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是一部2021年上映的犯罪动作片,由伊利亚·奈舒勒执导,鲍勃·奥登科克、康妮·尼尔森、阿列克谢·谢列布里亚科夫等人主演。
电影讲述了主人公Hutch(即哈奇·曼塞尔)的故事,他是一名金盆洗手的退役特工杀手,渴望过上平静的生活,但为了保护家人和孩子,不得不再次卷入黑帮纷争。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它对“小人物”的刻画和理解。
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人们常常被忽视,而这部电影正是对他们的一次深情致敬。
Hutch这个角色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生活压力和危险时的无奈与坚韧。
尽管他曾是顶级特工,但在退隐后,他只想过上平凡的生活。
然而,为了家人的安全,他不得不挥舞起手中的武器,重新成为那个“无名小卒”。
影片的动作场面设计得十分精彩,紧张刺激,让人捏一把冷汗。
而演员们的演技也相当出色,特别是鲍勃·奥登科克,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有智慧又有勇气的角色形象。
此外,电影的音乐和摄影也十分到位,为影片营造了一种压抑而又充满张力的氛围。
鲍勃·奥登科克主演的动作爽片,我是冲着他才看这部片子的。
看过《绝命毒师》和《风骚律师》的人没法不喜欢他。
本片的看点正是看一向耍嘴皮子的Saul Goodman如何大打出手。
鲍勃在片中饰演一个平凡甚至有些窝囊的中年人Hutch,生活不如意,家中遭嫌弃。
有窃贼入室行窃,儿子与之搏斗,他却畏缩不前,更是被妻儿看扁。
他痛定思痛,决心撕下伪装,解放双手,用痛扁敌人来唤醒麻木的神经,找回真实的自己。
一伙在公交车上行凶的歹徒正撞在他的拳头上,他教训了他们一顿,也品尝到了久违的痛快和尊严。
歹徒的背后是俄罗斯黑帮,他们向Hutch施加报复,于是更激起了他嗜血的欲望。
本片与《疾速追杀》(John Wick)系列有相似之处,都是英雄不迟暮,杀神迎新生,也都是以打戏为看点。
不同之处是本片的打戏更接近真实一些,不像John Wick一般刀枪不入,怎么摔都没事。
Hutch会疼痛,会受伤,甚至他追求的就是这种伤痛,这让他找回了现实感。
另外,John Wick虽然杀人如麻,但好歹是敌人杀了他相依为命的爱犬在先,他是在报复。
Hutch的由头则要更加简单直接,只要是对方先动手,自己就可以无限制地使用暴力。
虽说名义上他是为了找回女儿的手链,但其实手链究竟在哪里并不重要,他是为了自己。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哈奇·曼塞尔:好吧,伙计们,事已至此。
我知道是你们老大派你们来,但你们该学会什么时候拒绝。
很久以前,有个叫艾伦的家伙……亚伦,不对,就是艾伦。
艾伦从意大利里沃尔托的美军基地卷走了三百万美元。
他的奖品就是我带着沃尔特PPK出现在他的身后,不对,等等,是一把带着消音器的.45 H&K USP指着他的后脑勺。
他开始求饶,像所有人一样。
通常我都会在他们吓尿前开枪,但这次我真的听进去了,我听到了一个人真心后悔自己的选择,他唯一的愿望就是扔掉那身狼皮,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我悄悄把艾伦放走了,一年后,我去查看他的情况,本来觉得他肯定会重操旧业,艾伦住在爱达荷州的博伊西,他娶了妻子,生了两个孩子,当时还怀着一个,养了一条狗,他找了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没有什么油水可以揩。
就这样他居然还笑眯眯的,笑得像个他奶奶的佛陀,那个狗娘养的!
我不是个喜欢嫉妒的人,但在那一刻,我想要艾伦的生活。
所以我告诉老板们,我不干了,他们不太高兴,他们不相信我能退出。
我放弃我的一切,真的放弃了,结果还好,比我想象的要好,我也许有点矫枉过正……其实在内心深处,我一直知道这美好生活只是假象,但它持续的时间比我预期的长多了。
美国版手撕鬼子的故事,三个人打死了一个连的人,毫无还手之力。
故事从一个退役的FBI情报人员说起,主角想回归平静生活,辞职不干了,发誓不再杀人立地成佛。
偏偏命运弄人,遇到了两个菜鸡抢劫犯,看在他们初犯,男主忍了,为此还被儿子看不起。
结果他们拿走了女儿心爱的手链,不。
是宠物猫的手链,男主终于爆发了,在问了很多家纹身店后,找到了劫匪,哪知道他们真的是生活困难啊,男主只好作罢。
男主一肚子火无处发泄,好巧不巧。
来了一伙街溜子。
男主正好,发泄发泄。
你清高,你了不起,你发泄就揍人,往死里揍。
没想到,打了冤大头俄罗斯黑帮头子的弟弟,这下还得了。
男主二话不说,烧了黑帮头子的几亿美金,那可是黑帮的退休基金啊!
冤大头气坏了,舞也不跳了,全军出击。
结果被三个人全打死了,好家伙,就因为你是主角,我招谁惹谁了,打死弟弟还烧了我的几亿美金,最后还杀人!
你清高,你了不起,你随便动手就搞灭门事件。
你憋坏了,拿我们出气,你以为就男主暴力?
没想到他老爹跟他一个德行,就爱杀人为乐,全篇就是打打打
这部电影的主题:千万千万千万不要惹比你更恶的恶人。
不要把恶人放出来,他会让你生不如死。
故事的激励事件是猫琏,男主其实已经隐忍多年,公交车一遇,只是无意相遇,但人生就是如此。
即使黑帮,也不要招惹他,这就是电影有意思的地方所在。
他己经憋了很久,就等着等着释放出来,想想电影真好,让你彻底放松二个小时,大脑回味,而不像香烟、白酒,让人一辈子作贱。
《小人物》,一部爽过爆米花电影的爽片,暂且称为大啤酒电影,越看越嗨。
其背后是结构的胜利。
同个编剧,《小人物》像是《极速追杀》2.0优化版,后者孤胆英雄式的复仇情节略显单薄,《小人物》则更加丰富有趣,因其有更深一层故事内涵支撑——摆脱社畜生活,找回迷失的自己(顶级特工)。
在此基础上,影片不仅闪烁着极大的故事弧光,而且创造了多处叙事奇观。
影片中,主人公从中年社畜转变为顶级特工所展现的人物弧光非常之大,这种设定也给予了影片成为爽片的所需叙事空间。
叙事奇观其一,激励事件最小化——猫咪手链被偷。
男主为猫咪手链踏上复仇之路看似荒诞、不合理,实则结构上早已层层铺垫。
男主最大的敌人不是盗贼或黑帮,而是枯燥乏味、倍受轻视的社畜生活。
小偷入室盗窃加重了男主本就不堪重负的生活,妻子的更加冷漠轻视、儿子的不解与不满、外界警察和邻居的嘲讽、小舅子的鄙视和提醒…盗窃事件就像压倒男主生活的最后一份重量,而猫咪手链被偷则像最后一片雪花。
为唯一在乎自己的女儿的手链,男主毅然决定踏上复仇之路,打破这种平庸的生活。
叙事奇观其二,不自觉欲望支撑起自觉欲望的变更。
从找到小偷夫妇到与黑帮对抗,这种看似巧合随机、不严谨的叙事变更实则由内在精神需求与欲望支撑,当男主毅然踏上复仇之路便不会回头。
前者迫使男主摆脱不堪生活,后者帮助男主进一步找回自我。
当男主欲夺回猫咪手链却不了了之时,路上随机匹配的混混给男主打开了另一个窗口,男主便决定在血肉搏斗与疼痛中找回熟悉的感觉。
而后与黑帮的斗争中,男主彻底找回曾经的自己。
叙事奇观其三,因有更深一层的人物内在需求支撑,影片脱离了以惩恶扬善为主旋律的俗套,片尾的终极冲突也脱离了传统先抑后扬的叙事结构。
反派依旧心狠手辣,但作为死神般顶级特工的男主更胜一筹。
男主对黑帮手拿把掐,只身一人直捣黄龙。
哪怕遇到几次危机也轻松化解,如之前处理日常事务一般。
这样的叙事安排是其为爽片的最关键因素。
影片在整体的结构上还有诸多严谨、巧妙之处。
影片前半部分,诸多小事件积累,看似生活琐事,实则是男主由里到外的个人及社会关系,而这些小事件一一得到反转,如家人的冷漠轻视到重新认知、小舅子的嘲讽到被男主痛扁、老兵的识破和嘲笑到致敬及情报员的不懈到落荒而逃…在诸多小事件铺垫与揭晓中发展情节、展现人物弧光。
这也是其成为爽片的原因之一。
在影片后半部分,剧情一直上行且多为动作戏,但不乏补充以避免单调。
最为有趣的便是老爹的次情节,看似痴呆,实则强悍。
上门的两个杀手被喷子老爹轻松反杀,片尾更是直接加入枪战,还有黑人兄弟现身及救场以及小危机的出现又轻松化解,都使其节奏更加起伏。
另外,人物信息的补充使影片更加完整,解决反派后对其倾诉过往,以这种的诙谐方式交待了主人公真实身份及其归隐原因,不仅达到叙事闭环的效果,而且在紧张打斗中增添了几分乐趣,既符合人物画像也形成独特的黑色幽默。
具体的情节上,也有许多精妙之处。
封面式开头与结尾。
审问情节一分为二,审问员对男主身份的提问引出影片,而后在片尾以间接方式得到答案,影片也由此结束。
首尾呼应、结构清晰完整且精美。
片头风格化剪辑。
对男主社畜生活逐渐加速的重复快剪,让观众产生枯燥乏味、不耐烦的观影感受,从而更贴切地代入到男主社畜生活中。
开篇大胆新颖。
男主风格化的描写。
贴合剧情文本的复古蓝调音乐加上慢放镜头,让男主形象优雅有情调。
封面式结构中的运用尤为明显。
开头复古蓝调加男主动作慢镜,优雅起范,点烟又喂猫,富有魅力且不失俏皮(猫有致敬之意),奠定了影片独特的基调。
片中几处情节还加上了主观旁白,比起《疾速追杀》男主沉默式复仇,这三者的结合附加让影片更加有文艺气息及灵性,大大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
片中诸多细节都起到作用。
作为激励事件的猫咪手链、作为线索的地铁卡和小偷纹身、揭示男主身份的纹身以及猫咪、手枪、鸡蛋、跑车、名画、人物喜好、地雷等等。
以反复出现的形式,或推动叙事发展;或表现人物形象等等。
幽默又不失严谨。
若要谈影片最为高光之处,便是男主与黑帮头目首次碰面。
男主只身前往黑帮晚会。
头目一曲唱罢走下台阶,一向凶狠的头目客气地询问晚餐如何,男主颇为风趣地回答道是来看头目歌舞表演的,头目立马被逗乐直夸可爱。
本应剑拔弩张却先打趣一番。
影片独特的黑色幽默风格在此处达到定点。
最后,若要谈影片的不足,便是打斗戏,或是已有大量惊险刺激影片的呈现积累,片中枪战打斗戏难出新意。
但瑕不掩瑜,影片整体颇佳。
不谈类型谈质量。
在整体趋势下行的情况下,哪怕作为一部动作商业片,能做到如此叙事严谨且有新意属实可贵。
除叙事严谨外,立意给予了叙事极大空间、深层次的人物需求支撑叙事变更,也使影片脱离传统故事模式、层层铺垫使其激励事件最小化,等等。
而这些似乎都离不开影片主旨。
可见其在文本上下足功夫,尤为可鉴。
大概从2010年开始,一批中等制作规模的动作类型片进入到主流视野,并赢得商业上的不少喝彩。
这些作品不再像九十年代施瓦辛格和汤姆·克鲁斯的动作片那样,构建一人拯救世界的夸张格局,而是将英雄主义转移到个体情感之中,比如对家庭的挽救、私人恩怨、追求朴素正义观和完成个人理想等,并且用写实性的暴力场面吸引眼球。
这种创作的新方向显然受到了《谍影重重》和《飓风营救》的影响,我们能从中看到大量二者风格主题的影子。
三月份的《小人物》同样如此:中小成本,固定个体视点,并因《绝命律师》的主演鲍勃·奥登科克而受到不少人关注。
从人物形象上,主人公哈奇表面上是一个过着机械式生活的居家男人,实质上是隐退的体制内杀手,这与《飓风营救》的连姆·尼森和《疾速追杀》的基努·里维斯如出一辙。
影片为了在人物上做戏剧性反转,在开头安排了一场入室盗窃,表现哈奇手软没向两名笨贼反击,导致儿子受伤的戏码,故意给人留下他胆小懦弱的印象。
随着故事发展,哈奇的“本性”逐渐显露,但这实际上也让角色逐渐滑入类型窠臼之中,叙事上的惊喜越来越少,于是只能靠更多的视觉奇观支撑趣味。
影片最开始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建立了一个关于懦夫如何解放暴力冲动的期待。
但在后来,我们发现哈奇并非真正的普通人,而是身怀绝技的退役杀手,于是这个形象最终扁平化了。
鲍勃·奥登科克常年以喜剧演员的身份活跃,即便在《绝命毒师》和《绝命律师》中,也一直给人乖张、幽默、诡计多端的印象,令索尔·古德曼这一人物深入人心。
如今却扮演一个沐浴在鲜血中的暴力杀神,反差效果不言而喻。
鲍勃的体格并不壮硕,沙哑单薄的声线和总是扭结的面部表情,也很容易给人一种脆弱、焦虑且善使小聪明的感觉,再加上他一贯的表演风格,乍看上去很难与铁血硬汉联系起来。
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似乎就像大多数连环杀人犯只是其貌不扬的普通人那样,《小人物》中的哈奇也区别于往日动作片里的型男路线,暗含着颠覆刻板印象的意味,算是带来了一点点新鲜感。
但这种与主流类型片区别开来的反差效果,很快便无法延续影片的情绪张力。
奥登科克的演技不必质疑,形象上的反差也有一些新颖的意趣,受惠于此,影片开局半小时是有不少情绪力度的,反常态的角色和表演是此类题材中不多见的亮点。
但从整体来看,影片为哈奇创造的效果只能说中规中矩,因为这种人物上的突破性被主题和动机限制,最终还是半途而废了,没能达到一个类似于《谍影重重》那样,值得模仿借鉴的标准。
在当今动作片发展已经饱和甚至过剩的时期,诸如退伍老兵、遭受战争PTSD、亦或是有着不堪过往的隐秘杀手类的角色,早已烂大街至审美疲劳。
我们在太多影片中看到这样的设定了,虽然合理,但非常陈旧。
这种叙事原型可以归为当代世俗的镜像神话。
它通过核心的正义-邪恶二元对立性,构筑起一个关于中年男人在生活危机中自我救赎的剧情发展模式,并且这种救赎必须是良性的,必须在道德上显得无可指摘,哪怕主人公实施了极端的暴力手段,也要有一种迫不得已以及受害者罪有应得的成分,以便取得观众最大限度的认同。
然而,《小人物》的问题在于,开篇快速剪辑交代哈奇的枯燥生活之后,便缺少关于他在家庭和职场间人际关系困境的更深层描绘,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阴差阳错而产生的外部矛盾上,即与俄罗斯黑帮的恩怨纠葛。
而这个影片中最大、最致命的外部危机,本质上又不跟入室盗窃有着事件序列上的因果关系。
虽然在情感逻辑上,哈奇杀掉黑帮老大的儿子,是因为家里被盗,自己在关键时刻没出手,导致儿子受伤,遭到家人、警察、邻居和同事的蔑视而愤懑。
但公交车上的暴力冲突,在事实上终究是一场意外,这不可避免的会阻断叙事结构上的延宕,相当于电影进行了第二次开场。
如果说哈奇没有因猫咪手镯去找到窃贼家,而是在郁闷中直接引发公交车战斗,在情绪上也是成立的。
两名窃贼疑似底层移民身份的设计其实很好,但没有得到展开,而且退场较为仓促,消解了开篇入室盗窃作为突发极端事件必然带来的悬疑性。
相当于窃贼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戏剧元素,被弱化甚至浪费了,仅仅是起到了彰显哈奇道德感的作用,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感觉。
这也让哈奇再次跟他们接触的情节,给人一种多余而累赘的感觉,因为它的接续是一次纯粹意外的巧合。
大多数同类动作片,都是以拯救或复仇这样的绝对动机来驱动人物行为与心理变化,比如被恶势力夺走对主角而言非常重要的人,或者被剥夺了某种情感寄托。
然而《小人物》的核心动机是“保护”,哈奇与黑帮本没有任何深仇大恨,仅是公交车上的见义勇为,便导致了一场血腥的互杀。
不过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本片如实地构建了一种双重契约的关系,一方面是哈奇曾决意告别刀口舔血的生活,甘愿隐居成为一名普通人,因此必须要冒充手无缚鸡之力者。
另一方面是普遍的男人对家庭的责任,他需要以普通人的姿态来抵御外部入侵,甚至必要时还得克制并退缩。
以及家里失窃造成的小损失可以一笔带过,但女儿丢掉的猫咪手镯必须要找回。
在后面,俄罗斯黑帮派出特种部队规模的杀手团进行清洗,是对哈奇家一次真正的入侵,于是誓死捍卫家庭安全,并反过来血洗黑帮大本营,在这种契约关系下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同样以“保护”作为驱动的是柯南伯格的《暴力史》,《小人物》与它在契约关系的建立、外部危机的考验和情感移置的设计上几乎是雷同的。
二者都是因一次见义勇为而与某个强大的恶势力产生关系,然后逐渐被挖掘出不为人知的身份背景,最终主人公为了家庭的安全,单枪匹马端掉整个黑社会团体。
然而,《暴力史》的绵密之处,在于它通过影片开场,展示了一个与主线毫无关系,同时又能充分奠定作品基调,并引发后续一系列失控事件的“楔子”,这种设计比一上来就从家中被盗进入正题要高明许多,它揭示出外部世界随机无常的危险,并预示着主人公命运脱轨或者说身份暴露的必然性,有一种宿命感在里面,因此甚至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文学性。
另外,柯南伯格的“冷暴力”影像风格赋予了作品缜密绵延的意义矩阵,不同功能序列中意义单元的叠加,已经突破了格雷马斯叙事单元以及普罗普功能序列的单一性线索梳理。
而以同样的意义矩阵构建出的《小人物》,相比前者在观感上终究差了一口气。
这口气差在了过于程式化地描写了哈奇的家庭关系和人际困境,以及影片的反派设置、叙事节奏、剪辑和场面调度。
如果说哈奇的形象由于演员的外形和既有印象,较其他同类作品形成某种另类的新鲜感,那么反派就是彻头彻尾的脸谱化塑造,刻板老套,味同嚼蜡,充斥着美国人对这类群体的肤浅理解。
过马路不看车,动不动就在店里把小股东杀了,刻意违反一切秩序,其实从效果上并不能给人心狠手辣横行霸道之感,反而显现出弱智一般的反社会人格。
另一方面,本片缺少更多个性化的影像符号,剪辑也有些生硬单调,大量转场靠插播歌曲来实现,升格镜头也有滥用的嫌疑。
也许剧组对视听上的理解还是保守,以至于动作场面的调度甚至不如《疾速追杀》——虽然本片与之共用了一个编剧。
剪辑决定了叙事节奏,叙事节奏决定了情绪张力,而动作戏又是此类作品的重要噱头,如果缺少和调度和风格上的变化,势必影响人物弧光和影片整体调性的建立。
当然,鲍勃·奥登科克毕竟不是动作演员,我们无法苛求他能带来真正精彩的打斗。
但是作为一部动作片,一场打斗戏之后就完全靠光线、错位和血浆特效去制造奇观,以至于自始至终没能建立起主角作为杀神应有的压迫感,已经是创作思路上的问题了。
而从文本上,《小人物》也没能真正做到脱离男性主角动作片的圭臬,也没有体现出想要与之做出区隔的野心,哪怕开篇的一些反常规设计有这么一点创新的苗头。
它本质上试图解决的还是(男性)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那些情感需要和精神需要,于是提供一种虚拟性的满足或者说是意淫。
而这样的意淫,又必须不能有法律和道德上的污点,因此,哈奇对自己本性的回归不是背叛家庭去出轨,或者违反社会的公序良俗原则,而是所有的暴力手段都有极为正当的理由。
在这一点上,电影显得非常严格谨慎,纯洁到了小清新的地步,使得这场暴力狂欢看上去是如此的天真无害,就像是一场单纯的追忆青春期的同学聚会。
因此,《小人物》与观众心理形成了三种恰到好处、无可指摘的呼应。
一个是哈奇的英雄主义与观众视界中的英雄主义相对应,另一个是影片的戏剧化效果与观众期待的审美情感宣泄相对应,以及界限分明的二元价值观与观众的道德诉求相对应。
但它同时又是一部讲述男性中年危机的电影,通过极端夸张化的暴力手法,比喻了中年男性困囿于家庭日常,隐藏了自己内心对刺激感的追求,变得对周遭失去热情的生活真相。
在哈奇于公交车上首次解放天性之后,回到家的重要对话就是向妻子倾诉家庭生活,尤其是两性生活的不和谐。
猫咪手镯作为某种意象符号,揭示出这类男性对子女的呵护态度,但随着电影的发展,又将这种符号表述成重温暴力快感的借口。
哈奇对儿子充满阻碍的情感沟通,也都通过眼神揭示出来了,尤其影片还通过儿子受伤,导致彻底看不起自己父亲这一点进行了强调。
而电影不光是点出了中年男人在家庭关系中的尴尬,同时还涉及到外部世界方方面面的焦虑与困境。
偷邻居家的车,是哈奇所代表的普通阶层,对地位财富比自己高的同类男人的嫉妒与报复。
执意买下公司,也是哈奇对想要逃避枯燥生活的向往和行动,即在家庭之外建立一个桃花源。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设计,就是哈奇总愿意向那些被他打得半死的敌人讲述往事或人生感悟,但几次都是话到一半,对方便气绝了,这显然也是在说中年男人似乎已很难找到倾诉对象。
总之,这类电影是中年危机题材的变种,希望以夸张的故事号召男性要“找回内心中真正的自己”。
不过细想一下,电影为了丰满中年危机这一主题,其实还通过哈奇的父亲和前同事,辅助了两条老年危机和大龄剩男的主旨线索。
于是从广义上来说,这就是一部内在精神覆盖了从中年到老年的纯粹男性电影。
这些人有着共同的困扰和遗憾,最终的解决之道,就是一起来一场简单粗暴的,对家庭和社会完全无害的暴力放纵。
影片最后,哈奇买下的公司,即他逃避日常生活的桃花源,便顺理成章成为了三个男孩狂欢的地方。
《小人物》几乎迎合了男人的全部畅想,并且想要通过充足正当的理由,告诉他们的伴侣、子女和亲朋好友这种良性宣泄对改善家庭生活的好处。
通过哈奇对家庭危机的解决——实质上是重新满足自己曾经的欲望——他的妻子和子女也对其彻底改观,从轻视和不理解到崇拜接纳,家庭重新回归和谐。
这种必须要忽略家人对哈奇隐瞒真实身份的质疑和追究的情感移置,是本片故事结构形态的重要定位,否则电影为男性申诉的意图就垮塌了。
因此,它的目标群体不仅是那些热衷于视觉奇观和暴力快感的动作片观众,同时还有这些观众身边的人。
《小人物》用略显讽刺的标题,让广大男性臆想了一下自己该有的“放纵时刻”,这也是最后仓库大战三个男人台词的所指。
它本质上呼吁的是男人应该用积极向上的方式,完成一次男孩个性的释放,他想阐释对于成家立业的男人来说,偶尔脱离家庭,重新做一些大男孩感兴趣的事情是必要的。
而且如前所述,影片为了彰显这种释放的合法性,创作者设定了许多道德条件,这些早已构成好莱坞男性动作片的主旋律手法,根本上也是一种基于基督教普世价值观的、向善的“正能量暴力电影”。
今天晚上看了这部小人物,中午看的唐人街探案3。
前面一段时间逛论坛时经常看到有人推荐这部电影,原来看过宝贝儿的大人物,这部小人物以为是很平淡的电影,一直没看。
今晚打开了我的potplayer,慢慢看起了这部电影,最开始男主被抢劫时,男主看到枪没子弹就放走了,后面儿子家人不理解,认为他懦弱,于是他就去找那两个抢劫的人了,可是那两个人有小孩,男主同情心于是就算了,在公交车上时,刚好一群喝了酒的人闹事,这个时候正片开始了,也是我认为的高潮部分。
打的真的太爽了,这种打斗真的比一般的动作片好看多了,刀直接插进去,手直接扳断,一般电影这些场面不会放出来。
这让我想起了我以前读书的时候鞋被偷了后,想着要是找到小偷一定要要把他手打断那种。
看起来真的太爽了,直接拿着棒子一直打人那种。
我就喜欢这种打人,人血一直冒。
对付恶人,就是要慢慢折磨,手指头一根一根弄断,手直接一刀一刀划开。
真的刺激,后面结局部分有点浮夸了,感觉还是肉搏好看些。
公交那段真解气啊!
就是干!
小人物记录打板!
3.5 「有部分沈睡已久的我已經覺醒,而且我超想一直玩下去」我本以為今年目前為止的最佳爽片是蜥蜴大戰猴子,但是別瞎掰好嗎,《無名弒》才是今年所有元素到位,短小精幹,一氣呵成,令人捧腹大笑又超紓壓的爽片。
其實光從幕後團隊,就不難看出這部最終成果會如此的高明的原因。
用全第一人稱視角拍攝而出的動作片《超狂亨利》的俄國導演伊利亞·奈舒勒+《捍衛任務》《急凍之城》導演大衛雷奇擔當監製+《捍衛任務系列》主創與編劇德瑞克·柯斯達(他最近也參與了漫威影集《獵鷹與酷寒戰士》第三、四集的編劇)你說,這個組合,只要沒有任何分級與片商限制,他們絕對能玩出讓人滿意的動作片出來。
想當然耳,這類型的劇本往往不被重視,不是淪落於無聊的老哽流水帳,就是能夠一氣呵成的完整,還好《無名弒》是後者,採用如同《捍衛任務》的作法,雖然不及《捍衛》首集的情感高度,但仍然有效。
開頭讓我們了解到哈奇的日常、家庭與工作關係,日復一日的無聊人生,缺乏了那一點「火花」,直到兩名歹徒的闖入,才有了轉機。
他沒有家破人亡,也沒有跟任何人結下心結,一切純粹是他太無聊,才決定手癢去搞事出來的。
這種根本挑釁的戲謔式手法,有些荒唐,有些好笑,但比起復仇,可更叫人痛快。
動作戲不用提,運鏡、調度、配樂的時機點,都恰到好處,尤其後面宛如《小鬼當家》輕輕鬆鬆幹掉整場的工廠決戰,不是主角群太強,而是你們這群俄羅斯黑幫太弱了好嗎?
(ㄟ不是,結果整場唯一有傷到主角的,是一開始練手感的公車屁孩而已啊)必須提到,MVP絕對是「布朗博士」克里斯多福·洛伊德,給他一把散彈槍就能解決一切的82歲前FBI探員,每一場他的戲都是亮點,叫人怎麼不喜歡他呢。
文武並重又能拳拳到肉的爽片,真的不是那麼容易就做到的事,但只要久久有一部,就能重拾我們對動作片的熱情,如同哈奇一般。
期待能夠有續集產生,讓律師繼續化身殺神,並大殺四方、樂在其中。
很久没看到这么扎实的动作片了,动作戏的质感比John Wick和飓风营救更进一步,没有过度依靠血浆、断肢来卖弄痛感,而是在肢体交接的瞬间和二次打击上下了功夫,让人从视觉、听觉和逻辑层面同时感受到力量感。
华彩片段是公车戏,到了结尾大战反倒有些退回到了常规动作片的套路。
而且没有了苦情戏,不为营救谁,不为复仇,纯粹的以暴制暴,女儿的小猫手链只是个借口,他需要逃离他本以为自己向往的平凡生活,他期待着一些意外的发生,让他有借口可以回到他属于的世界,所以最后在家中桌子底下发现手链时,没有任何懊悔,只是有些意外,因为找到手链从来都不是重点。
他可以轻松搞定公交车上这帮小混混,但那不够,他需要亲身感受疼痛,来唤醒在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中钝化的身体,对这帮人下手正合适,他们不是被生活逼迫走上行窃道路的小夫妻,他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释放天性。
面对俄罗斯黑帮时,他的反应不是苦恼,而是跃跃欲试,他早就过腻了cosplay中年loser的生活,厌烦了儿子鄙视的目光和二百五小舅子的夸夸其谈。
所以,在被不断警告别惹那个俄罗斯人时,他没有任何逃避的想法,反倒有些跃跃欲试,第一批人杀到家里,结束战斗后犹豫了一下,只是打理一下自己,根本没收拾遍地横尸就打开了地下室的门,让儿子重新认识他老子。
和公交车逻辑一样,是你们先动手的,你杀到我家,我就要杀到你的大本营,他当然可以不做的这么绝,但他不想给对方放手的选择,他做好了所有的铺垫,在与朱利安对峙时,也不断地在用话激对方,说的好像是冤冤相报何时了,选择权在你,我们可以一别两宽,相忘于江湖,但却又告诉朱利安你所有的钱都被我烧了,现在我们扯平,你可以整个容,找个离我远点的地方猫着,这事儿就算了了。
这是讲和吗,明晃晃的挑衅。
就这样,出门上车还担心对方不追出来呢。
看朱利安冲出门,才算放了心,开始把对方往工厂引。
这也是美国当下情绪的一种反应吧,很多人都有一股怨气要发泄,娱乐业自然会有人看到这个需求,你以为我是个中年loser,我就要让你长长见识。
飓风营救里连姆尼森女儿被绑,不得不出手。
John Wick,你杀了我相依为命的狗就要付出代价。
到了Nobody,主人公已经不想先承受任何损失再出手,而是引导你先动手,我再大杀四方,占理又解气。
从绑我女儿到杀我狗再到你来打我呀,使用大杀器的门槛越来越低,但道德制高点不能放,“我”永远都是被迫出手的,“我”身怀杀人技,但“我”是善良和正义的化身。
最后找补一句,类型片的关注重点应该在类型元素的完成度,而不是其他辅助元素,动作片的核心就是动作戏,文戏服务于类型要素,是应该给予较大宽容度的,不同类型的作品没必要拉到一块对比。
用冯巩的话说就是 “和潘长江比个大,和陈佩斯比美发,和帕瓦罗蒂比劈叉,和美国总统布什比说中国话。
” 都能赢,但没什么意思。
个人微信公众号【万物票友】或在喜马拉雅、小宇宙APP搜索【浅尝】订阅我的播客
1.爱狗的John Wick,喂猫的Nobody,好吧,原来《小人物》和《疾速追杀》系列都是德里克·科尔斯塔的编剧作品;2.第N次在电影里听到 Louis Armstrong - What A Wonderful World 这首歌;3.混黑帮有风险,要入行需谨慎(大反派 Yulian 坐在车窗上拿机关枪射击 Hutch 的画面让我联想起《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小丑);……
套上了《疾速追殺》復仇的殼,但人物塑造並沒有基努裏維斯成功,背景鋪墊的太少,導致殺神的轉變很突兀,唯一能誇的就是最後的大戰看爽了,老爺子老當益壯真可愛
暴力爽片,毛子实惨。小人物就是扮猪吃虎的代名词...
看到有人套娃Liam Neeson的女儿拿走了猫咪手镯然后被奇诺李维斯的狗咬到,我就没忍住了!!
年度第一爽片
打得真爽
这片也是个大缝合怪,而且缝的还没有失控玩家好玩儿,我又有意无意去体验了下“正版”,那就两星拿好对不住咯。
三星半。属于近几年好莱坞最钟意鼓捣的那类“复仇片”,角色设定往往紧贴Family man(大男主戏)或Desperate woman(大女主戏),从年龄、职业、身份等层面营造反差,经历上一个十年《敢死队》《赤焰战场》等类型片的审美疲劳后,这种写法某种程度上也算是颠覆了好莱坞动作片对传统硬汉型演员的依赖。
美版的“抗俄神剧”。到处都是意淫的搏击场面,以一击十,以一击百。体系化的俄国黑帮抓不住一个前FBI的退休老头。豆瓣的评分越来越不靠谱,7.9分?莫名其妙。
John Wick式反英雄。hard-core rock底色的电影。我不是来当英雄的,我是来揍你的。身为社畜并看过《风骚律师》后再来看《小人物 》,会有一种莫名的快感。
Don‘t call 911,Better call saul
一手夹画一首开枪的镜头最酷,装逼到了顶点
从始至终都是猫派呢。
生活沉闷陷入中年危机的老实人转身变成有背景的硬刚实力派配上只为了给女儿拿回猫咪手镯的温柔顾家体质,这反差萌真是可爱到我了。很喜欢电影这个拍摄手法,镜头切换迅速转场,节奏干脆利落还有那么一点黑色幽默,最后一段大反击真是无需逻辑无需理智,超级爽片极度舒适。PS.但讲真如果主角是战斗名族该多好。
失望了,这不就是很套路普通的动作片吗?这鸡巴如果是国产会被喷死。
杀神系动作爽片,撸起袖子干就完事。退伍清道夫,扮猪吃老虎;自称Nobody,深藏功与名。公交车赤身肉搏与老爷子持枪反杀两段最佳,复古乐搭配慢镜头使用得有点泛滥。白男中年危机+血腥暴力元素+老式西部情怀,无聊乏味的生活就需要这么一剂鸡血来醒醒神。
我觉得他养老院的爹更带感呢
跟基努里维斯的《疾速追杀》一样,完全是一部爽片,但确实很爽。
不知所云,看不下去
其实这种枕边人是FBI的电影不少这部强在bgm上每次音乐一响起浪漫又搞笑车上那一段是真的打爽了挨的每一拳 揍的每一拳都尽在宣泄与享受电影最意外的是男主爸爸原来也是FBI最后死党+父子档大杀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