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美国牧歌

American Pastoral,美国田园诗,美国心风暴(台)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詹妮弗·康纳利,达科塔·范宁,彼得·里格特,鲁珀特·伊文斯,乌佐·阿杜巴,莫莉·帕克,瓦莱瑞·卡瑞,汉娜·诺德伯格,朱莉娅·西尔弗曼,马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中国香港语言:英语年份:2016

《美国牧歌》剧照

美国牧歌 剧照 NO.1美国牧歌 剧照 NO.2美国牧歌 剧照 NO.3美国牧歌 剧照 NO.4美国牧歌 剧照 NO.5美国牧歌 剧照 NO.6美国牧歌 剧照 NO.13美国牧歌 剧照 NO.14美国牧歌 剧照 NO.15美国牧歌 剧照 NO.16美国牧歌 剧照 NO.17美国牧歌 剧照 NO.18美国牧歌 剧照 NO.19美国牧歌 剧照 NO.20

《美国牧歌》长篇影评

 1 ) 评分有点低了!

虽然豆瓣评分不高,但实际上是一部非常牛逼的电影。

故事讲在越战期间一个美国父亲用爱如何找回丢失的女儿。

当时反战高潮,马克思主义者借机搞邪教式洗脑,女儿被卷入政治谋杀。

通过一个家庭,串起美国一段历史。

我猜豆瓣评分低的原因是这部电影稍稍有点散,节奏较为舒缓吧,反正这个分数不能反映这部电影价值。

 2 ) 父爱如山,不管女儿变成什么样

尽管女儿炸死人,尽管女儿被通缉,尽管女儿偏激不理智,但父亲总是把女儿当成当初的那个宝贝.女儿失踪,父亲为寻找女儿付出了很大时间和金钱上的代价.父亲千方百计地想为女儿开脱,想为女儿做错事找借口,认为女儿被人指使才做错事.当最后发现是女儿主动做的,父亲终于爆发,问女儿:你是谁,我的女儿在哪里?看到女儿住在糟糕的地方,过得贫困潦倒的生活,当得知女儿被强奸被囚禁,父亲心都碎了.女儿再次失踪,父亲每天都会来同一个地方,希望能再碰到女儿 到最后父亲葬礼上,女儿其实早就心死如灰,却能前来送别,但没有理会母亲.影片是对反战时期美国社会的探讨,但也反映了父爱如山,父爱的伟大.

 3 ) 题材很好

题材很好……演员也都很赞……1.口头吆喝跟动手实践就是有点不一样呢:就好像我们总说减肥跟早睡早起、要每天看见凌晨四点xxx的样子一样2.女主已老,47岁,最早看她的片子是《移魂都市》,虽然没有她常规的裸戏,但有骚糅的歌声跟腰细大胸3.反战这种东西,有点像"xxx说过………"这种姨妈贴吧

 4 ) 伊万本人的父女关系和承载苦难的能力

作为喜欢伊万(尤恩)的人,这个影评不是要八卦,而是表达对白左围攻他的同情。

一、关于导演处女作的问题这个电影是在导演辞职的情况下,由伊万接替的,当时或者停拍,等待选择新导演,那将带来投资灾难,甚至导致前期拍摄彻底报废,伊万作为男主熟悉拍摄的各方面,他成了导演的接替者,这跟他雄心万丈地要当导演,不是一回事。

伊万获得欧洲电影节影帝的《影子写手》,其实也是临时救场。

原定的尼古拉斯·凯奇,是好莱坞大腕,但他的经纪团队看到了影子写手政治上过分敏感,有可能无法在美国院线推出,坚决辞演,伊万不怕,在导演波兰斯基还在监狱待审,遥控拍摄的情况下,接替出演,稳定了整个剧组。

伊万可能没有政治正确的理念,也比较讲义气,仅此而已。

二、伊万本人的父女关系伊万有一个红到直接当艺术作品的公益广告,叫《宝贝宝贝,我爱你》,婴儿可爱的插画,配合伊万温柔似水的诗朗诵,呼唤的是成人对子女的责任。

其中的温情打动了千千万万人,伊万是英国公认的好爸爸,忠于家庭,爱护孩子,不然也不可能成为公益广告中慈父的代言人。

不过他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是一家五口中,唯一的男人。

他的困扰跟影片不一样,他被抱怨的主要原因是更爱大女儿,还是更偏心其他女儿的问题。

他教育女儿的风格偏软,女儿抱怨他基本用法语(他太太是法国人),伊万听懂了也装听不懂。

他家里的权威是他太太,如果哪个女儿行为欠妥,由太太批评女儿,伊万只负责冷淡那个孩子,协助树立妻子的权威。

但伊万的女儿们据说非常乖巧懂事,一方面他其中一个女儿是毫无血缘关系的蒙古养女,是他骑摩托横跨欧亚大陆,去往美洲路途上,探访蒙古孤儿院时发现的,当时因为孩子太小,只有两岁,在条件简陋的孤儿院里成活困难,旅途结束他回家跟妻子商量后,决定收养。

但孩子来到后,最初几年身体不好,有过紧急住院的情况。

伊万跟自己亲生的孩子更亲昵,但对这个养女最关心,其中的基础是同情心,亲生女儿比较好接受一点。

另外,伊万年轻的时候,性格特别开朗,属于跟谁都微笑那种人。

但年龄渐长之后,出现了类似情绪低落期的问题,他长期在外工作,剧组人际关系复杂,伊万那种迁就别人的柔软性格,积攒下来许多负面情绪,他在外工作期间依旧状态极好,但回到家里,反而有可能不爱说话,活力降低,甚至萎靡不振。

而这种情绪问题,最终反映到了身体上,他额头原本有颗痣,在发生癌变后,进行了切除。

在某盛大颁奖典礼上,由他来推荐癌患励志纪录片《抗癌的我》,几乎是最有说服力的人选。

可惜只有40多岁,就笼罩了这种问题。

妻子和女儿们对他的身体情况一清二楚,格外关爱他,他家里招待客人的时候,女儿小小年纪,表现的礼貌、周到、亲切,远远超过了年龄。

他家里的爱是双向的,不是单单父亲爱妻儿,而是妻子、女儿也很痛爱他。

三、伊万那些死去的孩子们有句开玩笑的话,叫做如果你想早死几年,你就去做慈善吧。

慈善其实是最容易惹起非议的事情。

伊万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义工,所以他作为冒险家第一次摩托横跨欧亚美大陆时,将所得赞助款和播出收益捐给了该组织,结果引发了很多英国人的指责,说国内的事情不管,给联合国捐款。

伊万对此的回应是,只有当我做的慈善伤害了别人时,我才是错误的,他对慈善的要求是没有受害者就行。

但这些指责促成了第二次跨洲的摩托车旅行,去的是战火未停、艾滋病肆虐的非洲各国。

这个纪录片也很红,不但赞助很多,而且播出费用较高,并且出版了畅销书。

这些收入成为苏格兰儿童收容所的奠基性资金。

这会他确实把慈善款大部分给国内了。

苏格兰儿童收容所,并不是孤儿院,而是临终儿童养护机构,免费帮助那些为救治得绝症的子女,经济上被拖垮,或者身体上被累垮的父母,如果孩子确实没有治疗价值了,就送到这里,有专人照顾,父母在工作之余,可以陪着孩子同住。

机构里并不是愁云惨雾,而是将死亡进行了浪漫化处理,孩子们可以设计自己的葬礼,口授自己的悼词,写下幻想自己回归天堂后的各种趣闻。

伊万多次为该机构捐款。

伊万对孩子的爱,从家庭延伸到了社会,其实也延伸到了敌对国家。

他在伊拉克战后的各种动荡和恐怖袭击频发的情况下,来到伊拉克,拍摄了有关战争孤儿的纪录片,他指出战后重建,跟消灭独裁政府同等重要,对英国政府对此毫无预案,推诿责任的做法进行毫不留情的批评。

而且他不主张接纳移民,认为只有出现环境灾难的时候(如核电站事故),移民才是选项,伊拉克人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哪怕只是借款),完全可以重建家园。

这个纪录片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援助伊拉克意义很大,其实也影响了英国的移民政策。

伊万的身体状况和年龄,注定了他很快就会回归他演艺事业起步的地方,即在BBC拍摄工作压力较小的电视剧。

所以英国公众期待出现另一个和伊万相仿佛,事业上成功,收入较高,同时又热心公益的演员或者运动员之类,因为他曾经支撑的公益项目必将转移出去。

伊万是个传奇,但这个传奇是不是可复制的?

伊万以他在欧美演员中较低的身高,超细的腰肢,比硬汉脆弱太多的感情,承载了很多苦难,正如同他眼睛下方那颗泪痣,他曾经帮助过的孩子,很多早已不在人世,但我相信,他们在伊万的微笑里,曾经看到过天使的样子。

白左们骂伊万之前,最好想想他们又都付出过什么?

 5 ) 女儿把母亲变成了婊子

影片中的女儿从小深爱父亲,但选美小姐出身的母亲构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她最先是失落,而后是叛逆,她一定要证明父母是失败的,至少母亲不值得父亲爱,这一点她大致上成功了,由于她的堕落,后期父亲的注意力都在她身上,母亲则出轨了,变成了不值得男人付出真情的“臭婊子”,这在家庭观念浓重的犹太家庭如同灾难,女儿证明了父亲爱的错误,她自己固然不值得父亲爱,但母亲一样不值得。

其实父亲对女儿的爱恰恰是无条件的,她结巴也好,坠落也好,父亲一直把她捧在心上,父亲最痛苦的时侯莫过于听到她被强奸的时侯,自己小心爱护的珍宝,却被别人摔得粉碎,她怎么对得起父亲的爱护?

男人对妻子或女友的爱,既可以选择对象,也是有条件的,比如忠诚温柔之类,但对女儿的爱是天然的,所以所有的女儿都不必嫉妒父母的亲近,他们都是你的守护。

但影片中的女儿,她对父亲的爱太强烈了,形成了独占欲,由此形成了毁灭性的叛逆,她的心理医生太失职了!

这种问题不是哪个时代特有的,从古至今,或多或少都有。

 6 ) 信笔闲耕

不想说太多的废话,一个近乎完美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一个近乎疯狂地女儿,用自己所谓的高尚亲手葬送了自己父亲的人生。

我所感到的在那样一个动乱又安稳的年代背景下,一位平凡的父亲对女儿真挚无私,不求回报,深沉压抑的爱。

妻子的无耻背叛与贪图享乐使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那个他曾经深爱,把自己夹在女儿和她之间饱受煎熬的那个女人。

主人公在听到女儿所遭受的种种非人一般的待遇后所表现出的出离的愤怒与妻子冷艳高贵愈发青春光彩照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女儿的思念与担忧让他的内心从未得到片刻愉悦,而碍于亲人朋友又不能流露出来,多年的压抑,饱受痛蚀的灵魂,再也不愿忍受让女儿受到分毫的伤害。

于是她不顾妻子的阻拦,收拾起他一直珍藏的承载着关于他与女儿之间最温馨美丽的回忆物品去等待女儿出现。

然而女儿依然拒绝跟他回家,最终他愤然扯下了女儿脸前的面纱,看到的女儿残缺的牙齿,想到了女儿曾经经受的难以言表的苦难经历,他再也不愿做一丝强迫女儿意愿的事情了,他只能静静地离开,等待着再次探望女儿。

然而,女儿再也没能出现,无尽深沉疯狂的思念,最终摧垮了他的身体,带着没能见女儿一面的深深遗憾离开了人世。

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用一个曾经只与主人公有这一面之缘的主人公弟弟的同学的口吻,在听主人公弟弟的口中讲述的故事的方式,将整件事情娓娓道来。

我想我能够理解他的妻子,她受够了女儿的叛逆,和女儿对自己毫不尊重的粗鲁行为和语言。

在经受了几番煎熬几番辗转甚至精神崩溃之后,她决定彻底放下,通过一些手段找回自己的青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换一个新的环境,彻底的摆脱过去。

而她发现丈夫与自己的想法截然相反,背离而去,再加上温柔多才的设计师恰好抚慰了她寂寞空虚的心房,我相信她犹豫几番之后,最后总没能抵挡住设计师的攻势,其实之前已有伏笔,女主的岳父对总设计师的挑剔评论后的几句牢骚,似乎已经在提醒自己的儿子,而主人公内心如焚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看完电影之后内心冲击久久不能平复,美国牧歌所展现出的美国公民自由多样的思想,中产阶级的奢靡生活,理想主义追逐理想所使用的极端手段,凡此种种无不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过程。

 7 ) 影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6070年代动荡的美国

The novel alludes 影射 extensively to the social upheavals of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It refers to the 1967 Newark riots, the Watergate scandal, the sexual revolution and Deep Throat, the code name of the secret source in the Watergate scandal and the title of a 1972 pornographic film. In the novel's final scene, both the Watergate scandal and the pornographic film are discussed at a dinner party during which the first marriage of "the Swede" begins to unravel when he discovers that his wife is having an affair. The novel also alludes to the rhetoric of revolutionary violence of the radical fringe of the New Left and the Black Panthers, the trial of the leftist African-American activist Angela Davis, and the bombings carried out between 1969 and 1973 by the Weathermen and other radicals opposing the US military intervention in Vietnam. The novel quotes from Frantz Fanon's A Dying Colonialism, which Zuckerman imagines as one of the texts that inspires Merry to carry out her bombing of a local post office.In the novel, Merry's bombing takes place in February 1968, during the presidency of Lyndon B. Johnson, after which she flees her parental home. By that time she has had a "Weathermen motto" tacked up in her room for many months. In reality this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The Weathermen group was, in fact, formed in the summer of 1969. The lines of the "motto" which appear in the novel ("We are against everything that is good and decent in honky America. We will loot and burn and destroy. We are the incubation of your mothers' nightmares.") allude to a speech by John Jacobs at a Weathermen "war council" in December 1969.The inspiration for the Levov character was a real person: Seymour "Swede" Masin, a legendary all-around Jewish athlete who, like the Levov character, attended Newark's Weequahic High School. Like the book's protagonist, Swede Masin was revered and idolized by many local middle-class Jews. Both "Swedes" were tall and had distinctively blond hair and blue eyes, which stood out among the typically dark-haired, dark-complexioned local residents. Both attended a teachers' college in nearby East Orange; both married out of their faith; both served in the military and, upon their return, both moved to the suburbs of Newark.American Pastoral was a scrupulously researched book; Roth traveled to Gloversville, New York to learn about the glove-making industry and interviewed Yolande Fox, the winner of the 1951 Miss America pageant, while developing the character of Dawn Dwyer.[3] Roth later said, of his conversations with Fox, "She was very smart, very funny.... She just opened up whole ideas for me that I couldn't have had on my own."[4] The 1967 Newark riots was one of 159 race riots that swept c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Long Hot Summer of 1967". This riot occurred in Newark, New Jersey, between July 12 and July 17, 1967. Over the four days of rioting, looting, and property destruction, 26 people died and hundreds(727) were injured. The long, hot summer of 1967 refers to the 159 race riots that erupted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summer of 1967.[2][3][4] In June there were riots in Atlanta, Boston, Cincinnati, Buffalo, and Tampa. In July there were riots in Newark, Detroit, Birmingham, Chicago, New York City, Milwaukee, Minneapolis, New Britain, Rochester, Plainfield, and Toledo. Date Summer of 1967Location United StatesResulted in Kerner Commission establishedCasualtiesDeath(s)85+[1]Injuries 2,100+Arrested11,000+ 地下气象组织(英语:Weather Underground Organization,缩写WUO),简称地下气象员(英语:Weather Underground),通常被大众俗称为气象员(英语:Weathermen),是美国的一个极左派组织,1969年由反越战组织学生争取民主社会中的激进派分裂出来,目标是以秘密暴力革命推翻美国政府。

该组织在1970年代进行过一系列针对美国政府的炸弹袭击,但主要是以毁坏财产为目的,每次袭击前都会事先放出明确的警告以避免人员伤亡。

该组织并曾策划暴动和劫狱等事件。

历史[编辑]气象员源于学生争取民主社会中一支称为革命青年运动的派系,成立于1969年,宗旨是创立秘密革命党以暴力推翻美国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实现共产主义。

其名称来自于歌手鲍勃·迪伦的歌曲《地下思乡蓝调》(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的一句歌词:“你不需要气象员也知道风向哪里吹。

”(You don't need a weatherman to know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他们号召组建“白人战斗力量”与“黑人解放运动”联合,和其它激进运动一起达成摧毁美帝国主义的目标,并最终建立一个无阶级的共产主义世界。

[2]气象员属于美国1960年代反文化运动下新左翼极端激进派的产物,带有当时美国黑人权力和新共产主义运动的特征。

该组织反对种族歧视和越战,认为惟有把战争带到美国本土上,才能让美国人民了解其政府在国外犯下的罪行。

在纪录片《地下气象人》(Weather Underground)中,当时的成员表示:“在一个暴力的时代,看着你的国家在别人的土地屠杀无辜的人民,如果什么也不做,只是继续享受你的中产阶级舒适,这本身就是一种暴力的行动”。

[3]从1969年到1970年代中期,地下气象员以发动多起爆炸案、暴动和劫狱著名。

他们在1969年10月8日在芝加哥进行了第一次公众示威活动——复仇之日,并最终演变成暴动。

1970年代,地下气象员向美国政府“宣战”并开始炸弹袭击,攻击目标大多数是政府建筑和一些银行。

他们一般在爆炸之前会提前警告让人员撤离,并发布抗议事因。

例如1971年3月1日攻击美国国会大厦为“抗议美国入侵老挝”、1972年5月19日攻击五角大厦为“报复美国轰炸河内”、1975年1月29日攻击美国国务院是为抗议“在越南的战事扩大”等等。

地下气象员在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军后开始衰败,部分成员参加了其它组织,亦有部分成员继续犯罪活动而被捕。

该组织在1977年解散。

--- 1960年代反文化运动(英语:1960s counterculture movement)是一种反文化反体制行为,这种现象首先发生在英国和美国,之后在19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在西方世界大规模传播。

伦敦、纽约和旧金山是早期反文化活动的温床。

随着美国民权运动的演进,反文化运动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并随着美国政府对越南军事干预的扩大而演变为一场革命性的运动。

[3][4][5]自1960年代以降,美国在一些社会议题上也出现了广泛的紧张态势,其中例如体现在人类性行为、妇女权利、精神药物实验、对传统权威的态度以及对美国梦的诠释。

与这些争议问题有关的运动在1960年代的反文化潮流中诞生以及发展。

随着这场运动的发展,许多新的文化形式、亚文化先后诞生,波希米亚主义、嬉皮士等另类文化及生活方式应运而生。

这种现象在英国入侵时期尤其明显,披头士乐队和其他一些电影制作人的作品受到审查制度的限制。

除了创造流行趋势的披头士乐队,其他许多的创意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在许多行业和专业内部,推波助澜地定义反文化。

有几个因素将1960年代反文化运动与以前的反独裁运动区分开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婴儿潮”[6][7]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数量的潜在的对社会不满的年轻人,他们作为美国社会的潜在参与者,重新思考了美国民主主义发展的方向。

战后美国国内充裕的财富也使得他们不必过于关注自身及家庭的财政状况,而这些物质必需品是他们主要生活在大萧条时期的父母所必须关心的。

[8]这个时代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运动中的一系列行为和其起因的很大一部分很快被主流社会所吸收,特别是在美国。

[9][10][11]反文化运动基本始于1963年11月肯尼迪总统被刺杀事件,它伴随着美国军事介入东南亚的终止和1973年征兵法案的终止而融入流行文化,最终结束于1974年8月尼克松辞去美国总统一职。

广义上看,19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从多方面来讲作为一个社会催化剂,使那个时代产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8 ) 错位

在这部电影里,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家庭教育的意图走向了自身的反面,而是青少年尝试发起的社会革命也走向了其自身的反面。

他们越是希望得到什么,其行动对自身造成的结果就距离其目标越远。

皈依耆那教也是如此,“背叛”了中产阶级父母灌输的价值之后,女儿最终又“背叛”了无政府主义。

但如昆德拉所说,第二次背叛并非意味着她能返回到第一次背叛之前,她距离之前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与《阿甘正传》结尾处,珍妮的表面回归不同,作为女儿的她一去不返。

反而是那位手套工厂的黑人职员令人印象深刻,她对士兵说:你们会回到你们来的地方,但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要住在这里。

——当你知道哪里是你的家时,你不会变成嬉皮士。

 9 ) 病态的爱不仅仅会毁灭一个家庭,还有那些被炸弹炸死的人的家庭

看了别人的影评,忽然觉得自己看的角度确实很不一样。

在普通工人家庭长大的我来看这部剧,只觉得这个父亲做得很悲哀。

爱,不是这样病态的。

片子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母亲在白天跟女儿的争执后(女儿言语侮辱并且朝母亲吐了一口带着汉堡残渣的口水),这位“伟大”的父亲安慰妻子,母亲说,你知道在我小时候要是我敢这样对我妈妈我父亲会怎么做吗?

结果男主竟然开玩笑一样逗她并把这个事儿就这么盖过去了!

我想,问题就是从这样的家庭关系产生的,父亲跟女儿永远统一战线,母亲是父女关系的入侵者。

然后,这个家庭过早的给年幼的女儿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即使是无意的),在女儿还没有任何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家庭里面谈论政治的氛围也很浓郁,尤其是女孩儿的爷爷,作为犹太人对这方面过于关注了。

种种吧,在青春期的时候,这一切像是不断累积的加法法则一样,等于了后来女儿的作为。

这是我在一片影评下的留言,我想基本上就是我最初看片最直接最直白的感觉了:这样的父亲活该得到这样的结局,宠爱女儿甚至在女儿言语侮辱妈妈的时候也没站出来管教,这种毫无边际的爱造成了女儿更加的偏激狂傲,觉得自己能成就一切事情,说白了,范宁演的女儿就是一点家教都没有,这怨谁呢?

当然是父母。

这对父母在女儿的炸弹事件后还在说自己可怜的LITTLE GIRL咋样咋样的,都能制造炸弹了还小女孩儿呢,可见这种无节制的宠爱多么病态!

父母处理问题的态度和能力改变了原来那么爱牛的女儿,后来甚至还侮辱母亲就知道牛牛牛的,因为父亲没有及时管教,使这种心理偏激越来越放大。

父亲是罪有应得,母亲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嫁错人的平凡女人,丈夫在教育上不站在自己这边,只会居中调解,后来丈夫沉迷于寻找女儿,完全忽视了她,使得她最终也患上了精神抑郁。

后来通过整形进行了自我精神救赎,放下过去,并在丈夫的持续无视中出轨了(丈夫沉迷于寻找女儿,我想在他心里,女儿比妻子要重很多吧?

)。

其实看到男主一脸不可置信的看到自己妻子出轨的时候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快感,觉得编剧应该加诸更多的苦难在男主身上才对,这种所谓的善良,所谓的父爱真是让我恶心,这种父爱不仅坑害了自己一家,并且为更多的家庭带来了悲哀。

因为你们的教育失败,就让别的家庭买单吗?

这种爱,就算这位父亲等待女儿回家等到地老天荒,我也感到无比恶心,也不觉深沉。

 10 ) 美国牧歌

《美国三部曲:美国牧歌》的作者,美国文学史上在世时最早被封“正典”的当代作家;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品;《时代》周刊英文小说历史百佳!

《美国三部曲:美国牧歌》是罗斯“美国三部曲”的第一部,1997年问世,次年获得普利策奖。

小说叙述了从大萧条到20世纪末一个体面的犹太企业家美国梦破灭的遭遇。

塞莫尔·利沃夫是人人仰慕的棒球明星,循规蹈矩的他在毕业后拒绝球探挖掘,选择念完大学并承继家业,娶了新泽西小姐为妻,成为一个成功的手套工厂老板。

他爱他新进入的美国新大陆,到了1968年,他所钟爱的年仅16岁的女儿梅丽,却在这动荡的反越战时代,成了激进的炸弹客,最终毁了利沃夫一家。

《美国牧歌》短评

伊万把故事讲得并不好,非常零散,想要表达的点太多,每个点即将要深入的时候又戛然而止,不少段落显得莫名其妙。挺好的本子,可惜了

5分钟前
  • dennissun
  • 还行

沉重的故事结束后,找不到电影想表达的主题与意义。Ewan在电影Act 1的表现真是叫我看的尴尬。没看过原著,但电影故事的转变太突然,没有说服力。给两星觉得太残忍了,毕竟喜爱Ewan永不变(哭哭。。。

9分钟前
  • Roderick
  • 较差

伊万一上手,朝着学院派那个路子去了,希望他能拍出更有说服力的故事吧,这片就当站队摆姿态了。

10分钟前
  • scaryzion
  • 较差

好可怕的女孩

14分钟前
  • Xxx
  • 很差

这个心理医生是心理医生吗?肯定不是。她怎么能让一个孩子去选择她要的生活?所谓选择,要与理智并存,没有理智谈选择,多半是悲剧。如果她在故事的伊始把孩子交给警察,不知道故事怎么发展?至少不会多杀几个人。

19分钟前
  • Rachel
  • 推荐

伊导不大行

22分钟前
  • Lady_Abby
  • 较差

远没有看小说时的震撼。不明白为什么编剧和导演要舍弃原著深层的社会意义、把它变成一部讲述恋父情结的家庭伦理片?看在伊万的份上,勉强给三颗星吧。

24分钟前
  • 曹雨田
  • 还行

结巴女走火入魔,瑞典仔至死等候。不了解背景,暂评3.5星。

25分钟前
  • 寒狐居士
  • 推荐

Love to Ewan.没看过原著 无法对比 本来无意关心政治 却感受到关乎人性的震动。ewan演爹演的挺好 虽然不咋像米国犹太人。感谢列表最后写了Eve的名字 一大把狗粮

27分钟前
  • 布鲁粒氩
  • 推荐

故事讲得非常单薄,很多人物事件都莫名其妙的。有这样的孩子也是无奈啊。伊万格雷格还是好好当演员吧。

31分钟前
  • Meltykiss
  • 较差

1. 生养孩子是艰难而冒险的事情 2. 忠犬八公式的父亲

35分钟前
  • 澜风
  • 推荐

心疼这位父亲。小孩长大变成怎样的人有时会消极的觉得是运气,无关父母教育、成长环境、独生或有同伴、贫穷或富有、单亲或双亲那些,你永远无法知道你的孩子会是怎样的人。对宗教等一切要洗脑控制人的组织一向没有好感。

37分钟前
  • 阿九
  • 推荐

说的是反战,但映射了心理对人的影响,心里崩溃毁灭一切……所以,反战只是一个由头。 影片中段直至结束,越来越沉闷伤感的剧情,讲述了父爱……但并非如此简单,也许只有类似经历的人才会有同感。所以,普通人不容易产生共鸣。这的确是一部好影片,但不会给你带来轻松愉快。

42分钟前
  • 髙雲謙
  • 推荐

非常沉重的时代电影。影片的情节十分突兀,的确构成最大硬伤。但其中时代的动荡给家庭的冲击,父亲的悲痛,震撼人心。越南战争撕碎了美国正义与美丽的幻象,冲击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年轻人成为极左,中老年人则成为中产犬儒。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凸显了世间平凡的爱的脆弱,惟愿爱与理解永生。

47分钟前
  • lyfcanfly
  • 推荐

没看过原著,不清楚也没办法评论。但单说这部电影,拍出来的效果既像是什么都说了,又像是什么都没说,空织了一张大网,茫茫罩开,却缺乏织体,徒留一口上不来下不去的气。

48分钟前
  • 安娜斯塔西亚
  • 还行

有纸牌屋里的大长腿哭格儿.卷毛大眼睛真可爱 丧尸为嘛爱凑热闹.因为丧尸空虚.

53分钟前
  • 炸鸡牛排
  • 较差

缺爱又有极端思想的孩子毁人一生啊!生在一个富裕又爱自己的家庭里,熊孩子不但不感恩领情,还被自以为是的极端革命思想冲昏了头,到头来炸毁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伊万把对女儿的思念和不放弃演的得动人心弦,唯一缺点是结尾可以在花点时间完整背景,放慢节奏,而不是直接把女儿这大招放进去。

54分钟前
  • Grawlix
  • 推荐

万老湿当导演的处女作。电影比我想象中好很多,光这个故事就很特别(以前没见过这种)——出生在完美家庭的女主角恋父不成,心理逐渐变态,为了找寻存在感,终于走了一条不归路当了恐怖份子,父亲却始终没有怪过自己的孩子,只认为是自己失责疏于教育引导,伊万演了一个无怨无悔的慈父角色,眼神充满柔情楚楚动人,让这段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和暧昧。不愧是妖孽伊万,连政治题材都能拍出情欲涌动的感觉。

56分钟前
  • 猫龟🐌
  • 力荐

那个时期美国发生了什么?这小妮子走的也太极端了…这老父亲也真是好执着,好正派! Consciences.

57分钟前
  • 包子吃人
  • 还行

总体没什么大毛病,不过也没什么亮点,父女还是拍得挺感人的,不过处女作选了这个剧本真是作死。

59分钟前
  • ImButaWav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