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太乱,整不到一块儿,还有很多地方没说明白,比如赛巴斯蒂安为什么要杀害女孩,阿方索,奎尼们明知警察来查案了,奎尼也被盯上了之后还继续去那么显眼的猎人之屋搞事,为什么前后受害的女子都认识还会一个一个的上奎尼的当,私下不会交流的吗,总之这片从侦探角度来说没什么技术含量,反映的社会阴暗面也没新鲜感,无非是官商勾结,警察当奸商的保护伞,又因为不是非常了解当地历史国情感触不深。
说起这部电影,放在想看的列表里已经有160天了,当消息推送已经有资源的时候,我晚上立马就看了。
整部电影看下来有点压抑感,倒不是因为贴上了悬疑、惊悚的标签,而是整个电影的氛围。
看完之后了解到这部电影的大环境是西班牙上世纪的80年代,要想深刻了解这部电影表达的思想,首先得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所以又去补充了当时西班牙的历史。
这部电影算是双男主,其中胡安这个人令人感到更神秘一些,更值得想要去探究他的过去。
他的侦查办案能力一流,但是患上了某种疾病,显得有点看破红尘,最后案子破了,报纸上刊登的是他的搭档(虽然我觉得能破案主要还是靠他),他也没有感到委屈,反而十分的高兴,好像得到了某种救赎。
后来恶补了知识才知道其中原委,令人感到唏嘘。
电影中,对几处的“上帝视角”特别有印象,从开篇,中部到结尾,加上其中的配乐,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阴郁,有人说这部有点像西班牙版的《杀人回忆》,对比下来,确定有点类似,历史大环境+连环少女杀人案,结局也是给人一种无力的压抑感。
#坚持影评第2篇#
很多影迷说本片基调沉闷,让人昏昏欲睡,案件推理也有漏洞。
我对此完全不敢苟同,也可能是个人之间口味不同的原因。
我反而酷爱这种沉闷,安静,跟随导演一步步迈向真相的感觉。
悬疑片的魅力也是如此,好的导演总是能吊足胃口,直到结局也不会让你过瘾,而并非烂尾。
当然很多影片确实是烂尾了,毕竟不烂尾很难。
我之所以看悬疑片或惊悚片时喜欢这种沉闷安静的基调,是因为在我看来质感高的电影关键在于镜头朴实,只为呈现故事而存在,情节和表演合理且自然,这就能为固执的那一类影迷带来一场盛宴了。
和多数侦探悬疑片一样,本片也是通过看似残忍血腥的案件来反应更残酷黑暗的社会,承载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其内涵和本质由你自己体会。
多数看完这类电影的影迷除了跟着导演豁然开朗外,总有一种压抑感不知从何而来。
《沼泽地》的故事发生在刚经历社会变革的贫穷的西班牙小镇,剥削的资本家,畏头畏尾的“正义体系”和自私自利的社交环境下,安静,潮湿,沉闷的空气和沼泽作为陪衬,案件的侦破也很容易让观众透过真相看到贫穷宁静的小镇其实危机四伏,人性阴暗的一面悄然给观众一击。
如同平静的沼泽地冒起了一个泡一样,看似风景优美安静祥和的沼泽地下面其实暗流涌动,你看不到,却可能一个失足你便陷入泥潭,等着被周围一切吞噬。
影片细节也舒服,镜头感很强却不会让人不自在,很多平实的镜头对影片气氛渲染极其重要,特别是黑夜里开车追凶的那段,导演把观众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着实过瘾。
导演也将很多想要表达的情感戛然而止,两个主演很自然地演绎了警察固有的沉着冷静,更体现了各有的人性和本能,导演不自觉地就将影片延伸了更深的社会层面,从压抑的沼泽地,流向了更压抑的真相。
电影的商业元素虽强,但最不应该的就是为吸引眼球和看点而制作电影。
这本身对观众就是种误导,然后电影工作者又会走入到自己部下的泥潭里,能不能自拔还真不是他们说了算,观众和他们自己的勇气说了算。
国语电影大多叫座不叫好,这就不用我多说了,为什么离奥斯卡越行越远,可能是个态度的问题。
也有很多勇敢者有了态度,但好像大多数“嗜血如命”的观众并不感兴趣,因为他们眼中容不得真实和宁静,他们需要的是看点和一笑而过的刺激,因为两分钟后,他就会忘记,自己经历了什么。
当然很多因素不能一概而论,就如蝴蝶效应一样,当你去追寻原因时,你可能永远找不到尽头。
写到这里可能会被很多人喷,你可以不同意,但我不得不说。
在电影《杀人回忆》的结尾,耗费十年未能侦破凶案的探员,回到当初发现女尸的田边,遇到一个小女孩,并从她口中得知,不久前也有一个人在此处,说是多年前在这里做了一件事,现在回来看看。
探员向小女孩询问那个人的长相,小女孩说,他的相貌很平凡,就是很普通的那种。
探员若悟与茫然的表情特写渐暗,电影结束。
不同于希区柯克或本格派推理小说那种制定规则、邀请观众参与一场场智力和情感游戏的作品(这些作品为观众提供一种伪平等的错觉,让人感到,一切故事有始有终,真相总会揭示),《杀人回忆》给人提供的,是真正的平等:与生活那拖泥带水、暧昧不清的真实状态的平等,并在叙事中不厌其烦地重现一条条看似有用的线索,却始终抵达不了真正的结果。
今天要推荐的《沼泽地》,也是这样一部电影:一串凶杀、一场侦破、一个没有解决的结果。
http://v.qq.com/page/c/2/9/c01827fv329.html《沼泽地 La isla mínima》预告片电影的故事,发生于1980年的西班牙瓜达尔基维尔沼地。
这里居住着刚从弗朗哥独裁政权中走出的西班牙乡民,其时罢工运动风起云涌,国王卡洛斯一世的民主改革还未成效,历史转变脉搏隐隐,让人心无着落。
两个警探也如这个国家一样带着自身生活困顿、压抑的历史,去探查凶案的真相。
少女失踪、发现尸体、线索积累、嫌疑人仿佛渐现、抓获,看似标准的故事线,实际如小孔,可窥见其后更大、更长的时空系统。
警探佩德罗因办案远离自己即将生育的妻子,办案间隙与她通电话时的无措、焦虑,和他干练冷峻的形象相抵,确证其平凡生活者的身份。
搭档胡安背负着在独裁系统中操纵屠杀的黑暗历史、罹患重症的生命负担,也使他正直果断的警探形象悬空无着。
处于生活困境、甚或曾代表罪恶的人,在此时反身代表正义,这是时间在生活中流变而出的张力,电影中的通灵者和落在台灯上的鸟,是人对这种力量的模糊而确切的感知的外化。
沼泽地既是故事发生的地方,也是一个喻体,以此想象这样一个过程:落入沼泽之前的无可遏制的隐忧,落入过程的痛苦,以及落入之后,对脚下无底深陷的恐惧和无望。
世事之中,人对过去的悔恨、对当下的困惑、对未来的担忧,是最真实而普遍的共同体验。
《沼泽地》遵从这一体验,不给一个罪案拟定明确的动机和最终的解决,并让各种意义的当事者保持如实的片面知情者的身份。
不予解决(侦破的结果只是局部地抓获凶手,而佩德罗对胡安的黑暗史将如何面对?
),是这部电影的态度,也是真正悬疑所在:人在生活里总是处于未解决的状态中。
如之前推荐过的布鲁诺·杜蒙在《小孩子》中的态度一样,罪恶只是生活的一块实在的材料,实在不比别的庸常材料更特别,也实在不值得艺术家在作品中予以无论道德还是娱乐上的虚假的解决。
沼泽地 La isla mínima (2014)导演: 阿尔伯特·罗德里格斯编剧: 阿尔伯特·罗德里格斯 / Rafael Cobos主演: 劳尔·阿雷瓦罗 / 哈维尔·古铁雷斯 / 安东尼奥·德拉·托雷 / María Varod / Perico Cervantes类型: 动作 / 犯罪制片国家/地区: 西班牙语言: 西班牙语上映日期: 2014-09-26(西班牙)片长: 105分钟又名: 戮岛节考 / MarshlandIMDb链接: tt3253930你喜欢《杀人回忆》吗?
你喜欢《真探》吗?
那你肯定会看这个片子。
什么,你还喜欢西班牙电影?
那你肯定爱死这个片子了。
标题我本来想起『西班牙又惊现神片』,但考虑到我刚看完,心潮澎湃,容易情绪化,所以换了『牛片』。
标题里还有一个让人思索的字是『又』字,看官看到这个字会想:敢情你丫的还看过其他西班牙牛片?
没错,我看的西班牙片子少之又少,偏偏每部都是精品,让我对这个国家的电影人肃然起敬。
地址在下面,为了不被和谐加了点特效,大家把特效删掉就可以了。
沼泽地:http://www点acfun点tv/v/ac1752775吾栖之肤:http://www点bilibili点com/video/av1194858/这个片子是很多影迷心中的经典,也是个人认为安东尼奥班德拉斯演技最屌的一部。
对她说:http://www点bilibili点com/video/av1771247/阿尔莫多瓦是质量的保障,也是西班牙电影的骄傲,他导演的片子都非常值得一看。
很多人觉得艺术片就是矫情的、反常规的、可看性很差的,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告诉你这么想是错的。
这里就推荐两部,其他大家自己去搜。
死亡录像:http://www点bilibili点com/video/av1807228/这个是1-4部的合集,个人觉得第一第三部不错,尤其第一部很不错,把手持摄像和密室恐惧两个因素用得非常棒。
美国的《鬼影实录》与之相比就比较一般了。
时空罪恶:http://www点bilibili点com/video/av1329503/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西班牙片子,一下子奠定了该国片子在我心目中的牛逼地位。
此片可以说是循环式悬疑剧情电影的代表作品,很多年后被很多人推崇的经典作品《恐怖游轮》,有很多这部片的影子,当然,《恐怖游轮》在主题上作了更深更广的延伸,这一点超出《时空罪恶》很多了。
但光是欣赏剧情的严密性,观看《时空罪恶》也是一种享受。
此外西班牙还有N多兼顾商业和艺术的佳作,考虑到本人的惰性比较大更何况是节后上班第一天,在此就不一一枚举了,大家可以上时光网选片,选的时候记住4条原则:1、优先选择悬疑和恐怖片,因为西班牙这个国度,大家知道的,比较凶残,老百姓都是笑着看人当街被公牛顶死的,这样的嗜血精神用到拍电影上,经常一不小心就甩好莱坞好几条街;2、阿尔莫多瓦的都是好片,优先选择新片,以防你对老片不感冒;3、艺术片慎重,不过艺术片里很多美女,而西班牙的美女是举世无双的;4、有哈维尔巴丹和佩内洛普克鲁兹夫妇参演的都很值得看。
最后回到正题,《沼泽地》这个片子牛在哪里?
在于它完美融合了《杀人回忆》和《真探》,但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去芜存菁。
《杀人回忆》,我心中最好的棒子电影,其牛逼的剧情设定和氛围营造,后来的棒子导演包括导演自己都再也难以超越,但依然残留了棒子电影里一直有的毛病——演技浮夸。
宋大叔是棒子国的国民影帝,他的演技自不用说,但他身上总有一股喜剧明星的气息,让人看到他就严肃不起来,不管在哪部片子里演什么样的绝色,他总让我想起我家那些发了迹的乡镇企业家。
《杀人回忆》里,大叔无意中散发的喜剧气息就与整片肃杀的氛围有点不合。
《沼泽地》里就没这个感觉了,大家都是苦哈哈的,整个影片的调调比较一致,味道浓烈。
不过看得出本片导演对《杀人回忆》是很崇拜的,稻田的外景几乎和《杀人回忆》一模一样。
如果说本片对《杀人回忆》是融合了其讲故事的方式和氛围的营造,那么对《真探》则是仿照了主角的言语神态和表演形式,尤其体现在佩德罗这个角色上,对应的是《真探》里的奥斯卡影帝——马修麦康纳。
马修是大明星,虽然他在《真探》里已经尽力做到去偶像化了,但在很多观众的眼里,他头上都是闪耀着灼热的影帝光环的(不少人还是冲着影帝头衔去看并且强忍着不耐烦看完的,比如我,但看到一半的时候发现这尼玛真的是一部好剧,庆幸不已)。
而《沼泽地》就没有这个担心了,不管各位主角在西班牙有没有名气,你们在世界观众眼里都是素人,我们看你们的表演就跟街上看车祸似的,很真实自然。
但上述两点都只是技术上的嫁接,本片着重展现的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友情提醒:80后最老的今年已经36岁)西班牙政权更迭时期的社会乱象,所以本片毫无泡菜味和汉堡味,而是浓浓的橄榄油味。
————————————欢迎关注订阅号『野评人』。
公众号搜索『goodtobewild』,或者长按下方二维码(需最新版微信)即可添加。
辛辣点评,个性推荐,让我们不要漏掉好的,同时抨击差的。
以下为个人理解:在胡安闻古龙水的那一刻,他就知道是有钱人奎尼是幕后黑手,Sebastian和小帅哥这种穷人,只是傀儡而已,变态的领导+变态的下属,真是绝配。
那个旅店老板娘,她知道那些人在虐待女孩,可她也知道是谁在虐待女孩,她不敢说出来,害怕自己也被杀死。
我们的年轻胡子警察,满腔热血,最后也依旧低调做人。
那个时代,还有很多个这样的胡安,只能听从政府的命令,做个杀人傀儡,伏倒在强权之下,到自己死的时候,都洗不清罪过。
诶,现在也一样,有些东西很难转变,既然转变不了,那就珍爱生命,远离不正经人群,帅哥再帅,美女再美,谁也不能保证ta是好人。
本文写于2015年4月23日,系本人回国前就职于西班牙欧华报期间的最后一篇稿件,可惜由于篇幅过长、交稿时间过晚最终未能发布😂...曾想过注册豆瓣发影评,拖延症一晃四年过去了😓...今天刚好看了另一部西班牙影片《海市蜃楼》,注册并写了短评,索性一并发布。
——————————《La isla mínima》:为获奖而拍的“韩裔西班牙主旋律电影” 记者:大江 谈及这部电影,其上映后在西班牙的火热程度可以说无人不晓。
其在今年二月初举办的第29届戈雅奖颁奖典礼上成为最大赢家,共囊括10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及最佳男主角等。
其间小编有幸在旅行途中观看了整个颁奖典礼。
虽然时间已过去两个多月,但个中细节依然记忆犹新,特别是从主持人到各路大腕明星组成的颁奖嘉宾口中反复喊出这部影片名字的场景,它几乎提名了所有重要奖项,并且最终拿到手软。
该片的中文名称为《沼泽地》或《戮岛节考》。
如果您不是电影爱好者或影评人,那么无需费力气在百度或google上查找了,因为迄今为止百度百科仍未收录该片的词条,维基百科中也只有英文、西语和意大利语的介绍。
可见,在国内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群体中该片的影响力还是很有限的,和大多数西班牙电影一样,除了著名导演阿尔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拿过奥斯卡奖的作品之外都比较小众。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这片咋样呢?
在加纳利群岛Fuerteventura的酒店套房内观看颁奖直播时小编心痒到不行,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这个拿奖势头应该不会差吧?
好想看啊!
”谁料回到瓦伦西亚后跟几位西班牙朋友聚餐,席间自然而然谈到此话题,他们的反应则让小编大跌眼镜。
首先,几位当地人都对该片表示了不屑,说这是部烂片,不值得那么如饥似渴地去看。
被泼冷水后,小编祭出心中所想“这可是在戈雅奖上大获全胜的片子啊!
”更意外的事发生了,其中两位友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los Premios Goya son una mierda!
(戈雅奖是坨屎)”。
看来这几位西班牙朋友丝毫没有因为其是本土奖项而留情面啊。
谈及具体原因,大体可以概括为“这就是一部为了获奖而拍的片子,当时的西班牙根本不是里面反映的那样”。
至此,小编决定亲自寻找答案了,于是用迅雷找到了高清资源……原谅俺不小心侵犯了版权一次。
在开始介绍小众的电影前还是先普及下同样小众的戈雅奖吧,借用百度百科词条:“戈雅奖(Goya Awards)是由西班牙艺术与电影科学学院颁发的年度电影奖,以西班牙艺术大师弗朗西斯科·戈雅的名字命名,于1987年首次颁发,目前包括28个常规奖项与一项终身荣誉奖。
获奖者可以得到一座戈雅的半身铜像。
颁奖典礼汇集了西班牙影坛一年来的所有重量级影片,被称为西班牙“奥斯卡”。
”瞧见没?
不管是不是坨“mierda”,西班牙奥斯卡这噱头确实不小。
正文开始前友情提醒,轻微剧透,若想保留悬念请慎看哦。
先借用豆瓣的剧情简介:“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西班牙,为了调查少女失踪案,两位思想观念完全对立的警察从马德里被派往南边的一座偏远小镇,这座小镇位于瓜达尔基维尔流域的沼泽地上。
在这样一个依然保留着根深蒂固的陈旧思想的社会中,他们将面临一个残忍的杀人凶手。
”
点开影片之后,给小编的第一印象还是很不错的,画面中首先出现的是像油画一般又如卫星地图般的瓜达尔基维尔河(Guadalquivir流经安达卢西亚自治区的河流,西班牙第五长河)流域鸟瞰景色,实为航拍。
能动用飞机拍摄,可见该片投入成本不小。
随后,紧接片头的第一场景让小编差点一口老血喷到屏幕上,具体原因下文会详细说明。
吐槽区域一:为获奖而拍的“政治正确”电影 很多时候决定一个片子能否吸引人看下去以及留下何种印象的关键便是开场。
想要获奖,一大关键因素就是讨评委们开心。
究竟该如何做呢?
当然是找对主旋律了!
这还真不是我天朝专利,反恐题材的《拆弹部队》战胜了3D电影里程碑的《阿凡达》斩获奥斯卡,宣扬种族和谐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不但世界范围内到处拿奖还让时任法国总统的萨科齐亲自致谢。
本片导演阿尔伯特·罗德里格斯显然非常清楚这点,所以开场十分钟内便罗列出了所有政治立场,似乎唯恐各大电影节的评委们看不到:
如图,开场不到四分钟,影片甚至还没来及交待两位男主角的警探身份以及出行目的,入住旅馆的时候先来了个大特写,好么!
希特勒、佛朗哥、墨索里尼、萨拉查,跟伊比利亚半岛有关的四大独裁者“全明星阵容”齐活儿了!
如果需要强调时代背景一个佛朗哥足以,但这可是要拿奖的大片!
必须向所有独裁者开战!
于是罗德里格斯先生大笔一挥,不但“四大天王”齐上阵,而且还借正义感十足的男主角之手气愤地将其摘下并丢进抽屉(估计导演是很想丢进垃圾桶,但那样不合逻辑,警探没有闲到破坏财物然后赔钱),随即窗外烟花绚烂,昭告着“打破万恶的旧社会,西班牙迎来新世界”。
可能您看到这里会觉得“好么!
导演是根正苗红的资本主义好青年啊,有态度!
”以为这就差不多了,那可就错了。
这一点点哪够,早呢!
中央下来的两人刚开始与地方上接洽的同志们碰面,案情才交待了个皮毛气氛就剑拔弩张了:
原来,这是一起失踪案。
负责接洽的两人是戴着“狗饭盆”帽子的宪兵,也就是国民卫队,拥有比警察更为强大的火力,负责要害部门的卫戍工作与对内治安,相当于咱们国内的武警。
失踪的两位少女因生活作风问题在保守的镇子上饱受诟病,两位士兵也是毫无顾忌地在交待案情时带着嘲讽的口吻,此时注意看男猪角的眼神……多么负有正义感啊!
虽然说的台词不能更简短,但却成功将对方批判一番,怒斥了二人的“荡妇羞辱”理论,配上男猪年轻英俊的形象,估计此时女性观众们要尖叫了,女性评委们也激动了。
没错!
这就是另一主题,女权!
众所周知,在弗朗哥的统治结束后,西班牙逐渐成为了一个政治立场偏左的国家,不但政治和经济现代化,思想上也非常强调平等意识。
其中长期以来西班牙男性的大男子主义作风是被开刀的重点,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女权活动相当有市场。
在公开场合强调保护妇女权益是非常吃香和讨好的,于是这种在故事情节上合情合理的加分项怎能不用!
看到这里,小编来了兴致:接下来故事会不会有更多冲突呢?
答案是肯定的!
请看:
天呐!
这段简直是可以写进教材啊!
题目就叫“教你如何拍主旋律电影”。
这短短几分钟内的对白信息量相当之大,且听小编给您细细扒来。
首先,二人的对白建立在刚才“怒斥宪兵”之后,年轻气盛正义感十足的男猪二号直接一封举报信上寄。
男一号显然是作为一个长者的身份在告诉他一点人生的经验。
就好像中国有句话叫做闷声发大财,这是最好滴!
意思是做人不要太高调,不要逞英雄,现实远比你想得残酷,树大招风。
但男二号显然不吃这套,先是一顶“法西斯分子、反民主”的大帽子直接扣了上去,实在是有如唱红打黑一般的豪迈,然后正义感十足地反问“难道就不管了?
”最后甚至直接嘲讽年长的搭档“勒索酒吧老板和妓女更在行”,丝毫不留情面。
这是何等的情怀?
简直是“敢同恶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嘛!
那么,表面的交锋之下蕴含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呢?
先看“惹到军人”以及“军队仍然掌有权力”,电影开篇即讲到了故事发生在1980年。
佛朗哥虽然1975年就已经病死在马德里,并指定胡安卡洛斯一世为其接班人,后者登基后实行君主立宪制及推行民主改革,标志着西班牙长达四十年独裁统治的结束。
但随后的几年内西班牙仍处在军政府的掌控下。
佛朗哥的旧部们并不甘心失势,在矛盾日积月累后终于爆发了。
1981年2月23日,当西班牙议会正准备为新政府实施投票表决时,两百多名荷枪实弹的国民卫队士兵包围大厦并冲进议会大厅,以保护议员免遭恐怖袭击威胁的名义将包括苏亚雷斯首相在内的300多人扣押,随后政变的发起者之一瓦伦西亚军区司令米兰斯·德尔博什对瓦伦西亚实施戒严。
最终凭借军队内效忠国王的坚实力量,以及关键时刻立场坚定并挺身而出,老国王成功瓦解了叛乱,获得了空前声望,保住了西班牙的民主转型,也给当年只有13岁的现任国王费利佩做了榜样。
电影即建立在这一时代背景上,两人虽然玩的是街头打气枪的游戏,但刻意剪辑的镜头如扣扳机的动作也是对军政府握有实权、可以调动军队的强调。
此外,“这不是民主国家,人们都不习惯民主”也是针对当时形势的调侃。
说出这话的男一号角色设定时也被定位成佛朗哥时代旧军人、暴力机器的代表,其在转行当警探之前曾在镇压示威活动的过程中枪杀示威者。
此外,强调警察“敲诈妓女和酒吧老板最在行”也是西班牙民众所喜闻乐见。
事实上时至今日此类情况依然没有杜绝,警察吃喝拿的行为仍然存在,因此在各类讽刺类艺术作品中警察也是出警率最高的群体。
影片里出现该台词,观众自然是觉得大快人心了。
因此,无论当年的现实生活有无影片中反映得如此夸张,此类现象确实存在过,选择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进行剧情设定也算符合逻辑,毕竟是要拿奖的大片嘛!
就像国内高考时的满分作文一般,情节推进一定要扣题,紧跟主旋律。
在该片随后的情节中也可以多次看到类似场景,如进行到16分钟时被怀疑为案发现场的废弃农场内墙上写着“佛朗哥万岁,胜利永远属于我们。
”虽然直到影片结束也没发现凶手跟佛朗哥追随者、军政府、法西斯分子有任何关联,但还是那句话,扣题!
要拿奖!
吐槽区域二:韩国电影《杀人回忆》的西班牙版 文章开篇小编曾说第一个镜头就让俺差点喷血,这是咋回事呢?
君请看:
每两张放在一起比较,上面的是上映于2003年的韩国电影《杀人回忆》,下面则是上映于去年的本片。
看到拖拉机出现在屏幕里的时候真的喷了,甚至人和拖拉机的分镜头构图都几乎相同……艾玛,罗德里格斯先生,你这“向经典致敬”也不用这么彻底吧?
场景环境重合度高也就罢了,为啥连拖拉机也学啊!
奉俊昊让男主坐着拖拉机一来是因为乡下的烂泥路普通汽车实在走不了,如图所示拖拉机后面就是辆一头栽进路边田里还在冒烟的警车啊!
可您这片子里田埂大路明明又宽又硬又平,要啥拖拉机啊!
难道是因为西班牙经济太好,找不到那么破的路?
那可以从开始就坐拖拉机嘛,就当任性体验生活了,可为啥又要整那么辆看上去还不错的轿车呢,还是换乘……是为了道具一致么?
好在罗德里格斯还知道自己的片子拍的是安达卢西亚而不是朝鲜半岛,没有让小孩子们追着拖拉机喊“破烂车”。
只是对于拿奖来说,这种不合情理的小细节没那么重要对吧!
而这一老一少的搭配两部电影也几乎完全一致,老的世故圆滑,小的一身正气,唯一的区别是《沼泽地》比《杀人回忆》少了一个无脑的打手型警官,看来韩国人的那股愣劲儿实在不适合往西班牙人身上套啊。
说来也巧,韩国在80年代也在军政府的统治之下,全斗焕是典型的军人政客,他和继任者卢泰愚都没少用严酷的手段打压异己和群众的反抗运动。
因此《杀》剧中充满了对警方刑讯逼供、诱供、私行、滥用暴力、非法拘禁等行为的描写,从侧面影射国家机器的暴力形象。
这一点显然对西班牙不太适用,所以罗德里格斯仅仅对两位主角的性格与办案风格做了模仿,而片中后来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因为“民主社会不能乱抓人需要证据”而耽误办案,甚至险些导致受害者增多,显然也是给佛朗哥时期“泼脏水”,意思是过去是可以随便抓人打人的。
那么下面的时间就继续扒一扒,看看还有多少“向经典致敬”的地方。
第15分钟:两位办案人员也在案件走入死胡同缺乏线索的情况下求助于灵媒,虽然《沼》中的灵媒系毒贩妻子伪装,但如此画蛇添足的剧情除了“致敬”外实在想不出其他将其插入片中的理由:
第21分钟:目击者意外在田间地头发现了抛尸地点,与《杀》的区别是《沼》的受害者全身赤裸,并且是被扔在麦田旁的水沟里。
但二者无一例外都是死前遭受变态杀人狂的性侵与虐待,双手也都曾被反绑,甚至连罪犯从后背对受害者实施性侵的细节也一致……
第22分钟:与《杀》据如出一辙,《沼》也出现了业余的“猪队友”,对现代刑侦知识的无知令人发指,在还未开始鉴定之前不经意间就破坏了现场。
但罗德里格斯好像还是愿意给板鸭警方和国民卫队留点面子,没有像前者中一样狼狈不堪,前者片中不但现场被围观群众踩踏,现场警察不懂得维护秩序,甚至唯一的嫌疑人脚印也遭拖拉机碾压。
第23分钟:两部片中记者们都出现得很是时候,《杀》中甚至赶在专案组之前赶到,幸好《沼》没有追求百分百一致,记者是在专案组勘察过程中出现。
第30分钟:尿血的男一号。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细节并非在向《杀》致敬,而是另一部经典影片《绿色奇迹》。
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狱长患有严重的膀胱炎,小便时痛苦万分。
《绿》中该情节的设定是为了让具有神奇之力的男主角治好狱长的病,而《沼》从头看到尾并未发现该情节在串联剧情中起到任何作用,换言之,又是一典型的画蛇添足。
第73分钟40秒:嫌疑人留下了一致的特征,手柔软,像女人的。
《沼》又一次向《杀》高度致敬,受害者要么害怕被灭口要么被恐吓之下不敢去看,都未能瞧见犯罪嫌疑人的长相,以及都记住了他们有一双女人手。
第76分30秒至78分:工厂内识嫌疑人背影,最终都弄错了。
《杀》剧中几位警探追随逃跑的嫌犯至工厂,在劳作的人群中耐心寻找,终于发现嫌疑对象,但经调查只是一个有异装癖的男子在进行自慰,并未犯案。
《沼》中场景同样在工厂中,只是结合当时的背景,设定了工人们罢工要求涨工资的场景,最终也是搞错了怀疑对象,可谓换汤不换药。
从第40分钟开始至第90分钟:年轻警探的蜕变,雨中的激战。
在此期间,两部影片在细节和人物刻画上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两部片中正义感十足、业务能力出众而又涉世未深的年轻警探,在目睹了大量的社会黑暗面之后,在亲身体验了官僚主义带来的弊病后,在切身体会了偏左的无罪推定原则法律对坏人的过分保护之后,开始义愤填膺。
尤其在案子取得关键进展急需突破时却因证据问题不得不被耽搁,狡猾恶毒的犯罪嫌疑人毫无悔意、怙恶不悛、欲盖弥彰、变本加厉,恪守原则的男主角纷纷“去他妈的法律”,大打出手恨不能将对方碎尸万段,此时反而是圆滑世故的老警探们出来阻止,以免闯祸。
而雨中追逃的场景及激烈的格斗,除了地点不同之外也几乎如出一辙。
总结一:抄袭还是贡献?
无独有偶,电影界的翻拍、学习与致敬可以说是普遍现象。
其中是非曲直难以用一两句话概括。
同样一部影片,有人认为是抄袭,也有人认为是再创作。
此外,版权的问题也是关键因素,有些影片翻拍需要向原创缴纳版权费用。
先来举一个明确的例子。
好莱坞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早期虽然不乏佳作,但一直未能获得导演们的终极目标:奥斯卡奖。
屡获提名的他总是遗憾地与大奖擦肩而过,直到07年他翻拍了香港电影《无间道》,将其制作成美版《无间行者》,终于斩获第7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剪辑四项大奖。
这与原版《无间道》的待遇可谓是天壤之别。
也正因此有了后来《无间道》主演之一香港演员曾志伟那句饱受争议的“没有我们香港电影他斯科塞斯能拿奥斯卡?
” 从《无间行者》的翻拍大获成功可以看出什么呢?
显然,斯科塞斯没有完全照抄,除了演员阵容全盘美国化之外,剧本也肯定要符合好莱坞的口味,导演的功底和影片的剪辑都能体现个人与团队的水平。
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此外,奥斯卡有偏见吗?
答案几乎是肯定的。
毕竟是美国人的奖项,留给非英语影片的奖项少得可怜。
想要获得评审青睐,则首先要融入其文化当中,这也是李安、吴宇森等华人导演获得成功的原因。
从这点上看,斯科塞斯的翻拍是一种贡献,把好的剧本带给美国观众。
再来举一个更为典型、争议更大、中国观众更为熟悉的例子。
让导演宁浩一夜爆红的影片《疯狂的石头》其剧本的翻拍程度不敢说能比上《无间行者》,但也相差无几。
几乎所有出彩的令人拍案叫绝的情节设定,如死对头住在隔壁而不知、杀死与自己互不相认的雇主、值钱的宝贝几经周转阴差阳错回到手中等全部可以在英国导演盖伊.里奇的《两杆大烟枪》中找到出处,甚至有些原声例如酒吧里的音乐都未更换。
小编在年轻时有幸先看到《烟枪》后看到《石头》,最初的观点是十分鄙视,个人对其评价为“全盘照抄,仅有的创意是几句‘生娃没屁眼儿的’‘你妈了个X’。
”但后来随着年岁增长,观点也随之发生改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果宁浩没有翻拍,那么绝大多数中国人绝无可能看到如此小众的影片,如此精彩的剧本至少要错过以亿为单位的观众,显然这是一项巨大的损失。
此外,影片的受欢迎程度跟接地气有很大关系,宁浩的改编与演员们的生动演绎,的确将一部小众的西方经典电影变成了老少皆宜、不需要太高的文化程度和阅片量即能欣赏的国产喜剧片,这也是很了不起的。
因此,和《无间行者》的道理完全一样,二者都为电影艺术的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再看宁浩的其他作品,如《无人区》等,显然有大量模仿昆汀.塔伦蒂诺作品的痕迹,虽然翻拍程度不及《石头》,但受欢迎程度丝毫未减。
综上所述,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杀人回忆》在欧洲算是一部小众电影,那么毫无疑问翻拍值得鼓励,但同时应该做到对原作给予应有的尊重。
总结二:如何评价为得奖而拍的片子?
这样一个命题,其决定性因素在于导演的刻意程度以及处理手法是否高明。
堆砌的“政治正确”,讨好评审口味的情节设定,并不仅《沼泽地》有。
通篇对比的《杀人回忆》中也有许多情节能看出是导演刻意为之。
例如仅有的智障证人在最关键的时刻突然发疯被火车撞死,原本设定中“嫌疑人没有阴毛”等关键性的可以揭晓真凶的证据最后被导演全部切掉,就为反复折磨与拷问观众的心灵,这点《沼泽》并未效仿,而是给了一个相对团圆的结局。
同样是在韩国取消电影题材限制之后的精品《恐怖直播》,在反复拷问观众心灵、始终不肯给男主角活路之后选择了“愤青一炸”,由“受害者”男主播替“恐怖分子”完成了爆破大楼的目标,80后导演的个人私货可谓满当当。
李安曾说过“导演不该自恋,电影不是孤芳自赏”,这在行业内是许多有才华的年轻导演当引以为戒的。
此外,评委喜不喜欢和影片好不好看是两回事。
以贾樟柯导演的作品为例,上映于1999年的电影《小武》因题材和送审问题在国内被禁,在国际上虽曾获奖,但著名电影节的大奖并未能获得。
国内影评网站豆瓣给出的分数是8.5分,属于非常高的系列。
同样是他的作品,上映于2013年的作品《天注定》同样在国内被禁,获奖情况远好过《小武》,斩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但挑剔的豆瓣电影迷们仅给出了7.8的分数,虽然在国产片中仍属于高分,但远不如《小武》,甚至没有超过他名气更小的作品《三峡好人》。
因此,获奖显然不能称为评判影片好坏的标准。
从前文中分析的大量生硬、多余之处来看,《沼泽地》处理得并不好,甚至有些糟糕。
仅此一点就足以成为硬伤,想称其为好片着实困难。
7.6【豆瓣和IMDB都给了7.3分,个人感觉还是给低了。
也许跟这部片子比较冷门有关。
】【经典的破案故事一定是应该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的,如果脱离了时代纯粹讲破案,就会陷入纯技术的泥淖。
福尔摩斯的故事、波罗的故事都有着很强烈的时代印记。
沉默的羔羊这一类片子则不明显。
这也就是为啥总有人把《沼泽地》和奉俊昊的《杀人记忆》相比。
我认为,主要是影片在把握时代印记这一点上,不仅仅满足于表象和道具,而是把时代的特点与发生的凶案关联了起来,从对小事件的讲述、描绘之中来探寻大时代给每个事件、每个人带来的影响。
由此想到中国的同类型片,应该也要好好借鉴这样的创作理念。
当然,没有一个敢于突破禁区、擅于抓到时代和案件之间结合点的原著本子,这些都是空想。
时代的政治记号越强烈,则越有文章可做。
我们不乏这样有故事感的时代,但我们缺少这样有时代感的故事。
】【讲到时代,《沼泽地》反映的是八十年代初的西班牙。
除了服装、道具、老款汽车、简陋的房屋等之外,还有一个细节交代得很有意思,就是一个十字架的特写镜头(如下图)。
如果不了解这个时代的西班牙人的内心,就不能理解小镇民众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既有愿意与警方主动密切协作的人又有与警方始终保持警惕心理的人,既有宗教的传统的一面又有开放的堕落的一面。
】【十字架上的四张照片,一眼就能看出的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
另外两个应该是与法西斯思想有关联的西班牙独裁统治时期的领袖人物。
右上角那个有点像佛朗哥,又有点不像,佛朗哥的照片往往更跋扈一些。
右下角的那个一直没搞清楚是谁。
于是,我专门深入探究了一下七十年代末期西班牙的情况。
佛朗哥是二战之前就在西班牙实行独裁统治的,他的思想叫“长枪党主义”,而这个思想又是由另三个思想组成的,即国家工团主义、国家天主教主义、极权主义。
那么,这个十字架上的四张照片应该就是点明了这几种意识形态对西班牙社会最底层的影响至深。
而影片是讲的八十年代初期,这时距佛朗哥统治完结已经四五年了,但毕竟他统治了西班牙三十多年,偏僻乡间民众思想的转变往往需要更久。
】【但是,作为一名中国观众,不了解二战以后的西班牙历史的,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沼泽地》在西班牙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当中,反响很大,而我们则是不明就里的。
我相信很多西班牙观众是带着怀旧心态看这部电影的,就像当年我们看《霸王别姬》,就看到了忠字舞和街头的红绿海洋非常感慨一样。
上海世博会城市主题馆里,上海展厅也专门布置了上海改革开放之前的家庭布置实景,五斗橱、玻璃糖缸、搪瓷面盆、带竹罩的热水瓶、玻璃台板下的钩花衬纱、缝纫机等等,很多观众流连忘返。
我相信,西班牙人则不一定明白中国人为啥在这个展厅前围了那么多人。
同样,我们在看这部影片时,往往因为对时代背景不熟悉,就把注意力放在了破案细节的探究上。
说实话,这个案子本身若放在当代西班牙,怎么会拖了那么久?
从电影故事的角度看,推理的成分也不是很烧脑的。
但和时代背景结合得如此巧妙,则很少见。
】【胡安这个角色的确与宋康昊那个角色有相似之处。
最大的特点就是胡安和宋康昊都会动手打人,不管是证人还是嫌疑人。
但是胡安的动手明显是为了反映他是那个极权时代的打手、刽子手这一面,而宋康昊的动手更多的则是反映出基层执法者的蛮干和粗犷。
韩国毕竟更多地保留了东方民族的传统礼节,所以宋康昊看到女性总是低头弯腰打招呼的。
而胡安则不是,当他询问女房东感觉女房东有欺骗时,立即粗暴地扇了她耳光,还麻利地拧住她胳膊逼她说出了实情。
这分明又是在交代胡安作为前秘密警察在极权统治之下是有血债的,而这种印记在八十年代初期的西班牙人身上又怎么能一下子抹去?
】【两位男主角演得不错,语言在同类型影片中算是很少的了。
但眼神都很能说话,很精彩。
既透露出睿智的光芒,又透露出无奈的感慨。
被害女孩的父母也是一样,他们是经历极权时代的中年人,在展现他们的丧女之痛时,更多的是用眼神来讲述对时代的不满。
也难怪演这位母亲的内瑞雅·巴德洛斯 Nerea Barros就凭借这个角色拿了戈雅的最佳新人奖。
中文译名还是有问题,是不是翻成内瑞雅·芭婼丝,更有味道吧?
】【好了,拉拉扯扯那么多,马上回到这部电影最摄人心魄的地方吧!
那就是摄影、大量的垂直俯拍镜头。
空旷、荒凉、无助、封闭、落寞。
画面极美,色彩斑斓,实在有点BBC的专门纪录片的即视感。
有的画面中弯曲迂回的河道沼泽就跟人的大脑一般,暗示破案的迂回曲折。
有的画面有暗红色墓地俯拍,展示了极权主义给这个哪怕是偏远的小镇都带来的深远影响。
有的画面静中有动,小船驶离大船时的空旷感。
这个片子得了戈雅的最佳摄影是不为过的。
】【我期待中国的《沼泽地》】
警告:严重剧透!
______________感觉所有影评都没直接讲清楚。
案情就是这样的:帅哥泡嫩妞 然后骗到猎人小屋供他工厂老板Alfonso变态淫乐 并拍下照片威胁嫩妞不得声张。
而且应该还多次要挟嫩妞被淫乐。
猎人小屋的看护员Sebastian趁机搭上嫩妞 骗说可以介绍工作 帮她们逃离苦海和帅哥的控制 实际他是变态杀手 只会把嫩妞虐待残杀。
他是唯一凶手。
应该是单独犯案。
帅哥被抓 是因为前述罪行而不是杀人或杀人帮凶。
Alfonso也应该被抓 没有他的变态性爱需求就不会引发后面的杀戮 但因为有钱被放过了这个也是导演要鞭挞的当时的社会问题。
我唯一不解的是追车一幕中 出现在车尾窗上的脸是谁。
女孩?
哪个女孩?
望高人指点。
其实本片从节奏到悬疑气氛到演员表演都不错。
但是抛开导演的掌控能力不谈,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烂片。
1.太过于抄袭真探,之所以说抄袭,不只是滥用的上帝镜头,也不是说剧情抄袭,而是很明显的为了向真探靠拢而故意加入的2个真探的矛盾,而对于前军政府特工的描写实在流于表面,只是轻轻带过他要死了,对他的内心活动只停留在经常出现的小鸟上。
而他的搭档就更学真探了,明显多于实质的驾车镜头,毫无意义。
2.核心的缺陷,2个警察太怂bi了。
我真的没见过这么怂的警察,而且还是凶杀组。
第一个要盘问的人那个长的帅的小流氓,很明显的知道一切,所有死去的女孩都认识他,证据都显示他们在一张照片里了。
很多朋友说《杀人回忆》,《杀人回忆》早就吊起来了飞踹了。
而且,这个人还异乎寻常的嚣张,竟然用刀来挟持警察。
都不用说是80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年代,就是现在,警察也早就给他上塑料袋了。
之后是犯罪现场的管理员大妈。
如果那个小年轻可以放过,因为他是那个地头蛇的儿子或是什么,这个大妈又为什么呢?
这个人的旅馆被当成犯罪现场,而且死了3个年轻女孩,都是死在他的地方,他却可以说自己tm什么都不知道,还摆出一张臭脸。
还有最后的雨中抓捕,对方是一个在旅馆打工的人,在这么大的雨天,可以用狙击枪远隔百米压制2个警察。
3.情节迷雾过于刻意,就是毒贩。
一个显而易见的案子,一直悬疑,总是提过去的独裁和现在的罢工,总让我觉得有《杀人回忆》的时代大背景的叙述在后面,结果什么都没有。
看完本片让我和里面的女孩们有了共同的感受,被骗看了电影,一直被干,然后以为总有什么好处在后面,最后突然就被弄死了。
故事拖了电影的后腿,整体的“氛围感”更好,喜欢开头。我看电影啊,最难进入的是开头,我总希望它从一开头就精彩;我也希望,我每天看的是一部精彩的电影,我特别爱,能产生强烈共感的电影…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我今天在看时,我明白了,我选的电影,其实就像生活…不可能每天都好啊,有时候会特别烂,特别无聊,但你还是每天都要生活,就像我还是想看电影一样。生活上,我对于明天后天的不确定焦虑,去设想各个可能性…对于电影我就选来选去,想一下选到一部我喜欢的,想每天都选一部我喜欢的!但生活不是这样,看电影也不是…就是会看很多no的,好看的电影是不可遇也不可求的…时间到了,它自然就来了…就像那部《迷失东京》…第一天错过了,第二天就索然无味了…所以,对生活对电影放平心态吧…不用去在意评分,去在意它的种种,就去单纯的看电影吧
很,不,好,看
无望之地
整个主题围绕军阀独裁的后果,不仅在于一些骇人听闻的变态犯罪,还在于罪恶与病态的暴力已渗入社会肌体之中,变得常态化,日常化。比如死者父亲对母亲的暴力;当然最显著的还在于将老警察与罪犯的并列,最终在沼泽地,老警察杀死罪犯的手法与罪犯自己的病态行径相仿,也都由船舵给予分尸,这是对其刽子手生涯的回归,还是一场荒谬的救赎,正如这片沼泽地,人性的边界在此已经模糊不清。作为过场的几个鸟瞰空镜头耐人寻味,令人印象深刻。
三星半西班牙式的凌冽以及含蓄一种没见过的欧洲
看睡着了反正
被开场摄影秒杀
像是对《杀人回忆》对一次拙劣仿写,剧情推进完全是机械式的,各种元素像是被生硬的堆积在一起,完全感受不到时代氛围和个体命运的共振。
这是什么神仙地方,这女的也都太好看了,节奏真的是慢
太闷了
西班牙杀人回忆
文艺,空旷,阴谋,分裂。
杀人回忆的感觉
一部头疼脑热的色彩奇怪搭配。乱入结尾。胡乱呼应的电影
这什么玩意
小语种影片最大的局限性,语言太难听,直接影响观影体验,故事歌剧也很小
两个警察于不温不火之中,将罪犯绳之于法,其中所表现的无奈中的坚定,令人佩服
平淡无奇中见真章
#1864#片头很漂亮,拍中那种人人想逃离的感觉,中间的追逐也颇为紧张刺激了。算是剧情类,没有太大的反转
除了装B的俯拍外都很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