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陈剑莹
主演:姚安娜,张太文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简介:陨石撞击地球引发海底火山喷发,江边小镇随时有被海水倒灌的风险,人们纷纷逃离。念念在临行前一天,决定跟儿时好友告别,却意外跟小镇上的人们相遇,这座城市在记忆里的样子渐渐清晰起来。详细 >
靠配乐把情绪拉满,拉出框架节奏。
短片金棕榈?外国人是多爱异国符号堆砌,除了美术置景可夸外都不及格。语境是早期的新海诚,突然来一句“玻璃碎光了,城市像飞了起来”尬死。姚安娜完全没有“土气”,她像在拍MV。
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里最让我失望的一部,姚安娜僵硬虚伪的演技和莫名其妙的剧情,徒有其表的写意镜头也掩饰不了空洞的内核,是怎么做到拿奖的?
戛纳短片金棕榈
姚公主真行啊,大雨里骑车头发也不湿妆也不花,甚至透出水光肌粉底,魔幻现实主义了
影片还没看,但是看到导演采访时说的这段话,就好想抱抱她。“以前我觉得这个状态是OK的,因为我有梦想有冲劲儿,我觉得我可以坚持下来。包括因为疫情长片没拍成我也没有烦心。但这两年我真的觉得自己可能没有才华,做不了这件事情。经历巨大的自我怀疑之后,我意识到我用尽全力追求的东西是个空的,我的电影没能被大家看到,我也没有对某个人很重要。我以前没有把爱当成很重要的事情。后来突然意识到,当你人生在上升或者陷入低谷的时候,它的存在很重要。来戛纳电影节可能是一种肯定,可我知道回去以后我又要回到挣扎泥泞,对做片子的自我怀疑这个状态,新的片子能不能好又是一个全新的旅程。我觉得如果人生的低谷是常态的话,你需要爱在身边。”
质量很难洗 孜本太强了
甚至可以想象导演在自己的项目书里是如何精准地对标了各大A类电影节的获奖项目,并依靠自己的背景人脉和巧舌如簧拉来了充裕的资金,请了艺术电影圈最优秀的人才,使用了昂贵的拍摄仪器,最终不太费力地完成了这部极度投机、精准讨好电影节和欧洲观众的可笑作品。导演或许是学生时代浅看了一些塔可夫斯基,不管有没有美学和叙事上的必要性,也必须在自己电影里花上大价钱租斯坦尼康、使用胶片和莫名其妙(且难看)的长镜头,挪用各种和语境毫不相干的意象,来复制出一个与其自身成长环境、视角完全割裂的虚假现实。他们不在乎,不在乎自己明明已经拥有了如此多的privilege,却还要抢夺本就毫无话语权的人的发声空间的事实,他们只在乎这些工具能否充分满足自己的自恋,满足自己作为普世意义上“精英阶层”的自我实现。
为什么在影片中设定念念要回去找那个少年?陈导演:“因为自己总是在不同的城市,跟一些人没有办法好好告别。镜头设计,摇摇晃晃飘飘荡荡。冥冥中有很多力量控制着一些事情的发生,营造像梦一般脱离现实又要回来的意境。确实有人诟病我的作品,意境大过于情节,但实际上我讲了一个告别的故事。我确实在意消逝的很重要的人和事。以前我在意的觉得珍贵的东西现在都不在意了。”陈导演的很多视角的表达都非常到位。从个人感受出发,关注自己内心重视的事情,并表达出来,或许是一个新的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视角。
意象的叠加,塑造的视听体验无与伦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海边升起的悬崖如同事物之间的隔阂,强烈的隐喻与表达,如诗意般的美妙。
?
吹爆陈导的审美,宜宾这座江边小城在她的镜头下美得像一幅画。
拍的很好啊……虽然主演……但是情绪氛围很到位,摄影调色声音都做得好好(看评论才发现可能是我的问题……)
看了一遍之后不知道在讲什么 意境打造得倒是很出色
没什么内容、躁动的摄像充斥着溢出的情绪,反而结合起来更有种可远观的感觉
画面镜头是真漂亮啊……
戛纳…做个人吧
#一部电影 还挺喜欢这个软科幻概念。陨石入海,海水倒灌淹没城镇,人去楼空,历史也像被抹杀般不复存在。入侵房屋的绿植和大鹅代表了自然界重新占据上风,破楼之中的透明电梯颇有赛博朋克之感。镜头始终处在运动的状态,有条不紊,犹如波浪裹挟着人流而去。“潮水袭来,请市民远离江边”,时间到了,要走了,重要的是如何带着记忆继续活下去。缺点也很明显,情绪没有一个合适的推动点,悲伤的诗意还是停留在浅浅的表面,并且女主的演技依旧有点问题。
3.2星。#戛纳短片金棕榈。大体认同评论区那条“景观诗意现实主义”的观点。主角确实和环境的关联太微弱了。除了融资和曝光我实在想不到这个演员别的优点,就全程忧伤的礼貌面瘫。确实是把她表演的存在感降到最低,只保留一些基本的动作。其实还是有些失望吧,没什么突破。但那种对海水即将淹没故乡的忧伤以及对故乡回忆的探讨还是有出来,独特气质(但毕竟都拿大奖了肯定得有点东西,只是觉得没想象的多吧)。
3-3.5星,因为看到很多莫名其妙的超低评价,多打一星平衡下。流畅的短片,调度 摄影 声音 并没任何硬伤可吐槽。并不是所有影像都需要一板一眼讲个故事,不执着于承前启后的精彩故事也可以叫短片。但凡自己拍过短片的应该都知道,在现实场景中起构超现实极其不易,并不是有钱就可以拍出获奖的短片,音乐、潮湿、灾难恐惧,各种方式都勾勒出了孤独又空落的情绪。重点表达情绪的影像,难道有人只第一次看么,可以说自己不喜欢这个类型,但别强行贬低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靠配乐把情绪拉满,拉出框架节奏。
短片金棕榈?外国人是多爱异国符号堆砌,除了美术置景可夸外都不及格。语境是早期的新海诚,突然来一句“玻璃碎光了,城市像飞了起来”尬死。姚安娜完全没有“土气”,她像在拍MV。
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里最让我失望的一部,姚安娜僵硬虚伪的演技和莫名其妙的剧情,徒有其表的写意镜头也掩饰不了空洞的内核,是怎么做到拿奖的?
戛纳短片金棕榈
姚公主真行啊,大雨里骑车头发也不湿妆也不花,甚至透出水光肌粉底,魔幻现实主义了
影片还没看,但是看到导演采访时说的这段话,就好想抱抱她。“以前我觉得这个状态是OK的,因为我有梦想有冲劲儿,我觉得我可以坚持下来。包括因为疫情长片没拍成我也没有烦心。但这两年我真的觉得自己可能没有才华,做不了这件事情。经历巨大的自我怀疑之后,我意识到我用尽全力追求的东西是个空的,我的电影没能被大家看到,我也没有对某个人很重要。我以前没有把爱当成很重要的事情。后来突然意识到,当你人生在上升或者陷入低谷的时候,它的存在很重要。来戛纳电影节可能是一种肯定,可我知道回去以后我又要回到挣扎泥泞,对做片子的自我怀疑这个状态,新的片子能不能好又是一个全新的旅程。我觉得如果人生的低谷是常态的话,你需要爱在身边。”
质量很难洗 孜本太强了
甚至可以想象导演在自己的项目书里是如何精准地对标了各大A类电影节的获奖项目,并依靠自己的背景人脉和巧舌如簧拉来了充裕的资金,请了艺术电影圈最优秀的人才,使用了昂贵的拍摄仪器,最终不太费力地完成了这部极度投机、精准讨好电影节和欧洲观众的可笑作品。导演或许是学生时代浅看了一些塔可夫斯基,不管有没有美学和叙事上的必要性,也必须在自己电影里花上大价钱租斯坦尼康、使用胶片和莫名其妙(且难看)的长镜头,挪用各种和语境毫不相干的意象,来复制出一个与其自身成长环境、视角完全割裂的虚假现实。他们不在乎,不在乎自己明明已经拥有了如此多的privilege,却还要抢夺本就毫无话语权的人的发声空间的事实,他们只在乎这些工具能否充分满足自己的自恋,满足自己作为普世意义上“精英阶层”的自我实现。
为什么在影片中设定念念要回去找那个少年?陈导演:“因为自己总是在不同的城市,跟一些人没有办法好好告别。镜头设计,摇摇晃晃飘飘荡荡。冥冥中有很多力量控制着一些事情的发生,营造像梦一般脱离现实又要回来的意境。确实有人诟病我的作品,意境大过于情节,但实际上我讲了一个告别的故事。我确实在意消逝的很重要的人和事。以前我在意的觉得珍贵的东西现在都不在意了。”陈导演的很多视角的表达都非常到位。从个人感受出发,关注自己内心重视的事情,并表达出来,或许是一个新的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视角。
意象的叠加,塑造的视听体验无与伦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海边升起的悬崖如同事物之间的隔阂,强烈的隐喻与表达,如诗意般的美妙。
?
吹爆陈导的审美,宜宾这座江边小城在她的镜头下美得像一幅画。
拍的很好啊……虽然主演……但是情绪氛围很到位,摄影调色声音都做得好好(看评论才发现可能是我的问题……)
看了一遍之后不知道在讲什么 意境打造得倒是很出色
没什么内容、躁动的摄像充斥着溢出的情绪,反而结合起来更有种可远观的感觉
画面镜头是真漂亮啊……
戛纳…做个人吧
#一部电影 还挺喜欢这个软科幻概念。陨石入海,海水倒灌淹没城镇,人去楼空,历史也像被抹杀般不复存在。入侵房屋的绿植和大鹅代表了自然界重新占据上风,破楼之中的透明电梯颇有赛博朋克之感。镜头始终处在运动的状态,有条不紊,犹如波浪裹挟着人流而去。“潮水袭来,请市民远离江边”,时间到了,要走了,重要的是如何带着记忆继续活下去。缺点也很明显,情绪没有一个合适的推动点,悲伤的诗意还是停留在浅浅的表面,并且女主的演技依旧有点问题。
3.2星。#戛纳短片金棕榈。大体认同评论区那条“景观诗意现实主义”的观点。主角确实和环境的关联太微弱了。除了融资和曝光我实在想不到这个演员别的优点,就全程忧伤的礼貌面瘫。确实是把她表演的存在感降到最低,只保留一些基本的动作。其实还是有些失望吧,没什么突破。但那种对海水即将淹没故乡的忧伤以及对故乡回忆的探讨还是有出来,独特气质(但毕竟都拿大奖了肯定得有点东西,只是觉得没想象的多吧)。
3-3.5星,因为看到很多莫名其妙的超低评价,多打一星平衡下。流畅的短片,调度 摄影 声音 并没任何硬伤可吐槽。并不是所有影像都需要一板一眼讲个故事,不执着于承前启后的精彩故事也可以叫短片。但凡自己拍过短片的应该都知道,在现实场景中起构超现实极其不易,并不是有钱就可以拍出获奖的短片,音乐、潮湿、灾难恐惧,各种方式都勾勒出了孤独又空落的情绪。重点表达情绪的影像,难道有人只第一次看么,可以说自己不喜欢这个类型,但别强行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