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点评:它讲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白银帝国》有着一眼可见的厚实质感,布景、服装、道具那是一丝不苟。
姚树华在这上面烧了很多钱,有些段落在剪辑时由于觉得不好就给放弃,而在拍摄时,一条下来几十上百万就没了。
当然这也会产生另一种相反的效果,有些段落因为花了太多钱,实在不知道放哪只好采用了折中主义。
姚树华这名刚进圈的女导演,一点都没有新手怕生的感觉,反而是大手大脚,用她在舞台剧上的经验,极尽奢华能事,羡煞了太多有志于拍摄商业电影的年轻人。
然而这并不是《白银帝国》拖了如此之久的缘故,这部以百年前中国金融业为题的电影仿佛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期盼中的电影节、好档期都没赶上,一直在做后期调整,那股不可一世的笑傲气早就不见了影子。
要知道,幕后大人物郭台铭早放弃了他的台湾电影宣言,娶了老婆生了个儿女。
难产的《白银帝国》能在这个时候露面,倒也是可喜可贺。
在上海电影节时《白银帝国》一票难求,看过影片的一位朋友一针见血地说,《白银帝国》是一部可以从3分打到97分的电影,取决于你怎么对待。
我们都没必要装大尾巴狼,把电影贬低得一无是处,但即便是抱有一颗宽容的心,《白银帝国》有很多缺陷硬伤依然是个不争事实。
故事上,《白银帝国》没有商战与阴谋,没有任何真正惊心动魄的东西,说白了它就是讲经商要仁义的儒家大道理,回到今天来看,类似说教本身就显得尤为可笑。
有人要惊呼了,沙漠战狼那段不是很激烈么。
那就回到“狼的问题”,《白银帝国》为了这段狼搭肩,康老三和邱掌柜合力奋战,终于把一群饿狼给赶跑了,保存了性命。
中间用了电脑特效,狼的毛色有光泽,目露凶光。
看上去确实有几分寒意,不料却破坏了电影苦心经营的旧时氛围。
没有苍凉萧瑟,反而像在开演一部动作片。
那这段到底是做什么的?
如果看完全片,你会发现狼的一段完全是在炫技,而且没用到点上。
有说这是为了说明康老三的成熟,拜托,后面还有一次勒马扬蹄的剪影。
有说这是为了证明康老三和邱掌柜结成了统一战线,恰恰相反邱掌柜在后面票号有难时反咬了天成元一口,关键的狼一段就变得浮浅可笑,你不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野心家邱掌柜潜伏得很深,可《白银帝国》在他个人命运的起起落落间,忘了交代这个人物的具体走向(问题人物还包括女老外蓝师母),耗费这么多篇幅反倒不如前面出场没几分钟的刘掌柜。
回说真正的主角,我对康老三的临危受命还有情感转变都不反感,《白银帝国》的遗憾是把他的成长当成了自我觉醒,一趟追随祖上足迹之旅下来,那个女子也很配合,一个人安静地走开。
至于看多了张铁林的吹胡子瞪眼,用来演一个刻板威严的康老爷子倒也没啥问题。
影片没有真正围绕这个乱伦三角恋做文章,它似乎没有底气把情感讲好,所以爱情也没有真正左右人物命运。
《白银帝国》没有高潮,如果你觉得康老三开完窖、对着家训字幅一阵自痛无语问苍天是高潮话,那《白银帝国》实在是正面无比的高大全。
《白银帝国》有大气的开头,就像第五代导演作品一样,发出了人与天的对比感慨。
一介凡夫和一个帝国都无力抗拒时代的命运,这时候你会以为它是个文艺片。
中间搞排场、铺奇情,有摆架势也涉及了伦理,你又会觉得这是个商业元素十足的家庭片。
老爹给儿子讲知人善用和厚黑学,这是个商战片。
不料风云变幻,它应该是个历史片。
再有狼搭肩和大劫镖,它分明是个动作片。
直到康老五的画外音一出,你才发现它原来是个充满深意的传记片,我对四不像的东西素无恶意,姚树华在音乐选择上就暴露了她的用意,苏聪、林海等人分别负责不同段落的主题音乐,结果电影也拍成了风格不搭、胡乱混杂的一部戏。
它讲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至于仁义二字,中国观众不像是个喜欢听取劝告的群体,更何况这个道理还讲得不深。
他们只求看个爽、打得开心,因此《白银帝国》的大片命运可想而知。
【河青】
形式大于内容的最好证明这一,借用网友的话,“只见白银不见帝国”。
片名弄得跟史诗大片似的,但在片中你看不到晋商的发迹历史,看不到动荡岁月里的商战纵横,看不到跌宕起伏的金融传奇,你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发生于大宅门里的乱伦故事。
引用:“在《白银帝国》里,我们还可以清晰的看到主创试图把现代市场经济理念与传统儒家宗法思想对接起来——老太爷言必称“亲则乱”、“财东不管事”等信条,似乎闪现着职业经理人的现代管理色彩,但他对三子驭人术的谆谆教导,又迅速的《资治通鉴》化了。
所以,新富阶层们寻根寻到晋商,其实是一件相当可疑的事情——西帮票号身后,靠的究竟是封建宗法经济的逻辑还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估计一时半会说不清楚。
”原著白银谷更适合拍电视剧。
就这么部烂片还获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无语
抛却了华美的布景、考究的道具、晋商的外衣,《白银帝国》还剩下什么呢?
是清末民初几十年的飘摇岁月,是一个家族富户两代人的薪火相传,还是庭院深深的高墙下乱伦而错位的情欲纠葛?
姚树华把这一切铺陈开来,实际上是榨干了剧情里的水分,令之成为一串干巴巴的咸鱼,告别了那种鲜活灵动的可能。
《白银帝国》亦算不上史诗的气质,温吞的叙事效果早已埋葬了它骨子里的中正大气,纵然还有奚仲文、董玮、潘耀明、廖庆松等人保底,姚树华的缺憾最后还是让影片成为一个纸上谈兵的失败案例。
打造一部晋商史诗其实很难,姚树华把点定的很高,运起手来就显得凌乱和茫然,镜头转过清末银号的富华大宅,四排长的离谱的算盘落座,伴着各个掌柜拖到冗长的应答声,就是电影的开篇吗?
那些民生风俗和大宅琐事仿佛是一个个的散点,让影片在十几分钟里迟迟入不了戏,就是一部大片该有的气质吗?
流水账似的画外音交待出大老爷的四个儿子,然后是大爷遁入空门、四爷沦落疯癫、二爷为救兄弟落马撞石终生无法起立,天成号的大局如此般的落在老三的身上,就是一种非常巧合化的设定,这种安排的背后是其实剧本的苍白和编导的无能为力。
旅美的经历让姚树华多出一副东西合璧的热心肠,郝蕾被设定成为一个留学归国的家庭英语教师,她非常东方化的圆髻反而削弱了这种印象。
以东西方文化的矛头来突破封建礼教并不是稀奇的手腕,可是姚树华的这个用意又是什么呢?
间或出现的英文对白、教会的修女或者神父并没有在剧情上帮下什么忙,而“切除卵巢”是不是又比“切除子宫”更安全而容易些呢?
郭富城与郝蕾的一场情欲戏,相伴而来的西洋歌剧就有些大煞风景,是割舍不下,还是造作有加?
一个古老而朴实的东方传奇原本不需要那些西洋化的符号来记账,与她的偶像李安相比,如此表面化的横贯东西亦是最浅薄的方式。
电影里的晋商题材慢慢的泛白,姚树华把着眼点给了那家大宅门里的不伦之恋,而非庭市商道上的恢弘争斗,电影不合逻辑之处如散沙四溢,女子嫁于情人之父是《哈姆雷特》开始流转的情节剧,姚树华的改编只是让这个段子变得更加萎靡与荒唐。
郝蕾受父亲欺骗嫁入大宅门并屈从老爷,戴上了“母亲”的帽子,为何又在多年后拒绝丈夫的霸王硬上弓?
又为何在受丈夫逼迫后选择“自宫”来逃避?
如果说这些只因为跟旧情人三爷打了个照面,便很没有说服力,随后她与张铁林扮演的老爷联合做戏而解脱,意味着张铁林拉下自己的老脸体恤子嗣,而这个儿子竟是他最不喜欢的一个。
姚树华花了整整一个小时才把郝蕾送上去美利坚的客船,早已超越了我们的容忍极限,待镜头重新转会天成元的银号,竟然发现是“十年后”的字眼把过去现在硬生生的劈开,张铁林早已经白发苍苍威严不再,郭富城则是依旧迷途不知所想。
这个剧本里郭富城挑不起大梁,因为那个锲入点让这个角色很难演,平靥的调子一起而难收,也决定了郭富城这个娱乐明星不具备成为艺术家的可能。
片中他收服邱掌柜、戴掌柜都有些蜻蜓点水的味道,所施之恩威像极了敷衍了事,欠他一命的邱掌柜何以会反叛?
功高盖主的戴掌柜又为何会死心塌地?
这是三爷本人慧眼,还是根本算二人本性使然呢?
讲好一个故事竟然这么的难,是编剧的无能,还是导演的无为呢?
《白银帝国》披着晋商的华丽外衣,还是免不了拖沓至极、软绵乏力,早早丢掉了一个大片应有的气魄。
电影末尾三爷和戴掌柜广开小户、舍银而救民,电影的概念早已消逝而去,徒留一个郭台铭认祖归宗为商立传的匾额。
我不晓得那位台湾首富是否认可这一部《白银帝国》,因为导演终究是生分,她的眼高手低让这部电影成为了赵括式的谈兵,更何况谈兵的那张白纸,竟然是耗费了郭老板千万美元的私藏。
这片以前在电影频道做过宣传,幸得傻驴的支持下来看,不用去电影院。
片头我很喜欢,其实整一出戏来讲,画面的精致与美,真的不烂,当然,除了那段比较灵异的沙漠与狼共舞。。。
而且音乐是林海参与制作,信得过。
不过,咱得实话实说,这片好烂。
怎么个烂法,细细道来。
片名起得不错,有N年前晋商的气派,当然,现在的煤老板依旧气派得很,可惜我不待见。
但是,本应该有诸多经商驭人之道,票号的恢弘没有提到,倒是把晋商的私生活给大家看,儿子喜欢算是青梅竹马的继母,与父亲家族叛变,放荡不羁,又有比较现代的西方的教母的指点,怎么看怎么不伦不类,怎么一个山西版《雷雨》,怎么一个21世纪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皇阿玛这回依旧大家长似的角色,依旧有点跟N年前的《乱世英雄吕不韦》一样的“伟岸身躯”,对于霸王硬上弓这样的桥段很是专业,执着于家族血脉的继承,也许有点学会了达尔文的理论,所以一开始娶来了年轻貌美的读过书的女人来计划生个接班人,可是,皇阿玛怎知道他的新媳妇跟教会的美国女人好得很,思想开化岂是笼中逆来顺受的女子,本着嫁过来做心爱男子的小妾,怎知却是嫁作康家主母,其中多少辛酸啊。。。
所以把自己捆绑的跟裹粽似的,好一个烈女贞女啊,可是,原谅我不CJ的提醒你一句,你这么捆绑着,实在是用另一种方式去挑逗皇阿玛,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旧有着过多的征服欲,捆绑对他而言,只是增加个中情趣而已,该进行的还得继续,由不得你个弱女子啊。
幸好有个西洋医生,给你做了节育手术,摘了子宫,就酱紫的破灭了皇阿玛的继承人的梦。。。
正宗港货的三爷,你演绎的山西汉子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一开始看似多么的行为人体艺术,可惜那鱼不好看,看菜市场卖的红衫鱼似的,可惜了那女子的裸背,我不厚道的说一声,三爷,麻烦您下回装逼的时候专业点儿,成么。。。
商业大亨的儿子,其实最想当的是漫画家或者插画家,小儿书做的不错,要是配点文字更是一流。
最后皇阿玛的生个继承人终于完胜,OK,种马的任务已经完成,于是玩起了堂吉诃德的戏路,千里走单骑去了,神游啊。。。
老三被迫当起了亦兄亦父的角色,可是我怎么看都觉得是他老子报复他的手段,用家族的使命感逼迫他。。。
再说说镖局的老大,那个白胡子老头,一身正气面带杀气,最后牺牲的挺无辜,场面想起了《最后的武士》。
皇阿玛一向看好的邱掌柜,最后反而背叛了票号,哎,皇阿玛啊,虽然你一开始给邱掌柜来个置之死地而后生,可是你当他是傻子么,他的价值永远有个污点,他心里头不爽,大难当头之前,当然永远的记恨你,SO,这种员工,真的很难委以重任,除非你是傻子或者他是傻子。
反而是看似最会背叛老板的戴掌柜,比较忠厚,因为点题的“仁义”在孔夫子的教材中反复出现,作为书香世家的戴掌柜当然烂记于心。
画面真的有的很漂亮,奚仲文等大师,感谢你们让烂片也有闪光的亮点。
有山西大院的古朴庄重,有京城的垂花门,有天津卫特有的中西合璧,也有上海的洋场,也有中国山水画一样的山区景色,更有豪壮的大漠风情。
最后的最后,当三爷当着众多家眷打开祖先的匣子,打开那个神奇的书卷,“仁义”二字豁然开朗,好一个点题啊这片子,虽然烂,不过掩盖不了它红的一面,起先的中国人口论,点出了人民才是力量最伟大的人的观点,尤其是我们这些贫穷的无产阶级,可是,三少爷,既然我们都无产了,还拿什么银子去拯救您的商号呢?
一两开户,积少成多,先是试点经营而后全国推广,好,很强大,改革开放以后30周年纪念还没过去多久,我很自然的想到了30多年前的安徽凤阳的伟大创举。
在这个和谐的社会,仁义至关重要,所以,强烈建议各组织各部委来学习学习这部由台商郭台铭投资的伟大的影片,来受受教育。
嗯,我的废话依旧如滔滔江水,实在汗颜,总之,这是一部有亮点的烂片!
公正地说此片具有一部史诗片的许多质素。
但是在一些很关键的方面又有严重的缺失。
如果仅仅是给西方观众看的话,片长如果能略为松裕些,就能看出舒展大气,一副史诗相了。
毕竟西方观众看到了脏、丑、虐待、乱伦、小脚……就满足了大半,所以苛求少些。
但是如果拿给国人看,值得商榷的东西还不少。
此片就像多年前的末代皇帝,融合了东方意见的西方视角下的东方故事。
看过立刻觉得是西方人或是西化背景深刻的华人拍摄的。
整个片子在制作上的大气则让人几乎惊叹。
这就是典型好莱坞式的制作——总有些值得看的。
比如低调奢华的演员阵容,科教片般严谨的道具及细节(我注意到有些戏服干脆是真的古董)。
但是竭力在局促的篇幅里展开太多内容,反而显得仓皇,而几条重要的感情线,也没有一条走顺的,许多极为完美的桥段凌乱地穿起来,夹杂着无理且无法理解的情节硬伤,有一种令人扼腕的不协调感。
《白银帝国》电影名字挺响当当,无论电影的画面还是选角都像一部制作精良大片,表面看来是一部好电影。
电影中的那些画面让我想起了山西那些保留完好有些年代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平遥古城、晋祠,导演还花了重金到塞外、沙漠上进行了拍摄,电影制作资金的充沛让每一个电影镜头、场景、服饰都那么的美都那么的精致。
在演员方面郭富城、张铁林、金士杰两岸三地演技派男星的汇集保证了电影角色的质量。
有了近于完美的电影画面再加上会演戏的演员,又打着有深度中国华尔街晋商文化的旗帜,乍一看《白银帝国》离一部好电影不远了。
认真看电影的故事情节比较令人失望。
电影开始还像模像样的讲述关于晋商文化内容。
之后康老爷的白银帝国是被一个婊子弄垮的,一婊子绑架了康老爷家的四媳妇起,康老爷的白银帝国开始一点点的崩溃。
电影的重要笔墨没有落在康老爷、康三少爷如何为成晋商文化某一个代表一个符号性人物,天成元号如何扬名天下。
反而是杜二娘、康老爷、康三少爷之间的三角恋情成为了电影主线。
左看右看都像老谋子当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中的那些乱伦畸恋。
电影那些升华闪光的内容来的相当突然,却要通过话外音来给观众们做一个导读,真有点可惜。
看来《白银帝国》只不是过披着华丽的晋商文化袍子穿着情趣三角恋情内裤金玉其外的帅哥,那电影名字还不如直接叫《康少爷的恋情》。
作为一个山西人,本来很期待这电影的。
吃完晚饭和父母一起看,结果你给我演老三和女人(未来变成了继母)做艾?
你知道我有多尴尬吗?
这种情节和晋商有一两银子关系吗?
没有,三番两次的出现这种回忆,演的那么详细导演是想做性教育宣传片吗?
还“我害怕”“痛的叫出声”,服了片名白银帝国,说是写晋商,结果大篇幅演老三和继母的二三事,继母和外国女人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
笑死,想看晋商还得看乔家大院什么垃圾白银帝国,取这种名字我还以为是外国片,中国不说帝国,只说王朝吧?
昨天和有人去看了这部电影,看完有一种想骂娘的冲动!!
居然还敢称史诗!!!!
电影用了大约半部时长的胶片来讲晋商家里面三少爷和继母之间的暧昧关系,随着三个儿子的相继出事,剩下唯一的老三只能来继承家业,就在我睁大眼睛要看老三大干一场,振兴家族事业时,老三来了一句,要去过自己的生活!
我CAO!!! 后来剧情又胡乱插进了几段,老三最终还是走上了继承家业的道路,还没看多久,导演给观众来了个传说的蒙太奇手法,画面一切,字幕一打,来到了十年后!!!
十年后就十年后吧,好歹来点硬货啊,还是在讲些细枝末节的内容,最后影片就这么结束了。。。。
这就是宣传的什么TMD史诗巨 著!
主题够简单,也够深刻——做生意就是做人。
讲的是过去的事情,可是很有现实意义。
不过,真的能指望一部电影对物欲横流、诚信缺失的当下起到什么触动作用吗?
影片开场做足了史诗的范儿,影片里票号生意随着国家命运起起伏伏的过程也确实够史诗。
可是也许创作者觉得光是所谓“中国华尔街传奇”撑不起一部100分钟的电影,又加上了父子两代人为了一个女人的爱恨情仇。
于是,这部影片就变得不那么纯粹了,而不纯粹的电影很难拍得好看。
不是说史诗片里不能有爱情,但是要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
而爱情片如果牵扯到史诗,一定要把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绑定起来,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乱世佳人》,不能像这部片子这样你史诗你的阳关道,我爱情我的独木桥。
或者干脆不要史诗,像《菊豆》那样来一场纯粹而直接的不伦之恋,也倒干脆。
片中关于票号生意的戏份被爱情戏挤压去不少,结果匆匆忙忙,却意犹未尽。
爱情戏拖泥带水地抻了半天,结果我也没弄明白康老爷为什么要为了娶杜筠清搞一场密谋,而且密谋了还让她与正值怀春年龄的老三接触。
难不成这是山西票号培养接班人的秘密手段?
这部电影算是老片了,所以豆瓣的评分很能代表片子的质量。
前几年,这样低评分的电影我根本不会看,因为电影怎么也得演歌一两个小时吧,有那时间不如看质量更高的。
最近看完《黄金时代》和《亲爱的》,听心水郝蕾的演技的,这片也算郝蕾主演的大手笔了,只是可惜的是,后来还是陨落了,没有冲到一线,杨雨凌就发福了。
在这部电影里,郝蕾可以说是个花瓶一样的角色,除了彪了几句英语,没有可以发挥演技的地方。
内外国人也出现的很突兀,好像是有什么阴谋阳谋来着,结果后来也没表现,除了带了郝蕾去美国,最大的作用就是说明,郝蕾这个角色会英语,很新潮。
本来这应该是一部史诗般的电影,画面、布景、服装也的确有史诗范,但是看着看着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喜剧了。
喜剧之一,老爷来临幸夫人,结果灯关了马上又来了,皇阿玛大喝一声:拿剪刀来。
我不厚道的笑了,皇阿玛也是悲催,自从淹了皇阿玛,永远只能是吹胡子瞪眼睛的皇阿玛了。
必知临幸不成,夫人拿布裹了全身。
结果这夫人不是一般的狠,对自己太狠了,因为对婚内强暴不满,不想做生儿育女的机器,竟然自己把自己的子宫拿掉了,牛逼。
喜剧之二,还是皇阿玛,最后竟然以高龄失踪了,画面配的是夕阳中塞外的野马在狂奔。
本来郭富城是演追求自由信马由缰的人来着,最后,倒成了古板的老爷子追求自我奔放去了,非常之吊诡。
喜剧之三,本来叫白银帝国,但是经济金融说的很少,到最后变成了一部说教片,败家子康老三把自己的祖宗底败出去,却得到了“仁义”二字,台词更是搞笑,什么做人巴拉巴拉,心里也会很舒服的(大意)——靠,这是我最讨厌的台词。
好像怕表现不出来其仁义,必须最后告诉你这是仁义,而且会有好报。
喜剧之四,前面也没说这是给孙子讲家族史啊,最后,弄了个爱你们的爷爷出来,搞得好像看电影的都是孙子一样。
本片的导演是个舞台剧出身的导演,近几年也没看见她的新作,这部电影是她的处女作,我猜不是被伤到了吧。
女性的细腻,我始终认为拍微观的电影更好些,太宏大了,容易顾此失彼。
本片的导演就是把感情戏作为重头,但是却也想讲好一个家族国事的故事,这本身就不成立。
不过,单就感情戏来说,还是很好看的。
特别是郭富城在继母葬礼上的那段表演,可圈可点,令人动容。
只是观众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为啥老爷子非要娶自己儿子喜欢的女人?
如果他真的是封建家长,就不会尊重郝蕾的感受,也不会最后放走郝蕾,那么,他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呢?
这本来就逻辑不通,影片也没有交代。
很有感触的是邱掌柜其人性,一副低三下四卑微奴才相,但是这种人却也暗藏祸心。
康家老爷子说,来点恩威并施,这个人就会为自己卖命。
我觉得老爷子活了一大把年纪还没有自己儿子明白,那些背叛你一次的人很有可能背叛你第二次。
其实,邱掌柜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就是凤凰男么。
老爷子自以为自己人力资源搞得明白,熟不知才能差的未必就忠心耿耿,社会进步最终还是要靠那些有才能懂变通的人的推动,不可能原地踏步。
我觉得,他还是不识人,因为他看低了自己儿子的才能。
三爷在遭遇狼群的晚上马上就看出了邱的人性,第二日邱又犯了奴才病,跪倒说自己的命是三爷的,三爷只是淡淡的说,我和我父亲不一样,你不必如此。
想要掌控别人的人多是力所不逮,人与人之间还是真心换真心。
老爷子打情感牌给戴掌柜,其实戴掌柜一早就看出了他的迟疑和不信任,那么也没必要接他的岔,老三才是真心对他,而他也算“士为知己者死”。
不过,我真的怀疑,在商言商,有多少真感情在里面。
但是,老字号能百年传承,光有钱没有精神肯定不能够,只是可惜的是,这片子还没有乔家大院让人有感。
我们的注意力,差不多都集中在继母和继子之间的感情纠葛上了。
可惜了布景和海报。
导演想拍史诗大片,展现历史厚重感,可是只沦为小打小闹,啥也不算。浪费好题材好班底了。
张铁林最好的一次演出郭富城最有气质的一部戏就是不喜欢最后的credit roll弄了那么多国家为了显示班底强悍么最强悍的就是everything made in China
情节单薄,演员孱弱,恶评如潮,钱白烧了!
`~~~~~唉 怎么说呢··
电影名字如果改成《我和二妈的那点事儿》,我会加一颗星……话说那点事儿的确挺感人的
其实题材不错,就是枯燥了点
张铁林一如既往的吹胡子瞪眼,就他这演技还好意思说人家郭富城演技问题。
画面不错,含蓄的地方处理得很好,跟原著比有些细节交代不够,胜在情节完整,输在层次降低,三星半
好一出烂片
电影整体画面很好,但是总觉得故事的表现力度不够
收尾无力
到最后的时候有点意思。
才6。3分,大概都是看假文艺片看习惯了,所以这样的电影觉得太难看了。 还有人讲性不性的,其实这本电影的性处理得非常好。但只是其中一笔而已。还讲无极,黄金甲,这不扯淡么。没法比啊
原来是听爷爷讲故事啊
无聊时看吧。
道具真的很美
仁义,其实从开始就猜到了
剧情不知所谓,倒是郭富城的演技有长进
还算大气,就是不耐烦一女二男的戏,尤其是小树林里二人幽会那段。郝蕾的嘴唇确实倔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