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Michael Clayton》(《迈克尔•克莱顿》) 年代:2007年 国家:美国 导演:Tony Gilroy(托尼•吉尔罗伊) 主演:George Clooney(乔治•克鲁尼);Tom Wilkinson(汤姆•威尔金森);Tilda Swinton(蒂尔达•斯文顿);Sydney Pollack(西德尼•波拉克)Michael Clayton就职的律所是全球最大的律师事务所之一,虽然薪酬不错,但是Michael过得并不幸福,夫妻离异的他不但丧失了孩子的抚养权,还负债累累。
曾经做过检察官的Michael有过辉煌的律师生涯,之后进入律所却做着内部问题调解员的工作,也就是俗称的“看门人”的工作,所谓看门人的工作就是把委托人难以摆上台面的问题在进入诉讼之前清除干净,也就是说对于委托人委托的事务,看门人都得想尽千方百计把所有涉及到委托人的隐秘的龌龊的肮脏的甚至是不法的记录等不利于委托人的证据全部清掉,以确保接手后续工作的律师同事能够做到战无不胜。
U-north是一家拥有超过75000名的雇员,业务范围分布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的大公司,Michael就职的律所与U-north有一单三万小时的法律顾问协议。
对于这么一个大客户,律所自然不会轻慢客户的诉求,影片的开始,律所500多名律师组成的豪华团队已经为U-north一场农用化学品侵权诉讼奋战多年,原告方诉讼标的赔偿金要求高达30亿美金,诉讼期间已经传唤走访400多个证人,修改过100多项提议,更换过5个审判地点,调阅超过85000份卷宗,耗时甚至超过六年。
迈克尔的同事兼好友Arthur Edens是U-North案件的首席法律顾问,亚瑟在对U-North公司取证的过程中知道U-North生产的除草剂对人体致癌,不巧的是还在取证过程中爱上了其中一名原告,处于利益冲突的Arthur内心备受煎熬,先是赤裸狂奔装疯卖傻想逃避,后又藏匿不见想暗暗通过其他渠道曝光U-North的问题。
U-north公司的新任法律总顾问Karen Crowder对于Arthur的行为如坐针毡,前任法律总顾问签名的内部备忘录在Arthur手中成了定时炸弹,这份备忘录证实U-north公司生产的除草剂的致命性,这份记录的曝光不但会让U-north公司输掉整场官司,承担可能高达30亿美元的赔偿金,相关的责任人还会受到刑事指控。
即便有律师保密义务的约束,Arthur的逃避和不可捉摸的意图,还是让Karen寝食难安,Karen决心派出杀手除掉Arthur。
Arthur的离奇死亡让Michael怀疑其死亡的真相,翻入Arthur房间的Michael并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却在桌子上发现儿子分别向自己和Arthur推荐的一本小说《国王与召唤》,随意翻阅书本的Michael,在书里找到Arthur复印备忘录的服务单据。
拿到复印材料的Michael知道事情的真相,也猜到Arthur死亡的原因。
随后赶到的杀手也拿到了一份备忘录复印件,此时的Karen已经把自己逼到没有路可以回头的境地,她计划把知道内情的Michael除掉。
幸运的是Michael开车途中无意看到几匹马站立山头的画面,这与《国王与召唤》中描述的画面何其相似,这一幕深深触动了他,奇迹般的巧合,让下车奔跑上山的他躲过了安装在车上的炸弹。
Michael曾经想把备忘录给老板看,老板告诉Michael他们所做的一直都是脏活,他们的存在是为客户解决问题,用8万美金加3年的合同堵住了Michael的口,8万美金暂时解决了Michael面临的财务危机,他也决定闭口不提此事。
这一次暗杀让Michael清醒,他的存在对于凯伦而言,就是一个定时炸弹,Karen不会放过自己。
侥幸没死的Michael幽灵一样跑到Karen面前,拿着备忘录和Karen讨论谈条件,慌乱的Karen已经在董事会上说服董事接受和解,不想冒出来的Michael打乱她所有的安排,Karen被迫坦白以及接受Michael的敲诈,哪知Michael不过是在演戏,Karen的坦白被警方监听。
律师事务所作为法律服务机构,恪守客户利益其实是一项重要的职业原则。
而律师服务于律所,维护客户的利益也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而在律师对客户的职业道德中,保密义务是被提升为一项法律义务,也就是说对于律师与当事人之间的保密义务是不容破坏。
而律师之所以在面对保密义务时面临两难选择,根本的原因在于其身份的冲突,也就是律师身份和公民身份的冲突,当律师在面临保密义务困境时,律师保密义务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律师首先是一个律师,其次才成为一个公民。
律师首先应当服从职业道德,而服从职业道德本身正是以维护法律公正的方式,从根本上维护了社会道德。
正因为如此,律师才负有为委托人保密的义务,律师不能揭发委托人的罪行和提供委托人保密的义务,律师才不能揭发委托人的罪行和提供委托人的有罪证据,也不能在民事诉讼中以主持正义为理由而出卖委托人的利益,哪怕非法利益。
当律师保密义务与重大的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律师保密的义务就不是那么明确了。
如何界定重大社会公共利益,这显然是解决律师保密义务与重大的社会公共利益冲突的首要问题,而这一界定,会伤害我们想要维护的法律公正吗?
欢迎关注法律电影公众号“大抵浮生如梦”
头天晚上熬夜看到两点。
最后当Michael坐上出租车时,连我也跟着笑起来,那是一种长久焦虑得到释放后的轻松愉悦,是我近年来一直渴盼的感觉,在此,只能借影片小小YY一下。
不能否认谁都会有私心,而且在相当多的时候满足自己的私心总会被看作一种理所当然。
影片中那些对Michael所谓悲惨境遇的铺垫更像是在为他寻找客观理由来借此开脱。
他太需要那笔钱了,他太需要找回自己失去的生活了,他需要的太多,以至于一直在失去自己所拥有的。
拂晓,当他驻足在那三匹马的面前时,Michael意识到自己泯灭良心所从事的那份工作是造成内心不得安宁的最终因素。
他忽然开始明白了,开始对过去的种种有了清醒的看法,那辆爆炸的奔驰只是加速了他清醒的速度。
他将那些象征束缚的东西丢进了火里,他不在犹豫,他不再纠结。
他开始奔跑,向山顶跑去,向迎接光明的方向跑去......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一个涅磐的过程,Michael等到了,他终于对生活有了真正适合自己的认识,他找回了自己,把自己从崩溃边缘拉了回来。
之前所有的问题都只存在于过去。
他解脱了,舍得花300多RMB打车在城里逛圈儿,要知道,从宝山到奉贤,也只要两百块。
以后遇到令我纠结的事情,令我内心矛盾冲突十分剧烈的事情,我会想到,要做个令自己安心的选择。
5月26日,我的Gmail邮箱里躺着一封《纽约时报》发来的News Alert(新闻速递):Sydney Pollack, Film Director, Is Dead at 73Sydney Pollack, a Hollywood mainstay as director, producer and sometime actor whose star-laden movies like "The Way We Were," "Tootsie" and "Out of Africa" were among the most successful of the 1970s and '80s, died on Monday evening at his home in Los Angeles. He was 73.《纽约时报》的News Alert通常是重大新闻或突发事件。
讣告是其中的一种,逝世的人物不一定举世闻名,但一定对美国的政经、社会、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
我印象中上一次收到讣告是2月27日William Buckley逝世。
Buckley是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保守主义运动的执牛耳者,1955年创办保守派著名杂志National Review,其一生对美国社会影响至为深远,虽然在中国这个名字并不广为人知。
Sydney Pollack(西德尼·波拉克,又译薛尼·波勒)在中国的名气可能要大很多。
他是高手云集的好莱坞导演和制片人中的领袖级人物,由他执导并制片的爱情史诗片《走出非洲》勇夺1985年七项奥斯卡奖。
1995年,李安应邀执导由简·奥斯汀名著改编的电影《理智与情感》,铸造了他在好莱坞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里程碑,而这部片子的制片人之一正是波洛克;当然,也包括了李安从《推手》到《色戒》的长期合作者James Schamus(夏慕斯)。
《财经》杂志在“逝者”专栏中,对这位大导演的一生作了一个回顾。
http://www.caijing.com.cn/20080530/66686.shtml善于驾驭各种类型电影的波拉克至少制作过三部高度现实主义的政治“惊悚片”:1993年的The Firm(“律师事务所”,制片+导演;汤姆·克鲁斯在其中饰演一个刚从哈佛法学院毕业的年轻律师),2005年的The Interpreter(“翻译风波”,导演;妮可·基德曼主演),和2007年的Michael Clayton(制片)。
********************2007 是好莱坞比较平静的一年,出线角逐2008年奥斯卡奖的电影几乎都是小制作:There will be blood, No country for old men, Atonement (我一个美国朋友Peter把这三部的名字串成There will be no country for atonement,并以此为题写了一篇饶有趣味的影评),还有Michael Clayton。
上周我看了一下Michael Clayton,看它的原因,除了波拉克之外,至少还有如下几点:1. 它获得6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荣膺最佳女配角奖(Tilda Swinton,饰演U/North的General Counsel(法律总监)Karen Crowder)。
2. 该片在以挑剔苛刻著称的美国影评界大获好评,在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Rotten Tomatoes)上的“新鲜度”(正面评价)高达91%。
http://www.rottentomatoes.com/m/michael_clayton/3. 主演George Clooney (乔治·克鲁尼)是我最喜欢的当前好莱坞一线男星之一,我觉得他不但相貌、气质脱俗,而且极具头脑。
4. 克鲁尼演的Michael Clayton被设定为Fordham法学院1982年毕业生,他的兴趣是刑事案件,做过地区检察官,后因生活变故未能一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
1990 年进入纽约市声名显赫的律所Kenner, Bach & Ledeen(虚构),一做就是十七年。
剧中,Karen一开始以为他早已做到合伙人(Maude是她的助手):Karen Crowder: So he's a partner?Maude: No. He's listed as "special counsel." Says he specializes in wills and trusts.Karen Crowder: He goes from criminal prosecution to wills and trusts? He's been there seventeen years and he's not a partner? This is the guy they send? Who is this guy?克莱顿在公司里实际上是个“fixer”,处理的事都是最棘手和最紧迫的,但是没有名份。
5. 导演Tony Gilroy在此之前是Bourne系列的编剧,而Bourne三部曲(The Bourne Identity/Supermacy/Ultimatum,马特·戴蒙饰演失忆特工Jason Bourne)是近年来我最喜欢的特工电影,其中一部还是在太平洋上看的。
6. 波拉克饰演律所的老板之一Marty Bach。
7. 剧中大反派、农业生物技术公司U/North影射的是Monsanto(孟山都)。
Monsanto是圣路易斯最大的公司之一,成立于1901年(在当地知名度仅次于Anheuser-Busch啤酒厂),我在圣路易斯时认识好几个在那里实习、工作的中国人。
********************这部片子没有让我失望。
网上影评很多,我就不赘述了,只说两点:1. 像所有优秀的法律电影一样,这部电影的对白极其精彩。
特别是患有精神病的首席律师Arthur Edens(Tom Wilkinson饰)在发病时口中的念念有词,绝佳的语言功底在精神失常的状态下发挥得无比美妙,宛如诗篇。
另外,发现衣冠楚楚的律师们有两套语言体系:一套是用来谈论法律问题和对付客户的,用词文雅考究,句式繁复华丽;另一套是跟自己人说话时用的,粗鄙下流,颇为不堪。
Memorable quotes for Michael Clayton:http://www.imdb.com/title/tt0465538/quotes2. 我最喜欢的情节是克莱顿在从郊外开车回纽约的那个清晨,突然发现山岗上有几匹小马,下车、爬上山岗去看它们,表情异常丰富而激动,这时候,他的汽车爆炸了,他幸免一死。
开始我也没明白他为什么一定要下车去看那几匹小马,直到看到豆瓣上这篇影评才恍然大悟(建议不要在看电影前看这篇影评)。
不得不承认自己观察不仔细。
总之,强烈推荐,但不保证你会喜欢。
最后,为克莱顿浪子回头、反戈一击喝彩。
P.S.《纽约时报》的影评:http://movies.nytimes.com/2007/10/05/movies/05clay.html影评人Emanuel Levy对剧情和人物的分析(很精彩):http://www.emanuellevy.com/article.php?articleID=6928
说实话,虽然我知道这部电影被提名了去年的奥斯卡,但我却因为“迈克尔·克莱顿”这个片名将本片误认为是一个人物传记片。
众所周知,去年年尾,去世的著名科幻电影编剧、《侏罗纪公园》系列的作者也叫:迈克尔·克莱顿。
而当我在一个很空闲的下午,通过MP4来看这片子的时候,才知道并非我起初认为的那样,此迈克尔,非彼迈克尔。
严格的说,这是一部以法律诉讼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故事,只是在故事的结尾,设定了一个积极的富有戏剧性的结局,这是好莱坞电影一贯的手法,比如大嘴美人朱丽娅·罗伯茨的《永不妥协》。
本片的导演托尼·吉尔罗伊原是著名编剧,代表作是《魔鬼代言人》和《谍影重重》系列,跌宕起伏、紧凑精巧的戏剧性是其一贯的风格。
因此本片的叙事结构和故事编排都很到位,虽然充斥着大量的法律内容,但其实并不会直接影响观影,不过要想看懂每一个环节设置,似乎只看一遍是无法达到这样的理解层次的。
影片的叙事被分为两节,有一个倒叙的结构变化,正因为这样,影片一开始的没有由头的独白、莫名的情节和艰涩的法律问题足以让人一头雾水。
而事实上,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全球最大的律师事务所之一肯纳、巴赫和里迪恩律师事务所为一家号称拥有75000雇员、分布在全球62个国家的多元化公司U-north提供综合的法律服务,双方拥有一单三万小时的法律服务协议。
而影片前后涉及的五天时间里,律所500名各色律师组成的团队已经为U-north一场标的额超过30亿美元的长期侵权诉讼提供了超过六年的服务。
律师团的首席法律顾问阿瑟长期患有躁狂抑郁症,在诉讼的过程中发现了U-north公司的内部备忘录,其中记载着其主要产品除草剂对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面对内心的煎熬他决定倒戈并将事实公之于众。
与此同时,U-north公司的新任法律总顾问凯伦指使商业间谍暗杀阿瑟灭口。
而片中的主人公——迈克尔·克莱顿则是在肯纳律所供职12年的“看门人”,事业不如意、投资失败、负债累累、夫妻离异并失去孩子抚养权、家庭不睦的“倒霉蛋”,几乎面临所有的“中年危机”。
在阿瑟死后,他渐渐发现了事件的内幕,并在临时妥协和死里逃生之后,以侦探片似的结尾揭穿事实、惩戒真凶。
从故事来看,有两条主线,涉及到相互对立各处危机的几个主要任务,角色的设置充满了张力,这样保证了剧情的紧凑性和戏剧性。
主要的三个角色:迈克尔(乔治·克鲁尼饰)、阿瑟(汤姆·威尔金森)、凯伦(蒂尔达·斯文顿)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要面临的压力和抉择。
其中对这些矛盾的表达最精彩的是片头阿瑟在警察局对迈克尔的独白还有凯伦在做电视专访的时候前景与幕后之间的情节切换,前一部分阿瑟以冗长并且充满愤恨的独白,展示了自己的内心挣扎和现实抉择;后者则是以台前幕后的状态差异表现凯伦的道貌岸然和内心紧张。
而克鲁尼对迈克尔这一角色的塑造也较为成功,从一开始的一脸无奈、面对事件时的沉稳、到最后的扬眉吐气自然而流畅,他并非是要严以一个成熟的中年男人,而是在表现一个中年男人面临现实危机时的各种状态。
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都细致入微,其中包括间谍暗杀阿瑟的那个片断:凶手将阿瑟击晕,然后把致命的毒剂从脚趾间注射进去,并制造服药过量的自杀现场,整个过程快捷流畅、天衣无缝。
而片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很专业:这样的巨额长期诉讼的律师团队超过500人,传唤走访过400多个证人,修改过100多项提议,更换过5个审判地点,调阅过超过85000份卷宗,耗时超过六年,原告方的赔偿金要求高达30亿美金。
最后,凯伦向U-north董事会提出的一项基于诉讼情势变化而作的一揽子庭外和解方案。
除了这一主线外,片中还涉及了房屋租约的优先权、律所合并的法律程序、律所的“看门人(Nurse)”的相关业务、交通肇事的刑事辩护等细枝末节的法律问题。
而有前任法律总顾问签名的内部备忘录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证据,足以证明除草剂的致命性,这会让U-north公司输掉整场官司,并且结果不只是30亿美元的赔偿金,相关的责任人还会受到刑事指控。
其中,迈克尔早熟的儿子分别向麦克尔和阿瑟叙述了一本小说(国王与召唤)中的情节也很重要,那本小说的内容暗含了一个紧张的命运议题:接受或反抗。
而阿瑟正式将那份备忘录的复印服务单据夹在了这本小说里,当迈克尔无意中发现这个单据的时候,让我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本藏小锤的“圣经”,这本小说在影片中的意义就像《肖》里的那本圣经,既是藏匿重要物品的道具,也是指示精神意义的载体。
在《肖》中,藏匿小锤的那一页正是“出埃及记”,这预示着成功越狱。
而在本片中,小说的议题预示着阿瑟和迈克尔的道德抉择。
另外,影片中还有一句我很看重的话,律所的合伙人马蒂提醒迈克尔:忘记它吧,上帝不会让你像回忆中的那样好了!
事实上,在片中无论是迈克尔还是阿瑟,在回忆过去的几年时光的时候,都是在做一种反思,当认识到问题所在之后,分别作出了人生的抉择。
同样,片中冗长细腻的对白很精彩,尤其是阿瑟面对迈克尔的独白,精彩之极:“…Because it’s years!It’s lives! And the numbers are making me dizzy and,you know,now,instead of trying not to come, I’m trying not to think,and I can’t stop.I msen,is this me? Am I this freak organism that has sent here to sleep and eat and defend this one horrific chain of carcinogenic moleculess? Is that my destiny?Is that my fate?...”这是基于个人体验和道德诉求而生的内心挣扎,也是整部电影的一个基调,即讨论律师的伦理道德内涵,是借用法律帮助无良雇主逃脱责任赚取丰厚佣金,还是不屈从于利益维护正义?
影片中呈现了一个极端的社会现实——一个法治国家社会图景之下的肮脏现实、如《魔鬼代言人》、《律师事务所》(the Firm)中揭示的那种社会现实:律师事务所作为法律服务机构,与那些摈弃道德和法律约束的无良雇主实际上是狼狈为奸的关系。
仅合乎法律还是更合乎正义?
这是伴随律师业出现而出现的伦理争议,而在本片中,将这样一个基本争议极端化,即正义与非正义的选择,事实上在伦理诉求上,普通人对于这一选择并没有太多的争议,作为观众,是不希望片中的律师恪守雇主利益,而违反实体正义的。
而在实际的律师业务中,恪守雇主利益其实是一项重要的职业原则。
从理论上来讲,律师仅需要在合法性这一层面做出努力即可,至于实体正义,在理论上也应该是体现在合法性之中的,当然,这是仅存在于理论上的完美状态,现实往往与此背道而驰。
影片中所设定的律政环境,已经不仅仅是好莱坞的刻板偏见,在普通人的意识中,也多半认为这样的情况与现实相符。
因此,人们期望有一种积极的道德抉择出现,并能够战胜“邪恶”——其实,全世界的“主旋律”都差不多。
影片最终的积极性选择落实到了阿瑟的继承者迈克尔身上。
当迈克尔发现了阿瑟复印的备忘录之后,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先是与律所续约偿还债务,然后又戏剧性的躲过了间谍的暗杀,最终协助警方获取直接证据,让案情水落石出,然后一个人坐进出租车上,甩手50美金,让司机随便开,一副自信慢慢、扬眉吐气的表情。
总体上来看,这是一部很精细的法律题材的故事片,只是由于叙事结构的变化和繁琐的细节会让人产生理解障碍,而为了写这篇文章,有些情节我看了不下五遍。
让警察觉得是律师,让律师觉得是警察的迈克尔克莱顿同学的表现一般一般,倒是那位在停车场裸奔的同学挺有看头。
马路上夹着一大群面包的对话,和着广告音乐的慷慨陈词,看看都觉得很过瘾ps1.除草剂公司原来这么赚钱ps2.灯火通明大票人马的律师事务所很好看
电影很长,很闷,有着很阴郁的人物,和精彩的表演,我只在Clayton知道真相之后不断的拷问自己,是否还有面对真相的勇气。
一直的镜头在Clayton的带领下有着随波逐流的麻木气息,婚姻失败,投资失败,嗜赌,虽然是个优秀的问题处理专家,却始终无法登上前台,只能躲在后面为老板擦屁股。
他在努力的喘息,努力的生存,努力做一个好父亲,可是这从来都不容易。
这又有一个大公司U/North,掌控着所有人,Karen看似有着生杀大权,杀手二人组看似有着生杀大权,U/North的董事长老头也是有权有势,可是他们都像是一个个被利用的棋子,真正活着,真正有生命的却好像是“U/North”。
这是一个古怪的想法,但却是我看很多这种类型影片下来的唯一想法,原本有生命的人最后都变成了原本虚无的资本公司的工具,无论是董事长、CEO还是普通员工,都被那个原本没有任何实体的名字奴役,我们就像流水线上的一段,不知道手中的原料哪里来,不知道经过我们手的东西会走向何方,最终会变成什么。
我们像是死了,而活着的只有这个资本的流动过程。
我想到了《A Scanner Darkly》、《The Constant Gardener》还有《Renaissance》,一个个高科技公司光鲜的外衣之下,都是一条条血淋淋的生命,人类贪婪的渴望着利益和财富,最后都变成利益之下的奴仆,或者麻木了,或者身不由己的变成了其中一颗没有过去没有将来的无生命的齿轮,随着这台巨大的机器,永无休止的转动。
George Clooney,Tilda Swinton和Tom Wilkinson的演技都异常精彩,镜头的剪辑在Tilda Swinton所饰演的Karen的两次公开演说和先前穿着内衣准备演讲之间,切换的极其精彩,最后一刻和Clayton的直接对决很经典。
可是看过之后总绕在我心头的却是Clayton那天真却聪明的孩子Henry,和他一直读的并推荐给老爸甚至Arthur,最后也成为了揭密的关键的那本红皮书《Realm and Conquest》。
Henry:所有这些人,一开始他们都有梦想。
你知道追寻是什么吗?
Arthur:我知道,就像,一个特殊的梦。
Henry:除了这一群人都有相同的梦,他们都梦想他们应该去一个地方,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只是感觉他们一定要去那里。
Arthur:那他们是受到了召唤。
Henry:那正是这一章,“征服在召唤”,这是它的标题。
Arthur:但是他们知道吗?
他们都有同一个梦。
Henry:不知道,那正是有趣的地方。
他们都认为只有自己能梦到,他们可能是疯了或是什么,所以他们都不承认。
Arthur:但是他们并没有疯,对吗?
Henry:没有,它是真实发生的。
Arthur:那么它发生了,不是吗?
那些东西比他们庞大,而且他们还没有准备好去接受。
Henry:是的,但是很快他们就会准备好。
后来搜索了一下,才发现,这本故事书是电影里虚构的。
只有当我们准备好的时候,真相才会显露眼前。
还是先聊聊 乔治·克鲁尼 ,这位帅老男人,着实为本片增彩不少,也确实是位实力派演将,第78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获得者。
据说使他登顶的《辛瑞那》不错,过会看看。
回来再说本片,本片的开头和结尾还是挺引人入胜的,中间嘛,不适合我这个菜鸟,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很长的繁冗剧情,很压抑的风格……当然这与故事本身有关。
一个并不含有太多悬疑和惊悚元素的故事:一个农药企业,面临巨额官司和领导接班,找到律师团队替他们解决麻烦,可其中有正义感的阿瑟反戈一击,遭到暗杀,阿瑟的朋友、同事,本片的猪脚深陷创业危机,本身所在的事务所也面临巨大机遇或危机,男猪脚在正义、友情、事业的纠结下,疲于应付,越陷越深,不知所措……随着“繁冗”的剧情和各种缘分的感悟,男猪脚,迈克尔克莱顿 选择了放弃诱人的“事业”,毅然跟随朋友阿瑟,决定向万恶的农药公司和暗杀朋友和自己的恶人宣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虽然力荐本片,但是实在不适应本片的节奏,但是很多网友分析得深入浅出,很是喜欢,我不敢妄评,还是给五星,吸引更多高水平的朋友观看此片,盼望有新的见解和感悟。
谢谢。
记得有位导演大师说:评价一个片子导的好不好,要看一开始在镜头中出现的哪怕是好像随意挂在墙上的一把刀,到后面都会发现它的用处。
当你看第二遍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部电影从艺术上堪称精品。
情节可能不是那么有悬念,一个英雄如何与一群道貌岸然的家伙——律师,单打独斗。
此外你还会知道,国外那些天价赔偿的诉讼案都是怎么打的,所有设身其中的人都扮演者哪些角色?
那些风光背后的巨大压力,以及人们在这个漩涡中的不可自拔与沉迷。
总体上这部片子对于光鲜之下的美国中产阶级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还有一个意外是,影片中所表现出来律师那种敬业、高效的工作作风与方式深深的吸引了我!
刚开始同学推介我不要看这部片子,因为他看不懂。
但我还是看了。
说实话,这部片子的剧情很一般,不过叙事方式很不错,这也是它吸引我的原因。
我花了一个黄昏加晚饭的时间去看完《迈克尔·克莱顿》,它充满了让人头皮发麻的细枝末节,它甚至成为了一个难以扯破的体系,不好去跳出这个故事的漏洞。
关于法律、谋杀、巧合、责任、黑色、都市,各种东西都在我的脑子里面萦绕。
在Tony Gilroy如此强大的编剧手笔下,《源代码》、《盗梦空间》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也是它能够提名奥斯卡的原因。
当然,我不是聪明人,如此简单的思维也要靠一些重复观看的伎俩来看懂。
但是电影语言是不会欺骗人的,包括乔治克鲁尼在片中说的话。
如果不看字幕,很多地方是和我们一直以来懂得的偏差大相径庭。
鼓起勇气去打击犯罪集团,化身正义去全面反击(如同香港的片名翻译),这些都有,可是如果你真的这样理解,那还是可以把他当做阿甘,看完后努力奋斗学习。
显然错了,错综复杂的东西面前,已经丝毫没有所谓的正义和勇气。
克莱顿的经历充满了钻空子、邪恶,和运气,通过他的角度我们看到一个无奈的现实:事情已经不是勇气和正义这些东西能够左右的了。
我可以为了8万块钱去做肮脏的事情,被同事们看不起,我可以去欺骗、隐瞒,甚至犯法潜入犯罪现场。
斯文顿当年就是在这部电影里面的表演拿到了女配角的小金人。
其实他的戏份非常少,如果她的角色在中国,已经算得上是一位非常合格的危机公关员工。
我看它是冲着克鲁尼和Tony Gilroy两个人去的,后者是波恩系列的编剧,这让我充满了期待,倒是对斯文顿没什么兴趣。
果然,Tony Gilroy的镜头下充满着类似恐惧和躁动的不安,那是想表明克莱顿的末日处境,一个失败的人的近况。
他显然从格林格拉斯哪儿学到了波恩系列才有的气质,而不失诗意地把他们表达出来。
故事就显得这么的漂亮,比如克莱顿儿子嘴里那个故事,后来克莱顿看见的几匹马就像神一样救了他的命。
最后的对话,胜利是平静的,Tony Gilroy选择用那么平静的镜头语言去刻画。
那么克莱顿最后是承担了所有,还是欺骗了所有呢?
可能和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媒介去理解它有关系,如果你选择看着镜头,那么克莱顿作为一个男子汉,承担了所有,英雄般地拯救了自己的命运,而如果你选择故事和语言,克莱顿也同样是神,因为上帝站在了他这边。
没看下去...我水平低,今年的奥斯卡是欣赏不了
不怎么样。
2008年11月13日
这叨逼叨的弱智片是怎么入围奥斯卡的?一查,果然,制片人是乔治克鲁尼。
Tilda Swindon 全身都是戏!可现在看George Clooney觉得他脸好像真的很僵。。。
感觉抓不住眼球
慢慢悠悠.....
冷淡的叙述,冷峻的人心。紧张地挣扎,从容的颠覆。
个人觉得悬疑设置的一般,倒是女配角印象较深。
George Clooney的表情真丰富,开头那段独白很赞
沉闷的开始结束!
swenton indeed surprises me
吉尔罗伊和谍影重重正统系列千万别再有交集了。
的确是术语多了点!
2008-03-22
哪里都有中年危机…
昏昏欲睡
故意倒叙,弄得疑神疑鬼的,其实剧情反而没有交代很清楚。
故事讲得十分到位,每个细节都有铺垫。看评论,懂他的人不多。年轻人的牛逼是嚣张,越是成熟的作品,越内敛,却充满着力量。
2/10 02.15观影。属于是几天前看的《好好先生》的反面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老套,一个极端故弄玄虚;一开头那段装腔作势的对白就让人有些恼火了,之后的剧情也搞这种名堂,完全不知道在讲啥,构建出这种氛围到底是想干啥?莫名其妙的片子,不好好讲故事的典型,居然奥斯卡还提了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