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好友去看,结果看完对方说,也没你说的那么牛逼啊!
那日本军官的军服纯扯淡,一个用手能揉成花的叉子最后能尼玛挡子弹?
富家千金还要去负责押运金条!?
我只能干笑着说军服不用较真,没几个哥们懂得这是现在的军服。
叉子必须要能变化,不然。。
情节咋继续?
开始必须是银的,软乎,你才能弄成花,之后必须硬气才能挡子弹啊!
亲。
神马不锈钢铝合金,总之一定要牛逼!
千金必须押金子,不然就爱不上流氓了。
没有那一幕哪里能有煽情戏,导演让他出现在那,你就必须出现在那!
最后的酸水必须量大到水漫金山!
不然怎么能灌满地下室?!
最后的装甲车必须从天而降,这样尼玛才有震撼的赶脚!
难道你不觉得那是在对《大魔术师》结尾的致敬么?
开篇必须给黄晓明做广告,各种《匹夫》一堆《匹夫》,但是这样也不能拉动匹夫的票房。
亲。
蜂蜜必须是夹带广告,必须重复,必须让你看出来,我这是广告。
主角必须够2,配角必须弱化,日本必须脑残,这样才能有意思啊!
过去劫皇贡都知道要审慎一下,但是必须有这样二逼的主角,这样才能暴露啊!
不然谁暴露啊?
配角必须全灭,这样才有主角的个人英雄主义啊!
亲!
女主角必须死,不这样肿么可能有置之死地而后生?
亲爹必须疯癫,不疯癫没反差!
死前必须葛优,这样才是子弹飞的致敬。
人生不能没有疙瘩汤,神父不能没有酸菜。
不然没有记忆点,大家更不记得有谁了!
直到看了资料才知道那爹是郭涛去的,真是【坑爹】里的战斗爹了!
情节必须一波三折,关注必须不能呲逼!
不然你就是打压中国的天才,不然你就是文艺里的装逼青年,青年里的二逼导航!
总之,时间必须长一点,这样才能撑满,所以主角必须死去活来。
不然一定不够莫名其妙。
必须要融合禅学,抗日,以及脑残的日本人,必须有各种角色的打酱油。
看完必须发帖子,发帖子必须给高分,不然你丫就是枪手!
必须只能说好话,说没意思的都滚犊子,说扯淡的,都尼玛不懂拍电影。
说难看的,有本事你拍一个看看。
瞎呲逼的,必须水军拍死,找出你的祖宗十八代!
伪满时期,时局动乱。
关东军如狼似虎,革命组织救国会相机而动。
在这片看似晴朗的天空下,绰号小东北(雷佳音 饰)的无业青年游走大街小巷,靠坑蒙拐骗混日子。
偶然的机会,他意外得知了一个秘密,关东军将有一批黄金送往防护措施严密的大和银行,而以女影星芳蝶(小陶红 饰)为首的救国会成员决定夺取黄金,进而阻止日本人向意大利购买军火的计划。
看在黄金的份上。
小东北死皮赖脸要插上一脚。
虽然凭借小聪明屡屡得手,可是他也给芳蝶等人带来不少麻烦。
而他们的对手——关东军大佐鸟山幸之助(山崎敬一 饰)阴险狡诈,成为他们最大的阻碍。
宁浩的新作,观感乱七八糟,那些年的日子根本也没办法理出头绪。
这算不算成长?
应该算吧,至少依旧头朝前方,相信所有的一切皆会清晰起来。
要求也再不复杂了,愿我好,和愿意留在我身边的每个人都好。
《黄金大劫案》是宁浩主动抛弃了所有复杂性的故事,唯一的主题是人生没有可逆性。
也许是那些无法重来,所以我们才会记忆的那么深,说来说去,痛感还是身体的第一认知。
黄金开场不久有这样一场戏,街溜子小东北一把破烟杆装成了革*命人的大枪,善良又怕事的屁民神父马上就相信自己被打劫了。
没费吹灰之力,小东北拿到了粮也拿到了钱,出门拐弯就碰上宁浩自己客串的police叔叔。
话不多说,钱最终进了上头的兜,神父拿回的仅有一个结案的印章。
小时候,每逢学校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总会把家长叫到学校里,一脸关切地问:“某某家长,某某最近家里没出什么事吧?
”然后摸摸我的头,嘘寒问暖的神情总是让我和家长诧异间又带些感激。
家长总是摇摇头,然后说,挺好啊。
老师便会借着说道:那不应该啊,按某某的水平,不该考出这个成绩啊。
今天,我也多么想摸摸宁浩同学的头,关切地问:“没事吧你?
”我没有要人生攻击的意思,宁浩是我欣赏并且喜欢的导演,石头和赛车一遍遍地看,每次都能感叹细节的巧妙,当朋友嗤之以鼻地说,不就是抄盖里奇的么,我总是全力地解释与维护。
可以后朋友跟我说,你看你看,那个宁浩始乱终弃,不要盖里奇,改昆丁了,我又能怎么说呢。
是啊,宁浩,你都不爱盖里奇了,去抱昆丁大腿了。
关键是,你当初“致敬”盖里奇的功力哪儿去呢?
愣是把无耻混蛋搞成了大魔术师,我一度以为自己又回到了2012年的寒假档。
当然,平心而论,已经好久没有看电影笑出来了,而且确实笑的很由衷。
可,我觉得,按某某的水平,不该拍出这样的片子啊。
如果是这样的话,还是不要让无人区上映了,就让这样一个反制度的传说流传下去吧!
可以肯定的说,《黄金大劫案》是一部涉耻、涉仇电影,而宁浩+《疯狂的石头》原班人马这个组合,注定是喜剧基调,所以看之前我有一些不安,因为我们近些年拍出的这类题材的片子,有太多的不着调、不严肃甚至不要脸,丑化敌人是一贯做法倒也在其次,弱智化敌人才是最可怕的,试想,要是我们如此英明神武,敌人龌龊不堪,当初挨揍的为什么不是他们。
所以事关国耻的片子,一定要搞清楚“那些年,我们一起打的鬼子”还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被鬼子打”。
各路愤青们别不爱听,我们现在拍这样的片子,其实绝不应该是长威风、长志气,而是要长记性。
我们可以仇视、丑化日本人,但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当年的敌人,能以最多仅仅投入50万的兵力攻下拥有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美誉”、正规军几百万且相当部分是美式装备的大国首都,还能肆意屠城,现在的我们除了反思还能做什么?
幸好,宁浩和他的《黄金》没完全走寻常路,他的鬼子——鸟山幸之助相对而言精明毒辣,而我方一个剧组的牺牲也能说明那时付出的惨重,不过为了喜剧的效果,这些似乎又不能展示的太多,仅仅成为一种过渡或升华,这样一来剧情注定就要弱化,否则出不来喜剧效果,这种矛盾贯穿电影始终,所以我们不可能像看《石头》那样笑的一气呵成,而主角小东北报了私仇、投身革命的悲剧的、光明的结尾,又与片子开始时范伟的脸无法对应。
或许是我们这个民族耻辱太多了,太沉重了,无法承受想要以喜剧方式表达爱国情绪的任何尝试。
有位中国的历史学教授总结说:“中国人是这样的,耿直却又圆滑、坦诚却又世故、多疑却又轻信、讲实惠却又重义气、尚礼仪却又少公德、主中庸却又走极端、美节俭却又喜排场、守古法却又赶时髦、知足常乐却又梦想暴发、烧香算命却又无宗教感,矛盾复杂,很难归纳成一个模式。
”这也可以说就是《黄金大劫案》给人的感觉,剧情, 喜剧, 动作, 历史, 爱情, 战争都有,但都比较矛盾,尽管编导在此类影片处理能力上远比近期同类型的《双城计中计》强很多,但大的基调确是一样的,爱国没错,但这样爱国到底对不对?
但愿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后来者们,尤其是不太了解那段屈辱史的人们,看完这类片子能翻看、了解那段真正的历史,而不是到此为止、精神胜利,认为这不就是一个娱乐片嘛。
国家、民族的竞争自古就有、从未停止,不论战争与和平,战时是敌人,和平是对手,但我们的危机意识太过缺乏、太过肤浅,主要表现就是对敌人、对手的认识太表面化、太过丑化,这样做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学习工作中想要超过另一个人,他不能总是盯着对手的劣势,更要认识、分析对方的优势。
而我们对于日本,却更多的选择前者。
片头就很惊喜,开头的动画告诉了故事的背景,然后出字幕很惊喜,摄影是照相机,录音是在唱片上,很妙的感觉。
然后整个劫案,看到成功了,以为就结束了,那这个故事也就比较简单,也就不值得五星,主角的性格也不够立体,不够惹人爱。
劫案成功之后,果然正常是会被追查,男主也没有假的宁死不说,一切都很自然,然后到团灭,也没有结束,复仇来了!
还想说陶虹真的很赞啊!
演的很有感觉。
郭涛也是,开始都没认出他。
如果你认为这片是一部《十一罗汉》之类的偷盗电影,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这片是这样的: 闹剧—闹剧—闹剧—黄金到手了(什么!
)—闹剧—小李飞刀—试图煽情(可耻地失败鸟)—狗血的闹剧—再次试图煽情(省省吧) 如果你觉得闹剧也不坏啊,周星驰金凯利不也闹剧吗?
那你又错了,想想春晚小品式的闹剧吧,而且跟春晚小品一样,闹得不像样了,就硬塞些夹生的煽情和道理在里面。
剧透时间,这片的故事是这样的,伪满洲国,日本人要运八吨黄金去到某银行,好跟意大利人买军火(开什么玩笑,二战时日本有N艘航母、大和号、零式战机,意大利人有什么?
就因为他们是白人,自然而然就要比黄种人先进?
人家日本军官都说了,好不容易才战胜了白人,使亚洲摆脱奴役,而到今天此片编导还是这么白人至上,应该把他们送回伪满洲国接受再教育),某影后+她的剧组原来是天地会成员,要反日复华,据他们的逻辑,如果偷了这八吨黄金,军火交易就黄了(为什么?
国与国之间的交易是小孩子拿零花钱去买玩具一样,偷了零花钱就买不成了?
还有原来国与国之间的交易要像毒贩交易一样,当场真金白银交换的啊?
)。
预告片里大家都看到了一个日本军官在介绍一个银行的保险库有多么牢不可破,于是自然就会想,是不是说这些人要斗智斗勇,潜入保险库,偷黄金啊?
又错了,原来这个设定只是想说明黄金一旦进入保险库就不可能偷到了,所以只有在运输途中下手,而要下手就要知道运输的线路,而很方便地,银行行长家有一张金车线路地图(为什么?!?!?
,起点和终点,要走哪条路有那么难记吗?
要在地图上记下来?
)。
有个一个街头小偷小摸叫小东北,被卷入了影后的阴谋,成了其中一员。
影后和同伴们准备在去银行行长家参加宴会时偷走线路图,她拿到了线路图,但又说会打草惊蛇,不能拿走,要先撤(靠,那你来这干什么,还有,再一次的,既然都看到了地图,起点和终点,要走哪条路有那么难记吗?
为什么非要拿走,如果记性不好,来之前没计划一下怎么复制线路图吗?
照着画张简笔画总会吧),小东北在宴会中因为偷东西,跟银行行长的女儿闹出了风波,结果被影后指责为败事有余被赶出了犯罪团伙。
后来小东北在街头偶遇行长女儿,结果两人发生了感情(必须的),小东北借机看到了线路图,并照着画了一张简笔画(会画简笔画,智商完胜影后),于是他又入伙了(一张简笔画就能解决的问题,你就不能用脑子记住?
简直是在丑化抗日志士的形象,居然没有被禁)。
有了线路图,影后想去跟土匪买军火去劫车,结果被摆了一道,于是他们计划说,不如我们在途中假装拍战争片,乘机劫车吧,说话中,影像浮现出他们的计划,接着过渡到现实,一分钟之后,计划得逞了(!!!!!!!!
),黄金到手了。
接着小东北因为拿着一条完整的有标记的金条交房租而被捕了(抗日志士也罢了,街头小混混也一点街头智慧都没有?
),小东北奋力逃脱,但他爹被抓走了,为了救他爹,小东北想着自首把黄金的下落说出来,他、他爹和影后们就没事了(再一次的,街头智慧?
常识?
),结果日本军官放了一条广告,说已经找到被偷黄金了,于是三秒钟之后,影后们就赶到窝赃现场看看是不是真的被偷了,结果自投罗网(再一次贬低抗日志士的智商),就在山穷水尽之时,小东北的疯爹突然揭露了自己小李飞刀的真实身份,几把飞刀把他们救了出来,自己不幸壮烈牺牲,然后煽情煽情煽情,但在小李飞刀这么荒谬的桥段之后,恕我很难配合进入感动状态。
在失去黄金后,影后们说,现在只在签约时刺杀意大利公使才能阻止交易了(为什么?
能不能稍微讲点逻辑啊?
你又当是黑帮交易毒品啊?
),于是他们去刺杀意大利公使,结果又可耻地失败鸟,影后们全部牺牲,只剩小东北逃得性命。
小东北要报仇+阻止交易,他的包租婆有一瓶王水,他问了一句:哪买的?
转眼就开着一台王水罐车去冲击签约现场了,都说两部疯狂是向盖里奇致敬,那这片是向猫和老鼠致敬,想要什么道具,随手就出现。
结果小东北开着罐车冲进银行,之前摆他们的军火贩子+土匪也开着凭空出现的装甲车来帮忙,然后一屋日本兵都死光了,只剩小东北的死敌一个日本军官,他随手一抓,行长女儿就出现成为了他的人质,日本军官被杀,拥抱。
军官最后一口气,呯,行长女儿很狗血的死去了。
然后小东北在电影院里,看影后和行长女儿演出的电影,煽情煽情煽情(饶了我吧)。
宁浩之前那两部疯狂,是靠阴差阳错的巧合推动情节,算是无巧不成书,而这片则是靠人物脱离角色的愚蠢来推动情节,几乎所有的关键情节点都是源于人物角色的智商不够用,可以说是无蠢不成书吧。
这片将来也不要出DVD了,就用个U盘装着发行就好了。
以下真的是本电影剧情哦:一帮有文化的傻子(电影中)找了一个没文化的傻子来完成一件历史性的大事(可笑),结果这帮有文化的傻子被这个没文化的傻子给出卖了(预料),关键时刻傻子他爹变身超人救了众傻子们。
但傻子他爹却牺牲了,傻子不服气,想去找一帮瞎子(那么多日本人拿着枪就是打不死任何人)算账,结果没文化的傻子成功的害死了那帮有文化的傻子,一个不留。
以下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傻子中枪被人扔了河里,奇迹般的复活了。
这下傻子更加不服气了,于是埋了那帮有文化的傻子,找来了三国穿越过来的五六位将领,自己也化身了赵子龙,六七人能量爆发大杀特杀上百日军英勇夺黄金的科幻故事片。
伪满时期,时局动乱。
关东军如狼似虎,革命组织救国会相机而动。
在这片看似晴朗的天空下,绰号小东北的无业青年游走大街小巷,靠坑蒙拐骗混日子。
偶然的机会,他意外得知了一个秘密,关东军将有一批黄金送往防护措施严密的大和银行。
有笑有泪,但因人而异。
宁浩以前的电影是告诉你,屌丝的人生有多荒诞和荒谬。
而这部电影则是告诉你,屌丝的人生有多么惊奇。
虽然影片本身从开头的正常年代剧到结尾处魔幻现实主义的衔接过于突兀,对爱情的描写也不够娴熟,但必须承认宁浩还是中国导演里最会给观众讲故事的。
没想到这还是个浪漫主义的故事,故事再荒腔走板,被浪漫主义一包装怎么也不过分,就好宁浩讲故事完整这口,故事结尾太漂亮,还逼出我几滴眼泪。
何况还有一批好演员。
中国人演中国人,日本人演日本人,清清爽爽。
2006年,一部《疯狂的石头》带着横空出世的幽默一炮而红,成为成功小成本电影的典范,也让我记住了一个新生代鬼才导演的名字——宁浩,此后2009年,他带着自己的又一疯狂系列之作《疯狂的赛车》顺利的进入亿元导演俱乐部。
疯狂,成了宁浩的一个标签。
但我记得很清楚,2009年的1月25日,我拿着北京三里屯美嘉电影院《疯狂的赛车》的票根出来,我对自己说,假如宁浩的下一部作品叫《疯狂的火鸡》又或者什么《疯狂的扫帚》之类,我就再不会去买票看,因为,一个导演如果永远只玩一个路数,他不值得被期待。
所以,不得不说,宁浩不傻,他要拍自我突破的《无人区》,不过《无人区》显然用力过猛,折了,至今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去正式解释为什么折了,这部电影的上映也变得遥遥无期,但我对他的期待却越发浓厚了。
时隔3年,他带来的新作可喜的不叫《疯狂的劫案》而叫《黄金大劫案》,即使在《无人区》碰壁之后,宁浩,仍然没有放弃丢掉“疯狂”帽子的路。
但没有了“疯狂”,我们看啥?
一个东北小屌丝的励志故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黄金大劫案》的故事,我觉得是一个东北小屌丝,利用并爱上了一个白富美,最后白富美死了,小屌丝成了精神上的高富帅。
在这部电影中,宁浩还是将自己最擅长的一些手法保留了下来,比如一个故事的基本设定,就有宁浩一贯的风格,将各种立体丰满的单个人物放在同一个事件中,碰撞出一个有想象力的故事,以及宁浩在疯狂系列里面对于小人物大英雄之间只有一线之隔的惯有命题。
一个东北小混混,一个伪满洲国的影后,带着身边的剧组人员组成的一个救国会,一个煮着东北疙瘩汤的神父,一个拥有飞刀神迹的疯爹,一个富家千金,一个似乎还未完全泯灭良心的伪军头子,一个不那么傻逼的日本军官,土匪军团……他们这一群人都围着这一堆黄金转,在1个多小时的电影里去塑造这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且这些人物都与最后的结果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是宁浩在两部疯狂系类里面练就的本事这次仍然得心应手的用在这个电影里。
至于这次故事的结构有所转变,多线叙事变单线叙事,反而少了以前宁浩电影的那种观影快感,不凌厉,也缺乏一种需要动脑筋的紧张感。
个人而言,这次的这个故事相较于他之前的作品故事有点俗套,也许他放弃疯狂之路第一个想丢掉的是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更希望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去拉近跟大众之间的关系,毕竟很多电影观众在电影里并没有太多动脑筋的诉求,电影还是一个娱乐产业,电影对于我们大多数苦逼的上班族而言,只是一个放松的消遣方式,在电影院里的一个多小时,我们爽了就行,不管是哭还是笑。
不憋着,放声笑痛快哭疯狂系列里面的宁浩是幽默的,虽然宁浩说自己并没有刻意的去打造一种黑色幽默,但他设置的那些像是不断在挠你痒痒的笑点还是被观众买单并推崇,即所谓的荒诞不会让你开怀大笑的“宁式幽默”。
相对之前的宁浩,这次在《黄金大劫案》里面,无论是十字架上的小东北还是用东北方言各种耍皮子,都让你想笑不憋着。
这个电影的上半场,笑点的铺设较多,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些笑点包袱更直接有效,可以让你欢畅的笑个够。
而下半场则开始着力煽情,煽情可能才是宁浩这次最大的转变,一个颂扬民族大义的故事少不了一些狗血的桥段,牺牲,只有牺牲才能让一个人更彻底的觉醒,如果说以前宁浩的电影是不见血的,那么这次,看吧,后半段血淋淋的,一个最后成长起来的爱国混混,他失去了友情,爱情和亲情。
老爹那碗最后都没吃上的疙瘩汤也是整个电影最大的泪点之处。
不说爱你的男人未必不爱你宁浩讲爱情,本就是一个稀罕事。
他此前擅长的就是讽刺,深刻的批判主义,一种年少轻狂的劲儿他有,但要说浪漫细胞,我觉得他真没有。
在《黄金大劫案》里面,我觉得那段感情戏拿掉也不损这个电影故事的完整性,谁说英雄身边就一定要有个女人呢,可以是很纯爷们的故事,但有了这段戏,也让这个电影的元素更丰富了。
每个电影都会给人不同的解读,我觉得宁浩启用清纯的程媛媛来演绎一个白富美的千金小姐,与屌丝小东北之间的短暂却可以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是他对于观众的一种妥协,如果说宁浩以前的粉丝都是精英的话,那么这次,他想贪心的一网打尽。
如果这仅仅是一种妥协,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他讲得不深刻的原因了,但总体来说,我认为他是及格的,至少他抓住了一些爱情最基本的论点,而这些论点也让当下的观众有一些共鸣。
比如程媛媛问一个有权势的追求者:你爱我吗?
那人回答:在大街上问这个问题下流。
虽然这也是一个让人发笑的地方,但是这不也正是现今当下的未婚者的迷茫和矛盾吗,在适婚年龄的我们,会为了爱情而结婚,还是为了结婚而结婚?
当程媛媛最后问小东北:你到底爱不爱我?
小东北否认了,但其实我们都知道,他爱她。
爱有很多种方式,让我想起我们女生不是也经常会问自己的男友,你爱不爱我吗?
当言语不能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情的时候,我们需要更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爱,不猜测,只相信。
宁浩如果要传达的只是这么简单的爱情观,那么,足够了。
《黄金大劫案》并不是宁浩的终点,只是他导演途中的某一站,我不想去评判他这个电影更多情节设置上的不合理和漏洞,我更愿意支持他转变的勇气,在经历过更多的人生以后,宁浩想表达的东西已经不是当初的那种带有批判讽刺意识的东西。
中国电影在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必然会有艰辛的一段摸索之路,直到足够强大跟好莱坞电影抗衡,有人说宁浩的作品总有国外电影的影子,《疯狂的石头》抄《两杆大烟枪》,而这次的大劫案又有《无耻混蛋》的影子,模仿再超越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不过,我更好奇的是这个电影里表现的主旋律影子,是否是宁浩在《无人区》黄了之后对于审片制度的一种妥协呢?
而将故事放在三十年代,也许也是为了避开现代社会固有的一些体系风险,让宁浩可以踩着边缘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值得看和思索的电影,可以骂,不捧杀。
文/布宜诺斯今年五一档的擂台好看,热闹之余,想来想去都是挥不去的缺失感,《黄金大劫案》前半截好戏,后半截逻辑碎一地;《匹夫》笑点不少,过多风格化镜头和配乐的确有点蛋疼,这些暂且不谈,就说“妥协”这一块,颇有点惨不忍睹。
首先,为商业。
宁浩拍片爱用方言,当年《疯狂的石头》用四川话,俏皮,透着一股子小市民的精明劲儿,但是如今的东北方言呢,特点却是楞,虎,糙,恰好印证了《黄金大劫案》的剧本已经走上一条人有多大胆,故事有多胡编的路子。
如果说彼一时是宁浩用小聪明迎合小部分人恶趣味,意外成功,此一时却认定大众的G点在大动作大场面。
可就算布景再美,一梭子枪子儿放倒再多日本兵,黄金溶进王水的特效再精美,故事线的粗糙简直像导演一个人在发癔症,水准都不如成龙谐趣武侠。
去年中国票房狂飙到130亿,商业片票房成功的指标也跟着呵呵后了,很明显,投资商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回本、过亿,于是,那个会讲出巧思、精巧、复杂故事的宁浩被牺牲了。
至于杨树鹏呢,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曾经借鉴黑泽明的年轻野心导演,变成如今借鉴姜文的年轻跟风导演的过程,《匹夫》很大程度保留杨树鹏的个人趣味和风格,但是黄晓明自断手指的镜头,很难不让人脑补《让子弹飞》里张默活生生从胃里掏出一碗凉粉的模样,大头娃娃对应麻将布袋,一群悍匪里恰好有个娘娘腔等,且不谈《城中大盗》和《落水狗》的Mr. Pink,因为这部电影指向是国内市场受众,揪住现成的7亿票房前科的市场性元素,在观众中造成口耳相传的话题性效果,是导演能想到的的最好、最节约成本的捷径,但作为一个好导演本应具有的原创性和排他性,不可避免被牺牲了。
再者,为制度。
和意识上的妥协比起来,商业上那些其实都是毛毛雨。
很明显,宁浩已经被《无人区》的挫折整怕了,从《疯狂的石头》到《疯狂的赛车》都是小贼偷大贼,贼眉鼠眼不亦乐乎,顺便把民间骗术、神推销术等不入流材料都整上大银幕,越反讽大家看得越乐呵,但《黄金大劫案》的贼,却是一群义正言辞为国捐躯的“英雄”,就主角是个擅长坑蒙拐骗的街头小混混,最后也被国仇、家恨、爱情拐带到高大全一路,电影主题倒是存大义、灭私欲了,但宁浩招牌式的那些倍感亲切、会心一笑的小细节小段子,那些地气儿,那点儿反骨,都跟着小东北一块儿洗心革面了。
这里要说的不是拍贼就好,拍英雄不好,只是,韦小宝变身杨子荣,你信吗?
相比之下,杨树鹏甚至是可悲,《我的唐朝兄弟》有那么硬气的隐喻,那么固执的浪漫情怀,那么赤裸的生存哲学,就算票房死的很惨,多年后华语电影史上绝对会有你这么一笔。
但是《匹夫》就不好说了,人物动机又模糊又伟岸,以黄晓明能当土匪头子、建立地下城堡的精明狠辣,怎么就能轻信张译,又认定绑了日本的“八千岁”天皇会拿钱来换?
看来看去,比起故事主题的深度和人物逻辑的可信度,追求一个“打鬼子”的政治正确反而显得更重要。
当然,这不是宁浩或杨树鹏的错,是“电影”这东西,在大环境中尚被多方撕扯的破碎结果,但正因为我们还记的在他们身上给予过抗争的希望,因此如今的失望也只能由我们自己承担。
腾讯电影专稿
小东北挺好玩的~
《匹夫》《黄金大劫案》两场连连看,在同一个厅,同一个座位上,从六点到十点多钟,亮瞎我的眼睛了。两部电影都有一个穿水手服的女孩,萌啊,喜欢;两个片子都一个神经病,一个是郎中包小柏老师,一个是飞镖十三郎郭涛老师,也喜欢;其他的不吐槽了,让年轻导演赚点钱吧。祝您关爱国片,一生平安。
原来真的是名副其实啊,就是明明白白来抢钱的。
乱七八糟
看高兴了就行了呗
处女膜很重要。。。。。。。。。
本来三星,但因为是宁浩的,所以减一星,二星
故事太扯了,扯得来电影特效和演员水平却没有弥补, 比较失望。笑点太少。日本人山崎敬一一个人的演技顶里面所有的中国演员。
大失所望。。。
除了郭涛黄渤岳小军刘桦这些熟悉的面容,简直无法辨识出这是一部宁浩的电影,昔日石头赛车的精巧已不复存在,更多了我爱你却说不爱你之类的狗血剧情,笑点由剧情结构改到台词上,朝量产喜剧迈出了一大步,无人区的影响之大远超我的想象。黄金大劫案,我通篇只看到这次要过审五字。星美金逸7号厅。
反而没了自己的特色了,学周星驰的无厘头又不痛不痒的,实在太烂!!!
东北话听起来真不错~~
一点也不好笑
前半段宁浩,后半段陈凯歌.
没有疯狂系列好看
没有人能在流沙上修筑城堡。
茶余饭后之消遣,无实际内容,一笑而过
猫貌似会配王水,3:1的配制,一切都会溶解。
要不要这么惨?这男猪思想转变也太快了吧
无厘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