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半。
小男孩演得很好,画面也不乏美感。
内敛着爱他的爷爷,不务正业但却内心仍然善良的朋友,生活窘迫的母亲。
小翔自从生父过世之后犹如随风摇摆的野草一般,无力地挣扎地活着,欢快的时光一个是在爷爷的单车后座上,一个是在朋友的摩托车后座上。
郝蕾的漂亮不是艳丽花瓶的美,而是精致五官下的锐利与苍凉。
第一张画:父亲的遗像。
这是我见过的最特殊的遗像,一是画的,二是真实跟虚构夹杂在一起的画像,在小翔眼里,他的爸爸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真实但有点丑的人,三是这是一个小学生亲自给自己的父亲画的,不知道他在画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样的,看起来很平静的小孩,内心会不会其实很哀伤。
第二张画: 朋友的明显特征。
这个世界很残酷,但还是有很多默默以自己的方式帮助他的朋友。
一是捡破烂换钱以帮助没钱吃饭的小翔的校工,校工自己也是个父母备受战争祸害早亡的可怜孤儿,甚至这种困窘一直陪伴着他直至晚年,他嘴上很冷漠,但其实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差点误入歧途的小翔,即使以物换钱,也是找的被遗弃的房子里的遗物,而不是去偷偷抢抢。
二是在公厕因缘际会结识的手枪仔,虽然手枪仔看起来游手好闲甚至净干一些鸡鸣狗盗之事,但他其实义簿云天,也盗亦有道。
小翔给一张纸,他认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带着小翔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带他混江湖,在小翔幼小的心里,这个人肯定是好朋友的存在。
偷别人家东西,但看到家里有盲人专用的盲文书,动了恻隐之心,还回去了信封里可能是人家一辈子的积蓄。
第三张画: 梦里的哥哥。
明明没见过长大后的哥哥,小翔却精准梦到了在海边堤坝上走着的哥哥,也许是他哥来托梦了,告诉他自己被失踪的真相。
猜测哥哥应该是被继父家暴活活打死了,后边被砌在海边的堤坝里吧,他才敢这么笃定没人能找到,也因为心虚才辞掉了在水泥厂的工作。
总感觉妈妈也或多或少知道自己的第一个小孩是遭遇了不测,但生活的压力与变故让她无心追究。
第四张画: 自画像。
被继父威胁毒打,想着找手枪仔诉苦,但却发现,原来手枪仔自己的人生也是百孔千疮、自顾不暇,父亲行动不便,弟弟双目失明,他做那么多偷偷抢抢的事,也是为了维持这一家子吧。
可能总是有些事情,需要自己去面对解决吧。
最难描摹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第四张画后的故事让我们大惊失色。
小翔的哥哥再也无法回来,因为继父已经残忍的将他打死,所谓的失踪只是一个借口。
其中有一段继父对于小翔哥哥小翼魂灵梦呓般的独白十分出彩。
导演借鉴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继父笼罩在一片朦胧的蓝色当中,对于自己曾经的失误进行了沉痛的自我剖析。
导演对于光影的调度控制的十分精妙。
影片结尾处老师要同学们画一张自己的肖像,小翔一直拿着镜子饶有兴趣的看着,最后慢慢的闭上了眼睛......本片根据台湾真实的失踪儿童事件改编,整部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反映社会现实,并不像一般的此类型的影片,基调少了些沉重,多了些耐人寻味的隽永,却使主题反映的更加有力与丰厚。
不管是因为空袭与父母失散的学校校工,家境贫穷带着瞎子弟弟老弱父亲的“手枪仔”,为获得台湾身份证付出代价的的大陆来的母亲,还是生意失意脾气暴躁的继父,每个人其实都是社会的受害者,这也体现出导演对于人文的关怀。
第四张画并不是一张真实的画,以正在照镜子观摩自己的小翔结尾,其实也是在给所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描摹出我们自己?
戴立忍的《不能没有你》带给我足够的感动,而钟孟宏的《第四张画》则带给我足够的思考。
这两部优秀的台湾电影,前者把隐藏在苦难生活的希望细腻地表达出来,后者则教会人们,即使生活是如此的残酷和无情,都必须学会坚强地生活下去,“做一直能跳出生天的青蛙”(片中台词)。
第一张画影片中小男主人公小翔的第一张画,是父亲的遗像。
影片的第一部分交代了小翔父亲的去世。
影片用非常有表现力的影像,交代了小翔父亲的去世,在医院里,小翔用一张餐巾纸盖在父亲脸上,纸的伸缩表示着他的呼吸。
紧跟着画面一转,那张白纸就恢复了平静。
镜头简洁、有力地展现了一个生命逝去的过程。
在接下来的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孤独的小翔,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回家的街道,画面中只有小翔一人的身影,画面把小翔与这个世界的疏离感、小翔内心的孤独以及小翔异于常人的生存环境不露声色地揭示出来。
而小翔在给父亲清洗一件干净的衣服时,画面隐喻的表达更是匠心独运,画面中小翔站在河流中清洗衣服,一不留神衣服脱手,衣服随着水流流入幽黑的下水道,小翔进入下水道将衣服拾起。
在这里,水流,可以看成是时间的飞逝,小翔的失手父亲的衣服,可以看成是对生命逝去的无能为力。
而流进下水道的衣服,是父亲的死去。
那个幽黑的下水道,也是小翔艰难的生存环境的暗示。
在这一部分,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由金世杰饰演的老校工。
他和小翔在饭桌前的一场对白,没有廉价的同情和可怜,而是一次关于生存智慧的深刻交流,这一场对白的实质,是在教育小翔要在逆境中学会坚强。
影片的下半部分,老校工和小翔还有一次谈话,这一次谈话延续了第一次谈话时老校工的良苦用心。
从整部影片看,老校工其实是导演表达影片思想内涵最直观的一个人物。
第二张画小翔的第二张画是他唯一的朋友——手枪仔的生殖器的特写。
这源于学校老师的一张命题作画。
题目是“我的好朋友”,要求是画出朋友的显著特征。
小翔根据他和手枪仔的生活经验,完成了作业。
缺乏家庭管教的小孩,误入歧途的机率似乎要高出很多。
因为在厕所里小翔“义薄云天”地分了半张手纸给手枪仔救急,使手枪仔感动之余,决定把小翔带上发财之路。
他们一起入室偷窃,到学校抢学生的班费,干些偷鸡摸狗之事。
其实很喜欢手枪仔骑着摩托,载着小翔在公路上,谈论着电影《逍遥骑士》,想要一起浪迹天涯的意气风发的模样,虽然警局会是手枪仔的最后归宿,就像殡仪馆会是每个人的归宿一样,但是他俩在看不见任何希望的人生条件下,曾经这般无拘无束地幻想过,开心过,那一刻满足的笑容,就是作为生命,不是行尸走肉活着的快乐体验。
第三张画小翔的这一张画是他的哥哥。
影片由此引入了最引人注目的情节,继父三年前杀害了小翔的哥哥小翼。
父亲去世后,小翔只好到生母新组建的家庭里生活。
画面中的家庭场景,没有温暖,始终都是一股生冷的味道。
影片中特别出现了继父从鱼缸里打捞死去小金鱼的画面,这个镜头已经很具体地把继父杀害小翼的情节提前昭示出来。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导演安排的这个凶杀案的情节,也许是因为它的戏剧味过浓了一些。
从影片的结尾看,导演把握影片的风格还是一致的,并没有纠缠于继父是否会被绳之以法的问题上,而是只做陈述,不作结论,来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因为生活中的问题,永远是不断的。
电影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划上完美的句号,像“从此,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束语,对成年观众而言,那只是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了。
第四张画小翔的第四张画是影片结尾处,小翔本人的特写镜头,定格在此,也许导演要通过这个画面告诉观众,这就是一个未成年人眼中的世界,这就是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影片中的这些人、这些事,勾画出了他的人生轨迹,他的未来会是怎样,已经由现在的这些经历深远地影响着了。
画面构图和小翔发生联系的五个主要人物:老校工、手枪仔、老师、继父、生母。
给予小翔快乐的却是老校工和手枪仔。
影片中出现了两段令人难忘的画面,一是老校工骑单车载着小翔,一是手枪仔骑着摩托载着小翔。
画面中,小翔和他们亲密无间,没有距离,影片画面一改之前、之后小翔在画面中形只影单的影像特点。
公路、交通工具这些影像符号以及命运相似的三个人在一起,画面的构图中传递的信息是:他和他都是孤独的人,都是人生旅途上的寂寞游客,彼此的偶遇带给了对方暂时的温暖。
而学校老师,是小翔的教育启蒙者,本应该是比较亲近和值得信任的人,但在影片中却站在了小翔的对立面。
究其原因还是小翔另类的家庭环境。
在两人两次对话的段落中,一方面没有情真意切的交流,多是质问,是针锋相对;另一方面,画面构图中也刻意把小翔和老师分隔开,没有同处于一个画面中,揭示了两人的距离。
在处理继父和小翔的对话时,画面在分割的基础上更加重了一笔,要么是继父的大特写,要么是小翔特写镜头的左边,还有继父硕大的头影,画面上形成了一种压迫感,揭示着小翔被挤压的狭小的精神和生存空间。
影片给予小翔和其生母最善意的共处画面,但在内容上这个母亲都没有给小翔足够的温暖。
在家里的场景中,绝少看到小翔和妈妈共处的画面,反倒是在其母工作的夜场里,出现了母子两人同病相怜的画面。
导演所用的这些精致的构图,是影片主题表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在不经意间,在观众心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人物背后的线索这部电影最简约但又最不简单的一条是,没有直白地把人物走向这条线索正面表达出来,而是通过现在时的人物环境的展示,使观众能自觉地理清楚主要人物的发展脉络,这是靠画面说话,有画面表达能力的体现。
在小翔生母的身上,这一条体现得特别的清楚无误,观众可以在观影中仔细的体会。
转http://club.gog.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4011
生活总不会就这样轻轻松松。
人的一生总会有磕磕盼盼。
村上说:光是承担我那点生命的重量就已经很累了。
所以不要再抱怨生活了,这是你应该负担起来的苦难。
[小翔]医生说:“小朋友,你爸爸今天就要离开你了。
”护士说:”你在这里陪着你爸爸,等他走了以后通知我们。
“里面是冷色的病房,窗户外暖色的树叶飒飒作响。
小翔拿出一张草纸,吹了吹,分成两张,撕下一张,盖在了爸爸的脸上。。
10岁,父亲离开了人世。
没有干净的衣服,小翔去山里,用泉水洗,一失手,衣服就顺着水流飘走。
找不到一张父亲的遗像,小翔画了他的第一张画。
大礼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亲属。
就这样送走了父亲。
以后怎么办?
还要生活。
于是中饭就偷学校老师的便当,晚饭自己下泡面吃。
没有朋友,放学以后一个人走很长很长的路回家。
第二天偷便当的事还是被学校的校工发现了。
当被问及怎么家里没有人准备便当的时候,小翔说爸爸过世了。
爸爸在的时候,医院的阿姨会给些东西。
拿起碗,一边扒着饭一边委屈地哭了。
在那以前,哪怕爸爸过世的时候,小翔都没有落下一滴泪。。
[校工]校工摔了小翔的碗。
”你要我同情你?
““你才几岁而已,你的人生才刚过一点点。
”--很小的时候,和小朋友玩的时候,空袭警报响了,校工躲在防空洞里。
等警报停了,校工奔回家,发觉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找了整整一天。
就是找不到父母---每个人都不是那么简简单单,快快乐乐。
即使是校工,平凡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可他却没有任何抱怨,因为这是生活。
那以后小翔就跟着这面恶心善的校工,去收垃圾,卖垃圾赚取生活费。
小翔唤他爷爷。
坐在爷爷的自行车后,穿梭在田野间,夕阳余晖照着他们。
[妈妈]爷爷:“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亲生妈妈更好的么?
”妈妈带走了小翔。
妈妈从大陆来,为了一张台湾的身份证付出了很多。
本以为可以在这里好好的生活,但其实没有。
坐过牢,晚上陪酒赚钱。
被人泼酒也一笑了之。
冷漠,本不想冷漠,只是生活的激情已被消耗,只剩下无聊的日常琐事和一具疲惫的身躯。
[胖哥哥]“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就两个人,骑摩托车旅行。。。
我就在想,有一天,找一个好兄弟,一起去浪迹天涯,你有没有想过啊?
”他偷摩托车,抢小朋友的钱,到别人家里偷东西。
他是坏人?
他因为小翔借了张草纸给他而觉得他很有义气,请他吃饭;看到别人家里有盲文的书,说这线我们拿不得。
他是好人?
他只不过也是一个不再相信老师的小孩了。
[继父]因失手打死了自己的孩子。
却因为面子的关系,把孩子的尸体扔到了海边掩盖了起来。
一位这一切都结束了。
但他的内心不会放过他。
他的余生就生活在罪与罚的煎熬中。。
所有做过的一切,你以为不再会有人知道。
但是总会留下痕迹。
那个足印,只会在海浪的不断冲刷下更加深刻,清晰。
[小翔]第四幅画--- 照着镜子画自己画什么不重要,而是他已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想写的太多,但我终究还是写不动了。
你也只有看了才会明白,我居然对这部片子赞赏有加。
所有的人都不是那样简简单单。
这部片子也一样。
包含了很多故事和生活的辛酸。
但正如结尾,可以看出导演对于生活还是抱有希望,因为还年轻,还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也许导演只是想要告诉我们:不要抱怨生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难,肩起生活的难易苦乐,努力前行。
光和影相互渗透,摄影风格下密密麻麻的电影语言,对台湾现实社会、人伦思考的提炼,抽象到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语言所不能表达的,用四张画串联成的家庭伦理,以及自我意识,筑成的危楼,迷茫、不安全、还略带诗意。
《庄子•天道》载“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这是一个男人无尚的品德,我在《第四张画》里看到了钟孟宏的这种品德,这个角度而言,《第四张画》拿任何奖都是理所当然。
如果剥离四张画的层层递进,影片尤不失深刻,而有了四张画的衔接,就上升到了另一个程度了。
电影有别于文学就是其流动性,不能像脂砚斋读《石头记》那样,精彩之处,停下来写一段朱批。
而《第四张画》的独特在于四张画如同书签一般置放在其需要批注的地方,使人顿一顿。
第一张画是漫画,一个孩子还来不及哀伤的时候,就丧父了,他勾勒了父亲的轮廓,潦倒已极,草草收殓,淡淡几笔,面目模糊。
随着电影深入,第二张画是写实素描,一具成年男人生殖器,这是残酷生活里的冷幽默,浓缩了很多问题。
寓意之下,残缺家庭青少年的种种隐患都一一呈现,《第四张画》没有将这些尖锐的社会问题放大,舒缓地每一笔都是电影的底色,那个状态是半流浪的状态,你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好坏参半,人性的世俗一面以及人性的非世俗一面,阅世的深刻真的无关年龄。
另外一条线索是旁叙了小翔母亲(郝蕾饰),迁徙中的隐忍,倦殆的皮囊,无措的灵魂,极度飘零之下女人必须靠男人生殖器吃饭的精神坠河,在这个所谓文明的时代开出畸形的花,被小翔的第二张画总结地骨肉毕现。
之前电影在写实,第三张画之后电影影片结构陡然变化。
小翔的第三张画是一张超现实主义的画,梦境与内心深处的疑惑,失踪的哥哥在海滩低面行走,没有音讯。
这种苦楚的表达是超越肉身的,隐晦的,同时在舒缓的节奏下(又是舒缓)把电影带到了人文、现实最核心的部分,即心灵的本相。
那段继父的独白,一老一少的漫步,以及青蛙火盆的寓言,却握不紧人性中最复杂的五指。
小翔去看他的朋友,电影镜头很长地停留在那个建筑上,建筑其实谈不上,是断壁残垣,看到这段,那种悲凉,冷到背心。
超现实的本意终究是对现实的厌倦。
第四张画终究是爽约了,文学性电影无可避免的困境就是很难说完整一个故事,走向是虚无飘渺的神性。
镜中的脸庞依旧稚气,只是对镜一照的光辉,那种象征意义其实流淌在很多人心里,说不上的来,自然也很难画出来。
那条父亲——朋友——兄弟——我的心灵轨迹,是人伦里的四维,影评沉重的地方太沉重,手法那样抒情,受众却很难舒服,我等第四张画等到失落……郝蕾《颐和园》的表演征服了大多数影评人,《第四张画》有着类似的人文思考,对她自然也没什么难度。
那个最佳配角奖其实可有可无,鸡肋这东西总是出现在饱饭之后,锦上添花而已。
影片中无数次出现了风中芦苇,定下这个题目之后发现很难与电影本身靠拢。
那么这样,我开始回忆林风眠的《芦苇》,他的风中芦苇笔笔都是优雅灵魂的脆弱,无力,爱世弃世到伤心。
钟孟宏沿着林风眠先生的气质,将电影这即瞬的艺术线条化,在哀世地看到社会问题不能妥善之后的伤心,他们都委婉,都不呐喊,却留着风中芦苇这样的影像,告诉那些路过电影与绘画的人:嘉孺子,哀妇人。
丧父的小翔,浮萍一样四处流浪,漫无目的的跟随乖戾的校工、本性善良的不良少年、阴暗偏执的继父、颓废失意的母亲,没有任何前进的方向,没有任何依附的绳索,只有顺从的在复杂的尘世飘荡。
是因为成长环境异于同龄人,他变得“怪怪的”,脑袋里装满了奇怪的想法。
在不同的场景里把自己见到的画在画上,只能是他流露情感的唯一方式。
遇见的温暖,经历的伤痛,都被他放在几十平方厘米的空间上无限放大。
那是他看世界的唯一方式。
第一张画,是被上帝带走的父亲,小小年纪经历亲人离去,幼小心灵也许根本不知道要用怎样的心去适应,就突然的要面对世间最悲惨的告别。
只能是一张粗细线条拼起来的父亲,那是他儿时不美好但是忘不掉的记忆。
第二张画,是他最亲密朋友最明显的特征,那个本质纯良的少年,带着他疯癫,却给他从未有的快乐,尽管是不积极的,但是却是他最缺失的友情。
第三张画,是他四岁之后就告别了的哥哥,沿着长长的沙滩,不晓得去了哪里,尽管能一夜一夜的梦见,却是说不出的痛,少年心里的想法,只能被黑色铅笔说出来。
第四张画,老师要求每个人对着镜子画出自己,而他的白纸被涂成了黑色,他看见的自己是一片漆黑。
第四张画画出来,电影结束了。
相信每一个看的人,都会很心痛,为少年满是褶皱的时光惋惜,为他只能看见一片漆黑纠结,为他以后的人生担忧。。。
导演把大把的画面给了台湾乡下美妙的景色,夕阳西下烟囱里的烟和天上的云都被染成金色,公路两边没有尽头的绿色,继父家温馨无比的院子,还有美妙的配乐。。。
这些,是不是都让我们转过头,用慢慢的期待去相信,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才开始了一点点,以后,每一张画,都会绚烂无比。
我们经历着的人生,有阴郁的雨天,有妖娆的彩虹,有无尽绵延的公路,有妩媚的夕阳,有被海水嵌在礁石上的脚印,有初恋美好青涩的亲吻,有离去亲人安详的笑容。。。
不用言语,这些都是一幅幅美妙的画,他们嵌在你脑海最深处。
是最美妙的生命历程。
《第四张画》是值得推荐的一部好电影。
从小被母亲遗弃的男孩小翔,由于相依为命的父亲去世,使得他再度与多年不见的母亲重逢。
小翔随着母亲进入她新的家庭,并开始跟性格阴郁的继父同居,然而当年跟随小翔母亲一同离开的亲哥哥,现在却消失在所有人的生命里,不知任何去向。
亲哥哥失踪所带来的打击,加上每天活在继父凶狠阴影当中。
同时,地方警员更开始插手介入这起失踪案。
而在小翔所画出的一张张肖像画当中,这些陆续出现的人们逐渐构筑出小翔生命的轮廓,并在最后的第四张画里头,透露出惊人的发展及真相。
我认为郝蕾确实有能力把每一部电影都演成代表作、即使是配角也可以成为整部戏的灵魂。
一个伟大的演员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就是电影的主角,把电影整体放在第一位、在整个片子里考察自我才是他们会做的事情。
表演到丝丝入扣、恰如其分需要功力、更需要修为。
当年金马奖评委认为郝蕾不是以煽情演法放大角色的悲哀,心境的疲惫尽收在她的眼底。
她的每场戏都亮眼,一个小动作都表现出人物深度。
这样的表演例如在教室里给老师诉说的一段:“我们曾经有一个孩子、后来我出了点事儿、就坐牢了、我丈夫有一天说孩子找不到了、我们报警了、但是没找到。
”那种面无表情又暗涌着泪水的表演我只能说真的很高级。
当然每个人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态度不同,如果觉得某些龇牙咧嘴、歇斯底里的表演技高一筹我也无法反驳。
《亲爱的》中鹏鹏与鲁晓娟走在喷泉旁,鲁晓娟答应一定把妹妹接回家然后鹏鹏主动牵起她的手时眼神微妙的变化、从难以置信、到激动、到坚定、再到释怀。
不到十秒钟的时间她可以用眼神传达出故事、给予观众最美的表演。
《浮城谜事》中第一次透过咖啡厅的窗户看到丈夫跟别的女人从酒店出来。
记得郝蕾说过剧本上对这场戏的描写只有“五雷轰顶”四个字、自己也想了很多种方式、但始终不能精准的表达。
最后呈现给观众的依然是不动声色、却也传递出心里的惶恐和未知。
至于有争议的作品我也不想做什么评论、如果按我一个朋友的话来说、郝蕾演得已经让她有生理反应了。
颐和园里的余虹永远上扬的嘴角、永远骄傲着不妥协的面孔好像就在昨天、可岁月已经走得越来越远了
四幅画期中作业:- -,其实,电影里出现的,远远不止四张画。
首先整个电影的画面都好像是风景画一样:当校工老头用自行车载着小翔的时候,当手枪仔用偷来的摩托车载着小翔的时候,虽然用了不少长镜头,但是一点都不觉得冗长拖沓,单单背景的风景便足够的赏心悦目了。
更有时常转场时出现的风景镜头,天和水都是蓝的那么纯粹透彻,整个电影都有一种暖色复古的色调,所以这部电影得最佳摄影奖真的是实至名归。
接着还有两幅比较重要的画,一幅是当小翔吃玉米的时候看着墙壁上的画。
这幅画我觉得特别诡异,是一位母亲给一个老太太喂奶,还有题字“乳姑不息”,这幅画中还有一位小孩子。
还有一幅也给了特写的是当小翔和手枪仔入室“盗窃”的时候,有一间卧室里面有一幅裸体女人画,这又是一幅画。
虽然有好多裸体女人画都带有神圣的意味,但我觉得这幅画上一幅“乳姑不息”的作用一样,都是为小翔母亲职业叙述的展开作暗示和铺垫用的。
抛开这些“别人”画的画,说小翔自己画的画。
小翔画的画其实就是在讲他自己的故事,四幅画分别是四位对他很重要的人,父亲,朋友,哥哥,和自己。
小翔的父亲我们没能看见“活的”,他的死给我们留下了一堆烂摊子。
但是这个人对小翔之前的价值观以及性格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小翔和父亲显然缺乏交流,他接受到的教育和关爱很少。
比如说小翔一直都不太会说话,经常考虑死的问题,这和他过早接触亲人的去世有关系,当然也有父亲教育的原因。
具体他的父亲是不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父亲,为什么会让小翔的母亲离开他,这些影片都没有交代,我们只能自己去想象。
第二幅图是小翔好朋友的生殖器。
其实手枪仔给小翔的正面影响还是多于负面的。
当他带着小翔骑机车的时候,我们看到小翔终于展开了难得的笑容,在之前和之后小伙子可是一直都是一种面无表情的表情。
父母亲是爱他但是无力给他幸福和快乐的人,校工是同情关怀但有时候也会嫌他话多的人,只有这个小混混真心地夸赞他,有问必答,把他当朋友一般和他聊天开玩笑,还说要和他“浪迹天涯”,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没有朋友的小翔因为这个大朋友生活中多了多少快乐。
小翔为什么没有交上别的同龄的朋友呢?
有一幅画面就是一大堆小孩打打闹闹蹦蹦跳跳跑在前面,小翔“淡定”地走在后面,脚步亦轻快。
他是不会主动结交别人的那类人。
其二我们可以想想他和其他小朋友们有没有共同语言的问题,别的小孩可能抱怨“今天妈妈给我做的菜不好吃”“爸爸不给我买新书包”,这些问题小翔怎么和他讨论下去,他根本就过了多少年没有妈妈的日子,而现在连爸爸都没了,洗衣服都是自己来,做饭只不过吃泡面罢了。
别说什么新书包新衣服了。
反倒是这个处境和小翔一样艰难的手枪仔和他一见如故。
手枪仔的确非常可怜,他住的地方家徒四壁,“彗星撞地球”一点不夸张。
家里除了他只有残疾的父亲和弟弟,养活家人的重担自然落在了他的头上。
他到了谈恋爱的年纪,对性的问题更是显得很感兴趣,却找不到女朋友。
他虽然不好好干活,干点小偷小摸的事情,但是这些坏事又实在是可笑而显得可爱,他居然去抢小学生的班费,偷钱也懂得“盗亦有道”,看到盲人点读的书也许是想到了自己家那个盲弟弟,于是把大额的钱又送了回去。
有人说“两恶相遇方知其善”,跟小翔的继父一比,手枪仔的善良就很凸显了。
但是手枪仔的未来也是很迷茫,那个算命先生虽然看起来也是一个混饭吃的,但是手枪仔很有可能就是混着混着在街坊邻居的同情与帮助下混一辈子。
手枪仔是朋友和哥哥的混合体,他在冥冥之中填补了小翼的空缺。
第三幅画终于引出了一个重要的人,这个人是这个家矛盾的根源。
这幅画中的哥哥前倾着身子,在海边的堤防上似乎是急切地走路的样子,好像是在找一个出口,在寻求一个解释。
哥哥死去的年龄和小翔的年龄相仿,因此刚开始看到那个梦境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小翔。
他们的名字很有意思,有了翅膀“翼”才可飞“翔”,这也暗示了哥哥的空缺对小翔的影响有多大。
兄弟情深,是血缘之间神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天生便有的。
因此小翼会给小翔托梦,小翔始终念念不忘他的哥哥。
我想正是因为小翔和小翼太像,所以继父才在忏悔的前提下仍然不能对小翔的存在耿耿于怀。
算命的说了一堆好话,又说“去世的兄弟来找他表示大难临头”,其实更凸显了小翔未来未知的路的不确定性。
第四幅画是未完成的画,导演用这幅画留给了我们广袤的思想空间,因此电影的名字叫《第四张画》而不是《四张画》。
前三张画,或者不止小翔自己画的画,都是为第四张画做铺垫的,因为如果前三张画代表着小翔接触的人,生活的环境,遭遇的事情,第四张画:自画像,则代表着他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未来,在他心目中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这第四幅画体现了他的人生观以及内心里的许多东西。
其实所有看到这里的观众都会忍不住往下想他接下来的日子会怎样,他和继父会和平共处吗,他的弟弟长大之后会和他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他长大以后会不会因为家庭的影响性格变扭曲。
我想这也就看他能不能完成校工张爷爷给他留下的愿望,就是“跳出去”。
张爷爷活到这个年龄,离开大陆50年(怪不得小翔会经常担心他死的问题),阅人无数,看过的经历过的事情自然也很多,他一眼就看出来继父为人不好也就不足为奇。
他不让小翔自我怜惜,因为他的人生“刚过了一点点”,还有无限的可能,未来毕竟是要自己努力求取的。
他讲“干烧青蛙”的游戏,形象地告诉小翔未来的阻碍想必很多,要克服的东西很多,这些也许小翔现在还是不能明白的,但是他肯定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地明白“跳出来”的可贵。
身份证与自我身份证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小翔找照片的时候翻出来的父亲的身份证,一次是小翔母亲给老师讲述经历的时候拿出来自己的身份证。
小翔母亲为了得到一张台湾的身份证下了青春与幸福的赌注,从大陆千里迢迢来到台湾,被台湾人歧视,混了这么多年仍然在酒店里做低贱的工作。
得到了身份证,身份真的得到验证了吗?
自我真的找到了吗?
在生活的重担和重压下,她无力经营自己与儿子的关系,无法表达自己对小翔的爱,竟然说出:“给你橘子不是为了讨好你”这样的话。
但她是爱儿子的,在儿子找到他的时候,她虽有不耐,却心疼地问:“你肚子饿不饿?
”,她在深夜给儿子送去衣服和书包,但她的生活已经太混乱太糟糕,丈夫讨厌自己与前夫的孩子,并且对于丈夫和小翼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其实她在内心深处也是隐隐约约明白的,只是不愿意相信,或者根本就不愿意想。
也许她认为已经失去了一个,不想再失去一个亲人,所以她只能跟小翔说:“离你继父远一点”。
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出路,或者她根本没有想过出路的问题。
曾经想过,在努力想得到一张台湾身份证的时候想过,期盼过未来的美好生活,但是后来破灭了,再后来就这么得过且过地过着,她也就忘了当初想要过美好生活的心情了。
这又是寻求自我的提问,一个大陆的人怎样在台湾找到自我?
二.光影效果钟孟宏似乎特别剪影效果,尤其是一老一少临别前谈话的时候,画面中显现出很大很大的树和一高一矮的人的轮廓,真像是一幅画,美不胜收。
这样的画面因为没有纷繁的颜色而显得特别简洁,表情被省略掉,只能看见人物的动作,更能突显人物之间的关系。
还有之前小翔捡衣服的时候也是逆光,能看出来他慌乱的动作。
有一段夫妻夜间谈话,继父夜不能寐,下了吴春兰一跳。
这片段中幽暗的蓝色灯光,背后一杠子密密麻麻的鱼,增加了画面的压抑感和不透气感。
母亲采用正脸,继父用侧脸,象征了两人与小翔之间的关系。
三.表现手法电影里运用了许多隐喻、象征、对比的手法。
和母亲离开时坐车,驶向黑暗预示了即将迎来的受继父压迫的生活。
时常出现的天空都是乌云缝中射来阳光,以及乌云运动时阳光多少的变化,象征着小翔与生活中种种逆境的抗衡,以及“跳出来”的挣扎。
小翔刚来到母亲的新家时,坐在自己的屋里,屋子显得特别大特别空,很简陋,和人物内心的空荡荡形成呼应。
当继父和小翔进行谈话之后,出现了两次鞋印,一次是在脚形状的石头上,一次是在石群下面的石头上,拉近又拉近。
我觉得这应该是暗喻了小翼应该是被打死之后葬身大海,这就更是呼应了小翔梦里哥哥的“走在海边的堤防上”,这脚印同样是印在了继父的心里,是永远的一个心结。
吴春兰剥桔子的片段,红色的指甲,绿色的桔子,强烈的对比色,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
手枪仔偷来的红色摩托车,以及背景中大块大块的绿色,都是颜色对于情感效果的渲染,有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导演对于两次人物谈话时的构图设计也颇有意味。
一次是小翔与手枪仔分钱的画面,两个人坐着讨论,这时候两个人中间有树相隔,隐喻着生命中的不同轨迹和各种现实的限制。
吴春兰与小翔老师的谈话时,中间也有间隔物。
这不仅表现出小翔老师对于吴春兰家庭种种的不了解,也暗喻了台湾与大陆人民之间的阻碍和种种问题,由此影片的意义更是提高了一个层面。
这个电影中还出现了好多次雕像,比如影片开头的母子像与父子像,以及后来的孙中山像,观音像,最后的渔夫抱龙虾的雕像。
最后渔夫手抱龙虾的雕像和前文手枪仔讲自己和父亲抓龙虾的故事呼应。
整个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行路中的长镜头,一个是小翔坐在张爷爷的自行车后座上,有两次是坐在手枪仔的摩托车后座上,最后一次是离开了张爷爷和手枪仔的小翔独自行走。
其实短短的一条路就是人生的一部分,这一段有他的陪伴,那一段有他的陪伴,可是谁都会离开,最后的路还得自己,靠双腿,行走于世,自己面对所有的曲曲折折,自己面对成长中所有的逆境,自己寻找出路做“跳出来”的人。
台湾电影的异数
童年是风景,黑暗,和一丝希望。
《第四张画》什么都没有,什么也不是。是面镜子,你看的到睁眼时候,看不见闭眼时候。
郝蕾有一种跋扈、颓废、妩媚的美,素脸下冷冷地露一道闪亮的伤口给你看。第四张画没有出现,让我痛苦了好几天。。。
图画是童年心灵的一面镜子。第一张是逝去的家庭,第二张是唯一的朋友,第三张是渴望的亲情,第四张是孤独的自我。
哥哥是在海里的水泥墩里吗?因为上面有一只鞋子底面,上面是23.5,加上戴立忍跟警察说之前是做水泥的工程公司,还有跟小翔说几千几万年都找不到哥哥的……毛骨悚然
这摄影师,还是老老实实搞你的静物拍摄吧,这是电影,不是拍照。
以一种近似灵异怪异的叙述,接近一个小孩子的内心。还没看完,我就觉得郝蕾应该可以凭这片子得个奖,果然是金马女配!
台版《城南旧事》继父失手打死了小翼“你才几岁而已,你的人生才刚过一点点”“不是很行吗你?我还指望你把我干多爽咧”
谜一样的双眼
戏过了,故事过了,控制感过了。
这种类型的片,以后还是应该少尝试。
钟孟宏的两个故事都很真实,甚至真实得有些刻意:老校工的不安慰,第二张画的自白等等。但也因为过分强调真实,在某些方面反而变得有些造作,比如鬼的分裂影像、故意多疑的小警察的自叙、做爱不能的酒客、郝蕾的大陆腔、校工的两个故事:都给人用力过猛之感,四张画进行衔接,让颇散的故事总算有始有终
金士杰一出场就是不一样。还有戴立忍的那段独白也不错。导演很会用镜头说话。
你要像那几只跳奋力出来的青蛙一样,即使受伤也一定要跳出来。人生就像一幅幅有待揭晓谜底的画作,每个阶段都有其必绘的惊鸿一瞥或散心涂鸦。每个淌过你生命之河的人,不及时恍惚朦胧,还是坦率直诚,都是过目不忘的恩人挚情。谁料结局小翔懂亦不懂,但总会相信镜中真善耳目分毫早已了然鼓掌。
台湾小清新开始玩小深沉啦。。。
看了三分之一实在看不下去!!!整部戏好像很闷!!!背景音乐很低沉!!!像悲剧似的
缺席 父 母 兄 友 還有第四張畫上未被描繪的自己 所有人都曾 且正在缺席
郝蕾还是那么美。演技依旧出色。小孩很像张洋洋啊……校内上有个分享不是说台湾小朋友连唐诗都不会背几首吗?我让你们看看台湾小学生背的是神马!!
感觉这电影拍的好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