,很无力啊
其实只是为了这两位啊!
2个老头- -踢人,xx,说话 都是老头气息浓厚里面貌似五角也演出了- -结局貌似逆转了+2star
悬念虽然在最后 但过程却没有想象中那么赏心悦目 浪费了两位老戏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