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出来导演是在认真做电影,认真的讲故事,认真的取景,然而还是有许多小细节不够谨慎,比如明明背景设在1998年,却到处可见电瓶车和空调外机。
静静流淌的故事有点意思,越剧《梁祝》的选用,妈妈越剧女小生身份的选择,细细品来,意味深长。
电影中一共选了《梁祝》三个片段中的三句话。
第一段:“想山伯无兄又无弟,也无妹也无姐,有缘千里来相会”——草桥结拜这段出现在晓阳第一次发现爸爸和沈老师有异常后,影射的正是爸爸的心境。
看电影的时候不难看出母亲对晓阳的管教程度是不如父亲的——虽然父亲的方法有问题,晓阳的各类学习问题都是向父亲反映的,比如作业的完成,课外作业的布置,晓阳加入足球队的管制。
母亲忙于事业,疏于打理的不仅仅是晓阳的教育,还有家庭的维系。
晓阳没有钥匙,每天回家只得坐在家门口等父母回家,整部影片只有一开始有一次母亲比父亲先回家,后来都是父亲更早回家,由此可见母亲的工作是有多忙,于是老顾产生了一种孤身一人的错觉。
电影中还有一个细节,老师们围在一起分杨桃,老顾进来后,他视若无睹的自己一个人走向办公桌,连好奇一下同事们在干什么的意思都没有,后来过来一个同事招揽他,也不过放下杨梅就回到了同事群中,这说明一个问题,老顾在工作中也是不合群的,是一个孤僻者,果然是个“无兄无弟无姐无妹”之人。
选段《草桥结拜》还是梁祝初识时节,正好对应老顾和沈老师的初识,“有缘千里来相会”只怕正是老顾对沈老师的心理写照。
第二段:“金鸡啼破三更梦,狂风吹折并蒂莲,我只道有情人终能成眷属,谁又知今生难娶祝英台。
满怀悲愤无处诉,无限欢喜变成灰!”——楼台会楼台会是一出经典剧目,讲的是梁得知真相,上门求亲,却于楼台得知英台已许马家,势难挽回,山伯美梦破灭的心境不意间竟呼应了老顾的情绪。
他以为沈老师能爱上他,他以为他能和沈老师能成眷属,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他一个人的幻梦罢了,和梁祝不一样,他一直是一厢情愿而已,三更梦醒,满怀悲愤,今生难娶“英台”,无限欢喜终成灰,然而悲剧的是这一厢情愿还带来一阵狂风,吹乱他的家庭,吹折他原本和另一人结下的并蒂莲。
和楼台会一样,这是一切转向悲剧的开始。
第三段:“常言道结发夫妻到白头,看来你我今生是无缘配”——山伯临终山伯叹的是英台啊,你要与别人结发了,常言道结发夫妻到白头,看来你我今生无缘了,老顾叹的是沈老师啊,可怜我和别人结了发,常言道结发夫妻到白头,看来你我无缘了。
《山伯临终》还有一个暗笔,山伯在回忆过往的时候唱道:“杭城读书三长载,实指望为梁家争光辉,谁知道为了英台女,染成疾病难挽回”。
这一句暗笔唱得不是老顾,正是惠芳。
她在与老顾的争执中就说过,我做这一切难道是为了自己吗?
我都是为了这个家!
谁知道为了“英台女”,一切都难以挽回了。
—————————————————影视中一般喜欢旦角多于生角,而角色一般喜欢杨贵妃,虞姬这类皇室角色,因为这类角色的服饰都十分华美,视觉效果很好,所以说西小河母亲的角色定位为女小生十分奇特。
母亲是女性,然而她在戏中却是演得男性,唱词呼应了父亲的心境,情绪也同时对上了母亲的情绪,从淡然到悲痛到心死。
《梁祝》中爱情的纯粹对比了甚至可以说讽刺了生活中的不纯粹,老顾心中自以为自己和沈老师的爱情是可以比拟梁祝的,试图冲淡自己精神出轨的罪恶感,但背叛就是背叛,梁祝之间的爱情是不涉及背叛的,并且要意志坚定的多,姻缘不成,梁思祝身亡,祝悲梁入墓。
而老顾不但背叛妻子,他也不敢说我不爱你了,我们离婚吧,不过是平淡日子里看见了一朵泛起的水花,想尝个鲜罢了,却自诩自我高洁有理。
惠芳和沈老师比起来,沈老师在性格上更像英台,英台是个十分活泼开朗的女子,且又十分果敢,是个十分“新”的女子。
沈老师给教师团队带来的就是新的气息,年轻人的玩意儿惹得老顾侧目频频。
然而她到底也不是英台。
如果说一开始老顾的刻意接近还可以算老教师对新老师的提携的话,那么后期老顾特意带来一筐杨梅和两人在校外单独见面,正常人都能感觉出异常来,然而沈老师还是一脸的阳光灿烂,直到去舞厅被吻了才说如果让你误会了的话真是不好意思,我无心的。
沈老师喜欢老顾吗?
我看并不。
她和老顾之间的暧昧她没察觉吗?
不,她一定察觉了,她没有翻脸或敬而远之的原因很简单,她以为一切只会止于暧昧。
老顾当了十年的教导主任,孩子都那么大了,在别人眼里,算是德高望重了吧,出轨对他的事业冲击和声誉冲击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还有那么优秀的一个妻子,初出茅庐的沈老师以为他必不会越红线,同时不越红线的暧昧还会给她这个新老师带来许多便利,所以她自以为高明地保持着这份暧昧,然而老顾却出乎意料地踩了红线,于是她就只剩下了离开这一个选项,毕竟如她所说,她可从来没想过真的要和老顾有什么关系。
她也毕竟不是英台。
惠芳和老顾之间原先大抵是有爱情的,“箫笙管笛”四个字就是证据,然而渐渐地,爱情被生活抚平了,两个人各自沉浸于自己的事业,老顾出轨不成又遭遇事业打击的时候,只能抱着惠芳的腿大哭,他只剩下惠芳了。
而惠芳呢?
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为爱生为爱死,她也许会歌颂梁祝间的爱情,但她会赞同梁祝为爱而死的行为吗?
不好说。
爱情于她并不是所有,她的生活中还有事业,还有儿子,每一样都可以比她的爱情重要。
经此一事,她在哭的伤心的老顾身边站得笔直。
贯彻整部电影的《梁祝》歌颂了纯粹的爱情,然而电影中却完全没有这种爱情的踪迹,是何其讽刺。
也许这就是生活吧,如果这种爱情这么好寻,那还怎么会被写入书中呢?
—————————————————不得不说谭卓在这部剧里表现真的很出色,主演中只有她模仿了江南口音——当然了,爷爷也在努力掩盖自己的台湾口音,但在这方面还是比不过谭卓,所以看的时候老是刷到弹幕表示不敢相信谭卓是个北方人,而且虽然从戏曲的眼光看谭卓的戏曲表演问题还是很大很多,但能看出来,她是在认真学的,这年头,难得有演员这么认真了。
这部电影里几个主演的演技都在线,连小演员也演得贼棒,可以说是看的时候最大的快感了——当然了有一部分路人的演技很明显是不在线的,导演要精益求精的话,还是要调教的,小细节处见真章嘛。
虽然这部电影问题比较明显,但是也很明显可以看出来导演的认真,如果此导演再出作品的话,我一定会去影院捧场啊,难得这么匠心的导演了。
—————————————————以下是属于戏迷彩蛋及小瑕疵部分绍兴回忆篇:
师母中间坐着的校长大人是绍兴人的“师母”呀(《师母来哉》的主持人)
倪齐全最右手边的白衣老头是绍兴倪齐全师爷,唱莲花落的,绍兴人也都贼熟他戏迷彩蛋篇:
陈雯婷左下角是陈雯婷啊!!!
这是借用了绍兴小百花的排练厅啊!!
还有解释一下,谭卓她们穿的不是明制道袍,是练功服啊卧槽(๑•̀ㅂ•́)√
娄周英这里是娄周英做了谭卓的替身啊,不仔细看还真没发现啊!所以这里“谭卓”就6的一批哈哈哈哈哈
英台谭卓戏里的搭档是董鉴鸿MM啊!!
我为董MM打电话这一幕我更喜欢的细节是董MM背后的梁山伯之墓,的确是要准备演出梁祝的亚子,不是虚招子
英台这一处的小细节也很棒,惠芳同事们来家里吃饭,饭桌上就有惠芳的搭档——左上角的董MM,细节周到,不过拍得好显老差评Σ_(꒪ཀ꒪」∠)
叶老师一开始出现的叶老师——也就是中间正在讲话的白衣女老师就是我们的陈飞老师呀!
片中的山伯是由吴凤花老师配音的,英台就是好基友陈飞老师配音的,虽然只有“梁兄”两个字哈哈哈哈哈。
小瑕疵篇:1. 小赤佬不是绍兴话,绍兴人不这么骂人2. 《梁祝》是不能用来评梅花奖的,梅花奖的要求是原创剧目,所以老戏是一律不能评奖的3. 清场不行,电瓶车,空调外机各种外入,嗯……
故事不算出彩,观众对文艺片不买账也是无可厚非。
影片以孩子的视角看待三代人的不同,明暗多条线索纠缠。
城区的改造计划,顾主任的升迁,顾太太的金梅奖,顾晓阳对爸爸的态度,顾主任的婚外感情……故事一开始的时候,老城区改造人员来向老头宣传被哄走,到最后老头向现实妥协,带着老伴的遗像前往深圳和儿子儿子一通生活,他抵抗了但最终失败了,在无奈中苦笑着拍了一张与墓园中躺着的孙子的合影。
但故事却并不是完全绝望的,老头约定每年夏天都会回来看望晓阳。
只是老城区要改造了,明年夏天这里还会有一个爱足球的小毛孩子在等他吗?
爷爷走了,离开了西小河,带走了顾晓阳的夏天。
西小河也带走了顾主任的春天,他在那里翻然悔悟,再次心动的人离职了,即将到手的副校长职位也没有了。
他在西小河向顾太太示弱,哭的像个孩子,问自己到底哪里比不上其他人,只有孩子才这样,成年人不会问这种问题。
自从1998年调来学校,至今已经有10年了,从同事对他的态度可以看出顾主任还是很兢兢业业的,他也是很渴望被认同的,接到校长给的副校长办公室的钥匙他激动的手一直在颤抖这个细节可以就很好的表现了他的小心翼翼。
有人可能想到在故事中间部分讲述的顾主任不愿接受妻子的安排,拒绝去给领导送礼,他认为自己有实力有能力,又有校长的谈话,副校长的职位是稳操胜券了。
当鸡飞蛋打之后,他一个人在西小河发呆,好在故事暗示了妻子的原谅——顾太太穿着一身洁白的中长裙,任他倚靠。
河水在静静的流淌。
影片并没有交代顾太太的戏到底有没有得奖,但是我想应该是得奖了的。
顾太太是一个很有脾气的女性,她很爱自己的家庭,当然,也很爱自己的事业。
不过,她想要拿到金梅奖也只是为了给家庭换一套房子。
在很早的时候,她就发现了丈夫的不寻常——节假日频繁的往学校跑,与沈老师频繁接触。
在儿子带着摄像机跑出去的时候她就察觉到什么,只是隐忍着不发。
在剧院门口送还沈老师的手帕后,她骑着车狂奔到没人的西小河,唱着心酸的词,没有流泪。
回去后和丈夫吵了一架,穿着睡衣跑了出去。
鲁迅说,中国女人只有女儿性和母性,缺少妻性。
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
顾太太身上带着中国传统妇女的家庭的烙印——儿子不见后立刻赶回来寻找,为了家庭又选择原谅出轨的丈夫。
这也是她没能像沈老师那样在察觉到顾主任有小心思就决定离职的洒脱的原因。
西小河的夏天,很美的绍兴古镇。
苔痕阶绿小桥流水,随水而去的,还有主角们的过去。
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中,“商业片”似乎成了一种主流。
流量明星+烂俗剧情的组合深受大众的喜爱,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票房上去了,但影片质量却下去了。
在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下,小众的文艺片就成了电影市场的一股清流。
虽然没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但却胜在了质量与口碑俱佳。
近期上映的一部电影——《西小河的夏天》便是这种类型电影的一个代表。
有很多人说,这部电影令人想起了前年夺得金马最佳影片的《八月》,是一部“彩色版的《八月》”,轻松平淡的氛围中却充斥着一种无声的力量。
影片曾荣获第22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竞赛单元KNN Award观众奖,是同年唯一获奖的华语影片,还曾获得第13届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HAF大奖。
2018年4月,该片获第二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提名。
此外,影片还受到多个国内外电影节的青睐,在国内多次展映。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例如爷爷的扮演者顾宝明,是台湾极具实力的演技派和喜剧演艺人员,出演了多部影视剧集,凭借出色的演技获得了许多大奖,而且在话剧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
妈妈的扮演者谭卓是一个新生代实力演员,虽然作品不多,但是每一部作品在豆瓣上都有着很高的评分。
影片讲述了南方小城里一位热爱足球的男孩和他的父亲以及隔壁的古怪老头之间苦涩又温柔的故事。
1998年夏,皮耶罗决战世界杯,热爱足球的晓阳也想像他一样。
但是当老师的爸爸却拒绝为他的足球选拔队申请书签字,为此他和自己强势的父亲发生了争执。
而此时忙着角逐梅花奖的妈妈也没空搭理他,居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怪爷爷成为了唯一一个理解他,支持他的人。
不仅带他去看球,还亲自上阵教他有关足球的知识。
若是影片只讲述这些流于表面上的东西,那未免太过单薄。
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用孩子的视角去展现三代人的“成长”故事。
爷爷独自一人居住在破旧的房子里,儿子虽事业有成,可因为一件涉及孙子的往事和土地拆迁带来的工厂改制,导致双方不和。
最初的时候因为不舍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以及与儿子由来已久的矛盾,他没有同意与儿子一同离开。
但在最后矛盾与误解全部消散,他选择了体谅与成全,与儿子一起去了深圳居住。
看上去美满幸福的家庭却开始有了要破碎的前兆。
顾晓阳的父亲顾建华陷入了所谓的中年危机。
学校来了个年轻漂亮的英语教师,年轻有朝气,与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知从何时而起的爱慕从而使家庭陷入了危机。
巨大的压力像潮水一般将他吞没,好在有个可以理解他的妻子,帮助他认清了现实,也让他在痛苦之际完成了角色与心理的一次转换。
晓阳是这一切的见证者,也是这一切的亲身体验者。
在这个夏天里,他经历了梦想的被打压,父母爆发的争吵,爷爷的离开……一桩桩,一件件事情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大人世界的不安,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地成长。
在这部电影之中,导演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孩子才需要成长吗?
当然不是,成长不仅仅只是小孩子的事,也是大人的事。
放到电影中来看就是,每个角色在各自的人生困境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部电影是对自己童年生活的一个追忆,虽然是属于他自己独有的一个回忆,却让我们在电影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整部影片充满了童真和稚气的痕迹,始终处于一种平淡轻松的氛围,但如若沉溺于其中的社会现实,就会发现自己也有着同样的焦虑与不安。
尤其是在那样大的孩子的眼里,一切的一切对他都太过具有威胁性。
环境的变化,时代的更迭,人与人之间的包容,理解,体谅与成全,这些只有真正的成长之后才会慢慢懂得。
虽然这部影片也有许多缺点,如不成熟的镜头语言表达,以及稍显啰嗦的台词堆砌……,但不置可否的是影片的整体水平仍然甩出同类型电影好几条街。
作为一部独立电影处女作,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完美了。
“我的故事,你的回忆”这样暖心的夏日电影,你一定不能错过。
电影名字和略带年代感的海报,让我有观看的欲望,拍摄地点是江南水乡小镇,生活节奏缓慢很是文艺。
影片大的背景在我看来是时代的更迭与变迁,剧中有一幕是镇上纺织厂的机器要被变卖,工人下岗,这个纺织厂原有的盛状已不在,时代在变,它注定被淘汰。
影片接近最后的时候,顾晓阳用相机记录下郑先生和小宝墓碑以及破旧工厂,而这对于郑先生而言就像是与过去挥别。
深圳,在影片中多次被提及,它是新时代的象征,和这个江南小镇矛盾,郑先生选择离开老房子,去深圳和儿子一起居住,一方面是 他对于过往说再见,去接受新时代给他安排的命运,另一方面是他忍受不了没有家人陪伴的孤独,他想要享受儿子带给他的天伦之乐。
小宝是郑先生心中的痛,他无法正视小宝离开的事实,但顾晓阳的陪伴治愈就他的心痛,那段时间里两个人相互安慰,他把他当成爷爷,他把他当成自己的孙子,感情很细腻。
顾建华一心扑在教育事业,希望有所成就,同样他对于教育事业的执着也强加给了孩子,他希望孩子趁着大好时光就应该学习,他曾对顾晓阳的足球梦嗤之以鼻。
杨惠芳以戏为天下,角逐梅花奖,她很少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没有好好呵护两人的感情,以至于中间出现裂痕。
所以说,感情家庭都需要去悉心呵护,双方都要承担责任共同经营。
而对于孩子的梦想,要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不要过分强加成人的思想,少年梦需要的是家人的支持和鼓励,这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顾晓阳,一个有足球梦的男孩。
在父亲的威严下可以看出他过得很压抑, 他压抑着对足球的情感,但是郑先生的出现促使他真实情感的释放,他开始有了反抗,向父亲的威严说不!
当然,影片中的父亲和沈老师的小插曲也促使了顾晓阳的反抗。
郑先生在他的成长过程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他是顾晓阳梦想的支持者也是顾晓阳的陪伴者,地位举重若轻。
小插曲满足了绝大多数人对于感情的幻想,顾建华也是这样。
沈老师年轻漂亮,弹得一手好吉他、说得一口好英语、唱的一口好歌曲,这样的人光芒万丈,自然会受到吸引。
顾建华感受到了她的魅力,频频邀约,但这段感情还没开始就被沈老师扼杀在摇篮中,而杨惠芳也终于发现了两人之间的暧昧,也正视夫妻二人的裂痕,在大闹一场以后逐渐和解。
人不管处于什么阶段,都会有冲动,感情方面是,其他方面亦是。
不过早已不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做事要考虑后果也要承担起肩上的责任,有了家庭,就要以其为重。
故事轻轻浅浅,没有太大的情感激荡,就这样在缓慢的推进中走进我的心,我喜欢这样的文艺片,觉得很有味道,也许里面有我参不透的情绪,有我看不懂的道理,但是我享受的是观影带给我的舒适感,能说上几句,足以。
看一部电影,也需要一些执念了。
要不是上周在腾讯视频偶然看到《西小河的夏天》的定档预告,要不是因为被预告片里的这首《游夏》而吸引,我是不会费了些周折去包场看这电影的。
在线购票APP里我划到底还没有找到这电影的信息,要不是我看到“查看更多”而点击进去,就以为这电影不在我这里上映了——事实上与没上映也没多少差别。
本市就一家影院在今天放映这电影,只有一个场次。
我点明天的放映信息,一场都不放了。
相比那些动不动就搞19.9甚至9.9票补的电影,这电影能上映都不错了,就别指望片方在已经赔本的前提下再票补了。
要不是我今天闲的有点蛋疼,我才不会跨区在大下午去看电影——我家楼下附近的几家影院很明显抛弃了这电影。
当我一个人包场看完这电影出来后,看到影院墙上挂着“中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牌子——要不是这牌子的存才,可能这一场都没得看了。
电影的情节简单而舒缓,没有很大的戏剧冲突,很多矛盾最后的解决甚至显得有些云淡风轻——这也挺符合影片的基调的。
当郑先生答应顾晓阳做他的足球教练时,我暗自感叹:难不成要拍成老爷爷带领小男孩实现足球梦的套路励志片?
——幸亏不是这样的套路,如果影片围绕这样的套路展开,我就会开口骂导演了。
小演员的选择我认为是不够成功的。
我不否认顾晓阳扮演者的灵气与童真,但是当他说出生硬的台词时,我依旧觉得他表演的痕迹略重。
想到那年看《百鸟朝凤》,被小正太郑伟的纯属演技而征服的感受,如果《西小河的夏天》的小主演能达到那时郑伟的演技,这电影就非常出彩了。
我姑且将顾晓阳父亲遇到的事情称作“中年危机”。
一个在学校里严肃的有些变态的教导主任,一个在家里高高在上的严父,在遇到事业的转折期,在碰到刚毕业的年轻漂亮英语老师,在面对妻子即将迎来事业巅峰的空档,他是焦虑的、胆怯的,冲动的、盲目的,自卑的、脆弱的。
而当他没有当上副校长,与年轻英语老师的事情只是一场夏日的雷雨似的过去,同妻子的关系面临严重危机之后,他用一场倚靠在妻子身上的痛哭而宣告自我挣扎的瓦解——这意味着他新生活的开始。
郑先生对于顾晓阳的关注与疼爱,更多的可能是来自对于他去世孙子小宝的移情。
他与儿子的矛盾影片中展现得不多,但通过他儿子在面对郑先生冷漠态度的体贴反应,他儿子收购棉纺厂设备时的慷慨以及最后郑先生随儿子与儿媳妇去深圳的情节展现,郑先生最后是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他与儿子的矛盾更多的是源自自己的心结。
郑先生与儿子儿媳妇离开自己的老屋的路上,我看到他儿媳妇隆起的腹部。
小小宝将要在不久的未来降生在这个家庭,郑先生终于迎来了他想要的幸福。
“青石板的街,老房子的夜,你陪我静静谈了一些”。
顾晓阳在他十岁的那个夏天,用懵懂的眼神似懂非懂看到了大人世界的一些纠葛与矛盾,而他也在夏日时光的流转中,最终实现了自己进入足球队的小小梦想。
夏天过后,顾晓阳又长大了一些,他身边的那些大人,也改变了许多。
时光荏苒,1998年的那个夏天属于二十年前的回忆。
而在淡淡蝉鸣中的夏天,注定是无法复刻的。
唯有记忆,才能在时光的咀嚼中不知不觉发酵成了一丝我们现在以为的模样。
平平淡淡的 对我来说还蛮有感觉的。
让我想起了一段 可能是梦又可能是真的 模糊的记忆是小时候 还没有那么认识路 但是一个人 从不知道哪里想要抄近道回家我要路过一片水塘 周围都是绍兴的老房子 可能还可以看见船我还会遇到一棵树 它在地上突起的根是我要转弯的标志绍兴好像已经不是我小时候那个样子了回忆起来的路 怎么想也对标不起来现实
慕张颂文之名而来,原本看到6.6的低分我有点不想看,可是看到还有谭卓、顾宝明以及荣梓杉,又想,这样的演员配置,除非剧情烂透了才会不好看。
于是我还是点开了播放键。
以孩童的视角讲述大人的故事,这种模式并不罕有。
我第一时间想起的是《一一》,然后还有《蝴蝶》,名字相仿的《菊次郎的夏天》反而没太联想到。
这个发生在国内水乡的夏天,显然有其独特的美。
画面上呈现的水、建筑、人物,都让人觉得很舒服,这种舒服是远离喧嚣现代的一种安静和老派。
电影主人公晓阳是个喜欢足球的小学生,有个不苟言笑的教导主任父亲,有个越剧名家的母亲,两个人无疑都很爱他,可是却没有人支持他的爱好。
这时邻居家的爷爷作为资深球迷出现在他身边,成为了他第三个亲人,兼足球教练。
他会瞒着父母偷偷和爷爷练球、看球,也会将自己发现的秘密——父亲和自己的英语老师在谈恋爱——告诉爷爷。
最有趣的一场戏是晓阳带着爷爷一路尾随父亲和老师,去到舞厅“捉奸”,我一边觉得“不会吧?
”一边又期待着接下来的剧情走向。
当母亲的怀疑成为现实之后,父母的争吵让晓阳烦躁且不安。
他又收拾了玩具,要爷爷带他走。
爷爷只是个邻居家的爷爷啊,怎么可能带他走?
于是爷爷带着他去看望了自己真正的孙子小宝。
晓阳这才知道,原来爷爷的亲孙子睡在了黑暗的地底。
在这个夏天,所有人都变得有些不同了。
爷爷有了开始新生活的勇气,晓阳也有了表达和反抗的力量,而晓阳父母更加了解了对方,了解了孩子。
影片的最后似乎暗示着一切都重新开始,一切都慢慢好起来了。
看完全片,我觉得6.6分有点低了,虽然不知道给这部电影打分的是否都是要求较高的专业影评人,但在我这个普通观众的眼中,这部片子的质量还是中等偏上的,至少可以上7分。
不是说没有问题和缺点,比如规避掉了一些矛盾点,比如人物的背景故事过于粗略,不过整体来说,叙事很流畅,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演员方面,虽然我是为了张颂文看的该片,但看片的过程中却被谭卓的演技惊艳到了。
或者我应该说,谭卓不太像在演戏。
在戏中她的戏份台词并不算多,很多情绪需要通过眼神来传递,她的处理非常到位。
更让我惊艳的是她的身段,看得我以为她真是学戏曲出身的,不知道她私下练习了多久,才能把这种童子功的职业演得这么让人信服。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还不错。
在夏天即将到来的此刻,把它看上一遍,似乎也就不那么畏惧炎热了。
我好喜欢这部作品的发生地绍兴。
前几年去过绍兴玩了几天,就特别喜欢这座城市,绍兴有很多的桥,最有名的大概是“八字桥”。
剧中,爷爷带晓阳训练的地方,很像是这个八字桥。
剧里夏日的场景,有绿绿荫,小桥,小河,沿河的小房子,就是那种江浙一带古镇的模样。
但是我只见过古镇现在热闹商业的样子,90年代这样的古镇,我是没见过的。
剧中,晓阳和爷爷去茶馆坐着喝茶,店门口的桌子上摆放着好多暖水壶,这场景让我感受到一些年代的气息,不觉得陌生,反而觉得亲切。
晓阳跟踪他爸爸去的歌舞厅,在我小时候,我们那里也有类似的地方。
现在的很多都市家庭剧,都在公寓式楼房里拍的,而我喜欢的年代久远一些,更贴近自然的风景,这部剧里的场景,包括他们的家,我都好喜欢。
剧中这个父亲真是令人讨厌,妈妈的戏份不多,是个事业上颇有成就的女性,邻居爷爷因为自己的孙子小宝去世,所以对晓阳特别喜欢。
晓阳很幸运有这样的邻居爷爷陪伴,然后夏天结束,爷爷也走了,我也很伤心。
看完这剧后,又看了当年对张颂文和谭卓的采访,了解了一些,戏外的故事。
谭卓说,荣梓杉很调皮,贪玩,但是剧组的所有人都很宠他,而谭卓自己是很认真的,荣梓杉在整个剧组最害怕就是谭卓。
相反,剧中的爸爸对晓阳很严格,但是戏外,张颂文和荣梓杉能一起玩,所以有时候荣梓杉面对严肃的父亲,有时会笑场。
另外,关于晓阳妈妈和爸爸,这两人的关系,张颂文说,他做的案头工作里,其实顾建华对妻子是没有爱情的,他们相亲半年后结婚的,妻子是戏剧名角,而自己只是个教务主任,他内心是自卑的。
爷爷走后,张颂文在河边坐着抽烟,然后老婆回来,张哭着和她说副校长的位置给别人了。
张老师在一次采访中说,其实剧本没有安排会哭,但是他拍摄时,情绪到了就哭了T﹏T😂另外,采访中,张颂文还说了这个剧组的一个故事,让他印象深刻,也让我印象深刻。
导演周全是美国电影学院,这个剧组的很多人也都是周全的师兄师姐,都是美国电影学院毕业的。
有一天,张老师进剧组时,被工作人员要求签到,并记录进场时间,他以为是监督是否迟到的,结果被告知说是,这是用于记录每天工作时间的,不能超过9小时。
到了当天工作8个半小时的时候,工作人员来询问,还有半小时结束,但是可能拍摄需要超时才能完成,询问张老师意见,同意了。
可是到半小时后,拍摄不继续了,原来是摄影师不同意继续拍。
我听完这个,发现原来美国影视行业,工作机制还挺人性化啊。
我真是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又看了好几遍,前几年去绍兴时,还不知道这部作品,我决定下次去绍兴,要去拍摄地打卡。
故事是沿着顾晓阳的暑假一点一点展开的。
晓阳一家住在绍兴的西小河,温婉的水乡小城。
晓阳的爸爸是晓阳学校的教导主任,工作上不苟言笑,一板一眼。
面对校长模棱两可的的升职承诺,顾主任很激动,即使只是一个模糊的鼓励。
晓阳的妈妈是越剧演员,被提名参加梅花奖的角逐,成为全市的骄傲。
晓阳一家住在台门里。
台门是绍兴当地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居住建筑。
有点像北京的大杂院的意思,很多户住在一个院里。
邻居郑爷爷自己独居在此,是个球迷。
整部戏沿着中轴线,分出了几个分支,包含了多种人物关系的故事,比如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工作上下级之间,爷爷和孙子辈之间的感情和冲突。
中年夫妻,面对对方的成功和自己的平凡,该有什么样的心态?
绝大多数男人不承认自己会嫉妒妻子的成功,但是同时却承认接受不了妻子比自己的收入高,心里会不平衡。
顾主任就是这样的男人,在对新来的实习英语沈老师心猿意马之后,面对妻子的质问,说出了很典型的男人找借口的话:“...说白了,就是看不起我,觉得我没能耐...”不能接受妻子的成功,妻子能在经济上为家庭创造更大的财富,却以这个为借口,而不坦率承认,人到中年,身材走样,就会向往和年轻的沈老师有触电交往,好像呼吸新鲜空气一样。
年轻的沈老师,应该早点拒绝特殊关怀的,不能说是完全没责任的,但她确实没有要和顾主任有什么实质的意愿,错在任由顾主任胡思乱想,没有早说明。
妈妈在知道顾主任精神出轨的事实后,坐在河边,唱了一段越剧,无奈和过往的深情,字字入耳。
也许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并不适用于婚姻。
这一切晓阳都看在眼里,他似懂非懂的恨着爸爸对沈老师的不同,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爸爸。
很多孩子都会这么做。
导演周全很贴近生活。
晓阳和郑爷爷的交集是足球。
祖孙两个球迷,为着自己热爱的运动,互相鼓励,越走越近。
整部戏很温暖,很干净,导演的风格很朴实,却可以动人的把日常的生活展现出来,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和自己相像的那个角色。
谭卓是演技派的演员,虽然是从延禧攻略认识到她,开始往回看她的电影,却都是感情饱满的每一个角色。
越来越喜欢她。
评分7.5。
看了很多人在评论,有好的有坏的。
我想说的是这片子就像一杯凉白开,平凡质朴。
你要说它有意义吧,它根本没有一点甜味,更没有一丝苦涩。
但在你喝多了可乐、橙汁甚至是啤酒以后,真正让你感到最需要的正是这一杯白开水。
电影本没有什么意义,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理解,但作为一个90年出生的人,可以说不早不晚恰到好处。
片中的顾晓阳和我可谓是同龄人。
而反观当下,我们也即将到了他父亲的那个年龄了。
虽然要发愁的事情有很多,但过去的回忆总是美好的不是。
感谢导演拍出了我们平淡无奇的过去,和那充斥着知了啼鸣的童年。
同为江浙小城的85后,感谢导演把我的童年找回来了
感觉像是在回忆童年,却又有那么多尴尬生硬的戏剧冲突情节,细节也处理的不够好,剪辑也不好,不然可以缓缓地暖人心。
故事很破碎,留白甚多,时代背景复杂,想用儿童的视角讲述,导演还得好一些构思。
喜欢看些设置在夏天的儿童故事,会让我感觉回到小时候。这不是因为写满童稚的脸和不间断的蝉鸣勾起我的童年记忆,而是因为这一切都太符合我对语文阅读题目中那些描写童年的文章的想象。小时候父母婚变就是天都塌下来的大事,无论世上在发生着什么,与自己最相关的就只是足球赛…长大以后这些却都变得不足挂齿。#是否成人的世界背后总有残缺#
2.5星,除了小孩是被灌输的生活和状态,演员的信念感和场景还挺美的。
虽然剧情俗套,但是观感上还是蛮舒服的
关于夏天和暑假,我也有我的故事,打从《冬冬的假期》始,几乎每看一次类似题材,总能勾起一次回忆。这部当然也是那种让人不忍苛责的电影,因为能看出导演的诚意和努力,但细节和影像上的想象力太乏善可陈了,全片几乎找不到一处特别的闪光点,更进一步说,视角乃至姿态是乱的,这是个人眼中衡量一个年轻导演能否走远的重要标准,换句话说,除了情怀,他的思路和理念并没有那么明朗透彻。童年往事差不多可被视为大多数创作者的母题,但如果完全绕不开前人树好的丰碑,最好还是停一停,等一等。
小桥流水拍的美,这是属于我们的年少时光。
感动,特好看。
看完后赶紧给《八月》往上加了半星,同是处女作差别可真是太大了,值得拿到台面上说说的大概只有谭卓的两场戏。侯孝贤之后华语的这批“假期”系电影,绝大部分基本连侯的脚后跟都摸不到,靠着蹭蹭世界杯热点和出轨那点破事儿吸点眼球,估摸着即使是年轻时的侯导看到了都会忍不住抽这批青年导演几巴掌。
是我们的少年时光,斑驳的温暖,对世界的好奇和亲情的质疑。真实有效。
电影有几个地方让我很有共鸣,98年世界杯,老底子的舞厅,老台门,总是放着越剧的电视…之前看过《八月》还感慨如果有讲南方的类似电影就好了,这次很幸运看到了一个发生在江南的故事,镜头下夏天的水乡树影特别美。
西小河最二逼教导主任的夏天。用一切美好,自动释怀,只有怀念的单纯镜头捕捉孩子的纪念体电影,照相机是致敬洋洋?用另一个视角去制造父亲的二逼有些多余和偷懒,逻辑更不够顺畅。年轻女老师到底是要干嘛?没当上副校长怎么回事?总之发生过些不惊波澜的事情,夏天就过去了,我很怀念他。
舒服,自然,泪光闪闪。我家“贝塔”也可爱,一派纯真。【保利国际中环店】
#25th大影节#舒适清新的南方叙事。脱去土味的谭卓竟然还是那么棒。
选的空间和环境不错,优点是自然流畅,演员朴实无华,缺点是电影感较差,摄影太呆了一些,絮絮叨叨,不凝练,很多地方像电视剧。处理家庭关系,拍得最厉害的年轻导演还是陈哲艺的《爸妈不在家》。
摇摇晃晃的足球梦,大人们垂死鲜活的婚姻,丢在水池的手帕,唱词里不得善终的梁祝,倚靠在墓碑上的合照,将被拆迁的台院。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少年时在那些湿漉漉的夏天里,为何总是对这个世界怀有那么深的寂寞、空旷、失望与委屈。
規整的劇情長片處女作,沒有太大驚喜,也沒有太大瑕疵。某些人物細節上的處理很讚,有點眼前一亮,越劇女小生和演唱很美!遺憾結局處理有點潦草。0930BIFF首爾辦公室
绍兴城市宣传片,那些老房子旧街道真的还在吗?实在太美了,看到最后也有点像杭州绿城俱乐部的招生广告。小孩子的视角,展示的却是社会变迁的前夜,看似平静的生活下,一切都在暗流涌动。你还记得吗?1998年那个夏天,每个人都在蠢蠢欲动,之后所有的东西都改变了。
那年夏天,父母争吵又和好,和邻居爷爷相互陪伴又最终分离,那年夏天终于加入了足球校队,皮耶罗却因受伤退出意大利最稳定前锋的位置,一个时代的人物划上句号。水还要继续流,日子照样柴米油盐的过,1998年的夏天,似乎有些不同,又似乎没什么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