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西和皮皮鲁之罐头小人》今天和小侄女去看了这部电影。
虽说这是部童话电影,但是真的很值得大人也去看一下。
小孩看的是欢乐,大人看的却是反思、感动和羞愧(如果有的话[旺柴])。
学校的老师只以成绩论好坏,妈妈要求女儿一定每科考100分,学生成绩差只能坐后排,还不能参加学校的活动,考不到90分就要被开除……看电影的过程,我会觉得说这些话的大人真是可恶,而由大人制定的这些社会规则更是可恶。
“你不能和成绩差的孩子玩,会被带坏的”“快考试了,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你只有学习成绩好了,才能上重点中学,才有机会考上重点大学,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这样才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爸爸为了让你在第一小学读书,做了很大的牺牲,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你现在却不好好读书,说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你没有这个权利!
”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是不是也说过类似的话呢?
电影里,学校起火了,大人们好像突然领悟到,考试分数在这个时候对救援孩子没有任何帮助。
鲁西西逃离火海的时候,老师们把她抛高,都开心地欢呼,而鲁西西却哭了,因为她的小伙伴为救她还身处危险中。
大人的笑容对比鲁西西的眼泪,这样的反差让我触动很大,大人们好像永远不明白小孩最在意的是什么。
我想到最近的一个新闻:养了两年的狗被奶奶10元卖掉,小孙女极力阻拦无果,崩溃大哭。
新闻视频里那个女孩的哭声有多么无力和悲伤,那个奶奶估计永远听不懂,甚至还可能把这个当成趣事说给其他人听。
电影的最后,那些可恶的大人开始变得明理起来(好像有点强行洗白[Emm]),允许孩子保持个体差异性,而不是只有一次次考试成绩作为孩子的标签。
(现实中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宽容,我很怀疑)看的过程,旁边有位妈妈时不时擦眼泪,不知道是不是也很触动。
反正我是真的哭了。
电影也没有那种煽情的剧情,但是就是有些地方看了就想流眼泪,好像看到了过去的自己。
那些小时候也不太明白的灰暗藉由他人的书写、他人的演绎,慢慢被我看见,被我所理解,然后突然又释怀了一些。
最后,郑渊洁真是太太太可爱了。
我相信,有郑渊洁的书陪伴长大的孩子,一定会有个不一样的童年。
特效土土的,剧情尬尬的,转折硬硬的,但作为中国儿童文学首部大IP的影院呈现,多少还是有不自觉原谅这一切的情感[破涕为笑],鲁西西演技很真挚,制片给人强烈的小孩穿西装皮鞋装大人似的笨拙和无奈,于是煽情时陷入一种又想哭又好笑的魔性尴尬中[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小学生们看得很投入,说好惊险好刺激好搞笑[破涕为笑][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这个电影就跟尬,能看出来你想兼容孩子的乐趣也想抓住大人的兴趣 避免孩子在看 大人在睡觉,但是就是这种鱼和熊掌双煎的效果下 小孩看的心情不好 大人看的郁闷!
1、我对电影术语不懂 就是在给鲁西西的特写居然是用拍成人的那种镜头来呈现的,包括很多摆拍的镜头 还有那个打小报告的女孩子 很特意的、很刻意的要拍出那种“心机表”的感觉,一个傻白甜 一个心理阴暗 宫斗剧吗?
2、孩子看的 主要多呈现 好奇、童话、快乐、探索、想象的内容,这个电影拍的就是无私奉献、内心阴暗、制造紧张、营造恐怖,我后面一个男孩子看到紧张的地方 哇哇大哭 别的孩子也在嘤嘤哭泣,大过节的 我是不是要夸夸你了3、小人在电影中 最出彩的地方 居然是作弊!?
我都无语了,不管大人国、小人国 国内外的素材太多了吧你再孩子面前整这玩意?
我都不知道 你这个到底拍的是给谁看的好多天了 有些要吐槽的我也不记得了,我觉得郑渊洁童话真的是可以慢下来用心拍,现在电影圈最缺的是内容 内容 内容 难得的好内容还是要慢慢打磨,短平快出来的只会消耗大家的热情,盗墓题材就是被资本玩坏了,那么好的内容,所以真希望郑渊洁能好好的选导演 选影视公司,你以前说你为了装读者的信在北京买了套房专门放信件这是九几年的事情了 请不要被资本绑架!
看这部片子是因为我老婆(小学语文老师)在寻找一部可以推荐给自己学生观看的电影的,我跟着看了一遍。
我自己也是一名初中班主任老师,也是想着如果不错的话推荐给家长,看完以后,我实在不敢苟同影片想要传达的思想(可能是我自己的理解有所偏差)。
我简单说说印象深刻的几个镜头:1. 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大多是无效沟通,例如母亲解释父亲为何要做一个小编辑而没有去电视台这件事。
我想说,这个年纪的小孩懂什么是付出吗?
懂得这种爱吗?
可能是大人直接告诉他们这就是爱吧,他们大部分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这种情感上的付出,即使经历过的也很少有人去引导过,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到。
当一个娃娃没有经历过或者理解到时,他只能硬记,妈妈说这才是对的,这是成功有效的教育吗?
我不赞同。
2. 孩子在试图反抗数学老师和学校时,父亲没有去站在孩子一边,反而巧妙回避问题以赢得主任谅解,这种不是在抹杀孩子的辩证思维吗?
孩子会不会觉得:为什么我觉得不对时不可以提出不同观点,为什么老师不理解,我最亲的父母也不理解我呢?
是不是我以后受到欺负时也不可以说不可以反抗?
比较正确的不应该是孩子做事的方式错了,家长和老师引导如何正确争取自己的权益吗。
3. 有一个镜头,告密女孩的表情我记忆深刻,这种给孩子看到的电影适合吗?
孩子演技不错,但是会不会有学生去模仿?
会不会造成校园暴力?
值得思考。
如果说以上是电影情节需要,就像我老婆讲的,这种一定会有反转,来教会孩子一些道理,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
没有我预设的会呈现出来的教育意义,没有太多的对前面不合理事件的解释。
这样的话,我不会推荐给学生和家长看,因为可能会给到一些家长本来就不太清楚的教育观蒙上不太好的一层阴影,给孩子一个模棱两可的引导,甚至是错误的引导。
儿童片,应该是积极向上具有教育意义的,而不是给部分人共鸣的。
于飞导演一直坚持拍郑渊洁的东西。
就这一点来说,已经非常值得尊重了。
回头看看,现在已经没有这种真人演的儿童片了。
看着看着,就觉得小时候好像看过。
很多的情节也都很熟悉。
这个电影从各个方面来说,都算不上绝顶的优秀。
特效拉,美术拉,都是平平的水准。
但是这个满分,从其他方面定义,却是实至名归的。
首先,从学术层面讲,是非常有贡献价值的。
因为没有人拍中国本土的童话故事了。
我们应该当推广自己的东西,这一块就是空白。
如同陈佩斯说的:“我前进一步,中国的舞台喜剧就前进一步,我后退一步,中国的舞台喜剧就后退一步。
”这话说得即荒诞又硬气。
因为只有他在做,所以当然是这样。
那投射到这里呢?
郑渊洁退步了,于飞不拍了,可想而知,这个事就绝根了。
郑渊洁写的童话故事,可以说是独属于我们70-80这一代人的。
我惊喜的发现这个演皮皮鲁的小演员长得很像《魔方大厦》动画片里的来客。
看到彩蛋更是让人兴奋。
在这里做一个意淫般的畅想。
假如有一天,于飞可以拍《魔方大厦》的网剧呢?补完动画片没有的结局。
那真的是活久见了。
要是导演真的去爱奇艺申请网剧经费。
我相信是能筹到启动资金的。
童年经典IP啊,和魔方大厦有联动,记得小时还有这个动画片。
拍成真人版确实有点尬,说给孩子看吧,太枯燥,给成人看吧,太隐晦,不直接,浅的太浅,深的太深,演技水平不够院线级,顶多是中小学校会演的小品级演技。
整部片子的内涵很深,当然为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一定还是要回归到正能量主基调,不然就看不到了。
随便说说看电影时的一些感悟点。
1.唯分数论。
学生一切以学习为主,学习一切以分数为据。
只要成绩好就好学生,这其实是一种很落后的论调。
学校要教育孩子的,不应该只是学习成绩,而是真善品德,不论在现实中还是艺术作品中,往往影响一个孩子的发展,并不是教念书考分的老师。
现实中的老师,多数只是作为工作在应付,教出成绩了有绩效多挣钱,比的只是成绩,只是押题,讲的最多的就是分析考卷分析题,完全是应试教育,更有甚者连ABCD的选项和是非题对错的比例都分析一下,堪比彩票精算师。
当现代嘲笑古人只背八股文就算有学问时,未来人也是同样嘲笑现代人的只要有分数就算成功。
2.分数等于钱,钱多就是幸福。
这逻辑是这样的,分数好,就上好学校,好学校就能找好工作,好工作挣钱就多。
可是这其中并没有必然联系。
分数能换钱的职业,只有替考枪手。
另外一个人的幸福快乐与钱多少,也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幸福快乐是主观感受,金钱财富是客观物质,有钱确实可以增加快乐,但不是唯一必要条件。
带着无限金钱生活在无人荒岛会幸福吗?
3.家长为你牺牲的很多。
影片里的爸爸妈妈说出来,爸爸为你舍弃好工作,妈妈得病还照顾你,实在不忍吐糟。
这。。。
不就是道德绑架么。
父母为子女无私的付出很伟大,父母为子女无脑的付出很愚蠢。
4.不拘一格降人才。
360行,行行出状元。
活出自我,才是精彩。
一个稳定的社会,是需要有不同类型的人做不同类型的事。
就像一个球队,前锋很重要,但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当前锋,需要中场,后卫,守门员,教练,队医,场务,解说,保洁,保安,少了谁都会出意外,踢不赢比赛。
5.童话不适合成人,都是反鸡汤的。
影片中,小人们帮孩子作弊的一幕,放到家长们眼里又该举报了,不用联系前后剧情,不用最后觉悟成长改邪归正,中间只要有这情节,就会被举报。
现在的家长们都很玻璃心,一定要让孩子在温室里,远离一切。
正好看这电影前,巧合重温了几部童话,以现在成人的观点来看,还真是可怕。
杰克与魔豆,天上的巨人找谁惹谁了,就被杰克偷家了还丧命。
丑小鸭,天鹅的孩子,终有一天会变天鹅,与努力奋斗无关,与基因血脉有关,反过来如果它和其他鸭子一样,又是不是该庆幸自己和鸭子一样丑呢,环境才是根本,如果它在天鹅群里,就不会感自己的异样了。
白雪公主,红颜自古遭人嫉,长的美就是错,如果她长的平庸点就没那么多灾了。
小红帽,社交不要太牛B,你不知道大灰狼的计划。
坐我邻座的15后小孩估计一点也不懂为什么我一会哭一会笑,其实我自己应该也是不懂的。
应该是很久以来不为了主演阵容,不为了庆贺什么特殊节日,不为了情节引人,同时也几乎没有带着一份对演技等电影水平的审视眼光,去看的第一部电影。
我只是觉得自己当然要去看,肯定会去看啊,不可能错过的。
即使它暑假莫名其妙下线,再上线时应该也是删改过的模样——只有一个多小时。
那个词叫什么来着?
噢,情结。
虽然一直觉着自己胸无点墨,但回头看看自己读过的书倒也挺杂。
福尔摩斯哈利波特一类自不必说,看过最多的是东野圭吾,印象最深刻的有一些单本小说,不登大雅之堂的玄幻武侠也爱着,中外名著数一数竟然不少。
但从小到大别人若问我最喜欢哪本呢,我有回答过郑渊洁的书吗?
我当真不记得了。
这些年长大的过程中我已习惯“啊原来曾经记忆这么深刻的东西也会有淡忘的时候”,今天也是,我忘了五个罐头小人的名字,忘了故事的大致梗概,忘了看那套书时心中的所思所想,也忘了在哪一次大扫除的时候舍弃了家里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们。
在前一年或者两年我重读小王子的时候,开头描述那段孩子与大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让我惊觉原来自己的思考模式已经完全是大人的样子了。
所以其实在我想不起情节走向的时候我并不难过,我知道如果我近年真的重温那些儿时的珍贵,只会更难过。
原来自己终究成为了一个模式里的大人。
其实我还是记得一些读书时的想法的,皮皮鲁的父母convert的时候,我一定暗自下过决心,以后一定不要成为一个唯成绩论的父母,一定要平等地去对待自己的小孩。
今天电影院里除了我基本都是带着学龄前孩子来的父母,许是八五后与九零后们吧。
我其实好想知道,你们是仅仅为了带孩子来看这部国庆档唯一的“童话”,还是和我一样,来重温童年呢?
如今我也来到了一个,回望“十年前”而记忆并不很模糊的年龄。
我踏入成年人的世界也已过了整整一年更多,已接触过一些幼时看着大人们做的事,也被家长说过毕竟你也不再是小孩子,也已有二十岁。
如今及以后我只会越来越大人,与儿时的世界终究站在期望的两端。
十岁的我想快些考完大学,会有手机电脑,可以成天看电视上没追完的电视剧,可以自己买喜欢吃的东西。
二十岁的我羡慕幼童可以在家长的庇护下没有压力,完成一些那个年龄段必须完成的、与成年后相比简单无数的任务。
可没有时光机让我们互换一天。
我早已告别了童年与青少年,它们与书中带着滑稽幽默的归谬手法毫无相干。
我没有逃过学逃过考试,没有在上放学的途中去喂自己偷偷养的小动物或者因为别的什么事过好几个小时不回家,没有在周末约着好友组学习小组或者去哪个咖啡馆写作业,没有踢球踢碎老师办公室的窗户玻璃,没有被学校广播特殊通报过某班的某同学如何如何……现实与书中差距其实超级大的。
只是刚才的一个多小时让我又回想起,原来我向往过憧憬过、这么爱过一些带有年代色彩的,亦或纯属虚构的奇思妙想。
原来我曾很久很久,坐在空空的书房里,双手空空,脑子也空空,只是无比渴望地摄取些什么让自己充盈起来。
原来以前的快乐那么容易。
原来我离那些已那么遥远。
我倒是记得五六年级时自己问老爸郑渊洁为什么没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那么厉害。
我一直不把他看成是童话作家,本中国普通小孩眼里童话只是王子公主。
没有童话能让十岁的我放声大笑乃至一定程度上塑造我的三观——拿过钱一定要洗手就是看完钞票印刷机后养成的习惯,那段时间我写作文都在痛骂贪官。
而让二十岁的我呜呜咽咽泪流满面的。
难道就没有人发现,这个电影的每一处都是奴性与压榨吗?
我没看到什么美好的品格,我看到了90年代的孩子,离开了校园的牢笼又进入了社会的牢笼,难道是当初的校长都当官了吗?
嗯,对,会一直愚昧下去这种东西给孩子看,我都不知道从哪里教孩子,教他们如何站在牢房里唱不愿做奴隶的人吗?
简直是沉浸式意淫与自我陶醉
带着一年级儿子重温自己三十年前看的故事。
小孩的反馈如下:1.鲁西西挺漂亮的(之前给娃买了十二生肖和皮皮鲁传没买鲁西西的,他看了十二生肖强烈要求买鲁西西传,原因竟然是鲁西西(的插图)很漂亮,买了鲁西西传有些失望,觉得图不够漂亮,故事也不合胃口。
)2.真人电影真好看。
(第一次看真人童话电影)3.看了作弊那段一开始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原来他根本还不知道有作弊这个概念,汗)4.被火灾吓到了。
下面是我这个中年书粉(连续买过八年的童话大王,后期的舒克贝塔对我的三观都形成过冲击)的感受:拍得不错,是儿童电影应该有的样子,就算内容改编过内核的确是郑渊洁风格。
都不是完美孩子大人,但传达的精神是跨越时代的,老师父母坏同学的洗白我觉得挺好的,儿童电影不需要给娃心理阴影。
浓浓的怀旧风,饼干罐都是锈迹斑斑的,除了校服款式有些突兀,虽然我看着亲切,但其实没有必要,特别是如果要做系列吸引当代观众的话。
特别适合做系列电影,魔方大厦可以等待了,舒克的直升机都准备好了。
几十年来太缺真人儿童电影了。
只放过一遍的小龙人是多少中年人的美好回忆。
逃生滑绳子太危险不适合模仿需要加强教育。
这片子的定位很精准,小学生和曾经的郑渊洁童话读者。
其实改改风格适当改编可以有更好的未来。
郑渊洁童话其实有时候过于愤青和脸谱化了,但他传输的一些精神,比如不唯分数论,想象力,质疑权威,爱与勇气,正是几十年来中国小孩教育最缺的,与官方教育中和一下挺好的。
等长大了,大家自然也会辩证再认识的。
论郑渊洁童话的影响力,对几代人三观的影响,给任何奖项都是担当的起的。
最后,宣发真烂!
期待下一部。
自从知道开拍了就很期待,从今年暑假一直等到了国庆节。
没看电影前,我以为是带着笑容去追忆童年,看完电影后,谁能想到哭的稀里哗啦,深有感触。
整个电影的世界观与我以前看书时幻想的不太一样。
我想象中的魔方市,是一个更超前更奇幻的世界,但电影里更偏向写实一些。
当看到皮皮鲁和鲁西西出场,很激动,小时候书中的人物有一天实体化被看到,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
整个电影的剧情很流畅,前面部分基本和书中一样,中间增加了许多新的,比如帮差生作弊(电影后面也说了作弊是不对的),帮他们补课。
中间有好几个哭点,一个是妈妈为了鲁西西不被开除而跟老师求情,讲父母为他们兄妹的付出。
一个是关于老师,老师虽然平时对待优差生不公平,但火灾发生时,浓烟滚滚中喊:“救救我的学生”,当时是非常催泪的,老师演员演技也很棒。
两个小演员也很棒,尤其是饰演鲁西西的小朋友,完全是符合我想象的。
乖乖巧巧,机智聪明。
这拍的也太邪典了,郑渊洁既然同意把这故事改成这样,想必是他儿子经营不善对整个剧本的前三分之二没什么意见,包括小人第一次帮助差生改成集体作弊,属于欲扬先抑后面定有博士因材施教,证明成绩差不代表孩子差(差生通过考试打唯成绩论的脸才是这个故事的的高潮和根本立意),结果水尿光汤几个镜头也不交待考试咋样一场大火人间有大爱就结束了?差生之歌都不唱算什么狗屁改编
国产儿童片里面,算可以的了。全片的服装、道具陈设和装修风格,都是故意用的九十年代的风格。跟读小学的时候,在邻居姐姐家翻阅了几页纸的小说原作的气质很契合。主要就是讲“勿以成绩论英雄”嘛。在靠近片尾的地方,有几句台词还跟郑渊洁的另一部作品《魔方大厦》形成梦幻联动。
3.5,视效怎么比《驯兔记》还差?整体还算童真有趣,又有讽刺和反思,看了原版童话,电影的主线故事更丰富了不少。魔方市的设定和郑渊洁客串的片尾彩蛋,完全可以做郑渊洁童话的皮皮鲁和鲁西西宇宙或者魔方宇宙的。只不过5000万的票房,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人继续拍……
童年经典👍🏻,但给我看得越来越感觉焦虑,哪怕后面有反转,但还是处理得不够好,剧情,台词各方面也不太好。★
从儿童角度:比不过长江七号从奇幻角度:比不过莫扎特从家庭角度:比不过小红花
非常非常陈旧的教育理念,能拍出来也不容易。
小时候很喜欢的童话故事,就是这个造型,跟我想的完全不沾边...
教育理念带着五毛钱特效它来了!
姐青回!郑渊洁,中国儿童YYDS!故事情节相当简单,但是很有教育意义。尤其是小朋友的演技自然不造作。田雨老师不愧是春风化雨——有种爸爸叫夏东海。至于妈妈,对不起,还是和原著一样,功利无情。我很好奇,把妈妈人设立成这样,郑爷爷,您夫人知道吗?最后弱弱的问一句:绿茶婊的颜值,一定比主人公的颜值要高冷吗?
对比《巴黎淘气帮》《地球上的星星》《无人知晓》《何以为家》《我的九月》《看上去很美》等电影,《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里演员们的整体表演真挺“劝退”我的(田雨的表现倒是还可以)。
鲁西西发型有点成熟啊。特效方面还需要加油!
小学可以开除学生吗,小学还有什么保送重点中学?九年制义务教育不都是按学区来的吗?小孩让五个小人先回家,他们怎么回去?回去得多久?能活着到家吗?为了推进剧情最后还来个学校火灾也太狗血了吧。不过我那个上三年级的儿子很喜欢看。
2.5 还行
这个故事能拍成这样也算可以了,但我就很纳闷鲁西西的书桌上为何会有梁羽生的小说和宜家台灯?
算是怀旧吧。值得鼓励,现在已经没有真人演的儿童片了。
比预想的要好,小演员们都还演技在线。至于剧情,想想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的教育现状似乎还是停留在郑老师的设定范围内(甚至还有所不如),不得不惊叹于作者的脑洞。PS:有没人觉得上尉的演员很像李晨的?
小时候好喜欢这个故事,基本还原了
应该是第一部在院线上映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电影吧 感觉迟来了几十年 小女主演技不错 希望有机会看到更多的回忆童年的影片
????????
补票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