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是不是受不了别人对她好?
好像年纪大了 受不了这种让动物自相残杀的画面了。
他哥这个暴脾气 这看的我真的好紧张啊 还藏钱 真的爆担心了。
这嫂子也是还 蛮聪明蛮现实的哈。
是的 谁又嫌钱多呢。
但既然每个电影电视剧都是金盆洗手前的一个case坎坷到不行,那是不是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放弃。
情人之所以好大概就是只有阳春白雪没有茶米油盐,为了吃个煎蛋出车祸了,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也得吵架。
但是狗不是吃巧克力会死的吗。
米奇真的 权当发泄口了,把两个人都要逼疯了。
狗真的会把舌头歪着吐出来吗。
这子弹不给取出来啊 就直接愈合在里头啦?
真别太爱了。
这个大黑狗真的没想到。
aqua水 有的包装上有写!
生活落魄的话 带着眼镜也没有用。
真的拿剪刀剪指甲啊。
最后这个教授 确实是最后一次也金盆洗手了,很完美的结局。
就是不知道是不是他想的 那么多狗都死了,打击太大了也。
mi amore~民风淳朴墨西哥 又是西班牙语。
是因为竹子那一系列生活是狗娘看的,结果还是没明白什么是狗娘,爱情的线感觉只有两条?
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什么事会和我们有关系,世界上每一件事都是有关联的。
——伊坂幸太郎《华丽人生》《推拿》里所说的人与人总是想让是事实,但走在路上的每一个人,都无法预见到自己在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的人生中留下过什么样的痕迹。
同样是彼此独立又紧密相连的不同故事,用多线叙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在观众眼前。
2001年的《华丽人生》或许有可能是受到2000年《爱情是狗娘》的影响而产生,到了《撞车》则成了美国版的《爱情是狗娘》了。
爱是什么样子?
Love is betray ,love is anguish ,love is sin ,love is selfish ,love is hope ,love is pain ,love is death ,what is love ?
Love is a bitch 。
医生也疯魔般地这样唱:爱是妒忌爱是怀疑爱是种近乎幻想的真理。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嫂子。
于是,在弟弟奥克塔瓦眼里,爱是臆想,爱是占有,爱是不顾一切带她走,而不管她愿不愿意。
哥哥阿米罗眼里,爱是物质,爱是自私,爱是暴躁无常,爱是虚张声势,爱是被揍成狗样还是愿意跟在她身边一起回家。
嫂子苏珊娜心里,爱是忍受,爱是懦弱,爱是交换条件,爱是讨厌他的一切却还是想要和他在一起。
少妇的心思是无法猜透的,但明显苏珊娜身体和心灵没有在同一个频道上。
她用爱给奥克塔瓦织成美好的谎言,只不过是为了获得一天多过一天的金钱。
兄嫂恋,就如网上说的苹果与梨的故事,嫂子想要的是苹果,而他却将自己拥有的全部的梨都献给她,一切奉献都成了狗屁,等待也成了空壳。
奥克塔瓦再如何深情地说:“跟我走。
”也抵不过阿米罗随手抢来的事物,何况横亘在他们之间的是一条死亡鸿沟。
得不到的东西,再怎样也得不到。
“跟我走,或者是我留下来。
”奥克塔瓦等待落空的绝望眼神背后,会不会是为她留下来的决心?
乍见之欢,猝不及防丹尼离开糟粕之妻,和爱得热火朝天的模特维拉莉在一起。
最后爱意浓浓的小爱巢,成了冷冰冰的伤心之地。
再炙热的爱,总有一天会变成柴米油盐,没有车祸那柴米油盐将会成为他们更加平淡的车祸,而车祸之后的种种到最后残酷的截肢,只不过是导演将现实撕开,绞成另一种模样,血淋漓的表现。
生活得操蛋之处,就在于你以为的改变只是表象,“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丹尼永远都只能活在生活细碎之中,而狗却能活得比人快乐。
而他想要得到的,总在费尽力气得到之后又注定将会失去。
终身悔恨,重新来过爱情与理想,妄想残暴手段改变世界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曾经事业家庭全美满的切维多,抛弃妻子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他以为自己是起航去改变世界,结果让世界改变了自己。
最后落得衣衫褴褛,踽踽独行,满头白发,与狗为伴,终日悔恨,才发现最后想要的只不过是自己早就拥有着的东西。
老头活得浑浑噩噩,却因为一条狗而改变自己最终的方向。
在他颇具嘲讽意味的悲剧人生里,他想要得到的早就握在手里却不自知,在永远失去无法追回之后却还在想要得到的路上幡然悔悟。
就如片头所说,吾之所失,亦吾之所在。
生活里处处都充满了变故和不安,这狗娘养的人生里,有些东西是莫名其妙突然失去,譬如发卡,譬如恋人,譬如生命,有些东西很久之后才醒悟已经失去,譬如工资,譬如老友,譬如青春,譬如人生。
漫无边际走在路上,每个人看上去都像一条狗。
简介:本片是墨西哥鬼才导演亚历山德罗•冈萨雷斯2000年惊天动地处女作,影片曾荣获第1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第5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大奖、并与《卧虎藏龙》等片一起获第58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本片采取三段式讲述的结构,三个故事除了发生地都是墨西哥外毫无逻辑联系。
一场偶然的车祸将三个不同的人物交织到一起。
本文着重分析三个故事人物的一些共同点,剖析导演的内在逻辑,并进而探讨在当下的全球化语境中影视作品是如何处理历史和现实问题。
电影的名字西班牙文AmoresPerros,原意是“人性”,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国内的几个译名就千奇百怪了,比如《狗男女的爱》、《人、狗、爱》,《人狗情未了》,想必是和噱头有关,这个不仅外语片翻译成中文是这样,中文片翻成外语也是如此,如《霸王别姬》的英文名字就叫:Farewell My Concubine (再见,我的小妾/情妇).言归正传,直译自英文Love is bitch的《爱情是狗娘》则相对流传广泛。
想来是其一,狗娘在中文世界里有特殊的含义.当然主要色彩是贬义的,也就是噱头的来源.其二是:爱还确实让人有恨的咬牙切齿骂娘的时候,加之电影里三个故事都是和狗(至于是不是狗娘则存而不论)有关.本文也采用这一译名来加以叙述.导演伊纳里图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生人,是个大器晚成的人物(特指在电影这一行当),本人曾是出色的DJ和电视广告人,他曾坦言:多年的广告从业经验使得我学会用最短的镜头传达最大量信息的技巧.这可以用来解释这部片子三个为人称道的特色:一:精巧神妙的结构.这一点在评论界被多次拿来和昆〈汀的《低俗小说》相比较. 《爱情是狗娘》是三个小单元分开叙述,最后再整合起来.在片中,故事主题以三个人物名字来划分开,第一故事单元是底层青年“奥克塔瓦”斗狗存钱计划和嫂子私奔,第二个单元是:名模瓦莱莉亚被截肢的故事.第三个单元是职业杀手的老游击队员奇维多跟女儿正名的故事.三个主要人物无论是年龄,性别,经历还是个人性格都无一相似,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生活在墨西哥城里,而且,他们都养狗. 导演伊纳里图在采访时谈到拍这部片子的初衷:“原先是打算拍11个短戏来反映墨西哥城的冲突性,然而三年后,11个短戏成了36幕,也就有了这部片子。
”[注原文:…planned to make 11 shorts to show the contradictory nature of Mexicocity…after 3 years,became 36 drafts…].这里出现了一个关键词:“contradictory nature”,冲突性或者说复杂性.而三个背景各异的人物,所牵入的历史时空将是广阔的,而所涉的社会层面也是多元的.以奇维多的故事为例,通篇导演自认为塑造得最为成功,并且最具真实意味的故事.由警察里纳尔多的嘴里,我们对先前几次出现在第一二个故事里的乞丐老头有了概括性的背景总了解:“他以前是个游击队员,(像扎菩提斯特吗?)对,只有他是个真正的狗娘养的.他在一条商业街投放了一颗炸弹,绑架了一个银行职员,杀了很多警察,…有支叫白桥的队伍跟着他…”.里维多身上指涉了墨西哥,或者说整个拉美世界的政治风波.然而原本应该最冷血的杀手在片子中却演绎了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里维多在报纸上看到前妻逝世的讣告,在葬礼上远远看见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之后就开始跟踪女儿,还潜入其家,偷相片之类,只为多看她两眼,以及想重新恢复和女儿的联系. 导演伊纳里图曾称“政治是过时的温情主义”,那么现实的温情主义是什么呢?
撇开了政治元素,这个片子描述了一个真实的父亲对于女儿的那种无法为时代和历史所切割的血脉联系。
电影提供了一种任意架设时空的能力,这点使得电影具备其他艺术门类所无法企及的特质,但有两个基本事实必须得到尊重,首先,银幕内的故事时间必须是合乎逻辑的。
其次,观者观看时的时间却是线形流程,无法被跳跃。
所以在一切玩弄形式之背后,必须得有深思熟虑,这一点,不仅是导演个人的能力所为,必须是团队合作的结果,一部电影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爱情是狗娘》做为一个电影生手的处女作,之所以能够轻易地拿到投资,主要是因为有一个出色的剧本。
在剧本到成片,导演团队曾经开过无数次的会议,讨论每一个细节,比如里维多能否在第一个故事里的这个时段露一面,以保持后面叙事的非突兀,又能不影响第一个故事叙事的流畅性。
有些评论人认为“这部片子持续地以高智商来玩弄观众。
”这种说法是不负责任的。
通过拉片,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故事从“奥克塔瓦”这行字幕开始到“瓦莱莉亚”的字幕出现,以地点为别,总共有四十五个左右场景转换,其中出现第三故事主人公里维奇的画面总共有八处左右,这些画面经过仔细甄别和选择,被放置到第一个故事的叙事当中,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对第三故事脉络有直接作用而就叙事时间必须加之到第一故事发生时空里的。
比如里维多执行第二桩任务。
如果不在第一故事内有所出现,否则将无法在最后将三个故事由车祸这个事件整合起来。
第二类画面更多的比较短的诗意画面,主要用来让观众对这个人物有先期印象,引发好奇,但此类镜头一般都是单幅画面,构图简单,占时非常之短,以免干扰第一故事的流畅叙述。
二,MTV化的叙事。
和导演的职业经历有莫大关系。
总体而言,《爱情是狗娘》用极其现代的形式讲述了三个极为老套的故事。
故事主题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爱和背叛。
但形式却非常之超前。
除了上文所论述的结构奇巧外,导演大胆地采用了MTV的拍摄方式。
比较典型的有两处,集中在奥克塔瓦的故事当中。
第一个出现从37分33秒开始,最大的特征是电子风格的音乐,很MTV化的拍摄了奥克塔瓦斗狗和哥哥拉米罗抢劫的日子(/或状态),音乐据导演本人介绍,来自拉美一支叫CONTROL MACHETE的摇滚乐队。
第二个MTV片段出现在44分48秒处,主要是奥克塔瓦找人教训拉米罗,以及和莎萨娜的感情。
和第一处不同的是,这一段有人声出现,完全可以独立抽出作为一首MTV来播放。
这种MTV的方式出现在现代电影里早不是什么新鲜事,主要和现代人的欣赏习惯有关,视觉化,冲击性的画面阅读,是现代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在某种程度上构成对经典好莱坞营造“白日梦”的反抗。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两段MTV里,奥克塔瓦VS拉米罗,有一个显著的比对,在虚焦,快切之下,观众不难察觉,奥克塔瓦的胜利是暂时的,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危机。
在这两处明显的MTV叙事之外,整个片子的剪辑都遵循一种视觉至上的要求,这也就是很多人嫌恶此片肮脏血腥的主要原因,但构成的冲击力却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虽然在形式上的创新是《爱情是狗娘》的一个大卖点,但通观整个片子,无论是剪辑手段还是故事原型,都还是好莱坞电影的那一套。
以片头为例,触目而来的两个镜头就是高速拍摄的街镜,非常之绚目晃眼,但切到第三个镜头就放慢了速度,是一个街道的全景拉入车内,镜头四是开车的奥克塔瓦的侧脸特写。
从这四个镜头,还是传统戏剧叙事里开头的大全镜交代环境——中景别交代故事发生场景——特近景交代故事主人公的模式。
再看整个片头,两分钟时间内,总共有72个镜头,多处运用流畅剪辑的手法,和《真实的谎言》(/或者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里的追汽车场面如出一辙,非常之刺激,非常之完整的一场戏。
可见在后现代的讲述情境下,导演始终是要以经典的叙事方式为基础来加以创新,毕竟观众的欣赏心理是长期沉淀的定型,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对传统形式的尊重,本身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对于观众的尊重。
三.细节完美主义。
一切真实的都无法被虚构。
但电影就是一门虚构的艺术。
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边缘人物的影象写作,如何到达真实,则成为一个摆在所有创作者面前的问题。
有些人走了极端写实主义的风格,来达到对现实的真实描摹,比如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但这类片子无法卖座,无法得到观众认可的片子,多少是种遗憾,而这种方式也不能称之为好办法。
在这时候,出现的这种细节真实,却无疑得到更多的赞同,抓住真实的侧面,比复现真实本身来得更为有效。
导演用了500个镜头去讲述第一和第三故事,800个镜头去讲述第二个故事,但最后拍完的故事,即里维奇的故事,却在最大程度上复现了一个昔日游击队员在政治退场之后,如何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的故事,导演没有安排什么潸然泪下的场面,第三个故事基本都是细节的堆砌,但却真实而美。
比如老头和他的一群狗躺在床上的画面,那种沉湎与乌托邦革命理想而无法在现实里正常生活的形象跃然画面,带着几分沉郁无奈;比如老头偷看女儿,被女儿发现,立刻转身躲开的镜头,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极其到位,老父亲面对女儿无法相认并被认可的他者的悲哀;再比如,老头在车祸现场冷漠地偷走了濒死的奥克塔瓦的钱,却投入极大耐心去救快死的高非的那种被过去打磨出来的冷酷却残存暖意的性格,得以管窥。
这里不再多举例子,细节的真实,是经过了处理的真实,诚因如此,才使得导演达到了他的初衷,反映墨西哥城的复杂性,各种人的关系以及他的生存状态,将视线投注至那些得不到主流承认的规则之外的人。
所选取的三个故事人物,就细节分析,可以发现,都是僭越之人,奥克塔瓦是乱伦者,瓦莱莉亚是第三者,而里维多是已死者。
在墨西哥城的街道上,每个人都曾经在街道上看过另外两个人,只是视而不见,而车祸如蝴蝶的翅膀,煽动了三个人的生活,从而打破了冷漠,浮现了些许真实的联系。
这大概是也是影片耐人寻味之处,正如原始片名所标示的——“人性”。
从以上三个特点可以看出,《爱情是狗娘》并不是单纯可以划分为是主流电影或者边缘电影,在娴熟的蒙太奇技巧和现实主义纪实风格之下,展示出了最广阔的墨西哥城的生活图景。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现代电影的一些具有指归性的走向,即更加的不拘一格,加入最新的技术手段,MTV或者3D,来表现朴实的生活情境。
而当中又有对传统题材的悖反,加入一些重新探讨的元素或者命题,如《爱》片中,那个老游击队员的角色,开始触碰一些被隔离的历史,导演的政治态度是否正确不是关键,关键是提供了另一些可供思考的材质。
诸如此类的尚有西班牙的《失业的日光浴》以及德国的《碧波女贼》等片子,都在努力浮现一种导演所理解的生活真实,并得到了评论界和票房的一致认可。
充分展现了全球化浪潮下,在资本操作(商业诉求)和艺术追求之间所进行的努力和成果。
参考书目:《世界电影史第3卷(1960年以后》 德-乌尔里希、格雷戈尔 中国电影出版社《影视理论文献导读》 吴小丽 林少雄 上海大学出版社《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阿尔都塞著 (本文献选自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年版)《约定性、建构与电影视觉》大卫、鲍德韦尔(本文选自〈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作者:〔美〕斯塔夫里亚诺斯 商务印书馆
迄今为止,这是我看过最令人恼火的影片。
我并不是否定这部电影,相反我认为他在很多方面都很精彩。
之所以!
之所以说它令人恼火也正是因为拥有这么多出彩的地方却被弄巧成拙,掉人胃口的剪接和叙事方式给完全毁了。
影片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正是那种你觉得看了开头就会喜欢的类型。
好的题材,好的画面,好的演员。
但是!
(引以为豪的结构)影片一开始用倒叙交代了车祸,就是这场车祸把本来没有什么联系的几个人联系了起来,后来分别叙述了车祸当事人跟那老头的故事。
听起来还是不错的吧?据说灵感来自福克纳的小说《喧嚣与繁华》,而且打着墨西哥版《低俗小说》。
就这么些东西就能俘虏一片影迷的心了。
(引以为豪的结构是狗娘)但是随着影片时间轴的推进,你会发现自己会被导演跟剪辑折磨死!!
我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
当你在赞叹开头的片头跟紧凑有个性的风格时候,导演安排了穿插。
不插不打紧,这么一插基本就插了1/3的时间。
而且风格完全转变了,观众一开始培养出来的情绪就这么给磨掉了。
这绝对不是像低俗小说那样紧凑,风格一致,这简直就是吊观众胃口。
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干脆弄成三段分述呢?
仅仅用一些物质去联系三段故事,我觉得真TM太牵强了,广告牌,路上偶遇什么的,用好了就能让观众会心一笑,弄不好指只会让观众骂狗娘。
当然这只是伊那里图的处女座,导演在后来也拍出了《21克》和《通天塔》这样的好片。
主题1.对爱的嘲讽 不单单是爱情,这部影片中所有“爱”的结果都是伤痕。
第一个故事的结局弟弟的痛苦以及遭到的背叛,嫂子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悲惨境遇以及哥哥的可悲,暴力和背叛是第一段落的主题。
第二个故事中,抛妻弃子为了小三的丈夫的可怜下场,失去了一条腿的名模都是极其可悲的,一条狗成为导火线,将他们二人的爱情和生活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绝望和脆弱是这个段落中爱的关键词。
第三个段落中,杀手企图通过暴力甚至恐怖手段来达到改善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制度的目的,他对社会和民众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扭曲的责任感和终极关怀,而这种关怀无人能懂。
扭曲和缺失是这一段落中对爱的揭示。
导演完全毁灭了我们对爱的伟大和纯洁的渴望与向往,将现实的伤疤赤裸裸地揭露在观众面前,观众揪心难受的同时也受到了现实真实而巨大、无可逃避的力量的冲击。
在这部影片中,爱情是绝望、敏感和脆弱的,导演在爱情方面一反“伟大爱情”的主题,讽刺和嘲笑了现实社会爱情的不堪一击和人心的冷漠、孤独和无助。
2.对现实的揭露影片就像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墨西哥当代社会悬殊的贫富差距。
既有出入于高级场合的人物也有在肮脏杂乱和血腥中苟活的普通人。
一个社会的真实存在于底层人民的生活中,导演将现实的不堪和尴尬在观众面前展露无遗。
对人性丑恶的揭示:比如杀手虽有关怀世人和社会的心态,却也在车祸现场趁火打劫将欧塔维奥裤兜里的钱摸了个干净。
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展现的是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以及丑陋的真面目。
再举例如,第三个故事中为了利益互相残杀的兄弟,在杀手的家中,他们丑态毕现,一反西装革履掩饰下的一本正经状态,实则道貌岸然。
角色形象阐释1.弟弟欧塔维奥的形象——失去自我意志的爱情至上者形象在弟弟与嫂子的不伦关系中,弟弟欧塔维奥偏执地要带嫂子走。
弟弟斗狗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嫂子,而他在这一段朦胧迷茫的关系中丧失了自我,嫂子卷走了所有的钱仍旧爱着混蛋哥哥也并不让人意外,对于弟弟来说他的爱情就像电影的片名一样《love is a bitch》。
弟弟的结局是他独自一人痛苦地在车站徘徊等待,嫂子始终没有赴约。
失去了独立人格,爱情至上的形象结局也是绝望的,支离破碎才是爱情的真相。
相对于狗的忠诚,人的背叛显得愚蠢又可笑。
2.老游击队员玛汀的形象——任意狂妄的精神自由者和丧失父权地位的老人一个风一样自由的杀手和一个充满仁爱的父亲形象的结合使得这个人物形象丰满和复杂起来,导演给他的杀人动机赋予了“父爱”的名义,使得观众眼中的老游击队员竟然高大起来而非伦理道德中普通意义上遭人唾弃和谴责的杀人凶手。
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音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每次老游击队员的出场都伴随着律动、炫酷甚至略带激动欢愉、戏谑情绪的音乐,增加了杀手这一形象的快感,冲淡了影片的压抑情绪,带有黑色幽默的导演个人表达。
老人养了很多只狗的情节设置是对他父亲形象的和父权功能释放,狗待他如同父亲一样,他对待狗也亲如己出、十分关爱。
杀人过程和情节设计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增加了观众对他的英雄崇拜。
而杀死妻子的现任丈夫、在合照中贴上自己的照片等人物行动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男权尊严和父权地位。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导演的男权倾向。
任意狂妄的自由精神和父亲地位的丧失以及找寻,使得这位“父亲杀手”的人物形象饱满充实。
观众看完后不免产生对这一人物形象可怜又可敬的情绪。
3.狗“柯菲”的形象——对比和揭示人类兽性的形象 柯菲是片中的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
在柯菲经过训练成为斗狗中的常胜将军百战不败后,它从温顺的小狗变成了野兽,而弟弟欧塔维奥挖掘了它的野性,在老游击队员医治好他以后,他咬死了老人的所有狗。
“柯菲”这一狗的形象推动了叙事和承担着线索功能的同时,在影片意义上产生了“强奸”人物意志的作用。
狗的形象凌驾于人类之上。
所以在影片的最后,它和老人一起以一副“英雄”的姿态在背影中结束了叙事。
“柯菲”的形象暗喻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藏匿和未暴露的兽性以及野性。
叙事结构 熙熙攘攘的马路上,发生了一宗寻常的车祸,可是这交通意外却不寻常地串连著三个揭露人性的丑恶故事。
狗也是三个故事的贯穿线索。
多线发展的三段式故事,交错的人际与狗际关系,整部影片中三个故事的交汇点衔接地恰到好处。
衔接点和转换点总在观众急切地“欲知后事如何”的高潮处。
在“狗”这一线索的连接下,转换过渡自然,完全没有跳戏和抽离感,整体结构紧密扎实,显示出导演和编剧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爱情是狗娘》是一部多声部的影片,结构缜密,处处呼应,它充分利用了类比、暗喻、反讽等多种表现手法。
比如第二个故事中名模床头的气球一点点的萎缩,既暗示了二人关系的行将破碎又暗喻了模特生涯的终结和毁灭。
影像分析1.律动的配乐与写实的画面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作品大多数都是以多线性叙述、结构巧妙和人物群戏而著称,他的导演风格自然而深刻,不惜运用一切电影手法和技巧达到他的天才设想,画面有很强的粗粝感。
画面构图看似随意实则精致。
本片的配乐有极其鲜明的特色。
如图所示,这是一个画面与音乐搭配极佳的片段截图,老人伴随着音乐从左侧缓缓入画,狗在图中的位置也十分均衡、具有动感,仰角拍摄使得这位老人杀手的形象如同惩恶扬善的英雄一般,杀手带着自己的一众狗走在去杀人的路上,音乐诡谲、奇丽,律动又神秘,是出自Gustavo Santaolalla 之手的Quibre Fuego Y Revelacion 这位木吉他与班卓琴的灵魂混合师古斯沃.桑托纳拉还担任多李安《断臂山》的配乐。
片中的所有音乐都带有神秘感和难言的奇异,给影片笼罩了一层朦胧的魔幻色彩。
这些音乐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起到了画面和构图等难以达到的重要的作用,直观可感地将导演的情绪和导演对片中人物的喜恶传达给了观众 。
整部影片的冷色调给人荒凉落寞之感与影片的基调十分契合。
2.快节奏的剪辑 快节奏的剪辑带来的大容量的信息和快速的切换让观众眼花缭乱,加快了影片的叙事和推进速度。
比如影片一开场的追逐戏,满车的血,火烧眉毛、紧跟其后的敌对状态,强烈的视听刺激使得观众的观影情绪一下到了最高点,并对后面的剧情做了铺垫和悬念设置。
略显“冗长啰嗦”的台词反而加重了影片的现实主义色彩。
人物一般处在大景别中,中景全景或者远景,这种设计不光交代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还交代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当人物产生情感交流或者心理变化的时候,利用推镜头进行特写或者近景表现,从而使得整部影片充满变化和心理上的动感。
3.手持镜头的真实感手持镜头带来的不安定感是冈萨雷斯现实主义风格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和特征。
镜头灵活,富于变化,带有真实感又不乏精心设计。
爱情是混乱的,就像晃动的镜头,现实是复杂且绝望的,就像凌乱的场景设置。
比如片尾杀手的主观镜头,环视黑色的荒野,摇晃不定中,杀手的前途未可知和孤冷的心境展现出来。
小结:《爱情是狗娘》这部影片作为冈萨雷斯导演的处女作以狗比人,更显其犀利,在各个方面为他后来的创作形成风格化奠定了的基础。
典型的冈萨雷斯喜欢的叙事风格,一部电影分割成三个部分无疑地会减少每个故事的饱满程度,还好这部电影没有仅仅流于形式上带给人的快感而给我带来了些些感动。
到底是导演和编剧准备了好几年才出来的剧本。
《Amores perros》意思是《爱 狗》,中文翻译成《爱情是狗娘》,有些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以至于我看片名还以为这是一部很嚣张的爱情片。
片头的车祸成为整个电影的基础,这场车祸使得原本八杆子打不着的三个故事一串人物奇妙的组合在一起。
车祸使得三个故事叙事上相连,而狗,或者说由狗隐喻的爱(不单单是爱情)才从内在使三个故事相连。
很喜欢那个大胡子,他在准备开枪射击之前发现了车祸,救奥他维奥的时候还偷偷拿走了他用高飞赢来的奖金。
他看起来是个拾荒的老人,指甲里面都满是污垢,却是个职业杀手,行动迅速,心狠手辣。
可是当他将高飞救下,当他剪短头发,剪掉脏指甲,当他拍下自己干干净净的一张照片贴在妻儿旁边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他内心的隐秘。
他是个父亲。
是个曾经因为理想干游记队而永远地不能和女儿相认的父亲。
他养了一群流浪狗,他们跟他相依为命,即使这群狗最后都被他救下的高飞所咬死,他也原谅了高飞。
所有的谜底都在最后解开,奥他维奥没有能带着自己的嫂嫂离开。
名模失去了一条腿,窗外她自己的海报被撤下。
大胡子也只能给女儿留一通电话留言而已。
有时候觉得这样很可怕,导演只是随意的截取芸芸众生中的某几个片段,这些片段形色各异,却都有着各自的悲凉,一丝丝的无奈。
芸芸众生,谁都不会太完满。
就是这么简单。
名模的狗是叫米奇吧,他被困在地板下面,救出来的时候已经晚了,有时候有些感情到弥补的时候才会发现,已经晚了。
奥他维奥和大胡子不也是这样?
都晚了。
人的生活,有时候就是这么无奈。
片名应当译作《爱与狗》。
三段与爱和狗有关的故事构成了全片。
全片由三个有交集但不多的故事组成, 每一段都有一个由两个人名构成的标题,都与爱和狗有关。
爱的引发的背叛与犹豫,与斗狗的故事交错在一起,成了第一个故事。
而激情达到顶峰而后逐渐消失与狗狗的消失而复现成了一对阴阳对映的关系。
最后一段则在一个买凶的犯罪故事中埋了一个老父亲对女儿的羞愧与爱的冷色调亲情线。
各个故事都有自己的特色。
虽然这是导演的首作,但从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已显得非常成熟。
开场一个追逐戏很有类型片的感觉。
而第二段配乐的使用以及摄影上光线布置对情绪的烘托作用非常明显。
最后一段的结尾则出现了导演标志性的大逆光低机位广角镜头,这在导演后面的作品如《荒野猎人》、《诗人》中都有出现。
除此之外,影片的夜景也拍得尤其有特点,有很多能让人记住的镜头,如夜晚车流的空镜,第二段女主半夜一个人起来坐在轮椅上看着自己的巨幅海报的镜头,Octavio独自一人在巴士站等待的镜头等。
将几段故事的放在一起的结构其实并不新鲜,不论是《低俗小说》还是《重庆森林》,前人在故事结构和各段故事连接上的巧思都比这部电影中做得要好。
而本片的三个故事虽然有小小的交集,但互相其实没有什么影响。
而三个故事里都有狗,但这一点也没有算不上什么有机关联。
第一段的狗被第三段的男主救了咬死了他原本养的一群狗。
但这对男主的心理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我没有太理解。
但本片还是非常值得称赞,因为在这里导演能够将类型片的手法与一般意义上“文艺片”的手法做很好的结合,呈现出来的效果一直在为剧情主线服务,不会显得割裂。
事实上,从导演后面的作品来看,导演几乎总是能够在类型片与艺术电影中做很好的平衡,这从他的这部首作已能初见端倪。
《爱情是狗娘》,从该片中已可看出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潜质以及日后《巴别塔》式电影叙事的影子,类昆汀式的风格,状似支离破碎,期间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影片并非纯论爱情,涉及了两段爱情,一段或者说是两段亲情,囊括了父女、手足、夫妻,甚至是人与宠物之间的感情。
以爱为故事主线,狗来牵针引线,译名似乎值得商榷,如果根据三个故事的交汇点命名,《撞车》亦非不可。
假若爱情是狗娘的话,则畸情、虐恋、孽爱,一切诸如此类,都是狗娘养的,相信这点并无异议。
有人评道,“爱的背叛有时正是因为爱,这真是一个悖论。
…… 爱的背叛有时已不能用客观的是非来衡量,它是人内心的尺度。
”
关于三段故事交织在一起表达相同主题的电影应该还有很多,比如《堕落天使》、《低俗小说》,这里因为是课堂作业,只提到这两部作品。
《爱情是狗娘》剧作设计奥克塔瓦,爱上了嫂子(有一部分同情),决定抛下一切和她在一起,包括他的哥哥(从他钱包里的照片可以看出兄弟之前的感情一直很好),但最终被嫂子抛弃。
丹尼尔,因为爱上模特而付出一切,抛弃了原本的家庭,但当和模特进入到梦寐以求的同居生活后,日常的琐碎将爱情消磨殆尽,他不再感到快乐,甚至想要再回到妻子身边。
流浪汉年轻时为了追求政治理想而抛弃家庭,但年老之后后悔无比,在妻子去世之后,他想要得到女儿的原谅,想要重新得到家人的爱。
三段故事的副线之中,都有人物因为爱上了狗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奥克塔瓦出了车祸,模特失去了一只腿,流浪汉所有的狗狗被捡来的“高飞”杀死。
通过一场车祸将三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其余之外的情节几乎是各自发展,互不影响。
(利用巧合)主题主人公因为爱而抛下原有的一切,但最终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就像流浪汉最终在给女儿的留言里所说的“对不起,我过去以为有比你们更加重要的东西” 。
这里导演好像要讨论关于人的贪婪,关于人对原本所拥有的东西的不珍视,但珍视的结果又是怎样呢?
三个珍视狗狗的人也遭遇了巨大的痛苦,所以,可能无关珍视不珍视,也无关贪婪不贪婪,因为,只要有爱,就一定会带来伤害,毕竟,love is a bitch.《大象席地而坐》拍摄方法浅焦摄影和长镜头场面调度形成的利用画外空间叙事,有利于节约成本在公共场所使用仰拍避开不可控的人群选择每天的傍晚时段在井陉(矿区,雾霾重)拍摄,灰蒙蒙的影调,形成绝望、冷漠的氛围剧作设计人物面临的困境 家庭面+社会面 老人:温暖缺失的家庭 狗被咬死彭:温暖缺失的家庭 校园霸凌黄:温暖缺失的家庭 自私的教导主任通过人物关系将他们三个人联系在一起(老人和韦布是邻居,韦布和黄玲是同学)主题三个人相似的处境,共同表达着同一个主题——生活是痛苦的,至少生活在这里是痛苦的,所以我们要逃离。
两部作品剧作设计的共同点通过一个巧合或者人物关系的设定(把巧合合理化),将三组人物故事交织在一起,让人物有相似的遭遇,然后表达出相同的主题,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因为《爱情是狗娘》完全是后现代风格的作品,具有某种游戏性,所以它利用的是巧合。
而《大象席地而坐》是现实主义的作品,所以它建立了扎实的人物关系。
就这样,他拄着双拐等在车站,最终还是没有等来那个女人。
他的嫂子、暗恋数年曾经有过肌肤之亲现在丧夫的susanna。
Come away with me. 他这样对她说了数次,起先是建议,突然间疯狂地变成了乞求,继而是不容置疑的强迫。
但是她终于没有来,他眼角的泪被放大细化,折射出某种誓约的破裂。
尽管这一次,已经不需要仓皇的出逃。
或许他曾经小心翼翼所维系的幸福并不存在,与他的偷情的顺从只是为了安抚他,防止他做出更加极端的冲动。
或许仅仅是因为残存的婚姻道德观的捆绑。
就如你所知道的,爱一个人的理由难以寻找,而离开的借口从来不缺货。
爱不爱,已经不重要了。
就这样,她那张美艳绝伦的巨幅广告被无情地撤了下来,同时,名模的倨傲和自信从她脸上陨落,轮椅上,她的右腿处空空。
他为了她抛弃了家庭抛弃了女儿,以降低自己的地位的方式讨好,车祸后他的悉心并未使她安慰,她固执的要找到那只小狗,神经质。
在这个故事里,爱就像个摆设,似乎可有可无。
他和她都是名流,这种身份的人在一起即使不是逢场作戏,彼此也只不过是偶尔寂寞的填充物。
车祸以后,一切都变了。
爱突然由性和外表上的吸引变得更加世俗化了,他不再是丈夫而是佣人是忍气吞声的沙袋。
人总是要慢慢习惯睡在自己身边的不是公主而是吃了黄豆也会放屁晚上也会在床头抠脚丫子的女人。
她突然就一无是处了。
除了惊恐的美丽。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始乱终弃的故事,导演只是残忍地让爱更本质地露出不华丽不浪漫的一面。
结尾处,她抱着小狗被推回家中,看到千疮百孔的地板时,应该了解他是爱她的,并且是无奈的。
就这样,他带着那只恶狗离开。
他是个老游击队员,最后成了一个真正的流浪汉,收养野狗,杀人挣钱。
走之前最后一次行善,冷血地担任判官角色。
当一个人完全不寄希望于社会时,他走在闹市里也是隐身。
这样的硬汉,却在亲生女儿的答录机前泣不成声。
残缺已久的亲情,残的是父亲这边,女儿浑然不知。
就算是粘合,缺口处已经无法吻合。
他对女儿的爱注定是完成不了了,30多年,人的半生,狗的两生,为时已晚。
这个故事是3个中我最喜欢的。
最后,他恢复了教授的外表,带着那只杀死他其他的爱犬的狗离开,并非“无限落寞地”,而是一种平静的色调,他和狗都是同类中的异类,离不离开只是形式的表达而已。
Love is bitch.(中文名:爱情是狗娘)来自墨西哥。
这部电影结构上和昆汀的低俗小说有非常相似的结构,3个故事发生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时间的不同空间,风格类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主题就是love.我觉得应该是广义的love。
三个故事的都以狗为半个主角,交汇点就是那场车祸。
那场车祸里,小青年受伤了,同伴死去;名模失去了双腿;老流浪汉没能杀死目标却拣回了小青年的狗……影片对某些细节的强调非常巧妙,对故事的阐述方式也掌控的很到位。
love的主题虽说烂俗了,但讲述小人物悲喜的片断最容易打动的就是平凡如斯的你,和我。
跟爱情没有太直接关系,三个线索交叉的故事,一场车祸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看到最后觉得主角们的归宿都是自己种下的因,有人死去,有人残缺,过于努力追求恶果最终支离破碎。“吾之所失,亦吾之所在。” 请小心翼翼充满敬畏地生活。
3.5★…玩结构,狗人对位,兄弟、夫妻、父女之爱与欲交织…一、三部分契合甚好,第二部分稍稍偏离主线…
我再也不在PPTV上看电影了。另,第一个故事里爱上嫂嫂的那个小叔眼睛真漂亮。
哦我去,最后一段亲情的把我感动的一塌糊涂
要我说啊,《21克》、《巴别塔》和这部电影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典范。前两部就一个字:“装”。至于这部呢,相对倒是不那么装,只是有点不知所谓罢了(毕竟是处女作……)。
兜兜转转支离破碎的人生,就算我们被爱伤得体无完肤无路可退,可是仍然放不下丢不开。很赞的拉美片,可片名噱头太大,不管是掌镜的还是故事结构都相当出色。Gael García Bernal年轻的样子迷死人啦。。
他妈的狗娘啊!
truly disturbing, but a really excellent movie......
好想认识这部片子的摄影师,除了最后那个片段,基本上都是手持的。看到中间我以为这部片子是诺兰式玩结构的那种,但是看到最后我觉得这是部讲男人的片子。我们可爱的盖尔同学还剃了个光头,真酷。狗与狗斗,人与人斗,有些桥段很精彩,大体我不喜欢。
这种叙事结构的太多了,已经看恶心了。
因为片名好奇补片系列。多线叙事讲三段互不相干但都跟狗有关的人生故事,色调很有氛围感但感觉节奏还是太拖了。感觉游击队员老杀手这条线最为有始有终。
吾之所失即吾之所在。
译名是狗屁
很喜欢这种叙事结构。结尾一句“吾之所失,亦是吾之所在”点睛了。
斗狗那段看得我难受
一群傻逼的故事,放开那些无辜的狗!
如果是迷影初期大概会给五星,现在看就只觉得故事编得可真溜,说书人可真啰嗦啊。
你捡起快要被枪毙奄奄一息的它照顾它,有一天你回家了,它把你其他的狗都咬死了,你抱着其他的狗像当时抱着它一样。爷爷,你别哭,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俩帅哥,都是弟弟,一个Gael García Bernal认识,还有那个同母异父的弟弟。觉得是学Pulp Fiction不太成功的例子,没那么喜欢。PS流浪汉翻报纸看到Abre los ojos
也不知從何時開始,多線敘述成為影壇上的一股潮流,凡是引用該手法攝製的電影均成為觀眾所追逐的標的,而無論內容的優劣,電影這門藝術或許也很講究手法,但畢竟重點仍是以陳述導演所欲表現的內容為主,內容仍然重於手法更不該本末倒置,而一部質優的電影更就無需在手法上逞花樣,仍然能大量攫取有質量的觀眾。這部內容似乎以狗為中心連結各色人等,並且這些人都是比較異樣,各各脾氣都暴躁,有些更是滿口粗暴言語,難道基層人民都非得如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