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拉一遍剧作辛迪出狱和朋友庆祝,得知男朋友出轨,抓奸行动线。
好姐妹儿要开个唱,宣传拉人。
艾美尼亚司机喜欢吃变装的鸡鸡,被丈母娘发现。
辛迪和好姐妹儿半路分手,和妓女戴安组队。
好姐妹儿和艾美尼亚司机交易一番,约定晚上看演出。
辛迪这条线,好就好在入狱的原因根本不解释,对于非黑人酷儿群体,这事儿大了去了,不过辛迪和她圈子的人都见怪不怪。
艾美尼亚司机这条线,好就好在招妓招到个女的,把她赶跑了,这里有特别不情欲甚至很丑的露点镜头(对比洗车房交易的超现实表现手法,很有点儿严谨)这场戏把艾美尼亚清晰化了,首先他喜欢酷儿,更重要的是他不爱酷儿,即使后边追着辛迪跑,也是为了干她。
如果没有第一场搞错性别的戏,很容易被浪漫主义观众想象成爱情。
好姐妹儿对艾美尼亚司机有点感情,这里尺度太好,又把好姐妹儿对辛迪的嫉妒点出来,又把她的那种控制感情、控制真心的悲哀劲漏出来。
不煽情,这本来是个很煽情的点。
综上,群像是黑人,酷儿、移民组成的底层,不加司机结构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加了司机“美国亚文化”的里里外外这一主题更直观清晰。
导演对辛迪和姐妹儿有感情,不光是最后一场戏,还有前面对姐妹儿隐秘感情的刻画。
保留着尊严,这是片子最有魅力的地方。
剧作最后一个翻翻儿,姐妹反目,抓马又合理,合理就合理在嫉妒,不过嫉妒和外面充满歧视恶意(被导演刻意藏到了最后)的世界比起来,又是小事儿了。
最后的到甜甜圈店的多线合并是典型的假结局,揭露坐牢原因、找到出轨对象、性向被发现——假结局就是动作的结束——真结局是人物的另一面。
美国亚文化主题,跨儿性、黑人性,对我的短片来说都是不能照搬的,咱国的跨儿在模仿美国的跨儿,这种模仿需要呈现出来。
看这部电影全程就像来了一针肾上腺素。
音乐绝对是这部电影的高潮。
我喜欢极了这些男孩们身体里的女人部分,粗暴,性感,狂野,柔软的身体,比女人更翘的臀部。
整条街都是橘黄色的色调,走到哪儿都有迷人的黄昏,有人把身体挥霍到了极致,有人在夜里唱着低沉的歌,有人宁愿来一根大麻,也不想费力反抗。
女孩儿在整个城市横冲直撞,为了揪出一个自己压根不在乎的女人,当她冲进房间里把戴娜拽出来的时候,谁会真的去怪她呢,音乐在这个时候响起来,我甚至有点儿嫉妒辛迪了,她暴力又性感,也真的是够胆。
我见到了亚力山德拉不易察觉的低落和无意的伤害,以及辛迪的极力保护,有时候我们没法去辨别人群中到底谁更坏一些,谁更好一些,大家都在认真的扮演自己的角色,角色之外的事情,说实话,你在乎吗?
我喜欢辛迪的“即使他是人渣我也爱”的粗暴,喜欢她受了委屈后的温柔,喜欢她阴损的幽默,喜欢她长着一根鸡巴却有着女人赶不上的性感。
喜欢的东西就应该拍手叫好,管他什么婊不婊子的。
我爱这些人间怪相,让我有种奇异的归属感,指不定的谁比谁疯狂。
2015年时尚圈70年代风格大回潮:高腰阔腿裤、流苏装饰、麂鹿皮面料拼贴、几何图案、蕾丝材质、丝绒外套、及踝长裙。
复古风格的穿搭融合自由奔放、浪迹天涯的波西米亚式生命哲学,让这略显颓废却暗藏叛逆的别样美学大行其道。
就连新近上映的科幻巨制《火星救援》(The Martian,2015),也使用了70年代Disco摇滚乐队ABBA的歌曲,暗合这股风潮。
今年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上,《橘色》(Tangerine,2015)一片的出现引来各方关注。
除了为控制成本而使用三部iPhone5s进行拍摄的器材实验与创新外,本片着力呈现的是好莱坞跨性别性工作者的生存状态,形式与内容上都可谓充满了独立精神之意味。
而导演肖恩·贝克(Sean Baker)对场景、人物、情节的设置和调度,将这一性少数群体的自由洒脱、放荡不羁和热情奔放刻画得入木三分,观影过程中令人感觉这是一部用眼睛来“听”的电影,一首别开生面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而这些边缘人群,就是在社会主流性别文化夹缝中生存且载歌载舞的“波西米亚人”。
1.少数群体的平等化呈现阶级、性别与种族一向是文化研究所关注的三个主要焦点。
在“男性-女性”二元对立主导的社会主流性别观念中,跨性别者属于比同性恋者、双性恋者更加少数的边缘性群体,前者关于性别认同,后者关乎性倾向(性取向)。
Sin-Dee与Alexandra两个黑人跨性别者从事性工作,性别述说、阶级述说叠加种族述说,无疑将角色的边缘性推展到极致。
同样,作为另一条叙事线索的主人公,出租车司机Razmik是亚美尼亚裔的种族身份,而他在有家庭的状况下仍对跨性别者存在性需求,甚至对Sin-Dee到了痴迷的程度,也分别呼应了阶级、性别与种族议题。
某种程度上,本片的所有角色都可视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少数边缘化群体样本。
与相当一部分酷儿电影弱化角色博取同情不同的是,《橘色》一开始就将主人公们塑造为侵犯性极强的个体,这种侵犯性一方面体现在Sin-Dee的具体行为上,曾因为犯罪而被捕入狱,对待男友的情人施以实际的暴力;侵犯性同时还体现在话语暴力上,Sin-Dee和Alexandra以及其他跨性别性工作者们貌似有极高的语言天赋,脏话与俏皮话连珠炮似从头贯穿到结尾而几乎未有重复。
种种侵犯性裹挟下,这些原本位于弱势的群体被创作者错位抬高,他们不再是关在笼中被给予同情仅供观赏的金丝雀,而真正成为了具有积极行动力,与其他主流人群并驾齐驱的平等化个体。
Razmik靠出租车供养整个家庭,但工作上的麻木和频繁的性需求让这个男人生活化,浮现出背后更多承受着家庭压力下的平凡人。
伴随着Sin-Dee和Alexandra两位朋友的寻找、争吵、和解,我们在某些时刻仿佛看到的是两个普通女孩的敢爱敢恨,而非妖魔化、奇观化地呈现,因此对于这一群体生活的关照更显得客观和打动人心。
创作者对少数群体的观察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既没有抬高这些人而获有性别政治意味,也没有刻意贬低这些人来赢得同情怜悯,这种平等化的呈现也是这部电影难能可贵之处。
2.真人秀式的真实戏剧性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这个娱乐消费至上的年代里,真人秀节目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潮。
人们在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厌烦失去热情之后,开始对他人的生活状态抱有某些窥视欲般的好奇,或对他人的成功进行心理投射,或从他人的失败落魄中得到信心和满足。
而真人秀节目,恰恰迎合了急速发展的社会大潮中人们这一本能的欲望。
考虑到成本问题而选择iPhone5s进行拍摄的《橘色》,却意外获得了专业电影摄影机无法得到的灵活性与轻便性。
不考虑精细化的布光,全部进行实景跟拍,又得到极其令人信服的真实影像。
我们跟随着几位主人公的步伐,游走在橘色阳光照射下的洛杉矶城,与Razmik的出租车和其他公交车一起,走马观花般领略了好莱坞的街道风貌。
角色强烈冲突时的灵活捕捉,以全景、中景、近景为主要景别的影像呈现,都让人联想到这就是一部集真实性和意外性于一身的真人秀节目,当然真人秀的主角就是这些主流视野未曾近视的性少数群体们。
这一群体自身就带有极强的戏剧性,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工作细节,生活现状等,电影以点带面地描摹出这一群体的整体状况的同时,也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星光熠熠阴影下极其平凡甚至略带寥落的好莱坞城。
在“原配”报复“情人”,“岳母”调查“女婿”这样简单却充满戏剧性的情节设置中,我们总会在其间看到喜剧性的出现。
这种喜剧性除了建立在上文提到的主人公们互相攻击的俏皮话带来的快感和喜感外,人物行事单纯和不顾后果也带来了帮助。
我们在无意中总会捧腹大笑或会心一笑,这种基于真实的戏剧与喜剧性体验,增添了整部影片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3.橘色作为象征——别样的温情从色彩学来说,橘色象征着温暖、光明、亮丽、趣味、兴奋、冲动、精力充沛等。
后期制作上影片加深了饱和度,并进行了色调的调节,最后呈现出橘色色调为主的成片效果。
除了营造出亮丽且带有标志性的视觉特征外,橘色作为象征与整个城市空间和人物心理空间进行了有效补充,同时也体现出创作者们对这一群体的人文性关怀。
主人公Sin-Dee出狱后无意中得知男朋友与其他女孩鬼混在一起,于是试图寻找女孩并施以报复。
这群人在橘色阳光照耀的街道上横冲直撞,肆意洒脱,除了带给观众兴奋感外,也更好地塑造出人物冲动、暴躁的性格。
以这样的暖色作为主色,既体现出这群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反映出创作者们不带偏见的情感温度。
夜晚中虽然没有阳光,但在各种霓虹灯和照射灯的烘托下,依旧呈现出一种红色偏橘色的视觉感受。
Sin-Dee在酒吧厕所里红色的灯光下为Alexandra补妆,Alexandra身穿紧身红裙,在红色幕布前深情歌唱,Razmik家中黄色的整体布局,Alexandra送给Razmik的橘子挂饰,“甜甜圈时刻”里橘色与黄色的座椅和餐桌——橘色色调无处不在,从视觉感受直达心理感受。
在这一边缘群体整体心酸的生存状态下,他们依旧像橘色般明亮,我们也从橘色中体味令人舒适的温暖而非道德审判。
在影片最后一场戏中,Sin-Dee被人泼尿到洗衣店清洗衣服与假发,Alexandra将自己的假发摘下给没有假发而感到尴尬的Sin-Dee戴上,他们共享了这一群体的形象符号与身份遮掩。
二人握紧双手,冰释前嫌,如此克制却令人动容。
这一性别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即将演奏结束,而Sin-Dee和Alexandra这样的“吉普赛女郎”还将踏上流浪般却又充满敌意和歧视的生活旅程。
这一刻没有品评,没有性别偏见,我们只在他们彼此取暖依靠的真心中感到动容。
也许,我们的确应该对更多的少数群体报以橘色般的温柔。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共账号:眼之愉阅
<图片1>Sinsin和Alexandra在donut time 闲聊,sinsin刚刚出狱,正准备向Alexandra宣布一件“惊喜”,Alexandra打断了她,告诉了sinsin男友在她入狱时出轨的事。
sinsin开始了一天的暴走,寻找那个叫dinah的第三者。
Razmik是个来自亚美尼亚的移民,在洛杉矶开出租车,他有着不错的收入,每天遇到不同的人。
他的妻子,女儿和岳母和他住在一起,她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等他一起过圣诞节。
Alexandra今晚要第一次登台表演。
圣诞前夜,她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来看自己的演出,可是sinsin打乱了她的计划。
在圣诞节的这一天,他们似乎都有着某个期许。。。
这部用iPhone拍摄的电影再一次证明了电影中,故事的重要性。
没有大牌明星,没有机械和技巧的炫耀,只有纪录片般的镜头语言和故事,记录了生存在洛杉矶隐藏面的人的生活。
他们有毒贩,有妓女,有出租车司机,有变性人。
有黑人,有白人,有外来移民。
性别的冲突,文化的差异,生活的艰辛和无奈都在这一天直白地展示。
sindeerella是sinsin的全名,或者说花名。
她和那条街上大部分黑人变性人一样,做着站街的工作。
她刚刚从监狱出来,和好友Alexandra在甜甜圈店闲聊,她正准备告诉Alexandra她男友Chester向她求婚的好消息,可是Alexandra会错了意,以为sinsin知道了Chester劈腿,sinsin恼羞成怒,要去找小三。
多番打听,才知道小三的名字叫Dinah。
sinsin暴走在洛杉矶的街头,经过的地铁,公交站,终于在一个小旅馆的小房间内找到了正在为客人服务的dinah。
dinah是个白人妓女,瘦弱又受惊的她完全没办法抵抗sinsin的暴力,sinsin和她在街头拉扯,dinah无奈只好跟着sinsin去找Chester,走到半路sinsin才发现时间快到七点。
她说好了要去看Alexandra的初次登台。
只好带着dinah去Alexandra唱歌的酒吧,到了之后发现观众只有她们两人。
Alexandra今天发了一天的传单,却只等到了两个观众,她的初次可能也就是最后一次了。
Razmik和家人及亲友一起在吃圣诞晚餐,可是他总是心神不定,他想去看Alexandra的演唱,那张票是Alexandra为他服务的时候给的他。
以工作为由,他离开家人去了酒吧,发现大家都走了。
打听到Alexandra和他期盼已久的sinsin都去了donut time,他便驱车前往。
Razmik的突然离开,让他岳母心生疑惑,便跟踪他到了donut time.所有的冲突都在这个有着亚洲服务员的甜甜圈店爆发,sinsin发现她替Chester入狱的这段时间里,Chester不仅劈腿了dinah =,甚至连好友alaxandra都背叛了她,Razmik的岳母发现了他的奇怪的性癖好,让她女儿带孩子过来捉奸。
大吵大闹之后,所有人都被赶出了甜甜圈店。
在圣诞节的前夜,他们彻夜难眠。
故事结束在sinsin和Alexandra的对视中,尽管有过背叛,她们总会和好如初,因为她们只有对方。
Razmik的妻子,也会选择原谅他,因为她要依赖她生活。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看过的《撞车》同样的多线性叙事,同样涉及到种族,甚至连配乐和镜头都很相似。
无助地主角们,深夜只有斑斓的灯光陪伴,低沉地管弦乐响起,带着空旷和无奈。
对于这个城市来说,无数地边缘人只适合生活在暗夜。
Sin-Dee-Rella只属于一个站街女的花名,就像Cinderella只属于童话故事一样。
没有王子去愿意去拯救一个变性的黑人,Razmik这个异族的男人,也只能花钱去买灰姑娘的亲吻。
洛杉矶在燃烧这一题目,来自于一部纪录片巴黎在燃烧。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80年代纽约同性恋异装癖人群中的风云人物和他们的drag show。
他们中间大部分是黑人,意大利人这些外来移民,他们在drag show上风光无限,却在现实生活中被歧视和欺辱。
他们的工作差不多都是站街,他们的结局大多死于艾滋病,更甚者被恩客杀死。
30年后的洛杉矶,他们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街道的阴暗处,不同的是堕落的人群中多了native white。
肤色,种族,性别,取向似乎是每一个探究美国社会的人都要涉及道德问题。
这部电影来自于美国,这部电影也只能产生于美国,多元的文化和无法完全融合的隔阂,创造了这个冲突和无奈的电影。
作者:Edward Lawrenson翻译:Wegmarken来源:《视与听》2015年第12期导演Sean Baker与合作伙伴Chris Bergoch希望制作一部展现除游客蜂拥的比佛利山庄及好莱坞标志之外的洛杉矶的电影。
《橘色》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躁动不安的平安夜,影片围绕着变性妓女的生活展开。
电影的灵感来源是两年前导演Sean Baker在与监制人聊天时说到的四字语:“圣莫妮卡和高地”。
这个十字路口距离Baker在洛杉矶的创作基地仅半英里(2011年,Baker从纽约搬来洛杉矶拍摄Scarlet)。
这或许是这部极具观察力且生动有趣、主角为两位变性妓女的电影的场景如此确定的原因之一。
《橘色》是一部充满地理现实感的电影,着重突出底层的坚毅和活力,对步行道和零售店的近街区刻画突出了洛杉矶这一片区的平易近人与随心所欲。
(是的,人们更多地关注于它作为第一部完全用iPhone拍摄出的正片的特殊性,其令人惊叹的流畅摄影,点缀上得益于冬日低光线的艺术炫光;但Baker及其合作伙伴采用的类似游击战的拍摄早于其他带有苹果标记的产品)。
“对于洛杉矶而言我是个新人,” 今年十月,在BFI伦敦电影节放映《橘色》前,Baker坐在酒店的休息厅说到。
“我刚到洛杉矶时被惊到了,那里依旧有许多未被关注过的绝妙场景和次文化社群;在电影和电视中,我们总看到星光大道、好莱坞标志和比佛利山庄,却没有机会了解来自其他同样有趣的社区的故事。
” Baker随后听说了以妓女文化(尤其是变性妓女)闻名的圣莫妮卡和高地。
“我知道这会有无数的故事”,Baker在谈及这个街区的特殊性时补充说,Starlet的关注重点在于年轻的色情片女主角,而《橘色》则关注性产业的另一个方面,这与他之前的作品有所不同:“我需要走出我自己的舒适圈。
”他们最终拍摄选择拍摄喜剧剧情类电影,该片极具色彩冲击力,围绕妓女Sin-Dee Rella(Kitana Kiki Rodriguez饰演)和Alexandra(Mya Taylor饰演)的日常生活展开。
故事设定于平安夜,在转角处的甜甜圈店她俩在Sin-Dee出狱(Sin-Dee因被指控吸毒入狱一个月,我们从后面的剧情中了解到她并非真正有罪)后首次见面。
Alexandra无意中吐露出Sin-Dee的男朋友(皮条客Chester)在Sin-Dee入狱期间和Dinah交往的事情。
除去Dinah诱惑Chester的因素外,See-Dee认为Chester的背叛主要因为Dinah是单性人。
Sin-Dee扬言要找Dinah算账,Alexandra试图阻止,但她的劝阻无法改变Sin-Dee的想法。
Baker说,这是他与Chris Bergoch深入圣莫妮卡和高地附近的变性妓女社区对其进行近八个月的观察后构思出的故事。
“我们想走近变性妓女这个群体,自我介绍并了解她们的日常生活,” 他说,“大多数时候街上的女性认为我们是警察或牛郎。
” 那你们是如何减轻他们的担忧的?
“我们并没有真正消除他们的顾虑。
这就是问题。
我们无法与那些真的在工作的女性走得更近;她们没有给予我们时间,我们也没有足够的钱去换得她们的时间。
”转折点出现在当Baker决定扩大观察区域时,他们走出十字路口,在一个街区以外的LGBT中心遇到了Taylor和Rodriguez。
这两位女性极具天赋:有趣、沙哑、敏感。
Alexandra较为内向和诚恳,Sin-Dee容易冲动但具有街头智慧,她们一起献上了非凡的演出:都奋力地保护对方。
观众不难推想到这一生存技能在令人厌烦的现实生活的重要性。
此外,这两位主演为Baker和Bergoch的剧本创作提出不少建议,她们的自身经历及其对变性群体的了解有助于设计剧情发展。
Taylor当过一段时间的性工作者,她是介绍Baker深入观察性产业的关键人物。
被他的演员们极好地保护,Baker在和Taylor再三确认可以将此事在公众平台上谈论后才提到这一点。
“我从未打算和媒体说这件事,” 他说到,“但同时Taylor近期接受NPR电台节目主持人[Terry Gross]的采访中自己提到了。
这真的是很勇敢的举动,绝大多数有色族群的变性女性来自于那些没有权利选择自身命运的贫困家庭。
”与Sin-Dee疯狂寻找Dinah的情节相配,Baker的电影镜头结合了头晕目眩的怪人与对Sin-Dee和Alexandra工作生活清晰真实的刻画。
这部电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桥段之一即是Sin-dee闯入挤满了像极罐头中的沙丁鱼的妓女和嫖客们的汽车旅馆房间,粗暴地将惊恐的Dinah拽到街上。
这一系列动作体现Baker纪录片式的眼光,拥挤的妓院场景的灵感来源于Bergoch的细致观察及其对即兴演出和动作喜剧的敏锐关注。
Sin-Dee寻找Dinah及质问Chester的情节衬托出电影丰富的喜剧张力。
但除了愤怒的街头暴走(步行及公共交通在取景于洛杉矶的电影中十分罕见),Baker也讲述了出租车司机Razmik的生活。
该片穿插关于Razmik和他的乘客的支离破碎的片段,除了两个令人作呕的圣诞前的饮酒狂欢者之外,使观众们得以全面从容地观察洛杉矶生活。
电影中这一情节设计主要源于Baker想与Karren Karagulian合作的愿望,Karren是曾出演过Baker作品的长居纽约的亚美尼亚裔演员。
“我告诉他,‘我们要拍摄一部关于洛杉矶的变性妓女的电影,我不知道如何让你参与其中,’” Baker说到。
“Karren告诉我,洛杉矶有许多亚美尼亚人,每隔一个出租车司机就是亚美尼亚人,我认为你能想出办法的。
” 先以Sin-Dee和Alexandera这条主线之外的人物出现,之后Razmik与这两位妓女扯上纠缠不清的关系。
他在平安夜晚餐后出门,留妻子和岳母在家中,他和Alexandra以洗车为由在车里进行了性交易。
这一幕凸显了隐藏在Baker的混合元素背后的城市生活独有的敏感与复杂。
陌生人就此因欲望被巧合地联系到一起。
Razmik的家人与熟识均由亚美尼亚知名演员出演。
Baker坦言[Karagulian]的朋友们帮助他们摆脱诸多拍摄困境。
Razmik的出租车同行由亚美尼亚的名人Arsen Grigoryan出演。
他身兼数职,其中包括主持《亚美尼亚好声音》,“ 他对出演美国独立电影感到兴奋,为此专程飞到洛杉矶拍戏。
” Razmik的岳母由Alla Tumanian出演,她是亚美尼亚最负盛名的舞台与电影女演员。
他的妻子则由Luiza Nersisyan出演,Luiza是当地知名的情景喜剧女演员,Baker称她为亚美尼亚的Jennifer Aniston。
即使这部片子汇集不少知名演员,它仍是一部低成本电影,这点可从全程用iPhone拍摄看出。
Baker说,[用iPhone拍摄]确实增添了拍摄过程中的即时性和自发性,这是大成本电影制作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主要难题。
影片中出现的路人都是真实场景中的人物,例如Sin-Dee用杀人般的眼光瞪过的年老的慢跑者,Baker团队中的制片人和助手们随身带着授权协议书,每天收工后仍不断寻找有趣的附加镜头。
“百分之九十九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因为他们通常非常礼貌,但有时却会受到阻碍,” Baker说。
“有一次我们在公车上拍摄五分钟的单镜头场景,Kiki被惊呆了:她在讲述一段戏剧独白,这时一名男子站前景处整整五分钟都没有抬头。
我喊‘停’后对他说,‘很感谢你的配合。
你是否愿意签授权协议书?
’ 他回答道,‘当然,400刀。
’ 我们只能告诉他,这不是部大成本电影,20刀怎样?
他说 ‘380刀。
’ 我没有答应,我没法支付超过100刀[的花费]。
”
看了Florida project不过瘾又来吸了一口Tangerine。
吃惊于全用手机拍摄,每一帧都很享受,合适的音乐更令人愉悦。
阳光热辣,包裹地城市像个橙色的橘子。
这次聚焦的是trans,homo和prositutes,戏谑他们的drama,记录他们的一天。
戏剧在甜甜圈店里达到高潮,真相一个又一个地揭开,混乱而有趣,可爱又可悲,令人心生厌倦。
怎样才能和贫穷好好相处?
怎样才能在被主流不认可的族类里不放弃自己?
需要怎样的痛苦才能支撑勇气,面对真实?
能抱团取暖吗,而不是更加孤独?
城市沉默不语,太阳落了又升。
没有地标,不知道是在哪个南边的城市,只有灰扑扑的星星大道暗示着这里是最繁华的LA。
亚美尼亚的大妈在圣诞夜寻找出去嫖gay的女婿,外套再闪亮,也带不来节日的快乐。
她只能忿忿地说,LA is beautifully wrapped lies.
这部仅用23天成本不到12万美元的电影在苛刻的Metascore上拿到了85的综合高分,烂番茄更是收获96%的新鲜度以及7.9的评价均分,可以说从15年伊始在圣丹斯大放异彩后也是一直依靠全片Iphone拍摄的光环吸引影迷的瞩目。
《橘色》在拍摄过程中全剧组只有6个工作人员,总共使用三台iPhone5S拍摄,由于外接变形镜头扩大镜头范围为了防止穿帮实际上同一场景最多也只使用两台iPhone。
其实导演一开始坚决想要使用专业的电影摄影机拍摄此片,而且在《橘色》之前他所有的作品都没拿到MPAA的分级,但碍于预算很差钱不得不尝试使用iPhone拍摄,这样可以免于从洛杉矶市政厅购买电影拍摄许可,同时不需要租赁外景场地便能依赖iPhone的便携和可操控性轻松的完成拍摄。
但说到底,业余和专业的差距始终都是存在的,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是导演在拍摄期间到底利用哪些辅助的工具让iPhone的摄录拥有了电影的质感。
第一大功臣是iPhone里的一款售价64软妹币名为FiLMiC Pro的专业摄影APP,它可以帮助导演进行高速变焦,极其准确的手动控制对焦,包括曝光调整、ISO调整、快门速度调整、色彩色温调整都能完全手动控制,还能提供四种压缩程度,视频帧率选择,音频监视器之类的附加专业工具。
针对于不同水平的使用者亦有标准,手动和混合的拍摄模式,同时还有多达7种的分辨率和长宽比供制作者选择,当然如果你手上是6或者6S那么你有更大的空间去拍摄。
而正因《橘色》的声名鹊起,如今你打开FiLMiC Pro的官方主页首先映入眼前的便是橘色的海报!
其次是给iPhone5S配置了一个Moondog Labs出品的1.33X anamorphic adaptor变形镜头,加上这个价值近千软妹币的外接镜头可以给iPhone扩大33%的视野,从而从16:9的画幅比扩大到适合大银幕的2.35:1 的宽银幕,并且导演自己也曾多次在公共场合表示正是因为这个外接镜头才让电影的画面有了真正电影的质感。
而上文提到的FiLMiC Pro也在最新的更新中在拍摄视频的画幅比例中也增加了宽银幕的格式,功能实用性也是与日俱增!
最后一个利器便是售价近千软妹币的Steadicam手机稳定支架,如果你不想你自己拍出来的东西像家庭DV那般摇晃的业余那么一台相机稳定器是你必不可少的。
正是因为这样一台稳定支架保证了iPhone的稳定性,导演可以自如的骑着自行存环绕演员进行拍摄,在片中诸如许多跟拍或者快速运动的场景下都能让画面拥有如丝般的顺滑,可以说一台稳定器大大降低了专业性的门槛,再配上前文提到的两个装备,可以完美搭配的使得镜头在大银幕上不那么容易露窃。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走在手机云台稳定器技术最前沿便是国内的几家科技公司,他们开发的电子云台稳定器是影迷拍摄的最佳搭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搜索下。
不过实际拍摄情况由于预算限制对于拍摄场景的不可控,全片唯一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是调控光线,室外戏你会发现影片有很多过曝的画面,包括一些猛烈的日光直射演员脸上,室内场景则是不同镜头的曝光总是无法得到统一,这种情况导演只能在后期调色上对其进行补救和弥盖。
影片的故事聚焦于洛杉矶灰暗街区里的变性妓女,将其中饱受社会和家庭歧视的弱势群体展现给大家,对于这个不算光鲜的题材并没有选择低对比度,而是将画面调高饱和度,配合以洛杉矶旺盛的日光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糖果色,偏暖的色调对应片名的橘色,也能掩盖过曝的问题,这也是导演在受限的情况下寻找到适用于电影独特的美学。
另一方面虽然APP能提供同期录音的解决方案,但后期转至输出大银幕上是完全不够格的,所以收音的方面是《橘色》还是按照传统的收音模式,也是电影在拍摄环节唯一真正称得上专业电影级别的。
回到电影内容的层面来评价此片也是有诸多亮点。
首先大量游走街头的跟拍使得摄影师成为片中的某个角色,让观众很有第三方的代入感去欣赏电影,加上影片将所有情节限定在平安夜24小时内让电影有着纪录片的般敏锐的洞察力。
然而故事主线围绕小三撕逼大作战来展开,极具爆发力的戏剧性情节一波接着一波,使得电影本质上还是更靠近主流观众的荒诞喜剧,辅佐以圣诞节日所带来的氛围,片子并没有像其他独立电影因为边缘人的题材过于艺术的处理而远离路人观众的接受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大部分演员包括两位女主角都是非职业演员,他们承担了片子全部略显抓马的情节,光论剧本走向无论是暴走街头还是餐厅内的大打出身都是戏剧感满腔,但正是因为这份业余让两人的表演具有可信度,让这份戏剧性不至于毁坏故事主题的现实悲情意味。
同时本色出演的他们不仅表现出了撕逼时歇斯底里和声嘶力竭,也能准确拿捏人们印象里原生女生才有的撒娇,嫉妒和喜怒无常。
而片中另一条故事支线的拉美尼亚出租车司机则是一名专业演员,他的角色是一名已经成家的同性恋,他游走在隐瞒家人和欲望释放之间的不安则是需要一定的表演积累才能很好的诠释。
因而两组演员的搭配优劣互补,同时使用iPhone拍摄能在表演时增加互动和亲近感,能有效的消弭新演员在演技上的生涩。
LGBT题材的电影总是会惯性的步入一个误区,它们总是主观上的孤立同性和跨性人,从一开始就让观众觉得它们的特殊性。
但《橘色》的叙事策略恰恰相反,导演将故事背景死死的钉在圣塔莫妮卡这一片属于跨性人性工作者的街区,通过女主角在街头的游走绘制了一份纷繁的地图展示了各式的变性妓女形象和街区的生活规则,因此导演不是在强调这个群体的少,而是努力的向观众传达变性妓女也有一个多彩的群体,不要用有色眼光去排斥恶否决他们。
虽然影片的结局所有角色都是孤零的漂落街头,与圣诞节日的气氛形成巨大反差,但那种不受社会接纳被家庭排斥的悲悯也正是一种呼吁,呼吁所有人对于他们的尊重和关爱,我想这才是影片真正具有魅力的所在
手机上评价是一直提醒我"短评不能超过140字“删了好几次勉强提交了,无奈滚来电脑客户端毕竟有着一颗想要说话的心。
怎么说呢,这部电影给我最深的点在于边缘人的喜怒哀乐,不管他们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他们自己知道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爱的人。
片子里最够的悲伤让人感受到世间的恶意,可是辛蒂和亚历山大安之间的感情又让人心安。
别人拿了我的东西我会很生气,可是如果是你我会难过会想放弃,但你要知道不管怎样我都是爱你的。
你受伤了我会陪着你,你失去发套害怕丑不自在我把我的给你,你要知道,我的一切都希望你要比我好。
白人姑娘最后的遭遇让人心疼。
没有人比谁更高贵,没有人有资格嘲笑别人。
亚对音乐的坚持也是让人唏嘘。
最后这部电影台词都很好,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居然是路人司机卡洛一句”就算他不尊重自己,也要让他知道得尊重自己的家人”。
然后现在其实是考试周,我放着一堆书没有复习,在看这个,我也是要炸了。。。。
电影用轻松方式来讲少数群体里的少数群体:在洛杉矶从事性交易的跨性别者。
卖淫、性倒错——这些标签某种程度上来说意味着堕落和罪恶。
但是电影不想跟你这样说,不想说从“他”到“她”经历了多少痛苦曲折众叛亲离的过程;不想说没钱走投无路的时候决定用身体换面包意味着什么;不想说被客人玩弄警察追赶人人嫌弃的心路历程。
这些太多电影报告文学在讲了,突出罪恶突出艰辛突出痛苦和无奈,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将观众与电影中的人们相互区隔,将他\她们推向更加边缘。
没有,这部没有也不想这么说。
只想说,作为一个人,几个人,一群人,他\她们各自的梦想、期待,对爱的渴望,以及和看重的情谊,还有背后隐藏的生活的无奈和生存的落寞。
好像大家都差不多啊。
脱掉光鲜亮丽或阴暗丑陋或离经叛道或正统光明的各种外壳,那些生活的无奈、生存的落寞,真的好像有时候差不多。
可能这就是人类这个群体的共通之处,需要努力用宿命对抗某种虚无。
哪怕故事里的主角们看上去抓马好像多了那么一丁点;就好像帮一个自以为相爱的男友藏毒被关监狱出来发现男友换女朋友跟玩一样这件事有那么点悲哀;就好像掏钱让别人给自己机会演唱结果没几个人在听这件事有那么丁点难堪;好像一路被殴拖鞋都跑丢了回到淫窝发现自己被取代这件事有那么点凄凉。
也就是那么一点,之后日子该咋还咋过,条子还得躲,生意还得做,老顾客还得待。
搞不好某天攒够了钱,运气够好出个唱片、傍个大款、拍个电影摆脱了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就好像电影里饰演Alexandra的米娅·泰勒。
也搞不好生活还是这样子,抓小三、躲条子、与顾客斗智斗勇、和朋友吐槽撒狗血,相互争奇斗艳、相互看不上眼、相互甚至睡了彼此的男朋友,结果还是在洗衣房或者栽满棕榈的某条大路上相遇一笑泯了恩仇。
洛杉矶的晚霞每天都不一样,心态状况也在不断改变,但是感谢此刻,生命里有彼此,感谢此刻,哪怕是在外人看来屎一样的生活里。
导演以更加贴近、沟通的方式表达了洛杉矶边缘小人物抓马满天飞的一天,除了主角之外,牵涉进去的妓女、男友、酒吧老板、出租车司机、甜甜圈亚裔店主,那个随便挖一挖都可以有一堆可能不那么“伟光正”的生存故事兜售。
然而,影片没有苦大仇深、没有居高零下的说教或者强行拉扯你共情,这种看似轻松欢快的表达,却也足够深刻洞察有血有肉。
配乐将drama不断升级,尤其是甜甜圈店里那场戏,情绪紧绷的荒诞而又真实感,完全具备后现代主义特色。
连用iPhone的拍摄方式也是反传统的。
电影里的煽情和引人思考处有意处理得干净克制,点到为止,不深究、不升华,却让人能够与之共鸣。
这种效果反而更易获得理解和尊重。
你看嘛,看上去扯是扯了点,可是情感无奈和拉扯都是真真实实的啊,你不也在自己的生活里不同形式的遭遇着。
导演很会拍群像剧,每一个人都能拍出他们的主体性。
这出于他真正的对底层民众的尊重。
把两个跨性别妓女,一个找同妻的男同,一个渣男毒贩,一个女性妓女。
女主人公辛德,黑人跨性别妓女。
她的白人未婚夫,把她诬陷进了监狱,并且在她进监狱的时候找了一个纯女性妓女。
辛德瑞拉抓小三戴娜,这非常符合男权社会的陈规。
但是比较好的一点是,这个过程中,她慢慢和戴娜缓和了关系(她帮戴娜化妆)(导演也非常同情戴娜,拍到她在寒风中穿那么少,被老鸨毫不客气赶出门。
但就这样气势还是很足,愤怒地把鞋一甩,没有露出懦弱猥琐的样子)并且辛德瑞拉比未婚夫还要更尊重戴娜(未婚夫连戴娜的名字都记不住)。
亚历山德拉遇到想不给钱的嫖客时,使用暴力(说“我也是有penis的人”,意思是我是男人,别以为我好欺负。
可见妓女在卖淫时也很可能这样被嫖客欺负)。
她在警察面前也很强硬,这点和阿诺拉很像,只要确定我的权益被侵犯,就要和对方斗争,这就是主体性。
出轨男同很差,他骗亚历山德拉会去看他的演出,实际上没有。
关键是,他欺骗了自己的妻子,并让对方为自己生了一个女儿。
(妻子一定已经发现了,才会那么淡定地劝母亲回去)导演让他找妓女时找错性别(找了一个纯女性妓女),是在暗示他是个纯同性恋,对女性没有丝毫兴趣。
按道理说,未婚夫藏毒,把自己送入监狱,这种男人就不能再要了。
未婚夫后来解释如果不这样做他本人就会更惨,好像也说得过去,但是这个人也是极度自私的人,出轨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
最后很好,辛德被泼尿(跨性别者处境艰难),亚历山德拉立刻上去帮助,这是两个最边缘的人的姐妹情谊。
5s拍摄,有创意
只是想看看苹果5拍出来的电影
配乐弥补了iPhone拍摄的不足,相比于气场十足的drag来说,亚美尼亚司机更是凄惨一些
毫无疑问这就是我最喜欢的那种喜剧,内核是悲剧的,但是用一种足够戏谑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不是抖机灵而足够诚实、真诚。很难想象,西恩在选取gay prostitutes作为拍摄对象时,完全没有站在傲慢的干岸上,而是彻底融为一体充分激活。配合躁动的鼓点和金属电子音乐,几场戏把不想drama的drama展现的淋漓尽致。对符号非常有灵性的运用,圣诞节作为种族和贫富差距的使用完爆东京教父的糖水故事,洗车间的blowjob把危险和暧昧完全写活。而这种dope式的情绪张力,在秋风一阵过后,满地只剩下憔悴和凄凉,bitch姐妹一生一起走,我的假发给你戴上,这时影片展现出它的可爱,一份送给LGBT最好的礼物。
iPhone给「橘色」带来的除了拍摄的自由度和画面的粗粝美以外真的没有更多了。这部电影的动力绝大多数来自于演员自身的能量,特别是性工作者角色之间的动能。然而司机一条线沦为纯粹的功能性动作,风格与电影其他部分迥异。剪辑更是看不到太多逻辑。在MV式躁动的运镜之后,最富运动感的不是镜头,而是音乐。
6.5
原谅我看了半个钟,实在是没有get到精髓。。。所以放弃了😂😂
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是首要目标,如果拍摄设备不够“油”,那就剪辑来凑
好吵……
影像風格過於張揚了吧,不太喜歡這種配樂做主導、運鏡十分靈動活潑、活蹦亂跳的影像內容,也不太喜歡這種發生在一天(時間跨度短)之內的故事,個人感覺會導致劇情內容不足以發展出足夠的豐富度和厚度,加之本片還是雙線且多角色。角色的塑造還是一貫的sean baker的風格,非常誇張的言行舉止,極度粗俗的語言,哭笑不得的略顯狗血的人物關係以及其導致的糾葛風波;等於極端化人物的奮力對抗外界、努力維持自己於社會上得體行事的可愛的一面,用以反襯其悲哀、真實、落魄、可憐的一面,也順帶展示了角色們所處生活環境的真實殘酷的一面——跨性別遭歧視因而極力用假髮、服裝、妝容掩蓋自己的外貌特征、卑微至極的不斷更換場地和皮條客的賣淫生活、瞞著家人自己同性戀身份到處找跨性別者解決。每個人物都精神滿滿,對生活又fuk又sht的。
人物本身很真实。不过故事很干很干超级干……
音乐很抢戏,好多笑点。当街撕逼和洗车戏的交叉剪辑很ok。变性性工作者也渴望爱情和认可。
真是一路暴走撕逼撕出了洛杉矶边缘人群的态度与状态
圣诞前夕的万家灯火,点亮一纸包装精美的谎言,来往车辆各司其职地漂流,靠岸后恍悟感情不可委托,所以他们选择欺瞒冲动,那是生活压迫也是欲望使然,却都敌不过凡人命中注定的草草收场;抛开拍摄的噱头,必须承认这是近几年最具生命力的群戏之一,包裹住扎根向上的狂野之气,细致又偏颇,随意也安然。//250303重看五星,目前肖恩贝克最佳。只单靠镜头的运动就营造出了一种原初性的冲动,人物不断向前奔跑,与此伴随的那些或小心躲藏或诉诸于口的秘密如同火山爆发般对环绕于此的生活碎石发出催促的疾号,同时与此严密贴合的情感状态亦在不断被积压的空间中实现了方向性的转变,个体的,或社会的。
出乎意料的好看。很好奇导演是怎么了解这个族群的。变性妓女这种定位,一般都是要博同情分的,但是导演偏不,bitchy破烂撕逼不要脸到底,可爱的很!
用三部iPhone手机拍出的LGBT独立电影。橙红的画色和铿锵的配乐,子弹式对话和从头到尾的抓马。难以相信导演居然是直男啊,这逼都快撕到银河系去了!!!
一开始还在嘲笑导演的剪辑生硬,背景音乐杂乱无章,情绪失控,但看到后面渐入佳境,在这种粗糙的表现风格之下竟然蕴含了如此细腻的情感,不仅仅是圣诞前夕transexual人群的闹剧,还有妓女,少数民族族裔的一夜。最后洗衣房交换假发后的戛然而止,简直是神来之笔。
真是不太明白,围绕着一个小婊子撕逼的电影这么受欢迎,有些画面反打拍好奇怪,有些到还不错,感觉是一条不同机器拍出来的,我是觉得剧情挺一般般的。2015-12看
自動洗車在車前窗投下抽象畫,掩藏著泥濘粗礪的快感,這樣對影像的想像是真正寶貴的(還有那一場白女從旅館房衛生間被拖出的整個畫面調度),而同時iphone廣角鏡頭的平面,竟然比長焦微距更貼近人物,精緻的攝影機怕是會折損這種粗野吧?多線的交織恰到好處增添了節奏鼓點。真的好厲害,每一個人物都太生動,混亂吵鬧的抓馬是那個邊緣的環境和階層局限真實的產物,幾乎是無法被表演的狀態,最終這不是一個情感抓馬,而是一個有關皮條客跟性工作者的權力關係、性別氣質、邊緣家庭維繫困境的抓馬。爆笑之後,彩燈繽紛間的孤獨與無助感愈發強烈,每一次溫情的流露都令人更加感傷。
what the fuck going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