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勺从教的“饭局”“彪哥”在《马大帅》里的一句台词“弃勺从教”,不想还真的就实现了,这回范伟出演的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跟踪孔令学》,范伟把一个宅男中学教师的形象表现的淋漓精致,还是一惯的小人物,还是草根阶级,还是那样的敦厚与质朴,甚至有些窝囊与怯懦,总给人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
故事起因于范伟饰演的中学语文老师孔令学在课堂上没收了正在听音乐的刘萌的手机,并且又在校门口阻止了自称是刘萌男朋友的阿祥与本校学生的冲突。
阿祥本就是个市井小无赖,于是从此阿祥开始跟踪孔令学下班,跟踪他去接孩子,跟踪他回家。
孔令学因此开始担心女儿和妻子的安全问题,于是与阿祥之间展开了一场场跟踪与反跟踪的斗争,整个斗争的过程既不惊险也不刺激,更没有惊悚的音乐与激烈的打斗,然后导演要展现给我们的就是这种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真实,然而孔令学的性格中的弱点促使他没有去报警,甚至不愿意告诉家人,选择了一个人来承担这种所谓的危险,甚至不得以动用了黑社会势力来平息事情,直到最后因为过度紧张、猜忌、疑虑而患上了中度焦虑症,并且误将前去接孩子放学的妻子打成骨折。
范伟的“弃勺从教”不仅在影视剧中,生活中的范伟更是在不断的尝试变换着不同的演艺形式和不同的职业形式,从相声到春晚小品,从电视剧到电影,从配角到主角甚至监制,角色依然还是小人物,依然还是距离我们很近的身边的朋友、同事抑或邻居。
谁敢说自己的性格中没有类似“彪哥”的特征或是孔令学这样的心里特征,谁又敢说自己在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自己的处事方式就一定是轰轰烈烈的枪林弹雨,但凡是生活中的普通人都有自己的软肋,正如影片中范伟的一句话:“年轻的时候自己的软肋是父母,现在自己的软肋的孩子。
”您的软肋又是什么呢?
尽管在《跟》中的范伟因猜忌、疑虑被一系列的事情搞的神智兮兮,患上了中度焦虑症,然而现实中的范伟却入选了“心灵富豪风云榜”十大人物。
2010年4月28日,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正式公布的首届“中国心灵富豪榜”评选中,主办方发布的上榜辞这样写到:他“买拐”,他“买车”,他以弱者的善良和单纯震撼观众;他“药匣子”,他“范德彪”,他以小人物的憨厚和质朴温暖荧屏。
在春晚愈发名利化的磁场,他毅然抽身而退,专注自我;当亦师亦友的赵本山依然在“乡村”徘徊时,他凭着对“幸福”的深刻理解,成功“进城”,崛起为“心灵世纪”的代言人。
幸福的“老大”在《饭局也疯狂》中还有一句台词:“幸福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这句话虽大有调侃讽刺的意味,但相信在一切去“伪”后,生活必然依旧存“真”。
就像《跟》这部影片的开始与结尾,孔令学一直在朗诵朱自清的《春》。
春,意味着希望,意味着美好的未来,也寓意着幸福而阳光的心灵对于我们是何等的重要。
没有性感,没有火爆,破烂的城市,阴霾的天空,空气里都弥散着压抑的味道。
焦虑其实一直都在纠缠着每个人,影响我们的工作,影响我们的生活,但中国式焦虑更为凸显在这过程中对人性的触动。
是的,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无时无刻不在充斥黑色的幽默。
很精彩的一部片,推荐
其实这个电影的故事线很简单,如电影名字所见,主要情节就是红毛阿祥跟踪孔令学,从头到尾就这一件事,甚至没有支线故事。
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情节,撑起了整个电影。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憋屈的人看这个电影的时候相信很多观众都跟我一样,替孔令学憋屈得慌。
故事开头就是孔令学在给学生上语文课,女同学刘萌带着耳机听音乐,摇头晃脑。
矛盾冲突就由孔令学管教刘萌展开。
这也是我看的第一个觉得憋屈的点,刘萌不仅打了孔令学的“脸”,还打了孔令学的脸,这里若是换成其他人,面对这么不尊重老师的学生,罚站、单独谈话、请家长该提上日程了。
但孔令学没有,他不仅让刘萌坐下自己继续上课,而且在杨老师反映了刘萌家庭情况——父母离异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之后,为自己对刘萌说出“没教养”这种话感到愧疚,选择不追究刘萌的过错。
甚至连找刘萌谈话这种事,都没有光明正大地要求,而是躲在洗手间佯装洗手等待跟刘萌“偶遇”的时机。
而这,只是憋屈的开始。
刘萌有个在社会上混的男朋友,就是本片的另一个主要角色,开头提到的阿祥。
阿祥听说刘萌手机被孔令学没收之后就开始跟着孔令学,电影从这里开始切入了正题。
面对阿祥的跟踪,孔令学的做法从头憋屈到尾。
先是不敢接孩子,跟老婆谎称要给学生补课让老婆去接,然后是带着女儿东躲西藏不敢回家,接着为了摆脱阿祥躲进了“按摩店”,最后让老婆带着女儿回娘家住。
甚至于,作为一个老师去寻求黑道大哥的帮助,又是递烟又是给钱又是托黑道大哥请阿祥吃饭。
就这样一个没人放在眼里的混了几年武行出来的发廊小混混,便搞得孔令学的生活鸡飞狗跳。
说到底鸡飞狗跳还是因为自己,从他第一次跟老婆撒谎开始,相信观众跟我一样已经开始替他担心了,事实证明影视作品里的每一次撒谎都会迎来一次翻车。
孔令学憋屈就憋屈在,从始至终他觉得不应该让妻子跟女儿也陷入恐慌之中,于是选择了隐瞒。
塑造好一个小人物不是一件容易事其实近些年的电影中能把小人物塑造好的影片不多,比期塑造一个英雄人物,一个传奇人物,小人物更难以把握,因为他更贴近生活。
过于戏剧化会显得不真实,过于真实有时候故事又会很平。
一个平凡的小人物,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走向成功,是国产片里常见的小人物故事模式。
但这部电影不是。
看过契诃夫的小说和戏剧,应该都熟悉契诃夫的风格——内在戏剧性。
这部片子给我类似的感觉,主角是平平无奇的乡镇学校里的语文老师,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没做出什么成就,甚至也没遇到什么大的风浪。
影片的开头他在教室里朗读朱自清的《春》,影片的结尾,他依然在朗读朱自清的《春》,好像一切都没有改变一样,故事似乎没有开始过,也似乎还没有结束。
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段寻常故事,却给人带来了深思。
影片结束后,我沉思良久,在现实中又会有多少人活得像孔令学一样?
大概不计其数吧。
先来说说孔令学。
他是个可爱的浪漫的人,他会在圣诞节带着圣诞帽给女儿送糖葫芦,会在妻子生日跟女儿一起给妻子准备惊喜,会享受地读每一篇已经读了可能几百遍的课文。
他是有责任心的人,会毫不犹豫地保护学生,会理解因为原生家庭而性格怪异的学生,会义无反顾保护妻女。
这是他身上的闪光点。
但作为一个塑造成功的小人物他绝不只有优点,他是一个极其敏感多虑的人,阿祥跟他聊女儿,他就害怕暴露女儿所在的学校暴露女儿的长相,不敢去接孩子放学;阿祥跟着他回家,他就害怕阿祥记住他家的位置,故意引阿祥去别的居民楼;阿祥在门里塞纸条,他就觉得门锁是阿祥弄坏的。
其实从始至终,阿祥从未说过要伤害孔令学的妻女,甚至从一开始阿祥就表明了,跟着孔令学只是希望孔令学不要为难刘萌。
而从始至终孔令学都没有明确告诉过阿祥,他并没有为难过刘萌,也不会为难他。
在一开始,他站在教师的角度,就已经把阿祥看作无所事事的混混,在阿祥第一次提出请求的时候,丢下了一句“幼稚”。
他是一个有书斋气质的文人,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
文人讲话的特点加上中国人含蓄内敛的特性,就成为了推动情节的东风。
情节中多个深化矛盾冲突的点都源于他说话太含蓄。
其一,他没有直接明确的跟阿祥解释自己从未故意为难刘萌,直接引发了阿祥的跟踪;其二,他对此对妻子隐瞒自己遇到的事情,造成了与妻子之间的隔阂,同样也倒置了自己意外砸伤了妻子;其三,对于突然闯进的“按摩小妹”没有明确的制止她的行为,于是有了后面宾馆老板带人差点群殴他的情节。
“不长嘴”的主角,永远是国产影视剧的特色,对于这种长了嘴,但说了不如不说的主角,观众应该更加着急。
导演也正是利用孔令学性格里的这一特点,来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把一个简单故事讲得吸引人是导演的巧思这部片子里充满了戏剧化的巧合,给我的感受有点类似于“佳构剧”里的情节安排。
首先是孔令学与妻女庆祝完生日回家,恰好邻居喝醉酒开错门,把钥匙断在了锁孔里,又恰好阿祥在门缝里塞了张字条,于是孔令学自然而然地觉得是阿祥故意弄坏了锁威胁他。
其次是双腿不能行动的小女孩被父亲背着下楼,恰好走到了孔令学家门口女孩想上厕所,又恰好女孩儿父亲把拐杖临时放在孔令学家门口的时候孔令学打开了家门,于是孔令学自然而然地觉得他受到了来自阿祥的挑衅。
最后是孔令学没有及时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恰好他赶到学校的时候被告知女儿被红色羽绒服的人接走,又恰好妻子当时穿了一件红色羽绒服,于是孔令学又自然而然地觉得是经常穿红羽绒服的阿祥接走了女儿。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但是巧合多了就难免会让人觉得不真实。
但在这部影片中,孔令学的性格特征刚好弥补了这一缺点,他是个敏感多虑的人,同样也是一个有丰富想象的文人,所以这时候巧合不像是为了戏剧化而故意为之,更像是因为他的脑补把本不相干的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使之合理化。
但并不是说这部片子没有瑕疵,就本人的观点来看,整个故事似乎有一点虎头蛇尾,导演是十分擅长通过各种方式制造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向高潮发展,中间的一系列巧合和冲突,一直不断地提起观众的兴趣,而这也就显得结尾的突转有些接续不上,好像一个不太成功的欧亨利式结尾。
阿祥的结局并没有交代清楚,而孔令学的结局也仅因为医生一两句话就完成了转变。
整个看起来是仓促的,与前面所说的契诃夫的内在戏剧性的特点有一些违和。
一些你可能错过的隐喻镜头从整体上看这似乎是一部不那么文艺,没什么格调的喜剧电影,但其中依然有很多你可能会忽略的隐喻。
开头和结尾相似的场景,孔令学用不曾变化的声调朗读着同一篇课文,那么导演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情绪心境的变化?
是服装的变化,开头的刘萌穿的是蓝色的衣服,冷色调,符合她阴郁叛逆的心境,孔令学穿的是笔挺的深色西装,符合他规矩本分认真的教师形象。
而结尾刘萌穿了一件黄色的毛衣,暖色调,孔令学也穿了一件黄色的运动服,导演通过服装造型和颜色的改变使得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人物心境的变化。
孔令学和杨老师的第一次对话,谈到刘萌的家庭情况时,镜头切给了此时正在雪地里独自行走的刘萌,和她身后留下的一串脚印,通过这个镜头,来表现刘萌的处境——孤独。
当孔令学的谎言被妻子拆穿,妻子怀疑她跟杨老师的关系时,孔令学没有解释,妻子带着女儿离开,此时镜头切给了柜子上的鱼缸,鱼缸里是两条死气沉沉的小金鱼,通过这个镜头,导演隐喻了两人关系的不和谐,情绪降到了冰点。
影片中街边卖文玩的大妈出现了两次,大妈卖的装有孔子像写着论语二字的盒子也同样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阿祥刚开始跟踪孔令学的时候,他一边给妻子打着电话一边结果孔子像看了看,随后又递给了大妈,第二次出现时,孔令学在女儿校门口不远处蹲守,看到了穿红色羽绒服的人接女儿放学,此时的孔令学已经没法冷静的思考,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妻子也有一件红色羽绒服,他匆忙把一沓钱塞给大妈,抱起那个盒子跑向校门口,不顾一切砸向那个穿红色羽绒服的人。
盒子摔在地上,里面的孔子像也随之掉了出来。
这两处的对比,既体现了孔令学与妻子关系的微妙变化,矛盾加深,也体现了孔令学心理的变化,孔子是中国文人最好的代表,影片不用其他的文玩却偏偏选用了孔子像和论语,正是为了隐喻孔令学的改变,孔子像掉在了地上隐喻了一向温厚老实的孔老师已经被阿祥的跟踪逼到了疯狂的边缘。
影片中三次出现的,是朱自清的《春》,同样三次出现都有不同的意味。
第一次在影片开头,此时的孔令学是一个儒雅的语文教师,带着文人的浪漫朗读着课文,陶醉其中,他不允许有人错过这样美好的文章。
第二次出现,此时的孔令学陷入了前脚被阿祥下套让按摩小妹“伺候”他后脚被宾馆老板威胁的困境,他朗读起了这篇《春》来证明自己的教师身份,被宾馆老板误以为朱自清也是他们学校的老师时,他没有解释只是尴尬一笑,因为不敢让宾馆老板丢了面子。
第三次出现,是在片尾,他依然优雅地朗读着朱自清的《春》,课上有人睡着了,他制止了刘萌叫醒同桌,并脱下自己的外套披了上去,嘴里念着那段文章“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他似乎妥协了,真的任由他们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了。
又有多少人是隐藏的孔令学或许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关,与中庸思想有关,与中国人骨子里“以和为贵”的思想有关,生活中尤其是老一辈的人,更愿意去追求一种平淡安稳的日子。
哪怕有些小摩擦吃点小亏,只要对生活没有太大影响,总倾向于去忍让,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样的人往往是大亏吃不了小亏吃不断,慢慢的人也就习惯了,甚至安慰自己吃亏是福。
孔令学有中国人身上的这种特点,他会花钱请黑老大吃饭请他帮忙,让阿祥不再跟着他,会掏一千块钱让黑老大请阿祥吃饭和解。
他也认为自己破点财可以免灾。
另一个让我反思的点在医生的那句话,说焦虑的人往往有个特点就是太认真了。
孔令学就是因为太认真了,凭白让自己多了那么多焦虑,如果他根本不在意刘萌上课听音乐,或者不在意刘萌的原生家庭给她的影响,这件事情解决的会很快。
如果他根本不在意一个小混混的尾随,就不会有那么多被害妄想。
往往生活中太精益求精的人就是不如得过且过的人过得快乐。
生活就是这样,和工作不一样,要得过且过才好过,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结起来,会给自己徒增许多烦恼。
这部影片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作品了,但我相信,好的作品不论过多少年,依然有它的价值。
跟踪孔令学 (2011)6.82011 / 中国大陆 / 喜剧 悬疑 / 张骁 / 范伟 马伊琍
范伟的确是一位优秀的男演员,他展现小人物的惯用技巧,在《跟踪孔令学》里被运用得轻车熟路。
张骁的这部电影有不小的野心,作为在央视这样一个团体里浸淫很久的导演,张骁表现出了强力压制下必然会出现的反心。
电影中对社会弊病的讽刺辛辣到位,正直的孔老师到了电影的结尾,变成了油滑、世故并且阿Q精神贯穿全身的孔老师。
《跟踪孔令学》最大的问题也在于结尾的处理过猛,让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转变因为节奏和力度的过快过猛,而显得跳脱和不真实。
而阿祥这个主要人物结果的交代缺失,也留下了遗憾。
按照电影中孔老师的最初思维方式,他是必然会被阿祥逼疯的。
其实我想很多人都在看电影时都意识到,孔老师其实只要向阿祥做一个“我不会找刘萌麻烦”的承诺并且付诸行动,那么阿祥便不会和孔令学之间产生那么多的纠纷。
电影最后的部分,似乎孔老师已经和阿祥达成了这样的协议,“两只手握在了一起”。
而孔老师身上那一袭练武用的黄色练功服,已经深深将孔老师“两只手握在一起”背后的懦弱和苍白暴露无遗。
中国目前缺乏这种对跟踪 骚扰的法律保护 报警只有在人身安全收到寝害才会立案 而这个时候你可能连命都没有了 影片中人和人斗争中 不就看谁豁的出去的么 其实跟力量 武术都没有关系 就算是一个弱小的小女孩照样会杀人 所以再最后反倒是看着孔老师霍的出去 可惜打错了俗话说远离垃圾人 但是就会有垃圾人臭不要脸的的粘着你 你怎么远离 这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看淡命运 不被左右 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八分。
比较写实吧!
小人物的窝囊、无计可施、缺乏法治的社会…… 人和(所有其他)人之间无法沟通交流,只能一错再错…… 当然,还有作为背景的东北小城镇景观。
说是电影,其实是一个个小品串联在一起。
故事编得简单粗暴了,尤其是那个光明的尾巴,大煞风景!
剪辑方面也有硬伤。
近些年,部分影视作品(比如人民的名义、我不是药神),艺术上明显比较粗糙,甚至是乏善可陈,但是,有一些思想或者说题材选择上比较讨巧,“一白遮百丑”,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往前推,最典型的是当今三个所谓最著名导演,他们的代表作似乎不谋而合地涉及文革(活着,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
引人遐思!
发人深省!
也许大家都认命了:这年头,二合一完全不可能;退一步,艺术上也不可能有什么进展,那,就在思想上留存一点不该被忘却的纪念吧?
另外,非常意外的是:居然还有不少豆瓣上留言的人,觉得那个小混混真的是想跟范老师“好好处”,难道他们看的是另外一部电影吗?
看来,这不仅仅是看电影的时候玩手机的问题了。
又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式电影。
演员精湛的演技在加上导演娴熟的拍摄手法基本上奠定了这部电影的成功之路。
其中电影中的几个小演员精彩演出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谁说中国拍不出好电影?
非常现实和讽刺的片子,推荐一下。
这片子也再再再一次让我相信中国电影的未来一定是在社会题材上,而绝不是效仿好莱坞的所谓商业大片。
虽然市场很残酷,虽然中国社会对电影文化的认知很肤浅。
但一定要有有追求的中国电影人担负起这样的责任。
电影的意义在于思想的传播和共鸣,汉堡包再有市场也是美国人玩到烂熟的东西,中国的孩子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不代表当爹妈的也要自己做给孩子吃,孩子也未必愿意吃,何不拿出简简单单的家常菜,那才是别的东西永远取代不了的味道。
其实孔令学这个人物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他所遇到事情,才是这个社会的构成。
像孔令学这样的人,是无法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的,学校给了他一顶帐篷,但一旦走出这帐篷,要么死,要么变成这个社会的一部分。
另外说一下,孔令学这个名字起的很有意味。
很喜欢盼望着盼望着的朗诵声映衬给那灯红酒绿的洗浴房给四星的理由是,技术上的细节有很多地方不够好不够细,也许是成本局限吧,但是无所谓了,这样的片子,真正的意义不在于画面本身。
这是一部让开我无法耐心看完的电影,可又不干心没明白影片到底要说什么。
于是看了看影评,又看了看影片,可笑可悲的是孔令学竟然有自己的影子!
是人有病还是这个社会有病!
意气风发的人民教师最后搞成半疯半傻的焦虑症。
和孔乙己同姓,一个因科举而疯,一个相信社会美好而疯!
谨小慎微只想过好自己小日子的老实人,在阴魂不散的小混混跟踪下束手无策,在浴足老板面前那么可悲,朗读来证明自己是人民教师,笑不出的喜剧!
报警有用的话老孔会疯么?
战狼里有句你有不在的时候吧,更何况象征法制的警察是战狼么?
小混混则象征破坏和谐秩序的各种潜在威胁如影随形,比如各种不公压迫和滋扰等等一直在你身后持续的伤害你,法制社会你还没什么办法!
这就不好解决了!
在小混混的滋扰下,老孔焦虑了!
后半段有人说老孔开始有被害妄想症,一种病态一旦进行,不是一下能扭转的,误判隔阂和更深更广的伤害接踵而至是必然的……从学校教育到社会秩序,从希望到结果,春天会来么?
法制还是人治,治谁,教育改革咋改?
春天也许会来……为了不要像老孔那样一身牵挂窝囊的让人透不过气,还是告诉自己学会攥起拳头吧,还会比老孔更糟么?
面对伤害反抗吧,打一下又不是让你杀人!
这部讽刺社会的黑喜剧 闹剧…… 值得欣赏品味一下 ,也许没那么无趣!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看完这个电影以后都觉得彪哥太窝囊了。
我理解的是为了增加戏剧效果吧。
如果三两句话就和老婆解释清楚了,或者和黄毛和解了,那这个电影估计十分钟就结束了。
本来也没有什么天大的冲突。
家国情怀什么的都不存在的,只是中年平凡男人的无奈。
彪哥的造型是一个主线的。
从最开始的盼望着,盼望着,彪哥是那么的投入,穿着也是一丝不苟的。
所以小萌手机掉在地上的那一刻,播放出来的杂乱节奏,是对彪哥朗诵的一种嘲笑,轻视。
而且显然,第一次交锋,彪哥也是及其在乎别人的看法的。
如果小萌捡起手机,也就过去了。
彪哥左望右望骑虎难下,电影里也出现了好多次。
范伟演的好,其他完蛋,镜头毫无新鲜感而且低略。
也许是我理解不了东北男人的心理吧,戏中所有的意外冲突都是那个小混混要和他好好唠唠,到最后小混混为什么想唠我也不清楚,范伟怕,怕什么我也不清楚!
冲着范伟多给一星。
这电影不错,比那些商业大片好多了。编剧和导演功力稍差了一点。但是那种生活的状态表现出来了。电影只有脚踏实地才会好
感觉这几年范伟主演的电影都不用怎么解读电影本身,重点应该是从新的角度解读范伟。
缺乏逻辑性
有点意思
那个男二号演得挺好。
太难看了
表现力不够,感觉没把想表达的表达出来
你是哪条逆流而上的鱼吗?
各个角色都蛮好,最主要的就是真实,每个人物都那么真实、显得有据可循。但是还可以深挖吧,咋把老婆打骨折了、拉校长到医院鉴定自己是中度焦虑而不是精神病就完事儿了?阿祥后来不敢跟着了么?DVD-Rip 11/06/02
有意思呵呵
笑点不足。。嫁给这样的男的憋屈死了
看看还蛮有意思的,就是范伟总是演一样的角色,没有什么突破。
范伟演神了,真想上去抽他几个嘴巴子
我日啊!!!这尼玛什么结局啊“?!!!!
演员选的很到位。最后德彪现身也绝对喷。
要是我,直接抽死丫得。。。
写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