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2在汉堡晚上顺路去了金手套酒吧。
不由得再次佩服阿金导演,电影真实还原了酒吧的场景。
去之前有点害怕,但是实际上这个酒吧给人的感觉非常友善,非常舒服。
好像不管自己做什么他们都不太在意的样子。
每个人都沉浸在各自的小世界里。
几十年过去了,人换了一代又一代,Friz Honka的座位还在那里。
酒吧里仍然放着很老的歌。
进来喝酒的有年轻人也有老人。
只是门一直锁着,由老板从里面决定并放人进来。
里面的厕所也一直保留了下来。
去上厕所洗手看镜子的的时候不禁想到了电影里的那一幕…
2022.01.11 第三次回顾这个影片以对及这个事件的一些感想按道理说这种限制级的电影看了一遍我是不会再看第二遍。
然而,因为写东西的原因,去详细了解了Fritz Honka的生平,包括德国当时的新闻播报,紀錄片,对于許多当事人的采訪(酒吧老板,消防员,包括后来金手套一书的作者访谈)。
首先说电影。
我不得不说,在电影拍摄方面,Akin导演确实神还原了整个事件。
主演的演技不说,受害者,跟当年的四个受害者真的神似。
那些受害者在当年Presse上照片的眼神,一下就能从这部电影的角色中读到。
也是在了解了整个事件报道之后,才慢慢注意到了一些电影里的剧情安排,都不是没有理由的。
比如说电影里洪卡憧憬的梦中少女,很像是他前妻Inge的化身。
在和Inge离婚,复婚,离婚之后,他就无法再和一个女人开始一段关系。
Inge也是Honka唯一的一段婚姻。
他非常渴望这样一个女人的形象,典型日耳曼长相(可能是因为小的时候被关过集中营的原因,而且据报道说他和一个被害人还玩过nc play),而这个女人,又必須有前妻Inge那样能够在他受车祸破相后包容他的柔情。
这和现实产生了极大的反差。
电影中的这个金发少女,出现的时候都是雾蒙蒙的,现实中,即便是红灯区的妓女,也对Honka言语之中充满羞辱,被他带回家的老妓女,在床上也侧身背对,不愿意直视他。
电影中Honka在教堂门口遭受了一次车祸,导致他可能良心发现决定戒酒戒杀。
虽然电影里没有提为什么Honka长相奇丑,但是电影在这里呼应了真实导致Honka面相的那场车祸。
而正是那场车祸,成为了Honka从正常人堕落进恶之渊的导火索。
而在电影里,洪卡也以这场车祸作为节点,开始了短暂的从恶向善的挣扎。
然而从恶到善并不是完全凭个人意志所能决定的事情。
电影中递给Honka那杯酒,使他重新回到酒精万劫不复深渊的女人,那个女清洁工,呼应了现实中Honka母亲的职业。
现实中,他的母亲生了10个孩子,然而却无力养育。
年幼便把Honka送去了福利院。
电影中这个给Honka递酒的女人,一如整个二战后的现实社会,二如他童年母亲。
对于他来说,童年短暂的母爱,与战后的社会,它们都看上去是那么充满希望,让人忍不住当作心里最深处的安慰,然而现实中的它们又像一把刀子一样,无情地斩杀掉了这样的希望和慰藉。
电影末,在金手套酒吧,洪卡再次见到了那个他朝思暮想的金发女孩。
金发女孩那天很郁闷,因为在学校里老师对她说,只有好好学习才有好的未来。
然而叛逆的她只相信当下和自由,于是赌气离开了学校。
不知道为什么,第三遍回顾这个电影,全篇电影我竟然在老师对她说这句话的时候差点哭了。
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因为那些被洪卡杀害的妓女,包括那些在金手套酒吧夜夜醉酒躲过一劫的其他中年女人,他们都不是为了当妓女而当妓女。
四个被害人中,有家庭主妇,有理发师,她们都是为了谋生被迫兼职贩卖身体。
对当年金手套酒吧的老板的采访当中,他说到“一杯酒,就能让她们对男人微笑,五马克或者仅因为一晚上能在头顶有遮蔽的地方睡一觉,她们就能跟你回家。
” 然这些女人,她们的青春都已经在战争年代消逝,战后留给她们的,只是失去的亲情,无尽的孤独,衰老的肉体,因为战后只剩下自己孑身一人,也无法再次从家庭走向社会在没有任何硬技能的情况下为自己谋生。
“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有好的将来” 老师这么说着,像极了已经被那个时代抛弃的所有人,当然如果他们都还清醒着的话,对自己下一辈即将说出的掏心掏肺的话。
然而电影中金发女孩转身而去,点燃香烟,在大街上走远。
如果不是因为时代不同,这个女孩和那些被害者年轻的时候又有什么区别呢?
只是被害者们被时代所抛弃,被Honka所终结,而那个女孩不知道的是,她在踏出金手套酒吧后,被Honka尾随了好几条街。
在尾随过程中,Honka被捕,在女孩浑然不知的平行时空,她差一点将会成为永远被困在这条蔡司大街阁楼的人。
回顾完一些片段,觉得这部电影越看越让人伤心,难过。
而这些,不仅仅是因为扭曲的杀人犯Honka,也不仅仅是电影里满屏的鲜血和不断传来的钝响。
---补充 2022.01.01 再次回顾这个影片因为写稿,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重温了这个案件。
我第一次去了解了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主角Fritz Honka的人生经历。
写着写着我不禁更加有这种感觉,Fritz Honka纵然罪不可赦,然而他,以及他手下死去的那些老妓女,也许都是当时二战后德国社会最最底层人民的一个缩影。
在饱受各种战争苦难以及集中营里度过的童年,他一定目睹过不少世界上发生的最没有人道的一些行为。
关于Fritz Honka的性格形成,一个德国的纪录片里分析说到,Fritz Honka之后找了一份夜巡人的工作,因为工作会穿制服,所以这让Fritz感到无比自豪,因为作为一个因为出生和车祸意外决定的社会最最底层的人,他冥冥之中希望自己可以在战后的年代过得更好。
这种在潜意识里的希望通过这份工作的制服让他得到了自己幻想世界的满足感。
他工作中穿着制服,甚至在下班喝酒以及所有的私人时间里也穿着制服。
在他幻想的世界里,他希望别人能够通过制服注意并认可他。
他在上班的时候有种非凡的感觉,甚至自己代入老板的角色对同事颐指气使。
(这也得到了之后同事的证言的肯定)。
然而,在下班后,他依然穿着制服去金手指酗酒,勾搭老妓女。
正是这种现实生活中他的渺小,让他对权力与控制的迷恋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他开始了连环杀人,杀人的动机都是因为很奇怪的点,总之,因为妓女不遵从他的指示,就会被他认为是看不起他,甚至是”不称职的妓女“。
杀人后分尸藏在自己的阁楼里,原因也是因为他要忙着上班,没有时间。
反观那些死在他手下的老妓女,兼职的理发师妓女,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妓女……二战后经济萧条的德国,沦落到社会最最底层的白人,没有任何尊严,为了一瓶酒,一个晚上可以落脚过夜的地方,就宁愿随人摆布。
她们的青春已在战争中逝去,如果不是杀手Honka,她们也被社会的黑洞所吞噬的所剩无几。
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
---20.08.2021 netflix观后感8月周五被同事(一个德国弟弟)安利看这部电影 看完思(呕)绪(吐)万千…
移民德国的土耳其后裔法提赫·阿金今年持“恶”行凶,送上了超重口味的犯罪片《金手套》。
该片背景放在了70年代的德国,讲述了一个名叫弗里茨·洪卡的心理变态罪犯在德国汉堡红灯区接连谋杀了四名女子的恐怖行径。
影片以他挑选“猎物”的酒吧,“金手套”作为片名。
2017年,具有移民背景的法提赫·阿金执导了由黛安·克鲁格主演的《凭空而来》,通过一位母亲的视角,讲述了当代德国人在新纳粹主义下的德国寻求公平和正义的故事。
该片获得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金棕榈奖,并帮助女主角黛安·克鲁格拿下戛纳影后桂冠。
两年之后,法提赫·阿金的这部《金手套》尺度直逼去年的超重口神作,拉斯·冯·提尔的《此房是我造》。
如果说《此房是我造》是精神美学的巅峰,那么《金手套》就是现实主义的一记闷锤!
首先吗,影片故事并非虚构,而是取材真实事件;另外,通过极度风格化的影像建构,银幕以舞台室内剧的方式,逼真“再现”了当时的恐怖场景。
法提赫·阿金罕见的在《金手套》里消解了戏剧性,空间感,力求让拟态化的电影叙事与真实过往不断重叠。
对于真实性的强调,很清晰的由他的场面调度、镜头语言与空间设计表现出来。
影片一开场就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杀戮场面,没有交代前因,直接就呈现出洪卡第一次犯案的残暴行径。
这一场戏与《此房是我造》有相互致敬之处,洪卡也表现出连环杀人犯杰克在第一次行凶时的慌张和不知所措,中途的精神崩溃,以及最后的极端冷漠。
法提赫·阿金在表现这段具有极强视觉冲击力的内容时,却配以最为简单“机械”镜头调度。
没有明显的剪辑痕迹,在封闭狭小的室内空间里,配以“凝固”似的长镜头,逼迫观众目睹这场令人生理不适的惊悚场面。
镜头坚定的实践了安德烈·巴赞的影像本体论法则,实现了“影像与被摄物同一”的表现手法,让影片成为向世界敞开的一扇窗户。
通过这扇窗户,观众窥探到了当年不为人知的犯罪现场的“真实”一幕。
法提赫·阿金的用意非常明显,开场就让观众反感和不适,让观众对暴力和血腥场景逐渐“脱敏”,以便其透过暴力,一探人性深处的幽暗,以及压抑人性的历史大环境。
法提赫·阿金在影片里始终限制着蒙太奇的发挥,那些惊悚的血腥场面,混合了现实与虚构的叙事内容,在银幕上具有了真实的空间密度。
不做美化,只求真实。
影片绝大多数时间里摄像机仅小幅度运动,以此让观众和男主角洪卡的主观视线同构。
摄像机的微妙运动仅用来表现洪卡精神世界对外部环境的条件反映。
长时间的高度的重合,让观众与罪犯的心理发生了奇妙的投射作用,观众随着镜头,跟着洪卡的视线转移,将焦点对准到新的“猎物”身上。
《金手套》有大量的室内戏,一个是洪卡生活的顶层小阁楼,杀戮和藏尸之地;一个是他与外界联系、搜寻猎物的地方——金手套酒吧;还有一个是影片后半段,他新的工作场所,封闭的办公室和休息间。
在室内调度上,法提赫·阿金借鉴了德国导演法斯宾德的《恐惧吞噬灵魂》。
比如在室内酒吧的吧台上以斜对角式构图为主调,再配以多角度的正反打,营造出人物之间的疏离感,以及重要人物的视觉压迫感。
在阁楼内和楼梯上同样选用仰俯镜头对打与障碍物体遮挡切割构图边缘的方法,利用高度差、画面分割,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凸显冷漠与疏离。
而在阁楼房间内,法提赫·阿金多基本放弃了正反打,采用中景双人镜头,表现人物的暴力、人与人之间突然的沉默,在喃喃自语中捕捉流动的窒息感与爱无可诉。
法提赫·阿金在《金手套》里,一反常规类型片,用摄影机镜头摆脱了我们对客体的习惯性看法和偏见,清除了我们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因为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才能还世界和人物以真实的原貌。
所以,《金手套》里的重口味血腥场景不过是为了营造一种真实,以此刺激观众的神经,消除麻木,吸引注意力,让理性复苏,以便成功传递他想通过影片传达的主观思想。
法提赫·阿金“打开”了变态杀人犯洪卡的内心世界,让观众透过他与外界的交流,透视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法提赫·阿金不光在镜头上借鉴了法斯宾德,他同法斯宾德一样,坚信“电影解放心智”,竭力伸出批判矛头,用电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绪。
《金手套》执着于以一种历史的厚重来审判德意志民族沉重的罪孽意识。
影片把年代放置在德国70年代,用意颇深。
虽然没有直接表现时代的疮痍,但通过男主角洪卡,以及围绕洪卡而展开的诸多二级人物,就可窥见人在时代中的异化。
影片中的洪卡并非完全陷入癫狂的杀人犯,他在暴躁失控与自卑压抑中挣扎、焦虑着。
表面上看,影片叙述的是洪卡的杀人经历,但潜文本其实用洪卡的特性隐喻70年代的联邦德国。
当时的西德看似已经济腾飞,但因为铁幕的存在,以及柏林墙的分隔,让很多德国人依然感受到强烈的挫败感。
洪卡的自卑和病态代表着70年代西德人的整体情景,个人的焦虑被社会放大。
在虚假繁荣、政治附庸的情况下,部分西德人被绝望笼罩、陷入颓废,个体贫瘠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让他们不分昼夜聚集在类似“金手套”这样的酒吧中,利用酒精自我麻痹。
围绕洪卡的那些二级人物,包括洪卡杀害的女人大都来自这个酒吧中。
他们看似活着,但早已失去了灵魂,只剩下衰老的身躯,退化的大脑,以及对酒精上瘾的绝症。
在“金手套”酒吧里出现的人物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符号,听力和视力都受损的老党卫军、曾经在集中营里生活过的妓女、失业的流浪汉,无所事事的颓废老女人。
他们有的面对萧条的战后社会,反而愈发怀念战争年代的“荣光”。
他们将一切归咎于战争的失败,暴力与渴望复仇的念想在心中积蓄;
他们有的开始自暴自弃,用酒精麻醉自己,仇视一切,甚至怨恨上帝。
更可怕的是,社会的腐化不仅仅在酒吧中滋生,在酒吧之外的学校里也悄然发生着。
洪卡一直迷恋的女学生,开始被老师教导“一定要学习才有未来”,可她依然我行我素,靠着青春无视一切。
最后,她在年轻男学生的诱导下,来到了“金手套”酒吧,再次激起了洪卡的欲望。
片尾,她虽然逃过了重新陷入疯狂的洪卡的摧残,但她没有想到过,危险曾离她如此之近,杀手尾随她走过了几条街。
她逃过了洪卡,但在那样的时代中,某个阴暗的角落里,也许还有另一个“洪卡”在等着她。
而她未来也极有可能成为“金手套”酒吧里,那些吹嘘自己年轻时美貌逼人,现在却衰老丑陋的女酒鬼。
影片里的两位年轻男女,在上一代的“教导”下,极有可能以镜子式的存在,陷入命运的循环,一直腐烂下去,一代又一代。
再看看片中象征着德国中产的中年夫妻,一个为了生活在洪卡所在的公司当清洁工,而她的丈夫刚刚失业,两人都陷入低谷,借酒消愁。
更可怕的是,女清洁工还将洪卡重新拉回了地狱,令他变回了恶魔。
这是影片最明显的点题处。
喝醉被撞伤的洪卡原本打算戒掉酒精。
虽然经过了痛苦的戒断过程,但他明显好转,找到了新的工作,而且和旁人有了良好的人际交往。
可一切都在女清洁工递出的那杯酒后急转直下。
洪卡重回酒精怀抱,宣泄情欲和暴力的杀人恶魔重回人间。
所以,是当时的社会情境造就了洪卡,深陷其中的洪卡想要逃离,却倍感无力。
在法提赫·阿金的影像世界里,他人即地狱,爱比死更冷,人人都是一座孤岛,要么在酒精里昏昏度日,要么以死亡终结一切。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在《金手套》里,法提赫·阿金继续表现了移民文化给德国带来问题。
令人吊诡的是,影片中,居住在阁楼上的洪卡才是社会底层,而他楼下的希腊人位居中产。
那种隐秘的寄生关系在一栋小楼里悄然发生。
平时两个阶层的人相互之间不闻不问,因为工作和生活习惯问题相互咒骂、排斥。
可当洪卡藏着的尸体开始腐烂,生出蛆虫,而且从地板缝里,从上往下掉入希腊人精致的晚餐上时,两个阶层的人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恐怖的交集。
这种“共存”和“冲突”,显然比近来大热的韩国影片《寄生虫》来得更加生猛。
《金手套》以冷峻、恐怖、逼真的方式,实现了电影的教化功能。
正因为导演勇于表现丑恶,才使得电影本身成为了高尚最后的避难之所。
《金手套》横空出世,豆瓣大神一时不知所以。
导演不按套路出牌,不深究杀人犯的心理,也不忆童年,也不探讨射会问题,也不群殴人性。
他为什么杀人,谁嘲笑我丑,我性无能,我就杀谁。
哈哈哈,就这么简单,不需要解构,不需要分析,不需要揣摩。
他就是一个五年杀4个人,低产的杀人犯,而且都是激情杀人,毫无预谋,简单的行凶,粗糙的肢解,单纯的把尸块藏到墙壁夹层里,甚至有点可爱的把尸臭味推卸到楼下希腊人煮的奇怪的饭上。
这些社会边缘的人,只剩下了最基本的人性需要,性和暴力
真的,有时候感觉男主也很悲哀,一路走来,这些女人都是在欺骗男主。
第一个,是知道男主好女色,就骗他有个女儿,好让男主养着她。
同样的第二个女的是那3个女人中的一个,说好的请他们喝酒他们就跟男主回家,这本来就是一种下意识的交易了。
一个醉酒不起,一个骗男主趁机跑了,最后一个那种情况还想趁机多喝男主的酒,也就没有好下场了。
第三个,虽然作做很高雅的样子,确实下手最低劣,本来就在那种情况还嘲笑男主,羞耻于男主,事后还用黄芥末,抹男主。
我的天这跟把男主杀了有什么区别。
第4个还是同样的,喝酒,到了最后一步还想用这种化学阉割的手法来保护自己?
怎么?
谈好的一瓶酒,最后还想敲竹杠?
哦,还有一个,女厕清洁工,不过男主没有得手,也很有意思,丈夫不去工作没钱,就来勾引男主,让男主爱上她,重新诱使他喝酒,想让男主做备胎没钱了就找他来拿。
但是男主爱的是她,她却想介绍自己的姐姐给男主认识,这样,男主仿佛就永远是她的ATM了。
出乎意料的b级猛片 看完德国的酒性文化突然觉得老美的酒性文化竟然很含蓄 电影里其实有几个小细节很值得思考 那个酒吧里落难的女人 打扫房间时似乎找到了恶臭的来源可是镜头一闪而过 把悬念留给了观众 房间里一对男女的照片 可能预示男主曾经有妻子 最后如何沦落成这样我们不得而知 金手套酒吧里那个奇怪的女人最终把老女人带去哪里了呢 从几个老妓女的口中 似乎预示了什么
刚刚品完,和松露酒一样,够劲!!!
至少7分以上8分以下!!!
不论国度,不论社会体制,片中主角式的人物,底层社会比比皆是,只是没有越过雷池那一步,心中的罪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打开闸笼,得闲功夫于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过瘾自满,阳光投射不到的地方,多少憨直老实的面孔,一脸狰狞,握刀杀戮,刃口已卷,不知疲倦!!!
70年代离我们记忆中并不远。
二战后,经济在慢慢复苏,但很多旧人也没什么生活了,只能在低层的酒馆里度过残生。
金手套是这个不足20平的小酒馆,洗手间都要走过街对面才有,摆着四张小桌子,一个只有三个坐的吧台…… 男主是一个普通工人,但样子很丑,正常女人清醒的时候连请的酒跟咖啡都没人愿意喝,还好有一份工作,租住在小阁楼里,也算有一个安身之处。
男主还有一个交往的哥哥,就没其他人了。
兄弟俩都离过婚。
酒喝得很多,在酒吧里都是一些老残男女。
久不久会有无家可归的又爱酒的会跟男主回屋里,第一个受害者是站街女,还比较年青。
勒死后本来用大袋子装好准备丢尸的,但楼道有人走动,最后分了尸,大腿与头留在暗格里,其它部分装在手提箱半夜丢掉了。
也是这次丢尸上了通告。
第二个受害的是一起回家的老女人,三个女的一起走,半路醉倒一个睡路上了,一个到了不满意男主要求跑了。
男主直接把受害人爆头,用头鐘在桌上直到……全部藏在暗格里………………不想评了,很B级片
男主演得特别好。
很难想象,一个年轻帅小伙能把变态演得如此淋漓尽致。
原著中提到了一些背景,男主战后从东德逃到西德,在农场工作时受到虐待,逃亡过程中被农场主开车撞伤、殴打导致毁容;此外,他刚逃到西德时,在收容所受过虐待和性侵。
一系列不幸遭遇导致他身心受创,进而沉迷酗酒、性情大变,恶性循环。
故事虽然发生在70年代的西德,很多状况现在并没有改变。
不仅在汉堡,在德国其他大城市——法兰、慕尼黑、杜塞、科隆都是一样的。
红灯区藏污纳垢、收容所附近瘾君子群集、夜间火车站内外群魔狂舞。
只不过当年的妓女、东德难民换成了中东欧、北非人,在底层摩擦的变成了另一批人。
电影画面令人不适,不想看第二遍,一遍就足够印象深刻。
有次坐到Reeperbahn这站突然想起这部电影,顺便去酒馆门口看了一眼,白天并不起眼,大概夜晚热闹非凡。
(酒吧门口,网图,以前拍的照片找不到了)
影片实际上并不“恐怖”。
而且自始始终,就像德勒兹提到过的,影片有种魔力,能使所有不堪入目的东西都变得容易接受。
那么我想,如果影像技巧是纯粹为了唤起感官刺激而恐怖,这就像去完成某种不可能的任务,注定会失败。
导演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这种“不可能性”。
比如本片里,法提赫·阿金的做法值得引入经验。
联觉式转嫁(抽离)首先是通过技巧,导演使不堪入目的影像“变质”了,转嫁给了“美妙的东西”,比如音乐和酒精。
影片开始的第一场截肢场景中,杀手为了让自己舒缓情绪,喝了酒,同时可能是为了让观众舒缓情绪,打开了唱片机,舒缓优美的音乐随之而出,导演通过技巧强调了歌词:
“一滴眼泪即将远行/不远千里来寻我/在一个多云的日子/风把它吹来我身边...”刺激画面与美妙音乐的异质并置,导致了影像道德界限(暴力感/恶心感)的取消。
刺激画面便容易被接受了,这是布朗肖(《死刑判决》)的伟大提示——“陌异感”能够取消界限。
随即,在杀手拿“酒”做诱饵引诱第一个活人到家里时,拿出酒杯的同时又打开了唱片机,同一首歌再次出现。
这时,优美的旋律开始“变质”了,音乐携带了截肢的画面经验在观众记忆中唤醒,这首歌连带影片整体情境都变得“恐怖”了。
优美与恐怖形成反差,相互勾芡。
也就是恐怖感受是通过转嫁为听觉来体现的,而非纯粹的画面刺激。
这类对“联觉”的嫁接运用在电影里很多,比如上文提到的老太太最后虽然受到的身体性的虐待,但是至少是活着离开了,于是“听觉”的危机感被滞缓了,可一种新的感官嫁接模式也随即生成:嗅觉(炖-肉味);再比如杀手戒酒阶段对“红色”(女同事)的运用等。
质地转移其次导演安排了角色视线“出画”。
角色视线出画在影片中有两种功能,第一种是如介绍酒吧常客的戏剧式“亮相”,这是呈现给观众的,观众被设置成与影像对立的客体。
这虽然是源自德国的戏剧传统,但这并非是纯粹的“布莱希特式间离效果”,“戏剧间离效果”是要让演员在角色和演员之间游离,演员有回归演员本身并面对观众的可能性。
而在影片里,虽然酒吧里角色面对观众自我介绍了,介绍的却是“角色本身”。
也就是说,也许是由于酒精导致的迷乱氛围的加持(非理性因素主导情境),这种“反身”反而是让角色更加可信了。
视线出画的第二种用法:将观众置入镜头A和B之间另一种是把观众强行置入角色行为与角色(变态)期待的中介位置——角色的幻想因观众的传递而成立,罪恶感因观众的传递而形成。
观众因此被拖入“道德罪”之帮凶的行列。
比如上图所示场景,在镜头A中杀手因为老妇人的话语和酒精作用,起了龌蹉的想法,便抬头面向观众邪笑,这时候杀手的视线“出画”了,与观众的视线交接了。
紧接着蒙太奇镜头切入杀手的幻像:一个衣着性感的丰满女生在切肉(契合老妇人的话语的同时,也契合杀手的嗜好——切人,转喻用法;后来楼下“剪舌头”也是同样用法),随着镜头B的上摇,幻像中女生挑逗式神情回馈给杀手的同时,也强迫给了观众。
而在杀手和性感少女的双重视觉胁迫下,观众被迫被夹在(正反打)中间,义务性的承担了视觉传递工作。
于是,观众参与到了杀手的邪念之中,成了同谋。
至此,观众不仅陷入了影片幻觉,同时也变成了影片内质的一部分——导演的险恶用心。
总结一下,也就是说,在影片的整体架构中,观众首先是被影像技巧从暴力画面道德感中抽身,然后又被强行置入另一个道德质问之中,观众因此开始面对真正的东西:审视自身的处境。
【柏林电影节观影】德国导演法提赫阿金当年曾叱咤欧洲三大电影节,以《勇往直前》擒获金熊奖,在戛纳凭借《在人生的另一边》勇夺评审团大奖,在威尼斯斩获最佳剧本的《心灵厨房》。
他近年来拍摄的题材呈现多样化,青春成长、新纳粹主义等等,但有大不如前的疲态趋势。
今年这部入围柏林竞赛单元的新作重口味得一塌糊涂,有强奸、虐杀、分尸等等色情暴力血腥画面充斥其中。
通常这种题材是戛纳的最爱,之所以落到柏林来,我觉得不像是电影节为了照顾自家导演的颜面,反而更直接的原因是影片质量堪忧(戛纳经常拒绝知名导演不是先例)。
影片将70年代一名专杀妓女的杀人狂的真实故事一览无遗地展现观众眼前。
男主角极其逼真地演绎了一位肮脏、下流、无耻,接近变态的连环杀人狂,他终日以酗酒为乐,借酒带妓女回家强迫发生关系,之后暴力杀害并将之碎尸匿藏家中。
如果导演能将这个故事拍出有拉斯冯提尔去年同样题材的《此房是我造》的一半功力就足以令人信服,可惜的是我们无法在这个人物身上找到任何心理分析的入口,或者是社会环境因素的深入探讨。
我们只知道这个杀人狂是酗酒者和性无能人士,生活在社会的低层,其他背景根本一无所知。
他的父母家人情况,酗酒和杀害女性的原因交待得很少。
同样,社会环境因素刻画不到位,只知道是二战后的大环境,而大部分关键场景却被局限在一个叫“金手套”的酒吧里,最多只还原出70年代的氛围感,服装、美术、配乐算是加分项。
如果说阿金上一部《凭空而来》尚且有一半的社会现实批判意义,令人有思考空间的话,那么这部新作则彻底沦为一部接近邪典风格的暴力虐杀片(slasher )。
导演一心专注在刻画重口味的细节,杀人分尸、性虐待女性的细节比比皆是,达到了不堪入目的程度,不断引起在场观众的厌恶与震惊,却也正好反衬出拉斯冯提尔的《此房是我造》有多么好看。
首发于电影公众号电影触觉CineTouch
德国难得好电影,除了机械工业和汽车工业是强项以为外,文化的修复依然没从二战中走出
看了下主演名单,有张陌生的图片,有这个人出现过吗?我过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哇塞!原来主演这么的年轻靓仔?!化妆好棒啊!驼背演得真好!房子还原度真高。全程没有血肉模糊的场面,松一口气。表现手法并非沉重压抑的风格,更像是日常。凶手就是这样在日常中,夺走一条条被遗忘的生命。真的变态。对于重口接受能力比较高的人才能看。
重口味。男主演的不容易。偶然闪过的年轻德国佬真漂亮
35/100 拍的什么玩意,难以想象这是「凭空而来」导演拍出来的,所有呈现的内容全部浮于表面,如果对重口味有特殊癖好的可以看看
演了这么个油腻大叔的男主居然才23岁?希望他演完这部不要变得性无能。
结尾不好
本来三星够了,但看在男主的演技上多打一分,本来一个好好帅哥把一个丑陋驼背步履跘变态阴暗暴力的杀人狂魔演活了,令人不寒而栗!看此片绝对是个感官味觉的考验,如果说此屋为我造已经是你的观影极限了,此片还要翻倍,我的妈,,看到天花板上蛆掉到楼下喝下午茶的小美女杯子里我要疯了啊!!此外血腥和暴力程度也是不敢直视,其实真实案件或许更加血腥,希望大家生活中要小心提防这些生活中隐藏的变态。
粗俗一点讲,“金手套”酒吧是块腐臭的烂肉,供养着社会蛆虫,靠酒来麻醉自己肮脏的灵魂。男主洪卡蛆虫中的佼佼者,做着“吃鲜肉”的美梦,吃着恶臭的腐肉,理想和现实冲突时,就变态了,嗜血了、泄愤了。今村昌平说“我将书写蛆虫至死方休。”《金手套》大概就是属于“蛆虫”电影这一类。
[3.5/5.0] 甚至可以聞到房間和酒吧的臭味。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itz_Honka
你所见到的丑陋,只是世间一晚的岁月
剧作是自反的啊,为什么会有人看不到杀手的成因呢?即便如此。
贯穿始终的肮脏丑陋油腻,是多少高楼大厦里的真实面目。屋子里阴暗潮湿,屋子外阳光灿烂。罪恶时刻在发生,只是北阳光遮挡。却无法过滤。
不醜,太不醜了。一個真人對帥哥美女的終生恨意,豈能如此淺薄拍之!
1080p 蓝光
这个电影是导演借真实案件表达自己的重口味吧
发现之前看过另一部法提赫阿金,风格完全不一样的契克,我打了一样的两星。
比较有印象的是杀手自己被藏尸的橱柜打开后的恶臭搞吐。可想而知当时的情景。但不懂的是为什么一个看起来就是不正常的人还有那么多人跟他回家然后被杀。
64/100
3.7。真实案件改编。一种写照。观后感好于观时感。性自卑性压抑下的肮脏捕猎,油腻味很重。酒馆中的众生,亦是一种萎靡松弛的国民写照。在凶残中用远观镜头和适当的遮蔽来消解残忍,这种减除情绪的做法却更令我痛苦。偶尔还有一些奇异的“幽默”调子。看的时候觉得基调是平庸着凶残,又是很表层的展现,尽管导演的功力可以,好感度接近于负,看完就删了。没想到半个小时后突然get到= =我也很无奈啊。
西德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