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 2015 年戛纳评审团大奖片《索尔之子》,一定对影片那种惊恐压抑的视听效果印象深刻,因为导演采用局限性的主观叙事视角,将一位犹太父亲寻找失踪儿子的痛苦折磨经历展现得胆战心惊。
而在去年戛纳,同样有一部导演处女作以类似的拍摄手法给观众带来触目惊心的体验,不过这回不再是二战大屠杀题材,而是当下的校园霸凌故事。
校园霸凌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两年前就有一部《少年的你》引发轰动,这个题材之所以能引起强烈关注,不光是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令人不安,而且这种行为往往映射出更深层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这部出自比利时女导演劳拉·万德尔的《童一个世界》更借此剖析出校园霸凌的运转方式。
虽说这是一部处女作长片,但其沉浸式的现实主义叙事风格令人极其揪心。
与《索尔之子》类似地,全程采主观视角呈现,女主角年仅七岁、个子不高,她目光所及就是观众在画面上看到的内容,往往是大人的下半身。
浅焦镜头令观众的视野锁定在她身上,而她周围的环境变得模糊,也有意识地将成年人排斥在画面之外。
▲父女相隔的一幕这种局限性视角里所呈现的未成年人世界顿时显得压抑和无助,尤其是她观察到哥哥惨遭霸凌之后,这种感觉更为强烈。
同是比利时导演,万德尔也继承了达内兄弟塑造人物的手法,用手持摄影跟拍女主角,近景与特写镜头捕捉她的脸部表情和动作,却甚少对其心理做过多刻画。
剧本摒弃了家庭关系的详述,没显示孩子放学回家后的场景,只显示父亲接送孩子到学校门口的情节,甚至最经典的一幕,父女被一道高墙隔开,两人透过栅栏的缝隙对话。
这种将学校监狱化的方式显然是导演有意而为之,将校园浓缩为一个微型社会,父母对孩子在校园的行为一无所知,这是两个(临时)隔绝的世界。
剧本也用不多的笔墨来刻画老师,他们要么疲于应付孩子的日常纠纷,要么没太认真看待孩子们之间的打斗,根本无助于将校园暴力遏止在萌芽阶段。
▲被孤立的兄妹这是一个未成年人的“世界”——这是法语片名(Un Monde)的来历:孩子们彼此有着默契,不许大人介入,他们的事情要自己解决。
而他们进入到这世界的关键是学校的“操场”(Playground),也就是影片的英文片名。
他们在操场上学会并适应各种残忍的“仪式”:男孩们霸占场地,对听话的孩子拳打脚踢,女孩们则在平衡木上竞技,获得同伴的青睐。
这个世界的运转机制既排除了成年人,也极力模仿着成人世界:拉帮结派、仰慕强者、弱者不受欢迎、维持男子气概,而校园暴力行为往往是有毒的男子气概的化身。
一旦大人(家长和老师)介入之后,暴力行为并不会结束,反而引致更可怕的后果。
比如女主角看到哥哥受欺负后,屡向父亲和老师告状,换来的却是哥哥被孤立,连带她自己也被同伴冷落;为了不被排斥而继续融入这个世界,他们只能屈从于暴力。
这似乎可解释哥哥遭遇霸凌之后,从受害者转向施暴者角色的转变。
▲最后的拥抱透过同伴、老师和家长的角色和关系,导演剖析出校园霸凌的成因和运转机制。
更巧妙的是,她在此嵌入女性主义的观点。
女主角在成长中渐渐学会了善良、体谅和同情心,她先是将自己被同伴冷落迁怒在哥哥身上,站在了男性思维与霸凌者的位置上,之后对哥哥欺负的小男孩有了同情心,终于明白了哥哥的行为转变。
由此,影片浮现出校园霸凌题材里罕有的女性主义角度。
诚然,若妹妹和哥哥两个角色互换的话,故事绝对无法成立。
在导演看来,男人不论年龄或社会地位,都无法从男性尊严和男子气概里获得自我解救,从父亲的身上也稍微能看出这一点。
兄妹最后紧密相拥的镜头不仅呼应开头一幕,还暗示了在这个男性霸权思维主导的世界里,只有女性的善良与同情心才是终极的解药,才能戒除有毒的男子气概,从而终止暴力。
成人教育片。
孩子的社会那真是每一寸空气中都透露着残酷,社会性对大人的影响远没有对在学校里的孩子重要,孩子的世界里只有他人,大人无法插手也无法简单的给予帮助。
作为最无法掌控本质的孩子阶段,人类本性里真实的残酷真实的良心真实的爱与憎恶需要什么孤岛(对说的就是蝇王),一个学校加霸凌就能展现的淋漓尽致。
孩子的社会因为没有人为硬性规则与道德的打磨,每一寸伤害都像是天寒地冻中形成的冰针扎向新陈代谢最快时期的幼年心脏,每一个直角和锐角都会扎破组织,这是属于人类的动物性伤害,远比成人社会更加难以掌控、令人恐惧。
导演也太了解孩子了吧,那个评论说兄妹感情再细腻一点的人怕是没有兄弟姐妹,小时候兄妹的感情那是共用过子宫的情感牵扯,它是浮在潜意识里巨大的爱,随时召唤随时在,只不过需要外在刺激。
nora第一个班主任也太太太温柔了,小演员演技也太好了吧。
孩子呀,学校是你们的社会,大人很难插手呀,这是天地间的幽玄。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好好被爱
当《童一个世界》以一个达内时刻作为结尾结束的时候,积蓄着70分钟的压抑情感终于化做泪水盈润眼眶,这是半年以来的第一次。
即使没有流泪,但实在是这部电影的各个角落都是我最热爱的,以至于不会再去想任何的说辞,便把五星好评直接拱手奉上。
如果说北影节是影迷的盛会,平遥电影节更像是一个影视从业者的盛会。
这里的人并不仅仅爱电影,不仅仅安于欣赏电影,而是想和电影共舞。
在这里可以更加接近电影本身,同时也是我认识到,我的观影量和知识储备还是比较匮乏,并不能让我完全地感受到电影节的全部魅力。
老片子还没看完,怎么去筛选、欣赏新片子呢?
按照给出的故事梗概试着选了三部电影,两部都踩雷了。
还好在bb这里蹭到了《永安镇故事集》,再加上这部《童一个世界》,这次平遥之旅总算不是枉来。
北影节虽然也看了很多佳片,但需要每一场都跑一个影院,着实很费精力。
而平遥电影节反而像度假一样,三天时间全部交付给电影。
早上起来已是中午,去贾樟柯开得饭店吃顿饭,有电影就去看,没有便去书店,抓起一本书就是一下午。
也可以去门厅里看一下北电中传的学生作业展映增加些自信心,亦或是欣赏王俊凯粉丝的迷惑性为大赏。
一句话来说,像是毫无顾忌的尽情释放。
没有昨天,没有明天,只有今天和当下;没有前方,没有后方,只有浸润在空气中的电影。
在这种环境下的确是会激发创作欲望的,《童一个世界》的导演说她制作剧本耗费了五年时间,而我当下想要完成的这个短片,距离冒出动笔的念头开始,也已有一年半时间了。
我已经明显的感觉到随着我和母亲关系的修复,我想拍这部短片的欲望已经开始下降了,因此更要抓紧时间。
还记得当时是去游泳馆的路上,还在纠结如何将大体量的诉说塞到短片的篇幅中的我一筹莫展,但在顷刻间便想到了,干脆舍弃这些庞杂的人物建设和行动线,仅仅通过描述这个孩子的一天,去展示他的困境、压抑和痛楚。
一年半来我的生活改变了许多,我自己也改变了许多,但当时的几个念头始终贯穿于心中:1、一定要趁着自己还在这种状态下把影片做出来,否则会丧失创作欲望;2、表现手法是次要的,真正重要的是诉说什么。
我要感谢bb,当她将我的剧本归纳出“父爱的缺席”的主题时,我真的哭的不能自已,这是一种“交流达成”的感动;我还要感谢weiwei老师,当她说出我的剧本要比一些行业里的导演还要好的时候,真的给予了我非凡的意义。
电影的诉说和欣赏都是私人的,正因如此可交流性才无比珍贵。
和bb的相遇真的是一个奇迹,直到现在我们都在恍惚竟然如此年轻就遇到真正的彼此。
我们在豆瓣因考研相识,聊天、见面、相爱、同居,一切显得不可思议又毋庸置疑。
我是一直相信soulmate的,因此早在bb说出“父爱的缺席”那句话时,我就认为她一定是我的soulmate了。
不过现在的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双方更多的不同,我们也会因此辩论、争吵,但绝不会伤害到对方,因为总归我们有两点是一样的,而这两点让我们完全接纳对方,也完全理解对方的想法:1、每个人都是有局限性的。
2、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意义且平等的。
因此也回归到了为什么我如此喜欢达内兄弟和任何类似达内兄弟的电影。
这种电影是如此富有生命力,以至于完全可以看成是现实意义的镜像内容。
如果能够看懂电影中的肢体语言,相信你也拥有了能够观察生活的眼睛。
这种肢体语言塑造而成的身体性所具有的多义性和暧昧性与基氏所塑造的处于诗意的暧昧性并不相同,这种多义性和暧昧性实际上是编织起整个庞杂世界的线头,如果回归到现实中所解释的话,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可交流性。
“达内们”将这些混沌的线头一个个理出,汇聚在一起呈现到银幕中,使得每个戏剧动作早已不是单一的寓意,而是大量的线头汇聚成海洋,冲击着观众的内心。
同时当角色本身也从纷杂的线头中找到归路,当两个人能够真正互相交流、相互理解的时候,也是最令人动容的时刻。
因此,《童一个世界》的结尾当妹妹从身后抱住哥哥时,哥哥哭了,我也哭了。
这个拥抱是妹妹发现了原来自己的所作所为伤害把哥哥伤害得这么深,于是终于紧紧地抱上去,就像开学时哥哥抱自己一样,也像厕所前抱住哥哥一样,告诉他自己可能走了些弯路,但却从未离开;是哥哥滑向深渊时突然出现的一根稻草,让哥哥突然发现原来还是有人在乎自己的,还是有人值得依靠的,还是有人可以接纳自己已经肮脏的外表和内心。
于是,哥哥终于哭了。
在厕所前湿漉漉地被妹妹抱住时,哥哥没哭,因为他无法使自己完全接受妹妹的拥抱,也无法理解来自妹妹的纯粹的力量。
当施暴者当面道歉时,哥哥没哭,因为他面对的是妹妹的背叛,是所有人的不理解。
当妹妹大喊着“他不是我哥哥”时,哥哥没哭,所有人都不在乎我了,再多一个人又怎么了呢?
而当结尾妹妹再一次拥抱自己时,哥哥终于哭了。
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悔恨,是失而复得的庆幸,是毫无负担的发泄,是终于可以依靠别人的全身心放松……本来想写一个规规矩矩的影评,写着写着还是被飞扬的思绪拉走了,不过这样反而可以体现着某一视角下电影之于我的私密感受。
当我在最艰难的时刻,是电影拥抱了我,因此我也要用电影拥抱这个世界。
当下想要创作的短片是我用电影去拥抱那个18岁无助的男孩,以后我一定也会用电影去拥抱我母亲,拥抱bb,我希望我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去拥抱我已经遇到过得人,去拥抱我将要遇到的人,去拥抱所有拥有痛楚却不被理解的人。
正如标题上写的,拥抱哥哥,拥抱你,拥抱世界。
主要是为了标记。
我想试试这样能不能标记哈!在刚刚我想标记这部电影,然后发现标记不了。
直接给豆瓣投诉了。
这是真他妈耽误事儿啊。
主要要从教育问题下手,男孩子从最初的小白羊变成了恶龙是理所当然的,是他变成政治化的一个流程。
因为他只有成为了欺负他的孩子,他才能活下来。
人类是愚蠢的,但凡有两个以上的人类就会划分出小团体,互相敌对。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宗教法律的原因。
看完之后感觉导演像是在做社会学田野调查一样,在回应校园霸凌如何产生,以及霸凌如何在儿童之间传递,之前的受害者如何成为一个施虐者,本身是一个很有张力的故事。
在影片展映之后听到导演对于影片拍摄花了七年时间,其中五年时间打磨剧本,突然感觉敬佩感也油然而生。
全片也大量使用长焦镜头,几乎没有远景而是全部都聚焦在小女孩的视角,从一个小孩子的视角来关注周围发生的一切,视听语言的融合非常好地刻画了儿童在刚脱离父母进入学校时的那种分离焦虑和融入学校这个小社会的巨大困难,大量长镜头的使用也使得全片有一点陷入校园暴力难以逃脱的无力感,会让观众有些压抑。
(有点晕)在展映之后,导演分享说她在刻画一个学校对于刚刚脱离家庭的巨大感,全片没有多少空间调度。
她还说到“暴力总是产生于不为人知的伤口”,谈到骚扰的产生机制,我突然想到,之前知道的一些内容。
想到心理学上人对外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一种内心巨大伤口的难以弥合,现实生活中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向外攻击,于是转变成向内攻击的内耗。
影片中,老师还说到“有时候我们并不能给到对方需要的帮助”,讲到“有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做什么”,可以看见校园霸凌并不容易轻易解决,无论是男孩受到的硬暴力,还是女孩受到的软暴力。
这种恶是难以从根源上解决的,或许可以成为未来我们更加关注的社会议题。
导演还讲到希望成年人也能学会正视“童年的恐惧”,我想或许因为童年对一生的形塑过于强大吧~这部电影叫Playground,不知道为什么有点期待一个更好的中文电影名翻译,但是好像现在的也不错~
人生来就具有虚荣心和妒忌心,这两点在涉世未深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大人之间也具有虚荣心和妒忌心,只不过大人学会了不动声色的掩饰和压制。
任何不懂得驾驭自己的虚荣心和妒忌心的成年人,都是因为他心理上依旧是个孩子。
欺凌这件事,贯穿古今和老幼,只不过成年人之间的欺凌不像孩子之间那么赤裸裸地诉诸武力,成年人之间的欺凌是无形的社会阶层划分和财产剥削。
爸爸出手帮哥哥恐吓几个小混蛋,不过是用强权镇压另一个强权,得到的结果也一定是暴力,所以哥哥被变本加厉地报复回来。
校园欺凌归结到底不过是社会认同问题。
哥哥为什么不寻求爸爸的帮助,因为成人的插手对于孩子之间的事并无多大的帮助,哥哥自己也说了爸爸如果插手,会让事情变的更糟糕。
哥哥的个子比较矮,妹妹像个小男孩,而哥哥的同龄人都很高,妹妹的同龄人都很女性化,所以兄妹两个人在这波人里面显得格格不入。
从选角上来说,导演形象化的语言做的很好。
哥哥被欺凌,但是哥哥不找外援,因为找了外援,他就会彻底失去欺负他的人的接纳和认可,哥哥不能冒险。
而在事情激化之后,哥哥彻底被抛弃,也不被欺负了,他很孤单,为了寻求畸形的认同,他开始像当初欺负他的人学习,开始霸凌其他的人。
这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人,霸凌别人的人其实以前是被霸凌的受害者,受害者反过来帮助霸凌者欺负弱者。
这是社会中的规则,我们是底层人民,我们竭尽全力向上爬,其实不过就是帮着有钱的那群人欺负新的底层人,可是爬上去的人会可怜弱者么,不,他们会变本加厉,因为他们明白,这就是社会的规则。
这种规则发生在小孩子之间,我们觉得触目惊心,那成人之间为何默不作声,那是因为我们习以为常。
妹妹一开始哭哭啼啼地来上学,他很依赖哥哥,可是哥哥被欺负让她在小朋友很丢人,所以妹妹开始排斥哥哥,甚至十分无理取闹地不让哥哥参加朋友的生日宴会。
为什么呢?
因为妹妹本来拥有同龄人的认可,可是因为哥哥,她在一点点失去小朋友的喜爱,甚至成为众嘲的对象,妹妹意识到自己被抛弃,所以她以拒绝哥哥的方式来讨好他的小伙伴。
妹妹害怕孤单,孤单令她变得喜怒无常,难以亲近,所以妹妹不肯换座位,因为她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最能作证我开篇的那段话的是父亲这个形象。
父亲眼角有一块红色的东西,不知道是胎记还是伤口,总之他跟别人不一样。
而且他还不工作,是一个家庭煮夫。
在社会偏见对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还是惯性思维的时候,这个父亲就是社会的异类,是丢人的。
所以在孩子面前,父亲开始一点点失去孩子的信赖和亲近,妹妹一开始要主动抱抱父亲,可是后来却对父亲的拥抱不情不愿。
无论是哥哥妹妹也好,父亲也好,未成年也好,成年人也罢,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不分年龄性别。
可是为了寻求集体的认可,我们总是会干一些蠢事。
哪怕是艺术家,也是如此。
人类真是可悲。
小孩子爱恨分明,因为他们还未被社会驯化,所以他们的恨都带有原始的锋利的威胁,校园欺凌才会如此残忍。
党同伐异排斥异己都是万年不变的主题了,校园欺凌就在这个范畴之内。
人类害怕被排斥,因为人类害怕孤单,哪怕坐在众人之间哭泣,也不要独自一人微笑。
片中截取一段妹妹和老师的对话:老师:如果我们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我们会的。
妹妹:你为什么什么都不做。
老师:因为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做什么。
近年来,聚焦于儿童成长的影片在各大电影节上都有所涌现,如《何以为家》讲述了黎巴嫩贫民窟内的叙利亚难民儿童、《佛罗里达乐园》展现了寄居在汽车旅馆里孩子们贫乏的生活、《系统破坏者》《标准之外》刻画了福利机构介入下具有暴力倾向或自闭症的儿童……在2021年戛纳电影节亮相的电影《童一个世界》同样值得关注,它讲述了校园霸凌与暴力行为在儿童中的传递机制。
《童一个世界》为女性导演劳拉·万德尔(Laura Wandel)的长片处女作,她于1984年出生,这部作品获得第74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一种关注单元奖,提名一种关注单元一种关注大奖。
《童一个世界》导演 劳拉·万德尔1. 诺拉的“眼睛”影片以女孩“诺拉”的视角展开,作为旁观者,她亲眼目睹哥哥“亚伯”受到更高年级学生的种种霸凌行为:他们把尿撒在亚伯身上、将他头摁在马桶里、让周围同学孤立他等等。
即便这样,她仍遵守和哥哥的约定,不将这一切告诉给家长,原因很简单——一个爱告状的孩子不仅证明了自己的懦弱,同时还会遭受更严重的欺负和孤立。
作为一部聚焦校园霸凌题材的电影,《童一个世界》的突破之处在于主角视角的呈现方式上。
影片大量地使用浅焦和手持镜头跟拍女主角诺拉,即使影片中的人物往景深处运动,画面仍不作虚实焦的转换处理,只有诺拉所关心的事物才会转化为实焦——这代表了她真正看到和在乎的东西。
这样的处理方式,巧妙地将诺拉的内心世界视觉化:大部分时候,她都拒绝和外部交流,缩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由浅焦所形成的视觉分离线,正是她所期待的一个透明保护壳。
因此,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观众能很清晰地看到诺拉最在意的两件事:第一,哥哥受人欺负;第二,新朋友对她的议论。
《童一个世界》剧照此外,诺拉的脸承担了情绪的叙述功能。
影片不使用任何配乐,加重了影片的严肃性和压抑感,导演并不希望去引导观众的情绪,而是让观众自由地观看、思考。
同时,大量中近景对准人物脸部的拍摄方式,充分地捕捉到了诺拉所有细微的表情和动作,这已然是影片情绪的视觉体现。
2. 操场《童一个世界》的英文名叫“playground”——“操场”。
导演对影片叙事空间的选择有着严谨的考量:教室、操场、泳池、餐厅、厕所。
影片所有的情节都发生在灰蒙蒙的白天,消失了的夜晚和生活场所无疑抹去了主角喘息的出口,从而加剧了压抑的氛围。
在这几处叙事空间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操场”。
《童一个世界》剧照操场是这几个地点中唯一的露天场景,它同样是一个微型的社会。
每天的课间活动,让全校的孩子能够自由地在操场里聚集玩耍。
在应该释放孩子天性的空间里,滋生的却是以强欺弱的暴力倾向,而这一切在老师眼里可能只是同龄人间的小打小闹。
不起眼的角落里,充斥了对于力量和年龄的崇拜,小群体的拉帮结派和闲言碎语也发生在幼童的世界里。
导演曾在拍摄本片前对校园操场观察了几个月,她发现,在一个操场上,每个人都试图占据自己的位置。
童年是我们第一次发现与他人关系的时期,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接受构建了我们的内心世界,这往往决定了一个人成年后对世界的看法。
因此,导演认为,在校园里除了学习和写作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探索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3. 会传染的暴力诺拉受不了哥哥一次次被欺负,选择了告诉父亲,家长和学校的介入让事情出现了转机。
高年级学生向亚伯道歉,但我们看到亚伯并没有如释重负。
如他所料,第二天他就再次受到了欺负,并被所有人孤立。
影片的后半部分,我们看到和亚伯玩耍的是一位更为弱势的男孩——他长着一头卷发、有着不同肤色,尽管亚伯并不在意这位“新朋友”。
影片结尾处,亚伯甚至和高年级学生一同在操场欺负他。
《童一个世界》剧照诺拉和亚伯所接触到的是一个不讲正义和善良的世界,在这里,只有无尽的欺凌和嘲弄,这直接影响了亚伯对世界的认知:只有与“坏学生”结伍一同欺负别人,才是保护自己的出路。
于是,影片完整地呈现了校园暴力机制的传递: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正确引导下,变恶似乎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只有去欺负别人,才可能不会被欺负。
兄妹俩的关系也在这种暴力的传递下发生变化。
在影片开头,兄妹俩互相拥抱、共同抵抗,希望与这个世界尽可能少地产生交集,但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
随着哥哥一次次被欺负,妹妹的人际关系也受到影响。
因为有这样的哥哥,她也遭到了歧视,无法参加新朋友的生日会。
随着兄妹俩的关系转向敌对,妹妹也开始欺负同龄人来宣泄自己的不满。
当影片结尾处妹妹看到哥哥欺负别人时,她还是上前阻止,从后背抱住了哥哥,用力拉住正在慢慢走向歧路的哥哥。
《童一个世界》剧照尽管这样的结尾处理看起来不够“狠”,没有在残酷上画一个休止符,似乎想给观众留有一丝希望。
但我们仍可以看到相关教育者和家长在整个事件中的缺席,以至于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只有通过互相安抚和拯救才能逃离走向邪恶的道路。
4. 社会问题《童一个世界》将学校和家长的形象呈现为一种无力和被动的状态。
首先,亚伯的父亲在诺拉揭发真相之前并没有观察到孩子的异样。
其次,在诺拉向老师说明学生的霸凌行为时,老师慢慢吞吞地前去处理,仅将它归为孩子间的调皮和玩耍。
而唯一和诺拉产生心灵交流的年轻女老师也将要离开这所学校,诺拉问她:“你们为什么什么都没做?
”老师答道:“因为有时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做。
”此外,老师还说:“我们并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通过这些对话,校园霸凌与整个校园系统、家庭对青少年关注的缺失联系了起来。
《童一个世界》剧照在这些霸凌行为的背后,还隐藏着诸如种族歧视和偏见的问题。
一位几岁的小女孩认为,踢足球的人都是种族主义者,因为他们都自私自利;亚伯第一次欺凌的对象是一位不同肤色的小孩……通过孩子幼稚和无知的行为背后,导演显然具有挖掘社会问题和深层系统的野心。
《童一个世界》剧照作为一部长片处女作,《童一个世界》体现了导演过人的视听意识和电影天赋,但更重要的,是那颗敏锐洞察现实、深具关切儿童的心。
作者:长颈鹿 ©《童一个世界》(Playground,2021)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版权方
电影将校园暴力分为了两种类型一种就是常见的肢体暴力另一种则是软暴力哥哥亚伯为了保护妹妹与高年级学生打架从此成为了他们的新霸凌对象被堵在楼梯间、被按进马桶、被洒水让所有人知道尿裤子、被丢进垃圾桶......
妹妹诺拉的朋友们知道后,起初是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取笑诺拉的哥哥
后来开始孤立排挤诺拉玩蒙眼捉人游戏时故意让诺拉撞到柱子上给所有人发了生日派对邀请卡却唯独不给诺拉
当人们步入集体就势必会产生社会认同与归属感害怕孤独是不可避免的哪怕格格不入也要迎合进一个群体就像电影中的诺拉在体育课中非常不擅长平衡木但为了能参加朋友的生日派对主动要求再走一遍平衡木
迎合不代表失去自我每个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对于刚上学的儿童来说他们不会去分析朋友的好坏只会认为被朋友抛弃是因为自己做错了所以这样的软暴力对诺拉造成的心理伤害并不亚于肢体暴力电影将两种暴力结合的非常巧妙当妹妹与朋友相处的越融洽时,哥哥就会被霸凌的越严重当哥哥摆脱霸凌后,妹妹则被朋友孤立两人间形成强烈对比最终也造成了兄妹两的矛盾爆发将电影推向高潮与其他关注校园暴力的电影不一样的是《童一个世界》没有只停留在肢体暴力的阶段,还深层次挖掘到了软暴力的严重性 02校园暴力到底是怎么在儿童之间传递的?
在目睹哥哥被欺负很多次后,诺拉选择告诉父亲
父亲警告高年级学生后并没有好转亚伯反而受到了更严重的欺负后来的霸凌行为严重到惊动了校长,叫来了双方父母进行道歉在这之后亚伯不再被霸凌,但也被所有人孤立了在孩子眼里亚伯是一个胆小懦弱的告密者诺拉选择告诉父亲,而亚伯选择隐忍是因为诺拉是第一次上学,并不懂社会复杂规则而亚伯知道哪怕被欺负也与群体存在着联系,真正可怕的是不被群体接纳
当诺拉也遭遇被朋友排挤后,她以后还会选择告诉爸爸吗?
我想她在校园里也逐渐明白了生存法则为了得到群体归属感亚伯开始霸凌一个更弱势的男生实现了受害者到霸凌者的转变被亚伯霸凌的男生有着黑皮肤与卷发在全是白皮肤的北欧学校中格格不入
所以亚伯挑选的霸凌对象也是一个没有群体归属感的“异类”于是电影清晰呈现了校园暴力传递的两点原因:第一点就是寻求群体归属感第二点是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只有欺负别人才能保护自己可怕的是,这样的丛林生存法则在孩子刚进入校园后就自然学会了 03电影中诺拉问老师:你为什么什么都不做老师回答:因为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做什么图片这也是电影呈现出来最无力的地方我们被教导遇到霸凌一定要告诉老师家长但诺拉的爸爸知道后想出的解决方案是去警告威胁以强权压迫另一个强权得到的结果无疑是暴力的滋生
老师、学校插手后得到的结果是亚伯被全校孤立到底该怎么妥善解决校园暴力的问题?
产生校园暴力的源头又是哪里?
家长的教导吗?
孤立诺拉的朋友妈妈却说:我一直教她不要排挤任何人
整个校园暴力循环过程中,除了施暴者好像大家都没错而当施暴者是亚当这样被长期霸凌、被孤立的情况时,又能真的全都怪罪他吗?
仿佛形成了一个闭环,很难找到根源,也很难从根源解决校园暴力 04《童一个世界》的原名是《playground》电影中所有霸凌行为都发生在本该是孩子肆意玩耍的操场但这个操场却滋养了最多的暴力电影中诺拉和朋友们在沙坑中玩耍的时候孩子们说:这下面肯定埋藏了很多小孩的尸体
学校操场的沙坑下埋藏的是小孩单纯的灵魂从进入校园这个小社会起孩子们开始谈论种族歧视者、嘲笑没有工作的爸爸......
沙坑吞噬的是孩子最应该拥有的简单纯洁的思想 05影片结尾妹妹以拥抱阻止了哥哥的霸凌行为
拥抱是照向深渊处的光对应着之前的观点:每个人都有着爱的需求但身处只有成为恶人才能不被恶霸凌的环境中拥抱发挥的作用又能持续多久?
在孩童时期就学会了丛林生存法则那成人的世界又是怎样的?
导演的深意不仅止于校园霸凌为止...... 更多电影推荐关注 24度影铺
劳拉·万德尔的这部令人揪心的处女作讲述了一对兄妹在校园欺凌方面的不同经历。
比利时导演劳拉·万德尔(Laura Wandel)的处女作《童一个世界》(Playground)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去年以《世界》(Un monde, a world)的名字在中国上映。
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
英文片名精确地指出了影片的大部分发生地点;让法国人感受一下这对兄妹的故事。
他叫阿贝尔(阿贝尔饰),比七岁的诺拉(玛雅·范德贝克饰)稍大一点。
她刚到他们的小学,因为不能和他呆在一起而心烦意乱。
她了解到,这里适用的规则不同。
在课间休息时更是如此,当亚伯努力保护她不受欺负时,他反而成了目标。
明显的祖先Wandel手持的自然主义是另一个对比利时的兄弟姐妹,让-皮埃尔·达内卢克和(罗塞塔,两天,一个晚上)。
但在满是孩子的走廊里,她的v
我们中的许多人会在孩子的眼中发现一些疯狂的普鲁斯特式的东西。
这只会加深对阿贝尔欺凌的情感影响。
然而,诺拉很快就适应了,成为了一个快乐的友谊团体。
可怜的,闹鬼的亚伯现在真的很尴尬。
这就是童年的动力。
但是,镜头中那些注意力过于分散,无法注意到即将到来的危机,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成年人呢?
除了达登,一个有用的参考可能是csamline Sciamma 2021年的杰作《娇小的妈妈》。
你甚至可以把《童一个世界》称为西阿玛魔幻现实主义微缩版的悲哀的社会现实主义同伴。
两部电影的时长都是72分钟,完全相同。
看着他们背靠背,一个被蝙蝠侠困住的熟人还会再呆半个小时。
但你会看到更丰富的故事情节。
万德尔的电影太痛苦了,不能称为儿童电影。
但孩子们会认识到真相和它的复杂性,这无疑是最高的赞扬。
人很难摆脱环境带来的影响,即使是小孩也一样。
整部电影给人一种,落水的人不会游泳、无法自救,只能用尽全力的扑棱,在挣扎中逐渐沉入水底的无力感。
除了施暴者外没有人有错,只是面对低年级校园暴力时,目击者、老师、家长,似乎不知道还能做出怎样更好的处理方式。
孩子之间也有社交圈,也有人际关系,也讲面子、有自尊、会踩低捧高。
校园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不比成人世界简单,孩子在校园里所要承受的生活压力,也不比成人在社会中承受的少。
儿童还没有健全的心智,也没有人教他们如何与人交往,就被直接推入了团体中,野蛮生长。
有人能融入的很好,成为受欢迎的一方,也有人会倒霉的碰上坏同学,而遭遇伤害。
受害者在比起身体上受到的虐待,似乎更害怕被群体排挤。
挨打、被骂,至少还和他人有所联系,能感受到自己是群体里的一部分。
即使这是最糟糕的关系链接,却也能滋生出一份畸形的安全感。
敢去捍卫自己,敢去说不,谁欺负自己了就马上还回去,是每个人出生时的自带模式。
但却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生活的打磨,这份原始的自我保护机制被限制在了体内。
刚刚入学的小女孩都知道向老师求助,去自我保护、保护他人。
可年长的哥哥却做不到了。
人在进入团体后,就必须面对复杂的关系,而处理的好坏,仅凭运气和天赋。
孩子的善与恶,是最简单、直白,也是最伤人的。
单纯的恃强凌弱,单纯的踩低拜高,不带任何目的的去欺负弱者,这份最原始的劣根性,在低年级的校园环境中看起来,格外残忍。
拉
女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很有力量,特别是对儿童世界的关注,儿童的身心正处于发育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方面受父母等身边的大人影响,而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他们自己独特的儿童世界,在片中,高年级的同学欺负亚伯的根本原因并没有提及,这个是遗憾的点,因为他们的校园霸凌倾向很大可能不是来自于其他同学,而是通过视频等传播媒介接触后再进行模仿,又或者模仿身边的大人,这是一种原始的力量和权力崇拜,而在亚伯身上的二级传播,欺凌更为弱小的同学,则是本片注重的传播机制,同样还有诺拉,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教育手段避免,只是教育成本很高,对老师素质也有高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家长的协同,比较复杂。
全程都以孩子的視角拍攝太有代入感了,校園霸凌真的是青少年成長中永遠不能避開的話題。片中有一幕讓我非常感動,就是諾拉的老師對她說她沒有錯,她能夠說出來是做得對的事,但是就像老師說的那樣,有時候不是不願意做,而是不知道該怎麼做。但是看到亞伯的轉變,從受虐者變成施虐者,還是蠻難受的,暴力和逃避不能解決問題。。。
聚焦儿童视角下的校园暴力。拥抱可以暂停时间,可是什么也改变不了。
开始还以为是分离焦虑,然后是入学适应和同伴关系,再之后看到了校园霸凌……像是水中投掷了一个石头,涟漪无限扩大,甚至延展到了家庭和社会层面。结尾看似戛然而止,却是细节满满,兄妹关系的修复,从深渊里挣脱出来……小孩子戏太好了,明日之星……低位摄影讲述了平等和尊重,蹲下来,才能看到孩子的世界……小事件,大切面……四星
冷酷 残忍 势利 脆弱 天真 抱团 分级 封闭。孩子小小年纪就在体验一个人在所有社会场所里要体验的一切 学着变得狠毒和坚韧 左右逢源 也终于己所不欲而施于人 如果说成年人皆因利益相聚捆绑 那小孩就都是为面子而选择交往或唾弃对方
浅焦塑造一个若即若离、令人困惑、主人公努力想要去融入又常常受伤的周遭世界,而不再是把人物从环境中分离。我们跟随小女孩的足迹与目光,但残酷的暴力发生时,我们又常常局囿于她的面孔,看不见全貌,导演借此呼唤观众的共情。对小演员的调理与剧本的精雕细琢一样重要。保留了户外真实的聒噪背景声,同时在色调上以阴沉的蓝灰统摄全片,连日光都显得那样暗沉,强化了这个危机四伏心事重重而很少有宁静放松的世界。
@第五届平遥电影节卧虎单元短小精悍,小演员的表现很惊人。一片操场,一个微观世界,是玩乐的场所,同时也发生着暴力,是孩子口中埋了很多小孩的地方。和主角一起进入电影,以她的视角去看去听,还原童年的恐惧;巨大的学校里拥挤着孩子们,大人只有暂时的在场;哥哥由受虐者变成施虐者,俩兄妹从亲密到破裂再到和解的拥抱。几次拥抱,珍贵也无奈。导演在映后说这个作品用了七年,五年都放在了剧本上,对学校和操场的观察探寻之路是漫长的,想探究孩子最初被扔到学校尝试融入的瞬间。
Cannes 2021,暴力会传染,懦弱也是。人物比较平但节奏很好,结尾20秒一整个降了一个层次没能配的上它深刻的内核。
3.5,把摄影机放在和孩子一样的高度跟拍长镜头,突显了霸凌者和老师的体型高大,以及主角自己的弱小。这部和《亲密》的主题相似,有关校园霸凌和孩童友情,但这一部情感铺垫更弱,更克制而社会议题性更强。比利时法语某些地方听着和法国法语不太一样,而英文版把un monde翻译成playground也令我感到疑惑。
校园霸凌是不是永远都是这样,被恶倾轧后只能选择成为恶
4.5 暴力的流动。还差一点点足够打五星的理由
法式摄影特写跟拍,洞察秋毫。特别佩服拍小孩的导演小朋友的课外活动很丰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
5/10
离开家庭踏入世界 并不友好的环境把人异化 为你好不带你玩 以为你被欺负被嫌弃 终于为了融入连你也嫌弃 小朋友的恶意直接而不掩饰 你为什么不像其他爸爸一样去上班?勇敢的拥抱能拯救很多人的人生 儿童高度的机位和浅景深 小朋友能看到的还不多 但她早慧 “暴力来自不被注意的伤口”
中近景镜头之下提供了某种达内式的受限视角,在Nora的周围发生虚化。杂多的声音无法辨认,还原为一种具身认知,令观看者回到某种童年恐惧。片名英文Playground,法语名Un Monde,操场成为一个关于欧洲,甚至是世界的隐喻,在影片中充满某种现实的潜能,指向当下炙手可热的议题,例如种族主义,以及Nora,Abel父亲的失业等等。而暴行总是发生在画面之外,观看者无法观看,一如孩子们无法真正理解究竟为什么发生。
短而完整,在并无新意的框架内,出色地围绕幼童演员完成情绪上的高级调度,是霸凌进化史,也是人性微显形。
中近景和浅焦的彻底统治,在克制的72分钟的时长里是适用的:它并非创作者的故步自封或盛气凌人,而试图极致地展现出环境的压迫。汹涌的情绪几欲溢出景框,只是情节发展流于刻意,过于强调校园霸凌的传递,对哥哥的隐忍和异化都缺乏足够的铺垫。没能刻画出细腻可信的兄妹关系,是本片的最大遗憾。看完脑海中不断回荡着《少年的你》的念白,"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SarajevoFF#
全片以儿童视角的拍摄角度更加凸显压抑感。校园暴力到底该如何解决好呢
最痛心莫过于校园霸凌受害者变成了施暴者,摄影机放得如此低,小演员的表演是如此放松,着实印象深刻