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看得累?
一方面可能因为电影的剧情复杂,的确需要动脑经来理解,极端者如《穆赫兰道》。
另一方面是电影的短镜头过多、缺少慢镜头、剪辑密集,电影的节奏的凌冽使得进展快于观众的反映速度,比如《本X》。
这部片子的前半部分都非常闷,无非是一个《大象》类型的电影,少年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欺负和凌辱,企图自杀。
除开那些人物访谈类型的镜头之外,其他镜头都并不十分讲究构图,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纪录片风格,配合极端克制的影片音乐,电影纪录片风格凸显出来。
原本这种风格并无可指摘,可是在所记录内容本身并不惊悚有趣的情况下(女巫布莱尔或鬼影系列除外),纪录片风格往往意味着更少的观众、更坐不住的观众和更心烦意乱的观众。
我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观众。
更要命的是,前半段片子当中太多的意识流性质的镜头,剧情不加任何修饰的平铺直叙,让人大倒胃口,看到这一部分我心中暗想:我终于明白什么是文艺腔了。
文艺腔就是不讲符合逻辑的故事,想怎么来就怎么来,随心所欲。
相比而言,仿佛那些典型的三段式好莱坞影片却需要更多的心思,因为导演注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倾诉欲望,更多的还有观众的大脑和思维。
整部电影的着色以深蓝、黑色、灰色为主,而且拍摄季节在秋冬,因此整个电影穿插着一种萧瑟、内敛而且冷峻的气息。
女孩的出现带给了这部影片不一样的色调,她红色的外衣在整部影片当中非常鲜明。
正是这样的暖色让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让电影有了巨大的转折。
也让片子风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电影前半段描述的是一个纪实、悲伤且消极的故事,可本的假死这一情节让片子的风格充满恶作剧的戏码,从而变得滑稽、忍俊不禁但失真——生活中没有一个自闭症儿童能够如此狡诈地想出这一出戏码吧?
虽然这样的风格猛变让我略感失望,但却也是这样的反转带给前半部很渣的片子迥然不同的色彩。
不过导演貌似没有打算把这样的悬念持续太久,因此本的假死在一开始盘算的时候就充满了提示和线索。
本和Scarlite在后台的窃笑和嬉笑让本的假死所带给社会各界的震惊和悲痛冲淡了不少,尤其教堂那一个场景当中所应有的冲突性基本消失,观众所等待的无非就是本将以怎样的方式来揭穿这搞笑的闹剧。
说实在的,我很喜欢这样的剧情,可是导演的影像处理并不妥当。
电影希望传达“非得等到人死了人们才懂的反省”的观点,被假死情节的搞笑和无厘头所分解了——导演完全可以抑制住本和他的女友在戳穿这一幕之后的洋洋得意的。
电影走到这里也就能够拿3颗星了。
电影在最后一个镜头里面丢出来一记重磅炸弹——原来这个红衣少女前往布鲁塞尔就一去不复返了,一切的反击和策划只是本自己做出的选择。
本开始了自我救赎,可是代价是他活在了自己拥有一个女友的幻象里,可以想象他的日子并不会比之前好过多少,或者说只是换了一种“不好过”而已:他可能对着空气接吻、对着空气讲话、对着空气笑,旁人看他就是个神经病吧。
那些在观影过程中看到违和感在最后一个镜头当中得到了解答:为何父母从来不和女孩对话,为何女孩和本搂搂抱抱他的父母却没有任何指摘。
这最后的神来一笔果然聪明。
最后思考的问题是:这样的主题的片子能够在国内实现大规模的票房么?
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社会现状的反思一定能够赋予电影深层次的意义,这让电影获得了人文性。
巧妙的结构和结局,更顺畅的剪辑和剧情安排,则让电影拥有了艺术性,口碑营销有了可能。
可是,应该如何从影片当中获得可供营销的点呢?
选一个知名演员来做营销?
借助网游本身来实现营销?
通过经典台词来营销比如“我什么都学会了,可是没有学会欺骗”?
通过在社交网络上对“残酷青春”、“人生的意义”进行宣传?
或者制作一个更为活泼的动画片来描述校园暴力的数据统计片?
这样的片子在当今中国影市最多能够拿下1亿票房吧?
不过好歹成本也就1000万而已吧。
电影《Ben X》,BEN是一个严重自闭的少年,从小到大,永远只是别人的笑料,最后他唯用他的“死”来敲醒这个社会最为肮脏最的面目...一如今天的Michael Jackson...建议去看下 这个片子 或许真的和现实中的Michael Jackson有重合之处...
关于青少年的电影现在已经很少了 这部电影还可以 终于把游戏这一元素加进去了 可是游戏这一元素没有在剧中起到太大作用 就是引出一个虚拟"girl" 不过,用快速剪辑的方法来刻画人的内心还是挺独特的 如果你想感受一个自闭少年的内心 就看这不电影吧 他把内心用视觉表现的很好 不错的电影
这个世界没有好与不好,只有喜欢与不喜欢。
没有人会相信眼泪,会深究魂灵。
所有的事物都因为有限的时间与空间而停留在了表象,那些速断的结论,你不能否认它的真实。
尽管对于你而言,它始终只是片面,并且一直牵动着你那根最脆弱的神经。
你知道你并没有错,像个倔强的孩子,死也要盯住致使伤痛降临的根源,然而它太刺眼,太锋利,太强大,你无力抗拒,无力还击。
最后,你低下头,暗地里悔恨,哭泣,却找不到救赎。
于是,你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怯弱,渺小,习惯逆来顺受,直至坠入深渊。
但是,你不会选择哭丧着脸去面对任何一个人,你也不会向任何人诉说所谓的好与不好。
对于自己的内心,你设下了层层防备,不让任何人逾越。
为了不让满心的慌乱,羞耻,自卑,以及不安全感有一天冲破防线,你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差点失去沟通的能力。
然而,现实从来都只是被动,无论好与不好。
你一直在等,一直在期待,一直在自己的意志里臆造,一个完美的天使,可以让你得到救赎,回到原点。
直到你混淆了幻象与真实。
却还是,没有人可以治愈你的伤口。
毕竟,幻境终究只是虚无。
而现实中,没有一个是救世主。
终于有一天你走向另一个不可知的终点,那是海的深处,有深不可测的蓝。
可当所有人认为你放弃的时候,你并没有绝望。
你终于明白,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只有自己才是唯一的救世主。
此后,就像经历过重生。
你感受到幻象也可以变得如此真实。
你开始真正的拥抱生命。
并看到了天使的降临。
如此真切。
星期天的下午打开这部电影看,开始看的时候,本以为这部片子毁了我轻松愉快的周日时光,准备好的薯片根本吃不下去。
随着情节的展开,心头一股抑郁的滋味浓烈的袭上来,胸口发闷,拳头握紧,想砸了电视。
坚持过来,带着悬念看到结尾,豁然开朗,感动、惊喜!
在我的标准里,一部好电影就是这样,它牵引着你的情绪,跟随着它,有喜又怒,最终得到释放。
本的世界和别人不同,他自小患有自闭症却和其他正常孩子一起学习,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自闭症成为同学的笑柄,吃了不少苦,有些非常过分,让本受很大刺激,却因病无法说出来。
本有了自杀的念头。
在电影过程中,穿插了很多纪录片的采访情节,以本身边的父母,老师,同学为对象,讲诉他们对本的遭遇的想法与意见。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猜想这部电影可能会以最终本无法适应生活,死亡为结局。
但是导演的才华就在于,他将残酷现实呈现给你,却又巧妙给安排合理情节给人无限希望。
本在虚幻的网络中他获得重生,网络中的女玩伴斯嘉莱与他约定好见面。
可是见到她后,本无法与她正常交流沟通。
离开后,他选择跳下火车轨道自杀。
从这里开始,看似合理人物斯嘉莱出现了,她从即将跃下站台冲向火车的本,拉了回来,并告诉本,身首异处后,大脑还有15秒反应时间,这太残酷了。
接下来,斯嘉莱与本形影不离,带给本很多快乐,导演用斯嘉莱的台词,说出了很多劝慰自杀者的话语。
我在想,上天怎么会安排一个这么美妙的女孩子来到本的身边,本太需要这样的人在身边了。
斯嘉莱建议本建立个游戏中的公会,将父母加入,大家一同进行一件重大事情的策划。
在这里很多镜头中,父母与斯嘉莱没有沟通。
我感觉斯嘉莱应该是本想象中的角色,但是没关系,本尼站起来了,快乐了,要反击了。
我没想到的是,剧情如此精彩,本尼的反击是这么有力,这么意想不到!
如果想知道本是如何还击的,请看电影吧!
会让你将心中所有抑郁一扫而光。
自闭症的孩子很多都是天才,我猜想本可能是为了适应生活,应激能力使他创造出了斯嘉莱这个朋友。
这样很好。
希望本和本一样患有自闭症的孩子都能永远的幸福生活下去。
导演(我无限佩服中!
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有才能又善良的人!
)用一部有网络,游戏,音乐等等,结合现代青少年口味的电影,给我们讲诉了自闭症人的想法,世界。
同时用直观的,强烈的情节来告诉和提醒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闭症人群,是一部有教育意义又好看的电影!
有多少人看懂了这部片子。。。。。。
有多少人能看懂这部片子。。。。
有多少人正常心态看完这部片子。。。
这不是教育片,唤醒青少年沉迷网络。。。。。
这不是教育片,保护心理有障碍儿童。。。。
这不是教育片,自杀是错误的生存态度。。。。
这不是教育片。。。。。。。
纪录片的手法就是为了让观众以正常的心态去正视这些问题,最后的死法让作恶者低下他们的头,却没有一丝的快感,这样的惩罚远远不够,但又无可奈何。
善良的人必须合法合情合理的做事,而坏人往往可以“玩笑”,这些玩笑可以杀死一个善良的人,却不用受到任何制裁,为什么????
而往往会“玩笑”的交际,关系混的都很不错,以至于让我怀疑应该做哪种人?
这样的结果是谁的错?
高呼着口号“保护”有用吗,有多少善良的人现在正希望自己成为会开“玩笑”的人呢??????????
这不仅仅是心理障碍的问题,这部片子只是抓了最典型的真实例子,纪录给你们看。
你是哪种人,请对号入座。
本是个天才,我是这么认为,天才都是异于常人的,一个异于常人的人发生这个一个异于常人的事也是可以想像的,在看到电影结尾之前我是这么认为的。
之前看简介的时候就说结尾很出乎意料,从本自杀,再到复活,是有意外,不过只是那么一点点,因为在录像里看本跳下去的时候,我就不相信这是真的,我觉得编剧不会那么轻易放掉一个天才,感觉他的命运不应只是这样。
原来真正的出乎意料是在最后一个镜头。
原来scarlite并不是始终存在,本在火车站并没有和她相认,她坐火车走了。
而后面只是他的幻想。
看到上面有人做的解释,回看一下挺有道理。
我虽然没注意这两点,但也不是没有疑惑,那天ben去火车站回来后,它妈妈看到他很激动,可似乎完全没在意scarlite的到来,而且scarlite只有在和ben单独相处的情况下才会和他聊天,在和他父母在一起是永远只是安静的坐在ben旁边,鼓励的看着他.....最后的一幕解释了一切。
原来那个有创意的自杀是来自它自己,真是天才式的自我救赎。
在看到结尾时我不免开始担心它会不会因此得妄想症。
转念再想,或许他会像《充气娃娃之恋》里的Lars,可能会遇到一个真实的女孩,治好了妄想症,然后让scarlite消失了也不一定啊。
也或者他会像《美丽心灵》里的约翰纳什,虚幻的人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与显示并存。
整个片子对ben被逼迫兴奋剂后的发泄印象很深,他一直很清醒,明白家人的感受,了解母亲的痛苦,说小时候看到妈妈流眼泪就用手把泪水都推回眼睛里,因为不想看到她难过,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会说只是不愿意说。
它一直训练自己,一步一步,每一步都精心计划,生怕出错....他头一次一下子说了那么多,让人更觉压抑。
还有最后一幕,对着空气开心的说话,它选择离开,呆在自己虚幻的世界里,照样可以活的那么好。
这样的结局已是最完美的了。
还有电影原声太好听了,还有那个开头的游戏音乐
神作,想要尽力用简短的文字把剧情的精髓描述出来:Ben X从小自闭,沉默寡言,他就像一台特别的电脑,被设置了特别的参数,他在网络游戏里是超级高手,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显得笨手笨脚,感觉到现实世界比游戏难以驾驭,并一直受到同龄学生羞辱。
Ben X常常对着镜子心里默念自己是一个烂人。
而Ben X的妈妈一直一直束手无策,不知如何与他沟通,绝望地对Ben X说着”跟我说说话,随便什么都行。
“直到有一次几个家伙在教室脱掉他的裤子、遭一群同学围观、并将视频发到网络上。
Ben X觉得忍无可忍,绝望地想结束这一切。
至此,剧情让人心惊胆颤,Ben X把羞辱他的同学幻想成游戏里的敌人,生怕Ben X忍无可忍像在游戏里那样把他们kill掉。
Ben X心里唯一的美好,就是一起游戏闯关的女网友想见他一面。
Ben X见到了网友女生,但不敢开口说话,隔着火车窗户与这位女生擦肩而过。
然后,Ben X想跳入铁轨自杀,被这位女生拦住了(奇怪女生什么时候下了火车的)。
在女生劝说之下,Ben X意识到现实生活中自杀不像游戏那样可以重生,要认真想好了再决定。
于是寻求父母帮助,实施自杀计划,在船上跳海,拍成视频,在自己的葬礼上播放(跳下去的那一刹那,我感觉好惆怅,活生生的一个人就这么死掉了,父母居然还放任他这么做)。
同学们、家长们、记者们都来到葬礼上,在播放Ben X从船上栏杆纵身跳海的片段之后,就接着播放了Ben X被同班同学羞辱的视频,家长同学们一片哗然、坐立不安。
而Ben X居然没死,站在教堂的二楼看着大家。
镜头回闪,原来Ben X只是从船的二楼翻栏杆跳到一楼,那位女生只是帮他如何像游戏中一样获得重生,说这才是有创意的死亡。
而社会才开始关注自闭症这类心理有瑕疵的人以及社会对他们的不公。
结局,妈妈、弟弟带Ben X骑马去,正如驯马师所说:”要想感受快乐,得先学会如何去感受,用力一些。
“Ben X还是不敢骑马,不过用力抚摸马脸的时候,体会到了从来没有体会过的别人眼中的快乐。
这一点让人好心酸好心酸。
Ben X回到圈马的栏杆上,和那位女生坐着聊天。
Ben X露出有点傻的微笑,然后终于在剧中说了一句超过四个字的完整的话:”人一看见马,就想骑上马背,但你能告诉我有那一匹马喜欢被人骑?
“。
镜头拉到远处,再切到Ben X,Ben X居然在和空气聊天。
无语了,难道是女生坐的火车离去后,Ben X又自己幻想出了这位女生来帮助自己。
疯子不过就是正常人的一种动词表现,失败者胜利者也不过只是过往的一瞬间罢了。
我在想这个世界到底留给我们多少可以思考的东西和自由的空间?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去想,躲在自己的黑色角落里,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存在都变成不存在了呢?
本或许只是自我的逃避,逃避这个真实世界带来的麻烦。
他躲在属于自己的黑色角落里,在那里他可以自由的发挥和奔跑。
那是一个他不畏惧的世界。
就如同内从未出现过的斯嘉莱,她带着本寻找着有创意的死,也带着本开始了新的世界,那所谓活着的死,在最后一幕中让我们明白斯嘉莱也无非只是本的一种幻想罢了。
可以这么说么?
是本拯救了自己么?
学着快乐前先学会感受,是的。
只要懂得感受,现实和虚拟的世界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不说话又能怎样,自闭症又能怎样。
我想尊重别人的孤独往往比剥夺别人的孤独来的更实际些吧。
我喜欢那个站在放映机前面原本活在虚拟中的本,逆光的拍摄,在那间教堂里面,本,像一个降临人间的上帝,他笑了。
喜欢电影里面的一句话“本是有自闭症的人,但对于他来说那不是问题,其他人才是问题。
”如果可以请活的快乐些,因为这世界还有好多值得我们去感受的。
绝对的非主流电影。
非主流的制片商,非主流的演员,非主流的情节,甚至非主流的对白语言。
男主角本是一个有着比较严重自闭症的男孩。
但是他的智商绝对没有问题,所以他成了一个网游高手。
然而,俗话说的好,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本的同学们几乎都是不良少年,都习惯于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本的痛苦之上。
无休止的欺辱和压迫,让本完全崩溃,甚至萌生短见。
此时,多亏了本在游戏中的忠实盟友,一位网友女孩及时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才让本重新回到了生活的正轨。
本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他的生活比常人更加崎岖艰难。
本也是一个幸运的孩子,有父母、老师,还有美丽网友女孩的贴心帮助!
一个自闭的男孩 因为懦弱经常被人欺负 把游戏和现实混为一团
来一次有创意的死。结尾升华了整部影片,让本来落入俗套的故事焕发了新的生命。
我参加了自己的葬礼,就像妈妈说的那样,必须出了人命才会引起大家的重视
8.1?
小国风范 沉闷 结局不错
看着被欺负到死一句话不说的画面看的那个难受,一路快进到半小时看完,无非就是最后结局拉回了一点分数罢了。影片无比拖沓废话连篇,这样都能8.1也是醉了
剪辑相当赘余,剧本絮絮叨叨,人物叙事进度条还在0.1时候画面已经去到2。这部电影完全阐释少即多是好的概念,搞不好我还以为在看印度电影
这样反击,才是勇敢的和智慧的,这样才不愧是超级游戏高手啊!欺侮我的人啊,我不会给你们同情我以及自我内疚的机会!我请你们欣赏一下,到底谁是弱智?!好有新意的结尾,真是赞哦!这是对人性的莫大讽刺,真是妙极了!
结尾尚可 其他看着迷之不舒服
電影三星.男豬腳減一星,荷蘭語減一星
自闭症不是他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别人怎么看待他。题材有意思但不够深邃,不够升华。
游戏中你可以成为任何角色,去做任何事情. 在这儿,你只能成为一个人,就是镜子里的这个烂人
算不上电影吧,穿插各种访谈片段,绝大部分就是一虚构的自闭症患者纪录片。
我不该期望太高的。。。。。。。
我们试图摆出温情了解的姿态和马亲近,最初的动因和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为了骑马,但你听说过马想被人骑的吗?就算他自闭,我们都是森精兵,但对于我们来说这并不算问题,问题是你们怎么看待我们。我们试图用力学会很多所谓正常的东西,但忘了学撒谎和欺骗。PS:1.小BEN演得很好;2.游戏和现实场景的交织拍得很游戏迷;3.OST好听,弄不到,宽面条泪。
我哭了,可能在我心里,也有这样一个女孩。
小时候真经历过这样的事,那时我是个可耻的旁观者
前面太极端了,太拖沓了,有点小题大做。结尾很棒。
游戏就是游戏,人生还是人生。
跟罗拉快跑感觉有点像。故事高潮竟然出现了Sigur Rós的Svefn-G-Eng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